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属于什么单位
1、雪龙号所在单位是上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隶属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2、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简称“雪龙”号,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
3、中国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后按照中国需求进行改造而成。“雪龙”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龙船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是中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进入南极科考队需达到怎样的条件
过硬的身体素质 心里素质 还有适应能力 应该是关键吧转一消息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2006年11月30日是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越冬队员全国海选报名的最后一天,由于极地科考的特殊性,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没有透露具体的报名人数,但仍“社会反响强烈”。“南极科考是一项很艰苦的事业,需要去奉献、去吃苦,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们的后备力量令人担忧,队伍不稳定是最大的问题。”曾参与科考站建设、五赴南极考察的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说。身体条件需达标 心理自控也重要10月30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通过网站及相关媒体公布:为满足第24次南极考察越冬岗位的工作需要,将面向社会展开长城站、中山站越冬考察人员预选。在报考条件中,规定报名者必须具有中国国籍(不含港、澳、台),并需出具三级以上的专门医疗机构的体检报告,具备在极地特殊环境下胜任工作的身体条件。除了没有各类器质性疾病、各类严重慢性病以及传染病外,按照要求,报名者还须心理健康,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及自控能力。科考人才不充足 公开选拔是尝试昨日,记者登录此次海选活动的论坛,发现响应者中既有经验丰富的厨师、医生,也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教师、军人、公务员等。一名特三级厨师的帖子最能体现行业特色:“我很想为去南极的那些人做点什么,只是不知道要是我被选上了,那里有什么能让我做(做菜)的。”一位自称有17年教龄的地理老师则表示:“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更好地了解南极,我要去南极。”此外,不少刚刚离开学校的大学毕业生的想法很一致——很想去那个神秘的地方,接受自我挑战。极地考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公开选拔科考队员,也算是一次尝试,主要是想看看,是否能从社会上招募到合适的人才。在中山站,队员要度过约2个月的极夜期,所以对身体、心理素质等要求很高,从目前情况看,很多人对南极生活的艰苦并不十分了解。
可以去南极洲旅游吗
普通人是可以去南极旅游的。西线游是最常见的游览方式,从智利蓬塔阿雷纳斯或阿根廷乌斯怀亚出发。南极半岛经典游,非常适合时间不够充裕又想一探南极风光的旅行者。从乌斯怀亚出发,穿越德雷克海峡后经南设得兰群岛(SouthShetlandIslands,登陆或不登陆)或绕过南设得兰群岛,抵达南极半岛(AntarcticPeninsula)。
这条路线以看冰山、企鹅、海豹等为主,几乎肯定有机会登陆,总耗时约11-12天。经典环线三岛游,如果你时间充裕,又对动物有着无与伦比的热情,这条路线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在南极半岛经典游的基础上,离开南极半岛后驶向南乔治亚岛(SouthGeorgia),游览后驶向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IslasMalvinas/FalklandIslands),最后返回乌斯怀亚或布宜诺斯艾利斯。
更多关于可以去南极洲旅游吗,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03d7e51630147744.html查看更多内容
个人如何去南极旅游
个人去南极旅行可以自己出行,也可以选择旅行团的跟团方式。
个人出行步骤:1.购买船票。每年舱位都比较紧张,需要提前半年订票。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是南极夏天,白天时间很长,可以前往。
2、办理签证。准备各种证明材料,包括财产证明、信用卡帐单、存款证明、在职证明、机票确认、酒店确认、船票确认,还要西班牙语版本翻译以及公正。
3、准备专门的羽绒服,并且咨询旅行社,需要携带的设备。
更多关于个人如何去南极旅游,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743a8a1632645733.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首个北极科考站中国落于什么站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北极科考站是中国北极黄河站。中国的第一个北极考察站是“中国极地科学中心”,它位于中国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该考察站于2006年开始建设,是中国第一个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研究站点,也是中国在北极地区的首个科学研究基地。中国极地科学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资源调查,包括气象、海洋、地球物理、生态等领域的研究。考察站内设有多个实验室和设备,可以进行各种研究和测试。此外,考察站还设有一个大型观测平台,可以对北极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观测和监测。中国极地科学中心的建设是中国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举措之一。北极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气候系统组成部分,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北极黄河站的意义北极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战略地位,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自2006年建成以来,中国极地科学中心已经开展了多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中国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也为全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中国极地科学中心是中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研究基地,它的建设和运营为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资源调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也为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北极黄河站
中国首次远征北极讲述了什么?
