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书

时间:2024-07-25 10:07:30编辑:奇事君

叔本华最经典的一本书叔本华个人简介

1、叔本华最经典的一本书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2、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可被看作是全书的导论,也可以和第二篇合起来看作全书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认识论和“真”的问题。第三篇关涉“美”的问题,而第四篇是关于“善”和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的。
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叔本华思想主要受柏拉图、康德和印度佛学的影响。书中叔本华认为“理性”不过是意志的派生物,意志具有决定性。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4、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Floris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发疯,投水自杀身亡。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在很多书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叔本华的简介

  叔本华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是个悲观的人,同时他还信奉禁欲主义,并且为此终身未娶。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叔本华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叔本华的简介
  亚瑟·叔本华(德语: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所开创的唯意志主义及生命哲学学派对近代的学术界、 文化 界影响极深。叔本华不同于他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并认为它是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的,且将其确定为意志。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它同时亦包括所有的理性与知识,人们只能透过沉思来摆脱它。叔本华把他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与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被意志所支配最终只会带来虚无和痛苦(这一个观点与佛教非常相似)。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启发了日后的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叔本华对康德是充满赞美之情的。在对康德哲学批判的附录标题上,他引用了伏尔泰的话:真正的天才可以犯错而不受责难,这是他们的特权。

  叔本华认为康德的最大功绩不是他的认识论,而在于他划分了表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别。他认为康德错误地假定知觉包括想象,将直观和思维混淆起来。康德构造了将感性直观和知性十二范畴共同构成 经验 对象的理论。叔本华发现若按照这种理论,表象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观又是思维,既非直观又非思维的东西。而且这样一来 动物 要么就具有思维,要么就连外在世界的表象也没有了,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叔本华哲学思想中表象(presentation )的含义: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1)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2)动物的各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3) 植物 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配(4)整个大 自然 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5)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6)知识也是意志的工具。

  在康德那里,因果律是先验的,所有的经验知觉都是处于主观之上,不可能区别或认识物自体。而叔本华认为仅用直观就能获得经验对象。关于物自体的知识,是通过理智这种内在感觉而获得的,它只在时间的形式中被认识。

  叔本华认为伦理学是很简单的一门 学科 ,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叔本华认为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个人名誉和 法律 规范。出于个人名誉的道德行为其目的隐含着满足自己的意欲,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的敬意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而迫于法律规范的道德行为则是为了规避法律惩罚,免于自己受到损失而做出的。这些行为在叔本华看来是没有真正道德意义的。出于这种目的的极端形式是:一切都是我的,别人什么都没有。基于这个原因的庸俗情况就是常看到的,那些为了生理需求上的诸如食欲、性欲以及舒适等等要求而发展出来的极端不道德行为。

  第二种非道德的动机是恶毒,它的目的是希望别人痛苦。叔本华认为恶毒是无处不在的,但一般它的程度都是轻微的,普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和反感。人类用礼貌和聪明来掩饰这一动机,所以背后的恶意中伤和谣言诽谤便相当常见。恶毒的两大根源是嫉妒和幸灾乐祸,嫉妒是与生具来无法摆脱的卑劣人性,因为嫉妒的东西本应是受到敬佩和感动的。而幸灾乐祸可以说是恶毒的普遍现身,叔本华认为没有比幸灾乐祸在道德上更一无是处的了。出于恶毒的极端形式是:尽其所能地伤害别人,一切残忍的行为都只是将幸灾乐祸付诸实施的行径。叔本华认为一切的非道德行为都能由以上两种动机中推导出来。

  叔本华认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他说人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正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与众不同,是不可思议的。他引用卢梭的话说: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从同情出发,直到高尚无私,慷慨大量,一切对于美德的赞美词汇都出于此而没有其它。

  叔本华将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基本原则定为: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其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而仁爱则表现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个级别,即看见他人痛苦,就象自己受苦,从而使自己去帮助每一个人。叔本华认为这两者都是极端罕见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即便再没有道德的人也无法否认公正和仁爱这两者。

  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

  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从人类的普遍态度出发的。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东西,例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 同情心应该是对自身遭遇痛苦的推己及人而并非从他人感受到痛苦的触发,也就是认为人,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叔本华的伦理学大致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来描绘:万物间无差异-->人、我间无差异-->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爱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
  叔本华的社会评价
  关于叔本华评价有很多,有人说他是最伟大的碎梦人,也有很多作品是为了纪念他而出现的,比如《作为 教育 家的叔本华》,还有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就是专门为他而诞生的。

