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名将传的作品说明
中国明代辑录名将传略的兵书。全称《新镌绣像旁批详注总断广百将传》。题明黄道周注断,陈元素原本,周亮辅增补,实为在宋张预《百将传》基础上,几经增补而成。辑周初至明后期将帅185人,共20卷,文18万余字,图20幅,明崇祯十六年(1643)刊行。后人改为《广名将传》、《广名将谱》,所辑人物略有出入。该书记叙人物,推崇品德战功,尤重用兵的谋略战法。如,范蠡攻吴,乘隙捣虚;白起败赵,长平围歼;王翦击楚,反客为主;田单乘懈,火牛夜袭;谢玄扬声袭辎重,引敌还保,解围彭城;檀道济“唱筹量沙”,以虚惑敌;长孙晟离强合弱,智破突厥;李靖围江陵,散舟惑敌;李□ 袭蔡州,出奇制胜;岳飞破“拐子马”,以步制骑;俞大猷“事必先周”,以长制短等等。它收录人物以明代为重点,对南宋抗金名将,也比较注意,欲藉此激励当时。将领事迹重要之处有旁批圈点,指明利害,最后“总断结其智勇之所在”,以使读者领悟兵家运用奇正、众寡的奥妙。清代誉为“营伍中必不可少之书”。但对个别人物的记述带迷信色彩。例如:吕尚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从其先祖封于吕,故名吕尚,字子牙。尚抱经天纬地之才,尝著有六韬,备言阴阳,遂为兵书之祖。时值商纣暴虐,避居东海之滨,坐石矶垂钓,丝不设饵,每言不钓鱼鳖,独钓王侯。人多笑之。困窘老矣,闻西伯贤,善养老,遂往归焉。入岐州,复钓于磻溪之上,欲于西伯。西伯自羑里归,忧而将出猎,命卜有所获否。卜者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乃王霸之辅。”西伯喜而猎,果遇尚于渭水之阳,与语,大悦,曰:“吾先君太公尝曰:当有圣人兴周。子其是耶?太公望子久矣!”故又号曰“太公望”。载与俱归。时年八十有二,西伯尊之为师。西伯问政,对曰:“为国有三策:敬天、勤民、亲贤而已。”西伯善之。因与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权谋与秘计。时称文王伐密、伐崇,皆太公之谋。是时天下之分有二,西伯事殷不改。至武王嗣位,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其恶愈甚。武王方修文王之业,尊太公为师尚父,鹰扬东伐。太公因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誓众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观兵于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国,皆曰“纣可伐也。”武王卜之,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武王欲还,太公力强之,遂前而克商。既克商,武王遂封师尚父于齐。故后之言兵者,皆宗太公之六韬为本谋。断曰:太公尚父,霸王之辅。渔猎以归,修德用武。学擅阴阳,韬分龙虎。黄钺白旄,挥之如麈。伐取商残,开笃周祜。后世谈兵,宗之为祖。孙武孙武者,齐人也。善用兵。著孙子十三篇,详言兵家之秘。闻吴王阖庐欲霸吴灭楚,因往见之。吴王难之曰:“子之十三篇,吾已尽观矣。然言之易,行之难。子可小试勒兵乎?”孙子曰:“可。”吴王异之,乃出宫中美妇百八十人,命孙子试教之。孙子受命,遂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因教之曰:“汝知汝心与左右手与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凡鼓前则视心,左则视左手,右则视右手,后则视背,不可违。”妇人曰:“诺。”孙子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以为戏而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过也。今申令既已明,而鼓之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法当斩。”因命斩左右二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趋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已受命为将矣。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二姬以徇。用其次为队长,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孙子乃使使报王曰:“兵已整齐,请王下观,唯王所欲用,虽赴水火可也。”吴王曰:“将军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用其实。”然吴王心知孙武能用兵,后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北破齐晋,孙子之力也。断曰:孙子兵法,十有三篇。妇人可试,法令为先。左右视手,背后心前。申令既熟,笑则斩焉。斩而易队,赫然肃然。大威齐楚,千古名传。
