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
? ?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他们各有81篇,当然在其他地方学到的我们这里就不用说了。我要给大家探讨的是根本与本质的问题。
? ? ? 那么到底什么叫素问?可能很多人在学习这部经典的时候直接就从正文去了。这个不太好,中国文化的特点尤其在我们学习经典之前,一定要认真去解读他的题目或者说是序!因为题目和序~是整片的文章高度浓缩和导引,对于我们把握整部经典的方向起到重要的作用。
? ? ? 素问:素~我们首先有个表达:素人,不吃肉的人~吃素;没有化妆的人~素颜;素指的就是平素,平常或者本来的面目,本来的样子。素问——就是对那些生命本质或者是生命本源问题,以问答的形式来探讨的一部经典。那我们在看这个问:是我们要着重注意的一个字,我们从小到大会遇到很多很多不同的麻烦,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应对的时候通常都是,去问比我们更有经验或者更有智慧的。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抱着一个问题,去问张三或者李四,问王五,问老师,问父母或者现在大家很喜欢去问度娘,最后可能我们又换来一大堆不同的答案,因为大家的立场是不同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麻烦而来的,结果反馈来一大堆的结果变成一个新的麻烦。所以问和问是不一样的,在我们黄帝内经在我们的经典学习里面。这样的问叫问天,问师,问道!为什么问那么重要?为什么中国文化把学习叫~做做学问,因为学习很大一部分学习就是要学习怎么样去提问.想想我们问候还地问一样吗?所以。问道是有维度的,在不同的问题,一定会产生不同维度的答案。我们经典文化中绝大部分都是以问题来展开的。《金刚经》是须菩提与佛陀的回答;《楞严经》是阿难于佛陀的回答;《论语》是孔子与学生们的回答。我们从这里发现皇帝的提问其实就是不断刷新他的自见,他的维度,他的人生观,世界观!?
? ? ? ? ? ? ? ? ? ? ? ? ? ? ? ? ? ? ? 2020.4.9
《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素问》有什么区别吗?
《黄帝内经》事实上现在是两本书,一本《素问》,一本《灵枢》。您真的有兴趣的话,建议买《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灵枢经校释》,以上两本都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的。所谓《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实际上也只是《伤寒论》诸多传本中的一种,里面的内容有一部分并非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也是两本书,《伤寒论》《金匮要略》,建议买《伤寒论译释》(陈亦人主编)、《金匮要略译释》(李克光主编),以上两书为上海科技出版社。《本草纲目》就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的“金陵版”,不需要翻译。以上五本书都有最新印刷出版,可以买到。《黄帝内经素问》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俗称梅花本,最佳。《灵枢经》也是人卫的梅花本最佳。均由刘衡如先生校勘,精选版本,质量最佳。关于《内经》的成书,现在学术界能够肯定的是,其中除“七篇大论”成书较晚(应不晚于南北朝)以外,其它各篇应是自战国至西汉末年逐渐完成的,作者应不止一人。它的结集成书至迟在汉元帝前。(班固《艺文志》袭刘向《七略》称“黄帝内经十八卷”,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内经》,但其总体的文字应不会相差太多)。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辑录《内经》最早的文献是晋朝皇甫谧编著的《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一书。在《甲乙经》序中,他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内经》由《素问》与《灵枢》两个部分组成,这一记录虽不见於班固《艺文志》,但张仲景的《伤寒论序》中也曾提及。《素问》。《素问》我们知道的有两个本子,最早的是齐梁间全元起的《素问训解》,已失传,现有段逸山先生《〈素问〉全元起本研究与辑复》一书可了解。今本《素问》实由唐代道士王冰整理编辑,王冰版的《素问》,後经北宋林亿等重新校整後,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即为我们现在普遍见的本子。《灵枢》。北宋林亿校正医书时,《灵枢》已散失。北宋时高丽国献书,高丽国希望以《灵枢经》换取中国的《资治通鉴》,《灵枢》又重新传回中国,但此版本由於北宋末年战乱,已散失。南宋绍兴乙亥史崧校定家藏本的《灵枢》九卷,增广为二十四卷,刊行于世,即为现代流传的版本。另一部有关于《内经》的书是学者不可不知道的,那就是《太素》。唐高宗乾封元年至弘道元年之间,著名医家杨上善奉敕类编并注释《灵枢》、《素问》,撰为《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此本林亿校书时尚在,约在靖康难中散失。据《宋史·艺文志》及南宋《中兴馆阁书目》、王应麟《玉海》所载,原三十卷之巨的《太素》,在当时已仅存三卷。所幸鉴真东渡之时曾将此书带去日本,日本医界递相传抄,然而至元代至元年间而此学中断,各家抄本也逐渐散佚。至光格天皇天明八年(即公元1788年),始有福井榕亭发现并抄得仁和寺所藏古抄卷子本《太素》残卷数卷,1830年小岛学古遣书手赴仁和寺重抄《太素》,得全书三十卷中的二十三卷。此二十三卷版本最初仅在日本学者之间传抄,到十九世纪末叶,先有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员杨守敬携归,继有黄以周、柯逢时等分别以重价从日本购得。此二十三卷本有袁昶、萧延平校订版本,分别称为通隐堂刻本和兰陵堂刻本。1918年,在日本又相继发现古抄本《太素》卷十六、卷二十一及卷二十二、(十二刺)二篇。至此,仁和寺古抄卷子本《太素》被发现者共二十五卷(其中某些卷不全),并于1910年、1952年,两度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此后长期深藏秘府,世人罕睹其貌,直至1971年日本盛文堂汉方医书颁布会才刊刻此二十五卷本《黄帝内经太素》。1981年日本东洋医学研究会更将仁和寺原抄二十五卷本《太素》影印出版,这是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接近杨上善《太素》原本的版本了。
素问和灵枢分别讲什么?
