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纸的解释
月光纸的解释绘有月神和月宫的纸。旧俗为中秋节祭月之用。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月饼》:“纸肆市月光纸,缋 满月 像,趺坐莲花者, 月光徧照 菩萨 也。花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 月光 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 词语分解 月的解释 月 è 地球最大的天然卫星(亦称“ 月亮 ”、“月球”):月光(月球反射太阳的光)。月蚀。 计时单位:一月。月份。 岁月不居 (时光 不停 地流逝)。 按月出现的,每月的:月刊。月薪。 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饼。
月光纸的特点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明清时期月神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画面上呈现一轮满月的圆轮,月轮内则有一尊女菩萨端坐于莲花之上,这是由于佛教的影响深入人心,太阴星君逐渐被赋予了菩萨的形象,并且在民间信仰中转化为“月光遍照菩萨”,也被称为“月光菩萨”乃至“月光娘娘”。菩萨之下还绘有广寒宫的仙阁殿影以及玉兔捣药的形象。祭月礼仪完成后,人们通常将月光纸与祭文等用火焚毁。
中秋节的起源和历朝历代的发展
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历朝历代的发展: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台湾过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赏圆月、食月饼、尝柚子的习俗。自闽粤先民移民来台传承至今数百年。近日,虽然还没到中秋节的正日子,晚间已能不时遇见一群男女老少围着炉子,烤起肉片、玉米、蘑菇等食材。据了解,各地超市应节推出了烤肉专柜,生意十分红火。吃柚子也是闽台地区人民的中秋特色习俗。中秋恰逢柚子产季,吃完烤肉再品尝解腻的柚子,似乎是再好不过的搭配。而柚子又有“佑子”的谐音,蕴意吉祥,欢庆佳节之余,也讨了个“彩头”。在台湾,买月饼也可以做慈善。岛内的一些慈善组织与企业合作,吸收残障人士做月饼,为他们增加收入。在超市里,人们可以参加慈善组织举办的为残障学生认捐月饼礼盒的活动,在传统节日里传递一份可以温暖更多人心的大爱。扩展资料: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后来历法变动使用阴历(夏历),“秋分”这天在夏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台湾中秋节“大同小异”
台湾中秋节有什么风俗
对于台湾,内地的朋友估计觉得很陌生,八月十五中秋节就要到了,有很多人很好奇台湾人是怎么过中秋的,知否跟我们一样吃月饼,赏月呢?台湾中秋的习俗有哪些呢?下面万年历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台湾中秋习俗。 台湾中秋节的习俗:祭月 月光纸与兔儿爷。一般认为中秋节的起源,是来自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在民间,后来也渐渐有了这种风气。在明清时代,祭月的供品中,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一种叫“月光纸”的东西,上面绘有月光照耀菩萨,下面绘有月亮宫殿,有一兔人站立在那里捣药。祭月后即将月光纸焚烧。 台湾中秋节的习俗:兔儿爷 清朝流传一句话:“男不拜月”。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祭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著的姿势如人状。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成儿童中秋节的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批战袍的、也有扮成商贩,或是剃头师父、缝鞋、卖馄饨茶汤的等各种造型。 台湾中秋节的习俗:祭拜土地公 台湾农民有在中秋节,祭拜土地公的习俗,感谢土地公保佑其丰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农民还得在田间插设“土地公拐杖”。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夹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间。另外在台湾南部,也有于中秋节祭拜树王公的习惯。 台湾中秋节的习俗:祭拜太阴星君、太阴娘娘 太阴星君和太阴娘娘都是中国的月亮之神,其地位有如西洋神话的黛安娜。既然中秋祭月,自然少不了祭拜月神了。以苗栗头份的太阳宫为例,每年中秋为太阴娘娘祝寿的活动包括奏表祭拜,念经祝寿,举行月光晚会,颂血盆经等等 祈求嫁得如意郎君: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绘遇到一个如意郎君。有句俗语“偷著葱,嫁好;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祈求孩子: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中秋节晚上,到人家菜园里偷摘一颗瓜抱回家去,据说这样明年就可生个胖娃娃。 台湾中秋节的习俗: 连横的《台湾通史》记载,中秋夜深时,妇女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烧香,表达所欲问卜的事项,请示过出门的方向后,便持香出门。
中秋节,如何祭拜月亮?