国产直九远征北极这次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第一次使用自己的船和飞机,带着自己的科学家,从我国的港口出发直奔北极,并沿途进行了多区域、多学科考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以及参加这次活动的120多名科学家、工作人员和记者,在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这支考察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小组,即由中国飞行员和国产直升机组成的机组。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北极是陌生的。在南极,我国建有著名的长城站和中山站,迄今为止,我国已成功的组织了15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到达南极洲的总人数已达2234人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北极,至今我国只有少数科学家零星地参与过国外组织的科研活动,且全部属于民间性质。由于资金来源的不稳定,加上个人力量有限,他们都不可能做深入的考察。出于安全考虑,他们进入北极也都是选取旅游路线,因而成果非常有限。北极与南极相比有一些特殊之处,南极是国际共管区域,而北极8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和岛屿全部属于8个环北极的国家所有,也就是说,北极是国家的领土。在冷战时期,受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的影响,我国不可能进入北极。直到冷战结束前后,在世界科技协作发展的大趋势下,环北极的国家开始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所以于1990年成立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并与北半球其他国家联合探索北极,以求最大程度地开发北极资源。我国于1996年加入北极科学委员会,成为该组织的第16个成员国。这就使我国可以较方便地开展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北极科学委员会也要求其成员国必须有相应的考察活动,这也是促成此次科考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北极作为地缘极限,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仅要求飞行员有高超的驾驶技术和胆略,更是对直升机性能的一种全面考验。在过去15年的南极科考中,一直没有使用国产直升机承担运输任务,一是因为科考经费限制,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我国的直升机制造能力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虽然我国科考队曾多次使用直升机,但都是租用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真正由中国飞行员驾驶自己国产的直升机,进行极地科学考察这还是首次,此次赴北极地区科考不仅开创了中国飞行员驾驶国产直升机在北极地区飞行的先例,而且还开创了中国人第一次赴北极地区科考的先例。在这次历时两个多月的科学考察中,加盟北极科考的国产直九型直升机,是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所属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是目前最好的国产直升机,最大航程860公里,最高时速287公里,能经受住零上40摄氏度到零下50摄氏度大温差的考验,在这种温差下仍能进行正常飞行。随同这次飞行的还有一架“小松鼠”直升机。承担这次科考飞行任务的是中国飞龙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徐勤和、齐唤清机组。 这次北极科考,直升机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事先预测好的经纬度范围内,与科学家一同寻找适合冰上作业、建立观测站的大块浮冰,然后将考察人员和物资空运到浮冰上。北极气候恶劣,起飞时还风和日丽,转眼间就会风云突变冰雪交加,给直升机飞行带来极大的困难。白色的冰雪在人们眼里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实质不同,可直升机一旦要在冰雪上降落,近距离才会发现许多浮冰根本无法承受直升机的重量,如果在上面降落随时都有塌陷的危险。中国飞行员和国产直升机能否胜任不同寻常的极地飞行呢?许多人,特别是外国人都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飞龙机组深知,自从国产直九和他们登上“雪龙”号那一刻起,他们就成为中国航空实力与水平的代表。他们只有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出色完成所承担的为冰海航行探路、人员货物运输和保障新闻航拍等任务,才能向世界证明中国直升机和飞行员是敢于搏击风浪的雄鹰。飞行员徐勤和、齐唤清毫不畏惧,他们依靠国产直升机良好的飞行性能,凭着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北极的71天里,驾驶两架直升机共飞行78架次,先后运送考察人员627人次、各种考察器材4500公斤。特别是国产直九机表现不凡,共飞行67次架次、49小时52分,无任何故障,经受了北极气候的严峻考验,创造了中国直升机首次在北极飞行、首次在浮冰降落、首次在北极国家领土起降等多项“中国之最”,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这使原本不信任中国直升机和飞行员的外国记者改变了看法,他们称赞中国的直升机是一流的,中国的飞行员是一流的。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对国产直升机和机组人员的工作非常满意,特向担负飞行任务的中国飞龙公司赠送锦旗:“冰海飞行显神威,北极考察逞英雄。”来源:航空知识
中国首次远征北极讲述了什么?
