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李贺、李商隐诗歌表现手法的异同
呵呵,这够做一个大论文的
简单说来,李白代表着盛唐诗歌的典型气质,而李贺与李商隐偏向中晚唐诗歌的流程。似乎李白和其他二李的诗风相似性不大,倒是杜甫与二李有些瓜葛。
这里主要说一下李贺和李商隐的诗歌异同吧
1,相似之处。二者的诗歌创作方向都向内转,写作对象都是绮丽多姿的内心世界,义山之诗有些几可混于李贺诗中
2,不同之处在于义山诗沉郁之致,又精美妥帖。李贺诗歌多诉诸感官刺激。而义山诗歌淡雅,温润纯熟
求 【诗词中的典型意向的探究】 的 内容简介
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通常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像。在诗歌中,意象通过语言的表现达成心像的图画效果,具有象征及构成意境的功能。
关键词:意象;诗歌;象征;意境
意象在古代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后来逐步用于对诗歌和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的评论及美学研究中。美学和文学研究中的意象,指的是作者将自己的审美意象通过语言媒介外化和固定下来的艺术形象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一种可以表现抽象观念或审美理想的对象,同时又是具有高度形象感和艺术感染力的审美对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物象与寓意是意象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
意象及其相关概念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是以阴阳配合而成以概括世间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属于哲学范畴。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意象作了如下界定: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根据这个界定,可得知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比如说梧桐,在中国古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中说:“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昕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夜雨》中也有这样的描述:“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他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因此,只要提及梧桐这个典型物象,了解汉文化的人就心领神会。知道作者是想借梧桐抒悲伤凄凉之情。读者和作者也因此很容易就达到了思想上的沟通。
有人常把意象和意境混为一谈,事实上,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而意象是表意之像,即为艺术典型。它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客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主观而且抽象的。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风、月、蝉、鹊都是及其平常之物,可以被感知,具体而且直观,是可以表达舒爽清幽的夏夜景观的意象。然而作者把这些夜间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于平常中见奇妙。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自然也就引起了“别枝”摇曳。此外,“半夜鸣蝉”也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当“清风”徐徐吹拂时。往往感到特别的清幽。“惊鹊”和“鸣蝉”就有了动中寓静之妙。他们沐浴在“半夜”“明月”的清辉中,恰如法国小说家莫泊桑所说的被“这明空的夜色的柔和情趣所浸润”。作者巧妙地运用风、月、蝉、鹊等平常之物组合到一起,营造出了一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的意境,而这种感受是通过风、月、蝉、鹊等意象诱发出来的,是读者的体悟。
意象通常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风雨阴晴等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社会意象中又包含文化意象。文化意象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意象,指的是那些蕴含着独特文化意义,在一定文化环境下生成且含义相对固定的文化符号或者说艺术形象。很多文化意象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它是记录文化的语言符号,是各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结晶,是世界各民族观察、分析外部世界的心灵果实。凝聚着人类的经验和智慧,也高度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集体意识。绝大部分文化意象是某种文化所特有的,其特性比较突出。比如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有啼血之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诗歌中,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杜鹃这一意象,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笔下起句中点明时令,在萧瑟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中借杜鹃(子规)寄寓离别感伤之情。由此可见,在汉文化中杜鹃即成思归及哀怨的意象。任何有汉文化背景的人在看到这个词语时,很容易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共鸣。然而在英语中,杜鹃即为一种普通的鸟类,并无此类寓意。由此看来,对于一些趋于一致的认识、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都可能成为某种文化中所特有的文化意象。
李白李贺李商隐李煜,这几个李谁的诗歌成就最高
简单说来,李白代表着盛唐诗歌的典型气质,而李贺与李商隐偏向中晚唐诗歌的流程。似乎李白和其他二李的诗风相似性不大,倒是杜甫与二李有些瓜葛。这里主要说一下李贺和李商隐的诗歌异同吧1,相似之处。二者的诗歌创作方向都向内转,写作对象都是绮丽多姿的内心世界,义山之诗有些几可混于李贺诗中2,不同之处在于义山诗沉郁之致,又精美妥帖。李贺诗歌多诉诸感官刺激。而义山诗歌淡雅,温润纯熟.
推荐几本文字写的优美的诗词或书
①诗古诗还是近代的诗 诗歌都是艺术的形式之一 读诗 绝对是感受美的一大途径莎士比亚 余光中 还是唐诗宋词 都可 读经典大家就可 诗歌多有意境和深意 你可以学到的不仅仅陷于文笔 【大多数的诗都是文笔好的】②哲理散文推荐自己前段时间看过的纪伯伦的作品 不夸张地说 像诗一样美好的哲文 让人拿起放不下【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这样评价纪伯伦:“你是最早从东方吹来的风暴,横扫了西方,但它带给我们海岸的全是花香。”】附上他的文章选段吧{我宁愿在充满渴望中死去, 不想在萎靡无聊中而生。 花的生命是渴望与交往, 是泪亦是笑。 献给 M.E.H.}③自然的美的小说人世间的美 不是不美 而是缺少了自然那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想探寻和追寻 读和自然相关的准没错呐 这个方向推荐李娟~大新疆
浪漫主义和文艺有哪些关联?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一词来源于中世纪用各国方言写成的“浪漫传奇”(romance),即中浪漫主义源于对18世纪唯理主义的造反,是一次精神的大解放,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云雾漫游者》一反18世纪风景画陈俗方式,“表达出独特的个人感受”,深得浪漫主义的精髓古欧洲盛行的骑士传奇、抒情诗等。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作为一种文艺思潮,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多个国家。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运动、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的产物,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它的主要特征是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歌颂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提倡回到自然,特别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英国的雪莱和拜伦,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以及俄国的普希金等都创作了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
请问谁有作家苏缨的资料?谢谢
苏缨,女,作家,代表作品有《纳兰词典评》等。
苏缨
职 业:作家
主要成就:《少有人看见的美》
代表作品:《纳兰词典评》
苏缨署名的作品有:
2008年05月,《纳兰词典评》
2009年01月,《纳兰典评宋词英华》
2009年06月,《一生最爱纳兰词》
2009年09月,《人间词话讲评》
2010年01月,《诗经讲评:风人深致》
2010年07月,《王国维点评红楼梦》
2011年07月,《纳兰词全编笺注》
2013年07月,《少有人看见的美》
苏缨与他人合著的作品有:
2009年09月,《纳兰容若词传》苏缨、毛晓雯、夏如意 合著
2009年11月,《唐诗的唯美主义》苏缨、毛晓雯 合著
2010年10月,《卿须怜我我怜卿》苏缨 毛晓雯 著
2011年01月,《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苏缨、毛晓雯 合著
2011年11月,《诗的时光书》苏缨、毛晓雯 合著
2013年08月,《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苏缨、毛晓雯 合著
求一本古诗词解析的书
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上下册).epub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fI6S9ZqGQT6Q_ESLMbVQ1w?pwd=ypxv 提取码: ypxv 古人说,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套装共2册)》收录了自《诗经》以来数千年间最美好的字句,用现代人的情感加以解读,辅之以优美的文字,生动有趣的言辞。与古人交流,为今人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