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城有什么好吃的
1、豆皮:豆皮是海港城的传统美食,使用香葱和糯米作为主要材料;
2、汤包:海港城汤包具有皮薄、汤多、馅嫩、味鲜等特点;
3、米酒:以糯米为原料,经糖化发酵制成;
4、珍珠丸子:使用瘦肉、鱼肉、糯米制成;
5、小笼包:是海港城地区著名的传统小吃;
6、蒸饺:用肉类和蔬菜为制作材料的传统小吃;
7、五香茶叶蛋:由鸡蛋、茶叶、盐、酱油制成;
8、五香豆:使用桂皮、茴香等香料烧制而成的传统小吃;
9、葱油饼:主要用料为面粉和葱花,口味香咸;
10、豆腐脑:由黄豆经过碾磨、入具等工序制成的传统小吃。
海港城有什么好吃的
1、豆皮:豆皮是海港城的传统美食,使用香葱和糯米作为主要材料;
2、汤包:海港城汤包具有皮薄、汤多、馅嫩、味鲜等特点;
3、米酒:以糯米为原料,经糖化发酵制成;
4、珍珠丸子:使用瘦肉、鱼肉、糯米制成;
5、小笼包:是海港城地区著名的传统小吃;
6、蒸饺:用肉类和蔬菜为制作材料的传统小吃;
7、五香茶叶蛋:由鸡蛋、茶叶、盐、酱油制成;
8、五香豆:使用桂皮、茴香等香料烧制而成的传统小吃;
9、葱油饼:主要用料为面粉和葱花,口味香咸;
10、豆腐脑:由黄豆经过碾磨、入具等工序制成的传统小吃。
山东东阿阿胶是谁发明的
最早记载“药用胶”的古籍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帛书《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成书时间在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时期,说明阿胶的药用在我国至少已有2500年到3000年以上的历史。
而最早记录“阿胶”的古籍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虽然记载了阿胶“一名傅致胶,名医曰: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直接说明了阿胶是上品,久服益气轻身,也讲了阿胶的名字是傅制胶,产地是东阿,但是阿胶为什么叫傅制胶,阿胶谁发明的?怎么被发明的?……诸多问题都是疑问。阿胶的发明“故事”版本颇多,仅仅东阿流行的传说故事就有10多个版本。
设计院大门对联
先念右边到左边。我国古代写对联一直是直行书写,从右到左排列。对联以楹柱室壁为主要张贴场所,更需要而且也一直是直行书写。尽管下联在一行写不完时,书写要从左至右排列,但两联张贴时,仍然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所谓左与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有些对联贴反了或者是由于根本不知道对联张贴要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或者是以背对对联所贴处为准而造成的,现今由于书写习惯从左向右,所以也有把上联贴在门左边的。作对联的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 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3、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抚州采茶戏
因为你可能是用手机上网的,所以可能看不到,任何一个用电脑上网的都能看到我的回答的右下角有个图标“点击下载”,只要点击它就能下载 问了问题要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请尊重他人劳动,谢谢 有抚州采茶戏买水记吗 王安石纪念馆坐落在抚州市赣东大道的南端,是为了纪念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而建,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建成对外开放。 王安石纪念馆占地面积二十亩,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陈列厅面积8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意境和宋代建筑遗韵的仿宋府第园林式建筑群,熙丰楼陈列了《王安石生平事迹展览》,从“故里情深”、“治善州邑”、“荆公新学”、“熙宁变法”、“文学造诣”、“人文品格”、“终老金陵”、“千秋评说”八个部分向观众全面展示了王安石一生业绩和改革家的胆魄、文学家的风貌。 半山堂辟有第二展室,用于临时展览,近年来先后展出过“神州飞船专题报展”、“走近雷锋”专题收藏展览”、“记忆·梦想——图片·报纸·收藏品专题展览”、“王安石诗词欣赏展”、“不可忘却的历史——图片·报刊·收藏品展览”等,让人们品尝到一道道文化大餐。 纪念馆每年都接待了许多中外游客,已成为广大群众游览、受教育、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友谊的场所。 一九九四年被省委、省 *** 命名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谁能帮我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我的家乡在江西.抚州.临川.就是王安... 我家乡的景色说起我的家乡官林,它虽不是名镇,但那里也有迷人的景色春天的家乡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你瞧!树枝上已微微露出了一些青色,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窗子外面开始听得见唧唧的鸟鸣了,那是小鸟正在唱着春天的歌儿呢!