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理智与情感》
“这部《理智与情感》已经盖上了李安典型的内敛导演风格不可磨灭的印章虽然这个埃莉诺比人们期待的要老一些,但艾玛·汤普森还是成功发掘出了这个角色感人的脆弱性,而在《罪孽天使》有过如此抢眼表现的凯特·温丝莱特,也完美在捕捉到了玛丽安理想化的浪漫受到背叛时的困惑。”——迈克尔·德怀尔(Michael Dwyer),《爱尔兰时报评》
《理智与情感》这部电影在李安所有的电影作品中或许算不上是最出彩,但却最坦诚地道出了他心中永远的主题: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在这部电影中,李安最善于表达拿捏的人物当然是隐忍的姐姐埃莉诺。镜头中她在静静聆听露西跟她述说与爱德华的甜蜜往事时她眼中悄悄的闪过一丝哀怨,与爱德华在伦敦重逢时保持的陌生的礼貌,这样的隐忍压抑,正是李安东方式的思维最善于表达和捕捉的情感。李安用他东方人的保守含蓄,诠释了英国古典文化的优雅矜持。而片子的末尾,内心情感丰富但同时又理智清醒的艾琳诺最终收获了理想的爱情,是简奥斯汀对于理智与情感如何平衡所给出的答案。而对于李安,这个课题永不会结束。在他之前与之后的作品中,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并且每一次都迸发出了迷人的魅力。(林韵涛评)
《理智与情感》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为一家之主的亨利·达什伍德逝世后,其遗产由他与前妻所生的儿子约翰继承。他现在的妻子和三个女儿埃莉诺、玛丽安以及玛格丽特被迫搬迁并变得一贫如洗。约翰的妻弟爱德华的出现打动了埃莉诺的芳心,但这段姻缘却受到势利眼的芬尼的百般阻挠,因为她想让弟弟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富家女;玛丽安娜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在雨夜救过她的威勒比,却忽略了布兰登上校那诚挚的爱;玛格丽特天真无邪却体贴人心,默默为大家着想…… 本片讲述一个败落的英国庄园主去世后,由于当时的遗产法规定家产只传男不传女,他的三个女儿都面临着扫地出门的命运,如何嫁一个好丈夫便成了她们的燃眉之急。大女儿爱勒诺沉着稳重,为了全家的幸福她深深藏起自己的儿女私情;小女儿玛瑞安率真任性,为了追求爱情甘愿付出。当然最终“理智”和“情感”都得到了真爱。
如何评价李安导演的电影《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中最钟意的是片子的色调,悠久的灰色,怀旧的灰色。呵,那个繁复的古典的一去不返的维多利亚时代,牵扯起了多少现代人的憧憬和思恋啊!这部影片有两条主线,分别通过两姐妹艾琳娜和玛丽安的爱情展开。可以说这两姐妹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她们两姐妹截然相反的爱情观同样遭遇了爱情与现实的冲突,最终也各自获得了自己的幸福。有理智就有压抑,有情感就有释放。女人是爱情的动物,理智与情感的综合体。看似矛盾,但实质上就像李安自己说的,两面就好像太极图的阴阳两极,并存又可以相互转换。妹妹很感性,不会隐藏自己感情,爱得轰轰烈烈。姐姐很理性,一直都很隐忍,以至于让爱德华误会她只当他朋友。理性和感性到极致都不行,前者容易让人错失,让人知难而退,让人注孤,后者容易让人做出错误决定,让人不顾一切,让人受伤,只有理性x感性才能得到幸福。爱情,理智也罢,情感也罢,真爱是永不退色的印记,唯有心中存爱,追求爱,那么幸福女神将会降临!
