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称呼领导的妻子比较合适呢?
1、如果领导的年纪比你大。分两个方面说,一是领导比你大了好多(至少12岁以上),你可以叫领导妻子为阿姨;如果领导比你只是大了几岁,你可以叫姐(千万要注意:你只能叫领导妻子姓名最后的一个字,如领导妻子叫李小倩,那你只能仅能叫倩姐)。
2、领导比你年龄小。那就比较讲究了,主要有:一是领导妻子比你小了许多(最少12岁以上),你可以直接叫其名字,如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叫她阿姨什么的,让人觉得你太娇情,让人印象不好;二是领导妻子和你年龄相仿,你也可以直接叫其姓名,这样显得比较坦然;三是领导妻子比你年龄差了好多岁,那你除了可以直呼其名外,还不妨叫她小*,让人觉得亲切和自然。
领导的老婆怎么称呼?
领导的老婆被称呼为:嫂子、大嫂、大姐、阿姐、~(姓氏)姐一、嫂子已婚妇女的泛称。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九:“她又悄悄的问:‘嫂子,到底怎么闹的,你们昨晚会上咋说来?’”二、大嫂对年纪跟自己相仿的妇女的尊称。《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那老婆儿哭眼抹泪的说道:‘阿弥陀佛,说也不当家花拉的!这位大嫂一拉就把我们拉在那地窨子里。’”三、大姐对年纪跟自己相仿的女子的尊称。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二幕:“众:大姐坐啊!大娘你也坐呀!”四、阿姐姐姐。《海上花列传》第六三回:“倘然阿姐忙勿过,我去代局末哉。”五、~(姓氏)姐1、称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而比自己年纪大的女子:姐姐。2、对比自己年纪大的同辈女性的称呼:表姐。3、对未婚女子的通称。
领导的老婆怎么称呼 领导的老婆如何称呼
1、如果领导的年纪比你大。分两个方面说,一是领导比你大了好多(至少12岁以上),你可以叫领导妻子为阿姨;如果领导比你只是大了几岁,你可以叫姐(千万要注意:你只能叫领导妻子姓名最后的一个字,如领导妻子叫李小倩,那你只能仅能叫倩姐)。
2、领导比你年龄小。那就比较讲究了,主要有:一是领导妻子比你小了许多(最少12岁以上),你可以直接叫其名字,如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叫她阿姨什么的,让人觉得你太娇情,让人印象不好;二是领导妻子和你年龄相仿,你也可以直接叫其姓名,这样显得比较坦然;三是领导妻子比你年龄差了好多岁,那你除了可以直呼其名外,还不妨叫她小*,让人觉得亲切和自然。
晚年乔冠华再娶年轻22岁妻子,孩子集体反对,为何毅然把子女驱逐出门呢?
大家都知道,古人在诗句里写过这样两句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这两句诗词中,很多人都能够深刻理解到前一句的意思,就是两个人之间如果感情足够深的话,是可以超越生命的。其实这种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相信很多人都在新闻里看到过这样的桥段,就是当大地震发生的时候,男生可能已经逃出来了,但是他可以为了女生再度跑进危险的地方,然后直到把女生救出来。当然除了普通人会这样做之外,即便是名人们,也会为了爱情奋不顾身。举个例子,咱们新中国的一位外交官,就曾经因为爱情,把自己的子女全部赶出家门,他的名字叫乔冠华,曾经是咱们新中国的外交部长。那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就是乔冠华为什么要为了爱情把他的子女全部赶出家门呢?接下来,冷眼就给大家简单聊一聊这个事情。其实这个事情要从乔冠华的家庭开始说起,乔冠华的一生中有2段感情,第一段就是他跟龚澎的婚姻,他跟龚澎曾经非常相爱,然后2人结婚生子,过得很是惬意。但是好景不长,这一切美好在病魔突然到来之后,发生了改变。乔冠华的妻子龚澎,因为突发脑溢血,离开了人世。在那之后,乔冠华痛心疾首,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不过,有时候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就在乔冠华拼命工作的时候,他遇到了另外一个人,她就是章含之。跟龚澎一样,章含之也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所以乔冠华跟她搭档工作的时候,总是觉得非常轻松。久而久之,乔冠华就对章含之有了好感,而章含之对乔冠华也是心生爱慕。发展到最后,2个人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不过对于父亲的“变心”,乔冠华的子女们非常不满,他们认为乔冠华跟章含之结婚,那就是对自己母亲的背叛,于是他们就联合起来阻拦乔冠华和章含之结婚。但是看到子女们都不同意这门婚事,乔冠华反倒变得更加坚定,于是他把子女全部逐出家门,然后自己跟章含之结婚,过起了二人世界。不过对于乔冠华的决定,章含之并不赞成,她认为只要她跟乔冠华过得好,子女们自然就慢慢接受了。但是乔冠华是个倔老头,他表示绝不能朝令夕改,所以他坚持把子女们逐出家门。不过后来,乔冠华因为一些事情落难,他的子女们又都回到了乔冠华的身边,选择默默地照顾他。最后冷眼想说,古人说的其实挺对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苏雨溪副校长是什么小说
