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陇剧

时间:2024-07-09 16:28:53编辑:奇事君

甘肃的地方戏及其特点

具体如下。1.甘肃地方戏种,品种繁多,各有千秋。它们大多源于民间曲艺,但又高于民间曲艺,充盈地方风情,富有泥土气息,特别为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瑰宝。2.陇剧,是甘肃特有的地方戏种,它的前身是陇东道悄。因这种戏种的乐器里有“鱼鼓”,故当地又称为“鱼鼓道情”。陇东道情的发源地,是以陇东环县为中心的古环江一带。甘肃省,简称“甘”或“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通陕西,西达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接壤。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总面积42.58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甘肃省下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79]。截至2022年末,甘肃省常住人口2492.42万人。


陇东道情

  陇东道情发源于庆阳、环县一带。约在100多年前,由民间艺人赶着毛驴,驮着锣鼓乐器,用皮影艺术表演。后经系统地挖掘、搜集、整理、改造,于1959年搬上舞台,并正式定名为"陇剧"。30多年来,陇剧在保持陇东道情独特风格的基础上,吸收秦腔、越剧、昆曲、黄梅戏、秧歌剧等戏剧之长,从音乐、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节奏明快、曲调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优美、服饰飘逸素雅、布景柔和协调、富有民间色彩的独特风格。

  陇剧的代表剧目有《枫洛池》、《谢瑶环》、《假婿乘龙》等。其中《枫洛池》曾于1959年国庆10周年在北京演出后,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和鼓励,戏剧界的知名人士田汉、梅兰芳等人,也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秦剧秦剧,也称“秦腔”、“梆子腔”,是甘肃起源最早,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地方戏剧,远在元末明初就独树一帜。秦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基本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腔、青阳腔的特长,形成了“高亢爽朗、激昂悲壮、动人心弦、表现力强”的独特风格。乐器有板胡、三弦、笛子、梆子、锣、鼓等,具有秦剧音乐的独到之处。表演更是丰富多彩,有一些特技绝招,如耍翎子、摇帽翅、甩梢子、弹胡子等等。秦剧约有3000多个传统剧目,著名的有《火焰驹》、《三滴血》、《赵氏孤儿》、《游西湖》等。

  目前,除有甘肃省秦腔专业剧团外,各地、州、市、县均有专业秦剧团或秦剧宣传队,秦剧已成为全省人民喜爱的唯一剧种。丝路花雨甘肃省歌舞团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创作了不少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剧目,其中,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古代艺术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在国内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并以感人的剧情,优美的舞姿、绚丽的服饰荣获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奖。有“民族舞剧的里程碑”、“处处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艺术之光”之誉称。


甘肃的地方戏是什么

甘肃的地方戏是陇剧。陇剧是流行在甘肃全省的一个新兴剧种,原名“陇东道情”,是流传在甘肃东部地区的一种皮影戏。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扩展资料演唱方式陇剧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畅,节奏明快,近似说唱。曲调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时称嘛簧,嘛簧悠长婉转,韵味浓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构成陇剧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陇剧使用的乐器也有较大的发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扬琴、提琴和一些铜管、木管乐器,丰富了陇剧音乐的表现力。陇剧十分重视创作和积累自己的演出剧目。已经积累了一些为群众欢迎的:《旌表记》、《草原初春》、《谢瑶环》、《假婿乘龙》等保留节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陇剧

陇剧的行当流派

陇剧是由皮影戏陇东道情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搬上舞台的新剧种。陇东道情原无脚色行当,是由影人的不同造型,标示行当的不同,因此,陇剧上舞台后,不像其它大剧种有自己的脚色行当传统可继承,而是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经过边实践、边摸索、边研究,逐渐创立了自己剧种的脚色行当。陇剧脚色行当的来源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参照、模仿陇东道情皮影人的人物造型与皮影表演动作,创立了大体的行当分类和特性。二、陇剧搬上舞台后,除少量改编演出了道情原有的传统剧目外,大量演出的剧目是移植其它剧种的,如萧仙戏、京剧、越剧、昆曲、川剧等。在排练这些剧目时,多参照原剧种的行当,相对应的设置陇剧的行当,并吸收、融化那些剧种行当的表演身段,充实、丰富陇剧的行当。三、根据新创作剧目的内容、剧中人物的不同类型、身份、年龄、性格等,参照一般戏曲脚色行当的规范,设置较为适合或接近的行当来表演。如陇剧第一出戏《枫洛池》的脚色行当,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将简人同设计为小生,杜若义设计为武生,邬飞霞、马瑶草设计为小旦,牛贵设计为官衣丑,梁冀设计为大花脸。四、在陇剧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现和突出陇剧这一地方剧的特色,根据陇剧音乐细腻、优雅、缠绵、抒情的特色,决定了以发展“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在表演上以“三小”为中心。因此,在行当的建立上,确立了以“三小”为主兼顾其它的脚色行当体制。在“三小”行当的创建中,除了选择其他剧种(主要是越剧、川剧、京剧等)有关这些行当的表演适合陇剧需要的程式以外,着重从民间艺术,特别是陇东秧歌、社火等表演中,提炼、规范、创造出陇剧“三小”行当的表演程式,如“地游子步”、“风摆柳步”等等。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陇剧的脚色行当已初具规模,他的主要行当有:生行:包括小生、须生、老生;旦行:包括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等;净行:分大妆与二净两行;丑行;分官衣丑、公子丑与小丑等,均以粉底定妆,勾画丑脸妆扮。

