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奥塞斯库

时间:2024-06-27 03:06:59编辑:奇事君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军事著作?

“兵学圣典”――孙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兵学圣典”。该书作者孙武,一、《孙子兵法》,约公元前512年,孙武(中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武《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二、《战争论》,1832?1837,克劳塞维茨(德国)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克劳塞维茨作者在书中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尽管该书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由于克劳塞维茨注意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战争问题,因而阐发了诸如:"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发革命的主要思想。三、《制胜的科学》,1796年,苏沃洛夫(俄国)打退敌人是失败,而消灭敌人才是胜利。――苏沃洛夫《制胜的科学》内容集中反映了苏沃洛夫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治军之道,包括军事成就、军事思想、指挥风格和指挥艺术等,影响俄国军界好几代人。十月革命后,列宁审批的第一本红军战士手册中,也引用了它的主要原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级苏军将领对苏沃洛夫的治军方略和战术原则备加推崇,苏维埃最高主席团还于1942年7月颁布了制定一、二、三级苏沃洛夫军事勋章的命令。《制胜的科学》与其作者的名字一起,受到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的广泛注意。四、《论持久战》,1938年,毛泽东(中国)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毛泽东文章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基本论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五、《绝对武器》,1946年,伯纳德?布罗迪(美国):迄今为止,我们的军事机构主要目的都是赢得战争。而从今以后,它的主要目的必须是避免战争。――伯纳德?布罗迪发动核战争已不再是一种符合理智的政策选择了。布罗迪写道:迄今为止,我们的军事机构主要目的都是赢得战争。而从今以后,它的主要目的必须是避免战争。它大概不可能有其他什么有益的目的了。他在解释其上述思想时,对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论断,作了抽象的肯定和具体的否定。他一方面声称,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论断,是考虑一切核威慑问题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把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论断的意思解释为:战争如果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正当的政治目的的话,只能是毫无意义的破坏。并认为:正是由于我们难于找到一个正当的政治目的来证明核战略交战中的不可避免的破坏是正确的,才使核威慑的整个概念可信。当时,美国虽然有了原子武器,但是,一方面,还处在少量生产阶段;另一方面,美国估计苏联在短期内不会拥有原子武器,即使拥有,其投掷手段与生产贮备数量等也难以与美国相匹敌,美国将在相当时期内保持原子优势。所以,他们奉行的是以常规实力为主,以核讹诈为补充手段,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核讹诈和大规模常规战争的遏制战略。美国的政治学家亨利?基辛格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写道:;我们在战后刚开始的时期所制定的战略并不是依靠核武器的,而只是把核武器作为摧毁敌人的工业中心的一种更有效力的爆炸物。因此,我们不仅要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还要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增加原子弹仅仅是为了增加我们战略武器库中的威力。

历史军事

  魏延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信阳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诸葛亮死后,魏延因被陷害谋反而遭杨仪一党所杀。
  [编辑本段]魏延 - 个人档案
  蜀汉名将,字文长。初随刘备作战,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但没被采纳。魏延为人孤高,深明大义,多立战功,在后期尤其为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较矜高,有些叛逆性(这个“叛逆”不是古代意义上的谋反,而是现代意义上的,比如我们会说某个小孩子挺叛逆),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时常发牢骚,不懂得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与杨仪势同水火。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不甘心就此撤军以及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令,率军烧毁栈道、攻击杨仪。最后被冤枉成谋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惨后果。
  官至: 征西大将军 南郑侯 凉州刺史 汉中太守 前军师
  赐予假节
  相貌:面如重枣,目若朗星
  性格:骄矜高傲、忠诚
  子:魏容、魏昌
  [编辑本段]简明历史传记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魏延(王心海饰)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于杨仪,魏延因持功心有不甘而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
  [编辑本段]《三国志·蜀志·魏延传》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三国志11中的形象)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三国志10中的形象)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陈寿: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徐澄清:《三国演义》中“魏延脑后有反骨”这一说,为好多人所熟悉和接受。这就须从历史本来面貌来辨其真伪。这里我只就诸葛亮用人之得失和魏延之悲剧发点议论。
  杨戏:“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三国志·魏延传》:“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有谁能介绍一下齐奥塞斯库,铁托,霍查和昂纳克。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şescu,1918年1月26日-1989年12月25日,又译寿西斯古和西奥塞古),罗马尼亚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齐奥塞斯库兄弟姐妹共9人,前总统尼古拉排行老三,他共有5个兄弟,3个姐妹。老大尼库利娜是家庭妇女,老二马林常年担任罗驻奥地利商务参赞,老四玛丽亚(女)曾在布加勒斯特电磁厂当车间主任,老五弗洛雷亚为前《火花报》记者,老六安德鲁察中将曾任内务部警官学校校长,老七伊利耶中将曾是罗马尼亚军事科学院历史系教授、国防部副部长兼罗军最高政治委员会书记,老八埃列娜(女)长期在家乡当教师、学监,老九扬曾任农业部长。1918年1月26日,本人生于奥尔特县斯科尼切会蒂村。1933年加入共青团。1936年加入共产党。因从事反法西斯斗争,多次被捕坐牢。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州委书记、农业部副部长、武装部队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1965年3月24日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一书记。同年7月,党改名为共产党,齐奥塞斯为任罗共总书记。是罗马尼亚共产党的核心成员,和乔治乌-德治一起反抗安东尼斯库的法西斯主义亲德国、意大利政权。1965年乔治乌-德治不幸逝世以后,经过国民公决,他成为罗马尼亚的最高领导人,1974年任共和国总统,直至1989年被杀为止。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克罗地亚人。于1892年5月生在克罗地亚的一个贫农家庭。他的童年生活非常艰苦,15岁就外出谋生,先后当过放牛娃、饭馆招待员和学徒工,并在国内及捷克、奥地利和德国当过五金工人。20岁时,他加入克罗地亚社会民主党。1913年,铁托应征入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曾因鼓动反战而受处分,后被俄军俘获。1920年他回国参加了南斯拉夫共产党,组织工人开展革命斗争。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铁托曾3次被捕。1934年刑满出狱后,他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并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铁托以巴尔干书记处候补书记身份,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的工作,这段经历使他在理论上有了很大提高。1938年,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层出现问题,共产国际准备解散南共。铁托说服了主要领导人,在整党基础上保留了南共,他也随之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从此南共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反对法西斯侵略者,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中,领导南斯拉夫人民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1941年4月6日,德意法西斯侵略者以23个师的兵力迅速占领了南斯拉夫,6月27日,南共中央成立了南斯拉夫人民游击司令部,铁托任总司令,发动了全国规模的七月起义,并在塞尔维亚西部山区以乌日策为中心,建立了第一个解放区。同年12月,在抗击德军的进攻中,铁托创建了第一支正规军——“第一无产阶级旅”。他领导这支队伍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抗战二十几个月,粉碎了敌人的7次进攻。在苏捷斯卡战役中,铁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在战场上负伤的总司令。1943年11月,铁托被授予元帅称号。他不顾大国的反对,宣布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为南斯拉夫临时政府。1年后,已发展到近百万人的人民解放军与苏联红军配合,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铁托任联邦政府主席、最高统帅。


