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A级核潜艇是阿库拉级还是阿尔法级
阿尔法级核动力攻击潜艇(英文:Alfa class submarine,亦可翻译为A级潜艇,苏俄代号:705级)是苏俄第二代攻击核潜艇,该级潜艇自设计,建造到最后服役一直充满了争议。阿尔法级是苏俄迄今为止满编作战人数最少,水下航速最快的核潜艇。 设计过程 早期设计与争论 最初的设计工作是从1957年开始的。当时,第143中央设计局(现孔雀石设计局前身)的设计师A�6�1B�6�1彼得罗夫提出了一种自动化程度远远高于当时所有潜艇,能在水下高速运动的潜艇设计思路,时任总设计师对于他的想法很感兴趣,将其提交给核动力研究中心,随后核动力研究中心、自动化遥感研究院和第143设计局开展了“水下歼击艇”的研制。“水下歼击艇”要求水下速度要高,装备较重火力,潜艇的物理场要低。经过了大量研讨,由总设计师鲁萨诺夫带领的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设计方案。这个设计中最具争议的就是取消苏俄潜艇一直沿用至今的双壳体结构,改用单壳体以减小体积和吨位。1960年,由苏共中央发出并由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签发关于水下歼击艇研究的决议中对主要诸元的要求是:水下排水量1500吨左右,水下航速最高40节,,艇员小于15人。而当时的苏俄核动力潜艇人数最少的V级也有60多人,可见该决议要求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 该设计小组所呈交的设计书制定的方案为排水量1600吨,6具鱼雷发射管,水下最高43节,最大深度达到600米,使用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方案提出后,受到了海军司令部的强烈反对,海军方面则对单壳体所带来的无法保证水上抗沉性做出了强烈的反对。当时在苏联潜艇设计中,水上抗沉性是设计中的一大指标,双壳体由于储备浮力大所以抗沉性极强。但双壳体也带来了造价提高,体积增大,排水量增大从而增加阻力和潜艇航行时的噪音。 之后设计局根据海军和造船厂给出的意见又提出了五种方案,但这五种方案仍采用单壳体: 采用单回路压水反应堆, 采用双回路液态金属反应堆,电器系统频率为400赫兹 基本设计与第一种相同,但在指挥围壳内另装4座鱼雷发射管 基本设计与第一种相同,但武器系统改为8座北极星导弹发射系统,装备北极星导弹。 采用单回路压水反应堆,增大舱室容积从而保证抗沉性。 1961年初,海军司令部与设计小组还有各舰队领导一起开会决定方案。开会结果并为公布,但根据随后1961年苏共中央的第385-201号决议内容,那次会议应该决定以第二种设计方案为主方案。但海军司令部在随后指示必须保证水上抗沉性。该决议要求阿尔法级的排水量不大于1600吨,装备6座鱼雷发射管,水下全速43节以上,使用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决议还要求1963年初完成设计,1965年首舰试航。 在随后的设计中,很多重大技术问题被解决,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 水下排水量增至2000吨以增大储备浮力 水下航速41节 仍采用单壳体,储备浮力在20%以下 方案出台后,设计小组第143设计局与海军曾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前者提出抗沉性在设计中完全没有必要,随后又提出在指挥围壳装备充气气囊以保证抗沉性,但都遭到海军的强烈反对。最终该方案以副设计师B�6�1B�6�1罗明因为拥护抗沉性设计而与鲁萨诺夫决裂,总设计师鲁萨诺夫辞职而告终。 最终设计定型 1974年,鲁萨诺夫离开了设计小组,设计工作由罗明接任。潜艇最终改为双壳体结构,其他的很多设计仍沿用了鲁萨诺夫的方案。虽然仍未达到苏共中央提出的设计要求,但海军部门比较满意并最终定型,至此经过了长达近10年的设计时间。