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在清代光绪年间,山东乐安县北部地区“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百姓迫于生计,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当时,有一个孩子,名叫时殿元,他也跟家里的大人四处讨饭。时殿元从小家境贫寒,早年以唱民间小曲讨饭为生。8岁时,时殿元的父亲去世了,他便和母亲流浪到河南、江苏一带。一天,时殿元见有的盲人拉弦唱曲要饭,他为了多求点施舍,时殿元和同乡的人也随身带着胡琴,手拿竹板,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唱成小曲儿进行乞讨。时殿元虽然不识字,但记忆超人,在乞讨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很多小段子。1879年,16岁的时殿元邀请同村能演奏二胡的时秀江,随谭家村民间艺人谭立盈,到山东省临淄、寿光、潍县一带卖唱。在这期间,他向谭立盈学会了《逛灯》、《画扇面》和《裱绣鞋》等曲调。此后,时殿元便以唱曲为业维持生计,开始了他的艺人生涯。1880年,山东琴书传入山东东营市广北一带,民间艺人争相学唱。这期间,时殿元也学会许多山东琴书的曲牌和篇目。打这以后,时殿元不断吸收其他曲种的唱法,于是逐渐形成自然洒脱、幽默夸张、善于形象表演的艺术风格,当时的人送他绰号叫“时鸭兰”。鸭兰是指一种叫声清脆婉转的小鸟,取这样的绰号是表明时殿元唱法新颖,嗓音洪亮。另外,时殿元的表演也感情真切,为农村妇女所喜爱。于是当地就有了“听到鸭兰儿唱,饼子贴到门框上”的说法。此后,时殿元便以演唱扬琴为业,常与叔弟时殿乙、姑表弟崔心悦和崔心庆搭伙在山东省广饶、东营区、博兴、临淄、益都、潍县等地演唱。1887年,时殿元为提高演唱技艺,到山东西南部菏泽一带学艺,随后又到河南开封、安阳一带边卖唱边学艺,就这样持续了半年多时间。这期间,他学会了《三打四劝》、《洞宾戏牡丹》、《王天保下苏州》、《鹦哥当媒人》、《鸳鸯嫁老雕》和《后娘打孩子》等扬琴书目,以及铺地锦、相思调、莲花落、大汉口和哭迷子等曲牌,也能演唱大调曲子、河南坠子等曲调。在演唱过程中,时殿元善于把学到的腔调与本地流行小曲,如艮秧光、姐儿调等融会贯通,以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受到广大观众欢迎与喜爱。1893年,时殿元和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武春田5人组成同乐班,以唱扬琴为职业。崔心悦的嗓音婉转柔美,表演质朴细腻、性格鲜明,曾在广饶、博兴、潍县、淄博、胶东等地名噪一时。崔心悦不仅演唱技艺精湛,而且在改编整理剧本方面也有较大成就。在同乐班里,他是唯一念过两年私塾的“秀才”。戏班演出剧目中的唱词、道白等都由他向演员解说教授。当时,崔心悦把戏的主要唱词和念白先写出来,然后再经时殿元和参加演出的演员加工完善,最后再排练演出。崔心庆是崔心悦的弟弟。他在同乐班首演化妆扬琴《王小赶脚》时,参加打扬琴伴奏,他精通四胡、扬琴、坠琴等乐器,尤其精通演奏扬琴。谭明伦出身贫寒,受父亲谭立盈的影响,他从小爱唱小曲,曾经跟随父亲长年漂泊异乡沿街卖唱。他加入时殿元的同乐班后,同乐班每到一地,就先让他唱几个段子,每次都博得观众的齐声叫好。经几年的跟班学艺,他的演唱技艺大有提高,会唱的书目逐渐增多,成为同乐班的主要演员。谭明伦的嗓音纯正甜美,唱腔清晰明亮、珠圆玉润,扮相俊美,表演自然细腻。他的演出深受观众喜爱,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不仅戏演得好,而且戏路子也宽,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全部通晓,被誉称为“五顶网子全戴”的人。他尤其以青衣,花旦、小生最为精通。1806年春,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从安徽带回凤阳歌后。当地艺人都想学唱,但张氏兄弟不愿意将这些绝活轻易传人。当时,16岁的谭明伦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因为和张氏兄弟有点亲戚关系,便前往拜师学唱。