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绢花舞蹈

时间:2024-07-08 09:48:41编辑:奇事君

丢手绢是以什么舞蹈风格特点为元素进行的创编

丢手绢是以民族舞蹈风格特点为元素进行的创编。手绢花舞是一种民间舞蹈,女孩们手持方形红色手绢随着音乐自由的舞动,以热情奔放、开朗活泼等特点来征服观众,让观众在欣赏此类舞蹈时,感觉置身其中、其乐融融。手绢花舞来源于我国东北,与扭秧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手绢舞基本动作和手法:1、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2、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3、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笑迅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丢手绢是以什么舞蹈风格特点为元素进行的创编

 幼儿园大班游戏教案《丢手绢》 设计意图:孩子们很喜欢丢手绢的游戏,传统玩法是一个小朋友丢手绢,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创新,请大家唱歌,两个小朋友拿不同颜色的手绢,一起丢手绢。在以往的游戏中,都是单人单圈做,为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可以双人双圈,三人三圈……,多圈组合既增加了游戏的难度,又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游戏机会。大班的孩子很喜欢这一创新游戏。活动目标:1、体验相互追逐的快乐。2、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3、能遵守规则玩游戏。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5、体验合作创编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1、会唱《丢手绢》歌。2、不同颜色的手绢几条。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站好队形,幼儿按照地上画的圆围成圆圈坐好。2、引出游戏(1)小朋友还记得那首丢手绢的歌吗?(2)老师幼儿齐唱《丢手绢》。3、介绍游戏玩法(1)请一个小朋友拿着手绢围着自己的圈跑。(2)当唱到“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时,拿手绢的那一个小朋友就把手绢悄悄的丢在另一个小朋友的身后,然后继续围着圈跑。(3)当唱到“快点快点捉住他”时,捡到手绢的小朋友就应该马上去追刚才那个丢手绢的小朋友,要围着圈追。(4)被追的小朋友跑到一个空位子旁就马上坐下,这样,追的小朋友就算没追到,所以,就该他再来丢手绢。(5)如果追到了,就该被追到的小朋友再来丢手绢。4、提出游戏规则(1)不疯闹(2)跑时不离开圈(3)只准捡到手绢的那个小朋友起来追,其他的小朋友坐在位子上给他们加油。(4)小朋友要自己围着自己的圈跑。5、幼儿开展游戏,老师指导(1)看幼儿有无遵守规则进行游戏。(2)帮助还未理解游戏玩法的幼儿一起完成游戏。6、放松活动:在《丢手绢》音乐伴奏声中幼儿一起做放松活动,以缓解紧张疲劳的身体。活动反思:我们班孩子在这次体育游戏中还算比较乖,所以游戏进行的也比较好,孩子们也很快乐,都吵着要玩,上完课后我也很满意,回味着刚才上的课,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些孩子往往只把手绢丢给自己的好友,这就给课堂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造成孩子们之间的不团结,以后要注意多强调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民族民间舞考级一共多少级

民族民间舞考级一共12级,介绍如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资格证书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3级、7-9级、13-15级、4-6级、10-12级。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中心在全国各地组织开办师资培训班,由考级中心统筹选派高级教师和考官到当地进行教学和考试。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由“考级中心”颁发的《教师资格证》,获得《教师资格证》者,方可直接面对青少年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课程的教学,并推荐学生参加每年由考级中心主办的《学生资格证书》等级认证考试。扩展资料:参加考级是需要准备的材料:1、《学生考级申请表》---由指导教师以机构为单位统一填写后于考试开始日期前一个月提交当地承办机构或“考级中心”;2、《学生考级报名表》---由报名小学员或其监护人填写,考试之时按照组别分好放于考官桌面之上,考试结束留存至指导教师处,不用提交;3、《学生成绩评定表》---由指导教师按照每组的考生情况来填写,考试之时放置于考官座位之上;《学生考级电子证书制作一览表》---按照考试级别从低到高、组别从低到高以及考试序号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填写,考试之时由指导教师进行核对,考试后发电子版提交当地承办机构或“考级中心”;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表格非常重要是用来制作证书的,所有的信息不能出现错误,否则证书的信息就会出现错误了;照片---每个参与学生考级的小学员需要提交两张蓝底两寸的彩色免冠照片,一张贴于报名表上,另外一张请用圆珠笔在照片后面写上自己的姓名,考试后由指导教师按照组别进行整理、装袋统一随考试资料一起提交当地承办机构或“考级中心”。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中心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试中心-学生考试-如何参加学生考级?

