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资料

时间:2024-07-06 03:35:29编辑:奇事君

藏族概况

  民族概况

  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藏族人口数为5416021。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3种主要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经过三次修订发展而来,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

  藏族为汉语称谓,藏族自称“蕃”。藏语对居住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称谓:西藏阿里地区的人自称“兑巴”,后藏地区的人自称“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卫巴”,居住在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的藏族自称“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藏族自称“安多娃”。统称为“蕃巴”。“巴”、“娃”藏语意为“人”。

  藏族发源于西藏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当时甘青一带西羌诸部已与汉朝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而西藏有“发羌”(发,古音读bod)、“唐牦”等部,与甘青诸部已有往来。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当“六牦牛”部初兴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但从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连名中,还可以看到曾经历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大约进入6世纪时,号称“悉补野”部的首领与邻部结成联盟并尊为盟主。当时,西藏境内另外还有“羊同”、“澎波”、“苏毗”、“工布”等10余族部,均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隋末唐初,“悉补野’’部的松赞干布兼并诸族部,统一了西藏地区,定都逻娑(今拉萨),臣民共进赞普(王)尊号,始制藏文、藏历,创订法律、度量衡,分设文武各级官职。划分全境为四大军政区域,在西藏建成自称为“蕃”,汉籍称作“吐蕃”的奴隶王朝。松赞干布在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与唐朝及天竺(今印度)、泥婆罗(今尼泊尔)广泛交往,引进唐朝、印地先进的封建文化,佛教也于此时正式传入吐蕃。


藏族由来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
藏族的先民们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先民一样,他们先经过群居采集、狩猎生活阶段,逐步学会了饲养和农耕。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区的藏族先民后来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诸部落。
公元6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王(藏语音“赞普”)。此时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
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当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连名中,还可以看到曾经历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


急问 关于藏族!!!

藏族 藏族自称“博”,历史上有吐蕃、西番等不同称呼。藏族以农牧业为主,信仰藏传佛教。 人口:四百六十万 分布:藏族主要聚居在 *** 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直到康熙年间才称“ *** ”,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 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藏戏独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藏族雕刻技艺高超。位于 *** 首府 *** 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 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医药学著作主要有《医方四续》。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 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藏区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参考: 281sky/15race29
在少数民族中,藏族的人口比较多,约有540多万人,大部分居住在 *** 自治区,其余的分散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说的是藏语,写的是藏文,一般都信奉喇嘛教。
270.17万人