于是他学会了凤阳歌的演唱技巧,为他后来改造、发展吕剧的唱腔奠定了基础。武春田在幼年时就拜了时殿元为师,演唱化妆扬琴,并且还精通坠琴、扬琴等乐器。在同乐班第一次演出化妆扬琴时,便操琴伴奏。同乐班组班初期,他们主要在山东广饶、博兴、惠民一带活动。后来他们又到山东潍坊、淄博、胶东等地演出。有时候,他们还远赴辽宁的大连、沈阳,以及黑龙江的哈尔滨等城市演出。从此以后,他们开始在社会上有了名气。1896年后,京剧、河北梆子等各种戏班不断增多,山东琴书的演出市场面临激烈竞争。1900年冬,同乐班在山东诸城赵村与一个京剧班唱对台戏时惨遭失败。于是,时殿元决心改造传统的山东琴书。随后,他从京剧的服装、道具、表演等方面受到启发,与班内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等人商议,决定将角色少、道具简单的琴书段子《王小赶脚》由坐唱改为化妆演出。1901年12月,同乐班在时家村首次上演化妆戏。当时,谭明伦用竹片、纸、布扎成一头驴型,驴脖儿拴一串铜铃,驴肚四周用花布围绕,直垂到地面。花布上再用彩色描画。这头纸糊的毛驴,它的头、耳朵、眼睛,尾巴都能活动。当演员把它挂在腰间表演时,驴头的摆动,铜铃的响声,正好合着演员的脚步,进退自如活灵活现,就如同骑着一头活毛驴。崔心悦便将扎好的“驴”,用带子系在腰间,头戴假套,身穿花衣,右手挽驴,左臂挎一个红包袱,扮作骑驴的二姑娘。时殿元则在鼻眼之间抹了一块白灰,头戴一顶毡帽,腰里系块白围裙,手执马鞭,扮作赶脚的王小儿。二人边跑边唱,边唱边舞,幽默风趣,赏心悦目,令观众喝彩不绝。唱腔套用琴书中的曲调。其他人则用坠琴、扬琴等乐器加以伴奏。这种新的演唱形式表演生动活泼,令观众耳目一新,吸引许多观众。他们每到一处,大家都争相观看,因此,他们初次演出,便获得了成功。后来,广大群众形象地把这一演出形式称为“跑驴戏”。时殿元等人的这一创新,使原以坐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琴书,面目一新。就这样,化妆扬琴《王小赶脚》的演出,标志着一个新的剧种吕剧的诞生了。
吕剧发展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1905年春,时殿元带领同乐班的演员,到山东蓬莱算盘子口一带演出。这期间,时殿元得到当地知名人、晚清文武秀才翁老明的指点。翁老明知识渊博,深通音律,善于填词。时殿元虚心向他请教,因此受益匪浅。同乐班临别时,翁老明还把自己整理改编的10多个琴书的书目送给了时殿元。在这之后,为了不断丰富自己的表演技艺,时殿元还十分注意从一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1906年,时殿元带领戏班来到山东广饶县的草桥演出。这期间,他向“披糜子戏”的艺人请教。据说,披糜子戏是一种专演哭笑技巧的民间艺术。当时,时殿元从中学习掌握了一些独特的表演技巧。同年冬天,时殿元以同乐班为基础,吸收了宋立修、李老四、崔宝善、马洪喜等人,共同创建了共和班。宋立修出生于1883年,山东广饶县陈官乡燕儿口村人。他早期演唱琴书,后来拜时殿元为师演唱化妆扬琴,主演老生、小生行当。宋立修在唱琴书时,唱功精湛,曾和著名琴书艺人王聚奎、盖太江齐名,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在共和班中他主演老生,唱腔浑厚挺拔,表演质朴大方,生活气息浓郁。1913年,宋立修在无棣县城灯节演出时,在《潘金莲拾麦子》一剧中扮演武大郎,他的矮子功堪称一绝,博得观众齐声喝彩。这出戏连演三天而不衰,在群众中负有盛名。崔宝善出生于1884年,山东广饶县斗柯村人。他早期演唱琴书,后来拜时殿元为师学唱化妆扬琴,主演老生,是共和班的主要演员。崔宝善在共和班解体后创建了前秦班,在山东广饶、博兴、淄博、潍县、惠民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他的演唱与表演功底都极为深厚,嗓音洪亮,他能连演数十场戏,嗓音仍然响亮如初,因此有“铁嗓子”之称。共和班成立后,正是寒冬腊月,他们就在时家村时克章的场院里,挖了三间地窨子作为排练场地。时殿元按演员的特长分派角色并负责说戏,崔心悦负责剧本的修改。这期间,他们先后排演了《老少换妻》、《王定保借当》、《曹庄杀狗》、《潘金莲拾麦子》、《秦雪梅观画》、《宋江坐楼》、《豢雪梅吊孝》和《鸿鸾禧》等10多个剧目。