  同时叔本华的思想也影响了很多的人,不光是哲学家如尼采、萨特等人,还有科学家爱因斯坦等,甚至于还有作家托尔斯泰等等,总之,在他们的作品或者他们的言论中,都能够找到叔本华的影子。同时叔本华还开启了非理想的哲学主义学说,受他影响的尼采在这一方面对叔本华的评价是非常好的。

  叔本华的思想是以悲观主义为主的,这是因为在他的思形成时,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当然还有印度教。在这些教派的影响下,他主张忘我,这一点现代人大多数人是无法理解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的思想的传播。我国著名的 国学 大师在昆明跳湖,有一部分人就认为是受到了叔本华的思想的影响,当然,这是他思想的悲观主义造成的。

  同时叔本华还是唯意志主义的哲学家,在他看来,人为了生存,也就是说,人有很强的求生意志,这样的意志支配着人认识事物,考虑事物,当然还有做出向东。人的一生是痛苦的,活着是痛苦的源泉,为了获得解脱,人类可以不择手段。

  以上这些思想,基本上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里面非常极端的方面,所以,对于叔本华评价,我们要全面的看待,既不能忽略他对 西方哲学 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不能对他思想的消极方面视而不见。



叔本华的简介相关文章:

1. 哲学家叔本华是谁

2. 叔本华的名言名句大全

3. 叔本华死亡原因有哪些

4. 叔本华的人生名言

5. 叔本华的名言


叔本华最经典的一本书 叔本华个人简介

1、叔本华最经典的一本书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2、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可被看作是全书的导论,也可以和第二篇合起来看作全书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认识论和“真”的问题。第三篇关涉“美”的问题,而第四篇是关于“善”和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的。

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叔本华思想主要受柏拉图、康德和印度佛学的影响。书中叔本华认为“理性”不过是意志的派生物,意志具有决定性。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4、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 (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发疯,投水自杀身亡。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在很多书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叔本华的主要作品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生于今波兰境内的旦泽。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自杀,其大部分遗产由叔本华继承,他死后都捐献给慈善目的;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Universit?0?1t von G?0?2ttingen)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对费希特(Fichte)和施莱艾尔马赫(Schleiermacher)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论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0?5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n)获得了博士学位。这四重根分别是“因果性”(Kausalit?0?1t),知(Wissen),存在(Sein)和行为(或行动,acting)。据称他和他的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不好,他母亲曾揶揄说一本以“四重根”命名的书原本是医书。叔氏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起初并没有获得认可,但帮助他在柏林获得了助教的职位。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在大学里受挫之后选择了隐居于法兰克福。他出版了多种著述,但是只有两卷的,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Parerga und Paralipomena)在1851年使他获得了声誉。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称为性情中人: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脾气火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因为受不了她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并造成她残疾,因此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在此人过世时,叔本华写到:“老妇死,重负释”(obit anus, abit onus)。叔氏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终于获得了名望。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关于现象的(phenomenal)与实体的(moumenal)之间的区分,但不同于大多数康德追随者的是叔氏坚持“自在之物”(Ding an sich),并沿着康德的线索之一,将其确定为“意志”(或意欲,德语:Wille)。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氏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欣赏《奥义书》和佛教的弃世哲学,称赞某种灭绝,以它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对于自杀为何不是最佳手段的理由却并不明晰。

  尽管叔本华对世界的态度影响了许多作家,他对绝望的渲染却在某种程度上看来时被迫作出的。但是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他是少数维特根施坦(Ludwig Wittgenstein)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

  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做《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也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消化吸收的叔本华理论评宋词,成就颇高。叔本华著有《论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博士论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完成于28岁),《附录与补遗》(作为《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附录与补遗,收录他的大部分短文


叔本华的代表作有哪些?

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中的意志》、《论意志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
亚瑟·叔本华(德文原名: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
亚瑟·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出生于德国但泽 (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疯狂投水自杀身亡。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在很多书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叔本华的书

叔本华的书推荐以下五个。

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此书奠定了哲学体系。

2、《人生的智慧》,是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

3、《叔本华思想随笔》,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

4、《意志和表象》,全面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以及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

5、《幸福之路》,该书中讨论了各种常见的问题,如生存竞争,并阐述了自己认为可以避免的方式。


叔本华最经典的一本书

叔本华最经典的一本书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全书共分四篇,第一篇可被看作是全书的导论,也可以和第二篇合起来看作全书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认识论和“真”的问题。第三篇关涉“美”的问题,而第四篇是关于“善”和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叔本华思想主要受柏拉图、康德和印度佛学的影响。书中叔本华认为“理性”不过是意志的派生物,意志具有决定性。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地位