1、在自家大门前摆上香案,案上放着香炉,水果,月饼,糖果。2、再准备点折好的祭祀用的要焚烧的东西。3、开始先点上香烛,全家对着正南跪拜,头仰望明月,嘴里随便说点祈祷的话语,完毕再点燃要焚烧的东西。扩展资料: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中秋节为什么要祭拜月亮?
有个说法是纪念嫦娥。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的“举杯邀明月”,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在中秋节,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但每一种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是怎么来的?
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源自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扩展资料:中秋拜月,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早在周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拜月仪式有严格的程序和道具,参加拜月的人员须准备汉服若干件,此外,还要布置供桌、供果、香、烛、月光纸、大瓦盆、火柴或打火机。祭器有祭桌、席垫、香炉一只、烛台(2只)、高香一炷、散香若干、爵杯三只、果盘十二只、爆竹适量、小刀一把。供品要准备莲藕、莲蓬、菱角、芋苗子、石榴、苹果、西瓜、毛豆角、柿子等时令水果,还要放上月饼、团圆(芝麻糖烧)饼、宝塔饼、子孙饼等食品及纯净水一碗、茶水一杯、酒一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拜月
中秋拜月的仪式是怎样的?
中秋拜月的仪式流程 1、 沐浴更衣沐浴,穿上汉服。 2、陈设 月出后,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摆放好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好席子。 3、就位 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执事、赞礼就位。 4、祭月 赞礼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于席上。 5、上香、祭酒 赞礼唱:三上香。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插于香炉中。如此三次。赞礼唱:三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 6、读祝 执事递上赞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向月亮展开诵读。 7、焚祝文及月光纸 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 8、拜月 赞礼唱:拜月。拜-兴-拜-兴-平身。主祭及参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礼(即拜两次) 9、从献 赞礼唱:从献。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 10、礼成 赞礼唱:礼成。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 11、均分月饼和西瓜 由主祭持切刀,将月饼人口数均匀分切,每人一份。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12、饮宴 赏月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设中秋家宴,大家一起赏月、宴饮。
揭秘:古人祭月是怎么回事?
篇一
因为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中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盘似玉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常常借此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有“祭月”的习俗,那么,古人“祭月”究竟是怎么回事儿?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庆祝活动?历朝历代又有哪些不同?昨日,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隋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古代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习俗,唐代在宫廷和文人的影响下,玩月、望月、赏月之风盛行,传说唐玄宗在中秋祭月时曾到过月宫游览,更为祭月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到了宋代,中秋节正式形成,赏月和拜月成为民间比较普遍的习俗。
明朝以及清朝,皇帝每年都在中秋节大搞祭月活动,祭月活动已成为中秋佳节的重要习俗。民间有俗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燕京岁时记》记载,“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一般只有小儿女膜拜月下。在京城中,还卖有月亮的神像,京城中把神像称作神马儿,不敢直接称呼为神,月亮马儿,就是是指用纸画的月亮神像,上面有太阴星君,样子和菩萨像差不多,下面,画着月宫和捣药的玉兔,执杵站立。画像金碧辉煌,色彩精致。神像一般长的有七八尺,短的有二三尺,画像顶上有彩旗,有红绿色,或者黄色。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面对月亮,供上画像,焚香行礼,拜祭结束,要和元宝等一同焚烧。