广名将传的作者简介
黄道周(1585—1646),漳浦(今属福建)人。明代学者、书画家。字幼平,或作幼玄,号石斋。又作若斋,又字螭若,螭平。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南都亡,唐王任以武英殿大学士,谥忠烈。通天文、理数诸书。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快雪堂题跋》称其楷法“遒媚、直逼钟(繇)、王(羲之)。”著作甚丰。《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等。书迹有《行书七言律诗》,画迹有《雁岩录轴》,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诗翰册》,绢本,楷书,6幅,均纵24.9厘米,横29厘米。凡26行,每行字数不一。《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本楷书《诗翰册》书于崇祯十二年(1639),是黄道周55岁时的作品。黄道周的书法,在明末的书坛上占有一定的位置。行草书遒劲酣畅,楷书画短意长,质朴精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书法打破了宋元沉闷的书风,直接取法六朝。此《诗翰册》字迹于清劲中有腴润,秀雅中有刚健,字与字间隔较大,行与行间距宽阔,显得十分疏朗。清初宋荦说:“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漫堂书画跋》)这个评语说得十分中肯。
白起的历史评价
蔡泽:“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 又越韩、魏而攻强赵,北阬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尽之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遂入围邯郸,使秦有帝业。 楚、赵天下之强国而秦之仇敌也,自是之后,楚、赵皆慑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 身所服者七十余城,功已成矣,而遂赐剑死于杜邮。” 苏代:“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苏厉:“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 寒泉子:“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 秦昭襄王:“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赵胜:“武安君之为人也,小头而锐下,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 小头而锐下者,断敢行也。 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 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 可与持久,难与争锋。” 陈馀:“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阬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张唐:“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 司马迁:“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 ”“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安为率。 ” 谷永:“昔白起为秦将,南拔郢都,北坑赵括,以纤介之过,赐死杜邮,秦民怜之,莫不陨涕。” 扬雄:“秦将白起不仁,奚用为也。 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死,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 ” 班固:“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 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猋起云合,果共轧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 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 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 诸葛亮:“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 ” 何晏:“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 邓艾:“忠臣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 ” 孙楚:“烈烈桓桓,时维武安,神机电断,气济师然,南折劲楚,走魏禽韩,北摧马服,凌川成丹,应侯无良,苏子入关,噭噭谗口,火燎于原,遂焚杜邮,与萧俱燔,惟其没矣,古今所叹!” 