喜褒恶贬,人往往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但他人的评价并不能直接帮助我们取得幸福。一个聪明人最难摆脱的就是名利欲,我们常常为了博取他人的欢心而努力着,把他人的意见当作真实的存在,而对自己的感受完全不顾。这也使得我们非常容易受他的控制,只要几句好话、几句打压组合一起,便能操作一个人的改变。

叔本华不理解为什么大家为何如此在乎他人的感受、评价,他认为他人的意识与我们毫不相关,只有个体的主观认知才会影响主体的行动,他人的看法、评价不过是影响主体改变的间接因素。同时他的洞察力穿透了古今,他认为大众的思想无知浅薄,只要当言论不被对方听到,就会尽力诋毁,多少伟人毁于一旦。过去是伟人,现在是暴露的普通人,大众的愚蠢攻击从不停止。

名誉与幸福的关系是什么?人如果不能从自身所有的人格与财产之中找到幸福的源头,就会需要第三种,名誉。在自己的身上找不到快乐的源泉,只能依托于他人的赞美。这样的幸福基地薄弱,容易坍塌,健康的幸福应该建筑在主体的角度中,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独立的心智与能力。

幸福源于个人的心灵平和的满足之中,所以,要得到幸福就必须合理限制担心他人评价的冲动。当人们从讨好他人的愚昧想法中挣脱而出,就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平和的快乐,更坚定、自信。叔本华还提到退休的生活有助于心灵的平和,嘿,因为离开了长久受人监督、注视的生活,不必在顾忌他人了,能够真正随心所性。哈,退休万岁!

但,值得做的事,都是难做的事。

人对于名誉的愚昧,萌生了野心、虚荣和骄傲。虚荣跟骄傲有什么区别?叔本华认为骄傲是内在的活动,对自己的直接认同,而虚荣是通过他人的评价间接的认同。虚荣自负的人往往话多,因为他的认同源于外部,需要不断与外部链接接收反馈,但是真正持有娇傲的人是沉默内敛的,甚至也许不屑、傲慢,只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坚定、不可撼动的信念的人才是骄傲的。但骄傲的敌人却是虚荣,虚荣通过外部的喝彩建立自信、展示自己,而骄傲源于内在于内。

世人往往打压骄傲的人,大家希望他人跟自己一样的平庸,即使是优秀的人也要“谦虚地”不展示自己,就如大碗饭的平等主义,让世上只有本人。但是叔本华认为只有自己没有足以自傲之物之人,才会贬低骄傲的品质,如果我们不愿他人的品德被永久忽略,就该好好正式自己的品德。

骄傲之中,叔本华认为最不为人道的事国家骄傲,只有自己无以为傲之时,才会以国为荣,一个足够优秀的人应该看透国家,寻找世界层面的对话者。所谓的国家性格不过是当权者结合现状与需要去赞扬一个个性、贬低另一种而已,在此方面大家无对错、

可见个性对于个体而言比国家性格更重要,人为自己而活,那便要达到心灵自由,解脱社会赋予的美名其曰的各式束缚。

叔本华不认同政治的官位,从其视角来看,官位可谓不学无术之人的争夺战场,构建特权、仪式来突出等级。这里较为新颖的观点是,其提出众人都是有眼睛和耳朵的,只是缺乏了判断力和记忆力,从我们多次网暴、大型娱乐事件一瓜接着一瓜,我们确是没有记忆的。

荣誉客观而言是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和观感,主观而言在于我们对这种评价及观感的重视。荣誉源于每个人身上的羞耻心,是一种公认价值。由于古代社会合作生存的需要,大家需要彼此的认可才能在群体中生存,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这就造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责任与其特殊地位需尽的职责,产生了原始的羞耻心。

这使得人们不受礼法约束,也可以依靠自由意志合理行动,因为大众之力。

荣誉是人与人之间和平交往的条件,在荣誉的约束下,我们应该无条件尊重他人的权利。荣誉的底层是永恒不变的信念,也就是说过去认为是恶的,未来也会认为是恶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荣誉是非常人际交往之中底层、基础的价值观,个人行为积累而成的信用,是一种间接的价值。

荣誉如果丧失了,会如何?一旦丧失荣誉,再难获得,每个人都应该严肃对待。

到底荣誉有哈特质,这么重要?荣誉并非赞扬某人的高尚品格的,而是一个人都不该例外的存在,每个人也都完全可以做到,与名声不同,名声是需要人们争取的,但是荣誉是人们所不能丧失的, 比如诚信。

