莫高窟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1 13:57:58编辑:奇事君

《敦煌莫高窟》精彩教学设计

  《敦煌莫高窟》精彩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段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两段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看图片引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几幅图画。(播放敦煌莫高窟的幻灯片)   2、学生交流讨论,   对,它就是敦煌莫高窟(请学生简单介绍)。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去看一看。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意思;   尽量划出能表示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2、指名朗读(请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教师以此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各段表示中心意思的句子,教师挑中心词进行简单板书。   塑像——精美   艺术宝库   壁画——艳丽多姿   (三)深入学习课文4、5两段   1、学习第4段   ①指名配乐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感受画面内容,体会画面上主要在画什么。   ②交流讨论,并从文中找出对应语句。   ③朗读体会   ④比较朗读、   a她提起腿,伸出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拨琴弦。   b她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地举到脑后,拨动琴弦。   引导学生找动词从而体会画面女子舞姿的优美。   ⑤学习课文第一句,由背景来感受壁画的艳丽多姿。   2、学习第5段   ①学生写感受看了这样的壁画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②交流所写感受   ③学习课文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感受,那么文章的作者游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最后一个段落。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栩栩如生的画面内容。   3、背诵4、5两段   ①学生自己准备   ②检查背诵情况(可由学生自己选喜欢的段落来背诵)   (四)教师小结,渗透情感教育   (五)布置作业 1、积累4、5两段2、上网搜集有关信息,编份手抄报3、从第3段中任选一场景,画一幅图画   《敦煌莫高窟》精彩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28个词语的意思。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T、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照样子,用“不仅……还……”造句,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能按照课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4.能背诵课文第4、1自然段。   1.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更加热爱我国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14个生字,理解28个词语的意思;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解题。莫高窟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它与河南省龙门石窟、山西省云岗石窟,并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在3华里长的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建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内部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课文作了形象、生动的介绍。   2.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①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②你对敦煌莫高窟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薪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说说对两个思考题是怎样理解的。   (2)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导阅读第1自然段。   (1)齐读。   (2)讨论:①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找出这段的重点词句)②为什么说它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划出表示数量的词语)③想一想这几个句子与重点词句有什么关系?   (3)指名读课文,让学生根据重点词句说说本段的主要意思。   5.指导阅读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精美的艺术晶。   (2)思考:为什么说“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读读第2个句子。   (3)讨论这两个句子的关系。   (第1句概括地说,第2句具体地说。从“最大的佛像”和“最小的菩萨”的对比中,说明工艺的精美。)   6.指导阅读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这段课文,找出这段的重点词句:“敦煌的壁画,像朵朵鲜花,艳丽多姿。”   (2)说说这段课文两句话的主要意思。(第1句用比喻“像朵朵盛开的鲜花”,总说“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第2句就壁画的内容的丰富来具体说明第1句所说的“艳丽多姿”。)   (3)让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分别用“……像……”的比喻句式和“有的…”有的……”的句式各说一句话o   7.阅读课文第1、2、3自然段。   · 讨论:这三段课文主要写什么?   8.作业:   课后作业本第5题,(作业本)第1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用“不仅……还……”造句。   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能按照课文内容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3.加深对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理解,更加热爱我国民族文化。   (二)教学过程   1.阅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说说这三段的主要意思。   2.指导阅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①这一段课文写了什么?②划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轻提、舒展、高高地举到、拨动)。   (2)指导学生说说这段课文4句话的意思。(前一句描述这幅巨大壁画的背景:清清的池水,池水中朵朵鲜花,被池水环绕的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渲染了环境的“艳丽多姿”。后3句是壁画的主体,着重勾画了画中人物的“艳丽多姿”,即:第2句,完整地介绍了在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演奏的乐师和起舞的少女;第3句,概括地描写了起舞的少女;第4句,具体细腻地描述了“其中一个梳着发髻的女子”的“动人舞姿”。)   (3)理解“艳丽多姿”“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翩翩起舞”“优雅”“华丽”“端庄”“舒展”等词语的意思。   (4)指导学生边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观察第2幅图。①注意抓观察点的转移——由四周的自然景观,到中央的亭台楼阁;由中央的亭台楼阁到在亭台楼阁表演的全场人物;由演出的全场人物到翩翩起舞的少女;由翩翩起舞的少女群体,最后集中在“其中一个”。