李世民:“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 ” 赵蕤:“胆力绝众,材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司马贞:“白起、王翦,俱善用兵。 递为秦将,拔齐破荆。 赵任马服,长平遂阬。 楚陷李信,霸上卒行。 贲、离继出,三代无名。 ” 杜甫:“门阑苏生在,勇锐白起强。” 赵匡胤:“此人杀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于此?” 黄道周:“秦将白起,战功济济,拔城如山,杀人如水,至于长平,残犹莫比,四十万人,一夕坑尽,应侯受知,武安失意,及败请之,坚卧不起,士卒先迁,杜邮受死,虽君寡恩,实天报理。 ” 唐甄:“白起、赵奢、乐毅之属,神于用兵,所向无敌。 ” *** :“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 《敕修武安君白公庙记》:“窃以武安君威灵振古,术略超时,播千载之英风,当六雄之敌。”
求白起的历史评价
白起善用兵,征战沙场达三十七年,攻取七十余城,歼敌过百万,未尝败绩,仅用万余人便攻克楚的都城。 尤其是几次恶战让赵韩力量大减,后来始终无力抵御秦兵东近。 也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用兵灵活。 伊阙之战避实就需,各个击破;鄢郢之战改用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而长平之战则佯败,断敌粮道,分割,最后围歼。 白起喜欢追击战,数次长途奔袭。 与孙子兵法中的“穷寇勿追”迥然有别。 白起喜欢杀人,胜与攻城,这大概和孙子相同,孙子云:“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白起也信仰这个理论,所以每战必屠杀一番,前后数十年歼敌超过一百六十万。 有效的打击了敌方的有生力量。 后世称其为战魔。 ----后世多称赞其巧妙用兵,而讥评其杀戮无度。 却少有人从当时的战局角度着想的。 白起很有战略眼光,也很有大局观。 尤其是后来称病时候关于不可攻赵的言论,深入探讨了当时的局势。 所以白起才能成为战国名将之首。 三 杀人者的悲哀 白起是个杀人者。 他却同样不能抵挡嫉妒和诋毁。 所以范睢担心他功高,于是白起没能灭赵。 秦王又操之过急而误解他,于是,他死。 《孟子·离娄》云:“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这说明了战国时期的混乱。 杀人者并不是只有他。 但他杀降卒,于是在后世便有了罪。 他善战,却不聪明,所以便会发牢骚。 在秦王不听他的局势分析而派兵攻赵失败后,他在背后说:‘不听臣计,今果如何。 ‘ 只是发发牢骚也就罢了,因为此时赢谡(秦王)也打算重新起用他了,可他却不给面子。 “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 ......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 ”意思是,我知道这次出征绝对没有胜算,但是能免罪;虽然不出征本身是无罪的,可是却要被刑罚......我宁愿受重刑而死,也不想成为无功之将。 白起很不给面子,秦王也恼了。 于是白起的官位没了。 还被赶去边疆。 偏偏他真的病了,一时不能走。 结果前线失利,秦王便迁怒与他。 于是他只有死。 善始者未必能善终,但白起还是名将,千胜名将。
庞涓下山前,鬼谷子送他八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最后果真应验
都说时局造英雄,奴隶制时代亦是如此。 西周灭亡后,宜臼在众多诸侯的支持下建立了东周,天子的名号虽在,手中却没有绝对集中的权力,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不过是名存实亡罢了。 各方争霸的时代, 才能出众的士族登上了 历史 舞台,文化思想也得到了相互交融 。 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派应运而生,比如诸位所熟知的 儒家、法家、道家等等 ,创始人也好代表人也罢,他们都争相活跃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 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即鬼谷子,作为纵横家,他深深影响着战国时期的局势。 