之后,时殿元便带着共和班遍走山东博兴、滨县、沾化、惠民、博山、潍县、胶东各地,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欢迎。在演出实践中,时殿元和他的徒弟们不断对化妆扬琴进行革新和发展。在艺术表演方面,他不断借鉴、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逐步形成了生动自然、贴近生活的艺术表演特色。在唱腔方面,他和谭明伦等人悉心钻研,在安徽凤阳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具有板式变化体的四平腔,其后又以琴书中的垛子板为基础,发展成为二板。1909年4月,共和班在潍县东坝崖演出时,时殿元购置皮鼓和挎板等武场打击乐,借用京剧的锣鼓经,首次加入了武场伴奏。就这样,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化妆扬琴的演出越来越规范,当时,时殿元高兴地说:“咱这小戏可真上了正套啦!”1915年,共和班解体后,时殿元又组建了时谭班。这期间,他一面领班演出,一面收徒传艺。这就使当时的时家村一带成为传播和发展化妆扬琴的中心。另外,时殿元等人还陆续将琴书《蓝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洞宾戏牡丹》、《朱买臣休妻》、《白蛇传》和《空棺记》等50多个琴书剧目改为化妆扬琴演出,并在内容、唱腔、表演、道具、伴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它们戏剧化的特征更为明显。
山东吕剧与河南曲剧有什么关系?
您好,山东吕剧与河南曲剧的关系:1.同样是以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同样在行当上都有大红脸帅旦之分,同样都有二八,流水,慢板等等,而且很多同样的剧目。2.论历史,山东吕剧的历史比豫剧要长,论借鉴,豫剧借鉴了山东吕剧的很多东西。豫剧小生泰斗赵义庭,就是山东吕剧科班出身,最开始也是学唱的山东吕剧。3.其实戏曲的发展历程就是这样的,相互借鉴,其实最终都是博大众一个喜欢。所以他们关系也是相互交融的,说成是兄弟剧种也是可以的。【摘要】
山东吕剧与河南曲剧有什么关系?【提问】
您好,山东吕剧与河南曲剧的关系:1.同样是以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同样在行当上都有大红脸帅旦之分,同样都有二八,流水,慢板等等,而且很多同样的剧目。2.论历史,山东吕剧的历史比豫剧要长,论借鉴,豫剧借鉴了山东吕剧的很多东西。豫剧小生泰斗赵义庭,就是山东吕剧科班出身,最开始也是学唱的山东吕剧。3.其实戏曲的发展历程就是这样的,相互借鉴,其实最终都是博大众一个喜欢。所以他们关系也是相互交融的,说成是兄弟剧种也是可以的。【回答】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哈[开心]对我的回答还满意,可以给我一个赞支持一下呀,祝您生活愉快呢亲。[鲜花]【回答】
山东吕剧有哪些,吕剧经典目录列表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
早期剧目
早期剧目有《王小赶脚》、《王定保借当》、《小姑贤》、《王天宝下苏州》、《白蛇传》等。早期的班社,为时殿元组建的共和班。之后,相继组成的有文明书社、黄家班、高家班、张家班、车里班、顺和班等化装扬琴班社。
长期活动在广饶、博兴、利津、滨县、惠民、无棣、阳信、张店、博山、章丘、潍县和胶东一带的城镇农村。通过与其他剧种同台演出,吸收学习了一些表演程式,在唱腔上由曲牌联缀体逐步转为以唱[四平]、[二板]为主的板式变化体,并扩充乐队,配搭行当,化装扬琴得以迅速发展和提高。
1918年,广饶县车里村张凤辉等组班进入济南风顺茶园演出。早期表演艺术家有时殿元、孙中新、谭明伦、崔心庆、薛金田等。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吕剧发展迅速,李同庆、时克远、郎咸芬、李岱江、林建华等着名表演艺术家出现,吕剧在全国的知名度迅速提高。1951年,山东省鲁声琴剧团成立。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开始演出《小姑贤》《拾玉镯》《王小赶脚》《刘海砍樵》等剧目。