陇剧的艺术特色

陇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式,分伤音和花音两大类,伤音曲调深沉委婉,适于抒发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称苦音或哭音;花音曲调活泼跳跃,善于表达喜悦的情感,故又称欢音。陇剧唱腔没有严格的节拍,比较自由明快,说唱性较强。弹板是陇剧音乐的主要板式之一,板头、大过门规整、四方,唱腔由多种节拍型混合组成,有特定规律。小过门的第一拍,一般都重叠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弹板簧舒展、流畅、优美动听,最有特色。速度一般是中速,稍慢,更适于抒情和叙事。飞板唱腔和弹板有共同之处,也是由多种节拍型有规律的进行。小过门的第一拍重叠在唱句的最后一个字上。簧简短而有特色。飞板的速度稍快,唱腔更富于说唱、叙事性。伴奏乐器,管弦乐有四胡、二胡、琵琶、扬琴、笛子、唢呐等;打击乐有渔鼓、简板、水梆子、大罗、小锣、大擦、铰子、堂鼓、战鼓、板鼓、牙子等。 陇剧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畅,节奏明快,近似说唱。曲调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时称嘛簧,嘛簧悠长婉转,韵味浓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构成陇剧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陇剧使用的乐器也有较大的发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扬琴、提琴和一些铜管、木管乐器,丰富了陇剧音乐的表现力。陇剧十分重视创作和积累自己的演出剧目。已经积累了一些为群众欢迎的:《旌表记》、《草原初春》、《谢瑶环》、《假婿乘龙》等保留节目。

陇剧是怎样在改革中走向成熟的?