《素问》之义,实质以问答形式讲述人体生理病理的问题。《灵枢》共有三名,早期名称叫《九卷》,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云“九卷”。灵枢书中的主要内容,是研究针刺的问题,故又称之曰《针经》。全书八十篇专论中,与针法有关内容,占五分之四左右。因此它的命名可能从针法方面来考虑的,其本来的取义是:“灵” 指人体内的所谓"真灵之气”。古代医家认为,是它促成整个机体的运转,使各个器官组织相互联系,发挥功能。“枢” 是气在体内运行的枢机规律,必须掌握了气之枢机,针刺方可见效,故曰《灵枢》。《灵枢》《素问》出处介绍《灵枢》《素问》是我国两部理论医著,始见于《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无书名。汉晋时候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朝以后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灵枢》等多种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
《素问》与《灵枢》有什么区别?
1、流传版本不同《素问》现存最早版本是金刻残本,尚存11卷;通行本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武陵顾从德影宋刻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影印本和排印本出版。《灵枢》现存最早版本为元代后至元五年胡氏古林书堂刻本,另有明成化八年(1472)熊宗立种德堂刻本、嘉靖间吴悌刻本及赵府居敬堂刻本、清咸丰二年钱熙祚守山阁校刻本等,通行本为196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代赵府居敬堂刻本刊行的影印本及铅印本等。2、影响不同《素问》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从而为祖国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千百年来,一直对临床实践起指导作用。不但为历代医家所宗,而现在中医运用的基础理论,仍以本书记述为主要依据,是祖国医学重要经典著作之一。《灵枢》是全面系统总结我国汉代以前中医学理论、经络学说和针刺技术的经典性著作,为后世医学,尤其是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讲述的方面不同《素问》书中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各个方面,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主要以讲养生和病因为主。《灵枢》详细地介绍了古代九种常用针具的名称、形状和用途,讨论有关疾徐、迎随等针刺补泻手法等问题。主要以针灸为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素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脱简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羲。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时大唐寳应元年岁次壬寅序。《黄帝内经素问注序》翻译:解除疾病的束缚和痛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域,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序说:“伏羲、神农、黄帝的著作,称作三坟,是讲述重要道理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内经》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内经》的卷数。虽然几经年岁推移,朝代变革,但是对《内经》的传授和学习依然存在。担心学习者不是适合的人,因而时常有秘藏不授的内容。所以第七这一卷,主管教育的官员隐藏了它,遵行的本子只有八卷了。虽然这样,但是《素问》的文字简约,内容广博,道理奥妙,含意深远。天地的现象分清,阴阳的征候列举,变化的原由表述,死生的预兆显示。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符合。查核它的言论有证据,检验它的事实不差错,确实可以称得上最高学说的根本,养生之道的基础。假如天资敏捷聪颖,便能通晓玄妙的道理,完备的见解虽然属于生而知之的人,但是对经文的正确理解也要借助前人的训解,未曾有行走不遵循道路,出入不经过门户的人。专心致志,精深研究,探索微妙深奥的含义,如果认识符合《素问》的精义要旨,那么就会达到目牛无全那样技艺纯熟的境界。所以往往会取得成效,好像鬼神在暗中相助一样,因而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家陆陆续续地出现。如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时有张仲景、华佗,都是掌握《素问》奥妙道理的人。他们都能使医学的效用不断更新,普遍地救助民众,好像鲜花绿叶递相繁荣,声名和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果,也是上天的资助吧。我年轻时就仰慕医道,一向喜好养生,有幸接触《素问》这部真经,就用作借鉴。然而传世的版本有错误,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义相差甚远,施行运用不易,阅读领会·也困难岁月已久,沿袭而成弊端。有的一篇重复出现,而另外立两个篇名;有的两篇合并一起,而总括为一个篇名;有的问答没有完结,而另外设立篇名;有的书脱简失未加写明,而说是历代残缺。在重出的《经合》篇前加上《针服》的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并人《咳论》篇。割裂《通评虚实论》而并人《四时刺逆从论》,把《诊要经终论》并人《玉版论要》;分解《皮部沦》而加入《经络论》,把有至教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放在后面,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列在前面。诸如此类,不可尽数。将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到达?要去扶桑,没有舟船不能前往。于是我精心努力广泛寻访,就发现诸多占有《素问》资料的医家。经过十二年,方才掌握条理要领,探讨收获之处,深感实现了宿愿。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获得先师张公秘藏的版本,文字清楚,内容完备,逐一参验诸本,众多疑难问题像冰融化一样地消除。恐怕被后学者散失,断绝他们授学的依据,于是就撰写注文,以便使它流传不朽。加上我原来收藏的卷帙,共计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集成一部书。希望人们探明前后文义,研究注释领会经文,启发初学的人,宣扬高深的医理。其中书脱简落,文字断缺,意义不相连贯的地方,就搜求经文中有关的内容,迁移来补充其处;篇名缺漏,所指事理不明确的地方,就斟酌它的内容要旨,增加文字来使其义明晰;篇论合并不分,意义互不相关,缺漏篇名的地方,就区分内容的类属,另加篇名放在该篇之前。