手绢花的初步拿法和动作

1、手指不要旋出手绢花里的钢圈。2、一开始学,慢慢来不要急,别旋太快否则一下子就掉下来了。3、旋时手腕不要动得太厉害了,主要是手指。1、手绢花舞是一种民间舞蹈,女孩们手持方形红色手绢随着音乐自由的舞动,以热情奔放、开朗活泼等特点来征服观众,让观众在欣赏此类舞蹈时,感觉置身其中、其乐融融。手绢花舞来源于我国东北,与扭秧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2、手绢花舞身受中老年朋友的喜爱,故此类节目频繁的出现在路演等类型的舞台上,并且效果很好,常常能引来无数围观,并使得广大观众拍手叫好。

手绢花的几种转法教程

亲,很高兴为您解答。手绢花的几种转法教程:1.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托住手绢,由里向外在小臂上和小臂下旋转,手绢始终要成片状。2. 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打开由外向里在小臂上和小臂下旋转,手绢始终要成片状。3. 食指挑住手绢的一边,其它四指握绢,用八字腕将手绢耍开成片状为八字片花。4. 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由外向里立转一圈,手绢面朝前成片状为“前立片花”。5. 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在胯旁立着转一圈,手绢面朝旁为旁立片花。6. 食指挑住手绢的一边,其它指握绢,手绢打开在胸前或胸旁耍“外片绢”然后在腰前耍下片绢(手指朝下,用食指将手绢由外向里拧一圈,手绢面向上成片状。)如此连续反复形成一上一下两个片花,为上下片花。[大红花]【摘要】
手绢花的几种转法教程【提问】
亲,很高兴为您解答。手绢花的几种转法教程:1.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托住手绢,由里向外在小臂上和小臂下旋转,手绢始终要成片状。2. 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打开由外向里在小臂上和小臂下旋转,手绢始终要成片状。3. 食指挑住手绢的一边,其它四指握绢,用八字腕将手绢耍开成片状为八字片花。4. 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由外向里立转一圈,手绢面朝前成片状为“前立片花”。5. 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在胯旁立着转一圈,手绢面朝旁为旁立片花。6. 食指挑住手绢的一边,其它指握绢,手绢打开在胸前或胸旁耍“外片绢”然后在腰前耍下片绢(手指朝下,用食指将手绢由外向里拧一圈,手绢面向上成片状。)如此连续反复形成一上一下两个片花,为上下片花。[大红花]【回答】