陇剧正式定名后,甘肃省陇剧团就带着《枫洛池》和《旌表记》等剧目赴华北、华东、西北等大中城市和地区进行交流演出,扩大了陇剧的影响,使陇剧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随着陇剧的渐渐成熟,它不仅能演出以三小行当为主的悲喜剧和唱工戏,而且能演出情节复杂的现代剧目。所谓“三小”,就是指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行当。陇剧逐渐形成了曲调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优美、服饰飘逸素雅、布景柔和协调、富有民间色彩的艺术特点。陇东道情原来没有角色行当,主要是用皮影的不同造型,来表示行当的不同。因此,陇剧搬上舞台后,不像其他大剧种那样有着自己传统的角色行当可以继承。在这种无章可循的情况下,陇剧的创作者边实践、边摸索,逐渐创立了自己剧种的角色行当。陇剧角色行当参照和模仿陇东道情皮影人的人物造型与皮影表演动作,创立了大体的行当分类和特性。陇剧搬上舞台后,除少量改编演出了道情原有的传统剧目外,大量演出的剧目是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如萧仙戏、京剧、越剧、昆曲、川剧等。在排练这些剧目时,大多参照原剧种行当,相对应地设置了陇剧行当,并吸收和融化了那些剧种行当的表演身段,充实并丰富了陇剧行当。陇剧根据新创作剧目的内容和剧中人物的不同类型、身份、年龄、性格等,参照一般戏曲角色行当的规范,设置了较为适合或接近的行当来表演。陇剧的第一出戏《枫洛池》的角色行当,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将角色人物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将简人同设计为小生,杜若义设计为武生,邬飞霞、马瑶草设计为小旦,牛贵设计为官衣丑,梁冀设计为大花脸。在陇剧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现和突出陇剧音乐细腻优雅、抒情缠绵的特色,就以发展三小戏为主,在表演上也以三小为中心。因此,陇剧在行当的建立上,确立了以三小为主、兼顾其他角色的行当体制。此外,在三小行当的创建中,陇剧除了参考其他剧种如越剧、川剧、京剧的表演程式以外,还从众多民间艺术,特别是陇东秧歌和社火等表演中,提炼、规范、创造出陇剧三小行当的表演程式,如地游子步和风摆柳步等,进一步推动了陇东道情的发展。1963年,甘肃省第三次对陇东道情进行了系统地搜集和整理。这次活动连同前两次的成果,共征集到剧本63本,各路艺人唱腔200多段,曲牌146首,打击乐谱54种,民歌62首,录音资料达3120米,并汇编成《陇东道情》一书和《陇东道情年考谱系表》等重要资料。经过系统地搜集和整理陇东道情,创作产生了许多大型原创陇剧,主要剧目有《枫洛池》、《草原初春》、《异域知音》、《燕河风波》、《国恩家庆》、《卧牛奔月》、《老爷世家》、《天下第一鼓》、《敦煌魂》、《胡杨河》、《黄花情》、《黑白人生》、《陇东娃》、《香包情》、《绿叶红花》、《周祖公刘》、《女儿如花》等。陇剧改编移植的大型剧目有《假婿乘龙》、《谢瑶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杜鹃山》、《盘石湾》、《状元与乞丐》、《徐九经升官记》、《凤冠梦》、《国法人情》、《穆桂英休夫》、《死水微澜》、《五女拜寿》等。陇剧的折子戏、独幕戏有《挑女婿》、《水斗》、《苏武归汉》、《绝龙岭》、《坐楼杀惜》、《失子惊疯》、《痴梦》、《滑油山》、《鬼怨》、《哪吒习武》、《宝玉哭灵》、《怒沉百宝箱》、《罗成叫关》等。陇剧积累了200多个剧目,其中《枫洛池》、《刘巧儿新传》、《老孟家的婚事》、《天下第一鼓》、《陇原春》、《陇东娃》、《官鹅情歌》等引起较大的反响,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地域特色。《陇东娃》取材于甘肃省庆阳市师范学生李勇克服种种困难、常年背着残疾父亲求学的感人事迹。这出戏在忠于生活原型的创作原则下,进行了必要的合理虚构和扩展,将主人公黎明的生活空间和周围人物,从家庭、学校伸展到社会,从而使人物的个性特征更加典型、集中和可信。《陇东娃》故事说的是一个16岁的山村少年黎明,他既要承受赡养病瘫父亲、寻找生活来源、努力完成学业的沉重负担,又要忍受世俗偏见以及自卑心理带来的精神压力。尽管这样,他却没有悲观,也没有放弃。《陇东娃》在表演、音乐、舞美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使演出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舞台效果。在剧中,演员的唱、念、做、舞贴近生活,真实生动,很好地体现了全剧以情为主的风格定位。《陇东娃》的音乐唱腔设计,在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中寻找着一个新的结合点,全剧以情为主的表演风格确定了其音乐唱腔的抒情性,如剧中14支唱段组成的主流板块,有10支唱段属于抒情性和戏剧性范畴。《陇东娃》的舞台美术,根据环境变化频繁和四季时空交替的要求,采用幻觉手法,设计了6个高大的三角形棱柱体作为舞台主景,每个棱柱体的三面分别画出不同季节或不同环境地点的特征。该剧在动作设计上也有不少出新之处。例如,《假期打工》一场的蹬三轮车表演就颇有观赏性,他点步跳上虚拟的三轮车,与身后坐车的男女青年形成三角造型。剧中的黎明在《蹬起三轮把路赶》的演唱和嘛簧声中,三人同时点步,扭秧歌十字步,跳起了躜子舞。随后,剧中人物又根据唱腔内容和音乐的节奏,做起了别步、碎步等不同的舞蹈动作。随着舞台上三棱柱的移动,表示三轮车穿行在高楼林立的街巷之中。演员们正是通过这种表演,将现实生活状态、戏曲虚拟程式、现代舞蹈技巧和民间秧歌舞蹈动作融为一体,使剧情既有戏曲特点,又有时代新意。就这样,经过多年的积累,陇剧的角色行当就初具规模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它的主要生角有小生、须生、老生等,主要旦角有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等,还有大妆净行、二净两行、官衣丑、公子丑、小丑等。其中,丑行都以粉底定妆,勾画丑脸装扮。陇剧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畅,节奏明快,近似说唱。曲调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时称嘛簧。