理智与情感的影片评价
“这部《理智与情感》已经盖上了李安典型的内敛导演风格不可磨灭的印章虽然这个埃莉诺比人们期待的要老一些,但艾玛·汤普森还是成功发掘出了这个角色感人的脆弱性,而在《罪孽天使》有过如此抢眼表现的凯特·温丝莱特,也完美在捕捉到了玛丽安理想化的浪漫受到背叛时的困惑。”——迈克尔·德怀尔(Michael Dwyer),《爱尔兰时报评》 《理智与情感》这部电影在李安所有的电影作品中或许算不上是最出彩,但却最坦诚地道出了他心中永远的主题: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在这部电影中,李安最善于表达拿捏的人物当然是隐忍的姐姐艾琳诺。镜头中她在静静聆听露西跟她述说与爱德华的甜蜜往事时她眼中悄悄的闪过一丝哀怨,与爱德华在伦敦重逢时保持的陌生的礼貌,这样的隐忍压抑,正是李安东方式的思维最善于表达和捕捉的情感。李安用他东方人的保守含蓄,诠释了英国古典文化的优雅矜持。而片子的末尾,内心情感丰富但同时又理智清醒的艾琳诺最终收获了理想的爱情,是简奥斯汀对于理智与情感如何平衡所给出的答案。而对于李安,这个课题永不会结束。在他之前与之后的作品中,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并且每一次都迸发出了迷人的魅力。(林韵涛评)
艾伦·里克曼的人物评价
里克曼生前因出色的表演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男演员之一,他曾出演的电影包括《理智与情感》《虎胆龙威》《真爱至上》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过中国观众最熟悉的还是他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扮演的一头黑发、表情严肃的斯内普教授。(凤凰网评) 艾伦·里克曼是我合作过的演员中最出色的其中一位,也是我在电影界中遇过最忠诚及最乐于助人的人。(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评) 没有人像艾伦·里克曼对西弗勒斯·斯内普最后的刻画那么“抢戏”。里克曼向世界揭示出他的角色是怎样一个勇敢却伤痕累累的人,在斯内普对哈利的憎恨和对哈利母亲从未逝去的爱之间的挣扎之中,我们终于看到了他偏心诡诈的面孔背后的真相。(理查德·瑞德评) 詹森·艾萨克(卢修斯·马尔福)总是把我照顾得很好。艾伦·里克曼、迈克尔·甘本(邓布利多)、海伦娜·邦汉-卡特(贝拉特里克斯)——他们都是很好的人,对我的帮助和鼓励都很大。我缠着艾伦·里克曼好几个小时,问他关于《侠盗王子罗宾汉》(Robin Hood)的问题。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我问他是怎么拍某些镜头的。他非常耐心,非常迷人。我花了6年时间才鼓起勇气问他问题。(汤姆·费尔顿评) 艾伦·里克曼的天才本身就是魔法——很难想象还有谁能把斯内普这样无比复杂的角色以如此充满魅力和幽默的方式呈现在银幕上。这位深受喜爱的反英雄在MTV‘Harry Potter’杯的740万张投票中胜出毫不令人意外。我们手握面巾纸,期待着里克曼化身斯内普献上的一曲天鹅之歌。(瑞兹·查尔斯评) 能得到所有这些训练和建议,观察像艾伦·里克曼这样的人,我感到很幸运。你会希望吸收他的某些魔法和气质。(艾玛·沃特森评) 李安表示艾伦·里克曼年纪不是很大,是非常优秀的演员,为人也很具有英国绅士作风。(李安评价) “哈利波特”扮演者丹尼尔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2016年1月15日天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传二人的合照,并留言悼念:“艾伦·里克曼是我合作过的演员中最出色的其中一位,也是我在电影界中遇过最忠诚及最乐于助人的人。”(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评) “赫敏”艾玛沃特森(Emma Watson)就留言:“很遗憾听到Alan的死讯,我很幸运过去能和这位出色的演员合作,我会时刻想念我们过去的对话,愿你安息Alan,我们都爱你。”(艾玛沃特森评) 《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J.K.Rowling)也表示感到很震惊和难受,赞扬对方是一位伟大的演员。(J.K.罗琳评)
演过哈利波特中的斯内普的艾伦·里克曼还演过什么电影?