藏族的相关资料?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自称“博巴”(藏文:??????;威利:bod pa)。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内人口约630万余人(2010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边国家亦有分布;另有从中国境内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后代近20万。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帝国。公元11、12世纪,藏民族开始逐渐形成。藏族使用藏语,通用藏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气氛浓厚。常着藏袍。以糌粑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饮酥油茶、青稞酒。牧区多住帐篷,城镇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历新年为重要节日。藏族文化悠久、灿烂而独特,文献众多,藏医药、藏历、歌舞、唐卡、金铜佛像等都独具特色。史诗《格萨尔王传》、热贡艺术、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族源藏族民间有关民族起源的传说中,流传最广、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猕猴与罗刹女交配繁衍藏人的传说。有学者猜测,“罗刹女”指的是藏地土著,“猕猴”指来自横断山区的种群,二者结合的传说隐喻远古时期两地氏族之间的联姻。藏族的基因有94%来自现代人种,6%来自已灭绝的人种。其现代人种的基因中,有82%与东亚人种相似,11%与中亚人种相似,6%与南亚人种相似。根据藏族特有的基因,藏族距今62,000-38,000年前就来到青藏高原。关于藏族的族源,历史上存在多种“外来说”。考古发掘则表明,在距今39,000-31,000年前,青藏高原上就有原始人类居住。昌都卡若遗址和拉萨曲贡遗址分别是藏东地区和西藏腹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现代研究多认为,藏区的种族和文化,是以藏区本地的土著居民和自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南下的氐羌部落为主体融合而成。另一部分古羌人向东发展,参与了汉民族的形成,即汉文文献中的西羌部落;一部分南迁云贵高原及东南亚,发展为藏缅语族各民族;留在青藏高原的部族,逐渐发展为今天的藏族。藏民族,是吐蕃王朝灭亡后通过吐蕃部落在原吐蕃王朝征服 地域(青藏高原范围),尤其是甘青及川西高原地区与原吐蕃王朝征服的各族居民经五代、宋、金长达几个世纪的相互杂处、共同生活及血缘上的彼此混同,尤其是通过“后弘期”藏传佛教在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广泛传播和普及之后而最终形成的。扩展资料:一、族称自称在藏语中,称藏区为“博”(藏文:????;威利:bod),称藏人为“博巴”(藏文:??????;威利:bod pa)。此外,不同地区的藏民又有不同的自称:阿里地区自称“堆巴”,后藏自称“藏巴”,前藏自称“卫巴”,康区自称“康巴”,安多地区自称“安多哇”。他称汉族地区多以“藏”为词根。在藏语中,“藏”本是满盈、纯净、清澈的意思,后来用来指称雅鲁藏布江(“藏曲”),再后来又引申指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地区。康熙年间,汉文文献开始用“藏”“西藏”来指称包含整个青藏高原在内的地区,并根据地名,将居住于“藏”的民族称为“藏人”“藏民”等,19世纪末开始用“藏族”一词做为藏民族的称呼。此外,根据藏语中对藏区的称呼“博”和对藏人的称呼“博巴”,汉文文献中也称藏人为“番族”“番人”“濮”“番巴”“博巴”“百巴”“北发”“发羌”等。唐代称当时藏地的政权为“吐蕃”。“吐”在藏语中指“上方”“高处”。“吐蕃”即“生活在高处的蕃人”,最初是西藏高原周边地区的藏族先民对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蕃人的称呼,在被蕃人部族征服后仍保留了这一说法。蒙古语和满语中都采用这一称呼,蒙文汉译为“土伯特”,满文汉译为“图白忒”。西方语言对藏区、藏人的称呼,也多译自此类,如英语中称西藏为“Tibet”。民族关系藏族与中原汉族长期以来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松赞干布时期,唐朝与吐蕃之间开通了长安—西宁—唐古拉山口—那曲—拉萨的道路。此后,藏汉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汉族的陶瓷、丝绸、印刷等技术传入藏地,藏族则向汉地传输了大量宗教文献。藏族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也有着密切来往。同样是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开辟了从拉萨至泥婆罗的道路,并通过泥婆罗与天竺来往。赤松德赞当政时,从印度迎请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弘教。印度传来的佛教给藏族的精神文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藏文书写体系也深受梵文影响。藏族通过藏传佛教,对周边地区的统治民族产生影响。元朝时的蒙古族上层,清朝时的满族上层,丽江地区的纳西族上层,都接受了藏传佛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等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交融。藏族与青藏高原上的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等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交流密切。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就是出生于门隅的门巴族人。藏族用来记录藏语的藏文,也被不丹、锡金等地的人们用来记录自己的语言。在甘青川滇藏交界处的藏彝走廊,分布着一些深受藏族影响的民族,大多在外使用藏语,在内使用本族语言,被大陆官方认定为藏族,如嘉绒人、木雅人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藏族