能力强必然会有追捧者,权力金钱如此,文学才识亦不例外,苏秦、张仪、孙膑等等均是他的徒弟和传人。 学成之后,他们则会下山进行游历天下,其中有个细节故事值得人们去说道。 所有徒弟在下山之前,鬼谷子都会对他们的未来进行简短的预测,是凶是吉只在一念之间 。 庞涓在下山前,师傅鬼谷子送给了他八个字,即 遇羊而荣,遇马而瘁 。没过多久便真的应验了,这八个字代表的是什么? 在说这件事情前,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孙膑。 两个人是情同手足的兄弟,从小在一块玩耍长大,均拜鬼谷子为师 。谁也没想到在入世后的多年里,两个人会成为深仇大恨的敌人。 魏国在这场乱世中,抛出巨大诱惑的橄榄枝,庞涓得知这个消息后,想要下山出行。 该不该出能不能出,庞涓心里没有底,他决心找到自己的师傅,毕竟鬼谷子的预言在当时是神之又神的。 庞涓的内心其实有些纠结,如果预测的结果不客观,自己该怎么办?毕竟机会不等人。 在那个缺乏科学依据的年代,所有人都信奉一句话“ 天意不可违 ”,庞涓还是找到了师傅,希望可以帮忙预测下自己的未来。 一番推测后,鬼谷子给出了八个大字: 遇羊而荣,遇马而瘁 。 言外之意很明显,在魏国这个地方,庞涓可以尽情舒展自己的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名誉。但这里也是祸福相依的地方,若是碰到了那个“马”,便是人生的终结之日。 庞涓看似知晓了结果,并没有将后半句铭记在心。 来到魏国后,庞涓毛遂自荐,在丞相的引荐下他受到了魏王的赏识。在见到魏惠王第一面的时候,他正在用膳, 餐桌上摆放的也恰是一只烤熟的羊 。 庞涓想到了师傅的预言,即遇羊而荣,证明人生的巅峰之路即将开始 。 事实证明了魏惠王眼光的正确性,在魏国存亡之际,庞涓利用个人的才能学识打败了赵国,同时还进行了“示威”。 很多人认为,这难道不是一种侥幸吗? 那笔者想问一句:接下来魏惠王又派庞涓去和秦国进行正面对抗,庞涓不仅获得了战事的胜利,甚至打到了秦国的都城,这是否也是侥幸? 是金子总会发光, 庞涓从这个时候开始名声大振 ,随即而来的也是祸患降临。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庞涓想到了还在深山中的孙膑。 自己有了现在的地位,为什么不将兄弟孙膑叫来?两个人在魏国共谋大事,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本着对庞涓的信任, 孙膑带着所有家当,告别了师兄弟,来到了魏国 。 结果众人都知晓,因为孙膑的能力强于庞涓,这也导致后者心生嫉妒,最终忘掉了师傅对他的教诲,开始制造各种假象证据,陷害自己的兄弟孙膑。 借用自己和魏王的交情深厚,庞涓把这些所谓的证据,递到了魏惠王面前。 魏惠王有些吃惊,好朋友为自己提供一条实现人生抱负之路,自己不去珍惜不说,却在这蓄意谋反,从立法角度去看还是从道义角度去说,这都行不通。 随后魏惠王下令将孙膑擒拿,并交由庞涓进行处置。 后者没有留丝毫情面,送给了孙膑一个残破之身,废了双腿不说,还在他的脸上刺青 。 人在做天在看,心胸如此险恶的人,未来必然会得到老天爷的报应。 孙膑离开魏国后,得到了好心人的救助,齐王十分器重他的才能,便向其抛出了橄榄枝,马陵之战恰是双方正面对峙的一场战役。 双方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可孙膑比庞涓更要了解庞涓,早已料到他的排兵布阵,庞涓本人丢掉性命不说,魏国的太子也惨遭俘虏。 一切正如师傅鬼谷子预言的那样,庞涓遇马而瘁,这个“ 马 ”恰是“ 马陵 ”。 说到底,还是庞涓忘了初心。 纵览庞涓的一生,如果自己本本分分在魏国谋事,又何来这样的祸患发生?更何况师傅鬼谷子在他下山前还特意进行了叮嘱,但庞涓还是丢掉初心,将所有仁义全部抛之脑后。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嫉妒的情绪看起来有些不道德,同时还会展现出自己的弱点和愚昧,从本质上出发,嫉妒带来的痛苦,比匮乏感和占有欲更为浓烈,且更熬人,为何要让自己成为受害者?
庞涓下山前,鬼谷子送他八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最后果然应验
在我们中国有许多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之中,最为当得起这句话的就是春秋战国时代。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让我们整个中国大陆在文化思想都呈现出了一种异常活跃的状态。 而这里面,最“神”的人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墨子,而是鬼谷子。 他洞察天机,料事如神,一生未出鬼谷,但是他的弟子们却能搅动天下局势,影响各国兴衰。 早期的鬼谷子只是在街上的一名算卦先生,前来找他问鬼神之事的百姓原本也并未太过相信,但是怪就怪在,这鬼谷子每一次都能将前来问卦的人算中。 由此,鬼谷子能相看算命的名声就从远扬。而后,鬼谷子更是开始传道受业解惑,由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能人志士,苏秦,张仪,孙膑,庞涓都是其门下弟子。 