嘛簧悠扬婉转,韵味浓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构成陇剧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嘛簧在应用上突破了原来两句或四句一送簧的格式,根据剧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突破了无女声的格式,把嘛簧用在最富有感情色彩的地方,使其更具有艺术魅力。依据角色之别和感情之需,分别用男帮男、女帮女、混声嘛簧等形式,丰富了嘛簧的魅力。嘛簧的应用在独唱、齐唱、合唱、二重唱、男女声腔音区、音域的处理及调式转换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丰富并增强了叙事、抒情和塑造人物的音乐表现力。陇剧的唱腔没有严格的节拍,比较自由明快,说唱性较强。陇剧唱腔板式主要有弹板和飞板两种。弹板的特点是旋律舒展流畅、优美动听。速度一般是中速、稍慢,更适于抒情和叙事。此外,弹板的板头和大过门比较规整,唱腔由多种节拍型混合组成,具有特定的规律。小过门的第一拍,一般都重叠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飞板唱腔和弹板有共同之处,也是由多种节拍型有规律地进行。小过门的第一拍重叠在唱句的最后一个字上。飞板的速度稍快,唱腔更富于说唱和叙事性。陇剧的伴奏音乐属于板腔体式,分伤音和花音两大类。伤音曲调深沉委婉,适于抒发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称为“苦音”或“哭音”。花音曲调活泼跳跃,善于表达喜悦的情感,故又称“欢音”。陇剧的伴奏乐器中,管弦乐有四胡、二胡、琵琶、扬琴、笛子、唢呐等。打击乐有渔鼓、简板、水梆子、大罗、小锣、大擦、铰子、堂鼓、战鼓、板鼓、牙子等。后来,陇剧使用的乐器也有较大发展,增加了扬琴、提琴和一些铜管、木管乐器,极大丰富了陇剧音乐的表现力。陇剧的动作表演讲求真实,重视从生活出发,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陇剧的表演动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侧身造型,如侍卫警戒多用大侧身剪影姿势。特别是它的啼哭动作更为别致,这个动作的表演程式是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面,大侧身晃动腰肢,前俯后摇,抽搐而泣,因此很有特色。陇剧演员的服装摆脱了戏曲传统风格,打破了蟒袍、霞帔上盘龙舞凤的传统纹样,重新设计了花纹式样。改良后的舞台服装裙子、箭衣、开路等都以素净绣边为主,款式稳重大方,色彩简洁淡雅。大靠和铠甲等则以庙宇中神像的装束为蓝本,大体和秦兵马俑的衣甲相类似。在舞台美术方面,定型后的陇剧旦角化装舍弃了传统的大包头造型,以皮影人的高髻燕尾为基本式样,又糅合甘肃敦煌壁画中唐代妇女的发式,设计出单髻、双髻、弯髻、环髻等多种独特的燕尾发髻式样,前贴鬃角,后拖伞辫,大体接近古代妇女的化妆扮相。陇剧的舞台美术特点还有布景和道具保留了皮影砌末的风格,使用夸张的技法为剧情服务。砌末是指除皮影人物之外的所有造型统称,又叫“砌马子”。它包括动物造型、各种景片和道具造型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陇剧的艺术特点。改革开放后,甘肃省将原环县文工团改建为环县陇剧团,庆阳地区有关部门又成立了庆阳地区陇剧团。此外,甘肃省各地的秦剧团也常常演出陇剧,甘肃省艺术学校还设有陇剧班,先后培养了三期学员。陇剧《燕河风波》和《异域知音》两剧在北京巡回演出时间为期一个月,共演出18场,首都再次刮起了陇剧风。后来,陇剧《燕河风波》和《望子成龙》被改编成戏曲电视连续剧,并在多家电视台播出,使越来越多的观众认识了陇剧特有的魅力。以兰州太平鼓为题材创作的大型现代陇剧《天下第一鼓》赴云南昆明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轰动春城。《天下第一鼓》成功地将太平鼓擂出了甘肃。《天下第一鼓》主要情节是兰州农民太平鼓队为了赴北京献艺,他们破除了许多传统习俗。同时,两位鼓王在协同排演的过程中,他们将太平鼓的技艺和绝活融合在一起,使太平鼓艺更加精湛了。这出剧以太平鼓为核心,展现了新一代农民像太平鼓一样阳刚热烈的性格,以及几代人的坎坷经历和新旧不同的命运。剧中以陇东道情为底色的陇剧唱腔音乐,使该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着西部的苍凉氛围和黄土高原特有的阳刚气息。新编大型历史陇剧《官鹅情歌》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这部戏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土”字,就是本土剧种、本土作家、本土题材和本土演员。就是这几个“土”字所代表的深深的甘肃烙印,使这部戏达到了我国戏剧艺术的巅峰。《官鹅情歌》取材于流传在甘肃陇南官鹅沟的一个传说,故事讲述了古时候发生在陇南羌族与氐族间一个以爱化仇、团结和谐的感人故事。甘肃省陇剧院根据这段情史创作演出的陇剧《官鹅情歌》,成为甘肃省第二部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的剧目。有关专家称赞这出戏:选材好、主题好、剧情好,称得上是我国西部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官鹅情歌》故事说的是古代宕昌氐族首领的儿子官珠为复仇潜入羌族金羊寨,与羌族首领的女儿鹅曼一见钟情,两人沉醉在热恋中,由此演绎了一段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最后,两个部族的年轻人用自己的爱情,化解了两个部族为争夺草原而积结的世代仇恨,从此以后,两族和睦相处。为了永久纪念官珠和鹅曼,当地人们把他们最美丽的地方命名为“官鹅沟”。在这出戏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陇东道情中一唱众帮的嘛簧在剧中不但得以传承,且能根据人物感情和舞台气氛的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对传统的两句一送簧进行了革新创造,派生出齐唱、重唱和合唱等多种伴唱形式。嘛簧好听还好学,听上两遍,人就不由自主地在心里跟着哼。《官鹅情歌》在北京演出时,开场没多久,很多第一次听陇剧的观众已经在台下跟着唱嘛簧了。陇剧这个小小的地方剧种,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甘肃的地方戏是什么

