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啥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作品出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何谓道?道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道的含义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浑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的特征
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循环往复。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圆圈。这与太阳一天的视运动形成的圆圈是很相似的,也与一个太阳年的周期类似,二者存在着同构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认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从时间可以认识空间,从空间可以认识时间。
对立统一。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最大的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与此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这二者是道的别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此外,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诸如,难易、祸福、强弱、刚柔、美恶、善与不善等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法大师。他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
道虚。道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它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
《吕祖明道说》对“道”字的解释
《吕祖明道说》中吕洞宾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 “辵”义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道,是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规律的一部分,所以老子道家提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不违背道的规则而妄为,也就是不违背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而妄自非为,因为不违客背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那为什么说道是不能说出来的,一说出来就不是恒常的道呢?因为人总结出来的道不一定是准确的道,比如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就是道,曾是自然客观规律的一条不可违背的法则,但后来爱因斯坦不也证明这条法则在微观世界中行不通。这不就是非常道吗?但我们人要认识客观规律,就要给它下个定义,定个概念,这个概念就叫名,而这个名不是更篇离了客观规律的实质了吗?但终究要比不下定义的好,这是我对道德经的一个感悟。
道就是永恒的上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新约 约翰福音第1章1节).
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其实老子认为"道",与基督教的"道(上帝)"不谋而合.
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哈哈,钓尽江波,锦鳞难遇。
老子写了“天地不仁,万物皆为刍狗”。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五千年的文明中,有太多的人和事要唱。文史爱好者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宝贵财富,也是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好朋友。对中华文明贡献最大的百所学校,自然是我们学习和喜欢的对象。事实上,百家争鸣的思想都源于《周易》,而《周易》是第一个。对《周易》的不同解读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有注重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有注重听天由命的儒学思想,有注重针孔成像第一次经验性发现的墨家思想,也有以假乱真的谋士等等,数不胜数。其中,兵书不等于兵书。《周易》是周文王对《周易》的一种解读。还有龟仓、连山等地的《周易》。周王室图书管理员李丹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王室的各种书籍和资料。其中,有一些古代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李丹认识到了许多真理,了解了许多远古先民的智慧。最后,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被迫写下了数千字的道德经典,成为经典,李丹也成了老子。我还记得《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万物皆反刍狗”。乍一看,它很神秘;乍一看,它不难理解;经过仔细分析,我感到惊讶。天地无情。他们没有仁慈。他们把一切都当作反刍动物一样对待。他们让一切生死攸关。如果是第一次看到老子怎么这么笨,天地怎么能把一切都当棍棒?天地怎么知道天地的概念?事实上,这是自然规律。在自然面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不管你是好是坏,高是矮,穷是富,美是丑,他们都是一样的。这些人类标准不是自然的标准,也不是她对亲密关系的判断。
老子所说的以柔克刚例子
本文列举三个例子一,以柔克刚是水擅长的智慧。水滴石穿这个成语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在现代几乎是家喻户晓。中国人自古就推崇水的恒心。水以它的恒心,坚持不懈地滴答滴答,最终能把坚硬的磐石滴穿。滴水穿石的精神,自古到现代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和发展。滴水穿石正是柔弱胜刚强的典型事例。二,以柔克刚的方法可以解决看似无比困难的问题。明末大臣洪承畴开始时意志坚决,拒不降清。但大清皇后孝庄采用女人特有的温柔手段,使洪承畴后来归顺了大清。孝庄以柔和的方法,解决了强硬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生活中的很多难事,都可以用柔和的方法解决。三,在军事思想方面,老子也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在中华民族的军事历史上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而且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就是那些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战役。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战例。当时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共5万人,迎战曹操号称80万军队的进攻。孙权和刘备不与曹操正面硬战,而是用己之长攻彼之短,利用曹军不善水战的弱点,使用水军突袭,火烧曹军舰船,战胜了曹操80万大军。这一战是中国军事历史上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经典范例。在现代的朝鲜战争中,中国用步枪机枪面对美国飞机坦克大炮的强大进攻,从武器和国家实力来看中国都与美国相差悬殊。所以,中国军队少与敌人正面硬战,多采用运动战,利用美国骄傲和轻敌的心理,三次向美军故意示弱佯装败退,诱敌进入包围圈,围而歼之。这三次大胜就已经基本奠定了中国胜利的大局。朝鲜战场上中国以弱胜强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使中国在国际上声威大振。朝鲜战场上中国战胜美国,也是国际上著名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战例。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以柔克刚是中华民族相比其他民族的特有智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运用。
老子说“柔能克刚”的原文是什么?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处:道经·第三十六章译文: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作者:老子老子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
该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 具体原文如下: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参考译文如下: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释义: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扩展资料:这句话的现实意义:1、有意控制过于奔放的部分,留出余地激发和锻炼迟钝木纳的部分,来达到一种能效相对平衡,最终目标是后期整体共同扶持身体的目的。2、自然规律会把万物进行平衡,太高的山,它就倒塌,太深的谷,就被填平。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低处的水位也因此而变高。浓的气味会扩散到淡的地方,于是淡的地方的气味就变浓。
老子是什么意思
老子的意思如下:字典释义:1、春秋末年老聃,即李耳。古代道家主要代表人物。相传《老子》(道家的主要经典)是李耳所作。2、父亲。3、骄傲的人自称(一般人只用于气忿或开玩笑的场合)。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例句:1、演变到了今天,大多数的西方人,包括受西方教育的东方人,总有人认为老子的这一套是瞎掰,是故弄玄虚,没有什么可以用的东西。2、在古希腊,曾涌现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先哲,而在古代中国,也曾诞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孙子等伟大思想家。3、真是衰呀,天灵灵,地灵灵,天王老子快显灵,让我过了这关吧,我将来一定带着脑白金,黄金搭档去看你。4、成绩不好,每次找我问问题,他总是假装得意:好好孝敬我,老子罩你!
