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视频 给个?
链接:http://pan.baidu.com/s/152AiU2XyB5R6ca2V7X_bMw 提取码:dviz复旦名师陈果:幸福哲学课。你的幸福关键词是什么?是时候了,和生活好好谈谈,把握当下的幸福。复旦爆红的女神教师陈果,独家开讲人生的幸福哲学课,激活你对幸福的感知力。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运气,而是你在内心修炼的能力。朋友、爱情、财富、自由,究竟什么才是属于你的幸福关键词?幸福是一条路,读懂你的内心,你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归途。课程目录:01.明心见性,认识自己02.唯真知方有真爱, Right road VS Good road03.莫辜负这仅有一次的人生04.来自社会和知己的声音05.寻找生命里的树洞06.尽力达观,保持中道......
谁知道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博客
一楼五毛, 大家看过便散了啊散了.
对於陈果老师, 楼主还需多加自己的思考便可.
她的言论中, 有一部份仅仅只能当作学说中的一种来理解.
本身她是学哲学的, 哲学本身就不存在正确或错误之分.
仅仅在於你认同或者不认同.
还有楼上那位仁兄, 你既然表现出一幅对哲学熟知的态势, 为何不举出你所悲哀的点?
至少我认为, 在中国现今浮躁"拜金"(此拜金非狭义拜金)的社会大环境下
是时候重拾精神塑造了!
一些仅仅功用的思想, 方式方法, 要懂得辨别.
寻找真正的知识和美德.
P.S.很多骂陈果老师的人, 甚至连硕士都没读过, 甚至他真正读过的书, 也许还没有他本人的腰身高, 他仅仅是用自己非常自我的思维, 加之没有多少墨水的肚子, 来对冲击他自己小世界的一切言论秉持反对的态度.
复旦大学陈果的丈夫
复旦大学陈果未婚,没有丈夫。陈果,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 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在复旦bbs有很高人气,是北区研究生公寓三宝之首--"酋长"。曾说过很多经典语录,具体语录如下: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需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人群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脉,这仅仅是互为功利(确实有用,不过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还有一种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这是廉价的交往。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他比烟花更寂寞。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是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他们的思想从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看就能看清楚。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朋友不是附庸,不会只有赞同、妥协。朋友在现实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看见寻常人看不见的,不经历寻常人不经历的,就是一种寻常的幸福。马克思告诉我们,只有爱才能播种出爱,只有信任才能播种出信任,所以只有给予才能播种给予。
复旦大学 陈果 详细资料
陈果:。 女,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 1999年9月-2002年6月,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2002年9月-2005年1月,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攻读硕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6年7月-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做访问学者,2005年7月-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大陆基督教哲学青年学者暑期密集班”做学者。 工作经历: 2008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2005年5月,“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翻译; 2004年-2005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教牧心理学》及《宗教社会学》课程的助教和翻译,任课教师: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 Whitehea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 Whitehead; 2002年9月-2004年6月,复旦大学“上海市基督教新教牧师硕士班”英文教师; 2004年暑期,《人民画报》上海总部实习记者。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 1999年10月-2001年6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 奖励与荣誉: 2007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6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5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4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2003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专业研究成果: 2008年,撰写的《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六辑) 2007年1月,上海基督教新教教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调查报告(梗概),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7年1 月,翻译的“学校教育的核心:论道德的形成和大学的教育 (美)迈克·贝梯(Mike Beaty)”以及因此撰写的“面对繁多的一种坚持:展望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5年7月,撰写的“‘光’(理性) 与‘影’(非理性) 编织的绮丽——评奥托的 《论神圣》”,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三辑)
复旦大学陈果介绍
----转自复旦大学 陈果博客
在我还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的时候,家里的长者就希望我进入大学之后能够修读艺术、哲学或宗教,因为这些学问不仅仅只是知识,更多是蕴含了生命。长辈们期待着我成长为一个懂得幸福,也会创造幸福的人,而幸福的本质意义不在于“活着”,而在于“生活”。外婆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活本身更能教会人成长成熟。”外公说:“漂亮的女人到处都是,美丽的女人却寥寥无几,希望你能成长为拥有大智慧的美丽女人。”母亲说:“任何事情都有因有果,做事前想好因果,并愿意承担就可以了。”一位人生的挚友说:“豪华的大餐和街边的大饼油条都有此中的乐趣。”敬爱的复旦的我的导师说:“要爱人如己,听起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做起来并不容易啊!”……