手绢花的几种转法教程

1.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托住手绢,由里向外在小臂上和小臂下旋转,手绢始终要成片状。2. 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打开由外向里在小臂上和小臂下旋转,手绢始终要成片状。3. 食指挑住手绢的一边,其它四指握绢,用八字腕将手绢耍开成片状为八字片花。4. 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由外向里立转一圈,手绢面朝前成片状为“前立片花”。5. 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在胯旁立着转一圈,手绢面朝旁为旁立片花。6. 食指挑住手绢的一边,其它指握绢,手绢打开在胸前或胸旁耍“外片绢”然后在腰前耍下片绢(手指朝下,用食指将手绢由外向里拧一圈,手绢面向上成片状。)如此连续反复形成一上一下两个片花,为上下片花【摘要】
手绢花的几种转法教程【提问】
1.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托住手绢,由里向外在小臂上和小臂下旋转,手绢始终要成片状。2. 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打开由外向里在小臂上和小臂下旋转,手绢始终要成片状。3. 食指挑住手绢的一边,其它四指握绢,用八字腕将手绢耍开成片状为八字片花。4. 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由外向里立转一圈,手绢面朝前成片状为“前立片花”。5. 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在胯旁立着转一圈,手绢面朝旁为旁立片花。6. 食指挑住手绢的一边,其它指握绢,手绢打开在胸前或胸旁耍“外片绢”然后在腰前耍下片绢(手指朝下,用食指将手绢由外向里拧一圈,手绢面向上成片状。)如此连续反复形成一上一下两个片花,为上下片花【回答】
手绢最初由头巾演化而来;也叫手帕,随身携带的方形小块织物,用来擦汗或擦鼻涕等。现正逐步被纸巾替代。另外,手绢是部分剧种所用的道具,用双手舞动或转动以增加戏的效果,如二人转等。【回答】
手绢不停转,在左手,身体左中间,右手转扇子【提问】
手腕咋转,手绢转的圆圆的,【提问】
不是一个手指顶的那种【提问】
亲亲您好,那您说的是扭秧歌那种吗【回答】
左手转手绢的技巧是转动手绢时,手指不得离开钢圈,钢圈是手绢稳定性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速度太快不利于手指在指尖的稳定性。小心并缓慢转动,直到手绢在指尖稳定然后加速。对于初学者,不要急于快速成功。转动手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耐心等待。【回答】
转动手绢时,最重要的是指尖控制花朵的能力。然而,每个人都忘记了手腕的控制。转动手绢时,如果手腕太硬,手绢的控制就更难了。【回答】
1、基本拿法右手扇子转法,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捏住扇尾撑开扇子,可用大鱼际托住扇骨,固定扇子,无名指和小指可以翘起。2、竖直打扇右手拿扇子,捏住扇骨,依靠扇子自身重力打开扇子,扇子竖直放在胸前或头顶;当扇子在头顶打开时,右手应经身体前、侧向上划圆上到头顶打开,扇子略向后拉,右肩膀打开。3、水平打扇右手拿扇子,经身体前、侧拉到五位手位置,大拇指固定扇骨,食指和中指推开扇子,扇子水平打开,扇头朝下,放在身侧。4、扇子花右手拿扇子在五位手位置,手心向上,扇子花面面向1点,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控制扇子,向内旋转手腕一圈后翻手腕,扇子跟着旋转一圈后,通过翻手腕的动作使花面仍然面向1点。【回答】
用扇子的舞蹈有几个种类:秧歌、花灯、花鼓灯、东北秧歌。每个地方的跳法和用扇子的技巧都有不同。扇子舞基本上都是以扇子为主,拿、捏在手中,另外另一只手也可以拿扇子或者是手绢的【回答】


秧歌舞的基本舞步有哪些?

有双膝屈伸、压脚跟、上身动律。1、 双膝屈伸:分为硬屈伸时和软屈伸时。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2、压脚跟:分为正步压脚跟、小踏步压脚跟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3、上身动律:分为横摆身和前后扭身。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秧歌舞相关介绍:秧歌舞起源于古代农业劳动,劳动人民在田间辛苦插秧、耘田的劳动,以敲锣打鼓,用来助兴。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秧歌内容包含量大,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秧歌舞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连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基本动律

  a) 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b) 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

  c) 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移动重心,平时行走时重心就是在不断地移动,就是坐着、站着,也可以随时移动重心,人体的中心点一移动,重心就要随之移动,反过来说:重心一移动,中心点就会移动,这才能保持平衡。在舞蹈中亦是如此,几乎所有的舞蹈,缺少了重心移动就流动不起来,而舞蹈中的步伐,就是最典型的重心移动。在民间舞蹈中,所有的步伐,如朝鲜舞的平步、胶州的碾步、花鼓灯的风柳步都是独具风格的重心移动。在东北秧歌中,最有特色而又最能体现重心移动的步伐便是“踢步”了。

  东北秧歌的动律风格可概括为“稳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劲儿、美劲儿及泼辣劲儿给这一舞种增色不少。东北秧歌的“浪”,体现在身上的动律;“艮”表现在踢步的“出急落稳”中,“踢步”的节奏感特别强,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踢出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快的用力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个快吸气,落脚时仿佛突然呼吸的顷刻,但很快地又转化为一个长叹似的重心移动。在这三种变化中,踢出的一刹那体现了艮、俏、泼辣、爽快、干脆的特点,落地与重心移动充分地体现了稳、美、浪的动律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踢步不仅表现了“艮”,同时也表现了“浪”。“浪”使人联想起弧线。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其实就是一个小弧线,做前踢步重心移动是下弧线;做后踢步与侧踢步,重心移动的感觉是上弧线。把这些弧线连贯起来,就是“浪”的弧线型动感了。