同年,鲁萨诺夫辞职,时年63岁,相对于大部分苏俄潜艇设计局的总设计师,他结束工作确实算早的。 定型设计与结构 壳体 阿尔法级正式定型后为双壳体结构。外形采用水滴流线型设计,阿尔法级的指挥围壳也是苏俄潜艇中少数使用流线型外形的潜艇。全壳体用钛合金制造,是全世界仅有的两个的全级为钛合金制造并服役的军用潜艇中的一个。由于初期制造工艺不够完善,首舰在下水后发生了壳体开裂随即改为预备役。但随后苏俄在冶金与焊接技术上的快速进步使得以后的钛合金潜艇没有再次发生壳体开裂的事故。 由于钛合金的强度要比普通造艇消磁钢大的多,这样让钛合金壳体的耐压力更大,下潜深度也随之增加。其次,钛合金的密度也小于消磁钢,也就减轻了潜艇的排水量。此外,钛合金具有无磁性的优点,从而降低了潜艇磁性物理场效应而使其更难被反潜飞机用磁探测仪发现。同时钛合金还要比其他材料更抗海水的腐蚀。但不可否认的是,钛合金造价极为昂贵。 动力系统与电器设备 动力则是由30兆瓦的汽轮机和两台100千瓦的电动论及组成,另有一台5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和锌铅电池作为备用动力。反应堆是705级和705K级的最大区别。705级采用OK-550反应堆而705K采用БM-50型反应堆。БM-50型较OK-550型稳定,OK-550型曾在K-64航行时发生了冷却剂凝固造成反应堆停工。两种反应堆都使用铅铋液态合金作为冷却剂。尽管БM-50型的稳定型有所提高,但仍然因为铋在受到中子照射后形成活性钋-210形成的放射性污染而使得反应堆维护难度较压水反应堆要难。 在电气设备上,阿尔法级使用了400赫兹作为全艇电器电源的频率,阿尔法级也是唯一一个用400赫兹作为电源频率的苏俄潜艇。这使得阿尔法级的电器设备无法与其他潜艇的电器设备通用。但400赫兹也降低了电气设备的重量同时让潜艇内部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电网,不需要像其他潜艇为个别设备装备变频器,同时借助统一的电网结构,减小了潜艇的物理场从而增加了隐蔽性。 阿尔法级使用MBУ-III“和谐”作战情报系统以控制所有火力装备;自动导航系统为“索日”型,与德尔塔级潜艇所装备的“鲍托尔”型同属惯性制导;通讯系统为“闪电”型;声纳系统为“海洋”型。全艇还装备了“坦”型平衡调节系统,“铝土矿”型深度调节系统以及“节奏”型自动监视系统等等电子设备以降低艇员人数。 同级列表 阿尔法级 核潜艇 — 同级列表 舷号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造船厂 服役时间/退役时间 K-64 1968年6月2日 1969年4月22日 海军部造船厂 未正式服役/1972年拆除 K-123 1967年12月29日 1977年12月1日 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1978年/1996年 K-432 1968年11月12日 1977年11月3日 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1978年12月/90年代 K-463 1975年6月26日 1981年3月31日 列宁格勒造船厂 1981年12月/90年代 K-493 1972年2月21日 1980年8月21日 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1981年9月/90年代 K-373 1972年6月26日 1978年4月19日 列宁格勒造船厂 1979年12月/90年代 K-316 1969年4月26日 1974年4月25日 列宁格勒造船厂 1978年9月/90年代 制造与服役 游弋中的阿尔法级潜艇1974年,阿尔法级(705级)开始在海军部造船厂,列宁格勒造船厂和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开始建造。首舰于1977年服役。全部7艘战舰均在北方舰队服役。 