《老子》
“老子”177句名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
年代: 先秦
老子作品: 《道德经》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精华是朴素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老子的名言: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德经》
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8.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9.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10.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
1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1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1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
16.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1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18.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道德经》
1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2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
2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2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
24.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道德经》
2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
2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
27.慎始如终,则无败事。《道德经》
28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
2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3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
3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3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江海能为百谷王》
33.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隐无名。大直若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辩若讷,大美若臭,大善若恶,大真若假,大忠若奸,大贤若痴.《道德经》
3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道德经》
35.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德经》
3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道德经》
37.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3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
3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
4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
4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
4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
4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
4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
45.将欲取之必先与之.《道德经》
46.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4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
48.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49.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道德经》
50.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
51.天地无人推而自行, 日月无人燃而自明, 星辰无人列而自序, 禽兽无人造而自生, 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5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
5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
54.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德经》
55.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道德经》
5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道德经》
57.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俭欲第四十六》
5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59.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60.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
6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2.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道德经》
6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
6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解读: 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 有了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节俭,所以能大方;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反而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
65.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道德经》
66.“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67.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6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
69.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7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道德经》
7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
72.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老子》
73.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
74.有道无术 术尚可求 有术无道 止于术.《道德经》
75.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
7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
77.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
78.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79.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80.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不只是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更能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期有所长进。自己不要别人争利,那么所有人都会为你让路。)《道德经》
81.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道德经》
82.胜人者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8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道德经》
84.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清净经》
8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
86.故常无欲,以观其妙。《道德经》
8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8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
89.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道德经》
9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
91.生而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恶渊而为善,无尤也.《上善若水》
9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道德经》
9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德经》
94.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
95.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
9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
97.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
98.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道德经》
99.道势术,以势养道,以术谋势。有道无持,道乃虚空,有恃无道,其恃也忽。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道德经》
100.夫唯不争 故无忧.《上善若水》
101.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
102.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老子》
103.福兮祸所依, 祸兮福所伏。 注:原文老子第五十八章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
104.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
10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的智慧》
106.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
107.虚极静笃.《道德经》
108.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109.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
110.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德经》
111.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112.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11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
11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11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116.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17.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18.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道德经》
119.对他人有宽恕之量,对谤语有忍辱之量, 对忠言有虚受之量,对事物有容纳之量。《道德经》