藏族的相关资料?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自称“博巴”(藏文:??????;威利:bod pa)。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内人口约630万余人(2010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边国家亦有分布;另有从中国境内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后代近20万。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帝国。公元11、12世纪,藏民族开始逐渐形成。藏族使用藏语,通用藏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气氛浓厚。常着藏袍。以糌粑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饮酥油茶、青稞酒。牧区多住帐篷,城镇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历新年为重要节日。藏族文化悠久、灿烂而独特,文献众多,藏医药、藏历、歌舞、唐卡、金铜佛像等都独具特色。史诗《格萨尔王传》、热贡艺术、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族源藏族民间有关民族起源的传说中,流传最广、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猕猴与罗刹女交配繁衍藏人的传说。有学者猜测,“罗刹女”指的是藏地土著,“猕猴”指来自横断山区的种群,二者结合的传说隐喻远古时期两地氏族之间的联姻。藏族的基因有94%来自现代人种,6%来自已灭绝的人种。其现代人种的基因中,有82%与东亚人种相似,11%与中亚人种相似,6%与南亚人种相似。根据藏族特有的基因,藏族距今62,000-38,000年前就来到青藏高原。关于藏族的族源,历史上存在多种“外来说”。考古发掘则表明,在距今39,000-31,000年前,青藏高原上就有原始人类居住。昌都卡若遗址和拉萨曲贡遗址分别是藏东地区和西藏腹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现代研究多认为,藏区的种族和文化,是以藏区本地的土著居民和自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南下的氐羌部落为主体融合而成。另一部分古羌人向东发展,参与了汉民族的形成,即汉文文献中的西羌部落;一部分南迁云贵高原及东南亚,发展为藏缅语族各民族;留在青藏高原的部族,逐渐发展为今天的藏族。藏民族,是吐蕃王朝灭亡后通过吐蕃部落在原吐蕃王朝征服 地域(青藏高原范围),尤其是甘青及川西高原地区与原吐蕃王朝征服的各族居民经五代、宋、金长达几个世纪的相互杂处、共同生活及血缘上的彼此混同,尤其是通过“后弘期”藏传佛教在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广泛传播和普及之后而最终形成的。扩展资料:一、族称自称在藏语中,称藏区为“博”(藏文:????;威利:bod),称藏人为“博巴”(藏文:??????;威利:bod pa)。此外,不同地区的藏民又有不同的自称:阿里地区自称“堆巴”,后藏自称“藏巴”,前藏自称“卫巴”,康区自称“康巴”,安多地区自称“安多哇”。他称汉族地区多以“藏”为词根。在藏语中,“藏”本是满盈、纯净、清澈的意思,后来用来指称雅鲁藏布江(“藏曲”),再后来又引申指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地区。康熙年间,汉文文献开始用“藏”“西藏”来指称包含整个青藏高原在内的地区,并根据地名,将居住于“藏”的民族称为“藏人”“藏民”等,19世纪末开始用“藏族”一词做为藏民族的称呼。此外,根据藏语中对藏区的称呼“博”和对藏人的称呼“博巴”,汉文文献中也称藏人为“番族”“番人”“濮”“番巴”“博巴”“百巴”“北发”“发羌”等。唐代称当时藏地的政权为“吐蕃”。“吐”在藏语中指“上方”“高处”。“吐蕃”即“生活在高处的蕃人”,最初是西藏高原周边地区的藏族先民对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蕃人的称呼,在被蕃人部族征服后仍保留了这一说法。蒙古语和满语中都采用这一称呼,蒙文汉译为“土伯特”,满文汉译为“图白忒”。西方语言对藏区、藏人的称呼,也多译自此类,如英语中称西藏为“Tibet”。民族关系藏族与中原汉族长期以来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松赞干布时期,唐朝与吐蕃之间开通了长安—西宁—唐古拉山口—那曲—拉萨的道路。此后,藏汉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汉族的陶瓷、丝绸、印刷等技术传入藏地,藏族则向汉地传输了大量宗教文献。藏族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也有着密切来往。同样是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开辟了从拉萨至泥婆罗的道路,并通过泥婆罗与天竺来往。赤松德赞当政时,从印度迎请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弘教。印度传来的佛教给藏族的精神文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藏文书写体系也深受梵文影响。藏族通过藏传佛教,对周边地区的统治民族产生影响。元朝时的蒙古族上层,清朝时的满族上层,丽江地区的纳西族上层,都接受了藏传佛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等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交融。藏族与青藏高原上的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等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交流密切。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就是出生于门隅的门巴族人。藏族用来记录藏语的藏文,也被不丹、锡金等地的人们用来记录自己的语言。在甘青川滇藏交界处的藏彝走廊,分布着一些深受藏族影响的民族,大多在外使用藏语,在内使用本族语言,被大陆官方认定为藏族,如嘉绒人、木雅人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藏族

藏族有什么特点?

1、语言特点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藏、康、安多三种方言,并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绒藏族很少见是没有文字的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2、服饰特点: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是长袖、宽腰、长裙、长靴。这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4、文字特点:“藏文”一词写作“bod-yig”,意为“藏族的文字”。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扩展资料:藏族礼仪风俗: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藏族