而庞涓,就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 鬼谷子曾对即将下山的他批语: “遇羊而荣,遇马而瘁”, 最终果然应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看看! 庞涓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也是隐士鬼谷子的弟子。当时的庞涓和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感情深厚,衣食住行皆在一起,师从鬼谷子的他们相处非常的和睦。 有一天,庞涓下山打水的时候,听到了魏国重金求贤的消息,这一下,他就有所意动了,要知道他在鬼谷子门下刻苦求学三年,对于军事兵法自然有所心得。正是满腔才华无处施展之时,听到了这一个消息,当下就回到了山中,跟师傅鬼谷子辞行。 然而回到山中的庞涓却开始了踌躇不止,毕竟跟随鬼谷子学习三年,且兵法军事都是鬼谷子所传授,师生之谊也是非常深厚,如若鬼谷子不允许的话,他自然也是没办法下山的。 但是鬼谷子是何等人也,自然是了解自己徒弟心中所想,也是便主动允许庞涓下山。但庞涓已经几年没有入世了, 尽管觉得自己满身才华,但对于自己的前路还是有所顾虑。 这时的鬼谷子当即让庞涓去山下折一枝花,帮他推演未来。于是庞涓下山采了一朵草花,交给了鬼谷子。 鬼谷子看到草花,便细细地为庞涓推算起来,不到片刻就已有了结果。 鬼谷子根据推算结果,告知庞涓,魏国是他能够成就大业的地方,但是在那里要切记不要做欺骗他人的事情,不然不得好死。 可惜的是庞涓只听到前面的成就大业的话就欣然下山了,后面半句并未放在心上。 鬼谷子看到庞涓这个样子,哪里还能不知道庞涓是对后面的话左耳进右耳出,于是又给了他八字忠告: “遇羊而荣,遇马而瘁”。 就这样,庞涓告别了鬼谷子和孙膑,独自下山前往了魏国。 庞涓下山后,马不停蹄到了魏国。 他先是到了相国王错家,跟王错一起大谈兵法,展露自己的才华,将自己自荐给了王错。而当时的王错也不愿错过这个人才,立马就将他引荐给了魏惠王。 当时庞涓要觐见魏惠王时,正好赶上了魏惠王用膳的时间,御厨正好给魏王送上来了一头蒸羊。届时的庞涓看了心里一喜,因为他记得鬼谷子说的: “遇羊而荣”。 当即庞涓就急忙在魏惠王面前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讨取魏王的欢心。届时的庞涓是师承的可是鬼谷子,见识才华自然胜人一等,加之他有意卖弄,自然就得到了魏惠王的重用。 当然庞涓也不是什么欺世盗名之辈,他的才华是称得上“名将”二字的。魏惠王在位期间,多次的战争使得国力拖得将近崩溃的边缘,于是魏惠王提拔了以庞涓为首的青壮派军事将领。 后来庞涓也不负众望,率军对赵国发起战争,取得大胜,且直逼赵国都城邯郸。 后来魏惠王将庞涓调到魏秦两国的正面战场,庞涓也没有让他失望,不仅打败了秦国,还一直攻到秦国的国都附近。 不甘心的赵国,联合秦,齐两国进攻魏国,而魏国军队在庞涓的正确指挥下,打败了三国联军,致使赵、秦、齐三国和魏国签订了结盟条约。 而这么优秀的军事将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却不是他的战绩,而是他和他的同门孙膑间的恩怨, 及他最后“遇马而瘁”身死的预 言应验。 在庞涓下山一年后,孙膑接到了庞涓的来信,大意为其已经得到魏王的重用,希望孙膑也下山,跟他一起辅助魏王,共建大业。 孙膑见信可谓非常高兴。当下就拜别了自己的师傅,下山前往魏国。然而因为孙膑和庞涓师承一脉,且孙膑的能力相较于庞涓更为优秀, 在嫉妒的情绪下,庞涓陷害了孙膑。 庞涓以“通敌卖国”的罪名陷害了孙膑,不仅将其双腿废掉,还在他的脸上留下了屈辱的刺青。 致使孙膑拖着自己的残躯逃往了自己的故土齐国。 逃往齐国的孙膑,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在齐国不断发展自身,也逐渐展现其优秀的军事能力,逐渐得到了重用,成为了能够和庞涓一较高下的齐国将领。 就在马陵之战中,孙膑以减灶之计将庞涓统领的十万魏军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国太子申。而庞涓也 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 而这马陵之地,也正正是应验了鬼谷子所批的 “遇马而瘁” 四字。 孙膑与庞涓都是有才之人,而他们的师父鬼谷子自是更不用多说,光是给予庞涓的这八个字的预言就能看出他超凡的能力。 其实从故事里面看,庞涓的祸来源于“嫉妒”,他嫉妒自己同门孙膑的才华,于是开始陷害了孙膑,从而导致了孙膑的报复。而这嫉妒也让他在后面的战役中,逐渐走向了败局。 当你被嫉妒蒙蔽了双眼时,你是不可能客观地看待事物的。而庞涓就是如此,但是我们要知道,你嫉妒别人的时候,你自己身上也有许多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
我国历史上有何名人