君臣问答,礼仪错失的地方,就考校地位的尊卑,增添文字来使其文义显明;书简错杂和文字零乱及前后互相重复的地方,就详审经文的要旨,删掉繁杂的部分,来保存其中的要点;文辞义理奥秘,难以粗略论述的地方,就另撰《玄珠》一书,来陈述其中的道理。凡是添加的文字,都用红色书写,使今本和原本务必区分,文字不相混杂。这样或许能使圣人的旨意显明,使深奥的理论得到全面陈述阐发,有如众星宿高悬天际,奎宿和张宿次序不乱,又如深泉清净明沏,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全能分辨。国君臣下和各族人民没有意外死亡的可能,而有延长寿命的期望。使医生不出差错,学习医道的人明白,高明的医理流行传布,百姓健康的福音接连不断,千年之后,方才知道古代大圣的仁慈恩惠没有穷尽。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序。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翻译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翻译如下:要解除疾病的缠绕,摆脱疾病的痛苦,保全人体的真精,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文里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谈论的都是天、地、人的重大道理呀。”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这部经书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那个数目了。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推移,朝代的变迁,可是由于一代代地传授学习,使《内经》的学术还是保存下来了。在历代医家的传授教学中,由于担心遇到那不适合的,不是真可以传授的人,因而有时候对有些内容,就有秘而不传的情况。因此,如第七这一卷,就是被主管医学教育的官员秘藏起来的。如今遵从施行的,只有八卷罢了。虽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精练,内容广博,理论精深,意味深长。天地间的很多现象被分析到了,阴阳变化的各种征候被列举出来了,各种变化的原由被表述清楚了,死和生的预兆被叙述明白了。因此,人们在掌握了《内经》的理论以后,不用商量,对于远近各处的事物,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幽暗无形的事物,还是明显有形的事物,看法就很容易相合。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用治疗实践来检验它,不会有差错。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假如天资聪明,可助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当然,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有聪明的资质,但正确理解《内经》高深的学术内容的准则,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遗训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走路不从路上走,出入不从门户行的人一样。然而专心一意地研究它的精神实质,探求其中微妙的含义,研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如果认识并掌握它的精髓要旨,那就能达到纯熟高超的境地了。因此,只要一行动就有成效,如同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而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医学家,也就时时间隔地由此产生了。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有张仲景、华佗。他们都是掌握了书中精妙理论的人,都能代代不断地创新发展它的妙用,广泛地救助人民大众,使医学事业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相继繁荣,这些医家的声誉和他们的实际技能是相称的。这些大概都是《素问》哺育教化的显著成果,也是上天给他们的资助吧!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其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成书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什么是素问?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与《灵枢》两部各81篇。
《素问》,什么是素问?
素,我们常听到素人,吃素,素颜,素是平常、本来的面目,素问就是对生命本来以问答的形式展开。
问:通常问比我们有经验的人,而立场不同反馈的结果不同,《黄帝内经》中的问是问天、问地、问道。
学问: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会提问题,不同纬度的问题产生不同纬度的答案,我们中国文化中绝大部分经典都是以问答的形式展开的,例如:《金刚经》是虚菩提与佛陀的问答,《楞严经》是佛陀与阿难的问答,《论语》是孔子与学生的问答。
素问是黄帝在向老师的发问,通过黄帝的提问不断刷新他的知见,他的纬度与他的人生观、世界观。
《黄帝内经·素问》四篇
素问●第一章上古天真论
这一章是讲生命的根源。
“三英八石法空空,岂活何须草木中,我自炼心还炼骨,心头热血比丹红。”
? ?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素问●第二章四气调神大论
这一章注意精气神中的神。
“学医的时候,要练眼神,我们过去学,也是这么看,要你在人睡着没有亮光时,用蜡烛在脸上一照,不准洗脸就看出来了。”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第三章? 生气通天论
这一章要注意什么是气。风是气的根本。无色有对。整个天地之间都有风。风的变化叫做气。《易经》上有两个字叫“消息”,我们使用的时候叫消,宁静下来不使用时,叫休息。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①,其气九州、九窍②、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③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④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⑤。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⑥。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⑧。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⑨。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素问●第四章? 金匮( guì)真言论