亲?您好,苏雨溪副校长的小说叫《极品女神的绝世医神》。《极品女神的绝世医神》由我本疯狂工作室所撰写,从文笔、设定、情节、人物、立意各个角度来看,《极品女神的绝世医神》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尤其是文字特别美,很动人,每一个字都好像是有感情的。小说开始以肖晴、萧叶作为铺垫,后面逐渐引出苏雨溪的角色,接着故事整体就变的跌宕起伏,文中配角的剧情也都围绕着男女主萧叶苏雨溪写,全文语言铿锵有力,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摘要】
苏雨溪副校长是什么小说【提问】
亲?您好,苏雨溪副校长的小说叫《极品女神的绝世医神》。《极品女神的绝世医神》由我本疯狂工作室所撰写,从文笔、设定、情节、人物、立意各个角度来看,《极品女神的绝世医神》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尤其是文字特别美,很动人,每一个字都好像是有感情的。小说开始以肖晴、萧叶作为铺垫,后面逐渐引出苏雨溪的角色,接着故事整体就变的跌宕起伏,文中配角的剧情也都围绕着男女主萧叶苏雨溪写,全文语言铿锵有力,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回答】
苏雨溪副校长是什么小说
您好,苏雨溪副校长的小说叫《极品女神的绝世医神》。《极品女神的绝世医神》由我本疯狂工作室所撰写,从文笔、设定、情节、人物、立意各个角度来看,《极品女神的绝世医神》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尤其是文字特别美,很动人,每一个字都好像是有感情的。小说开始以肖晴、萧叶作为铺垫,后面逐渐引出苏雨溪的角色,接着故事整体就变的跌宕起伏,文中配角的剧情也都围绕着男女主萧叶苏雨溪写,全文语言铿锵有力,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摘要】
苏雨溪副校长是什么小说【提问】
您好,苏雨溪副校长的小说叫《极品女神的绝世医神》。《极品女神的绝世医神》由我本疯狂工作室所撰写,从文笔、设定、情节、人物、立意各个角度来看,《极品女神的绝世医神》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尤其是文字特别美,很动人,每一个字都好像是有感情的。小说开始以肖晴、萧叶作为铺垫,后面逐渐引出苏雨溪的角色,接着故事整体就变的跌宕起伏,文中配角的剧情也都围绕着男女主萧叶苏雨溪写,全文语言铿锵有力,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回答】
外交家乔冠华的初恋
乔冠华初恋的对象是钢琴家姚锦新。他们曾一起参加过香港音乐界的活动。据1940年5月23日香港《大公报》发表的《音乐座谈会旁听记》记载:“昨日下午5时在温莎餐室三楼举行音乐会。出席者有本港音乐家、作家及新闻记者等二十余人。出乎意料之外 与会者有许地山、姚锦新、赵不炜、郁风、连璧光、刘思慕、乔木(即乔冠华)、陆丹林、徐迟等……”乔冠华是应主持人郁凤的邀请 参加这次座谈会 至于他与姚锦新在会上谈了什么 就不得而知了。 此后有一天 姚锦新的钢琴独奏会在半岛酒店玫瑰厅举行 半岛酒店是当时香港最豪华的顶级酒店。徐迟给了乔冠华一张入场券 他欣然前往 想不到这张入场券竟成了乔冠华与姚锦新的“月下老人”。 姚锦新与乔冠华是同龄人 1913年9月出生于上海 是前清海军将领姚健勋的女儿。她7岁时入美国人办的教会小学读书 开始学钢琴 后入上海中西女中 师从邱真霭女士习钢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 后转入外文系 师从古布克先生学钢琴。1934年 她中断在清华的学业 去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深造 1940年春 姚锦新来到香港 暂住在大银行家姨父的家里。 在当晚的音乐会上 姚锦新临场发挥极佳 感情非常饱满 弹奏自然流畅。她的精湛琴艺令在场的乔冠华如醉如痴 赞叹不已。 当姚锦新在钢琴上奏出的最后一个音符还在玫瑰厅上空回荡时 济济一堂的中外听众连连鼓掌称好 欢呼:“姚锦新成功了!” 坐在最前排的乔冠华那英俊又富有才华的脸庞 不禁引起了姚锦新的注意 两人几乎同时向对方伸出了手 他俩一见钟情 很快萌发了爱情。姚锦新随姨母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后 乔冠华与姚锦新频频鱼雁传书 感情渐渐加深。