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加缪

时间:2024-06-30 20:28:13编辑:奇事君

《局外人》

拿上日记本和一本书,在图书馆寻一座位,安静地读书,读到兴头写上几笔,享受着独处的时光...

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

相遇是这样的一句话,但整个故事却完全出乎意料。未读之前,我就被标题深深地吸引,“局外人”,我也常是一个局外人呢,无论在哪里都那么格格不入,但这种局外又和小说中的局外不同。

《局外人》,作者加缪,写于1940年前后,对现在来说可是一段相当遥远的时间,文字这种东西,就是无比的神奇,能将古老的思想完整的传承下去。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默尔索的第一视角叙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他的母亲的葬礼开始,以他杀了阿拉伯人结束,第二部分则描写他杀人之后的审讯,以及他的心理活动。

说是分为两个部分,其实只是很短的一篇,全书不过五六万字,144页。很平淡的读完了全篇,很神奇的是我并没有因为这份平淡而读不下去。

当默尔索被拉上法庭时,他并没有惴惴不安,相反,却饶有兴致的进行起了人类观察,始终作为一个旁观者注视着这场滑稽的审讯。明明是对自己的审判,却不被允许为自己辩护,只能保持沉默;明明审的是一场杀人事件,却莫名的转移到对他人性的批判,就因为母亲去世后的异常表现,而被人说成渣滓。

人类,真是感性的动物啊!可以将毫无关联的事用巧妙的理由联系在一起,加以定罪,观庭者有那么多,却没有人出来质疑,当局者迷。正因为读者是真正的局外人,旁观者,才能发觉到这里的异常吧。

默尔索,一个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局外人,能平静的的接受死亡,也算是一种善终吧。


《局外人》

1.我想,这又是一个忙忙乱乱的星期天,妈妈已经下葬入土,而我明天又该上班了,生活仍是老样子,没有任何变化。

2.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

3.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设想期待过自己所爱的人的死亡。

4.日子,过起来当然就长,但是拖拖拉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有“昨天”与“明天”这样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5.不论是我妈妈还是我自己,并不期望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而且也不期望从任何人那里得到什么,我们两人都已经习惯我们这种新式的生活。

6.所有一切都是真的,但又没有任何东西是真的!

7.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

8.我从来没有对某件事真正悔恨过。我总是为将要来到的事,为今天或明天的事忙忙碌碌,操心劳神。

9.他说我实际上没有灵魂,没有丝毫人性,没有任何一条在人类灵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原则,所有这些都与我格格不入。

10.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是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

11.一个人即使倒霉决不会时时事事都倒霉。

12.他把手放在我的肩上,说:“不,我的孩子,我在您这里就是父亲。但您不明白这点,因为您的心是迷茫的。我为您祈祷。”(自以为是的人,才是最可悲可叹的吧!)

13.有朝一日,所有的其他人无一例外,都会判死刑,他自己也会被判死刑,幸免不了。这么说来,被指控杀了人,只因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而被处决,这又有什么重要呢?

? ? ? 人的生活经历经验决定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每个人不同的成长造就了他/她的独一无二。

? ? ? 没有人有资格去判定别人的“不同”就是错误的。但我们身处这个社会,就必须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不符合常理认知的行为一旦发生,就成为了这个世界的“病人”、“坏人”。

? ? ? 我们渴望自由,但出生到现在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的自由过,所谓的自由建立在大众点评下,符合大众认知的自由。但不可否认,真正的自由也许会导致混乱,秩序保护我们的同时,也限制着我们。

? ? ? 对待他人之事,我们可以做个“局外人”;对待自己之事,若我们还是以“局外人”之心态,那么我们会成为真正的“局”外之人。要知道人们是不会在乎你的过程,不在乎你有多疲劳倦怠、难以顾及,他们只看结果,然后以此判定你的人格,判定你的罪行。