霍查(1908~1985)Hoxha,Enver,全名恩维尔·霍查
恩维尔·霍查(Enver Hoxha,出生于公元1908年10月16日—死于公元1985年4月11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第一书记。阿尔巴尼亚的政治家,曾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与总理,掌权达四十年之久。
霍查出身于伊斯兰教徒家庭,曾在科尔察的法国公立中学读书。1930年赴法国留学,进入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就读,之后退学并加入法国共产党。1934~1936年在阿尔巴尼亚驻布鲁塞尔总领事馆当秘书。因从事政治宣传工作(不断在法共党报上发表批评阿尔巴尼亚王室与政治的文章),1936年被政府解职。1936年回到阿尔巴尼亚科尔察公立中学任教,担任中学教师。1939年1月入狱。1939年意军占领阿尔巴尼亚后转入地下。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阿尔巴尼亚也被意大利占领,1941年参加建立阿尔巴尼亚共产党(1948年起改称劳动党)与意大利军进行抵抗运动。1943年起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4年起改称第一书记)。同年任民族解放军司令。
1946年,霍查宣布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44~1954年任部长会议主席。1946~1955年任外交部长。之后成为阿尔巴尼亚的领导人。由于阿尔巴尼亚长期追随斯大林路线作为社会主义的基调,导致阿尔巴尼亚于1948年与南斯拉夫断交;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并批判斯大林,霍查又与苏联决裂并与苏联断交。20世纪60年代从亲苏转为亲华。霍查之后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接近,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大量援助;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文化大革命,霍查也跟进并宣布禁止国内的一切宗教活动。1977年起攻击中国。霍查最后于1985年逝世。
著有《中国札记》、《和斯大林在一起》等书。




埃里希·昂纳克(Erich Honecker,1912年8月25日—1994年5月29日)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1912年8月25日生于萨尔河畔诺因基尔辛。其父是矿工,德共党员。14岁结束学业后,当过农业工人,学过瓦工.1926年加入德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红色阵线战士同盟的活动.192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30~1931年在苏联莫斯科青年共产国际学校学习.回国后担任德国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33年希特勒掌握政权,他组织青年进行反法西斯斗争.1935年12月 4日被盖世太保逮捕,1937年6月8日被判处10年监禁.1945年出狱后以德共中央青年书记的身份参加自由德国青年联盟的创建工作.1946~1955年任该联盟中央主席.1946年3月当选德共中央委员.1946年4月德国统一社会党诞生后,历任各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1950~1958年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58年起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1971年5月3日当选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第一书记.在该党第9次(1976),第10次(1981)和第 11次(1986)代表大会上连选连任中央总书记.1971年 6月24日被任命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1976年10月起任国务委员会主席,1981,1986年连选连任.1989年10月因健康原因辞职.同年12月举行的德国统一社会党11届12中全会决定将他开除出党。


上一篇:直发假发

下一篇:全自动变比测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