后来 不知何故 姨母不管姚锦新了 她像断了线的风筝 急于回国。适逢太平洋战争爆发 她一时难以成行。 不久 姚锦新与陈世骧在华盛顿闪电式地结婚了。乔冠华得知此讯 伤心欲绝 几次给姚锦新写信 痛诉衷肠 一再责问:“这是为什么?”姚锦新婚后并不幸福 时间不长两人就分手了。此后她一直未嫁 仍把乔冠华深深记在心中 只和养女姚冬梅相依为命。 此时 失恋了的乔冠华强忍痛苦 以勤奋的工作来熨平心灵的伤口。他还读起了外国文学名着 希冀寻觅些许精神上的慰藉。他和冯亦代、杨刚、徐迟、袁水拍几个人轮流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克鲁乐奏鸣曲》 又一次为托翁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初恋外交家
人生赢家乔冠华,曾任外交部长,与妻子一见钟情,一双儿女有多厉害?
人生赢家乔冠华曾经担任中国的外交部长,与妻子是一见钟情的可以说她两个人的爱情是非常的美满的。并且在婚后他们有一双儿女,他的儿女都非常的有出息,据说乔冠华的儿子曾经担任过外交部的副部长,对中国的移民问题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乔冠华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当时他出生在民国一个富裕的家庭里,要知道在民国那个战乱时代,有许多人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而这时的乔冠华有能力接受新时代的教育。就单凭这一点已经可以令非常多的人羡慕了。当初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终于考上了清华大学,在清华上学的时候乔冠华依旧不敢松懈最后拿到了去日本和德国留学的机会。在七七事变发生之后,乔冠华选择回到祖国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时乔冠华前往重庆见周总理,在与周总理见面的途中,乔冠华碰见了自己未来的妻子,可以说乔冠华与他的妻子是一见钟情的很快就确立了关系。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夫妻两个都曾在外交部工作。如此优秀的两个人所培养的孩子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他们说养育的那一双儿女可以说也非常的优秀。据说乔冠华的儿子曾经担任过中国外交部的副部长,当时他对中国移民问题有非常重要的见解,可以说推动了当时中国移民的发展。从乔冠华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出乔冠华真的是人生赢家,有美满的婚姻同时也有一双优秀的子女。
对年龄小的领导夫人怎么称呼
尊重对方:无论对方的年龄大小,都应该尊重对方,避免使用不礼貌或者不尊重的称呼。了解对方的喜好:如果您了解对方的喜好和习惯,可以根据对方的喜好来称呼,如“小姐姐”、“小妹妹”等。使用尊称:如果您不确定对方的喜好,可以使用尊称来称呼,如“夫人”、“女士”等,这些称呼比较正式、礼貌,也比较普遍。【摘要】
对年龄小的领导夫人怎么称呼【提问】
尊重对方:无论对方的年龄大小,都应该尊重对方,避免使用不礼貌或者不尊重的称呼。了解对方的喜好:如果您了解对方的喜好和习惯,可以根据对方的喜好来称呼,如“小姐姐”、“小妹妹”等。使用尊称:如果您不确定对方的喜好,可以使用尊称来称呼,如“夫人”、“女士”等,这些称呼比较正式、礼貌,也比较普遍。【回答】
熊希龄夫人是谁?揭熊希龄一生中的三个极品女人
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因晚年学佛,又有佛号妙通。熊希龄系湖南省凤凰县镇竿镇(今沱江镇)人,1870年7月23日(清同治九年庚午六月二十五日)出生于湘西凤凰县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因此地隶属湖南凤凰厅,故在熊希龄成名之后,他又被人尊称为熊凤凰, 家住凤凰县沱江镇文星街。熊希龄自幼聪颖过人,文采斐然。吟诗作对,大气浩然,被兴誉为“湖南神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领袖也对他另眼相看,毛泽东曾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周恩来也说:“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 熊希龄24岁点翰林,22岁中进士,授庶吉士。35岁为清朝五大臣之一出洋考察欧美宪政,任参赞。40岁出任民国财政部长,热河都统,43岁被国民大会选为国务总理。 熊希龄一生共娶了三位夫人,廖氏、朱其慧、毛彦文,这三个女人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原配极品夫人廖氏早年病故。