他在英国电影中出演过浪漫剧角色(《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中的布兰登上校(Colonel Brandon);《一屋一鬼一情人》(Truly, Madly, Deeply)中的杰米(Jamie)),他还是好莱坞电影中顶尖的“恶棍”类型演员(《虎胆龙威》(Die Hard)中的德国恐怖分子汉斯·格鲁博(Hans Gruber),《侠盗王子罗宾汉》(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中的诺丁汉郡长(Sheriff of Nottingham))。他在《虎胆龙威》中的角色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电影史上“100位最佳英雄/恶棍”的第46位。 里克曼在电影《银河系访客》(Galaxy Quest)、《怒犯天条》(Dogma)和《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喜剧天分。他因在《拉斯普廷》(Rasputin)中的表演赢得了1996年的金球奖和艾美奖,并且在1996年的《傲气盖天》(Michael Collins)中,他与利姆·尼森(Liam Neeson)合作,扮演了后来成为爱尔兰共和国总理和总统的埃蒙·德·瓦勒拉(Éamon de Valera) 还因在2004年上演的电影《神迹》(Something the Lord Made)中扮演的阿尔弗雷德·布莱洛克医生(Dr. Alfred Blalock)赢得艾美奖提名。他在《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魔药学教授西弗勒斯·斯内普(Severus Snape)教授。 2005年,里克曼在《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中为机器人马文(Mavin)配音。巧的是,里克曼和在电视版和舞台版马文的扮演者大卫·勒纳(David Learner)都曾在皇家艺术戏剧学院学习。2006年,他出演了柏林电影节开幕影片《雪饼》(Snow Cake)(与西格尼·韦弗(Sigourney Weaver)和凯利-安·莫斯(Carrie-Anne Moss)合作)和汤姆·泰奎尔(Tom Tykwer)执导的《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http://baike.baidu.com/view/1184395.htm
电影《理智与情感》观后感
这是一部主题有关爱情与面包的电影。故事一开头,就介绍了老庄园主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将遗产大部分包括诺兰庄园留给儿子(约翰)所有,其后娶的妻子和女儿们仅得每年500英镑,同时老庄园主要求儿子许诺要帮助他的继母和几个同父异母的姐妹,让她们可以嫁人,安逸的生活下去。而这个儿子当然会一口答应,至于后来如何帮助,就从一次性给3000英镑降到1500英镑直至每年的100英镑到最后的偶尔给个20英镑。接下来的剧情就是约翰和芬妮入住诺兰庄园,而原来住在这里的戴母女一家只得被迫离开庄园。而在他们接手诺兰庄园之时,芬妮的大弟弟爱德华费洛斯的闯入,使得戴家大女儿爱琳娜与他产生了一段感情,在这段感情开始的时候还只是暧昧的情愫,由于爱琳娜的感情内敛,故事借助小女儿玛格丽特的丢失与寻回使得两个人在精神上有了和谐交流的契机,然后又经过一系列的故事,两个人深入地聊天,爱德华费洛斯向爱琳娜倾诉自己的境况和抱负等等,两个人就相爱了,很自然的,平淡如水。可是背景的悬殊差异使得两个人注定不能一帆风顺的走下去。因为故事借芬妮的口说出了如果爱德华费洛斯没有和门当户对的人结合,就会得不到分文的遗产,而这自然而然成为横亘在爱情之间的最大的障碍。恰在此时,约翰爵士(此约翰非彼约翰)提供巴顿小屋成了母女们的退路,这里也变成了豪妇乡绅们解闷的场所。