藏族分为几种

藏族主要分为3种:卫藏藏族、康巴藏族、安多藏族,还有几个比较特殊的藏族支系:工布藏族、嘉绒藏族、白马藏族、木雅藏族、华锐藏族、卓仓藏族、夏尔巴人等。
1、卫藏藏族:
“卫藏”指拉萨、日喀则一带。该地域还包括阿里、山南以及部分林芝及那曲地区。这一地域内的藏族在方言、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较统一,是西藏地区传统的核心地域。居住于该地域内的藏族统称为卫藏藏族。
2、康巴藏族:
习惯上将西藏丹达山以东的地区,与四川西昌,雅安地区和阿坝藏羌自治州相连,北与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相连的地域称为康区。具体包括: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州、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州以及那曲东南一线。
3、安多藏族:
安多藏族的传统地域是指阿尼玛卿山西北、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小积石山以西的广阔地域。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一带。
4、工布藏族:
工布藏族主要在今天西藏的林芝地区,以工布江达、林芝为中心。
5、嘉绒藏族:
嘉绒在甘孜州丹巴县、康定县部分地区,阿坝州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红原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雅安市、凉山州等地。
6、白马藏族:
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一带。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都与其他地区藏族有所不同。
7、木雅藏族
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藏族支流,聚居于甘孜州高原地区。在康区木雅一带(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砻江之间)的藏族因其独特的语言和习俗,也称“木雅藏族”。
8、华锐藏族
“华锐”,意为英雄的地区或部落,是白牦牛的故乡。历史上华锐是指湟水以北,河西以东,包括青海的乐都北山、互助、门源、大通东部、甘肃的天祝、肃南皇城等藏区。
9、卓仓藏族
生活在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平安、湟中等县的藏族自称“卓仓娃”,其生活范围大约方圆一百多公里。
10、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藏语意为“来自东方的人”,主要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外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侧。


藏族文化有哪些特点?

1、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2、地域性和多样性藏区以地域主要分为卫藏、康区、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环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区等所处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劳动产业不同而言牧区、农区、农牧结合以及少数的渔业区的文化不同。3、完整性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为主,解放前藏区处于几乎封闭的环境,保持着较完整的原始状态,保留着的文化较完整。4、宗教性藏区的文化几乎全部都跟宗教有关联或受宗教的影响,藏传佛教是佛教与藏区土生土长宗教“苯教”结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独特性。扩展资料藏族的史前文化特点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质1、石器——狩猎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征。2、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筑的源头。3、石棺葬——远古藏族先民本土的丧葬习俗及宗教情怀。4、大石遗迹——原始风俗及宗教现象的文化遗存。5、岩画——远古藏族先民生活及精神的写照。二、史前藏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性特点在历史的进程中,藏文化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与周边文化互动、交流,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多元文化圈,呈现出文化互动的各种迹象,这些迹象在卡若文化、曲贡文化、部落遗迹中都有明显反映。此外,史前青藏高原的岩画,不仅有其地方特色和本土特质,而且在其发展、变迁中也应表现出它的复合性,这还有待于与印、巴两国的岩画作比较研究。三、史前藏文化是人类古文明的象征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可以说明远古时代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具备了猿和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藏族口承文学中,大量的藏族神话、民间故事和传说等,记录了史前藏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信仰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初始形态。因此,考察史前藏文化的文明史,不仅可通过考古,也可通过对藏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史前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形态,说明在史前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本土族人的物质、精神、制度三方面的传承和变迁的起始过程。2、藏族文明史有5千年以上的历程。具有5千年历史的卡若文明、曲贡文明、象雄文明,以及雅隆部落文明正是以游牧、畜牧兼农业经济为主的,以既本土又多元的文化特性构筑了藏族5千年的文明史。史前藏文化不仅具有悠久古老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远古、在史前一直不断地创造着藏文化的远古文明,构筑了藏文化史前的本土性、多元性和变迁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藏

藏族的文化特点有哪些?

1、独特性和完整性: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为主,解放之前因为藏区还处于几乎封闭的环境,它的文化受其他文化的影响较少,保持着较完整的原始状态,因此,现在可以说现在保留着的文化较完整。2、地域性和多样性:藏区以地域主要分为卫藏、康区、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环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区等所处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劳动产业不同而言牧区、农区、农牧结合以及少数的渔业区的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性方面:西藏昌都地区发现的“卡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藏族本土宗教“苯教”也被大多学者认为拥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几乎藏族的所有文化都是以一同一种载体藏文来贯穿始终和有效的统一。4、面具文化宗教功能突出:在藏族纯民间或纯宗教的事物是难以区分的,民间面具本身与宗教祭祀关系不大,甚至有的假面具纯系娱乐,但仍然富有宗教的内在含义。这一现象也是因为西藏特殊的文化背景,即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化错综交织而产生的,属于宗教性质的面具的数量也明显多于世俗性的面具。5、饮食文化特点: 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藏族种植青稞的历史很长,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贡嘎昌果沟遗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颗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和成面就称作糌粑。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酥油茶的原料为酥油、茶和食盐,三样缺一不可。

藏族穿什么衣服?