使学生知道作者是由四周到中央,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有条不紊地把这幅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②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不但要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而且要注意这些动作词语的排列次序是不能更动的。   3.教学课文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说说这一段课文的主要意思(是写作者站在这幅壁画前的内心感受)。   (3)作者的感受是分几步来表达的?(先总说“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都是活的”,再用“不仅……还……”把对壁画栩栩如生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   (4)指导用“不仅……还……”造句。   4.指导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1)齐读。   (2)说说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找出重点词语,试着背诵:巨大的壁画池水鲜花亭台楼阁乐队少女翩翩起舞优雅端庄女子轻提舒展举到拨动好像都是活的不仅……还……   (4)指名背诵。   5.作业:   《作业本》第2、3、5、6、7、8题。   《敦煌莫高窟》精彩教学设计 篇3   预设目标:   1.感受敦煌莫高窟这个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魅力,为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而骄傲。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佛,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3.学会找重点词句,正确理解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仔细研读第4段,了解其写作顺序,及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动态描写,学有余力者可进行仿写。(上限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难点:了解作者精妙的写法(顺序与用词,见闻与联想)   课时安排:2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合课件,教师讲述)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除了茫茫的戈壁、黄沙,还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闪烁着迷人的光彩,那便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它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3000余尊,各种壁画45000多平方米。   敦煌莫高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接答,允许答案的不同)   (二)揭开面纱,初识宝库。   1.仔细读读课文开头,想想莫高窟因何成为艺术宝库?   2.自由朗读塑像或壁画其中的一块,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塑像与壁画给人的总印象。(旨在找出重点词句)   (三)走入宝库,欣赏艺术。   1.反馈句子,阐述理由。   2.感情朗读,欣赏艺术。   (四)驻足壁画,体会魅力。   1.指名用不同的方法读读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2.当你驻足在一幅壁画前,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出示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画的轮廓。   3.再次与课文对话,自由读第4自然段,把这幅画读活。   4.全班齐读,用朗读来奏响这美的交响曲。   5.通过多媒体欣赏壁画(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真人表演)   6.驻足画前,看着看着,作者有何感受?(师引读第5自然段)   7.你呢,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五)抒发情感,搜集资料。   1.作业(任选一题)   ①写下你的感受,想说的,想做的。   ②从教师给出的几幅壁画中选择一幅仿照第4段的写法,介绍壁画。   2.告诉学生搜集莫高窟资料的网站。◆   延伸阅读   《莫高窟》教学设计   一、学习《莫高窟》的准备过程   1、预习课文,搜集与学习、生活相关的资料。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搜集介绍莫高窟的文字和图片。   (3)想想你游览过的风景区,你最喜爱哪里,当时有什么感受?   [为了解决与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初步学习查找资料的方法。]   2、讨论、交流。简述预习、自学课文情况,运用资料介绍莫高窟,谈谈作者对莫高窟的感受。   3、推荐导游,组织游人群体。   (1)听了讨论交流,你认为谁理解课文较深刻,推荐四位同学当导游。   (2)按老年、青年、少年儿童组织三个游人群体,其他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其中一个群体。   (3)导游和游人分别为游览莫高窟课堂教学作准备,思考怎样介绍,怎样学习?教师担任总导游,组织导游分工,适当提出要求。   [增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了解,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势,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学习主体的内在需要。]   二、导游解说式课堂教学过程   1、总导游谈话引入。   我是大家这次游览莫高窟的总导游。我们请出四位导游作向导,由导游甲带路,主要的景物特点,分别由导游乙、丙、丁给大家作介绍。游人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导游提出来。   2、导游甲介绍莫高窟。   (1)介绍我国的几座石窟带领游人进入莫高窟。   (2)投影莫高窟,让游人对照图,想象莫高窟蜂窝似的全貌,说说感受。   [建立在教学中师生平等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交往上。]   3、导游乙介绍彩塑。   (1)电脑扫描彩塑的照片。导游乙对照画面并模仿姿势。   (2)请游人读句: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从而帮助理解神态各异。   (3)彩塑惟妙惟肖引得游人啧啧赞叹,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让游人说说。   (4)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导游和游人相互问答。体会彩塑鲜明的特点。   (5)老年游人联系看到过的雕塑和莫高窟彩塑作比较,感受有什么不同。   (6)由神态各异展开联想,加深情感体验。   4.导游丙介绍壁画。   (1)显示电脑扫描的壁画。   (2)导游丙请游人观察壁画,再看课文的插图,联系起来进行想象。   (3)总导游建议共同议论: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联系你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觉。   (4)总导游请青年游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飞天的美景。   (5)激发游人的情感,把描写壁画的第3自然段读美、读活。   5、导游丁介绍藏经洞。   (1)介绍藏经洞经书的多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2)请少年儿童游人表演强盗掠夺、破坏经书的动作、神态。   (3)投影句子品读,读出自豪感和对帝国主义的憎恨。   [学生作为导游和游人进行综合性的活动,介绍莫高窟几方面的景物特点,学习运用资料、联系生活多角度加强体验,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发展了思维,拓宽了知识面。教师作为总导游兼游人出现,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比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语言文字,把读和理解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学起来轻松愉悦,读得准确,读得生动,读得入情。]   