就在这一句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我成长着;童年时捧着一盒奶油蛋糕就像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一生的幸福,现在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成了“作一生的好人,有高尚的品德和高贵的尊严的好人”;原本认为“快乐”是多么吸引人的东西,可是现在却渐渐明白了:“乐”必然是“快”的,“心”却不一定是“开”的,所以“开心”成了我新的追求:过去以为对人的关怀是偶尔的问候,后来终于发现“关怀”源于恰当时刻的默默陪伴,或者是他人疲惫时的一杯清茶。这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的“偶获”,却成了我生命的定格。
最后证明长辈的期望都被实现了,我从小接受了一些艺术方面的培养,也从家人的身上学会了如何做人。进入大学读我本科的时候一直进行着文学、哲学和历史的研习,尤其喜欢美学和艺术哲学,当时就冥冥中感觉到自己会很热衷于一些有关玄想和冥思的东西,于是在进入研究生学习之前,我选择了西方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专门研读揭示一些玄奥真理的东西,自己也慢慢地学会放慢脚步看看周遭的风景。终于进入了博士的学习生涯,我选择了宗教哲学,因为经历了漫长的数十年的探究,我最终发现无论是艺术还是哲学,最后还是回归于宗教的维度,回归于一种超越性。因为个人对于玄奥事物的兴趣以及对于内在精神的好奇,所以博士的学习方向集中于基督教的经验结构。在复旦呆了很多很多年,去了香港进行基督教的研修,也去了北京探讨宗教之间的对话,下一站就是温哥华。
来到了温哥华,经历了那长长的夜,十多个小时的横跨太平洋的飞翔,我告别了我发自内心热爱和自豪的家园——上海,来体验“游子”的感受。一个月过去了,最初的新奇感、兴奋感淡却了,但更多的理性上的认识慢慢的浮现出来了。首先,我坦然的发现:我欣赏西方骨子里对生活的热爱和留心,对细微的生活细节的醉心享受和浪漫呈现,对他人的根本上的尊重。在面对美好自然时,我常常更感慨于片刻安宁的“发呆”,因为“发呆”就是无所思无所想无所惧无所忧,这是多么珍贵的瞬间,也算是传说中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的粗浅体验吧。其次,我深深地清楚了:我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西方人”。我的骨髓里甚至头发根里都埋下了中国的“种子”。虽然精致的西点,漂亮的洋装,友善的笑容,希腊式的或者欧洲风格的建筑令我赞叹,但是我还是喜欢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或者上海方言,还是喜欢泡饭榨菜臭豆腐干,还是怀念那种“天人合一”“低调而内敛”的风骨。最后,我也明白:要做好一个中国人,要做好一门学问,要自由而坦荡荡地享受生活,就要打开视野,更要打开心扉,要有海纳百川的肚量和实事求是的真精神。中国人要学的东西很多,可以发扬的好东西也很多。
我的内心满满地装着感恩。我喜欢温哥华的大自然的美丽,喜欢这里的人们可爱而纯真的笑容,喜欢Regent College 的Atrium里洒满阳光的温暖,喜欢许志伟老师的智者之风和大家气质,喜欢帮助我们顺利学习生活的老师们的认真和细心,喜欢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说得自己都好感动啊!
说一句“谢谢”,对温哥华的一切,因为在这里即将展开的半年生活将目睹我一段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也对我在这里结识的好朋友,我的知己,很幸运地获得了这样一份友谊,弥足珍贵。
要学习的东西好多好多,永远也学不彻底的,需要用一辈子倾心学习的就是——爱。
1. 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
2. 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
3. 人群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脉,这仅仅是互为功利(确实有用,不过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还有一种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这是廉价的交往。
4.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5. 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也就是淡定,我理解为一种无上菩提的境界)。
6. 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他们的思想从而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
7. 他比烟花更寂寞。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是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
8. 孤独不是故作姿态,孤独是一种心境。沉默未必是孤独,孤独没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装出来的叫浮躁,那是一种虚荣心,是为了招揽目光。
9. 真正的朋友是二人世界。我们很安静,但是不冷清。多一个人就难免会有不能共同讨论的话题,这就是一种分心,从一种不设防变成了一种社交。三个人的世界太拥挤。
10. 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就能看清。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
11. 如果你把朋友当做了男女朋友的备用,那你就侮辱了友情和爱情。
12. 跟朋友在一起也是一种孤独。但是这种孤独更美好,会比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自如。因为真正的朋友全然不设防。
13. 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东西都是不实用的东西(黄金、美女)。这种东西拥有了就该满足,因为真正的朋友,除了友情,什么也不能给你。
14. 朋友不是附庸,不会只有赞同、妥协。朋友在现实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5. 有些所谓的倾诉、出气筒,都是语言暴力。不该以“这是对朋友的信任”为借口。这是对友情的滥用。朋友不该承担这种宣泄。Soul mate,灵魂上的一体,他\她不用承担我的琐事。
16. 朋友应是无用的。(此处的“用”指利用)。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自由自在。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
17. 真正的朋友之间不是常联系也没有关系,隔上两三年,电话那头的人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需要经常联系才能维护的所谓“友情”是不牢靠的,因为一旦不联系,他们会断。(我理解为:从来也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18. 两个戴着面具的人就不用做朋友了。
19. 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靠的太近,我们就会看见对方越多的缺点。两块石头投入水里,太近太近,水波就越会互相干扰。
20. 人对最亲近的人最残忍,因为太接近,往往看不到对方点点滴滴的优点。(某天你生病了,父母把你的药煎好放到你的床边。当有一天他们对你说:到桌边来吃药!你是不是会觉得他们变“坏”了呢?)