项羽。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项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秦朝末年起义军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汉五年(前202年),项羽兵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中国古代名人
1.千古一帝——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大秦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的庞大帝国。一个邯郸街头的叛逆少年,一个大秦王宫的孤独君主,一个扫荡六国的一代霸主,最后成为开天辟地、震古烁今的绝代帝王。他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的故事是首史诗。他韬光养晦又恃才傲物;礼贤下士又暴虐无道,是一个集自卑与骄傲、天才与疯狂、智慧与野蛮于一身的人。2.爱国诗人——屈原他是以死报国的先行者,他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山鼻祖。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3.西楚霸王——项羽一代王者,威如四海;一世英雄,气盖寰宇。他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4.忍辱负重——司马迁一个人,无论遇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继续。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后人尊称为“史圣”。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李广的生平事迹 李广人物介绍
1、将门出身: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将,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李广家族世代接受仆射这一官职。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
2、射石搏虎: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一箭射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过后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居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恶虎扑伤了李广,李广带伤最终竟也射死了这只虎。
3、被捕得脱:李广以卫尉作为将军,从雁门出击匈奴。匈奴兵势众多,击败了李广军,活捉了李广。匈奴单于一直都知道李广的贤明,下令要活捉李广。匈奴的骑兵活捉了李广,把他放置在两匹马的中间的网上,李广躺在网上。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偷偷看到旁边有一个匈奴骑兵骑着是匹好马。李广突然跳上匈奴骑兵的马,驱策着马向南跑了数十里,与汉军相会。数百名匈奴骑兵追击李广,李广用夺来的匈奴骑兵的弓箭射杀追兵,终于逃脱了。李广回到汉朝,朝廷将李广交给官吏处置。官吏认为李广损失重大,又被敌人活捉,应当斩首,后来李广赎为庶人。
4、后悔杀降: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汉朝攻匈奴以来,我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我不比别人差,但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本命如此呢?”王朔说:“将军回想一下,曾有过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一天把他们杀光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5、迷道自尽:卫青派长史送给李广干粮和酒,顺便向李广、赵食其询问迷路情况,卫青要给汉武帝上书报告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急令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无罪,是我迷失道路,我现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李广否,不论老少都为之落泪。
李广的故事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中的“李广难封”指的是战功卓著的李广却没有被封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广难封”呢?