阿尔法级被定位为了一个试验平台性质的战舰以试验各种作战的电子设备,不过经过阿尔法级的研制过程后,苏联的潜艇电子设备有了一个飞跃。很多阿尔法级之后的战舰都装备了阿尔法级的电子设备的改进型。不过,由于被定为一个实验性的设计,705级也自然在服役期间一直处于一种“限制使用”的战舰,该级战舰自首舰服役至末舰退役,很少被派出执行远洋任务。 在服役期间,K-64艇由于1971年系泊试验中发射壳体开裂而改为预备役,随后在1972年预备役航行中,OK-500反应堆冷却剂凝固,最终反应堆堵死。幸亏当时是在近海附近游弋,被拖船拖回北德文斯科后被拆除。1974年8月除名。还有一次事故是K-123艇在1982年4月,一回路的冷却剂发生泄漏,由于中子照射导致铋变为钋-210,造成全艇发生核污染。1983年10月~1992年8月进行了长达近十年的大修,更换了反应堆。该艇于1996年退役。不过幸运的是,两次重大事故均未造成人员伤亡。 影响 尽管阿尔法级一直处于一种“限制使用”的状态,但是阿尔法级还是给苏俄以后的潜艇设计产生了影响。尤其是阿库拉级和雅森级核动力潜艇,采用了和阿尔法一样的高自动化标准从而降低艇员。阿库拉级“猎豹号”排水量高达12,000吨而艇员仅为78人,这比同类型的海狼级和洛杉矶级的约130人要少的多,雅森级的艇员也少到了80人以下。而且在阿尔法级上使用的很多电气设备经过改装之后也用于了其他潜艇的设计中,比如“刻赤”型声纳系统则为“海洋”型的改进版本。阿尔法级还是苏俄第一个装备作战情报系统的潜艇。
苏联的A级核潜艇是阿库拉级还是阿尔法级
阿尔法级核动力攻击潜艇(英文:Alfa class submarine,亦可翻译为A级潜艇,苏俄代号:705级)是苏俄第二代攻击核潜艇,该级潜艇自设计,建造到最后服役一直充满了争议。阿尔法级是苏俄迄今为止满编作战人数最少,水下航速最快的核潜艇。
设计过程
早期设计与争论
最初的设计工作是从1957年开始的。当时,第143中央设计局(现孔雀石设计局前身)的设计师A�6�1B�6�1彼得罗夫提出了一种自动化程度远远高于当时所有潜艇,能在水下高速运动的潜艇设计思路,时任总设计师对于他的想法很感兴趣,将其提交给核动力研究中心,随后核动力研究中心、自动化遥感研究院和第143设计局开展了“水下歼击艇”的研制。“水下歼击艇”要求水下速度要高,装备较重火力,潜艇的物理场要低。经过了大量研讨,由总设计师鲁萨诺夫带领的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设计方案。这个设计中最具争议的就是取消苏俄潜艇一直沿用至今的双壳体结构,改用单壳体以减小体积和吨位。1960年,由苏共中央发出并由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签发关于水下歼击艇研究的决议中对主要诸元的要求是:水下排水量1500吨左右,水下航速最高40节,,艇员小于15人。而当时的苏俄核动力潜艇人数最少的V级也有60多人,可见该决议要求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
该设计小组所呈交的设计书制定的方案为排水量1600吨,6具鱼雷发射管,水下最高43节,最大深度达到600米,使用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方案提出后,受到了海军司令部的强烈反对,海军方面则对单壳体所带来的无法保证水上抗沉性做出了强烈的反对。当时在苏联潜艇设计中,水上抗沉性是设计中的一大指标,双壳体由于储备浮力大所以抗沉性极强。但双壳体也带来了造价提高,体积增大,排水量增大从而增加阻力和潜艇航行时的噪音。
之后设计局根据海军和造船厂给出的意见又提出了五种方案,但这五种方案仍采用单壳体:
采用单回路压水反应堆,
采用双回路液态金属反应堆,电器系统频率为400赫兹
基本设计与第一种相同,但在指挥围壳内另装4座鱼雷发射管
基本设计与第一种相同,但武器系统改为8座北极星导弹发射系统,装备北极星导弹。
采用单回路压水反应堆,增大舱室容积从而保证抗沉性。