问题一:藏族人穿什么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 *** 、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做是最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问题二:藏族人一喜欢穿什么衣服,来抵御什么 你好!藏族人喜欢穿藏装,现在好像年轻的都喜欢穿汉装( 汉装,汉民族传统服装被称为汉装或汉服。学名华夏衣冠,又名华服,别名汉装,通称汉服。 )了,只是节日的时候他们才穿藏装. 藏族无论男女均喜欢佩饰,耳穿大环,手腕金银,顶戴珠链,尤其是腰间,男挎长剑,女佩腰刀,更显得粗犷彪美。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着,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不是拿来抵御什么的,是一种 象征,在历史时期,融合了多种时代元素。

问题三:藏族人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住在什么地方? 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卫藏广大农区,包括 *** 、日 喀则、山南、林芝等地,人们习惯经常梳理头发,发辫的繁多自然会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农区妇女一般只梳两根辫子,并在发辫中加杂五彩丝,劳动时可以将两根发辫盘在头顶上,头饰明显少于牧民。农区妇女的头饰与发辫纯属两个部分,装饰物为不同形状的组合体,戴时只与发辫连接,所以方便取戴。这是由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迅速,人们的服饰趋于便利、简单。
在日 喀则一带,常见的一种妇女头饰叫“巴珠”。相似弓状,用珍珠、玛瑞、珊瑚,松耳石等制成。戴这种装饰尤为讲究,而且也麻烦得多。首先提前一天将原来的两根辫子再重新分辫成很多小辫,戴头饰时将小辫子从中间分成两股,用一根约一米左右长的特制的竹弓弯曲,竹弓的两端与左右发梢固定,将头发向两边伸展拉平,在竹弓上挂上各种装饰。“巴珠”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用红布缠绕的竹弓为支架,弯弓的上部装饰叫“达扎”,是用珍珠做成的串链,平时还可作为胸部的装饰,下部装饰称“藏摸巴珠”。这两种装饰同时也起着平衡与固定作用。“藏模巴珠”平常为方便其间可直接盘在头上,这种戴法在前后藏区最为普遍。其次,在后藏地区还流传各种三角形或圆形的头饰,今天都已很难看到。
佩饰是构成 *** 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胸饰,腰饰等。起源于远古自然崇拜的文化现象,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 *** 以牧、狩猎为生,常年过着游荡不定的生活,所以过多的家产不便随身携带,只有将财产变成装饰带在身上,日积月累,佩带的装饰品越来越多不便行动,这样饰物中开始有了以一当十,或以一当百的精拙贵贱之分。由此,装饰便成为一个家庭财富的象征。
藏装镶裘皮边的习俗
很早以前,藏族的先祖们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那时有许多个部落逐水草,放牧牛羊栖息在上部阿里、中部卫藏、下部多康等各个地区。由于青藏高原气候十分恶劣,加之物产也极不丰富,生存条件十分严峻,部落酋长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积累更多的财富,举刀枪进行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他们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拓展疆域。在拓展疆域的战争中,藏族先王们为了鼓励在战斗中的勇士,也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投入争斗,采用了奖励勇士的办法来激励臣民。据说当时的奖励分为四个等级。在战场上机智勇敢、英勇杀敌、表现突出者可以得到藏王奖励的一绺水獭,待这样的水獭皮凑够一定数额时就可在藏王处换取一小组豹子皮,又等豹子皮凑够规定数额时就可换取一级老虎皮,等虎皮凑够规定的数额时就可得到藏王封赐的奴隶和土地,立功者可与统治者平起平坐了。