6、总导游主持大家议论。   (1)请几位导游说说,介绍了莫高窟哪几方面,游人们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请自由发问,由导游解说。   (2)请大家说说,为什么称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三、小组朗读交流,获得审美体验。   1、请同学们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相互美美地读一读,表达你对最关注的敦煌文化的喜爱。   2、你还可以运用什么形式表达你对莫高窟的喜爱,说说看。   3、小组汇报。   4、评议小结。   [尊重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条件,表达自己的情感,畅谈自己的感受。]   [总评:《莫高窟》一课教学设计注意体现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本质的定位上,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1、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   2、创新课堂教学过程,营造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综合性活动氛围,使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体验建立起联系,让学生乐干尝试、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自己的个性。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寻找、搜集和运用资料,运用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   3、学生以导游、游人、不同年龄游人群体出现,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并运用读、思、议、讨论交流、介绍解说、质疑问答、自悟体验、欣赏评价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学习,拓展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调动了学生多方面智力潜能,改变了教师单向提问、分析、讲解的局面。这样的教学必将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敦煌莫高窟》精彩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和观赏,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在词语中正确认读多音字“佛”;结合课文或图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能给各段找出重点词句,朗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难点:感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教学设计流程:   一、激趣揭题   1、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也很喜欢旅游,还拍了一些照片,想不想看?(轻古典音乐) (长城图片)这是什么地方?(点击出示: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故宫图片)你从电视上看到过吗?(点击出示:北京故宫) (兵马俑图片)去过吗?   我来告诉你,这是(点击出示:秦始皇兵马俑) (莫高窟图片)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点击:莫高窟,注音)一起读。它在甘肃省的敦煌市。(点击出示:敦煌,注音)一起读。谁能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敦煌莫高窟》,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课题)齐读。   2、这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请看大屏幕。(播放录象) 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受?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那儿看一看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其实,课文的语言描述更加优美,让我们先读为快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困难的地方可以想老师和同学请教。 检查: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会读了吗? pú sà pí pá (fó) 菩 萨 琵 琶 千佛洞 huī gé xián 金碧辉煌 亭台楼阁 拨动琴弦 (课件出示)   A、指名读第一行,多音字:佛。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师:莫高窟里面有3000余尊佛像,所以人们又叫它“千佛洞”。 指出前两个读轻声。师领读   B、指名读第二行。   C、 (去掉拼音)没有了拼音的帮忙,谁会读? 女生领读第二行,男生领读第三行。   三、第二次带着问题读课文,初步了解莫高窟的无限魅力。   1、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会读吗?请再读课文,读给你同桌的小朋友听,相互学习。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谁能把自己最喜欢的那段读给大家听?[我刚才看见你在下面读的时候非常有感情,愿意读给大家听吗?谁是咱们班的朗读高手?你来读读你最喜欢的那段。] [随机卡片蹲、尊、洞窟、拔、拨] [你真象个播音员。他太紧张了,漏下了一个字。有流利,有正确,了不起。]   3、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课件出示)敦煌莫高窟 。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点击出示句子)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齐读。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怎样的地方才能叫“宝库”?[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2、为什么它能获得这样的称赞呢?自己读读第一节,(课件出示第一节)读着读着,有些词语就自己蹦出来了,告诉我们就应该称它为宝库。[可以把你想到的和周围的小伙伴说一说]   3、谁已经找到原因了?   A、 “1600多年”说明年代久远;(板书)   B、 “492个”说明现存洞窟多;(板书)   C、 “3000余尊”说明彩色塑像多:给“余”找个近义词(多)。“尊”在这里是量词。(板书)   师:我们XX小学全校师生加起来还不到800人,莫高窟的塑像跟我们4个XX小学的人数差不多,塑像可真(多)呀!   D、 “45000多平方米”说明壁画面积大:   (板书)45000多平方米有多大呢?大家看看我们这个大教室,如果在墙壁四周都画上壁画,大概可以画100平方米【板书演算45000÷100=450】足足可以画450个大教室呀!   师小结(指板书):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这样悠久,保存下来的塑像和壁画这样多,怪不得称它为——(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4、作为中国人,你觉得怎么样?(骄傲)能不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A、 自由读。[我感受到了你的自豪。谁能比他读得好?]   B、老师和你们合作来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两句。 [过渡:接下来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板书:塑像 壁画)大家快速找一找,找出概括写塑像和壁画的两句中心句,用——划出来。指名回答。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精美 艳丽多姿)]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现在让我们走进莫高窟,亲近莫高窟,去看看莫高窟的彩塑像:   (课件出示第二节)你对哪句话最感兴趣?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第二句话:最大的 九层楼(比现在的两幢教学楼还要高出一层);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比手掌还小。   师:原来大大小小的塑像都是艺术品呀!其实,塑像还神态各异呢!书上没有写,老师这里有一段文字介绍呢。   2、(出示)补充资料:敦煌莫高窟的彩色塑像神态各异,造型逼真。