? ? 人生在世,为了更好的生活,适当的合群,适当的伪装。


加缪的局外人表达了什么思想加缪局外人结尾解析

1、《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2、这种思想在这部书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情感生活上的局外人,“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这就是小说惊世骇俗的开篇。丧失亲人的打击无疑是沉痛而惨烈的,可是他却以极其平静的口吻轻描淡写地叙述,仿佛事不关己,连时间也记不准确,让人十分讶异。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流过半点哀伤的泪水。3、其次是工作,工作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获取荣华富贵的重要途径。基督徒认为工作是上帝赐予的使命,即“calling”,必须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可是,当老板提出要派莫尔索去巴黎设置的办事处工作时,身居偏远小城的莫尔索却拒绝了这个发展前景广阔的差使,回答说:“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这种不知好歹的答案让老板颇为扫兴。4、再次是死神,当他无意间错杀了那个阿拉伯人之后,无论是在身陷囹圄的漫长岁月里,还是在法庭上愤怒的审判声中,他保持了一贯的冷漠态度。人们的言辞无法引起他太大的关注,周围微末的事物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心。“我听见椅子往后挪的声音”,“我看到好些记者都在用报纸给自己扇风”,“尽管挂着遮帘,阳光仍从一些缝隙投射进来”面对人们“义正辞严”的谴责,他继续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完全没有为了保命而讨好大众的媚态。5、还有彼岸世界的局外人,当人们被现实当中形形色色的苦难压迫得无路可走时,便会寄希望于飘缈的彼岸世界,渴盼能有一个永恒的上帝来拯救自己,指引道路,并祈求肉体毁灭后能灵魂升天,永享安乐。


加缪的《局外人》表达了什么思想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这种思想在这部书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情感生活上的局外人,“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这就是小说惊世骇俗的开篇。丧失亲人的打击无疑是沉痛而惨烈的,可是他却以极其平静的口吻轻描淡写地叙述,仿佛事不关己,连时间也记不准确,让人十分讶异。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流过半点哀伤的泪水。
其次是工作,工作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获取荣华富贵的重要途径。基督徒认为工作是上帝赐予的使命,即“calling”,必须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可是,当老板提出要派莫尔索去巴黎设置的办事处工作时,身居偏远小城的莫尔索却拒绝了这个发展前景广阔的差使,回答说:“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这种不知好歹的答案让老板颇为扫兴。
再次是死神,当他无意间错杀了那个阿拉伯人之后,无论是在身陷囹圄的漫长岁月里,还是在法庭上愤怒的审判声中,他保持了一贯的冷漠态度。人们的言辞无法引起他太大的关注,周围微末的事物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心。“我听见椅子往后挪的声音”,“我看到好些记者都在用报纸给自己扇风”,“尽管挂着遮帘,阳光仍从一些缝隙投射进来”……面对人们“义正辞严”的谴责,他继续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完全没有为了保命而讨好大众的媚态。
还有彼岸世界的局外人,当人们被现实当中形形色色的苦难压迫得无路可走时,便会寄希望于飘缈的彼岸世界,渴盼能有一个永恒的上帝来拯救自己,指引道路,并祈求肉体毁灭后能灵魂升天,永享安乐。


当自由被剥夺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自由 加缪

我又翻阅并查找一遍,并无这段原话,可能你摘录有误。

只找到意思相近的一段:
在我被监禁的开始,最使我感到难以忍受的是,我还常有一些自由人的念头。例如,我想去海滩,朝大海走去。我想象着最先冲到我脚下的海浪的响声,身体跳进水里以及我所感到的解脱,这时我才一下子感到了牢房的四壁相距是多么的近。但这只持续了几个月。然后,我就只有囚徒的想法了。我等待着每日在院子里放风或我的律师来访。其余的时间,我也安排得很好。我常常想,如果让我住在一棵枯树干里,除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之外无事可干,久而久之,我也会习惯的。我会等待着鸟儿飞过或白云相会,就像我在这里等待着我的律师的奇特的领带,或者就像我在另一个世界里耐心等到星期六拥抱玛丽的肉体一样。何况,认真想想,我并不在一棵枯树干里。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不过,这是妈妈的一个想法,她常常说,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最后再说一下一楼的复制狗,回家吃屎。