1954年,吕剧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一炮打响。1955年,吕剧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1956年,吕剧艺术家郎咸芬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代表中国戏曲界随团出访东欧六国。1957年,吕剧《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上映,影响了大半个中国。1963年,吕剧《姊妹易嫁》被香港拍摄成影片,被东南亚人民称为“笑宝”,并被全国80多个剧种移植。
1965年,《两陇地》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出品为电影。1966年3月,《沂河两岸》、《两陇地》等剧参加广交会演出,并赴深圳为港澳同胞演出。这一时期,《逼婚记》、《搜书院》、《龙凤面》等剧目也在全国很有影响力。1976年,吕剧《半边天》、《管得好》分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以后,吕剧获得新生,出现了吴萍、郭爱琴、董家岭、刘玉凤、高静、李萍、杨春梅、荆延国、李肖江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画龙点睛》、《石龙湾》、《苦菜花》、《补天》、《百姓书记》、《回家》等等诸多剧目都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得到领导和戏迷的一致认同。
吕剧的代表作是什么
李二嫂改嫁呀,中国吕剧作品。作者刘梅村、刘奇英、靳惠新、王昭声、张斌。1954年由山东省吕剧团首演。据王安友同 李二嫂改嫁
名小说改编。描写1947年鲁中南解放区农村年轻寡妇李二嫂,爱上了本村农民张小六,受到旧的习惯势力的嘲讽和婆婆的阻挠。经妇女会主任等人的支持,李二嫂终于改嫁,与小六结为终身伴侣。通过李二嫂孤苦伶仃的守寡生活和新社会激发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揭示出传统礼教给妇女带来的深重苦难。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在观众心灵里引起激荡。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获剧本一等奖。1957年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吕剧剧目。1954年刘梅村、刘奇英等据王安友同名小说改编。1947年鲁中南解放区某村寡妇李二嫂与农民张小六相爱,遭到婆婆“天不怕”和部分村民反对。李二嫂在妇女会主任等人帮助下,冲破旧的习惯势力阻挠,与小六结婚演员 主要演员 郎咸芬……李二嫂 杨瑞卿……张小六 武 韬……李七 靳惠新……天不怕 臧美倩……妇女主任 李岱江……妇女主任丈夫 王俊英……张大娘 郭丽华……小青 林健华……刘大娘 电影 李二嫂改嫁 吕剧老电影:李二嫂改嫁(1957版) 片种:吕剧戏曲片 色别:黑白 出品年代:1957 出品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 舞台编剧:刘梅村、张斌、王照声、靳惠新、刘奇英 电影剧本:刘梅村、张斌、刘国权 导演: 刘国权 摄影: 郭镇铤 美术: 刘金鼐 编曲: 张禹田、张斌 录音: 黄力加 剧务主任:牛景纯 演出: 山东省吕剧团 舞台导演:尚之四 音乐伴奏: 山东省吕剧团乐队 主要演员 郎咸芬……李二嫂 杨瑞卿……张小六 武 韬……李七 靳惠新……天不怕 臧美倩……妇女主任 李岱江……妇女主任丈夫 王俊英……张大娘 郭丽华……小青 林健华……刘大娘
吕剧的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目录
吕剧简介
名称由来
传统剧目分类
源流沿革
艺术特点
吕剧历史介绍
已出版的吕剧作品
角色行当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传统剧目《李二嫂改嫁》
《补天》
《龙凤面》
《借亲》
吕剧知识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乐器