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其中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彩塑,游人无不赞叹。   自由读上面这段话,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彩塑的精美?(让学生回答后上台板书,记忆库积累)齐读词。   师:敦煌莫高窟的塑像不仅大小不一,而且神态各异,造型逼真,的确是精美的艺术品。   (再课件出示第二节)指导朗读: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精美”一词你读得特别好,刚才我们读到的每一尊塑像都很精美,你已经感悟到了。谁还能再来读?你突出了“每一尊”,这里有两个“每一尊”,说明无论哪一尊都是艺术品。听你的朗读,我就知道你有多喜欢这些精美的塑像了。]   3、莫高窟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啊。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彩塑,你们现在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 播放配乐课件)。   4、此时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老师读了这段话,看了这些画面,真想说一句:祖先真了不起。)   (听了同学们的赞叹,我也想说:敦煌莫高窟,你就像那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的世界的东方!) [有时间的话写下来]   六、作业自选厅   1、上网领略敦煌美景   2、把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塑像介绍给家人听。   3、搜集敦煌莫高窟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语文《莫高窟》教学设计三篇

   语文《莫高窟》 教学设计 三篇   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课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我整理分享的语文《莫高窟》教学设计三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语文《莫高窟》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了解莫高窟被掠夺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本结构特点及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一、激发自豪,导入新授。   1、诠释“明珠”,引入课文:   在这无边的荒芜的黄色之中,有一条绿色生命线----“丝绸之路”。这条细细的绿色之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系着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丝绸和瓷器从这里走向世界,佛经和基督教从这里走入中国。在这条绿色的文明通道上,有一个小小的明珠,它就是敦煌——   2、出示: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读句子)   3、通过上课堂的学习,你知道敦煌莫高窟为什么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吗?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去领略一下她的神奇瑰丽!   二、走近“彩塑壁画”,领略魅力。   1、(出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⑴联系全文看一看,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个什么句子?承上的部分是——;启下的部分是——。   2、那么彩塑的精妙绝伦和壁画的宏伟瑰丽分别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写一写你的感受,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交流:   我们先来欣赏彩塑的精妙绝伦。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注意?(可结合资料说)   (1)“慈眉善目、威风凛凛”都是形容人神态的,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形容人神态的?   指导朗读:这些彩塑真是千姿百态!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   (2)这些不同神态的彩塑在莫高窟都有,看!——(视频:莫高窟彩塑图片)你能用“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来描绘这些彩塑吗?   (3)这些彩塑非常逼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还有哪些词也是这个意思?   (4)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带着赞美的语气,配乐朗读。   4、过渡: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   ⑴再读过渡句:哪个词可以看出“宏伟”   ⑵“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到底有多大?与教室面积比较一下。   ⑶相当于150多个这样的教室一字排开,多么宏伟啊!再读这句话。   5、壁画的宏伟瑰丽还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一说。   (1)壁画内容:用心读,大胆想象,把文字读成活动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第三节内容)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一句,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排比句。   我们来欣赏一下丰富多彩的壁画。(出示壁画图片)   (2)本小节中还有一个排比句,哪个喜欢?。指导朗读:读出画面,读出美感,读得让我们身临其境。   (3)(出示飞天图片)真是妩媚动人,姿态万千。难怪人们把飞天说成是莫高窟的名片,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   (出示写飞天的句子。)   (4)同学们,发现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了吗?   (5)能记住写飞天的句子吗?自己先试试。会背了就举手告诉我。   6、壁画内容讲完了,作者用什么标点符号?飞天呢?你对哪个标点感兴趣?为什么?   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仿照文中的排比句式写一写飞天。   7、再来领略被誉为“世界画廊”的敦煌壁画的神奇魅力。一起读。(配乐)   8、所以我们说——(出示,引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走进藏经洞,激荡情感。   1、我们游览的最后一站是莫高窟的藏经洞。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洞,里面黑黑的,什么都没有,人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到藏经洞去看一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   2、指名交流。提示:抓住关键词:“大量”与“仅存”“曾”字。   3、出示资料: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9000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廉价骗购藏经洞遗物精华6000多件。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用低价换取了469卷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看了这个资料,你想说什么?   4、如果藏经洞现在才被发现,才被打开,这些文物的命运将会怎样?为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第四节。(齐读。)   5、这么多的珍宝被掠夺了,同学们,敦煌的莫高窟还能称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吗?   齐读: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豪地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智慧的结晶。   2、这句话与“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分别在课文的哪儿?