1961年初,海军司令部与设计小组还有各舰队领导一起开会决定方案。开会结果并为公布,但根据随后1961年苏共中央的第385-201号决议内容,那次会议应该决定以第二种设计方案为主方案。但海军司令部在随后指示必须保证水上抗沉性。该决议要求阿尔法级的排水量不大于1600吨,装备6座鱼雷发射管,水下全速43节以上,使用液态金属冷却剂反应堆。决议还要求1963年初完成设计,1965年首舰试航。
在随后的设计中,很多重大技术问题被解决,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
水下排水量增至2000吨以增大储备浮力
水下航速41节
仍采用单壳体,储备浮力在20%以下
方案出台后,设计小组第143设计局与海军曾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前者提出抗沉性在设计中完全没有必要,随后又提出在指挥围壳装备充气气囊以保证抗沉性,但都遭到海军的强烈反对。最终该方案以副设计师B�6�1B�6�1罗明因为拥护抗沉性设计而与鲁萨诺夫决裂,总设计师鲁萨诺夫辞职而告终。
最终设计定型
1974年,鲁萨诺夫离开了设计小组,设计工作由罗明接任。潜艇最终改为双壳体结构,其他的很多设计仍沿用了鲁萨诺夫的方案。虽然仍未达到苏共中央提出的设计要求,但海军部门比较满意并最终定型,至此经过了长达近10年的设计时间。同年,鲁萨诺夫辞职,时年63岁,相对于大部分苏俄潜艇设计局的总设计师,他结束工作确实算早的。
定型设计与结构
壳体
阿尔法级正式定型后为双壳体结构。外形采用水滴流线型设计,阿尔法级的指挥围壳也是苏俄潜艇中少数使用流线型外形的潜艇。全壳体用钛合金制造,是全世界仅有的两个的全级为钛合金制造并服役的军用潜艇中的一个。由于初期制造工艺不够完善,首舰在下水后发生了壳体开裂随即改为预备役。但随后苏俄在冶金与焊接技术上的快速进步使得以后的钛合金潜艇没有再次发生壳体开裂的事故。
由于钛合金的强度要比普通造艇消磁钢大的多,这样让钛合金壳体的耐压力更大,下潜深度也随之增加。其次,钛合金的密度也小于消磁钢,也就减轻了潜艇的排水量。此外,钛合金具有无磁性的优点,从而降低了潜艇磁性物理场效应而使其更难被反潜飞机用磁探测仪发现。同时钛合金还要比其他材料更抗海水的腐蚀。但不可否认的是,钛合金造价极为昂贵。
动力系统与电器设备
动力则是由30兆瓦的汽轮机和两台100千瓦的电动论及组成,另有一台5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和锌铅电池作为备用动力。反应堆是705级和705K级的最大区别。705级采用OK-550反应堆而705K采用БM-50型反应堆。БM-50型较OK-550型稳定,OK-550型曾在K-64航行时发生了冷却剂凝固造成反应堆停工。两种反应堆都使用铅铋液态合金作为冷却剂。尽管БM-50型的稳定型有所提高,但仍然因为铋在受到中子照射后形成活性钋-210形成的放射性污染而使得反应堆维护难度较压水反应堆要难。
在电气设备上,阿尔法级使用了400赫兹作为全艇电器电源的频率,阿尔法级也是唯一一个用400赫兹作为电源频率的苏俄潜艇。这使得阿尔法级的电器设备无法与其他潜艇的电器设备通用。但400赫兹也降低了电气设备的重量同时让潜艇内部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电网,不需要像其他潜艇为个别设备装备变频器,同时借助统一的电网结构,减小了潜艇的物理场从而增加了隐蔽性。
阿尔法级使用MBУ-III“和谐”作战情报系统以控制所有火力装备;自动导航系统为“索日”型,与德尔塔级潜艇所装备的“鲍托尔”型同属惯性制导;通讯系统为“闪电”型;声纳系统为“海洋”型。全艇还装备了“坦”型平衡调节系统,“铝土矿”型深度调节系统以及“节奏”型自动监视系统等等电子设备以降低艇员人数。
同级列表
阿尔法级 核潜艇 — 同级列表 舷号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建造船厂 服役时间/退役时间
K-64 1968年6月2日 1969年4月22日 海军部造船厂 未正式服役/1972年拆除
K-123 1967年12月29日 1977年12月1日 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1978年/1996年