爱情是什么?就像玛丽安所说的,像爱琳娜和爱德华那样相敬如宾就能满足吗?还是玛丽安所一直追求的热情奔放的爱情?我相信观众也会有这些疑惑的,故事的发展合乎大家的猜测,玛丽安同时遇到了两个男人,第一个是布莱登上校,布莱登被玛丽安的歌声所深深吸引而喜欢上了她,而玛尽管知道布的意思,却因为布与自己理想中的恋人不一致而忽略了他。同时布也因为自己的不幸的过往而内心怯弱 —因为前一段感情的失败造成的阴影使得他不敢于执坳地追求自己心中所爱,而只得默默的关注着玛,从这里引申出的布莱登与前任女友的遭遇让我们也可从中一窥当时上流社会的残忍,女子没有财产就只可以依靠找个富有的人嫁了,否则就会她一样堕落风尘,下场悲惨。出现在玛丽安面前的另一个男子却是能够使她释放热情的男子—约翰卫乐比悠悠(强烈怀疑作者和叫约翰的有仇,不然为什么故事里的坏人都叫这个名字),两人的邂逅颇具诗意而显然这个人也很会迎合年轻女子的心,幽默风趣,有风度、有礼貌、有活力、机智而富同情心(故事里的玛和她母亲的原话)。
故事进行到这里大家就都会认为这样一个绅士是可以和玛发展一段纯纯的爱恋。可是这里作者却借爱琳娜的话埋下了一个伏笔:玛和她母亲的—话不多却句句重点(爱琳娜的原话)。请看清楚这句话在约翰将玛救回然后离开的时候说,再联系玛和母亲的对话,我们轻易的就可看出里面的反意。爱琳娜说这样的话无疑是给兴致上的玛浇一桶冷水:看人不能光看表面,也许有人会认为爱琳娜过于冷静和理性了,是的,故事里的爱琳娜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但是在爱情的世界里,到底是感性还是理性才是好的呢?作者借机将两位女主角爱琳娜和玛格丽特做了深度对比,同时也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如此截然不同的两姐妹到底谁能收获真正的爱情?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玛丽安向约翰爵士打听有关卫乐比的情况、嗜好等,从这里我们又了解到艾伦汉是距此三哩外的小庄园,是卫乐比的亲戚将要留给他的财产。
卫乐比的浪漫和善解女人意促成了两人的所谓的“心灵契合” ,当然我并不是说卫乐比对玛丽安就没有感情,相信一开始他对玛是有着真情实意的,只是他的感情太肤浅和流于表面,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世事的考验。而爱琳娜的略显酸味的讽刺话语“你们谈了莎翁和其他诗词,等你知道他对爱情的看法后,你们就没有话题了”,玛丽安的“我想我的确不矜持,我应该只谈天气”,再一次将姐妹两的迥异的个性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两姐妹互相了解又互相矛盾。爱琳娜将自己的感情深埋于心,而不露声色。这是她的优点还是缺点?固然她可以很清醒的看到一个人的内心,透过现象看本质,但这也造成了她所爱的人不能从她的反应来很清楚的意识到她的感情所在,而这个是恋爱最大的障碍—爱情是不能靠猜的,必须一五一十的说出来或做出来。虽然我们说真正的爱情是隐藏不了的,但谁也不是圣人,能够不靠肢体语言轻易的读懂他人的心事。反观玛丽安和卫乐比,两人之间的互动就非常明显,从最初的送花、画剪影,到剪发丝、策马狂奔,恋爱的幸福和喜悦溢于言表。
爱情有的时候是很折磨人的,有人为了爱不顾一切,有人为了爱态度谦卑到低到土里去 —就像布莱登上校对待玛丽安一样。而布莱登与爱琳娜的谈话就是作者预测玛丽安的爱情命运之路的前兆,也是作者暗示玛丽安爱情的夭折。上流社会的人的虚情假意和乡绅们的孤陋寡闻没有学识同样的让人作呕,但是至少这里有着笑料可以让乡绅们解闷,也可以让灵魂孤独的人释放一下权作笑料,暂且把这里当成戴家姐妹们的避难所也未尝不可(也只能这样了)。同时在玛丽安与布莱登的相处之中,那位约翰爵士的太太到是说对了一点:所有的追求者都需要有人推一把。而在这里约翰太太的隐语道出了两人同病相怜的境况,一个失去了爱人,一个失去了财产;尽管彼时玛丽安对布莱登完全没有兴趣。在举办宴会的时刻,布莱登收到了一封来自伦敦的信而匆匆离去。从布莱登的反应来看是出了大事了,但是故事这里并没有说出是什么事件—作者也没有机会来表达,直至后来玛丽安被卫乐比遗弃我们才知道这是卫这个风流种子种下的又一枚爱情债—布莱登收养的前女友的遗孤怀了卫的孩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卫乐比是一个感情丰富而行为举止轻佻的人,或者说在感情的问题上,不太良善。当然玛丽安追到伦敦去只得到了一个结果:被冷酷的抛弃,卫乐比即将迎娶身价5万镑的盖小姐为妻。我们可以感受到玛丽安的绝望和痛苦,却也无能为力。在卫乐比如此冷酷的对待之下,为背叛的爱人找一个想像中的借口是多么的无奈,这叫人情何以堪!—“他没你想象中那么‘坏”“常有暗示但没明说”“他没违背誓言”玛丽安的原话—一切的说话在这里都成了自欺欺人。
