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颌鸨的介绍
翎颌鸨(学名:Chlamydotis undulata)体型较波斑鸨小,羽色也略深。雄鸟及雌鸟的外表相似,上体呈褐色,下体灰白色,颈侧有黑色条状纹。飞行时可以见到翼上黑色及褐色的飞羽。但仅具3趾。头顶有羽冠,颈侧有松散的羽束,下颈部羽束延长。下体自胸以下为白色,两胁有黑色横斑。初级飞羽基部有大的白斑,飞翔时十分明显。两性羽色相似,但雌鸟体型较雄鸟略小,颈侧的饰羽也较少。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 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十分善于奔跑,主要吃野草,也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分布于加那利群岛、北非、伊朗及巴基斯坦。
翎颌鸨的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巴林、不丹、中国、埃及、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毛里塔尼亚、蒙古、摩洛哥、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领土被占领、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西班牙、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库曼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也门。旅鸟: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拉脱维亚、黎巴嫩、马耳他、荷兰、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苏丹、瑞典、、瑞士、乌克兰、英国。
翎颌鸨的生活习性
翎颌鸨其他鸨一样,是开阔而荒漠地带鸟类,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亦见于草原和荒漠中。它们常集合3-4只或12只左右小群。性情胆怯而机警。平时行动缓慢但善于奔跑。遇到危险时一般不起飞,而是迅速地跑开,蹲下藏匿于草丛中,只有迫不得已时才起飞。起飞时需要首先在地面上进行助跑。飞行的速度较慢,而且距离地面较低。飞行时沉寂无声,两翅煽动有力。体形略似鸵鸟,但能飞翔。如果敌害十分强大,就立即起飞,使之难于接近。由于体重较大,平常起飞时需要在地上小跑几步,助跑时头部抬起,嘴向前伸水平位,颈稍弓向前上方倾斜,双翅展开,重心前倾,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大步跨出,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其煽动双翅的频率也加快,直至双脚离开地面飞起。但在紧急情况时可以直接飞起。飞行时颈、腿伸直,两翅平展,两腿向后伸直于尾羽的下面,翅膀扇动缓慢而有力,飞行高度不算太高,但飞行能力很强。如果有其他同类进入领地或者争夺配偶时,双方就会发生争斗,先是缓慢地接近,彼此以颈交握,用胸部互相推挤对抗,如有一方退却,另一方便紧随其后,继续驱赶,直至将其赶出领地。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就双双将头低下,靠近地面,双翅半展,肩部放低,肩羽和覆羽耸立,尾羽上翘,并向前立起呈扇状,露出白色羽毛,彼此靠近之后互相啄咬对方的嘴。 翎颌鸨会竖起头及喉咙上白色的羽毛来示爱。它们不怎么发声。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蜥蜴、蛙、雏鸟、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有时也在农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等。觅食的时候头后部向上抬起,嘴尖向下,两眼注视地面,不时地转动头部,观察地面的昆虫、其他小动物和植物种子等。吃草时常常先用嘴将草咬住,颈向后缩,再用力抬头,将草拔断,然后吞下。有时伴随着两脚向前用力蹬地,身体向后退,双翅微展或半展。饮水时身体微蹲或用跗跖跪于地面,头部低下,将嘴插入水中,微微张开,然后将头抬起,嘴尖向斜上方,大约呈45度角,同时咽部快速运动,将水咽下,整个过程就象用匙从水中取水一样。
翎颌鸨的生长繁殖
翎颌鸨的繁殖季节相当稳定,尽管在经度上有差异。在加那利群岛和北非从3月到4月,在叙利亚3月到5月,在巴基斯坦3月到4月。在地面建巢,浅盘状,巢中无任何铺垫物。但大多接近植被的形态。雌鸟每巢产卵3-4枚,多为4枚,其孵化期一般为24天。雏鸟的羽毛是金棕色或褐色,有灰白色、黑色和棕褐色斑点,和周围的植被融为一体,具有良好的伪装。由雌鸟单独孵卵和抚育幼鸟,雏鸟为早成鸟。
鸨科的分布范围
全世界共有11属25种。分布在非洲的种类最多,有25种,少数向北、向东扩展到古北区西部、亚洲和澳大利亚。中国有3属3种,主要分布在新疆、东北、内蒙古,越冬时见于西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部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加那利群岛、西班牙、西撒哈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以色列、约旦、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伊朗、阿富汗、巴基斯但、中亚、蒙古和我国境内。中国在新疆、内蒙古及东北繁殖,在我国东部地区越冬。分布于新疆喀什、天山、北塔山、克拉玛依、青河、奇台、叶鲁番等地,内蒙古大部草原和荒漠地区,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吉林白城地区,辽宁的本溪、锦州、河北。