  从“踢步”的慢移重心来说,“慢移”本身就给人连绵不断,非常连贯优美的视觉形象,充分流露出成熟汉族女性的委婉、细腻、温柔、羞涩、含蓄的曲线美。所谓的“美劲儿”,在这时就表露无遗了。“双花”中的“双颤步”又别有特点。“双颤步”重心移动是上弧线,其节奏较为平均,移重心后踢所占的时间值基本上是相等的,加上音乐多用小快板,就给人轻松愉快、欢乐向上的感觉。“缠花”中的“顿步”是典型快移重心的'步伐,由于重心移动的过程非常快,无形中使整个格调向热情火爆的气氛中去,体现了东北秧歌风格中的“艮劲儿”及“泼辣劲儿”。东北秧歌的训练点是自下而上,连锁反应的协调。组成这一连锁反应的三个主要环节便是脚下的步伐、身上的动律与手上的手巾花。手脚不能协调运动是一般人的通病,而这恰恰是掌握动律风格的最基本要求。面对一个初学者,要让他协调起来运动,就必须把这三者的关系分析清楚。尤其是要点出三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以方便记忆,使学者更快地掌握协调动作的窍门。三者的运动都是有“点”有“线”的,在动律与手巾花中都存在着“快吸气、停止呼吸、化为长叹”三个过程,在绕花中,花绕犹如快吸气,刚绕完的顷刻是停止呼吸的瞬间,从手腕到另一次绕花之间所走的弧线是化为长叹的时候,动律同样也是有“点”与“线”的关系。动律犹如钟摆一样,到弧线的尽头,就“点到为止”,立即回到动作过程(即“线”)中去,踢步、动律、绕花是平行进行的,动律与绕花的“点”与踢步的重心移动同步进行,这样三者便协调了起来。

  “踢步”之所以显得“稳”、“艮”,是因为其速度之快,如果没有“稳落”、“慢移”来缓冲对比,恐怕这个特点就不是特别突出了。如古典舞中所说的“欲左先右,欲上而下”,在东北秧歌中成了“欲快先慢”,或“欲急失稳”了。因此,“踢步”的“艮”,重心移动才显得格外的“稳”。

  一般而言,舞蹈中的慢板是不容易掌握的。“浪”在东北秧歌的慢板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跳好慢板就得先“浪起来”。这时就必须从动作与动作衔接的过程中着手,只有把动作过程做好了才能跳好慢板,有了细腻的动作过程就不容易出现抢节拍的现象。东北秧歌的重心移动是不可缺少的过程,是“浪起来”的基础,它起着掌握节拍、灌满音乐的作用,从前到脚的运动过程,速度及幅度都由它牵动及控制。重心移动的过程越慢、越细腻,走的路线越长,弧度越大,那身上的“浪”,就越清楚,与此同时,整体动作就显得较有力度、有韧劲、有文化、有内涵。

  看民间舞最过瘾之处莫过于其动作中所蕴藏的韵味,这个韵味包括了很浓郁的地域特色。当跳得非常娴熟时,风格韵味都是在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这是一种非常巧妙而又自然的流露。但在这之前,就要下一定的功夫去揣摩其中的奥妙,只有掌握了这微妙之处,呈现出来的舞蹈才不会流于一般,才不会成为一串不值一看的“动作”。同样的道理,如果要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就得抓住其奥妙所在。这妙处所在便是脚下的重心移动。我认为,解决好“踢步”与重心的移动,是掌握东北秧歌动律风格的最好方法。


二人转的手绢,玩的话有什么技巧吗?

1、外片花手绢花。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托住手绢,由里向外在小臂上和小臂下旋转,手绢始终要成片状。2、里片花手绢花。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打开由外向里在小臂上和小臂下旋转,手绢始终要成片状。3、八字片花手绢花。食指挑住手绢的一边,其它四指握绢,用八字腕将手绢耍开成片状为八字片花。4、前立片花手绢花。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由外向里立转一圈,手绢面朝前成片状为“前立片花”。5、旁立片花手绢花。全手握住手绢的一边,手绢在胯旁立着转一圈,手绢面朝旁为旁立片花。6、上下片花手绢花。食指挑住手绢的一边,其它指握绢,手绢打开在胸前或胸旁耍“外片绢”然后在腰前耍下片绢(手指朝下,用食指将手绢由外向里拧一圈,手绢面向上成片状。)如此连续反复形成一上一下两个片花,为上下片花。7、小五花手绢花。全手握绢,动作和“小五花腕”相同,一手里片花,一手外片花,两手交叉上下交替旋转,手绢要成好似一团花。8、里翻花手绢花。食指挑绢,其它指握绢,以腕子为轴由前向后翻一圈,手绢随腕子翻花,一拍一次,也可一拍两次或三次,这是二人转中常用的手绢花。9、外翻花手绢花。手绢的中段夹在中指之下食指和无名指之上。用“外翻腕”将手绢从里向外翻一圈,手绢在小臂上翻花。一拍翻一次,也可翻两次至三次。这也是二人转中常用的手绢花