陇东道情,
陇东道情发源于庆阳、环县一带。约在100多年前,由民间艺人赶着毛驴,驮着锣鼓乐器,用皮影艺术表演。后经系统地挖掘、搜集、整理、改造,于1959年搬上舞台,并正式定名为“陇剧”。


30多年来,陇剧在保持陇东道情独特风格的基础上,吸收秦腔、越剧、昆曲、黄梅戏、秧歌剧等戏剧之长,从音乐、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节奏明快、曲调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优美、服饰飘逸素雅、布景柔和协调、富有民间色彩的独特风格。


陇东道情最早是以道家故事为题材,在道观庙宇进行演唱,其传统的艺术形式,多为一人说唱,众人帮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艺人怀抱渔鼓、手执简板,说唱环境不受任何场地限制,田间地头、庭舍院落均可说唱。该品种在清未与民国期间,其伴奏乐器由渔鼓、简板衍变发展,增加有二股弦、唢呐、笛子等。

清同治年间,环县皮影艺人解长春将陇东道情用于皮影艺术表演,并汲取了庆阳民间小曲和民歌的特点,将主奏乐器二股弦改为四股弦,对唱腔也作了大胆改革,创造了一些新板路和唱法,使音乐腔调突出了地方色彩,进一步完善、发展了陇东道情,创造出了多种不同的表演风格和唱腔流派。

陇东民间文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陇东道情是陇东特有的地方剧种,在发展和流传过程中形成了明显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历经三百余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几度辉煌,成为陇东民间文艺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甘肃的戏剧是什么

在甘肃各个地区,受到人们青睐的戏剧都不一样。有
秦剧,秦剧源于古秦州天水,并因此而得名,它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隋,完整于唐,广传于明,盛行于清,今已流传至西北广大地区。
秦腔在甘肃也比较受欢迎一些,首先陕西和甘肃相邻不远,其次甘肃方言(部分地区)和陕西方言比较接近,群众接受程度高。
在临近青海宁夏的地方还流传有花儿。
定西地区有类似秦腔的一种地方戏曲,称作“秧歌(注,与一般意义上的秧歌不一样)”可参考“定西秧歌 牧牛:http://user.qzone.qq.com/993672754/blog/1281773443”
兰州存在兰州鼓子、永登下二调、青城西厢调,但这些一般不认为是地方戏曲(但本人不赞同),还有皋兰曲子戏。


庆阳的风俗习惯

陇 剧 陇剧是甘肃省一个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流传在甘肃环县环江地带的陇东道情。陇东道情产生的具体年代,现已无法考察。据老艺人的记忆,首先把道情曲调用于皮影演唱的,是环县耿湾的皮影艺人解长春(1843-1916年)。 陇剧是在陇东道情的基础上,经过继承、整理、发展和创新逐步建立起来的;而陇东道情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它的音乐上,它的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其唱腔说唱性质较强,地方音乐语言特点浓郁;过门比较平整,没有多大变化;曲调高亢质朴,欢快明朗。陇剧使用的乐器也有较大的发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扬琴、提琴和一些铜管、木管乐器,丰富了陇剧音乐的表现力。 陇剧还十分重视创作和积累自己的演出剧目。已经积累了一些为群众欢迎的《枫洛池》、《旌表记》、《草原初春》、《假婿乘龙》等保留节目。


甘肃有什么特别风俗

在甘肃,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 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褒贬,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腊花等。 正月打秋千,进入农历正月,临夏山村的大树间,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戏。打秋千,有两种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横板上,由别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飞得不太高,这种姿式适合于年幼儿童;二是站立在横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飞升,这种姿式最受大人青睐。就这样,欢乐的人们飞在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到正月十五结束。