下过一阵雨后,在我家乡的田园里,万物生辉,美极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家乡的小溪显得更加清澈,微波荡漾,泛着金色的光.春天的家乡显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夏天的家乡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清晨,蜜蜂忙着采蜜.午后,知了在树上长鸣.夜晚,蟋蟀在草丛高歌.家乡有片池塘,荷花开得正旺,蜻蜓满天飞,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家乡的孩子们在荷花池里尽情地享受欢乐:游泳,摸鱼,捉虾,采藕.秋天的家乡穿着金红色的庄严的晚礼服.家乡的田野里,到处是金红的果子.大街两旁的树叶,萧萧地落下,发出"簌簌''的响声.家乡的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冬天的家乡换上了朴素的雪白长袍.在家乡小镇的街道上到处是雪,电线杆上也结了冰.下雪了,雪像柳絮一样,像芦花一样飘落下来,美极了.雪停了,村子的屋顶上,篱笆上,木棚上,到处都覆盖着一层雪.这真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家乡的一年四季有着不同的特点.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多么美丽的风景,但是,在我眼里,我的家乡的景色永远是最美丽的! 抚州采茶戏演员曾细莲 潮音洞位于南城县伏牛墟南侧,东临盱江,是古代人工所开凿的一处石龛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民间传说的民谣“打出潮音洞,修在万年桥”,即说当年修万年桥时的大条磨石是从这里采出来的。 万年桥的修建和潮音洞的开凿时间在同一时代,可见民谣传诵言之有据。 潮音洞内呈长方形、宽10米,深20余米;空气清新,气候清凉。 从潮音洞口俯视盱江时,可见盱江水中有一状如盘珠的巨石,正好与潮音洞口相对,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在潮音洞内可听到盱江中巨石下发出涨潮与退潮之声,故名潮音洞。 潮音洞洞门有一幅对联。 其上联是,“神庙朝朝朝朝朝朝应”,下联是“江水长长长长长长”,这幅对联上联中的一、二、四、六的“朝”字读zhao音,第三、五的“朝”字读chao音,下联中的第一、二、四、六的“长”字读chang音,第三、五的“长”字读zhang音。 它运用“朝”、“长”二字的多音多义,重叠使用,表示朝拜者祈求神明保佑世代平安,像江水一样源远流长。 其横批为“豁然开朗”,暗示游人洞内有别有洞天的神佛胜境,并寓意游人解开此联之谜的心境。 潮音洞内建有楼阁,两旁有石壁浮雕的罗汉佛像,另有一尊脚踏莲花的观音。 抚州采茶戏,里面的一段子龙本是英雄汉是什么戏 龙腾虎跃 生龙活虎 虎踞龙盘 叶公好龙龙飞凤舞 生龙活虎 虎踞龙盘 龙盘虎踞 群龙无首 老态龙钟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龙腾虎跃 生龙活虎 虎踞龙盘 叶公好龙 龙飞凤舞 群龙无首 老态龙钟 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飞虎啸 龙腾虎跃 生龙活虎 叶公好龙 老态龙钟 虎踞龙盘 龙潭虎穴 群龙无首 龙争虎斗 画龙点睛 龙马精神... 建设生态文明,绘就美丽抚州,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以后那种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适应不了时代要求,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崛起。 绿色崛起的本质和要义是生态文明的崛起,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不要发展,也不是延缓发展,而是转换一种思维抓发展,推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只有缉涪光皇叱郝癸酮含捆从根本上认识了这一点,才能明确发展方向,转变发展方式,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得益彰。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抚州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
2010年6月2日,抚州采茶戏被列入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被列入“国遗”名录的抚州采茶戏,经过几百年来艺人们的打磨、修饰,犹如一块美玉,已是光彩夺目。可以说,它是抚州文化的突出代表,也是现代抚州的一张金色名片!现在——
抚州采茶戏:喜:申遗成功 忧:后继乏人
自豪——曾经的灿烂
抚州采茶戏的辉煌历史是令人难忘的。上了年纪的人,或许曾有过一票难求的记忆,亦能把那些经典曲目、名家名角如数家珍。