21. 当我看不见所有人的时候,我对他们产生了一种精神的凝望,这种凝望叫做思念。(有时候物理距离的增大,人的距离却变得如此之近)。
22. 周围的人太多,于是我们对人群淡漠。我们很多人喜欢旅行,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希望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去自我放逐一下。我们为什么要避开别人?因为孤独者即有趣者。孤独是我自寻的消遣方式。
23. 我不装QQ和MSN,因为我需要我自己的时间,很多东西没有必要和别人分享,我也不想有意无意地陷入某些对话中去。
24. 人是有“贱”性的。
张北川的艰苦斗争
张北川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停止手头的工作,最新一期男同性恋艾滋病干预杂志《朋友通信》,已达到8600份发行量。美国专家在中国北京300位同性恋者调查中发现有49%的人看过《朋友通信》杂志。同时张北川的团队拿到了荷兰的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干预项目基金。张的助手与同事李秀芳大夫开设了艾滋病与性病门诊。“我们不会‘等靠要’,自力更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北川感到同性恋与艾滋病者的封闭社会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12月13日张北川与其他专家公开在同性恋酒吧进行艾滋病现场教育,四川省治安部门与卫生部门全程录像,并给予报道。中国公安部一位高层官员写信支持张北川的工作,而中央党校艾滋课题组送来了“真学问,真精神”的铜牌。
复旦大学陈果的丈夫是谁?
复旦大学陈果未婚,没有丈夫。陈果,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 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在复旦bbs有很高人气,是北区研究生公寓三宝之首--"酋长"。曾说过很多经典语录,具体语录如下: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需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人群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脉,这仅仅是互为功利(确实有用,不过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还有一种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这是廉价的交往。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他比烟花更寂寞。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是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他们的思想从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看就能看清楚。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朋友不是附庸,不会只有赞同、妥协。朋友在现实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看见寻常人看不见的,不经历寻常人不经历的,就是一种寻常的幸福。马克思告诉我们,只有爱才能播种出爱,只有信任才能播种出信任,所以只有给予才能播种给予。
可以给我一些有关于复旦大学陈果教授的一些详细资料么?
也是网上搜集的:
陈果: 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 1999年9月-2002年6月,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2002年9月-2005年1月,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攻读硕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6年7月-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做访问学者,2005年7月-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大陆基督教哲学青年学者暑期密集班”做学者。 工作经历: 2008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2005年5月,“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翻译; 2004年-2005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教牧心理学》及《宗教社会学》课程的助教和翻译,任课教师: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 Whitehea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 Whitehead; 2002年9月-2004年6月,复旦大学“上海市基督教新教牧师硕士班”英文教师; 2004年暑期,《人民画报》上海总部实习记者。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 1999年10月-2001年6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出过什么书吗?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出过《懂你——论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黑格尔辩证法的起点与秘密——青年黑格尔哲学思想》。2017年4月,《好的孤独》出版。2018年4月,《好的爱情》出版。陈果,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在复旦bbs有很高人气,是北区研究生公寓三宝之首--"酋长"。扩展资料:一、陈果简介陈果,1981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学生中拥有极高人气,被称为“麻辣教师”,她的课也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复旦课程”。 2010年,她的课堂视频被学生上传到网络,迅速传播开来,广受好评,一周内播放超过3000万次,《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平台疯转推荐。她的付费音频课程一个月内点击破百万。二、研究成果2005年7月,撰写的“‘光’(理性) 与‘影’(非理性) 编织的绮丽——评奥托的《论神圣》”,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三辑)。2007年1 月,翻译的“学校教育的核心:论道德的形成和大学的教育 (美)迈克·贝梯(Mike Beaty)”以及因此撰写的“面对繁多的一种坚持:展望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8年,撰写的《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六辑)。2007年1月,上海基督教新教教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调查报告(梗概),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