庆阳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阴历年末岁初,人们历经一年的辛劳,值此冬尽春至之时,都需要歇一歇,认真隆重地庆祝一番。因此,春节是庆阳人一年中最大、最重要的节日。自古以来,每到农历年关将近,人们总要穷一年之力,购置所有过年之用,如大肉、瓜子、花生、糖果、蔬菜、新衣,以及香、裱、蜡烛等物。除夕日,人们要穿上新装,在上午贴上春联、“门神”。吃一桌合家团圆饭,请回祖宗牌位。傍晚,要祀奠祖先,然后,高悬长明灯,燃放鞭炮、礼花,叩拜尊长。受叩拜的尊长向全家老幼散发“押魂钱”(压岁钱)。之后,全家以土暖锅为主聚食,啃骨头,以示“咬鬼驱邪”。初一,是拜祭家族长者的日子,此日家家户户要吃面条或饺子。早饭后,各人按辈分、年龄互往家族长者中拜年,受拜长者依次给子孙们散发“押魂钱”。同时,有宗庙、影图、家谱的大家族,更要先行拜祭逝去的列祖列宗。初二,开始在亲友中互相登门庆贺。一般是男先拜舅家,女拜娘家。如果是新婚夫妻,须先双双登岳丈家拜年。从初一直到二十三,都算是“年期”,凡上门拜年,讲究“手不空”,即必须带拜年礼品,返回时,受访亲友亦要“回礼”,即回赠一定的礼品。在“年期”,凡登门拜年,亲友必须设酒饭招待。初七,谓之“人七”,一大早,全家要吃拉魂长面。凡探亲访友者,该日一律暂停一日,云“七不出”,即初七日不出门访拜亲友。已出门住在亲友家的,又有“八不入”,即初八日不回家之说。

庆阳都有哪些习俗

物质形态:庆阳香包,剪纸,皮影,刺绣,泥塑,根雕等;
非物质形态:庆阳皮影道情,香道,陇剧,杂曲,民歌,荷花舞,唢呐艺术,徒手秧歌,社火等。
庆阳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大约距今六千年到四千年左右,生活在庆阳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明。考古发现主要有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庆阳民俗文化原生态气息浓和实用特征,庆阳香包有称“绌儿”就是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缝制兽皮衣物的粗糙活动。庆阳民俗文化活动参与人数十分广泛并能表现出黄土地粗狂奔放特性并与之完美结合的特点。例如:庆阳唢呐,它的特点是音量大,音色嘹亮纯净,细腻委婉,演奏技巧丰富,声响连贯顺畅。


戏剧分为几大类

戏剧分为5大类。1、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2、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3、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4、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5、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正剧也称为悲喜剧。【摘要】
戏剧分为几大类【提问】
戏剧分为5大类。1、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2、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3、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4、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5、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正剧也称为悲喜剧。【回答】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皮影戏等。【回答】


戏剧有哪些种类呢?

戏剧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皮影戏等。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皮影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它被认为是起源于酒神祭祀。西方戏剧诞生西方戏剧的曙光,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而古希腊悲剧则是源于古希腊城邦的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仪式。在祭典中,人们扮演狄俄尼索斯,唱“戴神颂”,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动物)。古希腊悲剧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表演时有歌队伴唱,史实表明歌队先于演员存在。关于这个起源,也可以参考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早期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

皮影戏的发源地

皮影戏的发源地是陕西。根据《汉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去世后,他深切思念,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于是,李少翁灵机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看罢龙颜大悦。这个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而当时汉代的都城在陕西,因此皮影戏的发源地是陕西。皮影戏的艺术特点皮影戏虽然种类繁多,但区别主要在声腔和剧目方面,至于影人制作和表演技术则大同小异。影人一般是先将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刻制上彩,其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影人一般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头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着服饰,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演出时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除了人物造型外,还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