舞蹈笔记

跳好舞蹈需要掌握这5点,句句在理








1首先切忌贪快

很多刚刚接触舞蹈的初学者都恨不得练两三个月就能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殊不知这样的心理是练不好舞蹈的。舞蹈的基本功讲究的是一朝一夕、循序渐进式的提高。




2要用心带着脑子去学

在学习舞蹈时,一定要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动作的感觉,要用脑子做动作,反复体会老师对每一个动作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死练。所以自己也要去想、去琢磨,想不通的就找老师问。




3舞蹈感觉很重要

好舞蹈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无人能比的舞蹈感觉。我们不要过分的去强调软开度和技巧性。舞蹈的感觉很重要,要靠对动作的熟悉与了解,慢慢去找,千万不要着急。




4提高身体素质

提高身体素质,一方面是训练技能,一方面是对自身动感准确性的培养,它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和舞者全身心的配合来体现的。注意每一个细节,动作便赋予感情,舞蹈感染力也就随即增强了。




5注重表情和肢体语言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所以要学会“眉目传情”。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面部表情始终贯穿其中,是整个舞蹈的艺术形象,把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感中,才能做到形神兼备。舞者的面部是为舞蹈的整个灵魂服务的。


急求舞蹈笔记要领

  芭蕾的基本标准是:轻、高、快、稳。轻即体态轻盈,高即挺拔向上,快即舞姿娴熟,稳即老练稳健。另外,挺拔向上是贯穿芭蕾演员所有动作的基本体态,演员水平的高下,往往并不反映在旋转的多寡、跳跃的高低,而在轻盈、稳定、规范、纯净之余,举手投足都遵循“开、绷、直、圆”的要素,动作之间没有任何多余的“零碎”。
  1.芭蕾的手位
  学习手的位置之前必须学好手的形态:大拇指尖要轻轻地碰到中指的指根处,其它的手指稍弯一些挨在一起放好。这种形态只是在初学时才要求这样做。因为那时学生还不能有意识地支配,控制自己的动作,因而手指容易紧张。以后,手的形态变得比较自然,大拇指不必碰中指,而是朝向手心既可。我国至今延用的是下面介绍的七个手位:
  一位手
  手自然下垂,胳膊肘和手腕处稍圆一些。手臂与手成椭圆形,放在身体的前面,手的中指相对,并留有一拳的距离。
  二位手
  手保持椭圆型,抬到横隔膜的高度。(上半身的中部,腰以上,胸以下的位置)但在动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胳膊肘和手指这两个支撑点的稳定。
  三位手
  在二位的基础继续上抬,放在额头的前上方,不要过分的向后摆,三位手就象是把头放在椭圆形的框子里。
  四位手
  左手不动,右手切回到二位,组成四位。它已是舞姿了。
  五位手
  左手不动,右手保持弯度成椭圆形。从手指尖开始慢慢向旁打开。在过程中胳膊肘和手指两个支撑点要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手要放在身体的前面一点,不要过分向后打开,起到一个延续双肩线条的作用。
  六位手
  右手不动,左手从三位手切回到二位,组成六位,形成舞姿。 七位手
  右手不动,左手打开到旁边,双手相同地放在身体的两边。 结束
  双手从七位(手心朝前)划一个小半圈,手心朝下,向两边伸长后,胳膊肘先弯曲下垂,逐渐收回到一位。结束。
  在简单热身后开始基本素质的训练,先从压腿开始。压腿其实并不只是为了舞姿的优美,而是它在健身方面还有许多好处,例如: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可以减轻肌肉的疲劳感、可以塑造肌肉的线条等等。压腿属于静力拉伸,每次压过之后,还要进行动力拉伸(踢腿)的练习。由于踢腿是比较剧烈的动作,所以还有提高力量和减肥的效果。
  芭蕾的站立姿态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要求肩部下沉,从而突出胸部和颈部的美好线条;要求腿部收紧腰部直立,以使姿态挺拔仪态端庄……这个简单的动作除了美观,它对健康和减肥也有直接的帮助。一些学员由于不良习惯给形体造成了伤害,例如:很多人喜欢长时间用一侧肩膀背包,结果使两个肩膀发展得不平衡(一肩高一肩低);再如,很多人错误理解“抬头挺胸”的动作,做成了“塌腰撅臀”,结果使得腰肌软弱无力、腹部日渐突起,而且由于错误用力极可能导致腰部过早老化。
  而芭蕾的站姿则能让你感觉人长高了几厘米,可以让你的身线看上去更柔美。教练会在你练习的时候嘱咐你:想象自己是一位公主,很清高,很美丽……通过这样的“内外兼修”,形体与气质都练就出来了。