李广家族世代练习弓箭,所以在他十五岁第一次出兵时就射死了大量的匈奴兵,随后便凭借战功在二十几岁时就当上了陇西都尉、郎骑将。
汉景帝前元三年,七国之乱爆发,李广等人前往平定叛乱。杀敌勇猛的李广一箭就将叛军帅旗射倒,梁王刘武被叛军围困后,李广率军将他救出,梁王便私下授予他将军印信。李广接受了将军印信,第一次站错了队,在班师回朝的途中,汉景帝任命他为上谷郡太守,让他远离夺储纷争。
上谷郡远靠边疆,经常会有匈奴人来抢东西。李广自负勇力,经常和匈奴作战,只要有敌人前来他都会砍回几个人头,所以李广又积累了一大批粉丝。大将公孙昆认为李广很有才能,害怕他惹出大祸,便上书景帝将他调任上郡。
可是李广天生爱打仗,上任上郡后又开始捣乱,景帝只得再次将他调离。在景帝统治的十余年里,李广一直在各郡县间平级调动,先后在上郡、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但是一直没能立下军功,所以也迟迟封不了侯。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调任李广为未央宫禁卫军长官。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骁骑将军李广等人在马邑埋伏重兵围剿匈奴,但生性多疑的单于并没有前来,所以李广也无功而返。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年迈的李广几次请战汉武帝都没有答应,再三请求下,汉武帝最终让他出任前将军。征战过程中,卫青认为李广年迈,不以重任。李广私自代军离开了军营,导致在途中迷失了方向,李广自认一生从未犯过如此低级错误,便拔剑自刎了。
至此,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李广一直没有被封侯,“李广难封”更成了“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代名词。
段颎的介绍
段颎(jiǒng)(?—179年),字纪明。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段会宗从曾孙,东汉时期名将。与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并称“凉州三明”。段颎少时学习骑射,有文武智略,最初被举为孝廉,为宪陵园丞、阳陵令,有治理之才。后入军旅,戍边征战十余年,历任中郎将、护羌校尉、议郎、并州刺史、破羌将军。与羌人作战先后达一百八十次,斩杀近四万人,最终平定西羌,并击灭东羌。以功封新丰县侯,食邑万户。建宁三年(170年),段颎被征入朝,历任侍中、执金吾、河南尹、司隶校尉等职,他党附宦官,为其捕杀太学生,因而得保富贵,增邑四千户,并两度任太尉。光和二年(179年),权宦王甫罪行被揭发,段颎受牵连下狱,不久在狱中饮鸩而死。后经中常侍吕强上书追诉段颎的功劳,灵帝下诏让段颎的家人归还本郡。
我国古代十大兵书有哪些?
引言:在我国古代,有很多传世兵书,那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十大兵书有哪些吗?一、第一大兵书和第五大兵书说到古代的兵书,很多人应该都会想到《孙子兵法》,但其实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兵法奇书还有很多,《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孙武所作,《孙子兵法》传世的有13篇,《孙膑兵法》为战国时齐国的孙膑所作,孙武和孙膑是同一家,其原书一共有98篇。吴子是战国吴起所作,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尚礼仪、明教训是吴子中主要的内容。《六韬》又被称为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周代姜子牙所作,传说六韬为西周的吕望所撰,姜太公曾助周灭商被周王封在了齐。《尉缭子》是秦国军事家尉缭所写,是战国晚期论述军事政治的一部著作,一共有五卷二十四篇。二、剩下五本兵书《司马法》的作者,据相关材料记载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司马大将军司马穰苴所著。《太白阴经》全名叫《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它的作者是唐朝的李荃。《虎钤经》是北宋吴郡人许洞所著,是一部论述实际用兵问题的兵书。《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兵经验的总结。最后一部兵书《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所写的。三、十部兵书在历史上的地位孙子兵法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兵书,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孙膑兵法是在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等兵书的基础上,对先秦的军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孙膑兵法中的事备而后动,胜不可一等主张,对后世的军事家影响非常大。吴子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该书中所论及的一些军事理论和方法,对战国以后的历代军事家都有较深的影响,至今仍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六韬中包含了秦国时期所有的军事理论,并且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论述,是一部普及性非常强的古军事专著。司马法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兵书之一。太白阴经中包含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以及论次军事攻守战取之法等,都对当时的军事学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纪效新书注重实践和总结经验教训,是当今研究明代军事史的必备书。
古代著名的兵书有哪些
中国自有记载的夏商周时期以来,大大小小所发生的战争数不胜数,或内斗,或抗外敌。自然而然,各种兵书层出不穷,今天我们来说说古代十大兵书。由于个别兵书成书时间不确定,一直以来存在争议,故以下所列兵书排名不分先后。1、《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全书13篇,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2、《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传说是孙武的后代,生于战国时期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曾和庞涓一块儿学习兵法。1972年,《孙膑兵法》竹简在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但出土时由于年代太过久远,竹简损坏严重。后经整理考证,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3、《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但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不明确。