荣誉会收到什么攻击?诽谤是唯一能够攻击荣誉的武器,反击其最好的方式便是用适当的舆论批驳此种诽谤,并恰到好处揭开诽谤者的假面具。

即使荣誉对于我们在社会中生存如此重要,有了荣誉感,我们才能生活在闻名的状态之中,才能互帮互助。但是荣誉的价值与生命对比不值一提,都不过是帮助人生活的更好的工具方法、信条而已。好的荣誉如果不能对自己产生什么作用,那么丝毫不值得去获取。

普通人的荣誉主要使自己免于羞辱,而官方的荣誉是为了让他人尊敬自己的官职,从而得到所谓的权利。因此官方荣誉的需求更高。而与之相应,这类人员,官员、医生、律师,应该有一种荣誉感,誓为公众服务的荣誉。

说实话我没看懂。旧时代女人为了获得地位与尊重,与女人形成联盟,共同对付男人,依附男人生存,支撑女性的荣耀。但叔本华仍然前卫的提出,女性荣誉在自然中并没有它的起源。但社会中又存在着一个女人违背婚约,就像是对整个女性的一种背叛,揭竿而起评判她们的大几率是女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荣耀存在小部分欧洲的社会上层阶级和适于做上层阶级的人中间,能够让人产生侠义精神的——骑士精神。早前看过菊与刀的武士精神,感知上觉得两者很相近,但过久实在忘了内容。我不太能理解这种精神,也许本书讲骑士的篇幅多但也不够多,如对此不感兴趣跳过即可,但是我们先抱着尽力客观的角度了解下吧,看看每个时代引以为豪的荣誉。

骑士荣誉靠自己树立,而非他人的看法。即使你在受尊敬,只要受到了人的辱骂,就一样要夺回荣誉,请他道歉甚至决斗。

骑士荣誉与其承受的苦难相关。上提到了被受污蔑需要夺回,但只要骑士全然是纯洁、清明的,便无需与惯于诋毁他人的愚蠢者计较,古往今来成功者最易引起怒气。只要能够证明自身的无罪,仍有人承认你的荣誉即可。但若有人撒谎,那便只要诉诸武力。

骑士荣誉不在于虚名的争辩,打一架就对了。骑士的荣誉不在于骑士的内心,与他自己更无关,关键在于他人的所说、所做,因此当荣誉被攻击了,不需要争辩,打一架就是了。

骑士决不能接受侮辱,但热衷于给他人侮辱。这种原则下,粗暴总是比任何论证更好的论证方式,无论对方多有才华,只要我们攻击他、侮辱他,便可让自己超过他人。

骑士荣誉是最高的法庭——道德制高点。强权原理,用蛮横解决问题。这是理智和道德不足以解决问题时,用有形的力量解决问题。

骑士荣誉应该是灵活的。骑士的荣誉,诺言可毁,职责可变,但唯独荣誉不可毁。

终究,骑士荣誉只能用来强化人的主观感受。这是一种野蛮而冷漠的荣誉规则,没有人性的基础,存在于中世纪依赖的欧洲上层阶级、官员、士兵、部分人民之中。

当骑士打的你死我活之时,亚洲人、希腊人、罗马人对此全然不知,不知道有一群人觉得别人的言论会有如此威力,需要用武力维护,为了一种残忍的偏见,牺牲于所谓的自由与高贵之中。

叔本华认为骑士的荣誉在人的自然性之中并没有一种本质上的及天然的起源。现在的我们早已不存在那种偏执的环境,想当然的会认为此种偏执简直不可思议。但国与国的荣誉存在于许多国家之中,国家之间几乎不存在仲裁法庭,更多是武力,是一般人民和骑士荣誉的集合。

这是千千万万人追求之物,也可说与马斯洛的价值实现接近,但更超出,是一种流传人世的美好名声。

名声与荣誉的区别是什么?名声是不朽的,需要他人赋予的;荣誉则不是永恒的,每个人在相似的情况下应有的表现,自己有权赋予自己的。

名声可以通过立功、立言达成。立功需要依靠机运,但建立的功业如过眼云烟,成为单单一篇伟人乐道的故事。立言需要依靠于立言者的品德和学问,有价值的著作将会历久弥新,在时间长河之中,不断被解读赋予划时代的意义。

但立言者往往难以在有生之年见到自己的盛名,因为其作品过于前卫,专深,以至于当代人无人愿评,无人可评。

为什么无人愿评,因为大部分人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到头来就是那些气味相投之人,无聊的人人喜欢无聊的事物,如此而已。(啊但是,看到这几段,叔本华真是引用了足够多的名人名言来骂“我”啊,我这个笨驴、愚蠢之人)