行当
声腔
服装
早期重要艺人
当代吕剧名人吕剧简介
名称由来
传统剧目分类
源流沿革
艺术特点
吕剧历史介绍
已出版的吕剧作品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传统剧目
《李二嫂改嫁》 《补天》 《龙凤面》 《借亲》吕剧知识
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乐器 行当 声腔 服装早期重要艺人当代吕剧名人展开 天津市吕剧《李二嫂改嫁》
编辑本段吕剧简介
[1]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的。起源于山东以北的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最初的吕剧班子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德州市吕剧团
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
编辑本段传统剧目分类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吕剧、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25个分团
编辑本段源流沿革
[1]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北京市吕剧团
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吕剧大全mp3下载
留下油箱啊,不让写油箱,你把油箱分开写,像写成(大写数字)艾特qq点这样能发出来。我发给你戏曲全剧mp3
我网盘戏曲(mp3格式)全剧:京剧、吕剧(茂腔柳腔),越剧(滑稽越剧)黄梅戏、河南豫剧(河南坠子曲剧越调大鼓书)评剧、河北梆子(老调,丝弦)、绍剧(绍兴莲花落。绍兴鹦哥戏)、淮剧、扬剧、沪剧、楚剧、锡剧、昆曲,琴书、扬琴戏、秦腔、南昌采茶戏,刘兰芳评书,单田芳评书,袁阔成评书等全国各地的戏曲800部。
不需要注册网盘,点击我发你的链接,可直接免费下载到你的硬盘。只要把你油箱写在求助戏曲的页面,我就能发你网盘免费下载链接,直接下载。记住是《全剧》,不是选段,放心下载
戏曲是mp3《全剧》直接下载到内存卡,放到手机,插卡收音机播放
满意请选为【满意答案】
┅┅┅┅┅┅┅┅┅┅┅┅┅┅┅┅┅┅┅┅┅┅┅┅┅┅┅┅┅┅┅┅┅┅┅┅┅┅
其他求助戏曲的朋友你也要《戏曲链接》的话,可在我头像下点击【求助知友】,留戏曲名字+油箱+【沧海知音】
求吕剧龙凤面和小姑贤的mp3格式的音频或者下载链接呢。请发wj02111416@126.com 谢谢!
直接将我115网盘戏曲60G资料的分享权发到你邮箱(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曲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庐剧、采茶戏、滑稽越剧、山东梆子、湖北大鼓、大鼓书、绍剧、淮剧、扬剧、越调、沪剧、楚剧、锡剧、琴书、扬琴戏、柳琴戏、二人转、吕剧、花鼓戏、秦腔、88首适合老人听的歌曲等),你会收到115发来的邮件,打开邮件,就可以接收我网盘上的戏曲
请大家不要通过加网盘好友的方式来找我,我的好友都2000人了,超过了500人的上限。但通过上面的方法,照样可以让你接收我的戏曲资料
前提是你自己要有115网盘,才能接收,如果没有,上网搜索如何免费注册115网盘,一分钟搞定,这种事情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成功后,一分钟就能把我发给你的存到你的网盘上,永远成为你的东西了
吕剧李二嫂改嫁
吕剧《李二嫂改嫁》是改编自王安友的同名小说,由刘梅村、刘奇英、靳惠新、王昭声、张斌编剧。吕剧《李二嫂改嫁》是1954年开始由当时的山东省吕剧团(现山东省吕剧院)排练演出的,至今已经演出两千多场,舞台上的李二嫂至今历时六代演员,分别是:第一代:林建华;第二代:郎咸芬;第三代:吴萍;第四代:高静;第五代:吕淑娥;第六代:杨晓梅。电影版的吕剧《李二嫂改嫁》是由郎咸芬主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