K-432 1968年11月12日 1977年11月3日 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1978年12月/90年代
K-463 1975年6月26日 1981年3月31日 列宁格勒造船厂 1981年12月/90年代
K-493 1972年2月21日 1980年8月21日 北德文斯克造船厂 1981年9月/90年代
K-373 1972年6月26日 1978年4月19日 列宁格勒造船厂 1979年12月/90年代
K-316 1969年4月26日 1974年4月25日 列宁格勒造船厂 1978年9月/90年代
制造与服役
游弋中的阿尔法级潜艇1974年,阿尔法级(705级)开始在海军部造船厂,列宁格勒造船厂和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开始建造。首舰于1977年服役。全部7艘战舰均在北方舰队服役。
阿尔法级被定位为了一个试验平台性质的战舰以试验各种作战的电子设备,不过经过阿尔法级的研制过程后,苏联的潜艇电子设备有了一个飞跃。很多阿尔法级之后的战舰都装备了阿尔法级的电子设备的改进型。不过,由于被定为一个实验性的设计,705级也自然在服役期间一直处于一种“限制使用”的战舰,该级战舰自首舰服役至末舰退役,很少被派出执行远洋任务。
在服役期间,K-64艇由于1971年系泊试验中发射壳体开裂而改为预备役,随后在1972年预备役航行中,OK-500反应堆冷却剂凝固,最终反应堆堵死。幸亏当时是在近海附近游弋,被拖船拖回北德文斯科后被拆除。1974年8月除名。还有一次事故是K-123艇在1982年4月,一回路的冷却剂发生泄漏,由于中子照射导致铋变为钋-210,造成全艇发生核污染。1983年10月~1992年8月进行了长达近十年的大修,更换了反应堆。该艇于1996年退役。不过幸运的是,两次重大事故均未造成人员伤亡。
影响
尽管阿尔法级一直处于一种“限制使用”的状态,但是阿尔法级还是给苏俄以后的潜艇设计产生了影响。尤其是阿库拉级和雅森级核动力潜艇,采用了和阿尔法一样的高自动化标准从而降低艇员。阿库拉级“猎豹号”排水量高达12,000吨而艇员仅为78人,这比同类型的海狼级和洛杉矶级的约130人要少的多,雅森级的艇员也少到了80人以下。而且在阿尔法级上使用的很多电气设备经过改装之后也用于了其他潜艇的设计中,比如“刻赤”型声纳系统则为“海洋”型的改进版本。阿尔法级还是苏俄第一个装备作战情报系统的潜艇。
鹦鹉螺号潜艇在哪里建造的?
诺第留斯号潜艇(即鹦鹉螺号潜艇)特点功能及威力如下:小说中描述鹦鹉螺号为长70米,宽8米的细长纺锤型潜艇,航行性能很好,最高航速可达50海里每小时。这是一艘理想化的潜艇,船的驱动完全靠电力供给,而电力则是从海水提取钠,将钠与汞混合,组成一种用来替代本生蓄电池单元中锌元素的合金,再转化成电后取得的,储存在电池里。食物则全部为鱼类、海藻等,所以说能源和船员的生活必需品都来自于大海,它完全不需要陆地的补给,可以无限期的在海上航行。鹦鹉螺号内部有巨大的压缩空气储存柜,因此可以连续在海底潜行数天而不需浮上海面。船的内部很宽敞舒适,甚至还有博物馆和图书馆。船的武器是船头的钢铁冲角,凭着船自身的高速和坚固外壳,冲角的威力十分巨大,小说中最后鹦鹉螺号就是靠它反击攻击它的敌战舰,鹦鹉螺号高速从战舰的船侧撞了过去,冲角穿透船身。现实中的鹦鹉螺号鹦鹉螺号核潜艇首开应用核动力之先河,潜艇由此进入了又一个新纪元,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它的政治与军事意义是深远的,因此被认为是现代潜艇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鹦鹉螺号核潜艇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儒勒·凡尔纳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潜艇,1952年6月14日在美国通用电船公司开工建造,1954年1月21日下水,1954年9月30日服役,1980年3月3日退役,之后经过改装在美国格罗顿潜艇部队作博物馆艇。