问题四:藏族人穿什么衣服 现在差不多都汉化了 年轻人都很少穿自己的民族服装了 这时中国教育的一缺陷

问题五:现在到 *** 应该穿什么衣服。 夏季(6月7月8月) *** 旅游穿衣注意:
【上衣】外套:休闲装、户外装、运动服等都适用;保暖里衣:长袖T恤、衬衣类,怕冷、体质弱者可适当添加。
【裤子】外裤:休闲、户外、运动等;保暖裤:六月可带一件薄秋裤,七八月无需。
【内衣裤】棉质内衣裤为佳,备一套换洗。
【鞋子】硬底旅游鞋、户外鞋、运动鞋为宜;去珠峰、阿里、墨脱这些景区,高帮的户外鞋更合适。
秋季(9月10月11月)进藏旅游穿衣说明:
【上衣】外套:休闲装、户外装、运动服等都适用,建议外套选双层或厚层的;保暖里衣:毛衣或保暖套装类,怕冷、体质弱者可适当添加。
【裤子】外裤:厚实的休闲裤、户外裤、运动裤等;保暖裤:保暖套装或秋裤类。
【内衣裤】棉质内衣裤为佳,备一套换洗。
【鞋子】硬底旅游鞋、户外鞋、运动鞋为宜;去珠峰、阿里、墨脱这些景区,高帮的户外鞋更合适。
特别提示:
1、纳木错、珠峰、阿里等高海拔景区一年四季都需要毛衣、羽绒等保暖服;七八月份纳木错一日游只备厚毛衣也可以的,如过夜羽绒类要温暖些; *** 、林芝、日喀则、山南等相对海拔不高景点景区,参考上面的春夏秋冬各季节穿衣指南预备着装就可以。
2、 *** 年初到年尾,阳光强烈空气干燥,爱美人士可考虑自备帽子、墨镜、唇膏、保湿护肤品等。
3、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等需要在正式场合出面的,可单恭预备正装皮鞋类。
4、行李过多不便携带或嫌麻烦的,可到 *** 后再置办保暖服。
5、 *** 昼夜温差大,冬季白天与夜里温差达十五度,其它季节昼夜温差十度左右,初次进藏游人需注意保暖,以免感冒影响旅程。
6、要注意高原反应,去 *** 之前要带好速效抗高原反应的奥默携氧片。

问题六:去 *** 穿什么衣服 太阳镜、太阳帽、防晒霜和润唇膏是必备之物,夏季出行也应备好长袖衣裤、羊绒衫和外套等保暖衣物,不要穿超短裙等过度暴露的服装,同时可备一些巧克力、牛肉干之类的高热量食品。如果去珠峰、藏北和阿里等偏远地区旅行,除个人卫生用品以及感冒药、肠胃药等常用药物外还应备上羽绒服、厚毛衣、防滑鞋、手电筒、军刀、指南针、望远镜、火种、晾衣绳、旅游热水壶及其它适应野外生存的专用物品。

问题七:现在去 *** 穿什么衣服, 这是 *** 一年四季的穿衣情况,你看哈!
(1)春季(3月-5月)
*** 、昌都、日喀则等地气温大概在10-15度左右,但是昼夜温差大,晚上就只有10度以下了。早晚都比较冷,注意多带衣服,但是 *** 的空气稀薄,含氧量低,带多了随身物品会很累,这个要权衡。天气总体上西北严寒干燥,一般情况下也就是去 *** ,天气还是不错的,不是很热也不是很冷,就是注意早晚温差。
(2)夏季(6月-8月)
气候凉快,午间较热,在10―26度左右。 *** 和林芝温度差不多,纳木错就低一些了,中午在 *** 和林芝可以就穿衬衣和长裤就行了。夜晚和去纳木错穿上毛衣和外套就可以了。
(3)秋季(9月-11月)
气候较寒冷、干燥,气温大概在4~22度左右,温差大白天有太气候温和,晚上的气温会降到零度以下,有点寒冷,建议薄衣服和厚衣服都带一点,要多喝水,并且做好皮肤的保湿工作!
(4)冬季(12月至来年2月)
气候寒冷、异常干燥。像纳木错等很多地方已经不适合旅游,但是 *** 等还是可以的,建议带厚一点的羽绒服,多喝水注意皮肤的保养。

问题八:西 *** 现在穿什么衣服呢? 您好朋友: 传统藏服。

问题九:现在去 *** 旅游应该穿什么衣服 查下那边的天气预报就知道了


藏族穿什么衣服

藏族男性服饰分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较大,节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现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橱中增添了西装、夹克等现代服饰,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饰情趣。但是不少人在节日时仍然保持着传统着装。藏装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着,基本特点是大子里面还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宽长,衣领、襟边、袖口、下摆等处多以细毛皮、氆氇或色布镶边。白天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左右盘扎于腰间。袍一件长袖衬衣。男子束腰带时,一般将袍子下摆提至膝盖。女子束腰时一般将袍子上提少许,使下摆遮住踝关节。 扩展资料贵族藏袍与民间藏抱的结构并没有根本区别。贵族藏袍差异主要表现在质地和花纹上。贵族服饰质地精细,花纹讲究。一般有蟒缎袍,由黄、红、蓝、绿、白、紫等色作基调,上面有"间希"纹祥(龙、水、鱼、云等纹)。此袍常是四品以上的官员朝见达赖喇嘛,或重大节日举行礼仪时穿用。藏族女子头戴帽顶有红绿色绒饰的尖顶小帽,下穿黑红色相间的十字花纹毛裙,着邦垫。上衣是齐腰间的小袖短衣,质地有毛、缎、布等。披方形缀绒披肩,手带银镶珊瑚戒指,左手戴银钏,右手戴宽二寸的砗磲圈。耳环多是金银镶绿松石质地,耳环上有钩。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藏族服饰