玛丽安的爱情如此,那么爱琳娜呢?地图集是寄来而不是爱德华自己送来表达出了爱德华对于他们感情的背弃。虽然这里用这个词语稍嫌感情放大了,可是也只能这么理解了,戴妈妈的.一厢情愿要撮合女儿和爱德华的好事在这里对于爱琳娜只是徒增烦恼,母女两的对话道破了玄机:没地位连买糖都嫌贵的女子怎么能要一位上流社会的绅士的亲睐,况且这里还有爱德华的遗产继承问题。既然问题已然出现,那么故事又将怎样发展呢?露茜(约翰太太的表妹)的出现完全是一个转机,可以说促成了两人的好事。露茜本和爱德华私定终身,可是后来也将爱德华抛弃,从露茜将她和爱德华恋爱的事情告诉爱琳娜所耍的小伎俩我们可以看出,露茜也不是那种很良善的女子,拼命想跻身上流社会的她选择了抓到手的救命稻草—罗伯(爱德华的弟弟)。作者将露茜与爱琳娜对比,这两个人在地位、身份、钱财等方面是大相径庭的,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性格—对于爱情的态度,而这就是导致她们走向不同的命运的因素。所以说,在作者这里,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不同阶层的人的对抗,还有同一阶层的个人对于爱情的不同看法做法也会导致结果的不同。可以说作者在爱琳娜的身上赋予了很多的美德:深刻、善良、有内涵,有风度,替人着想。而露茜显然对上流社会心存幻想,将自己与爱德华是恋人关系的事实告诉了爱德华的大嫂芬妮而惹来了一顿羞辱与打骂。
戴家姐妹俩在爱情这个恋爱习题中都遇到了困难。而在遭遇挫折时两姐妹相互支持,特别是在玛丽安重病时爱琳娜的悲痛和支撑另人动容。而爱琳娜凭借着真诚最终得到了爱人,尽管她的表现有些怯弱—“我们希望从别人身上找到幸福,却未必能够找到”爱琳娜的原话。布莱登的帮助使得爱德华能够当牧师,完成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愿。事实证明玛丽安在爱琳娜态度的问题上的争执是对的—爱琳娜以为爱德华与露茜结婚了,而爱德华以为爱琳娜对他“只是友谊”“是我在拿良心来冒险”“我今天来并不抱任何期望”爱德华的原话,两人先前都阴差阳错的错过了对方。
玛丽安这边呢“但娶了我他会满足吗?”“纵然有心爱的人但身无分文”“可能很快会先考虑钱然后才是爱情”玛丽安的原话可以反应出她已经从当初的天真浪漫对世界存在幻想变成了一个会考虑现实基础的人—尽管这改变也是现实教会她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玛丽安选择布莱登上校是有那么一点不决绝,毕竟这是她最后的退路了,跟上一段与卫的感情比起来,这段感情未免要平淡低调很多,这与玛丽安的理想是有差距的。
还好最后来了个大团圆的结局,这让读者们都很欣慰了吧—影片结尾处在玛丽安与布莱登上校的婚姻现场外出现的卫乐比意味深长,至于他代表了什么,就由各位自己去猜吧~~~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
李安没看过的电影里面,最期待的就是《理智和情感》。想看这个美国籍台湾人怎么诠释英国古典戏剧。李安说导戏的时候压力尤其大,一来这是他进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二来能演简奥斯汀的演员们,每一个都不是牛津就是剑桥的戏剧文学毕业,有学问,又有自己的见解,艾玛开玩笑说,他不能像从前一样像“皇帝”一样做导演,而是要做“总统”。后来首映式的时候,查尔斯王子还问“你是怎么让英国演员们听话的?”李安客客气气地说“他们很好,没问题。”,这样免了这段傲娇的英国演员把导演挑战到方寸大乱冒冷汗的回忆。
最关注的三段——爱德华与埃莉诺的理智,布莱登对玛丽安娜的理智,和玛丽安娜与艾勒比汹涌的情感。
姐姐和爱德华的感情刚刚萌芽的时候,和妹妹床头聊天,妹妹眼神甜蜜地问——
“你爱他吗?”