鹦鹉螺号核潜艇简介
鹦鹉螺号简介:鹦鹉螺号核潜艇是美国海军隶下的一艘核潜艇,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第一艘从水下穿越北极的潜艇。鹦鹉螺号核潜艇问世的意义在于,首开应用核动力之先河,潜艇由此进入了又一个新纪元,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鹦鹉螺号核潜艇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儒勒·凡尔纳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潜艇,1952年6月14日在美国通用电船公司开工建造。1954年1月21日下水,1954年9月30日服役直到1980年3月3日退役,之后经过改装在美国格罗顿潜艇部队作博物馆艇。扩展资料:1957年10月,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震惊了美国,其认为前苏联正在获得超越西方的技术优势。为了应对人造卫星构成的洲际弹道导弹核威胁,艾森豪威尔下令美国海军再次试图核潜艇横穿北极,以证明未来潜艇发射弹道导弹的可信度。于是鹦鹉螺号新任指挥官威廉·安德森受命执行一项绝密行动,从北极到太平洋到大西洋的冰下航行,海军作战部部长阿利伯克上将命名代号阳光行动。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进行北极探险是比较理想的工具,因为它具备深潜的能力,从而最有可能顺利潜航于北极最厚冰层之下,因为核动力装置并不依赖于空气。不像常规潜艇那样必须浮起充电,因而能够长时间地潜航于水下,还可以根据需求或缓慢游弋或高速航行。核潜艇的空气调节系统使舱室环境既温暖又舒适,艇员不用忍受一般探险者所遇到的肉体上的折磨与不适。艇上还可以装备多种多样的仪器,用以记录冰层、海水和海底的性质等。鹦鹉螺号指挥官威廉·安德森于1958年8月向艇员介绍跨极路线的冰情对鹦鹉螺号冰下冒险的成功起至关重要作用。是准确的导航设备,潜艇在未经测定的冰下航行,一旦罗经指向发生混乱,将会招致迷失航向的严重后果。事实上,罗经并不指向真正北极或者地球北极,它指向磁极,这是一个假想的位置。磁极位于真正北极以南数百英里处。地球上的某个位置会有磁极和北极相对应的差值,航行中为了保持真北方向必须进行修正,这种修正值称为磁差,通常都标在海图上面。当潜艇接近北极磁极时磁罗经猛烈摆动,将毫无用处,同样的,电罗经在接近真正的地理极点时,也会丧失指向的稳定性。为此次航行,鹦鹉螺号核潜艇新安装了北美航空N6A-1型惯性导航仪,这种复杂的导航设备是利用高速陀螺仪跟踪潜艇的运动,能够提供连续和精确的导航修正。鹦鹉螺号静电陀螺的精度已经达到0.00001°/h,比现役美军核潜艇使用的AN/WSN-3型静电陀螺导航仪的精度高一个数量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鹦鹉螺号
歼敌者号核潜艇
歼敌者号核潜艇歼敌者号核潜艇是印度第一艘国产核潜艇。2009年7月26日,经过多年研制,名为"歼敌者"号的印度首艘核潜艇,在该国东部的一个海军基地下水,它将成为印度核三位一体的支柱,令印度成为世界第六个核潜艇国家。2012年12月初,印度海军表示,“歼敌者”号海试将延期至2013年。武器性能中文名:歼敌者号核潜艇性 质:印度第一艘国产核潜艇下水时间:2009年7月26日主动力系统:压水式反应堆配置结构:动力系统。潜艇的主动力系统为压水式反应堆,由印度甘地原子能研究中心(IGCAR)开发。“歼敌者”号核潜艇排水量约5千吨,潜航速度30海里,可载员100人,总造价29亿美元,预计将于两年内全面服役。外观组成。印度海军公布了最新列装的歼敌者号核潜艇的全貌图。该艇在指挥围壳后部设置了龟背形状,以容纳装备的K4型潜射弹道导弹及K15型近程潜射导弹。除此之外,该艇还配备了两款鱼雷。武器配备。