除了智能不足,更因为人性的卑劣,使得光辉著作被时代掩藏。人不愿意被他人大大超越,赞美他人便是在贬低自己,因此为了表示自己的重要,不得不忽视你的存在。

那心存野心之人,也在不断追逐名声,他们如何了?求而不得。凡是受野心驱使,不顾个人的兴趣与快乐,多半不会留下不朽遗物。

但是名声真的这么重要吗?非也。终究名声也只是与他人比较的结果,是“二流”的,是间接,是反响。在天才辈出之代有多少人的光辉被至高之人碾压,即使他的思想也是与其他时代思想不相上下。所以如果把自己的价值、标准放在别人的想法之下,无疑给自己套了一层枷锁、牢笼。

别人是我们幸福最坏的寄托所。自己优良的本性对于自己十分重要,天才最为幸福的并非接受大众的膜拜,更在于创造著作这一过程,创作出一个伟大到足以留存万世的思想。这是他人永夺不走的,源于自身的幸福。更何况许多在生前立有纪念碑的人,后代人往往不会相信此种评价。多半人在死后方得到名声,身后之名是对其纯正不伪、对伟大心灵的报答。也有少部分非常幸运,得以在晚年得以成名之肖像,对于此种安排叔本华认为非常符合平衡的安排,将年轻呕心沥血的作品,反哺于风烛残年之中。

立言更有两个方向,一种向专深的领域深入,一种向大众的领域钻研。叔本华认为越是普通的事实,也不容易建构新且真实的定理。因为有太多人思索过这些问题,想在说别人说过的话太难了又或者已经被过往的真理、定理洗脑过久了。这就如哲学的三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能答出的理念,几乎可以归于许多系统的哲学之中。(又比如牛顿三大定律,谁能想到未来是否会被修正,又是什么新的定律?啊我太肤浅了不好意思,物理知识薄弱的理科生)

而在专深领域,根据并非人人可以了解的事实,当人们付出劳力获得之后,便很容易获得一些同样为真的新定理了,这种发现的价值利用了知识获取的劳力为基础。叔本华认为专深的道路依靠于用知识学习的积累付出的劳力,弥补了所需的才华,比如物理、化学、植物、语言等等。(心疼大家一秒钟,不学了不学了,一起去跟这些哲学家骂人好了哈哈哈哈)

读这一章节,就如一个小孩子一般被老师指着说教,当然这是我们国内教育方式偏见的问题,相信作者是以平等交流的想法撰写的。但这一章节与叔本华的人生命运、哲学事业息息相关,早期备受学界冷落、不解、不屑,更在黑格尔的光环下“隐身”,寂寞了几十年的叔本华却是在死后,忽然热闹了起来。所以,这样一位长期不被受到认可的哲学家,所看到的地位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观点与想法穿透本质。

后续:《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生命 | 人格 | 拥有 | 地位 | 痛苦 | 人性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第4、5、6章

[1]通过细致考虑和正确评估其带来的好处,尽量减低我们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无论我们受到这些意见的奉承还是伤害都应如此,因为这两者其实悬挂在同一条同一根线上。否则,人们只能成为别人的看法和意见的奴隶:

使一个渴求赞语的人闷闷不乐或者兴高采烈的话语,却是多么的无足轻重!——贺拉斯:《书信》

[2]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并因此使我们的自身改变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仅此而已的话,那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并且,当我们终于充分了解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都是些肤浅、表皮的思想,思维狭窄、情操低下、见解谬误百出、是非颠倒,那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就会逐渐淡然处之了。

[3]每一个人首要事并且确实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4]隐居生活之所以对于我们的心绪宁静有一种特别良好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这样,我们就不用时刻担心别人对我们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看法,我们也就得以恢复真我。

[5]谩骂就是随意草率的诽谤。——希腊话

[6]名誉只是表明这个人不是一个例外。但声望却表明这个人是一个例外。因此,声望首先是要争取的,而名誉只需要保有就行了。与此相应,缺乏声望就是默默无闻,它是否定的;但缺乏名誉则是耻辱,它是肯定的。