120.“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12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能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道德经》
12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
123.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
12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
125.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道德经》
126.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
127.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经》
128.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
129.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
130.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
131.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13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
13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134.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13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道德经》
136.胜利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炫耀的人是喜好杀戮的人。喜欢杀戮的人,便不能于天下得志。《道德经》
137.天下唯有不争而莫与之能争也.《道德经》
138.水清则鉴物,神清则见道。《通玄真经》
139.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道德经》
14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故为人处谦为下而能以下为上,统万人之心。)《道德经》
141.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道德经》
14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
143.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44.后其身而身先,忘其身而身存。《道德经》
14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德经》
146.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147.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
14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
149.原生质,质生空,空生时,时生万物。
150.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5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道德经》
152.为着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
153.上德不德而有德 ,下德不失而无德《道德经》
154.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以观其妙 有名万物之母以观其徼 同出于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
15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
156.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
157.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15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 哉!诚全而归之。《道德经》
15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
160.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的智慧》
161.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
162.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
163.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
16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16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道德经》
16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
167.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道德经》
168.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16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
170.“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171.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
172.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
173.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道德经》
174.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175.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道德经》
17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177.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老子说的最经典的话
老子说的最经典的话:“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意思是功成名就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这才是天道。《道德经》中还说过一句话叫“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是一个人手中的武器已经很锋利了,但越锋利,刃就越薄,遇到稍微硬的东西就会损坏,所以不能长久保持。同样的,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却不懂得退让而一味地追求更多,那么就无法保持长久。“退”并不是指隐退逃避,消极避世,而是告诉人们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反思,不能一味前进,而是要适当后退。“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它启示我们,当我们有功时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动不动就拿“想当初怎么样怎么样”来说话,否则就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功成身退可以保全自身,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又一个大智慧。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而在权术上,老子主张物极必反。但至于这道到底是什么,老子没有作具体的区分,只是把它说成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象的惚恍,或者就是无。在老子的本体论中,尽管他没有将世界中的物质与精神做具体的区分,但他能够用“道法自然”说明宇宙的总体构成,要远比原始宗教的天道观进步的多,也比朴素唯物主义所阐述的金木水火土要深刻的多。
敢为天下先是什么意思
“敢为天下先”的意思是指敢于做先行者,开天下万物之先河,做他人未曾做过的事。“敢为天下先”出自《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大致上来说:“不敢为天下”,是说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高贵,凡事谦让处丹骸草缴禺剂碴烯厂楼下,不与人争是非,不争名夺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舍己为人,一心为公,无有私利,只知奉献,不知索取。“以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之忧为忧”。
“敢为天下先”最先见于老子《道德经》。原文是“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里面有很深的哲学思想,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释得了的。。但孙中山先生反其道行之,提出了“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且身体力行,一生执着于自己的理想。
不敢为天下先是什么意思
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该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原文是:“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其意是,我有仁慈、俭啬、不敢在天下争先三大法宝。因不居前争先所以才成为众人拥戴的官长。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说正确歌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自然的 high
老子说前方的路太多
走过的路不走
我们找到了一种自我
老子说要不然换你说
你不懂老子说
输和赢其实都差不多
老子说
电视里太啰唆
七嘴八舌的说
每个人说一种
只是要我点头
大人们的学说
太深我搞不懂
为你为谁为我
老子般的自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真理在音符里无为畅快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不停的转
老子说前方的路太多
走过的路不走
我们拍出了一种自我
老子说要不然换你说
你不懂老子说
世界在老子手中转动
老子说
全部的耳朵听我
全部的眼睛看我
都框在我的镜头
音乐是我的祖宗
全部的耳朵听我
全部的眼睛看我
都框在我的镜头
音乐是我的祖宗
吴克群的《老子说》歌词是什么?
人罚地,地罚天,天罚道,道罚自然 我是在教室里 不跟你讲道理 外面的路崎岖 装做骂的真理 春秋般假正名 大家吵来吵去 到底谁有道理 谁的脾气高明 人罚地,地罚天,天罚道,道罚自然 是你在音符里无为畅快 人罚地,地罚天,天罚道,道罚自然 我自然的海 老子说 前方的路太多 走过的路不走 我们找到可以从此过 老子说 要不然换你说 你不懂老子说 树和影其实都差不多 老子说 兼爱 非攻 喂 这个是墨子的 也是你太罗嗦 其嘴巴舍得说 每个人说一说 只是要我点头 大人们的学说 太深我搞不懂 为你为谁为我 老板的自我 人罚地,地罚天,天罚道,道罚自然 这里在音符里无为畅快 人罚地,地罚天,天罚道,道罚自然 我无停的篆 老子说 前方的路太多 走过的路不走 我们还可以从此过 老子说 要不然换你说 你不懂老子说 世界在老子手中转动 老子说 万法自然 全部的耳朵听我 全部的眼睛看我 都画在我的清澈 音乐是我的祖宗 全部的耳朵听我 全部的眼睛看我 都画在我的清澈 音乐是我的祖宗 老子说 前方的路太多 走过的路不走` 我们找到可以从此过` 老子说 要不然换你说 你不懂老子说 树和影其实都差不多 老子说 老子说 前方的路太多 走过的路不走 我们还可以从此过 老子说 要不然换你说 你不懂老子说 世界在老子手中转动 老子说
为什么老子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老子说,欲要治理天下而主观施为,我看他是不会达到目的。范应元说:"天地万物,各有其性。君天下者,当辅万物之自由,不可妄为。苏曰:'圣人之有天下,非取之也,万物归之,不得已而受之。其治天下,非为之也,因万物之自然,而除其害尔。若欲取而为之,则不可得矣。'" 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欲要治理天下而主观施为,我看他是不会达到目的。 就是说 想要治理好天下 就不要乱折腾 不要主观的去乱整 如果不考虑国家的客观状况而一味的主管乱搞,肯定越搞越不行咯
为什么老子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作者在这一章阐述一个重要观点,即抓着“物”不放的方式是不可能“得道”的。宇宙的起源是一个特例:宇宙在其源起之前根本就没有什么“物”,因为抱住“物”也就找不到宇宙的始点。作者认为“得道”的方法是首先在宇宙中找到一个确定的“点”,这就是“我”,即“我在”,一个确切的存在。
通过个体的“我”扩大到团队的“我”,从而认识“他在”。“我”的无限扩张最终便可以对应于宇宙的无限,从而完成由“我”而最终包括整个宇宙的认识过程。这可以认为是作者的“存在论”。进而认识到“我在”是一个过程,并因此类推出一切都是过程,宇宙整体也是一个过程。这可以认为是作者的“过程论”。
一切都是存在,一切又都是过程,存在和过程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存在和过程统一于同一事物的观念可以称之为“集合论”,即一切都是存在和过程的集合。“存在论”、“过程论”和“集合论”的综合构成作者的“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