祭月时不仅有神像,还要有供品。在太阴星君牌位和兔儿爷前面要供上月饼、水果等等,供完可以食用。在明清时期,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节令食品,祭月时月饼是必不可少的,月饼上绘着嫦娥奔月等图案。这些习俗现在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各个地方略有差异,山西南部地区,中秋节时各家要专门做一个特大型的月饼,专用来拜月。山西北部地区拜月时要用大小不一的套饼,按照大小顺序垒起来,形成宝塔形状。拜月还有专门的拜月歌:“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有吃有喝还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
篇二
清代,在一些富裕的家庭供品也是更为讲究,必须摆八种供品,每种供品都有着吉祥的象征意义,有象征着团圆的西瓜,象征着子孙满堂的石榴,象征着如意吉祥的柿子,象征早生贵子的栗子与红枣、象征富足生活的芋头、还有螃蟹以及青红丝馅的月饼。
隋丽告诉记者,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大约魏晋之时,人们就习惯在中秋举行赏月活动,到了唐代,中秋节赏月、玩月、咏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为兴盛,《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元朝时,每至中秋佳节,除了祭月活动,还沿袭了许多宋朝的民俗游戏。夜晚时分,人们在月下饮酒赏莲,借着明亮的月光划船串月。妇女们要栽花、戴花,这有着“愿花常好”和“愿月常圆”的美好寓意。在中秋节,人们还会举行老少皆宜的斗蟋蟀活动,其中“九子斗蟋蟀”这一活动就有月圆合满的寓意。除此之外,还会举行歌舞、杂耍等中秋民俗玩乐活动。在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仍然兴盛,很多地方还发展出了烧斗香、走月亮、舞火龙等多样的风俗活动。
“中秋佳节,从祭月到赏月,人们更多地参与进节日的庆祝活动之中,在祈祷吉祥如意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了娱乐和放松。中秋节的民俗活动更加丰富,祭月赏月,托月追思,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篇三
“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
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这是明《帝京景物略》记载中秋祭月的场面,其实,祭月的习俗由来已久。
“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先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就有了对日月天地的膜拜!
先秦时对月神的祭祀,称为“夜明”或“夕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管子轻重己》记载,“秋至而禾熟,天子於祀大瑞,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白,玉,带锡监,吹损之风,凿动金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月。”祭品也是相当的高端,“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先人对天地日月的敬畏与崇拜,只是作为季节的祭祀仪式被列为皇家祀典,日月,代表阴阳的天地之神,只有王家才能与之沟通,祭月成了皇家的专利。
到了宋代,祭月影响到民间,人们开始向月神祈福。《新编醉翁谈》“八月”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盼“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期“貌似嫦娥,颜如皓月”。慢慢的,在民间流行之后,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赏月重于祭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族儿女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祭月。傣族“拜月”,鄂伦春“打月亮”,壮族“祭月请神”,蒙古“追月”,藏族“寻月”,德昂族“串月”,阿细族“跳月”,苗族“闹月”,高山族“赏月”——·古今沿袭。
古人祭月的目的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就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每到这一天,中国人都会共赏明月,互祝团圆与幸福。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很多古老的传说,其中“嫦娥奔月”流传最广。传说,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位为民除害的英雄,两人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永远恩爱。于是后羿历经千辛万苦,向天后求得长生不老的仙药。后羿的徒弟知道后,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要挟嫦娥交出仙药。嫦娥被逼无奈,将仙药一口吞下,结果立刻身轻如烟,飞上了天,从此成了长住月宫的仙女,与后羿天各一方。后羿回家知道了此事,他万分悲痛,便在院中供上瓜果食品,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乡亲们敬重后羿与嫦娥的感情,也纷纷效仿拜月。
