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延平区怎么样
南平是文化重市。南平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文化入闽的主要通道。南平还是红色圣地。
延平区前身是县级南平市是福建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区。 延平区西芹镇、炉下镇、江南新区中心镇---夏道镇、西芹镇、茫荡镇、炉下镇、樟湖镇、太平镇、巨口乡、王台镇、塔前镇、来舟镇、大横镇、赤门乡、南山镇、峡阳镇、洋后镇、紫云街道、四鹤街道、黄墩街道、水南街道、水东街道、梅山街道、
延平区是通往武夷山的南大门,境内山体与武夷山脉相承,其旅游景点与武夷山风景区天然连成一线,形成闽北半月型旅游网络体系。境内有被誉为"福建庐山"、"避署胜地"的省级风景区茫荡山,有九峰山、明翠阁、双石塔、溪源峡谷、茶洋宋窑遗址,古道三千八百坎,石佛山等各处名胜古迹。依山傍水是延平城的特色。水口水电站库区建成后,形成方圆96平方公里的延平湖面,湖中岛屿罗列,湖周青山对峙,柑桔成带,绿竹呈荫,橙绿相嵌,泛舟湖上,令人神往。"山围八面绿,水绕两江青"是伟大诗人郭沫若留下的对延平这座美丽山城的美好赞誉。
境内有一段可建成大型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举办各种水上运动赛场的10公里长的国内罕见的平直湖面,是不可多得的有待开发的水上旅游资源。
南平为什么改名延平?
1949年5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平,设南平专区。1956年析县城等地设南平市,1958年裁县入市。1971年后曾属建阳地区、南平地区。1995年撤南平地区设地级南平市,原南平市改为延平区。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析侯官县北乡置南平县,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改建安郡延平县。南朝刘宋泰始年间(公元465─471年)复名南平县。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建州延平军,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又改为剑州。五代闽国时曾改延平镇、永平镇、龙津县、镡州。天德三年(公元945年)复改为延平军,旋改剑州剑浦县。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属南剑州,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右丞相文天祥于此设都督府。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属南剑路,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复称延平府南平县。明清属延平府,民国初属建安道。地理介绍:南平延平区地处闽江上游两大支流建溪沙溪交汇处,四周山峦起伏,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地势险要,且为一重要的水陆码头。早年福建交通不便,福州出省必经闽江逆流至延平府,而延平府亦为福州最为重要的门户。由江西入闽,延平府若陷则福州顺江可至,必不可守,故而有古语“铁打延平府,纸糊福州城”。水口水电站建立后,延平区成为库区,三江水位上涨,实际成为一人工湖,称延平湖。市区多山,早年仅有一条沿江的主要街道,即今日的滨江路(旧名中山路),故而福州话中称又南平为“南平街”,后应兴建南平军分区方开拓另一条平行街道,名八一路。老市区在建溪、沙溪之间,近年来已在建溪、闽江干流之间的玉屏山及沙溪、闽江干流之间的九峰山脚下兴建若干新区,城区面积急剧扩展。江南新区(八仙、夏道)也在积极建设中。以上内容参考 公元379年,南平也曾改名叫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