封闭式模拟训练我们居住在北半球,北极离我们更近一些,与我们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但是,直到1995年4月之前,我国还未组织过考察队深入到北极地区考察,更未到达北极点,这比美国人皮尔里率领的探险队1909年征服北极晚了近90年,比前苏联在北极建立“北极工号”浮冰漂流站也晚了半个多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眼界空前地拓宽了。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世界,而北极地区却还是一块中国考察队尚未到过的空白地区。北极地区有大片的森林、草原、苔原和永久冻土带,有广阔的海洋。这里是探测宇宙最好的场所,是监测环境最理想的基地;这里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是观测温度效应最好的实验室;在这里可探索生命之源,在这里可研究大陆漂移,这里的大气对流控制着北半球的气候变迁,这里还是一个各种资源的万宝巨箱,有可能成为人类下一个能源基地。据最近的研究,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北极地区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如北极苔原带大幅度向北收缩,永久冻土消融,平均气温在逐渐升高,大气受到严重污染,等等。北极地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整个北半球具有深刻的影响,甚至是控制作用,而中国是首当其冲,因为我国的气候直接受到北极的控制,我国的大气质量和环境因子直接受到北极制约。所以,中国也迫切需要去考察和研究北极。1993年3月10日,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等10家单位联合发起,经中国科协批准,成立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中国北极科考进入了实质性的筹备阶段。1994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得到企业的赞助,中国北极科考正式启动。为了为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选拔队员及为1996年开始的中国北极科考五年规划储备人员,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组织了北极科考集训队,于1995年1月18~26日到黑龙江省的松花江冰面上进行了封闭式的模拟训练。集训队共29名队员,其中包括13名科考人员和16名新闻记者。当时,松花江冰面最低气温为-25°~-34°,所有集训队员必须负重25~30千克,并拖拉100~150千克重的物资,在松花江冰面上徒步行走130余千米,且食、宿、行都在冰面上,集训队与外界完全隔离。集训队经过六天五夜艰苦的模拟训练,基本完成了进军北极前的四大训练任务。这四大训练任务是:①个人体能训练。要对付北极恶劣的环境并完成科考任务,首先,考察队员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②冰上技能训练。此项训练包括冰上的食、宿、行、自救与互救,御寒防冻常识与技能,发现冰裂和正确判断冰震等。③团队精神训练。禁止单独行动、盲目冒进、疲劳作战,提倡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北极科考队是一个整体,必须统一行动,而任何个人的不科学操作将会给自身带来毁灭性的危险,甚至会造成全队覆没。④装备操作训练。队员们学会了熟练地操作衣、食、宿、行设施,通讯急救工具和伤害处置设备等。封闭式模拟训练的圆满完成,为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准备了前提条件。五星红旗插北极经过短暂准备,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25名队员,面向科学的召唤,肩负祖国的重托,于1995年3月31日从北京启程,踏上了进军北极的艰难历程。25名考察队员由科考人员、新闻记者和后勤保障人员所组成。考察队从北京出发,先后到达加拿大哈德逊湾冰面和美国明尼苏达州伊利市,又进行了10多天的滑雪滑冰和狗拉雪撬的强化训练。1995年4月23日凌晨,中国首支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飞机进入北极圈,当地时间1时整,飞机在晨曦中徐徐降落在加拿大北极群岛孔沃利斯岛的留索柳特,据考察队员用卫星导航定位仪测定,留索柳特位于北纬74°42′58″,西经94°58′33″。进入北极圈大约1000千米。科考队将远征北极点的大本营设在留索柳特。4月23日当地时间上午8时,7名将从冰上向北极点冲刺的队员从留索柳特乘坐雪上小飞机继续向北飞行,于北京时间4月24日到达北纬88°的北冰洋冰盖上,考察队从这里开始靠徒步行军和滑雪向北极点进军。7名冰上队员包括来自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5名科考人员以及中央电视台2名记者。科考队员从踏上北冰洋冰面的那一刻起,就每时每刻都伴随着危险与艰辛。科考队面临的最大危险便是北冰洋上的冰缝。与南极冰盖不同,北冰洋上的冰盖并不是一个整块,而是分离成无数的冰块,大小不等,冰裂块之间便是冰缝,即使到北极点附近也是如此,尤其是遇到剪切带时,冰块破碎,冰缝众多,宽窄不一,有的1米左右,有的宽达十几米。裂缝中露出蓝蓝的海水,海面下海水深达数千米。如果单独行动,盲目冒进,一旦掉进冰缝,就十分危险。即使是考察队整体行动,遇到风雪或大雾天气,也不敢冒进,遇到冰缝,队员们就要砍一块冰来,几个人用力将冰块推到冰缝中,搭起一座不太稳当的“浮桥”,浮桥上下浮动,当人踩过时,如果重心掌握不好,就会使浮冰块翻过来,人也会掉进冰裂缝。