其实,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月典礼。根据中国古籍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帝王已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典礼,以祈愿五谷丰登。古人认为,如果没有月亮赐予露水,没有月亮圆缺以计农时,就不可能丰收。北京有名的建筑月坛就是明朝(1368-1644)皇家祭月的场所。
中秋节演变为赏月活动是从七世纪唐朝时候开始的。传说,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的皇帝唐明皇很喜欢赏月,有一年八月十五日,唐明皇望着明月突然心血来潮,想要到月亮上游历一番,便凭借仙术来到月亮上,在一座写着“广寒宫”的宫殿前,有一群仙女随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唐明皇看得如痴如醉。回到人间后,他把在月宫听到的音乐谱成优美动听的《霓裳羽衣曲》,成为传世之作。如此风雅的故事一经传播,民间也纷纷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共赏人间美景。久而久之,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赏月节日。
由于秋季是农民收获的季节,所以对于农民来说,中秋节实际是“秋收节”,农人们在这天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王公贵族、文人书生则将中秋节视为浪漫的节日,他们宴请歌舞,吟诗作对,以明月抒情寄怀。不论显贵豪门,还是民间百姓,都以赏月为快事。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的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就是明证。
中秋节又寄托了中国人内心一个深深的情节。中国人把圆月视作团圆的象征,中秋节赏月拜月,中国人讲究的是合家团聚、祈愿幸福。因此,人们又把中秋节叫作“团圆节”。这天,全家赏月的主要活动就是吃月饼。月饼是一种圆形面点,这圆形既像圆月,又象征团圆。饼内包上糖、芝麻、桂花、花生、豆沙等,在饼外压上月亮、嫦娥等精美的图案或者印上“广寒宫”的字样,代表明月。家中长者将月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就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客居他乡的游子,在中秋节这天,思亲之情就更加深切,他们纷纷以明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张九龄(678-740)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则成为了海内外华夏儿女在中秋节这天的共同心声。
中秋节祭月的时候要怎么做
1、在自家大门前摆上香案,案上放着香炉,水果,月饼,糖果。2、再准备点折好的祭祀用的要焚烧的东西。3、开始先点上香烛,全家对着正南跪拜,头仰望明月,嘴里随便说点祈祷的话语,完毕再点燃要焚烧的东西。扩展资料: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中秋节祭月仪式怎么进行?
1、在自家大门前摆上香案,案上放着香炉,水果,月饼,糖果。2、再准备点折好的祭祀用的要焚烧的东西。3、开始先点上香烛,全家对着正南跪拜,头仰望明月,嘴里随便说点祈祷的话语,完毕再点燃要焚烧的东西。扩展资料: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中秋祭月需要准备什么供品?
祭品使用简单的月饼和水果即可,这些祭品是奉献给月神享用的祭品。主要的祭品有:月饼、猎取节日野味、糯米圆饼、饮酒、瓜果、毛豆、鸡冠花等。此外,祭月的瓜果一般为苹果、梨、红枣、葡萄、石榴、柿子、花生、香蕉、菱角等,新熟的毛豆也是常备的祭品。中秋月饼是最重要的祭品,月饼以自制为佳,并且宜做成较大的形状以方便众人分切食用。用小型月饼时,应准备足够数量,以便祭后之“餕”。 西瓜一盘,切成莲花状,秋季时令水果若干盘,依各地情况酌定。扩展资料:中秋祭月拜月的原因:中国的祭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祭月时间是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中国传统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统领工作),一名赞礼(相当于主持人),若干执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按照传统,“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男子一般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壮族人民也十分看重这个节日。在壮族地区,中秋节的活动内容除了与汉族的中秋节相似外,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动,比如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节”。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中秋节祭月时都摆什么东西啊?