枫影夜读 #16 -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短短两句,以死亡开幕。本应承接悲伤与肃穆情绪的第二句,却转折出平淡冷漠的气息。再读这个著名的开场,依然为之动容。这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60)于1942年出版的小说《局外人》(法: "L'étranger", 英: "Stranger", 繁: 《异乡人》)的开场。 我因为在“Steve说”播客中听到杜素娟老师(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教授)提及此作,遂开始阅读。小时候读“名著”只感觉累,所以我此番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一拿起本书就手不释卷,被这个荒诞又现实,奇妙又赤裸的虚构故事深深吸引,读得津津有味。 以下内容涉及重要情节透露,建议读完原作再看 小说以法语写成,几个中译本均行文流畅,颇为好读。本作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男主人公默尔索先生(Meursault)从参加母亲葬礼到杀人被判死刑的短暂又波澜起伏的故事。默尔索先生是一个奇怪的人,但不古怪。古怪好歹有些活跃的色彩,他更像一个心如死灰,麻木冷漠,在城市囚笼中默默行走的旁观者。 故事开篇他回到养老院后,不愿开棺再见母亲最后一眼,第二天的葬礼,主角毫无波澜而养老院的老人却哭得晕厥过去,种种细节让男主角显得十分无情。可偏偏读者通过作家的笔触读到了主角内心的思考,这些思考既冷酷无情又理所当然:他并不伪善。读者跟随这些思考看到的默尔索,和其他角色看到的默尔索截然不同。 也许只有默尔索的女朋友玛丽(Marie)是最接近读者视角,能够理解默尔索的人。他们的第一次约会是在默尔索母亲葬礼的第二天。他们看了场喜剧电影,回到默尔索的公寓做爱。当玛丽知道他的母亲昨天刚下葬的时候,她“吓得往后一退,但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默尔索为人处世显露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与其说他过着“生活”,毋宁说是他被定义在了所谓“生活”的框架中。 后来默尔索卷入了朋友莱蒙德(Raymond)的情妇纠纷之中。也是因为这种“无所谓”,他帮莱蒙德写信给这位情妇。这个情妇来了,和莱蒙德发生争吵,被殴打,警察也来了。这件事情导致情妇的阿拉伯人兄弟前来复仇。默尔索与莱蒙德前去度假的时候,在海滩上遭遇阿拉伯人三次,打架,持枪,最终默尔索枪杀了其中一个阿拉伯人,就此展开故事的第二部分。 入狱之后默尔索在关押期间与律师、预审法官进行预审谈话,在庭审期间检察官、律师、法官的辩论构成了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最终默尔索在被判死刑后,最后一次见神甫(他一直拒绝见神甫)时把全部的力量喷薄而出,并在爆发中结束本作。 《局外人》是名作,自然有许多人会做“深度解析”。我所写的既不“深度”也不“解析”。我只是在阅读时常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横在心头,像一块大石,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能是西西弗斯的巨石,推上去又滚下来,再推上去再滚下来。 默尔索在书中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不符合“常理”和“道德”的,而庭审时人们争论的焦点也是这份“常理”与“道德”。默尔索这个人物其实是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一角的放大版,是一个极端的案例。这种极端与反常,作者在另一部书中称之为“荒诞”。默尔索的这份“荒诞”无疑引发了世人的警醒与反思。作者加缪在1957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是: 我喜欢作者描写阿尔及尔街头落日的片段,喜欢以旁观者观察世界的角度,喜欢主角每次内心波动时随之而来的晃眼的阳光,夏日的气息,街头的声音。加缪的写作技巧无疑是高超的。 比如主角从葬礼到回到阿尔及尔的转场: 比如男主被判死刑,回到法庭接受宣判时的场景: 仅凭这些优秀的文字就足以吸引我把它再读一遍。至于默尔索的被动地活着,他的漫无目的的不知道属于谁的人生,我想多数人都会有同感。那么怎么办呢? 《局外人》没有给出答案。哪怕是最后的默尔索的爆发,也只是向死亡思考,思考重新开始的希望。但只是希望,他没有重新开始,他在希望中结束了。 2021.07.29/中午 于夏日的灯下

从《局外人》看加缪的哲学思想:从荒谬走向幸福

加缪是法属北非阿尔及利亚人,从小说法语。他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在战场上阵亡,母亲靠给别人帮佣把大养大。加缪从小生活贫困,靠奖学金维持学业。

但他生活的地方在美丽的地中海湖畔,自然界的阳光和海滩赐予了他内心丰富的力量。连他自己都说:“在我作品的核心,总有一颗不灭的太阳。”这赐予了他思想特有的力量。

家庭的贫困与自然界丰盛的资源,使他的生命中有明显的正面与反面的处境。




《局外人》是加缪早期创作的中篇小说,被称作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在这部小说当中,加缪将现代人的荒谬处境描写的淋漓尽致。

当时还与加缪不认识的存在主义哲学家 萨特, 在看完小说后立即写了一篇上万字的书评,让加缪从一个地中海边陲地带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了巴黎文化中心的名人。

因为这部小说,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当时44岁的加缪。他是有史以来第二年轻得到这个奖项的(当时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是1907年颁给42岁的英国小说家吉卜林)。

得奖的理由是:“他对现代人的良心的处境,有非常清晰而诚恳的阐述。"