原配极品夫人廖氏系贵州镇远人,与熊希龄成婚后夫妻很恩爱,不久便患上肺病,医治无效,于1895年亡故。 (2)极品才女朱其慧以联选郎。熊希龄第二个极品女人朱其慧。沅洲府的太守是江苏省宝山人,叫朱其懿,兼任书院院长和主讲。朱太守十分爱才。他有一个胞妹叫朱其慧,才貌双全,自幼有“宝山才女”之誉,随兄来书院求读,与希龄同学。朱其慧擅长诗词歌赋,非一般人所及。那时正是二八芳龄。朱太守见男生中有不少品貌兼优的少年,顿生为妹择佳婿之念。征得妹妹的同意后,决定拟联征对选郎,上联曰:“养数盘花,操春秋消息。” 征婚联用红纸贴出,全院男生震动不已。一个个欢欣如狂,绞尽脑汁,想获取美貌佳人,可是都未博得其慧一笑。熊希龄本一心只想读书,以图飞黄腾达,但见了此情,觉得有失男儿尊严,于是来个无心插柳,随手写出下联:“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 朱太守见罢拍案叫绝:“竟有如此奇才,难得难得。”当晚将妹妹叫到书房,问她意下如何?朱其慧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此人才华出众,前途无量。”“如此看来,你同意了?”“小妹年幼,婚姻大事由兄作主便是。”朱太守遂将妹妹嫁给了熊希龄。 婚前的一个月夜,希龄携其慧到沅溪畔漫步,对她说:“我本不敢高攀,却柳已成荫,只怕贤妹失望。”其慧马上答话:“仁兄之才,小妹早已心中有数,愿与君同尝甘苦,就像这溪水永不回头。” 熊希龄得此佳偶,自然兴奋无比,学习更加用功,次年中举,到京城会试,成为清末少有的进士。不久官及总理。 熊希龄与朱其慧,感情甚佳,相敬如宾,家庭生活非常融洽,被世人传为美谈。 朱其慧的美貌,不知怎地传入京中袁府,贪得无度的袁世凯听到了,就起歹意,在称帝之前,下了一道手令:“兹特任中卿前内阁总理熊希龄贤配妇本朱氏为宫中女臣官,赞襄后德,掌令宫规,诸葛家之女,礼法异于常人,富郑公之妻,进退视为国妇。”熊希龄将“命令”拿给妻子阅读,以试探的口吻问她:“贤妻你以为如何?”朱其慧即用笔写道:“贱内本一乡女,当今任以宫廷职掌,焉能谙新国礼节,予夫妇蛰居山林,不闻朝事,今日所获,岂非天外飞来,有负尊意。”下面落款:“熊希龄”。熊希龄凝视爱妻,更觉可爱。 谁知,红颜女子命薄,她为能希龄生下三胎之后,一病倒床,不久因脑溢血而逝世。熊希龄失去爱妻,悲痛万分,整日精神恍惚。为怀念爱妻,蓄长须,持手杖,以洁身自爱,鳏居多年,不再续弦。一心办慈幼事业。 (3)极品美女毛彦文寻求真爱。熊希龄的第三个极品女人就是毛彦文女士。当年熊希龄“割须求爱”,白发得红颜,一时传为奇谈。 毛彦文,乳名月仙,号毛海伦,1896年出生于浙江江山县,小熊希龄26岁。 毛彦文的父亲毛华东或许是出于工商业活动的需要,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将她许配给徽州面业大亨方家小老板为媳。结婚的时候,毛彦文以逃婚抗拒。面对僵局,毛家只得赔偿方家的一切损失。事后,毛彦文与表兄朱君毅订婚。 毛彦文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讲习所。因品学兼优,且长得漂亮,因而有“女师校花”之称。 熊希龄与毛彦文 1919年毛彦文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外语科,当转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时,巧遇熊希龄之女熊芷,与之同班学习,彼此间关系密切。毛彦文善于社交,频频投入社会活动,并出任中国女权运动同盟会浙江支会临时主席。 1923年,朱君毅由美获取博士学位归国,出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他对毛彦文的社会交际有所不满,同时经人介绍,另谋新爱,双方达成协议:一、表兄妹限于血缘关系,不宜结婚。今后以正常的亲戚兄妹关系相称。二、由朱给毛四千元作为精神损失费,分五年付清。三、前所订婚约,即日起作废。 毛彦文经两次婚变 *** 后,重新对自己作了调整,将一切烦恼抛弃,一心学习,考取美国密雪根大学教育系。 回国后,毛彦文多次到正在办慈善学院的熊府去玩。毛彦文和熊希龄妻子朱其慧的侄女朱曦也是朋友,她到熊家,受到熊希龄的热情接待。他们谈时局,谈诗文,毛彦文对熊希龄非常钦佩。朱其慧去世,毛彦文为之惋惜之余,对熊希龄的鳏居深表不安。大概朱曦在一旁看出她的心意,极力从中斡旋,熊希龄考虑到慈幼事业亦须后继有人,又见彦文美貌可爱,于是向毛彦文写了求婚信。 由于经历过婚姻的磨难,毛彦文一气之下,闪电般嫁给了熊希龄。只是婚前向熊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剃须丢杖。熊希龄当即答应。两人于1935年2月9日,在上海结成终生伉丽,当时熊希龄66岁,毛彦文39岁。此时,熊希龄非常高兴,脱口而出一支定曲云: “世事蹉回首,觉年年饱经忧患,病容消瘦。我欲寻求新生命,惟有精神奋斗。渐转运,春回枯柳。楼外江山如此好,有神针细把鸳鸯绣。黄歇浦,共携手。” “求凤乐谱新声奏,敢跨云老菜郭,隐耕箕帚。