这一章是一个总论,“匮”是什么意思?古人把好的东西放到铁打的柜子里,重要又重要,秘密又秘密,医书上讲金匮就是这个意思。这一篇最重要。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zhang3)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shu4)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ji3)。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zang4);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qiú nǜ),仲(zhong4)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nue4),冬善病痹厥(bi4 jue2)。
故冬不按蹻(qiāo),春不鼽衄(qiú nǜ);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bi4 jue2),飧(sūn)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jue2),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xiu4)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shǔ)。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zhi3),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ji4)。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xī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zhì),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脱简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羲。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时大唐寳应元年岁次壬寅序。《黄帝内经素问注序》翻译:解除疾病的束缚和痛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域,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序说:“伏羲、神农、黄帝的著作,称作三坟,是讲述重要道理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内经》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内经》的卷数。虽然几经年岁推移,朝代变革,但是对《内经》的传授和学习依然存在。担心学习者不是适合的人,因而时常有秘藏不授的内容。所以第七这一卷,主管教育的官员隐藏了它,遵行的本子只有八卷了。虽然这样,但是《素问》的文字简约,内容广博,道理奥妙,含意深远。天地的现象分清,阴阳的征候列举,变化的原由表述,死生的预兆显示。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符合。查核它的言论有证据,检验它的事实不差错,确实可以称得上最高学说的根本,养生之道的基础。假如天资敏捷聪颖,便能通晓玄妙的道理,完备的见解虽然属于生而知之的人,但是对经文的正确理解也要借助前人的训解,未曾有行走不遵循道路,出入不经过门户的人。专心致志,精深研究,探索微妙深奥的含义,如果认识符合《素问》的精义要旨,那么就会达到目牛无全那样技艺纯熟的境界。所以往往会取得成效,好像鬼神在暗中相助一样,因而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家陆陆续续地出现。如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时有张仲景、华佗,都是掌握《素问》奥妙道理的人。他们都能使医学的效用不断更新,普遍地救助民众,好像鲜花绿叶递相繁荣,声名和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果,也是上天的资助吧。我年轻时就仰慕医道,一向喜好养生,有幸接触《素问》这部真经,就用作借鉴。然而传世的版本有错误,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义相差甚远,施行运用不易,阅读领会·也困难岁月已久,沿袭而成弊端。有的一篇重复出现,而另外立两个篇名;有的两篇合并一起,而总括为一个篇名;有的问答没有完结,而另外设立篇名;有的书脱简失未加写明,而说是历代残缺。在重出的《经合》篇前加上《针服》的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并人《咳论》篇。割裂《通评虚实论》而并人《四时刺逆从论》,把《诊要经终论》并人《玉版论要》;分解《皮部沦》而加入《经络论》,把有至教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放在后面,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列在前面。诸如此类,不可尽数。将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到达?要去扶桑,没有舟船不能前往。于是我精心努力广泛寻访,就发现诸多占有《素问》资料的医家。经过十二年,方才掌握条理要领,探讨收获之处,深感实现了宿愿。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获得先师张公秘藏的版本,文字清楚,内容完备,逐一参验诸本,众多疑难问题像冰融化一样地消除。恐怕被后学者散失,断绝他们授学的依据,于是就撰写注文,以便使它流传不朽。加上我原来收藏的卷帙,共计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集成一部书。希望人们探明前后文义,研究注释领会经文,启发初学的人,宣扬高深的医理。其中书脱简落,文字断缺,意义不相连贯的地方,就搜求经文中有关的内容,迁移来补充其处;篇名缺漏,所指事理不明确的地方,就斟酌它的内容要旨,增加文字来使其义明晰;篇论合并不分,意义互不相关,缺漏篇名的地方,就区分内容的类属,另加篇名放在该篇之前。君臣问答,礼仪错失的地方,就考校地位的尊卑,增添文字来使其文义显明;书简错杂和文字零乱及前后互相重复的地方,就详审经文的要旨,删掉繁杂的部分,来保存其中的要点;文辞义理奥秘,难以粗略论述的地方,就另撰《玄珠》一书,来陈述其中的道理。凡是添加的文字,都用红色书写,使今本和原本务必区分,文字不相混杂。这样或许能使圣人的旨意显明,使深奥的理论得到全面陈述阐发,有如众星宿高悬天际,奎宿和张宿次序不乱,又如深泉清净明沏,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全能分辨。国君臣下和各族人民没有意外死亡的可能,而有延长寿命的期望。使医生不出差错,学习医道的人明白,高明的医理流行传布,百姓健康的福音接连不断,千年之后,方才知道古代大圣的仁慈恩惠没有穷尽。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序。.