遇到十几米宽的冰缝,那就像过一条小河了,队员们要砍来许多冰块,用绳子拴成串后在冰缝两岸拉住。过这种冰缝不仅工作量大,十分辛苦,而且也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冰缝。不仅考察队员要过去,狗拉雪撬也必须安全地冲过去,因为其上载着考察队的“粮草”和装备。稍有闪失,雪撬掉进冰缝,“粮草”尽失,整个考察就会归于失败,甚至危及考察队员的生命。此外,考察队还可能随时受到冰震、冰裂、暴风雪甚至北极熊的威胁。说起考察队员的艰辛,那就只有亲自参加考察的队员才能体会深刻了。北极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8℃,冬季为-40℃,即使夏季(7月)平均气温也在0℃左右,长时间在冰面上跋涉,寒冷是最大的敌人。白天在风中行军时,脸上像刀刮一样,从口中哈出的气,马上会在胡子上结成冰霜,白天行军汗湿了脚,晚上无处去烤,脚只好放进睡袋里“烘”干,而早晨起来,鞋和袜子则冻成了冰块,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把它们分开,当然,要把脚再穿进去就是更痛苦的事情了。在北极冰面上长途跋涉本身就非常辛苦,冰面上高低不平,沟、坎、雪坑很多,甚至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一天跋涉下来,每个人都累得像一摊泥。除此之外,科考队员们每天还必须完成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北极冰动学、雪冰化学、北极生态、北极环境变化等一系列项目的考察与采样任务。中国科考队在北极冰盖上度过了12个夜晚,13个白天,经过长距离的艰苦跋涉,终于在北京时间1995年5月6日上午10时55分胜利地到达了北极点,这也是中国科考队首次到达北极点。五星红旗在北极点上空迎风飘扬,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有能力征服北极点并进行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北极考察站有几个?
北极考察站有一个,为中国北极黄河站。中国北极黄河站是中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中国也成为第8个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最值得称道的是,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北极科学考察站北极科学考察站按其性质和功能可分为北极陆基考察站、北冰洋浮冰漂流考察站和环北极生物观测站三种。北极陆基观测站建在北冰洋沿岸地区和亚北极地区。8个环北极国家和部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成员国在北极地区建有100多个陆基观测站。观测和研究项目有:北极的自然环境、气象学、地貌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生物与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海洋学、海冰与冰川学、北极沿岸的土壤与植被研究等。以上回答参考:百度百科-中国北极黄河站以上回答参考:百度百科-北极科学考察站
中国的第一个北极考察站是什么?
中国的第一个北极考察站是中国北极黄河站。北极黄河站,位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是中国建立的首个北极科考站,落成于2004年7月28日。黄河站是我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选址原因:中国是《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的缔约国,拥有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开展包括科学考察等活动的条约权利,这是我国在该地区建立科学考察站的法律依据。挪威政府制定政策将新奥尔松作为一个绿色科考站来开发,使当地拥有不受污染与干扰的原生自然环境和便捷的交通、通信条件,提供完善、专业的后勤保障,便于广泛的国际合作,这些都为我国在此建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北极黄河站
一趟南极旅行,能登陆多少次?
南极游的精华就在于登陆,不登陆等于没去过南极。具体考虑登陆次数,一天至少登陆两次的船,会比一天登陆一次的船有优势,这样船载人数很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登陆的次数和时长。很多人都知道根据IAATO的规定:超过500人的船不可以在南极水域的任何地点登陆。200以上的船在登陆点上有一些限制,有些地方无法登陆。200人以下的船基本都可以登陆。小地球旅行提醒您,另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数字:南极同一地点任何时候登陆的人数限制是100人。△ 小地球旅行 邱宏 实拍也就是说:如果是一艘200人的船,需要分2批登陆。在第一批人登陆的时候,第二批人要么就是在船上等着,要么乘坐冲锋艇在海里巡游。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相同条件下登陆南极时间,100人的船是200人船的2倍。单位费用=登陆每小时的费用=船费/预计登陆时间。如果不考虑天气因素影响登陆,正常情况的登陆时间:一艘120人以下的船在南极水域平均每天登陆2次,每次2个小时;一艘120人以上的船在南极水域平均每天登陆2次,每次1个小时。于是:预计登陆时间=南极水域天数*每天登陆次数*每次登陆小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