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孔雀舞

时间:2023-06-26 11:15:38编辑:奇事君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那傣族孔雀舞的起源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傣族孔雀舞的起源,希望能帮到你。

傣族孔雀舞的起源

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

据说,在很古老的时候,孔雀的羽毛并非像现在这样五光十色,也没有那美丽的“圆眼”羽翎。只因它驯良、温顺而被人喜爱。一次,在当地举行小乘教“摆帕拉”宗教节日庆典时,听说佛祖为此下凡此地。为能得到佛光的普照,虔诚的信徒们纷纷赶到寺院,把佛祖围得水泄不通。有一只栖息在遥远天柱山上的雄孔雀得知佛祖下凡的音信后,急忙赶往寺庙可惜已经过迟无法靠近佛祖,而在人群外急得团团打转。孔雀的虔诚之心被佛祖察觉后,便向孔雀投去一束佛光。不巧这束神力无比的佛光,只落在了来回奔跑孔雀的尾部,使雄孔雀尾部的根根羽翎霎时缀上了镶有金圈的“圆眼”纹图案,成为现在人们所见到的样子。在佛祖离去时,特意叮嘱孔雀:在明年的“摆帕拉”节时再见。从此以后,每当“摆帕拉”节,佛祖释迦牟尼便会高坐于莲花宝座上,接受人们朝拜之后,观看从天柱山赶来的孔雀向佛祖献演的《孔雀舞》。同时,孔雀也将向人们展现佛祖赐予它羽毛的异彩。从此后,每当宗教节日和年节庆典,人们为了赕佛和祈求吉祥,就都要表演民间传统的《孔雀舞》。

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孔雀舞》,历史最为悠久。在明代的《南诏野史》上,就有“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的记载。民间传统的《孔雀舞》,傣语称作“嘎洛涌”和“嘎楠洛”,可以独舞、双人舞或三人舞进行表演。

舞蹈特色

传统的《孔雀舞》,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鋩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其中有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等舞姿,伴随着优美的“三道弯”躯体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虽然由男子表演的传统《孔雀舞》动作偏于刚健、挺拔少有阴柔之美,但流畅的舞姿与模拟孔雀的优美造型往往令观者沉醉,而忽略了表演者的性别。

为傣族舞蹈伴奏的重要乐器是“象脚鼓”,在傣族,从3、4岁的幼儿到古稀老人,没有不会击打象脚鼓的。象脚鼓的高级演奏者,不单纯只是打鼓的乐师,同时必定是一名优秀的舞者。

因为傣族舞者所能呈现出的表演水平与鼓手的演奏关系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乐师一般没有合练,完全靠相互之间的感觉进行默契的配合与表演。击鼓乐师因熟谙舞蹈,会依舞者水平的高低选择和不断变换鼓点的节奏、速度,以至引导舞者亮出高难绝技。在恰当场合,乐师也会参与到舞蹈中来,用手的指、掌以及用拳、肘、头、脚各部位,敲打出各种摹仿自然界多种音响的鼓声技艺高超者,一槌下去,鼓音之长可以将中式上衣的扣襻全部解开,再击一槌,又可将扣襻全部扣上。乐师有时身跨长约80公分小象脚鼓,边击鼓边进行舞蹈。他们的舞姿灵活、欢快,跳跃性强,是青年男子表现个人鼓舞水平和技艺的极好形式。

上一篇:护国运动

下一篇:诗神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