《局外人》这部小说一开篇就描写了一个荒谬的处境,震惊了所有读者:“妈妈今天死了,或许是昨天,我不清楚。养老院寄来通知,说"令堂过世,请来料理后事。“

在所有人看来,母亲的过世是一个让人无法不悲痛的事实,而主人公莫索尔则没有什么反应,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因为他平时要上班,只有周末才有空。

不过他还是请了两天假。在葬礼上,莫索尔面无表情,并时不时发困,也不知道母亲去世时的确切年龄;第二天他结交了一个女友,并一起游泳、发生关系。母亲的死看起来对他毫无触动 。

莫索尔与同伴出游,并误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自此,第一部分结束。

第二部分中,莫索尔在牢房中度过,并接受了几次审判。 在审判过程中,司法机关利用自己可笑的逻辑,将主人公误杀事件强行地与他对母亲之死的冷漠联系在一起,认为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杀人魔鬼。

在审判的过程中,莫索尔本人对于这场“闹剧”表示很荒诞,没有任何人听他的辩解和意见。

在临死之前,莫索尔终于敞开心扉,他认为自己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荒缪,但至死,他都是幸福的。

他将“我不知道”“这毫无意义”挂在嘴边,因为他意识到世界没有意义,没有出路。世界、世人并不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人与世界是对立的。

如果读完这部小说,你认为加缪的思想是悲观的、厌世的,那你就错了。

加缪一生热爱世界,他肯定地说:“要改善人生,但不是去改造世界。”

其实加缪的思想很“接地气儿”,他关心人们怎么样与这个世界相处,怎么样通过反抗“荒谬”来达到人生的自由。他说:“我对人关心,我对人类绝无轻蔑态度。”

从加缪的作品以及他的言论中,他的思想分为三个部分:荒谬、反抗、自由。

我们从《局外人》这部小说中,可以窥探到加缪关于“荒谬”是什么的哲学思想。

加缪说:“所谓的荒谬,就是世界的非理性。”在他看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 追求一种理性,要求世界能够理解我们个人,否则就没有意义可言。人总是热切地希望我们被这个世界所接纳和理解,但世界对我们的回应却总是事与愿违。世界是非理性的,人的理性与世界的非理性,就造成了荒谬的情况。

在小说中,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出于自己的所思所想,却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亲眼看着这个世界的“荒谬”,却做不出任何改变。即时在“神父”的劝说下,他依然选择放弃上帝,不信仰上帝,他说:“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敢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

这个关系是指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存在与这个世界上,就是荒谬的开始。没有一个人能脱离世界而存在,因此这种荒谬也就存在。

那么,作为人,处在这个与世界结合的荒谬世界中,应当何去何从呢?加缪指出:“人一旦发现荒谬,就不免想写一本《幸福手册》。”他认为荒谬与幸福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认识到荒谬的存在,便可以通过反抗荒谬,争取自由,获得幸福。

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傅佩荣先生说:

加缪认为荒谬产生了三个结果:第一,我的反抗,第二,我的自由,第三,我的热情。

加缪说:“我反抗,所以我们存在,”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处境反抗,而是为了全人类。

而加缪的自由,说的是我们有无限制的创造的可能性,这个自由要用来创造人生的幸福。

那热情呢?就是要肯定人间的关怀,要为人类寻找新的机会,走向幸福。

他对人性也从来没有失望过,不管遇到如何负面的处境,还是相信在人身上,可赞美之处多于可鄙视之处。

荒谬——反抗——自由——幸福,这就是加缪的整个思想逻辑和体系。

可惜加缪在47岁的时候便不幸因车祸去世,导致他第三部分“自由”的思想作品没有出版,实在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

加缪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离我们并不遥远。

当人们向上寻求信仰、上帝的时候,发现内心已经不那么坚固;

向下寻求“科学技术”的时候,发现科技与我们隔阂更深,

唯有向世界、向周围的人际关系寻求帮助,才可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因此,关照人与世界的关系、关照人与人的关系,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当代人关心的重点。

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在他去世之前,他的“反抗哲学”留给我们一个更加乐观的可能:

人类所处的黑暗的尽头,将来必有一线光明,只待我们继续奋斗,促进它的实现。


加缪《局外人》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莫尔索是阿尔及尔一家法国公司的职员,因为帮邻居情人出轨的事情做了证人,遭到情人弟弟的攻击,在慌乱反击中开枪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法官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于是用主人公母亲去世他还有心情去玩笑和女人在一块为理由,将他判为死刑。临刑前莫尔索闪过愿意重新生活的念头,但他仍然觉得现在也是幸福的,想到受刑时会有很多人来看,来咒骂 他,他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局外人》】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主人公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出于正当防卫而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毫无抒情的直白,只是默尔索的内心的自发意识的流露;第二部分,默尔索因杀人被告,接受司法机关的审判,最后司法机关判决了默尔索死刑。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我被处决的那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并对我报以憎恶的怒吼。” 小说短小而直白,却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加缪在《局外人》中引入了一种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所谓的陌生化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表达小说内容的过程中,颠覆了一些社会化民众习以为常的情理,这种手法加强了故事内容的荒诞性。