藏族分为几种

亲亲您好,1、藏族分为3种。分别为康巴、卫藏、安多。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我们常说的康巴藏族、安多藏族、卫藏一带的藏族,就是根据三大方言的范围来划分的。嘉绒在州内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甘孜州、雅安地区、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藏语方言嘉绒话,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为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嘉绒”一名因嘉莫墨尔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尔多神山四周地区。2、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摘要】
藏族分为几种【提问】
亲亲您好,1、藏族分为3种。分别为康巴、卫藏、安多。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我们常说的康巴藏族、安多藏族、卫藏一带的藏族,就是根据三大方言的范围来划分的。嘉绒在州内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甘孜州、雅安地区、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藏语方言嘉绒话,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为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嘉绒”一名因嘉莫墨尔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尔多神山四周地区。2、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回答】


有关拉萨的资料

拉萨

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下游北岸,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拉萨、藏语意为"圣地"、"佛地"。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建立了吐蕃王朝。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在此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由于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便先后建起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

拉萨市区地处海拔3650米的河谷冲击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之美称。年降雨量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气温28°C,最低气温零下14°C。

拉萨市除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三大寺、小昭寺、宗角禄康、河坝林清真寺和冲赛康外,又相继开放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寺庙、温泉、草原风光等旅游景点。

哲蚌寺是格鲁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曾有僧侣一万余人。占地20多平方米。整个寺庙规模宏大,鳞次梯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而建,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象征繁荣。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旅游中心。地处雅鲁藏布江主要支流拉萨河北岸,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拉萨古称“逻娑”,“逻些”,藏文意为“羊土”。相传,拉萨昔为沼泽地带,文成公主进藏初建大昭寺时曾用山羊负土填平而得名。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定都逻娑。到9世纪改称拉萨,意为“圣地”、“神地”,并沿用至今。随着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宗教的兴盛,逐步兴建了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此后的1300余年间,经过不断经营,在拉萨河谷平原上形成了以宫殿、佛堂、居民为主的独具特色的历史名城。现今拉萨市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523平方公里。辖7县1区,总人口47.4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近14万,有藏、汉、回等30多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87%