为什么如此安排?   看看其他段落,你还发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展。   1、模仿“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写具体。   2、推荐阅读:余秋白的两篇文章《道士塔》和《莫高窟》   板书:彩塑、精妙绝伦   莫高窟、壁画、宏伟瑰丽、艺术宝库   藏经洞、藏品丰富   语文《莫高窟》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9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莫高窟的特点。学生自主搜集与莫高窟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加深对莫高窟超建筑和绘画艺术的了解。   3、通过朗读感悟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的神奇瑰丽,激发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把握莫高窟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特点,激发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敬仰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莫高窟的一些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考一考大家,我国的三大石窟分别是什么?   2、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敦煌的莫高窟,你们想不想去了解欣赏这座伟大的艺术宝库呢?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认读识记生字莫、窟。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和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2、遇到生字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呢?   问、查、拼   3、出示生字,自主选择不认识的字来记忆。   4、评议,正音。   5、猜字游戏,检查识字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做到不加一字,不减一字,不倒一字,不误一字。   2、同桌合作学习,互相检查。   3、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四、练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8个字,认真观察并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2、重点指导尊、亭、衫等字。   3、练习写字,要求正确、美观,注意写钢笔字的要求。   4、让学生上台范写。   五、课堂小结:   你对莫高窟有什么样的印象呢?究竟莫高窟的建筑和绘画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图片等资料。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开火车复习生字。   2、9个小组进行比赛,认读本课生字,计算时间。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快速读课文,想想:哪些自然段描绘了这些精美的塑像和壁画?   2、三、四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最生动?哪些词用得好?找出来。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   4、出示相关图片,欣赏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   5、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展示自己的搜集的莫高窟的资料和图片。   互相介绍交流。   2、学习了课文,听了介绍,你有什么想法?   四、语文实践活动:   任选一题:   ①为莫高窟设计一两句广告语。   ②设计一段导游词来介绍莫高窟。   五、作业设计:   1、贴收集到的资料。   2、了解我国其他的文化古迹。办一期手抄报。   语文《莫高窟》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4、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   (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师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4、给课文分段。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   (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语句,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读后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想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样子,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样子,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   ②16米多长?读时应突出“16”这个数字。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尊卧佛的神态的?   ③“惟妙惟肖”说明了什么?游人们啧啧赞叹时会说些什么呢?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   4、小结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   读课文画出中心句——读课文质疑,讨论——朗读体会直至背诵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五、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第3-4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3-4自然段,深化理解   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   1、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①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图文,理解“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的意思。   ②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   ③出示投影片,学生朗读感悟。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对照插图4理解这句话的内容。这句话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介绍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用什么句式来表达的?   ④文中还有哪儿也采用了这样的句式,找出来,读一读。   图文对照,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3、提示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改写本自然段的第四句。   4、朗读体会,想像画面,直至背诵。   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4、小结。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抽查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第一、三段   学习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骄傲的感受。   学习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蜂窝似的”说明了什么?   3、对照插图想像莫高窟的全貌。   听课文,让学生回味全文,再次感受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三、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假如你刚从莫高窟观光回来,你怎样向我们这些未去过的人介绍她呢?   学生自己准备一下,然后指名介绍。   