[7]我们喜爱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爱尔维修《论精神》

[8]一个人越可鄙越可笑,他就越喜欢摇舌中伤。——塞涅卡《论智者的坚定》

[9]你有什么好抱怨你的敌人呢?这些人能够成为你的朋友吗?你的本性,就是对他们默默和永恒的指责。——歌德《西东合集》

[10]苏格拉底因为经常与人辩论而常常受到别人粗野地对待,他却处之泰然。有一次他被人踢了一脚,他默默地忍受,并对露出惊讶神情的人说,

如果一头驴子踢了我,我也要生气报复吗?——《狄奥根尼·拉尔修》

[11]别人的辱骂所留下的疼痛,甚至谦逊和正直的人也难以承受。——西塞罗

[12]虽然嫉妒让你的同时代人沉默,但以后总会有人不带恶意,也不带恭维的作出判断。——塞涅卡

[13]所有优秀的东西都是慢慢地成熟。流芳后世的名声好比一株慢慢成长起来的橡树。那得来全不费工夫,却只是昙花一现的名声,只是寿命不过一年的快速长成的植物;而虚假的名声则是迅速冒起、却飞快就被连根拔掉的杂草。这其实都是因为一个人越是属于后世,亦即属于总体、整个的人类,他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了解,因为他所创造的并不是特定为了他那个时代。他的创造也属于他那个时代,只是因为他那个时代也是人类的一部分而已。因此,他创作的作品不会染上自己时代的局限性。这样,他很容易就成了他那个时代的匆匆和陌生过客。

[14]毫不奇怪的是,我说出了是我自己的看法;而对自己沾沾自喜的他们,自以为他们的话才是值得称道的。狗对于狗来说,当然才是漂亮的生物。牛对牛也是这样,猪对于猪、驴子对驴子,莫不如此。——伊壁查姆斯

[15]名声总是逃离追逐他的人,却会尾随对他毫不在意的人,因为追逐名声的人只投合自己同时代人的口味,不在意名声的人却抗拒这种口味。——奥索里亚斯

[16]到了老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安慰了:我们倾注了全部青春力量的著作,是不会随着我们一起老去的。

[17]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伦》

[18]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指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总体舒适的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而烟消云散。同样,尽管各种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但只要有一件事情有违我们的意愿,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件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想起这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愿发生的事情。

[19]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伏尔泰 致弗洛安侯爵的信,1774年3月16日

不要把目光盯在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而是尽可能地注意躲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

[20]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而是让我们忍受和克服。

[21]我们永远不要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这样做也不行,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否定、因而是虚幻的东西而付出的肯定和实在的东西。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躲避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

[22]如果一个人试图摆脱某种祸害,那他总是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如果一个人总想着得到比自己已经拥有的更好的东西,那他就是盲目的。——米特勒

[23]我们不应该只是计划和考虑将来,或者一味眷恋往昔。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而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所回想的有所不同。

[24]不要由于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郁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神而已至败坏现时。

[25]无论事情多么悲痛,我们必须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或许我们难以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必须抑制我们内心的不满。——荷马:《伊利亚特》

[26]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他也就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27]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想法,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有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

[28]真正的内心喜悦和完美的心平气和,这是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能觅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只有深居简出。

[29]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30]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西塞罗

[31]谁在早年就喜欢上独处,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

[32]这世上满是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伏尔泰 致德·贝尔尼红衣主教先生的信,1762年6月21日

[33]我一直在寻求孤独的生活

河流,田野和森林可以告诉你们,

我在逃避那些渺小、浑噩的灵魂

我不可以透过他们找到那条光明之路。

——彼特拉克《十四行诗》

[34]尊贵的气质情感才能孕育出对孤独的偏爱。

[35]停止抚慰你那苦痛吧,

它像只恶鹰吞噬着活生生的你!

最糟糕的人群都会让你感觉到

你只是人类中的一员而已。

——靡菲斯特《浮士德》

[36]不跟别人比较的话,我们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如果由于别人比我们更加幸运而内心不安,那我们将永远不会快乐。——塞涅卡《论愤怒》

[37]每一天都是某一短暂的生命:早上起来就是诞生,晚上睡眠就是死亡和结束。

[38]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歌德:《浮士德》

[39]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们就像月亮和驼背的人:只是露出其中的一面。

[40]我们不能无条件的放任自流,完全表现自己的样子,因为我们本质中的许多恶劣和野兽的成分是需要掩藏起来的。

[41]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缺点、恶习及其他让人厌恶之处。

[42]我们给予自己各种自由,也同样让别人有各种自由。——贺拉斯

[43]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能告诉你的朋友。

如果保持沉默,那我的秘密就是我的囚徒;如果失口说出了这个秘密,那我就变成了这秘密的囚徒。

沉默之树结出安宁之果。

——阿拉伯谚语

[44]从年轻的角度看,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从老年的角度看,那不过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

[45](在欲望和恐惧面前)不要让自己失去了沉着和宁静。——贺拉斯

[46]老人们啊,很多就像已经死亡

僵直、缓慢、沉重和灰白,就像铅一样。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4幕,第5景

[47]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地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那种孤身上路是怎么一回事。