关于拉萨的资料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东邻林芝地区,西连日喀则地区,北接那曲地区,南与山南地区交界。南北最大纵距202千米,东西最大横距277千米。总面积31662平方千米。总人口42万人.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
  拉萨
  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东经 91°06′,北纬29°36′,海拔3650多米。
  邮政编码:850000
  区号:0891
  英文名:Lhasa
  汉语拼音:Lasa
  车牌编号:藏A
  拉萨市辖7县(当雄县、堆龙德庆县、曲水县、墨竹工卡县、达孜县、尼木县和林周县)1区(城关区)。全市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近55万,其中市区人口近27万,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87%。
  “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是至高无上政教合一政权的象征。早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兼并邻近部落、统一西藏后,就从雅隆迁都逻姿(即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1982年又将其定为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拉萨古称“惹萨”,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相传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惹萨”也逐渐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成为当时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萨是由布达拉宫、八廓街(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萨河构成的,但西藏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拉萨”应是指大昭寺和围绕大昭寺而建立起来的八廓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如今拉萨城东一带尚保持着古城拉萨的精髓。
  以布达拉宫和八廓街为中心的拉萨新城,北至色拉寺,西至堆龙德庆县。纵目眺望拉萨城,邮电大楼、新闻大楼、拉萨饭店、西藏宾馆及各色建筑物星罗棋布,互为参错,连连绵绵,一片新辉。站在布达拉宫顶上俯瞰拉萨全城,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廓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在这里,密布着颇具民族风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着来自藏区各地的人们,他们中许多人仍然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那仿佛从不离手的转经筒和念珠显然表明佛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拉萨北部当雄全县和尼木、堆龙德庆、林周、墨竹工卡部分区乡属藏北草原南沿,水草丰美,牧业兴旺,盛产牛羊肉类、酥油和牛绒、羊毛;中部是著名的拉萨河谷,南部属雅鲁藏布江中游,为西藏较好的农业区之一,盛产青稞、小麦、油菜籽和豆类,“拉萨一号”蚕豆更是饮誉中外的良种。拉萨周围具有经济价值和医疗作用的地热温泉遍地,堆龙德庆县的曲桑温泉、墨竹工卡县的德中温泉享誉整个藏区。
  拉萨市区地处河谷冲积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美称。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称为雨季。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零下14℃。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冬春干燥,多大风。年无霜期100~120天。
  交通
  * 拉萨贡嘎国际机场
  *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于2005年10月全线贯通,2007年7月1日正式通车。
  * 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等。
  乘车指南
  拉萨至格尔木1165公里,车费200—240元;拉萨至泽当191公里,车费30—50元;拉萨至昌都1121公里,车费280元;拉萨至成都2415公里,车费540元;拉萨至日喀则280公里,车费48—90元;拉萨至樟木754公里,车费130元;拉萨至江孜264公里,车费50元。
  自然地理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北高南低,中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势平坦。
  念青唐古拉山
  在拉萨以北100公里处,屹立着举世闻名的念青唐拉大雪山,北沿是纳木错,山顶最高处海拔7117米。
  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约600公里,它西接岗库卡耻,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 大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两省区天然分界线,也是青藏线109国道的最高点。
  “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由此可见藏民对它的崇敬相希望。这四座山峰及其周边地区曾受到强烈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较为陡峭的山岭,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异常。山势笔直,险要壮观。
  药王山
  药王山上是拍摄布达拉宫最好的角度,尤其是半山腰。在旅行季节的清晨,经常会有密密麻麻的摄影师和摄影发烧友汇集在药王山上等待第一缕光线照亮布达拉宫的瞬间。
  药王山,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右侧。海拔3725米,有小路可至峰顶。
  药王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咫尺相对,两山之间有市内的一条主要干道穿过。过去,两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层是门洞,是拉萨城的门户。60年代拉萨扩建,拆掉了佛塔,几十米宽的柏油路拉开了两山的距离。有人认为断了神脉,曾想法用经幡将两山连接起来。每年藏历年来临时,虔诚的信徒都要来此将新幡挂上。现已重新以塔相连。
  米拉山
  米拉山途经墨竹工卡县。米拉山高达4700多米,耸立在拉萨之东,米拉山对于西藏高原的千山万仞来说,虽然不过是一座小小的山体,但它却和南部的布达拉山构成了一条南北向的分水岭,横于东西向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之中,成为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
  拉萨河是拉萨市的母亲河,对拉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拉萨市民很热爱这条河,每到周未或节假日,成群结队的拉萨人或开车或步行到拉萨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帐篷,或钓鱼、或戏水、或沐浴,喝着酥油茶,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美食,尽情享受拉萨的灿烂阳光与闲情逸致,很像汉族的野炊。
  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马沟。流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全长495公里,流域面积31,76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区流量287立方米/秒;海拔高度由源头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此河属于融雪和隆雨类型,水量的大小随着温度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而变化。
  拉萨河流域内大部分为山地,山峰高耸,坡度陡峭,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念青唐古拉山脉必育有规模不大的现代冰川,流域右岸支流大部发源于冰川,左岸支流大都发源于湖泊或沼泽。
  拉萨河在林周县唐古以上河谷呈“V”型,以下至墨竹工卡县河谷变宽阔,宽约1—1.5公里,开始有河心漫滩出现,漫滩上植被良好,该段河道较规正,两岸分布三级连续的阶地:三级阶地高出河水位40—50米,其表部为厚50—80厘米的砂表土,生长着茂盛的草类,是天然良好的牧场;二级阶地高出河水位20—30米;一级阶地高出河水位10—20米,大部分已被开垦成耕地。
  沿河两岸是河谷冲积平原,宽度达1—10公里,耕地面积约57万亩,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质较厚,水源充沛,是西藏粮食主要产区之一。
  拉萨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委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比邻省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多1800小时,比中国最大的东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时,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美称。
  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零下14℃。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冬春干燥,多大风,年无霜期100—120天。相对而言,3—10月份气候温暖而湿润,是西藏最好的旅游季节,而通常每年的“五一”是旅行季节的开始。


上一篇:增粗增大丸

下一篇:windows7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