四、小练笔   请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尽量写得精彩些。   下课了,同学们像小鸟似的飞出了教室,奔向操场快乐地玩耍起来。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那一刻,操场就是我们的小乐园。   (提示:写之前,可以先回忆一下课间操场上的情景,先观察一下再写,那样会使句子更生动。)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能否有效地展开七年级历史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设计的影响。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设计   开放与交流   教案示例   课程标准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设计思路   学生天生有着探究的动机任何神奇的、未知的事件都能促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发现问题。所以当他们从影视文学作品中了解了一些与本课有关的事件后,各种疑问、奇思妙想也就随之而来。基于学生的这个特点,我对本课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1.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则须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探索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现象,解答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唐朝的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是国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接受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气魄。   目标: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高僧到日本传教,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朝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玄奘西游”则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   课前准备   学期第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随唐历史”的有关章节,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对哪一课最感兴趣?看完你感兴趣的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海内存知己”感兴趣的程度达到70%左右,且提出了很多问题。   1.针对学生的疑问,显而易见的问题,当堂让学生自问自答了(如玄奘西游时真有孙悟空帮忙吗?等等);还有一部分问题,我请学生和我在学习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提到“海内存知己”前面讲)的过程中共同探讨解决;对于涉及本课的一些问题,我把它们进行了整理归纳分类,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学生问题摘录如下   ⑴频繁的贸易往来: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⑵唐与日本: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玄奘西游: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2.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记下书名、出版社、出书日期)、上网查找(记下网站)等方式积累资料;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图画、表格、多媒体课件)或以讲故事、表演等形式,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的准备活动,以便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初步体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愉悦,增强其参与的意识和成就感。   教案(教学过程)   教 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唐诗什么意思?   学 生:略   教 师:这句话正好反映了唐朝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开放与交流”,了解唐朝和它的近邻友好交往的盛况。   教 师:隋朝时候,和中国通商往来的有十几个国家,到唐朝时发展到七十多个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国家和唐朝往来?   学 生:略   问 题: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   学 生:略   问 题: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学 生:略   教 师:强盛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先进国家,外国人把中国人成为“唐人”。但是它并没有陶醉,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交往。交往中肯定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换个角度,以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的路线与汉代相比较,又会是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唐朝的主要交通路线》)   教 师: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略)。唐代的主要交通路线,陆路两条(略);海路三条(略)。比较这两幅交通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 生:略   教 师:从对比的角度看,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相对比较方便。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比较,我们清楚了唐朝频繁贸易往来最重要的基础是国力强盛,再加上唐朝政府较开放的对外政策,较便利的交通等条件,吸引了许多外国人,长安也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同亚洲近邻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教 师: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也是广泛和深远的。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板 书: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问 题: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学 生:略   教 师:日本向唐朝学了许多东西,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们前面,想一想我们应向日本学习什么?(做思考题)上面讲的是人家学我们,当时有没有我们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事例?   板 书:二、玄奘西行   多媒体:《玄奘西游》   教 师:从长安出发,沿汉代的“丝绸之路”进入印度半岛,当时叫“天竺”他在那烂陀寺学习后,又遍游天竺各地,返回长安。   问 题: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学 生:介绍一两件有关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学生课件演示,图画展示。   教 师:玄奘回国后又做了什么事?   多媒体展示:《阿旃陀石窟》   教 师:通过《阿旃陀石窟》说明《大唐西域记》的价值。阿旃陀石窟在今天的印度孟买,当时已经过了几百年的经营,很多的名工巧匠在这里画了壁画,塑了石像。后来佛教衰落,石窟逐渐埋没在荒草之中,19世纪初又重新被发现。人们就是通过《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才断定它是历史古迹,其它史书对此都没有记载。伴随着佛教在唐朝的广泛传播,天竺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了唐朝的文化领域。   