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在交通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有何积极作用?
突出贡献:车同轨、修灵渠、形成以咸阳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详细介绍: 统一车道、驰道。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状不一,道路也宽窄不一,加上堡垒林立,交通十分不便。秦规定车轮的间距为 6 尺,一车可通行全国。公元前 220 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齐、燕地区;一条向南直达过去的吴、楚地区。“道广 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邹枚路传》)。公元前 212 年, 秦始皇又下令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直通九原郡的“直道”。再加上修筑在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 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就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并设有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休息,更换马匹的驿站。在向南越进军途中,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 灵渠在今天广西兴安县境内,全长三十多公里,沟通湘水和漓水,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灵渠采 用了阶梯船闸的设计方法,使水位逐段抬升或下降,船只节节前进,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 一,它的设计方法比美国所修建的巴拿马阶梯运河早两千多年,充分体现了灵渠设计者的匠心和我国 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才能。同时灵渠又有利于灌溉,至今仍能灌溉四万多亩土地。 积极作用:促进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政令的通达,军队的调遣,以维护国家的统一。特点:陆路水路海路交通发达形成了几个交通中心。原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民族交往密切实行对外开放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等。启示:国家统一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前提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密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就必须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古代中国具有开放的胸襟领先于世界。
秦朝时期的五尺道是怎么修建的
看了加分哦!
谢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云南设置郡县,开“五尺道”,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附近,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的开辟沟通了首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并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为秦帝国的组成部份。
五尺道始建于秦朝,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5尺,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从关河东岸上缘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马蹄痕数十个。五尺道,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唐樊绰《蛮书》称之谓“石门道”。
在磅礴浩荡的乌蒙大山里,有一条路,从远古走到现在。它,就是著名的五尺道。古道漫漫,五尺道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绵延1900余里,跨越了2200多年。
五尺道位于盐津县豆沙关,唐袁滋摩崖石刻就在五尺道旁崖壁上。
五尺道始建于秦朝,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5尺,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从关河东岸上缘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马蹄痕数十个。五尺道,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唐樊绰《蛮书》称之谓“石门道”。
在磅礴浩荡的乌蒙大山里,有一条路,从远古走到现在。它,就是著名的五尺道。古道漫漫,五尺道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绵延1900余里,跨越了2200多年。
石门,五尺道进入云南盐津后第一道“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天险雄关。它位于昭通市盐津县西南21公里处关河北岸的悬崖上。这一带地势奇险,据《蛮书》记载:“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数百尺,惟闻水声,人不可到,西亦是石壁,旁崖亦有阁道,横阔一步,斜亘30余里,半壁架空,奇危虚险。”石门关隔关河对岸为一片大石岩,笔直而上,矗立江边,宛如一冲天石屏与石门关夹峙关河,相距约二三十丈,远观俨然一石门。五尺道沿东北侧而行,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故名石门关,后因清朝初年在此守关的彝族将领叫“豆沙”而又称豆沙关。
雄关漫道,沿五尺古道拾级而上,越过楚图南先生题字“石门关”的威严石门,头顶绝壁千仞的关口北岩,脚踏“逝者如斯”的古朱提江,肃然伫立,驻足凝思,禁不住思古之幽情涌上心头。
公元前250年,秦派李冰———就是那位因修筑都江堰而造福万民,遗荫千秋的蜀郡太守,开始在僰道(今宜宾)的崇山峻岭中开山凿岩,修筑通往朱提(今昭通)的驿道。李冰采用积薪焚石,浇水爆裂的方法在陡峭的山崖上凿道,艰难地把道路向南推进。这是人对自然的征服,是文明对愚味的一次伟大进军,是梦幻和向往的一次冒险。
历史,从五尺道上曲折而缓慢地走过。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对这条道路的续修,五尺道的修筑,于公元前112年完工,从僰道经朱提(今昭通),达建宁(今曲靖),史称秦汉之际,川滇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
公元794年,唐朝与南诏恢复关系,唐遣使册封南诏,派中丞御史袁滋一行奉旨入滇,他沿五尺道经石门关时刻石记行,这就是著名的“唐袁滋题记摩崖”,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摩崖面积为0.44×0.36米,自左至右,竖书,共8行,122字,每行3至21字不等,左7行为隶书,末行题名为篆书。摩崖是唐朝和南诏重新和好,各民族久远统一的有力铁证。
2200多年,五尺道与昭通历史有着太多的纠葛。杜宇从这里带领他的部族北上,在成都建立了蜀国;诸葛亮用兵南征,七擒孟获,从这里凯旋;忽必烈挥师迂回,包抄南宋;元世祖至元年间,马可波罗在五尺道上也留下了他的足迹;明太祖数十万士兵平定云南;鄂尔泰改土归流;护国军北上讨伐国贼;姜亮夫只身入蜀求学,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龙云崛起炎山,成为云南王……他们走的都是这条路。
古道上的每一级石梯,都是历史的链条,青石砌成的路面,镌刻着马帮流下的深深的蹄印,千年的磨砺,在石梯上刻上了道道的历史。在至今保存完好的石门关350米不甚规整的古道上,留下了243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其中约10厘米深的有39个,最深者竟达12厘米,这是一茬又一茬马帮成百上千年行进于此留下的仿佛穿越过悠远岁月悄然开放的花朵,释放着远古的幽香,撩人遐思,它们像一只只精美的酒杯,满盛着马夫们酸甜苦辣的风情故事,让人用想象去品饮,不由得使人想起唐诗中的刀剑,宋词中的花朵,元曲中的柔情,以及那边走边唱的马铃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云南设置郡县,开“五尺道”,从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附近,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的开辟沟通了首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并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为秦帝国的组成部份。
秦朝车轮宽度是六尺,为什么要在西南地区修五尺道
因为五尺道的年代比秦朝更为久远。就像秦长城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一样,五尺道也是在原有古道上修建而成。至于为什么不修宽一点,当然是成本与难度问题了。
说是五尺道,那可不像现在的公路一样宽度相对一致,比如宜宾市筠连县发现秦“五尺道”遗迹。秦有大尺小尺,按大尺算,五尺也不到一米四,可这新闻里的五尺道宽都要两米了。上面说过,五尺道也是在原有古道上修建而成,因此五尺道上也会有较宽的路段。另外,五尺道上还有关卡,你可以想象五尺的关卡咋整。
通马车什么的,在秦朝通五尺道时大概是不予考虑的,毕竟它还有台阶。有一种看法是,五尺道主要是用来走人和马之类畜力的。到后世历代不断拓宽,才有用车运输的能力。
秦始皇修筑五尺道 直道 灵渠的意义
五尺道 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 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直道 是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命蒙恬率领10万工人修建。直道是联结关中平原与河套地区的主要通道。 灵渠 这条运河成了打开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 灵渠的设计和布局都很科学。在世界航运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