目前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期。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自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清代更被确定是伪书。但在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六韬》竹简五十多枚,从此证明《六韬》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4、《吴子》:为战国时期吴起所著。魏国文侯,魏国武侯辑录,《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已丢失,现存《吴子》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系后人所托。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治兵》《论将》和《励士》3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5、《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司马法》的作者:据相关资料记载,夏商周三代时期,有司马一职,专掌国家军政,《司马法》便是由夏商周时期历代司马编纂而成,此书受到历代兵家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由于《司马法》年代久远,散失严重,所以对于该书的真伪、成书年代、作者等问题,历代学者均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明清以来,辩伪成风,《司马法》成了一部争议极大的兵书。6、《尉缭子》: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过去疑古派一直认为《尉缭子》是伪书,《尉缭子》也被长时期的冷落,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7、《太白阴经》:全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中国古代重要兵书。唐代宗时河东节度使都虞候李筌所著。8、《虎钤经》:中国宋代著名兵书。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许洞,历四年于景德元年(1004)撰成,凡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许洞曾任雄武军推官、 均州参军等职。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库全书》等刊刻本,《虎钤经》以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为主旨,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9、《纪效新书》:是明代军事著作,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据《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二记载:此书写成于戚继光调任浙江抗倭的第六年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10、《练兵实纪》:亦为明代戚继光所著,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九卷九篇共二百六十四条,《练兵实纪》写于《纪效新书》之后,起笔于1568年,它既注意吸收南方练兵的经验,又结合北方练兵的实际,其练兵思想在《纪效新书》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历史上的王彦章是个怎样的人?王彦章简介
王彦章在历史上是名将之一,王彦章字贤明(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阳谷)人王彦章简介王彦章简介,五代时期后梁名将。朱温建后梁时,王彦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后为李存勖所擒,宁死不降,于是被下令斩首。享年六十一岁。Myn奇闻怪事_科学探索_新鲜事_台湾新闻_百战网 Myn奇闻怪事_科学探索_新鲜事_台湾新闻_百战网 彦章年轻时加入朱全忠的军队,由于战功卓著,王彦章受到朱全忠建立的后梁政权重用。后梁失去魏州后,不时与晋国(后唐)军队于黄河两岸战斗,王彦章常在这些战事中担任先锋。Myn奇闻怪事_科学探索_新鲜事_台湾新闻_百战网 王彦章对后梁意义重大,骁勇善战的他为后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晋高祖石敬瑭称帝后,为嘉奖王彦章的忠勇,下诏赠太师荣誉之职。又派人寻找王彦章的子孙录用为官。Myn奇闻怪事_科学探索_新鲜事_台湾新闻_百战网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的,知名典故人死留名说的就是王彦章。Myn奇闻怪事_科学探索_新鲜事_台湾新闻_百战网 CBm2IVrPGm0U3Z43r8kDw6pR7F0EBg 标签王彦章王彦章简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nd
王彦章的轶事典故
王彦章本性异常忠勇,臂力超人,临阵对敌时,经常奋不顾身,身先士卒地冲杀。他看不起李存勖没有任何计谋的冒险行动,常对人说:“李亚子乃是一个斗鸡小儿,没什么可怕的!”王彦章的勇武让李存勖对他也很害怕,当初,李存勖听说王彦章被任命为招讨使,就赶忙领兵从魏州往黄河沿岸去准备迎击王彦章。到时德胜南城已经被王彦章攻陷。可见王彦章用兵速度之快。李存勖曾经说:“此人可畏,应该避其锋芒。”有一天,李存勖领兵进逼潘张寨,由于军队隔着黄河,不能救援,王彦章就抄起铁枪上了船,大声命令船夫解缆绳立即开船,贺瑰拉他也没有拦住。王彦章一人过了河,单独去救援。李存勖听说王彦章来了,领兵就退走了。王彦章的骁勇善战由此可见一斑。后晋高祖石敬瑭称帝后,为嘉奖王彦章的忠勇,下诏赠太师荣誉之职。又派人寻找王彦章的子孙录用为官。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什么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编写的一部著名的军事书籍,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其作者是齐国的孙武,从完成到现在,已经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孙子兵法》作为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兵书,其概述内容精深,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中国的军事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更是前人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孙子兵法》的传播《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