皮影戏在东北的发展现状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们美好生活中的精神食粮,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尤其是对极具地方特色的辽宁皮影戏,更要做到守护住,发展好。一、辽宁皮影戏的基本概况(一)辽宁皮影戏的构成辽宁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弥头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主要由朝阳的凌源皮影戏、大连的复州皮影戏、鞍山的岫岩皮影戏、营口的盖州皮影戏等地方皮影戏构成,是中国最早传入西方的传统艺术。辽宁皮影戏其多数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在此期间,銮州皮影传至辽宁,并在清朝得到进一步发展。近代,由于社会动荡、列强侵入,辽宁皮影戏呈现出衰微之势。而到了现代,随着社会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元化,辽宁皮影戏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几乎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外。(二)辽宁皮影戏的特点由于辽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辽宁民间原生态的唱腔、音乐、影卷、唱词格式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面貌。其中,辽西皮影戏的唱腔源于冀东滦州影调,掐嗓唱法十分独特,广泛吸收了多种地方戏曲、曲艺的精华,并融进了辽西方言,自成一派,高亢嘹亮,亲切自然。皮影人物造型特征鲜明,雕刻工艺细腻精湛,表演惟妙惟肖,而辽南皮影戏的唱腔则具有明显的辽南民歌风味,创作上采用地方俚语,唱词格式风格独特,在原料上采用驴皮进行雕刻,制作精细,人物造型优美独特,极具辽南地方特色。在传统社会中,辽宁皮影戏还被村民当做请愿、还愿等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中娱神之用。二、辽宁皮影戏发展现状(一)辽宁皮影戏取得的成就2016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凌源皮影戏、复州皮影戏、岫岩皮影戏和盖州皮影戏等辽宁皮影戏同我国11个省市的皮影戏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凌源皮影戏作为辽宁皮影戏的重要支脉,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而且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抢救、整理,民间艺术遗产收集传统及现代影卷3300卷,高达34000万字,为我国民间艺术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资料,其数量之多,可为全国之首。近年来辽宁皮影戏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岫岩皮影多次参赛获奖,曾两次获得辽宁省皮影表演一等奖,参加美国伊利诺斯州皮影影人展出,深受好评。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更是涌现出一批80后传承人。在辽宁沈阳“80后”匠人陈雪月作为奉天皮影的传承人,曾在2008年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开幕式表演创新皮影戏《功夫熊猫》,将皮影同动漫结合,让“中国影子”走向世界。(二)辽宁皮影戏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辽宁皮影戏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皮影戏自身局限性使得其生命力尤为脆弱。皮影戏的制作十分考究,选用上等的驴皮和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多道工序,手工雕刻几千余万刀才能制作而成。传统复杂的制作工序虽然保留了辽宁皮影戏的“原汁原味”,但是手工作坊的制作很难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辽宁皮影戏的唱腔多为原始唱腔,虽悦耳动听,但和现在的普通话语调差异大,多是文言表达,节奏缓慢,无法适应当代的表达方式和说话习惯。辽宁皮影戏表演受天气、场地、表演人员等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辽宁皮影戏的生存与发展。1.辽宁皮影戏缺乏高素质人才辽宁皮影戏演出主要依赖于表演者的操耍技巧和唱功,要想辽宁皮影戏得到传承与发展,就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保护。但目前辽宁有省级以上皮影戏保护项目14个,多数都面临接班人太少的问题,掌握皮影技艺的多为中老年人,有的已经年迈甚至病重。加之辽宁皮影戏学习周期长,制作过程复杂,经济效益低等原因,青年一代学徒有的转行去做了装修,有的去做了设计,还有人为了生计当了快递员。现在许多的年轻人都没见过,甚至没有接触过辽宁皮影戏,使得辽宁皮影戏面临着几近失传的困境。2.辽宁皮影戏缺乏演出活动、演出场所伴随社会发展,城市布局有所改变,尽管城市建设者对于广场、剧院等公共空间有所重视,但仍然不足以支持辽宁皮影戏日常的演出活动。随着各类文娱产业的兴起,作为各类庆典常客的辽宁皮影戏逐渐被时下的流行文化所替代,除去每年固有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外,辽宁皮影戏几乎没有日常的演出活动,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缺乏演出活动与表演场所的辽宁皮影戏传播日渐困难。3.辽宁皮影戏传承内容老旧辽宁皮影戏一直以来传承的都是先辈们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曲目,缺乏创新,传承内容过于老旧。据辽宁皮影戏传承人介绍,现存的辽宁皮影戏剧目主要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主,如复州皮影戏著名曲目《岳飞传》《白蛇传》;凌源皮影戏著名曲目《三打白骨精》《四平山》等传统曲目,剧本类型包括家族戏、朝臣戏、教化人的戏和还愿戏,一般用于大型节日庆典、祈福、还愿等场合,与现代观众生活距离较远,不符合近现代群众喜好,难以引起人们共鸣,辽宁皮影戏逐渐失去观众基础,传承与发展受到较大困难。三、辽宁皮影戏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一)科技进步对辽宁皮影戏造成冲击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辽宁皮影戏这类传统艺术在传承手段与传承内容等方面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伴随科技进步而来的便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各类文娱产业不断发展,电影电视等流行文化层出不穷,观众的目光逐渐从传统的皮影表演中转过去,辽宁皮影戏在多媒体技术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观众基础,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受到挑战。其次,工业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加强调效率的重要性。辽宁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制作过程极其复杂,而如今皮影制作机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皮影制作效率,辽宁皮影戏目前却仍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其传统的皮影制作方式受到挑战,传承效率受到很大限制。最后,在日新月异的流行文化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各类新颖有趣并且直接的娱乐内容,各种短视频成为观众的挚爱,而辽宁皮影戏晦涩难懂、篇幅过长,不符合现代大众的喜好,其传承与发展越来越难。(二)资金不足限制辽宁皮影戏发展资金不足是造成辽宁皮影戏出现传承人缺乏等问题的因素之一,其主要包括辽宁皮影戏演出市场狭小与政府支持不足两个方面。