《局外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局外人》告诉我们:当人们去苦心寻找人生的意义,努力解答生活的难题,得到的最终答案便是发现人生本质的荒诞和无意义。《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就是一个清醒的笨蛋,他明白上帝不存在,不喜欢世俗的惺惺作态,可以说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本能生活。他的生命充满着肉体的欲望,他热爱生活、善于从最细微之处观察世界。但他却不受情感、道德的羁绊。最终,他被那些愚昧的聪明人处死了。其实,赴死比活着容易。我们应该考察是如何活得更好。默尔索是活在当下的,正如他在法庭上的内心独白:我真想亲切地、甚至有爱地向他解释说我从来不会真正对什么事情感到后悔,我关心的总是今天或者明天即将发生的事情。全书赏析: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是主人公又从不分析他内心的思想感情,所以是内心描写和外部描写巧妙的结合,表明加缪掌握了美国作家福克纳、海明威等人的部分写作技巧。关于审讯和判决的段落则显然受到了卡夫卡作品的影响。主人公在自己不自觉的情况下犯罪,会使人联想到西默农的侦探小说。总之《局外人》的奇特而又新颖的笔调包含了不能以世俗之见和从字面上来理解的意义:塑造了一个显然与众不同的反面人物,却是一个不指望有别的社会,不想和别人有任何联系、只想保持自己个性不受干扰的人物。

局外人讲的是什么

《局外人》讲述的是一名为默尔索的小职员因过失杀人被指控,却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而被判处死刑的故事。《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局外人》作者简介:加缪(1913—1960)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家之一。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鲁迅称他为“幽默家”。加缪的创作特色是用白描手法,极其客观地表现人物的一言一行。文笔简洁、明快、朴实,保持传统的优雅笔调和纯正风格。他的“小说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蕴含着哲学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艺术家的强烈激情。

《局外人》加缪

主人公的母亲去世了。他去到母亲所在的养老院去守灵,参加葬礼。主人公与母亲好像感情并不深厚,他全程心情都挺清淡,不悲伤。而且全程很关注母亲葬礼之外的人事物。

[爱心]这也许就是《局外人》名字的由来吧。

补#20211228


补#20211229

《局外人》加缪

1.对面的人行道上,烟草店的老板搬出一把椅子,放在店门前,倒坐在上面,两只手靠着椅背。刚才还挤满人的电车,此刻突然就没什么人了。

2.刚才飘过的那片乌云,倒是把整条街都笼罩在了要下雨的氛围里,街上的一切变得阴暗又低沉。我就这样张望着天空,不知道过了多久。

[爱心]我也喜欢观察周围,我也喜欢发呆。

3.妈妈已经下葬,我也要重新去上班了。总而言之,生活跟往常一样,一切只是照旧而已。

[爱心]不管怎么样,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20211230

《局外人》加缪

1.就这样,一人一狗待在人行道上,你瞅我,我瞪你,人是满脸憎恶,狗是满脸畏惧,几乎天天这样。当狗要撒尿的时候,老头儿偏不让它尿,硬拽着它往前走,狗只好边走边尿,淅淅沥沥地尿了一路。如果狗不小心尿到了房间里,那更要遭到一顿毒打。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八年,塞莱斯特提到他们时,总是会说:“真是太惨了。”但实际上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这个还真不好说。

[爱心]这让让我想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句话。人家过得好不好,只有人家自己知道。

2.说到萨拉玛诺和他的狗,他也会说:“真是太惨了。”他曾经问我对此会不会感到很厌烦,我回答说:“不会。”

[爱心]感觉“我”是孤独的,带着些许冷漠。与己无关的事通通高高挂起。在母亲去世以后,照样可以平静地观察生活、调情,人和狗的争执也丝毫干扰不了我的心情。其实人世中何尝不是这样呢。

3.他听说了我妈妈的死讯,但这也是人之常情,早晚都要经历,不要太过悲伤。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爱心]默尔索对一切都显得不在意,对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看客视角的局外人。


上一篇:赳赳中华

下一篇:巨人捕手杰克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