抚州采茶戏始于明末清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市县都相继成立专业采茶剧团,另外还有不少的业余剧团。各剧团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创作移植现代剧目方面都作出了不小成绩。期间,抚州采茶戏在省内外扬名。1954年9月,抚州采茶剧团参加“江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开始受到全省观众和戏曲爱好者的关注。1956年1月,市采茶剧团被省文化厅单独调至南昌汇报演出现代戏《李二嫂改嫁》。1958年3月至7月,剧团首次在全省部分县市作巡回演出。当年10月,剧团创作排演的革命历史故事《红松林》参加“江西省戏曲现代戏汇演”,获得创作、音乐、演出奖,省电台为之作了全剧录音广播,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其中九段唱腔的唱片,剧本在《剧本》杂志发表,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中国戏剧集成》和《江西戏剧集成》都做了选登。从此,抚州采茶戏在全国戏曲界开始产生一定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中期,抚州采茶戏进一步走出江西。1962年春,改编的传统戏《错中缘》在南昌、丰城、宜春和湖南株洲、湘潭等地演出,江西日报、宜春报、株洲报、湘潭报等纷纷刊文赞扬。1965年,剧团创作排演的现代戏《秧》,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现代戏观摩汇演,而后赴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汇报演出。文革期间,很多剧团被迫停演。文革后,全国开放古装戏,市采茶剧团排演的古装戏《秦香莲》曾连演两月多而不衰。1980年,抚州地区举行青年演员汇演,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专业青年演职员出现在舞台上,对抚州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新编小戏《县官下乡》于2001年获得文化部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重新改编的小戏《王妈妈爱鸡》2004年获得文化部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
抚州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一批灿若星辰的名角:易兰英、万安安、李凤娇、单冬阳……他们那个性鲜明的角色、极富韵味的唱腔、曼妙的舞台身姿,已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中。
尴尬——堪忧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繁荣,文化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人们的休闲也呈现多样化,采茶戏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人们的娱乐首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抚州采茶戏这块“美玉”,似乎正在渐行渐远,淡出人们的视野。
因为采茶戏群众基础的缩水,专业剧团锐减,我市目前只剩三个专业剧团,分别是抚州市采茶歌舞剧院、临川区采茶剧团和东乡县采茶剧团。目前,这三个专业剧团的采茶戏演出量均在逐年萎缩。而专业创作人员、导演奇缺,演员青黄不接的窘状,已经让三个专业剧团颇为尴尬。据介绍,临川区采茶剧团演员中,最年轻的也近40岁了,已有断层、断代之虞。而剧团现有的专业演职员中,有不少人因为戏剧市场惨淡而“身在曹营心在汉”,正在谋求其他出路。
采茶戏要保持它的魅力,创新是唯一的出路。然而,专业人才尤其是创作型人才的流失,却导致戏剧难以创新。有专家指出,采茶戏植根于抚州的大众文化,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重新夺回部分失去的阵地,就必须通过不断创新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但目前这种现状,恐怕只能让人尴尬。
“而最令人伤心的是,现在没有人想学这门艺术,因为目前这门艺术很难保证温饱。”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在抚州采茶剧团工作过很长时间、现为抚州市戏剧艺术研究所研究人员的国家一级演员潘凤仙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临川有一女孩,在戏剧表演方面非常有天分,跟我学一段时间后,即在全省获奖。我很想叫她在这行发展下去。但女孩父母说,不要钱都不学,他们说学了没用,保证不了今后的生活。”潘凤仙还告诉记者,令人尴尬的是,目前不多的采茶戏观众,能看到的几乎都是民间草台班子的演出。而草台班子的成员均为接到活后临时拼凑的,无论是唱腔、道具、服装、乐器,还是演员的手眼身法步,都与专业剧团相去甚远。潘凤仙说:“我有时在街头能看到草台班子粗制滥造的采茶戏录像。看一次,心里就酸一次。草台班子的戏能走向市场,而专家表演的戏曲反倒不知怎么来推向市场。”
焦虑——渴盼的呵护
抚州采茶戏已入“国遗”,这令人欣喜。但有识之士指出,抚州采茶戏若不妥善呵护,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们想起采茶戏的时候,只能听听唱片、看看碟子,或到资料室、图书馆翻看相关的故事与传说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讨论抚州采茶戏该向何处去时,有部分年轻的市民认为,这些东西太古老、太陈旧,没有市场、不赚钱,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不如任其自生自灭。