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data-filtered="filtered" 叔本华   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忘我。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叔本华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叔本华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但命运悲惨的人比比皆是。 ——叔本华 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者悲伤,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事物都在改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是虚幻的。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曾经一度为某件事情悲伤不已,但最后却被证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又或者,我们曾经为之兴高采烈的事情,却变成了我们极度痛苦的根源。 ——叔本华 即便是最渺小的存在,也胜过那最伟大的虚空。 ——叔本华 人存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须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叔本华 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不要有什么想法就立马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叔本华 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叔本华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叔本华 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叔本华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 ——叔本华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从商的人,后来转行去做哲学,却也做得挺好。 一个曾经积极入世经商的人,却开创了一种举世瞩目的悲观主义,“世界作为一种虚妄,而意志作为一种真实”,但如果你读过叔本华,你一定会发现,他的悲观主义是积极的。 他承认人生是一场梦,是一种虚幻,和佛教所说的,人生是一场“玛雅”一样,但佛教的人生如玛雅梦幻,似乎是真的不在意,叔本华不一样,叔本华看人生虚幻,则是为了肯定个人的意志,为了肯定作为人的属性。 因此,这么看来的话,叔本华是在积极地悲观,积极地否定人生,积极地批判作为表象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肯定意志做准备,都是为了肯定人的意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展开了诸多论述,这是他30岁之前就完成的作品,我想问一下,一个三十岁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作为表象这么悲观吗? 我想,绝对不是这样,叔本华不是悲观,他只是在寻求一种真理,而表象和虚无,恰好走进了他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在叔本华30岁的时候出版,却在叔本华已经60之后,才渐渐被人知道,他说: 如果不是我 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尽管如此,在其书走进人群的时候,这位老人依旧 老怀 宽慰,倒不是因为自己获得了名声,而是自己肯定的东西,终于可以被人知道了。 在叔本华生活的年代,黑格尔作为哲学界的大腕,成为了哲学界的主流,大家都认可黑格尔,至于叔本华,谁知道这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时叔本华和黑格尔同在大学任教,两人都是教授哲学课,但每次黑格尔的课堂总是学生爆满,很多人都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但同为教授的叔本华的课堂上,人数寥寥无几,据说还是各班派去的代表,为了给老师一点“面子”。直到最后,这几人也一个不剩。 他被迫离开大学。 尽管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承认,但叔本华也否定了当时作为权威的费希特和黑格尔。一个人反对权威,如果他暂时不能超越权威,必然会受到权威的压迫。 黑格尔和费希特或许不会做什么,可是跟在他们后面的一群粉丝,就不知道会有怎样的行动了。 叔本华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坚持着自己的真理观,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之后也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何以见得呢?叔本华之后的尼采,有一次走在大街上 ,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一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如获至宝,披星赶月地看完,并且觉得自己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由此可见,大书店估计是没有人愿意卖叔本华的著作,所以只能流落民间。 最近几年,叔本华的书,被当做一些人生积极励志的书,其实并非没有道理。 叔本华谈生死,并非真正否定生死,并非进入虚无主义的殿堂,而是在肯定人生,要人们不要为死亡的恐惧所束缚,要肯定生命的意志。 他也谈人世间的名利,也并非是否定名利,而更多是谈论人生和名利的关系,名利对人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地对待名利,就是这样一个人,让我们觉得更加亲近,因为他不是在否定我们所肯定的东西,而是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些东西。 总之,人们把叔本华看成是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然而,对于人生,叔本华从来不悲观,相反,他一直是积极的。 叔本华一生,写了大量的随笔,这些随笔,也许是最好认识这个人的一道门户,《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虽然洋洋大观,能看到叔本华思想的精华,可是关于这个人,却知之甚少,但是看其随笔,叔本华其人,就突然跃入眼帘,仿佛在和你谈话,谈写作,谈美,谈 历史 和文学,什么都谈,就像一个智慧的老人在说着自己的经验,绝对没有咄咄逼人,绝对没有居高临下,反而让人觉得亲切。 今天有不少书,冠以“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叔本华的处世哲学”,被很多人当做“鸡汤”来读,这不得不说,带有某种讽刺的意味。 他活着的时候,输给了时代,他死了之后,时代慢悠悠地承认了他。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这句被无数人熟知的话,其实也是叔本华对于人生的态度。 孤独是困苦的; 但可不要变得庸俗; 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但说出这句话的叔本华,早年却不得不被迫从商,接受父亲的遗产。直到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才能重新跟随自己的内心,去 探索 学问。 