素问原文及译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 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好比是任何圆形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小,不可见。
素问原文及译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 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好比是任何圆形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小,不可见。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九篇:举痛论(五)
Q0304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居脊椎两边血管,就会深按不及痛位,所以按摩没有益处。 Q0305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居冲脉,冲脉起于关元穴,随着腹部直上。寒气客居,就会血管不通;血管不通,就会脉气动乱,所以喘动应手了。 Q0306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居足太阳经之血管,就会血液粘稠。血液粘稠,就会血液虚少,血液虚少就会痛。血液输注心脏时,所以相互牵引而痛。按摩痛处就有热气来,热气来,就会痛感消失了。 Q0307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寒气客居足厥阴肝经血管,足厥阴肝经血管,连络生殖器,连系肝系。寒气客居血管内,就会血液粘稠、血管紧窄,所以胁部、肋骨与小腹相互牵引而痛了。 Q0308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这些寒气客居大腿内侧,寒气上移至小腹,血液粘稠在下部相互牵引,所以腹痛牵引大腿内侧。 Q0309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居小肠、膜原之间,络脉之内血液粘稠,不能注入大经血管,血气滞留不能流动,所以旧痛便成积聚了。 Q0310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居五脏,即生厥逆,上部血泄,阴经血液枯竭,氧气未能进入,所以突然发痛、不省人事。血气通畅,就能生了。 Q0311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居肠胃,厥逆,食从上出,所以痛而呕。 Q0312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寒气客居小肠,小肠消化物不得成形,所以大便泻泄、腹痛了。 Q0313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热气滞留小肠,小肠内痛,盛热、焦干、口渴,就大便干燥、便秘,所以痛而便秘不通了。 D0401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黄帝问:这就是所谓的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怎么理解? Q0401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岐伯说:五脏六腑,本就都有色部,观察色部五色,黄赤色为热症,白色为寒症,青黑色为痛症,这就是所谓的视而可见。 D0501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黄帝问:扪而可得,怎么理解? Q0501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岐伯说:观察主病之脉,其脉结实且有血络,以及脉动陷下的,都可脉诊而得病情。 ‖SW46—D0401→Q0501‖→‖SW39—Q0501‖SW46—D0401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黄帝问:有患厥症,脉诊得右手脉动沉而紧,左手脉动浮而迟,不合常理。主病在哪? Q0401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岐伯说:冬天诊脉时,右手脉动本该沉而紧,符合四时脉动规律;左手脉动浮而迟,违背四时脉动规律。如在左手,当是主病在肾,密切关联在肺,当是腰痛。 D0501帝曰:何以言之? 黄帝问:为何这么说? Q0501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岐伯说:足少阴肾经,贯通肾、联络肺,而今诊得肺之脉动,肾脏因此有病,所以是肾病导致腰痛之病。 ‖SW41—C0101→C0304‖→‖SW46—Q0501‖→‖SW39‖SW41—C0101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足太阳膀胱经病,令人腰痛,牵引项部、脊椎、臀部,背如肿状。刺其膝窝内,使足太阳正经出血。春天勿要出血。 C0102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足少阳胆经病,令人腰痛,就如用针刺其皮肤内,疼痛渐渐加剧,不可用于上下俯仰,不能用于左右环顾。刺足少阳胆经在成骨之端,出血。成骨,是指在膝外侧之骨骼特别突起处。夏天勿要出血。 C0103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阳明胃经病,令人腰痛,不可用于左右环顾,环顾如有幻象者,易悲。刺足阳明胃经在小腿前三次,使其上下调和,刺出血。秋天勿要出血。 C0104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足少阴肾经病,令人腰痛,疼痛牵引脊椎内侧。刺足少阴肾经在内踝上二次。春天勿要出血,出血太多,不可恢复。 C0105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足厥阴肝经病,令人腰痛,腰内如满弓的弩弦。刺足厥阴肝经在小腿肚、脚后跟、脚鱼腹之外侧,摸抚时有脉动累累状,才能针刺。此病令人喜欢沉默寡言、不清醒,刺足厥阴肝经三次。 C0202【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同阴之脉病,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卡居腰内,气郁而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之上、绝骨之端,刺三次。 C0203【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于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阳维之脉病,令人腰痛,痛位上皮气郁而肿。刺阳维之脉,阳维之脉与足太阳经在小腿肚下方交会处、离地一尺(23.1cm)处。 C0204【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衡络之脉病,令人腰痛,不可用于俯仰,后仰就担心仆倒,得病于举重伤腰,衡络之脉断绝,恶血回流。刺在郄阳、筋膜之间,郄中上数寸横居处,刺二次,出血。 C0205【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跷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会阴之脉病,令人腰痛,痛上大汗淋淋,汗干令人想饮,饮后就想奔跑。刺直阳之脉上三次,即跷上、郄下五寸(11.5厘米)横居处,发现多血络者,刺出血。 C0206【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飞阳之脉病,令人腰痛,痛上气郁愤然,严重的就会悲伤且恐惧。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11.5厘米)、少阴之前与阴维交会处。 C0207【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昌阳之脉病,令人腰痛,疼痛牵引胸膺,视力模糊,严重的就会身体反折、舌头卷曲、不能言语。刺内侧之筋二次,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4.6厘米)处。 C0209【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肉里之脉病,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嗽,咳嗽就会抽筋。尽快针刺肉里之脉二次,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SW41—C0208‖→‖SW46—C0209‖→‖SW39‖SW41—C0208【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散脉之病,令人腰痛且热,热得厉害即生烦躁,腰下有如横木卡居其中,严重的就会溺尿。刺散脉在膝前骨节、肉分附近,即络脉外侧经脉集束处,刺三次。 ‖SW41—C0201‖→‖SW41—C0208‖→‖SW39‖SW41—C0201【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目巟目巟】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解脉之病,令人腰痛,疼痛牵引肩部,视力模糊,时有溺尿。