  一、藏族舞蹈上肢动作类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二、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脚交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方向。双手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方向。双手由里及外“摊”。
  [4]-8:反复[3]-8动作。体对三、一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
  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摆手”。
  7-8:体对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外“横向摆手”。
  [2]-8:做[1]-8反向动作。
  [3]-4:做[1]-8动作。
  5-8:做[2]-8动作。
  [4]-8:反复[3]-8动作。
  3、抬踏颤 (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同时颤膝。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四次。
  [2]-2: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3]-2:原地右、左脚“抬踏颤”各一次。
  3-8:反复1-2动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颤”八次。
  4、吸颤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二次。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2:左“吸颤步”进(吸左脚),右“前后摆手”。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2]-8:反复[1]-8动作退,双手上位左、右摆手。
  5、退踏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后撤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da拍支撑腿踏地,再动作腿踏地颤膝。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摆手”四次。
  [2]-8:反复[1]-8动作,同时左转一周(7、5、3、1方向)。
  \基本动作加强训练
  1、颤踏组合
  音乐 2/4 中板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4:保持体态,双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弯腰90°,又脚勾脚“旁虚步”敬礼。
  [2]-4:收右脚正步位,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颤膝。
  5-8:保持体态,(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体态,原地右“颤踏”(踏右脚颤膝,抬左脚),里“横向摆手”。
  -4:原地左右“碎踏”,外“横向摆手”。
  5-8:做1-4反向动作。
  [4]-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前行。
  [5]-8:反复[3]-8动作。
  [6]-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后退。双手曲肘经肩向上抽再向前抛出,还双手垂于体侧。
  [7]-8:保持体态,(右始)“碎踏”左转四个方向(二拍移转)。
  手1-2:双手体前内“抹”,3-4:双手外“摊”,5-8:反复1-4动作。
  [8]-2:(右始)向左横“踏”四步,双手体侧“摊手”。
  3-4:原地右脚“踏”二次,双手体前内“抹”外“摊”.
  5-8: 做1-4反向动作。
  训练提示:
  1、颤膝时强调重拍向下,松弛、自如、灵活。
  2、组合节奏准确,动作协调、连贯。

  一)东北秧歌——哏俏脆幽默、热情爽朗它是广泛流传于我国各地城乡、为刚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汉族民间舞蹈。
  它的基本动律特征是:身体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迅速且扎实。常用的步伐有: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颤步等。膝盖部分呈规律性提、顿可分为硬屈伸和软屈伸,与腰胯的扭摆要求和谐一致。上肢动作主要由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绕腕,即前后画横“8”字而形成。
  东北秧歌常用的舞蹈道具是手绢,手绢花的动作技巧可谓丰富多彩、秒不可言,常用的有:挽花、缠花、胸花、片花、抖花、上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甩旋花等等。
  ①东北秧歌体态的基本特征: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即人们称之的“哏劲”,这种“哏劲”与本地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与原来秧歌表演中踩高跷的动作技术亦有关.
  秧歌的基本律动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属于“走相”的步伐有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颤步、顿步、自由步等,这些舞步的动律大多不太强烈,动作幅度不大,表现出稳重、健壮、大方、开朗、淳朴、豪爽之风。“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眼、俏等美的慰藉。“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步伐不同于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时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
  “稳相”在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类动作稳而俏,有着把外在动作瞬间转化为内在节奏的动感,给人以既稳重又俏浪的美感。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肘、胸前立掌、双扣手等。
  “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运用不同的叫鼓。鼓相动作多由叫鼓、连鼓、翻身、鼓相组成,是一个综合体。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动作的典型性。
  ③东北秧歌的节奏特点:其节奏特点在于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它具体表现在东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的节奏差异,形成了该民间舞韵律特点—哏俏劲。
  ④东北秧歌的音乐特点因其多样的节奏变化和丰富的曲牌传送多样的感情,因而使得东北秧歌舞蹈感情丰富、性格多样。


上一篇:西安西服

下一篇:东汝阿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