可以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扩展资料: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祭月的过程
中秋节祭月的过程 中秋节祭月的过程,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家人大团圆的日子,在这一天里,很多地方都会祭月,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风俗。下面为大家介绍中秋节祭月的过程。 中秋节祭月的过程1 1、陈设 月出后,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摆放好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好席子。 2、就位 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执事、赞礼就位。 3、祭月 赞礼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于席上。 4、上香、祭酒 赞礼唱:“三上香”。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上于香炉中。如此三次。赞礼唱:“三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 5、读祝 执事递上赞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向月亮展开诵读。 6、焚祝文及月光纸 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 7、拜月 赞礼唱:“拜月”。“主祭及参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礼(即拜两次) 8、从献 赞礼唱:“从献”。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 9、礼成 赞礼唱:“礼成”。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 10、餕 由主祭持切刀,将月饼按人口数均匀分切,每人一份。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中秋节祭月的目的是什么 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现代中秋祭月,以传承华夏千年传统文化为主,以礼仪引导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融和。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之节日,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祭月仪式面对月出方向设祭案,祭案上放置着月饼、水果等祭祀供品。参加祭月的人们持肃敬之心,着汉服、正衣冠,按上香、文、献诗、叩拜顺序进行祭月仪式,歌颂自然界月神的丰功伟绩,赞美月亮带给人们的各种文学情怀,祈求月神带来好运 中秋节祭月的过程2 中秋祭月的寓意是什么 中秋举行祭月仪式是为了庆祝秋收丰收,家人团圆,合家欢乐。 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中秋赏月、祭月是中秋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祭月,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农历八月十五就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因此也是秋收的季节,所以人们有借中秋表达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中秋之夜,月圆景美,古人将圆月看做是团圆美满的象征,出门在外的人都会以圆月来寄托对家乡的遐思,表达了人们祈求的团团圆圆的美好意愿。也有些地方,人们借着祭月的时机,向心中之人表达爱意、互诉衷肠。 传统活动步骤 到了农历八月十五,就是中秋祭月的日子,祭月仪式之前家人都要沐浴更衣。等到晚上明月升起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拜月仪式,首先面对月出的方向设案于庭院,案前高挂月神像,案上放置好供品。在案前铺设跪拜席位,行跪(汉代又称经坐,即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拜礼。家人中选主祭一位,作用是代表并引领家人行使祭月的礼仪。另选赞礼一位,主导祭月的过程。祭毕,家人团坐,饮桂花酒,吃月饼,赏明月,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比如牛郎织女、吴刚伐树等等。 中秋节祭月需要什么 中秋节祭月需要大香案、月神像(俗称月光纸)、供品(包括月饼、切成莲花状的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红枣、柚子、祭酒等)、红烛两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炉)一个,酒杯(或酒爵)三只。祭品多具圆形,是取团圆之意。 中秋节祭月的过程3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饮食习俗 1、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物,以前只有广式月饼和苏式月饼,现在还有冰淇淋月饼,流沙月饼,品种增加了不少,而且在口味上也根据大众的喜好,研发出了咸蛋黄月饼,鲍鱼月饼,燕窝月饼,巧克力月饼等等,所以现在很多人还是很期待在中秋节吃月饼的。 2、吃月亮饼 月亮饼是用面粉加入菜肉,放入油锅当中煎至两面金黄,看上去黄灿灿的,圆圆的,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所以到了中秋节,老一辈的人都会自己在家制作月亮饼给孩子们吃,希望孩子吃了月亮饼之后能够得到月神的`庇护。 3、吃田螺 在民间有八月食螺的传统,所以在中秋节的时候很多地方也会吃田螺。这主要是因为田螺的营养价值高,吃了可以明目,另外就是中秋节这个阶段的田螺是最肥美最好吃的时候,所以在这时候吃田螺才能品尝到它最美味的时候。吃田螺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炒田螺,煮田螺,蒸田螺,还能把田螺肉和猪肉放在一起剁成馅料来吃,都十分美味。 4、吃饺子馄饨 在中国不管是什么传统节日,饺子馄饨是少不了的。在南方大家都会包馄饨吃,而在北方则是吃饺子。所以在中秋节的时候,即使桌山满满一桌的菜,但是饺子或者馄饨还是不能少的。 5、吃年糕 年糕是用糯米粉制作而成的,吃上去非常软糯,在中秋节的时候年糕也是非常具有节日氛围的美食。把年糕切片炒着吃,又或者是油炸之后蘸糖吃,或者煮粥吃,都是相当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