刺解脉在膝筋、肉分空间隙外侧之络脉,刺出血,血色变赤即止。解脉之病令人腰痛,如拽拉腰带,常有腰痛如折状,易恐惧;刺解脉在膝窝内淤结血络,如黍米大小,针刺时,血射发黑,出现赤血即可痊愈。 C0301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目巟目巟】,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腰痛,脊椎两边痛上至头,几几然,视力模糊,似要僵直、仆倒,刺足太阳膝窝内,出血。 C0302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腰痛,膝上发寒,刺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腰上发热,刺足厥阴肝经;不可用于俯仰,刺足少阳胆经;中热而喘,刺足少阴肾经,刺膝窝内,出血。 C0303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腰痛,腰上发寒,不可左右环顾,刺足阳明胃经;腰上发热,刺足太阴脾经;中热而喘,刺足少阴肾经;大便困难,刺足少阴肾经;小腹撑满,刺足厥阴肝经;腰痛如折,不可用于俯仰,不可上举,刺足太阳膀胱经;腰痛牵引脊椎内侧,刺足少阴肾经。 C0304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左取右,右取左】,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 腰痛,牵扯小腹控连季胁,不可用于仰身。刺腰与臀交会处,在两大腿骨与腰突肌上。左痛缪刺右边,右痛缪刺左边,以月亮盈亏法作为针刺次数,发针即愈。 ‖LS26—C0101→C2901‖→‖SW41—C0304‖→‖SW39‖LS26—C0101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目巟】【目巟】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其脊椎两侧痛者,痛至头顶,头部沉沉,视力模糊,腰脊僵硬。刺足太阳膀胱经膝窝内血络。 C0201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其胸部胀满、面部浮肿、嘴唇纵缓不收,突然言语困难,严重到不能言语,刺足阳明胃经。 C0301【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其寒气跑入咽喉而不能言语,手足清凉,大便不利,刺足少阴肾经。 C0401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榖榖】、便溲难,取足太阴。 厥症而大腹便便、多寒气、腹内咕咕有声、二便困难,刺足太阴脾经。 C0501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咽喉干,口内热如胶粘,刺足少阴肾经。 C0601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髦】,刺膝无疑。 膝内痛,刺足阳明胃经犊鼻穴,用员利针,间歇发针。此针大如牦牛尾毛,刺膝没有问题。 C0701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喉痹症,不能言语,刺足阳明胃经;能言语,刺手阳明大肠经。 C0801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疟疾,口不渴,隔日发作,刺足阳明胃经;口渴,且每日发作,刺手阳明大肠经。 C0901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牙齿痛,不畏凉饮,刺足阳明胃经;畏凉饮,刺手阳明大肠经。 C1001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聋而不痛者,刺足少阳胆经;聋而又痛者,刺手阳明大肠经。 C1101【衄】而不止,【杯】血流,取足太阳;杯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流鼻血而不止,淤血流出,刺足太阳膀胱经;鼻流淤血,刺手太阳小肠经。不愈,刺手太阳小肠经腕骨下端;仍不愈,刺膝窝内,出血。 C1201【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取足少阳;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腰痛,痛上发寒,刺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痛上发热,刺足厥阴肝经;不可用于俯仰,刺足少阳胆经;内热而喘,刺足少阴肾经膝窝内血络。 C1301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易怒且不想进食,言语减少,刺足太阴脾经;易怒且多言,刺足少阳胆经。 C1401【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 面黄肌瘦且痛,刺手阳明大肠经,与面黄肌瘦处旺盛血脉,出血。 C1501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项部痛,不可用于俯仰,刺足太阳膀胱经;不可用于左右环顾,刺手太阳小肠经。 C1601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小腹撑满、膨大,上奔胃到心,哆哆嗦嗦身体时寒时热,小便不利,刺足厥阴肝经。 C1701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 腹部撑满,大便不利,腹部膨大,也是上奔胸部、咽喉,喘声喝喝,刺足少阴肾经。 C1801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腹部撑满,消化不良,大腹便便,不能大便,刺足太阴脾经。 C1901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 心痛,牵引腰脊,想呕,刺足少阴肾经。 C2001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腹胀,肠中滞涩,大便不利,刺足太阴脾经。 C2101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心痛,牵引背部,不能呼吸,刺足少阴肾经;不愈,刺手少阳三焦经。 C2201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 心痛,牵引小腹撑满,上下窜痛无有定所,二便困难,刺足厥阴肝经。 C2301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心痛,只有短气,气息不足以呼吸,刺手太阴肺经。 C2401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心痛,当在第九椎督脉之悬枢穴针刺,按摩已刺部位,按摩后立即痊愈。不愈,在督脉上下寻求治疗,得穴之后,针刺立愈。 C2501顑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面黄肌瘦且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愈;不愈,按摩足阳明胃经人迎穴,立愈。 C2601【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C2701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腹痛,刺肚脐左右动脉,刺后按摩,立即止痛;不止,刺气之腹街,刺后按摩,立即止痛。 C2801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痿厥,将四肢紧束,待气郁而闷,就迅速解开,每日二次;没有知觉者,十日而有知觉,不要停顿,病愈即止。 C2901【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干呕,用草刺鼻孔,打出喷嚏,喷嚏打出即愈;屏气,然后迅速提气导引气息,立愈;令患者大惊,也可痊愈。 ‖SW47—D0701→D0801‖→‖LS24─C0101‖→‖SW39‖SW47—D0701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黄帝问:有人病头痛,已数年不愈,这是怎么得病?病名为什么? Q0701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岐伯说:当是曾有犯过严重伤寒,寒气深至骨髓。骨髓,以脑髓为主管。脑髓异常,所以令人头痛,牙齿也痛,病名叫厥逆。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黄帝内经-第39篇-举痛论篇(1)
本篇说明痛证的病因,主要是因于寒,但无论是因寒或因热,痛的病灶,总是在经脉里;痛的病变,总是在气和血方面,这是一定的。此外,篇中另外叙述了九气之病的证状和病理。
黄帝说:我听闻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会将天道在人间验证;善于谈论历史的人,必然会将历史与今日做对比;善于谈论人事的人,必然会将人事与自己相关联。也只有这样才能通晓事理而不迷惑,透彻地明白事物关键,这才是真正的明达事理之人。现在我想请您把关于问诊所知、望诊所见、切诊所得的情况都告诉我,让我有所体验、得到启发、消除疑惑,可以吗?
