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辉

时间:2024-06-23 21:22:53编辑:奇事君

刘文彩和刘湘的关系

刘湘和刘文彩,刘文辉都是重庆大邑县人,同宗同族,刘文彩、刘文辉论辈分是刘湘的叔叔辈。刘文彩、刘文辉是亲兄弟.
据族谱记载,刘氏原籍安徽徽州,是在清朝初年才移民进入四川的。刘氏来到四川后,最初在四川省名山县落脚,后又迁到大邑县。此后,刘家就世代居住在大邑,以耕读为生。在最初的200年中,刘氏家族一直是个很普通的族姓,从未产生过什么特别有名的显赫人物。直到刘文彩的父亲刘公赞,家族渐渐有了起色。
刘氏家族被称为“军阀之家”。其很大原因是因为家族中出了两个重要人物:刘湘、刘文辉。他们分别担任过四川省主席和西康省主席,是四川最有权势的两大军阀。当地人称,“二刘联则可问鼎中原,黄袍在身坐龙庭,硬是比蒋委员还厉害!”


刘湘的军旅生涯开始于他1909年军校毕业后。所谓“时势造英雄”,凭借他的骁勇善战,经过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混战后,刘湘被四川军队推选为四川各军总司令,并由四川省议会推选为四川省长,成为四川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北伐后,他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兼四川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加抗日,由一名封建军阀转变成为爱国将领。1938年,刘湘病逝于武汉。刘湘晚年的抗日爱国行为,赢得了人民的肯定,国民党政府也对他大加赞扬,在他逝后下令为他举行国葬。
家族中另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就是刘文辉。刘文辉是刘文彩的弟弟,刘湘的叔叔,但比刘湘小6岁。他是刘氏家族中又一位杰出人物。刘文辉的发迹与刘湘相似,也是通过军阀混战。
时光流逝,辉煌不再。这个被称为“天府豪门”的刘氏家族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政治逝去,艺术登台。“刘氏家族”的历史将以建筑的形式镌刻在时代的变迁中--大邑县安仁镇的“刘氏庄园”仍将以它眩人的“皇家风范”向世人诉说刘氏家族那一段过去的辉煌。


谁能介绍一下刘文辉和刘文彩?

刘文辉和刘文彩都是四川省大邑(yi)县人(大邑县原属于四川温江地区,后温江撤销地区,归并成都市管辖),他们不仅为同宗同族,而且是亲兄弟,刘文彩是老大,刘文辉是老五。刘文辉解放前是四川大军阀,曾任西康省政府主席(西康省的区划解放后撤销,相当于现在四川西北部近西藏一带,其首府是现在四川雅安市)。刘文辉1950年率部起义,解放后还出任过林业部部长。刘文彩曾在四川南部(如宜宾、泸州、叙永)一带靠走私鸦片及经商致富,后在老家大邑置地千亩,建豪华庄园,拥有汽车和钢琴等,解放前夕病死。解放后其庄园被命名为大邑地主庄园,曾设泥塑《收租院》和水牢等,作为阶级教育的场所,上百万人参观,黑极一时,现在庄园已经破败,鲜有人至。四川还有一位大军阀刘湘,曾任四川省政府主席,而刘文彩和刘文辉正是刘湘的族叔。


刘文辉简介!不要太长太短!

刘文辉(1895年—1976年6月24日),字自干、病虞,四川大邑县安仁镇人。大地主刘文彩之弟。四川军阀,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中逐步壮大势力,和堂侄刘湘一起成为四川最有实力的两个军阀,刘文辉占据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刘湘占据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1929年被当时的中央政府-国民政府授于四川省政府主席职位。在1932-1933年的二刘之战中,败给刘湘,退居西康,任西康省主席,指挥所部堵截中央红军长征。抗战时期,刘文辉所部留在川康地区,没有开赴前线。1949年12月8日,刘文辉以西康省主席兼二十四军军长的名义通电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四川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林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刘文辉因癌症在北京去世。


刘元瑄的生平简介

刘元瑄(1911年8月-1996年3月),四川大邑人,字俊琳。四川军阀刘文辉的侄子。陆军第二十四军军事政治学校、陆军大学将官将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毕业。在这刘家军中,刘文辉的侄子特别多,比如刘元琮、刘元瑭等等,刘元瑄也是其中之一。刘文辉的儿子们年纪都太小,所以刘文辉对于刘家军接班人的问题上,自然是准备从他的这些侄子中挑选。但是他的侄子们大都不争气,比如刘元琮,贪污腐化圈地盗卖无所不干,自然是首个被剔除候选人名单的。刘元瑭倒是有点才干,曾经在红军长征的时候死守会理成名,但是却闹分家,于是也被剔除出了候选人名单。剩下一个刘元瑄,能力一般,为人倒是比较忠厚,而且还很听刘文辉的话,于是就成为刘家军的接班人了。就这样,刘元瑄在刘文辉的培养下一路高升,五年内由一名下级军官跃升至少将旅长。要不是24军的两位师长资格比较老,估计他还能升。刘元瑄在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毕业的时候,很想上前线和日本人交交手,可是24军的驻地偏偏是离前线特别远的西康,失望的刘元瑄就只能回到驻地找些和前线有关的报纸来看。这看报纸本来也没什么,了解下国民党部队和日本人打得怎样啦,听取一些感人的英勇事迹等等。可这刘元瑄他专门挑共产党办的报纸看,而且看得特别仔细,估计连中缝的广告也没忘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地下党呢。刘元瑄虽然不是共产党,但是报纸看得时间长了,逐渐从同情共产党,到理解共产党,到最后干脆拥护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民主建国”的政策。他还办了进步报纸,比如《新康报》,通篇的反投降、反内战、反独裁调子。又比如《西方日报》,请的不是进步人士,就是共产党员。好么,堂堂国民政府制下的西康省,弄得比共产党还共产党。要说刘元瑄的这些事,刘文辉怎么不反对呢?这刘文辉不仅没反对,反而对这位侄子很支持,因为他的逻辑是,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来和老蒋的中央政府对抗,在能保存自己实力的情况下,向外发展。刘元瑄也明白叔父的意图,他也乐得利用这个“支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1947年7月,已经上了年纪的刘文辉终于有了退位的想法,但是考虑到自己的这个侄子还是太嫩,他不敢把24军完全交给刘元瑄来指挥。于是刘文辉想了一个主意,保荐刘元瑄为24军代理军长。名义上是让刘元瑄接了班,实际还是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刘元瑄虽然升了官,但是一点都不高兴,因为他本来是136师师长,现在虽然接管了24军,但是头衔上还有一个特别刺眼的“代”字。刘元瑄明白,老头子对自己还是不放心啊。1949年的刘元瑄已经和中共在川康区的临时工委开始了频繁联络,甚至在同年9月被地下党员萧绍成、李安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过刘元瑄当时不知道,这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因为不符合组织手续,实际并没有得到承认。刘元瑄不管这点,他利用职务之便,掩护已经暴露的中共地下党撤往自己的地盘——雅安,使雅安在当时有了“小香港”的称号。此外,他还积极推动自己的叔父刘文辉走向起义的道路。于是在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通电起义了,刘元瑄也在同时带着24军起义了 。

上一篇:黄土高坡

下一篇:华纳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