1.辽宁皮影戏演出市场狭小由于时代发展,辽宁皮影戏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中,各种皮影戏表演场合减少,辽宁皮影戏难以获得相应的演出收入,演出市场狭小,导致资金来源不够稳定,进而导致资金不足,员工收入微薄,因此,许多人不愿意参与到辽宁皮影戏传承事业中,最终限制了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2.政府资金支持不足辽宁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拥有一定的政府资金支持,省文化厅自2009年以来,同样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并在基层保护单位设立传袭所,为学习皮影戏的年轻人提供误工补助和演出机会等,但这不足以支持皮影戏的日常发展,资金缺乏导致皮影戏难以在传承方式上开拓创新,导致辽宁皮影戏陷入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四、互联网时代为辽宁皮影戏发展带来机遇(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1.云生活成为常态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有所转变,更倾向于安全健康的消费方式,主要体现为一种无接触或低接触的消费,从而促使更多人进行线上消费。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也让各个行业开启了“云化”模式,比如“云”旅游、“云”教育、“云”助农、“云”医疗等,这些实体商业的在线化和云化,无缝对接消费者。在这期间,人们又回归碎片化时间,借助短视频等方式进行娱乐,导致视频和短视频需求增加,使得短视频优质内容和内容深度链接成为用户喜爱的关键。2.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时代潮流近年来,随着网络、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的领域不断延伸。各级政府也大力推进将文化产业与数字内容、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相结合,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比如,前段时间,故宫博物馆推出了“VR故宫”,敦煌研究院推出了“数字敦煌”等一系列线上产品,这使得文化产业在互联网发展中成为时代潮流。(二)机遇1.为辽宁皮影戏拓展传播途径带来新启示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的重要生产力,正深刻的改变原有的信息传播格局,为百姓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科技便利。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多富有信息技术的变革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无接触的线上消费模式成为新潮流,新的直播形态——“慢直播”“带货直播”“沉浸式直播”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信息技术同各行各业的融合越来越成为大众的焦点,科技成为撬动发展的重要手段。辽宁皮影戏作为极具观赏、娱乐、文化价值的戏剧表演形式,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传播的时空局限,拓宽辽宁皮影戏传播途径,成为辽宁皮影戏创新发展的新机遇。2.为辽宁皮影戏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近些年,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开始结合时代热点,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承与发展,如故宫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促成“故宫热”形成,进一步促进故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非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辽宁皮影戏也应当在保持皮影戏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创新。互联网时代,“云生活”成为常态,各种云事物的出现为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辽宁皮影戏可以借助“云生活”浪潮进行云传播,并借助电影、电视等现代娱乐方式进行传承方式创新。五、互联网时代辽宁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一)结合时代特征拓宽辽宁皮影戏传播途径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下最快速且最有效的传播手段,是辽宁皮影戏传播模式创新的首选。对于辽宁皮影戏的传播,要在原有传播途径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将皮影与直播,视频,广告联合,形成三位一体的传播模式,主要通过对辽宁皮影戏表演活动采取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让人们有更多的渠道了解辽宁皮影戏,走进皮影戏;将辽宁皮影戏特色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展现皮影的独特趣味,并进行推广宣传,让更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联合广告对辽宁皮影戏进行传播,加深人们对皮影的印象,以此推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二)辽宁皮影戏内容与时代热点有机结合为解决皮影戏因内容固定留下的刻板陈旧印象,结合时代热点,对皮影戏优秀剧本故事进行统筹整合与创新。大国工匠、一带一路,新时代热点频出,为皮影戏剧本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优秀特征与皮影戏内容进行创意融合,与新时代网络积极热词进行创新结合。在当下社会大众热点的许多动人故事也为辽宁皮影戏故事话本的创制提供新思路。抓住当下独特的创作机遇浪潮,推动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发挥文化独特的正向教育作用。(三)创新辽宁皮影戏产业发展模式加快辽宁皮影戏产业模式创新,实现行业点、推广线、政策面的有机结合,皮影存续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行业间的交互结合。以皮影文化为圆心进行跨行业联合,发展融合皮影特点的相关文化旅游,打造皮影文化旅游地标,创造以皮影戏为主题的影视动画、游戏品牌周边等,推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从推广教育方面来看,利用当下网络视频线上宣发优势,对辽宁皮影戏进行介绍和推广,吸引线上的直播同时发展线下体验人群,同时开展皮影戏相关培训教育,将辽宁皮影戏特色文化融入儿童特色文化教育,加深辽宁皮影戏文化印象,拉进辽宁皮影戏与大众的距离。辽宁皮影文化为基础,合理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帮扶,抓住国风文化发展大潮,让皮影产业成为皮影传统技艺人群增收的新型绿色产业,同时促进辽宁皮影文化的常青发展,推动辽宁皮影戏的传承。六、结语正如文中所说,非遗文化保护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必需,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前提。弘扬皮影文化,传承皮影文明,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结合时代特色,彰显文化活力,打造出皮影传承新面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肯定这种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上一篇:盖型螺母

下一篇:甘肃电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