学 生:略   教 师:唐朝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国策,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唐都长安,使它发展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国际大都会。请同学们看看《唐长安城示意图》,归纳一下它的特点。   学 生:城市规划气魄宏伟,街道整齐,功能区健全……   教 师:阅读本目教材,请同学描述一下唐都长安的繁荣状况。   学 生:略   小结: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唐朝所以能“海内存知己”是和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分不开的。如今我国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你认为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   学 生:讨论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浅析   一、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的意义   1.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加快,我国当前的历史教学进入了新阶段,历史教学方式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新课程的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共同体验与感悟,要学会探究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家叶澜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的名言一直激励着广大历史教师投身于历史教学反思中去,教师通过对自身的不断反思更科学地教会学生知识,同时对于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也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   3.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需要   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承载了人们对学科的发展期望,是历史每个重要瞬间的凝结。历史也是一门反思性较强的学科,社会总是在历史的反思中不断进步的。教师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学习具有高质量的历史来领悟生命的真谛,客观上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历史教学反思途径   1.对学生教育的反思   首先,反思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最易于发现的,某位学生上课学习表现得认真与否,教师一眼望去便知结果,也可从学生的眼神中分辨出教师是否懂得学生真正地接受或者理解了知识。学习态度不夸张地说决定着学习的结果,因此要到学生学习态度最认真的时候去讲授那些较为重要的知识。其次,反思学生的学习内容。反思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现行的教育内容,反思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做到难与易均衡,找到“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觉得他只要努力了或许就会学会这些知识。在这一阶段,教师最重要的是学会反思是否做到把握内容的难易适中来进行教育。最后,反思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反思学习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高效,反思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否脱离死记硬背的苦海,是否达到理解的标准。   2.对教师自身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不仅体现在对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的反思水平上,更应深入实际,做各项反思的实践者,从教学的整个环节入手去解决面临的问题。第一,反思自身的教学意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意识,提醒自身是否做到了反思,是否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二,反思自身的教学技能。反思不是一向简单的回忆工作,“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是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分析教学涉及的各个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反思自己是否全面、透彻地将知识讲述给了学生,反思自己在一堂课上是否照顾到了所有学生或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知识的程度。第三,形成反思习惯。反思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见效果的,需要长期地坚持和积累,在教学前要意识到需要反思哪些知识,具体应反思些什么内容;在反思过程中,需要注意反思的重点,通过反思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更好地运用已学知识去探索未知的知识,形成经常反思的能力与习惯。总之,教师需要反思的事情有许多,教师要尽量做好每一件事的反思工作。   3.对历史教材的反思   一本好书胜过一位好老师。我们可以从优秀的书中汲取营养,可以从书中领略先进人物的思想事迹,从中外名著、历史教材、相关史料中发现历史,通过课外书目的阅读了解历史发展的现状,了解历史发展的步伐,汲取先进历史人物的发展经验,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掌握历史。一方面,注重反思历史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工具书。但是教科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更新教材素材,便于教师和学生掌握一手教学资料,在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教师要从历史教科书中总结教学规律,反思已出现的教学事迹。另一方面,注重反思相关历史史料。所有的事物都是利弊并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一些不真实的史料,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与鉴别知识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以免错误的、无根据的史料误导学生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给予他正确的方向便会使他走向光明的道路,反之则相反。因此,教师不仅是教书的人,也是育人的人,要担负起各方面教育职责。在一线教学的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地经常反思自己,反思每一个教学的细节,深入了解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努力。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设计