教育生涯共偕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更不止家族浓厚。五百婴儿勤护念,众摇篮在需慈母,天作全,得佳偶。” 结婚时,一个年近古稀,一个刚过“不惑”,可他们婚后非常美满。 结婚那天,上海名流,济济一堂,朋友送联:“以近古稀之年,奏凤求凰之曲,九九月成,恰好三三行满;探朱其慧之慧,睹毛彦文之文,双双如愿,谁云六六无能。”“灰心未已,茅塞顿开。”“凤凰于飞,祥兆熊梦;琴瑟静好,乐谱毛诗。” 婚后,这对老夫少妻,恩爱无比,爱情上是夫妻,事业上是志同道合、同舟共济的战友。毛彦文继承熊希龄的事业,协助他主持慈幼院工作。继而又出任中国妇女红十字会会长。 毛彦文在结婚前夕,曾致函在南京任教的吴宓,问他能不能来上海,吴宓借故没有赴约。事后毛彦文遂赋于归诗。吴宓伤感,作诗二首: 一 .渐能至理窥人天,离合悲欢各有缘。 侍女吹笙引凤去,花开花落自有年。 二 .殉道殉情对帝天,深心微笑了尘缘。 闭门自我编诗话,梅蕊空轩似去年。 1937年12月,上海、南京相继失守沦陷。熊希龄和毛彦文转道香港绕广州到湖南,料理香山慈幼院迁址并设立湖南芷江和广西柳州两个分院事宜。在18日抵达香港时,熊希龄突发脑病,于25日病逝于香港。毛彦文一时肝肠欲断。 此后,毛彦文含泪撰写了《熊秉三先生遗像遗墨事略》,详细地介绍了熊希龄的一生。 1992年4月在熊希龄去世55年后,毛彦文给熊希龄写了一篇长达近二千字的祭文。 熊希龄去世后,毛彦文一直未嫁,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1999年10月3日,毛彦文病逝家中,享年102岁。 (来自湖南刘昌春的博客)
《安娜·卡列尼娜》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最后的结局是:安娜认清沃伦斯基的虚伪和遭遇人情冷漠后卧轨自杀,陈尸车站。故事以悲剧告终。扩展资料:1.《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安娜·卡列尼娜结局
【故事梗概】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凯蒂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而深爱着凯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凯蒂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凯蒂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帅气逼人。他的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凯蒂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渥伦斯基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可亲的,在舞会上……”凯蒂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凯蒂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但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爱他……我憎恶你……”。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凯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凯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情,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渥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最后以安娜,渥伦斯基和凯蒂,列文做对比,对比了两个家庭的截然不同的结局。【总结】《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其实反映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如今的社会现实。在当今社会日益开放的前提下,许多的渣男,海王,渣女,海后层出不穷。安娜的故事拿到现在来讲,也可以提醒当代的姐妹们擦亮眼睛,识别渣男!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安娜卡列妮娜》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同时具有解剖刀式的冷静冷酷和俯瞰人生的悲天悯人情怀,而这不仅仅是作者的艺术功力和水平,还是他世界观、人生观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