岐伯答道:你想了解哪些道理呢?
黄帝说:我听说人突然会感到五脏疼痛,这是什么邪气导致的呢?
岐伯说:经脉中的气血是周流不止、循环不息的,倘若寒邪侵入经脉,那么它的气血运行就会迟缓、凝涩而不畅通。假如寒邪侵袭在经脉之外,会出现脉涩而血少的现象;寒邪侵袭在经脉之内,则会出现脉气停滞不通的现象,如此五脏便会突然疼痛起来。
黄帝说:有的疼痛会突然消失;
有的疼痛剧烈却不停止;
有的疼痛剧烈却不能按压;
有的疼痛会因按压而停止;
有的疼痛按压也无法减轻;
有的疼痛跳动应手;
有的疼痛同时牵扯心和背;
有的疼痛同时牵扯胁肋和少腹部;
有的疼痛会从腹部牵连到阴股;
有的疼痛日久不愈而结成积聚;
有的疼痛突然出现使人昏厥,但稍停片刻之后人又会苏醒;
有的疼痛会伴随呕吐;
有的疼痛伴随腹痛并泄泻的;
也有疼痛而大便不畅的;
上面14种情况的疼痛,它们的症状各异,怎么区分他们呢?
岐伯说:寒气在脉的外面则会导致脉寒,脉寒后会卷缩,脉卷缩就会使得脉弯曲,脉弯曲就会拉扯到细小的脉络,所以会突然疼痛。如果这时有热气供应给经脉,那么疼痛就会立即消停。如果经脉再次受到寒气的侵袭,卫阳受损的人就会痛很久。
寒气侵入经脉内,会与经脉内的元气碰撞,引起脉胀满,胀满就会导致疼痛,并且不可按压。如果寒气留在经脉不走,元气就会不停和寒气搏杀,会导致脉一直充满并血气乱,所以会剧烈疼痛而不可按压。
寒气侵入肠胃之间,气血就会在那个地方聚集,细小的脉络也会被牵引着疼痛,用手按那个痛的地方就能使血气脉络散开,所以按着能止痛。
寒气侵入侠脊之脉的话,由于侵入的部位过深,按压不能触及到侵入的部位,所以按压不能止疼。
寒邪侵入冲脉,由于冲脉是人自小腹关元穴始,沿腹向上走行的经脉。一旦寒气入侵就会导致冲脉不通,冲脉不通时,气血就会不停的冲击这个地方,导致揣动应手。
文章首发于: https://w2fenx.com/288.html
读《黄帝内经》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3.5——保护阳气
(原文)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解读)
“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 风是引发各种疾病的始因 ( 对于我们会感染邪气,因为寒、热、暑、湿等都要通过风的引领,我们才会被感染,所以感受风邪的机会最多,为百病之始也 ) ,必须意志 清静 安闲,才能使腠理闭密,阳气就能卫外,从而纵使有大风苛毒,也难以造成危害。其中的关键在于顺应四时的秩序、规律 ( 对于因时养阳,我们春天阳气要少发散一点,夏天阳气要多发散一点,秋天阳气要收敛一点,冬天阳气要内藏一点,这是因时之序以养阳 ) 。
“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 病久了,就会转化为上下之气不通积阳、积阴之症,那时虽有良医,也是治不好的 ( 上下不并是指人体气机升降失常,正常情况下人体气机是升降交替的,如天气在上要下降于地,地气在下要上升于天,人体内的火为阳要下降,水为阴要上升;如果病久阳气伤到极限,上下就阻隔不通了,在上的不能降下来,在下的不能升上去,这时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上交于心,若病到这种程度,再有本事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 。
“ 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 可知阳气过分蓄积,也会致死 ( 人体之阳气妄动而成邪热后,蓄积不散而太盛,会给人的生命带来威胁 ) ,必须用泻法消积散阳赶紧治疗 , 粗枝大叶、水平有限的医生,就会败亡人体的正气而使病人死亡。 ( 阳蓄积会病死,“隔”是阻隔不通,是说阳气蓄积不通了。治疗方法,“隔者当泻”,要用泻法来达到通阳的目的。“不亟正治,粗乃败之”,实则泻之这是“正治”之法,如果粗枝大叶,没有认识到阳不仅有虚的时候也有盛的时候,阳盛属实证,是阳有余邪气盛实,不及时分辨出是阳虚还是阳实,是真阳还是假阳,就要出医疗事故,故曰败之 )。
“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 阳气,一天一趟向外运行。天晓的时候,人的阳气始生;正午的时候,阳气最旺盛;到了日落的时候,阳气衰退,气门也就随着关闭了。此时,就应当休息,阳气收藏,就能捍拒邪气。不要扰动筋骨,不要冒犯雾露。如果违反了早、中、晚三时的活动规律,就会生病而造成身体憔悴 ( 这是阳气一天的循行规律,就像一年四季的阳气循行一样,春天阳气升,夏天阳气隆,秋天阳气虚,冬天阳气内藏,一天之中阳气的循行也有着类似的规律,为了适应这样一个规律,因此到了晚上就要休息,不能随便的去熬夜伤身,违背了这个规律,,身体就要一天天衰弱。最终我们只要做到,白天该运动就运动,晚上该休息就要休息,做到劳逸结合,按照阳气运行的规律来调养,身体就一定会强壮有力 ) 。