  近些年来,在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学设计越发被教师们所重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设计,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设计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①隋文帝: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科,当即进士科。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提问:九品中正制与科举考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主要凭士子的名望和门弟。开科考试录取标准是士子的考试的成绩,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学和能力。   ③唐太宗: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就举的人多,而录取的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是很年轻的了,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人居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正因如此,进士及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一旦考中就飞黄腾达,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④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   ⑤唐玄宗:诗赋成为主面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考试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联系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提示学生思考)   ①某单位招聘职员,有一百人要参加,而只能录取十个人,如果你是考官,你会考试哪些因素,进行哪些测试?——科举考试也是贯彻“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行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以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如果没有考试,你会不会认真读书?——科举制把“读书-科举-做官”连为一体,所以要做官就得读书,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如果你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么做?——科举制十分重视读书人的基本功,特别是书法和文采。读书人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就得在这方面下功夫,所以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书法和文学)的发展。   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出示两组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讨论:这里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从这两则材料能反映出什么问题?   作业: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教学故事选择原则   一、历史故事选择的原则   1.真实可靠,符合历史本真。   梁启超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强调真实性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历史教学不可打破的底线,更是选择历史故事必须遵循的原则。所以,教师在编选历史故事的时候,要做到以史实为依据,要有据可考。对于野史、传说与道听途说的故事情节是不能进课堂的,这极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即便是为了增强故事的生动性所采取的虚构与想象,也不能信口雌黄、夸大其词。应该以史实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想象,尽量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   2.针对性强,服务课程目标。   历史故事的主要作用是为教学服务的,故事是手段,教学才是目的。历史故事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我们不能为了博得学生一笑而选择低俗的故事,我们也不能把历史课演变为故事会。历史故事的主要目的是以故事为依托,落实课程目标,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在准确把握课程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紧紧围绕突破教学重难点而选择故事。通过故事,把复杂的问题变为简单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变为具体的问题,把枯燥的记忆变为生动的讲述。这样的故事才能真正成为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工具。   3.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故事的最大魅力就是其生动性,生动的故事对于中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几乎所有的初中生都喜欢历史故事,但未必喜欢历史课,就是因为我们的历史课堂教条古板,我们总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堆砌的知识点,把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泯灭无遗。所以,我们编选的历史故事要生动有趣。做到情节要曲折、人物要丰满、语言要感人,实现历史故事的动情的目的。   4.启发诱导,引发思维训练。   “学习历史更重要的是‘思’,教学中所选的史料(故事)要暗藏‘思考’的玄机,……要有思维的价值,这对培养学生的史学意识与思维能力至为重要。”(赵士祥语)利用历史故事教学绝不是单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已,最主要的是引发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探究历史本质与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教师在选编历史故事的同时,要创设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思维。结合故事情节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二、历史故事选择的途径   1.从各种教材中来。   现行的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故事的宝库,也有着很高的可信度和真实性。这里所说的教材包括历史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历史地图册、地方历史课程,这些资源中包含着丰富的故事素材。对于教科书中的故事要删繁就简,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对于教学参考书的素材还要改编为口语化的故事,使其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的语言特点;对于地方课程也要选择和课程标准紧密联系的故事进行运用。   2.从历史著作中来。   经典历史著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也充满了历史故事,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像《史记》、《战国策》、《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都是传世之作。例如在讲楚汉战争时,插入“鸿门宴”和“约法三章”的故事,能够帮助学生探究刘邦胜项羽拜的主要原因。   3.从文艺作品中来。   文史不分家,许多文学作品都取材于宏大的历史场景,许多文学家本身就是史学家。浩瀚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故事资源,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散文、小说、戏剧、对联、民谣、谚语、快板、成语等。例如,结合讲解“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能够生动描绘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战败而仓皇逃跑的狼狈情景,进而探究前秦失败的原因。   4.从经典影视中来。   影视作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并且和学生的喜好比较接近。影视作品也为我们选择故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当前的很多历史剧充满了戏说的成分,这就需要我们精心选择,对于不符合历史真相的情节要删除,并且要给学生说明,正本澄源。我们尽量选择纪实片为主的影视故事,像《国宝档案》、《探索•发现》等。选好历史故事是故事教学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教师拥有坚实的史学功底,更需要历史教师广泛阅读,厚积薄发;善于积累,左右逢源。

上一篇:鱼干

下一篇:白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