埃莉诺支支吾吾,紧张地颤抖着说——
“我…我不倾向否认我对他很有好感,我…非常尊敬他,我喜欢他。”
妹妹无语——
“尊敬?!喜欢?!你再用这种词我现在就走,不跟你讲话了!”
大概这就是姐妹二人的区别。
可能是因为埃莉诺作为姐姐,持家算帐,总是理智大于情感的,感情外露的极限都被小心克制过。在爱德华帮忙拽好披肩后羞涩地低头笑着;被逼问对爱德华的感觉,也只是百转千回用无数个双重否定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小心谨慎地感知,确认着内心的感觉;不得不搬到村舍的时候,就沉默地接受,等待爱人或许有天会登门再见。
大概正是因为两个人会做相同的选择才会相互吸引,理智的埃莉诺爱上的,是同样理智的爱德华。不懂事的时候早早与当时的情人私订终身,遇到真正喜欢的人,只能一时进一时退地保持安全范围,在理智与情感中间,挣扎一下,也还是要选择理智那一面。尽管结尾,爱德华取消婚约,和埃莉诺在一起,在这个许久不见的情人出现的时候,埃莉诺边难过震惊,却还是赞同着爱德华的做法——“履行责任,遵守诺言对他来讲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而妹妹是姐姐保护下肆意开放的花朵,可以把情诗念得慷慨激昂,浪漫地坚信“Love is to burn!”。因为被悉心爱着,所以暴风雨都是美的,而不必估量会被浪打翻的危险。
最开始遇到布莱登上校,没有感觉,满心拒绝,觉得他没有一颗信仰“为爱而死是最最崇高的事情”的火热的心,也不够潇洒倜傥,太无微不至,爱得腼腆,吸引不住她的视线。布莱登私下对姐姐称赞“家妹天真烂漫。”,而姐姐却说“我倒希望她尽快认识到世界是残酷的.。”“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同样天真烂漫的女生,后来被逼着认清了这样的残酷,结果痛苦至极。您最好还是不要期待这样的认清。”
可是她需要的是艾勒比这样跌痛后骑着白马赶来,在雨中只手把她抱起来的“王子”。藏在西装中的袖珍本十四行诗就是暗号,用来确认这个人也同样相信着“life is fun, love is to burn!”。艾勒比爱自己,懂得自信地敲开妹妹的心,享受自己的当下,抓着主动权,让她,甚至姐姐,母亲都相信,一定是最忠贞的爱情才会让两个人这么快乐。于是她放心地沉迷下陷,浸在美梦里面,分秒成永恒,因为“爱怎么会说变就变呢”?终于艾勒比为了钱娶了富家小姐,寄来划清界限的信,甜蜜的结界被打破,希望也被划上终点。——很不幸,她还是认清了。
可布莱登依然没有叩响大门。受了打击的玛丽安娜淋雨,大病,布莱登在病房外担心地抓耳挠腮。玛丽安娜还是幸运,在她信仰的爱燃烧殆尽的时候,有布莱登找到她心里每一处光芒渐弱的地方,把灯续上,再把受伤的地方慢慢修补起来。
其实我对玛丽安娜更加认同,觉得她就是我的本我,埃莉诺是我的超我,是我希望自己做到,却又感觉吃力的一面。爱是很私人的,没有人能清清楚楚定义,充满了diversion,分不出浓淡,是理智,也是情感。
李安说,他要让看这部电影重重地击碎人心,花上两个月才能痊愈。—— 我的确被击碎了,是他,是艾玛汤普森,也是简奥斯汀。
《理智与情感》写了些什么?好看么?