“歼敌者”号接近攻击型核潜艇,可它却携带了弹道导弹;但如果说该艇是战略核潜艇,其配备的导弹射程又太近(美俄等国的潜射导弹射程大多超过5000公里),基本不具备战略打击能力。该艇的“撒手锏”是K-15型潜射弹道导弹。这种导弹直径0.75米,总长9米,可将500公斤重的弹头发射到700公里外。“歼敌者”装有12支携有一吨核弹头、射程700公里的K15短程弹道导弹。其核心-单一压水式反应堆由印度甘地原子能研究中心(IGCAR)开发。研发进展。在2008年2月的试射中,导弹顺利冲出水面,但随后下落不明;由此可见,K-15导弹似乎存在一些未能克服的技术缺陷。2012年12月初,(印度)海军总司令乔什(D.K.Joshi)透露,关于压水堆驱动潜艇的状态受到广泛关注,将会很快得到关于“歼敌者”号潜艇的好消息。2012年年底,随着反应堆进入关键阶段,“歼敌者”将开始进行海试。乔什的前任尼尔马尔·维尔马早前暗示,印度将拥有可信的战略“核三角”能力。2013年上半年反应堆将进入关键的海试调试阶段。反应堆性能将在不同阶段进行测试,包括发射武器时和深海下潜作战时。2014年,该潜艇的港口验收试验已完成。如果一切顺利,潜艇将准备服役。2012年年底,随着反应堆进入关键阶段,“歼敌者”将开始进行海试。乔什的前任尼尔马尔·维尔马早前暗示,印度将拥有可信的战略“核三角”能力。2013年上半年反应堆将进入关键的海试调试阶段。反应堆性能将在不同阶段进行测试,包括发射武器时和深海下潜作战时。2014年,该潜艇的港口验收试验已完成。如果一切顺利,潜艇将准备服役。国际评论。1.“ 歼敌者”号也是印度在技术方面上的重大突破。生产一艘潜艇需要熟练掌握包括发展压水式反应堆、反应堆安全壳、轮机、声纳与声音导航及测距系统、长波通信系统以及系统集成等在内的多种技术。2.印度“歼敌者”号核潜艇之际,计划于2009年底前交付印度的俄罗斯“环斑海豹”号(有人误称为“猎豹”)攻击核潜艇,已开始恢复第二阶段海上试验。其实在印度,有望真正成为其海上核力量急先锋的,正是这只“海豹”,而非印度自行生产的“歼敌者”3.印度防务专家据此声称,印度在拥有核潜艇后,国际地位将大幅提高。新德里一直在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国产核潜艇的建成服役,将给其大国梦添加新的筹码。再加上计划组建的3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印度海军控制印度洋的能力或许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4.新加坡《海峡时报》2009年7月27日发表的评论文章认为。印度首艘国产核潜艇的下水,是反制中国进入印度洋的重要举措,该艇一旦部署到中国南海,就能对中国的一些重要城市构成威胁。印度退役海军中将、战略分析家A·K·辛格表示:“我们正在迅速赶上中国。”相关知识。核潜艇是指以核反应堆为动力来源的潜艇,水下续航能力能达到数十万海里,自持力通常达60-90天,是一国战略威慑力量的组成基石之一。世界上宣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另外以色列,巴西,朝鲜等国家也“可能”或“实际”拥有核武器。但是比起能量释放不可控的核武器技术。能量释放可控的潜艇用核反应堆技术要更为复杂,且被各国视为最高机密,严禁外流。该技术始终只掌握在五个常任理事国手中。自中国于1974年8月1日首艘核潜艇下水以后,此后35年间再没有更多的国家加入此行列。
歼敌者号核潜艇的武器配备
“歼敌者”号接近攻击型核潜艇,可它却携带了弹道导弹;但如果说该艇是战略核潜艇,其配备的导弹射程又太近(美俄等国的潜射导弹射程大多超过5000公里),基本不具备战略打击能力。该艇的“撒手锏”是K-15型潜射弹道导弹。这种导弹直径0.75米,总长9米,可将500公斤重的弹头发射到700公里外。“歼敌者”装有12支携有一吨核弹头、射程700公里的K15短程弹道导弹。其核心-单一压水式反应堆由印度甘地原子能研究中心(IGCAR)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