然而,绝大多数市民认为,抚州采茶戏是抚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抚州的“市宝”,不但不能让它衰败,还要让它复兴,让它在抚州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潘凤仙就认为,保护好、传承好抚州采茶戏,可以有效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如何让这块“美玉”重放异彩?面对记者的发问,潘凤仙提出不少建议。
政府及有关部门似可以“立法”形式制定抚州采茶戏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拨出专项经费,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以免人才断档。同时,作为公益性演出单位,专业剧团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通过改革,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例如恢复学员的招收,搞活工资分配制度,实施优胜劣汰用人制度,考核与业务能力、业务成绩挂钩,鼓励创作等。通过这些举措使专业演员心无旁骛,专心业务。她举例说,赣州市为支持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每两年招收30个学员,已连续招收了四届。这些学员学成后,均给予事业编制,由市县的专业剧团优先选人,其余人员安排到县乡文化站室工作。如此,赣州市在有效地保证采茶戏人才不断档时,确保了当地采茶戏的艺术之树常青。
定期举办大型采茶戏展演或研讨活动,培植受众群体。目前,采茶戏市场还是有一定的观众。关键是,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欣赏并了解专业的表演,有意识地培养一批受众群体。潘凤仙建议,是否能充分利用汤显祖大剧院这个平台,每周由专业剧团在此演出两至三次,上演百姓喜闻乐见的全本采茶戏及折子戏,推出低价位门票,或完全实行“百姓看戏,政府买单”。也可以举办全省、全市的采茶戏展演和研讨活动,在市区的各大广场举办戏剧表演大赛,让采茶戏爱好者参与互动,激发市民对采茶戏的热爱。
创建专业网站,推广抚州采茶戏。现在,网络文化如日中天,如果抚州采茶戏这个传统艺术能借助网络这个现代传媒工具向爱好者推广,则能让抚州采茶戏更加方便、快捷地深入群众。此外,还可以出版宣传画册、剧本集、抚州采茶戏志等。抚州的戏剧家协会也应发挥所长,经常组织票友活动,在民间掀起学采茶戏、唱采茶戏的热潮。
如此,或许能“养出”更多的受众。有受众就有市场,有市场也就有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抚州采茶戏也就能通过诸多有效举措,进入良性运作之中。
如此,抚州采茶戏这块“国遗”之宝,也许就能再放异彩了。
本报记者 方友华 梁家田
为戏曲“年轻化”叫好
上海电视台有一档戏曲节目《大舞台》,历经30年而始终受观众欢迎,经得起荧屏检验;尤其是近几年的改版,更是好戏连台,一片赞声。那么,其秘诀在哪儿呢?最近全国戏曲专家云集上海,探讨个中规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年轻化。用完整的话表达,就是“用年轻方式传播古老艺术”。
比起全国很多“历史名城”,上海算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也是一个既时尚又国际化的城市,照理说,这样的城市特质,与古老与传统的戏曲似乎并不匹配。可是为什么这些古典行业中的翘楚人物都反倒更愿意选择上海呢?对此,著名剧作家魏明伦表示,时代不同了,当今的时代如果要想继续更好地传承古典,“就是应该让时尚来托举古典,让古典来优化时尚,这一点,上海做得最好了”。魏明伦还以书法和戏曲(古称翰墨和粉墨)为例说,现在的翰墨是“墨多翰少”,很多书法家写不出一首旧体诗;而粉墨则正好相反,处于“有墨无粉”,有着厚重的积淀,但是没有“粉丝”——当然戏迷还是有的,可是和黄金时代不能同日而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非常需要运用电视传媒这个年轻的技术来托举古老的戏剧,以此赢得更多的观众。
电视和戏曲结缘,并不是“简单实录”就能赢得观众的,其间需要太多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比如,它需要和其他艺术样式(比如杂技、舞蹈、曲艺)混搭、嫁接、杂糅,还要运用角色反串、雅俗并举、名角和票友同台、大腕和草根共舞等层出不穷的创意,丰富和优化表现方式,同时还不能损伤古典艺术,只能加分不能减分。正如有人所言,戏曲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园地当中非常美的一朵花,你不希望它生存得更好、走得更远吗?但是要想让花传播得更远,要让它的将来更繁荣茂盛,你就必须借助蝴蝶的力量来传播花粉,这个蝴蝶就是我们年轻的新媒体。
年轻的团队、年轻的眼睛、年轻的技术、年轻的构思,加上一颗敬畏传统之心,才有了一系列的成果和影响力。既然这种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所做的“年轻化”努力,能够结出累累硕果,那么,面对其他文化遗产,我们是否也能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用好我们的文化遗存呢?对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只有活体保存,才能真正延续其生命。而活体保存,有待“年轻化”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