【内容简介】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勾能,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小说阅读】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a/aosiding/lzyq/
【书摘】
“等天气晴下来,我恢复了体力之后,”玛丽安说,“我们每天一起散步,走得远远的。我们要走到丘陵边缘的农场,看看那些孩子们怎么样啦。我们要走到约翰爵士在巴顿十字口的新种植园,和修道院属地。我们还要常去小修道院遗址那里,探索一下它的地基,尽量找到我们听说的它一度达到的最大深度。我知道我们会快乐的。我知道我们会愉愉快快地度过这个夏天。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决不能晚于六点钟起床,从那时起直到吃晚饭,我要把每时每刻都用在音乐和读书上。我已经订好了计划,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一番。我们自己的书房我很熟悉,除了消遣之类的书籍找不到别的书。不过,巴顿庄园有许多书很值得一读。我还知道,从布兰登上校那里可以借到更新的书。我每天只要看六个小时书,一年工夫就能获得大量我现在觉得自己所缺少的知识。”
埃丽诺佩服妹妹订出一项如此宏伟的计划。不过,眼看着同一种热切的幻想,过去曾经使她陷入极度懒散和任性埋怨,现在又给她的一项如此合乎情理、富于自我克制的计划安排增添了过激色彩,她不由地笑了起来。可是,转而想起还没履行她对威洛比的诺言,她的微笑又变成了一声叹息。她担心,她把那些事情一告诉玛丽安,可能再次让她心神不安,至少会暂时断送她那忙碌而平静的美好前景。因此,她还是想把这不幸的时刻向后推迟,决心等妹妹身体完全康复,再定个时间告诉她。但是决心下定后,又违背了。
玛丽安在家里呆了两三天,天气一直不够好,像她这样的病号哪里敢出去。不过,最后终于出现了一个和煦宜人的早晨,玛丽安获准由埃丽诺搀着,在屋前的篱路上散散步,只要不觉得疲倦走多长时间都可以。
妹妹俩出发了,因为玛丽安自从生病以来一直没有活动过,身体还很虚弱,所以两人不得不慢慢行走。刚走过屋角,到达可以对屋后的大山一览无余的地方,玛丽安停下脚步,举目朝山上望去,然后平静地说道:
“那儿,就在那儿,”玛丽安用一只手指去,“就在那道高冈上——我摔倒了,而且第一次见到了威洛比。”
说到最后三个字,她的声音低沉下来,但随即又恢复了正常,接着说道:
“我高兴地发现,我见到这个地方一点也不感到痛苦。埃丽诺,我们还能谈论这件事吗?”她这话说得有点吞吞吐吐。“还是这样谈论是错误的?我希望,我现在可以谈啦,照理也该谈谈。”
埃丽诺亲切地要求她有话直说。
“至于懊悔,”玛丽安说,“就他而论,我早已懊悔过了。我不想跟你谈论我以往对他的看法,而只想谈谈现在的看法。现在,如果有一点我可以感到满意的话——如果我可以认为他并非总是在演戏,总是在欺骗我。然而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可以相信,他从来没有像我有时想象的那样缺德透顶,因为那个不幸姑娘的遭遇——”
她顿住了。埃丽诺一听这话加获至宝,欣喜地答道:
“你若是可以相信这一点,你以为你心里就会平静啦?”
“是的。这对我心情的平静有着双重影响。他与我有过那样的关系,怀疑他居心不良,这不仅是可怕的,而且使我自己显得成了什么人?像我这样的处境,只有极不体面、极不慎重地乱表钟情,才能使我遭受——”
“那么,”姐姐问道,“你想如何解释他的行为呢?”
“我认为——哦!我将十分高兴地认为,他只是变化无常——极其变化无常。”
埃丽诺没再多说。她心里在盘算:究竟马上把情况告诉她为好,还是等到她身体更壮实一些。两人默不作声,又慢慢走了几分钟。当我希望他暗暗回想起来不会比我更不愉快时,”玛丽安终于叹息地说,“我的希望并不过分。他回想起来会感到十分痛苦的。”
“你是不是拿你的行为与他的行为相比较?”
“不。我是拿我的行为与理应如何相比较,与你的行为相比较。”
“我们的处境并不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