1809年,叔本华进入大学,学的是医学,转而对哲学发生兴趣,为此去柏林学习了一段时间。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除去早年短暂的经商经历,叔本华一生都在和哲学打交道,都在寻求最高的自在之物。 但比较奇怪的却是,奠定他一生成就的东西,却在他三十岁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给弄出来了,就把整个智慧的框架给奠定了,往后余生,都是在查缺补漏。 后来的尼采,跟着叔本华的悲观意志主义,却走出了积极的悲观主义,叔本华否定了人生,尼采则充分肯定了人生,但稍微读一点尼采,你就会发现,尼采的乐观,完全笼罩在悲观的情绪里。 甚至把这两人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他们,一个积极乐观地谈论悲观,另一个却在阴暗悲观的生命底色中鼓吹生命的昂扬,前者是叔本华,后者是尼采。 我们阅读叔本华,也许难以像这位老人一样,用一种轻描淡写的语气说:“世界是表象”,也不能像他那样在悲观中积极地生活。 叔本华本身就是矛盾的,他的哲学和生活,他的生活,并不是践行他哲学的实践。 他谈人生的智慧,可是自己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团糟。 叔本华脾气火爆,他曾因受不了一个女裁缝制造的噪音而把她推下楼梯,导致她成为残疾,叔本华为此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在此人过世时,叔本华写到:“老妇死,重负释”。 他大谈悲观主义,可是生活却异常积极,他被称赞为一个诙谐而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泰晤士报,了解时势变化。 如果说康德的哲学和康德这个人一样“规律”,那么叔本华和他的哲学,是不一样的。 也许只是因为,哲学是他对真理的追求,所以这部分令人向往和感动,而生活终究是私人的堕落的东西,因此也无法怪罪。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和现实充满矛盾的人,叔本华肯定悲观,却把生活过成一种乐观的典范,而尼采,肯定人生,生活却过得悲观无比,最终疯癫在人生途中。 每个人都是一面面向天堂,一面奔向地狱,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丢掉自己身上向下的部分而仅仅追求向上的部分。 但我们应该肯定每一个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为真理存在,故而生命不朽。 文|帝小羽,我从山里来,欲回山里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NJi4dBStX753czSwbKXQQ 提取码: emn6书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者:[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译者:石冲白豆瓣评分:9.0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1982-11页数:740内容简介: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但以意志取代康德哲学中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认为物自体就是意志,表象是意志的显现;意志有不同的级别(无机界、有机界、植物界、动物界),其本质是欲望,是非理性的;理念是意志和表象的中间环节,连接本质与现象。叔本华认为人从生存的痛苦中获得最终解脱的唯一途径就是否定生存意志。作者简介: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生。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致力于哲学家柏拉图和康德著作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他的一生并不得志,在去世前几年获得声誉以前,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叔本华,1819年发表重要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为四册,其中包括: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这部书标志了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尽管他因受到同代人的冷遇而感到失望,但他坚信真理的最后胜利。他认为,“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经过了19年的“无声的愤慨”之后,他在1836年发表了短篇论文《论自然界中的意志》。叔本华这篇文章灵巧地运用了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的疑问和发现来维护他关于意志的学说。在前言中他公开地对“骗子”黑格尔及其帮派予以沉重的抨击。然而直到1853年之后,叔本华的哲学才为世界所重视。1860年9月21日病逝。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JGjusMGMjp5pybiCSTfSg 提取码: j852 书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者:[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译者:石冲白豆瓣评分:9.0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1982-11页数:740内容简介: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但以意志取代康德哲学中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认为物自体就是意志,表象是意志的显现;意志有不同的级别(无机界、有机界、植物界、动物界),其本质是欲望,是非理性的;理念是意志和表象的中间环节,连接本质与现象。叔本华认为人从生存的痛苦中获得最终解脱的唯一途径就是否定生存意志。作者简介: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生。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致力于哲学家柏拉图和康德著作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他的一生并不得志,在去世前几年获得声誉以前,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叔本华,1819年发表重要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为四册,其中包括: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这部书标志了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尽管他因受到同代人的冷遇而感到失望,但他坚信真理的最后胜利。他认为,“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经过了19年的“无声的愤慨”之后,他在1836年发表了短篇论文《论自然界中的意志》。叔本华这篇文章灵巧地运用了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的疑问和发现来维护他关于意志的学说。在前言中他公开地对“骗子”黑格尔及其帮派予以沉重的抨击。然而直到1853年之后,叔本华的哲学才为世界所重视。1860年9月21日病逝。

上一篇:书写屏

下一篇:麦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