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低能”
“高分低能” 由于我们的教育存在着片面追求分数、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致使一些分数较高的学生表现出高分低能的状态。主要表现在: 第一、适应社会的能力差。走到工作岗位上的大学毕业生,有的虽然上学时分数很高,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仅不出色,反而对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表现为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 第二、自我管理的能力差。中小学分数较高的学生中,有些在家里是父母望子成龙心愿得以实现的寄托者,在学校是提高升学率的希望者,因而是家庭的宠儿和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他们不仅缺少参加劳动、接触社会的机会,而且连最起码的自我服务劳动也由家长代劳,过着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些学生从小就缺乏自己管理自己的锻炼,基本上不干家务活。 第三、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差。不少学生很会答卷,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却比较差。理工科的学生在工厂实习,文科学生面对社会现实,对解决具体问题都感到力不从心。 第四、表达能力差。大学生中,大部分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很差。不少人在毕业设计、实习报告及毕业论文中,由于文字水平低而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及思想。在中学的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回答不踊跃,口头表达能力差是学生不敢发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五、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低,特别是创造能力差。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少是属于“知识型”和“守成型”的人,唯书、唯上,缺少创见,自我评估值也很低。 第六、体育上的自我锻炼能力差。我国青少年体质普遍较差。这里有学校忽视体育的原因,也有学生本身自我锻炼能力差的原因。 第七、动手意识和操作能力差。在现代社会,动手意识已越来越重要,许多高科技产品都是一些年轻人运用学到的知识自己动手做出来的,而我们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学生不仅缺少动手机会,也缺乏动手意识。 学生中高分低能的出现,是我们目前教育评价科学落后的必然结果。大学录取、分配、考研究生到出国留学生的选拔,主要是以考试分数为依据。至于招工、录用、升级等劳动人事制度也是与学生的考试分数及学历紧密挂钩。这些情况很自然地促使各级教育工作者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学生分数的提高上。 处于新技术革命时代的今日世界,教育科学发展也很迅速。我国的教育改革如不解决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践的问题,就难于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对片面追求分数倾向的治理,使学生由高分低能向高分高能转化。
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可以举例说明吗?
有个笑话,大概是说邻居阿姨夸她儿子成绩好,准备进大公司面试,男主角在考虑要不要通过面试。于是,很多人开始鼓吹“读书无用论”,说成绩好的最后不去给成绩差的打工。也有人举古代科举为例:有人列举了两个名单,一个是清朝不是很有名的学者,一个是清朝科举没有排名第一,但后来成为历史名人的学者。然后给大家看,发现大家都不认识顶尖的学者,只认识落地的学者。这样可以告诉即将高考的孩子,高考没必要成功,高考失败也可以成名。这个社会,就像他们说的,“高分”一定是“低能”,“低分”一定是“高能”?不是这样的。毕竟弱者自己瘫痪只是谎言。“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肯定都存在,但肯定不是万能的。统计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幸存者偏差”,驳斥了这种常见的逻辑谬误。这种被反驳的逻辑谬误意味着我们只能看到某种筛选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所以忽略了筛选出来的关键信息。我们只看到这些“传奇”的成功和一些我们想看到的因素,比如学习成绩差;但是我看不到这些人身上突出的地方。分数低能量高的人,一定在某一方面分数高,而分数高的人,绝大多数比分数低的人有更好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传奇”只是少数。那些用“高分低能”欺骗自己的人,首先要意识到你不是“传奇”。这种“幸存者偏差”的论调,用极少数的案例和夸张的叙述,夸大了阅读的无用性。他们用个案代替普通个案,把学习过程中有失误的个体成功人士的“不学”部分作为成功的重要原因,忽略了这类成功人士真正赖以成功的天赋和机会,从而制造虚假的假象来迷惑和鼓励大量学生放任自流。所以说到底,“高分低能”往往是弱者麻痹自己的一种方式。他们不愿承认自己不如别人,于是不断放大一些与自己相似的“案例”——“低分”,企图论证“高分低能”“低分高能”的谬误。
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重要原因
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外辅导市场的兴盛以及家长的全方位、无死角陪护。
“高分”是怎么来的?考场里是孩子一个人在作答,表面看确实没有作弊。但是学习过程中呢?家长在跟前守着、陪着、监管着、督促着,孩子能养成自觉、主动、自控等能力吗?
在课堂上没有听懂,没事儿,还有课外辅导呢,小班辅导甚至是一对一辅导,老师尽心着呢,有问必答,生怕你挑他态度有问题。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孩子能养成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下独立完成作业的好的学习习惯吗?
分数是上去了,但是能力却没有培养出来。
考试表面上看考的是应试能力,考的是知识点的掌握。其实不然,考试背后,考试真正想考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自觉性、规划能力、专注力、学习习惯、思维的发散性和敏捷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这些能力才最终决定了我们的考试成绩,而不是考场上的那点时间。
而在家长们的“善意”的各种帮助下,孩子绕过了这些素质的培养,直接取得了“高分”,你这不是作弊吗?
你考出来的“高分”里有外因的助力,换句话说就是有水分,撤去那些外因,才是你真正的水平。
如果一直在大人的帮助下成长,顺风顺水,有求必应,那么可以想象一下,一旦到了大学,一旦上班参加工作,大人帮不了你了,你就会露出原形,你就会处处碰壁。不仅碰壁,并且会碰得很惨。
家长不要什么都管,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去面对问题,自己想办法独立解决问题。那些杀不死我的困难都将成为我人生成长的垫脚石!
看一遍看不懂那就看两遍,两遍还是看不懂那就看三遍、看四遍,一直到自己能看懂。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内心会逐渐变得强大,自信心、耐心、恒心、毅力等品质都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只有大人放手了,孩子才能成长为正常的人、独立的人。
高分低能的原因
1.家庭教育观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你看那家长们不管刮风下雨、带着子女来回穿梭于辅导班、家里和学校之间的情景;你看那家长们苦口婆心的讲演:去,做自己的事情去,只要你们把学习学好,其它的事情都不用管……这样一种传统教育观念不仅反映出家长们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而且还给莘莘学子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压力。笔者曾经走访过一些家长,有些家长虽然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多大追求,但要求孩子一定要学习好、有出息,似乎他们的价值要靠孩子来体现,且越优秀的孩子,家长的期望值越高。这种高期望值下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不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子”,从而在客观上滋生了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2.社会上某些传统观念社会上衡量好孩子的标准是“成绩好”、“听话”。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循规蹈矩的孩子往往受到更多的嘉奖和夸赞,得到大人们的宠爱;而学习成绩差、不听话的孩子则会受到批评,甚至惩罚。再加上社会中流行的“成功导向”、“完美导向”及“成者为王败者寇”的观念,使许多青少年学生非常看重成功的结果,且越优秀的学生给自己的定位越高。这样便助长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3.学校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实施的是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方面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学生成绩的好坏成了评价学生最重要的指标。另一方面,学校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也是“唯分数是重”。学校根据考试成绩名次给教师排名次、发奖金,这无疑给广大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广大教师不敢放手进行素质教育。4.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换的主体,是教育质量的终极保证。因此,教师的观念能否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已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可至今仍有些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他们依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死记硬背、轻方法指导,讲课枯燥无味,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分低能现象”说明知识与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二者没有任何联系,是否正确?
【错误】
本题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在教学基本规律里讲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其中实质教育论指的就是高分低能,但不能说知识与能力完全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