今天讲了保护阳气 的 方法 ,一天可分为四时,早晨为春天,中午为夏天,日落为秋天,夜半为冬天。早晨时人体的正气生发,邪气衰退,;中午时人体的正气盛长,正气能胜邪气;日落时人体的正气开始收敛,邪气开始嚣张;夜半时人体的正气潜藏入脏,只有邪气独盛于体内,按照这一天的自然规律,做好我们的养生,也就能少生病痛了。 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读《黄帝内经》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8——五味之养生
(原文)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解读)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 精血的产生,根源于对饮食五味的摄取;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又会因为过食五味而受伤害 ( 心、肝、脾、肺、肾,五脏藏精,五味可以让五脏受益,也可以伤害五脏,所以人食五味要适度,恰到好处的五味是阴精的来源,不适度就会损害阴精了 ) 。
“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 食过多酸的东西,会使肝气凑聚,脾气因而受到克制,而变得衰弱 ( 酸是木之味,酸味本来是养肝的,但酸味太过,会使肝气太盛,而致肝气溢散,于是肝木太盛就会克制脾土 ) 。
“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 食过多咸的东西,会使骨气受伤,肌肉枯槁,气也就郁滞了 ( 咸味本来是养肾的,但味过于咸,就会劳伤劳损骨气,肾是主骨的,骨气受到劳损后,精血受伤,就不能营养肌肉了,而精血少也达不到营养肌肉的,肾主水,咸味重了多了,使肾阴寒水多了,水克火,心主火,心气就不会好,而本身阴精减少,也是会抑制心的阳气的 ) 。
“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 ” 食过多甜的东西,会使心气喘闷,肾气也就衰弱了 ( 甘是土之味,过于甘就是土盛,土气太盛就会导致水壅滞不通,甘味的特点之一就是易壅滞,壅滞不通则气上逆,于是出现心气喘满,色黑等肾气不衡的现象,这是土克水的表现,肾的精气失去平均,即肾气失去正常状态 ) 。
“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 食过多味苦的东西,会使脾气 ( 脾气具有为胃行津液和水谷气的作用 ) 濡滞,胃气也就薄弱了 ( 一旦味过于苦,苦属火而生土,土气过旺则脾气壅滞不行,反而不能为胃行津液和水谷气,即脾气不濡,则津液和谷气必然停滞胃肠,胃肠食积不化, 就要生肠胃病了。 脾气不能滞,脾气一凝滞了,就会中焦气机不化,这人就要得病,吃饭不香,四肢无力,大便不畅。 一般 苦味 是 有助燥胜湿的作用 ,但是 过苦 了, 会使燥气偏盛,胃阴遭劫,脾胃之阴阳平衡 就会 被扰乱 了 ) 。
“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食过多辛辣的东西,会使筋脉渐渐衰败,精神也就颓靡了 ( 辛味主散,味过于辛就是辛散太过,就要损伤阴精,不能营养经脉,所以筋脉沮弛,精气神补给耗散,肝主筋,辛是肺金之味,这是有金克木的意思,而肝木是主筋的 ) 。
“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 所以五味调和得适当,使得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这样,就气骨精强了。只要严格地按照养生的方法去做,就可以尽享天年。
今天学习了 要如何来保护阴精,要如何调和五味养生防病,酸、咸、甘、苦、辛均不可偏,要掌握适当的量,才能对身体起到好的作用 。 在这里,多说一下, 秋冬之交的时候,吃什么要好一些呢?最好多吃有清肝作用的食物,以“甘平为主”是最合适的饮食原则,即如芹菜、小白菜、豆芽菜、胡萝卜、莴笋等蔬菜 。 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