波斑鸨的繁殖方式
斑鸨在木垒的产卵期开始于4月中旬,在地面建巢,浅盘状,巢中无任何铺垫物。巢的大小平均为直径21cm,深2.33cm。卵呈椭圆形,卵壳光滑呈青灰色或暗黄褐色,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每巢产卵3—4枚,多为4枚,卵的大小为平均62.3 mm×45.1 mm,由雌鸟孵卵和抚育幼鸟,雏鸟为早成鸟。卵的孵化率为83.6%,雏鸟成活率为100%;巢的损失主要来自天敌捕食,如沙狐、大鵟(Buteo hemilasius)和棕尾鵟(Buteo rufinus)等。波斑鸨波斑鸨(学名:Chlamydotis macqueeni)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曾经是翎颌鸨的亚种,已被重新分类为独立的物种。体型较大鸨为小,外形似鸡,但仅具3趾。头顶有羽冠,颈侧有松散的羽束,下颈部羽束延长。下体自胸以下为白色,两胁有黑色横斑。初级飞羽基部有大的白斑,飞翔时十分明显。两性羽色相似,但雌鸟体型较雄鸟为小,颈侧的饰羽也较少。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 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十分善于奔跑,主要吃野草,也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分布于印度及阿尔泰地区,冬季到西欧、东埃及,印度西北部和中国。
波斑鸨的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及阿尔泰地区,冬季到西欧、东埃及和印度西北部。中国新疆北部和西部天山(繁殖鸟,旅鸟),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也有少量分布并繁殖;此外,偶尔还见于河北博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等地,可能是迷鸟或夏候鸟。 波斑鸨在19世纪时还遍及整个欧洲,北抵瑞典、芬兰,20世纪60年代初还见于英国。但由于过度猎捕和生境的恶化,使分布区缩小,数量减少,仅见于加那利群岛、西班牙、西撒哈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以色列、约旦、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亚、蒙古和中国境内。
波斑鸨的介绍
波斑鸨(学名:Chlamydotis macqueeni)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曾经是翎颌鸨的亚种,已被重新分类为独立的物种。体型较大鸨为小,外形似鸡,但仅具3趾。头顶有羽冠,颈侧有松散的羽束,下颈部羽束延长。下体自胸以下为白色,两胁有黑色横斑。初级飞羽基部有大的白斑,飞翔时十分明显。两性羽色相似,但雌鸟体型较雄鸟为小,颈侧的饰羽也较少。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 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十分善于奔跑,主要吃野草,也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分布于印度及阿尔泰地区,冬季到西欧、东埃及,印度西北部和中国。
波斑鸨的繁殖方式是什么?
斑鸨在木垒的产卵期开始于4月中旬,在地面建巢,浅盘状,巢中无任何铺垫物。巢的大小平均为直径21cm,深2.33cm。卵呈椭圆形,卵壳光滑呈青灰色或暗黄褐色,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每巢产卵3—4枚,多为4枚,卵的大小为平均62.3 mm×45.1 mm,由雌鸟孵卵和抚育幼鸟,雏鸟为早成鸟。卵的孵化率为83.6%,雏鸟成活率为100%;巢的损失主要来自天敌捕食,如沙狐、大鵟(Buteo hemilasius)和棕尾鵟(Buteo rufinus)等。波斑鸨波斑鸨(学名:Chlamydotis macqueeni)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曾经是翎颌鸨的亚种,已被重新分类为独立的物种。体型较大鸨为小,外形似鸡,但仅具3趾。头顶有羽冠,颈侧有松散的羽束,下颈部羽束延长。下体自胸以下为白色,两胁有黑色横斑。初级飞羽基部有大的白斑,飞翔时十分明显。两性羽色相似,但雌鸟体型较雄鸟为小,颈侧的饰羽也较少。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 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十分善于奔跑,主要吃野草,也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分布于印度及阿尔泰地区,冬季到西欧、东埃及,印度西北部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