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翻译文言文啊?、
翻译文言文有以下几个手段:1、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2、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3、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4、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5、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扩展资料常见虚词1、而: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关系。2、且:相当于“啊”。3、何:什么;怎么样;哪里;多么;为什么;怎么;啊;通“呵”,喝问。4、若:如同,像。5、乎:表疑问;相当于“吗”;表感叹;表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啊”“呀”。6、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难道;怎么。常见的虚词还有:也、则、以、者、因、之、为、于、兮、焉、与、莫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如何翻译文言文?
翻译文言文方法: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例句: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介宾短语前移。例:“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臣闻兵者凶器也……”这句话什么意思?
“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译文:“不行,我听说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争先打仗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阴谋去做背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定会遭到天帝的反对,这样做绝对不利。”
“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译文:“能够完全保住功业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够平定倾覆的人,一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谦卑的;能够节制事理的人,就会遵循地道而因地制宜。现在,您对吴王要谦卑有礼派人给吴王送去优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您就亲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
1、持满者与天--满,盈也。持满,使满持,即维持盈满(优势)的状态;与,如也。维持优势状态必须符合天道--此句在检讨伐吴不利的原因,战前范蠡劝句践说“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因这次越王向吴国发动的战争不符合天道,所以导致目前的失败;
2、定倾者与人--倾者,危也。定倾,使倾定,使目前危急的状态得以缓和。--这一句是讲当务之急是想办法顺应人(对方)的心理,缓和当下危急事态,具体来讲就是“谦卑以自牧”,卑辞厚礼以骄吴王之心。人之心好受尊崇,如果能充分满足吴王的虚荣心,才可能求得目前危机形势之缓和。
3、节事者以地--事者,未来之事,节者,序也顺也,使事节,即要使未来事态的发展符合我们自己的节奏,转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这一句是讲假如能渡过目前的难关,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处在弱势地位,我们就必须如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敢为,假以时日,必能赢回战场上的主动权。
这三句,第一句检讨从前,第二句拯救当下,第三句图谋将来,环环相扣,逻辑完整,而此后整个事态向着范蠡预计的方向发展,这才是伟大战略家的本色。想想《论持久战》一文,第一部分批驳失败论和速胜论的荒谬,第二部分深入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第三部分是论持久战的原则及我方必获最后胜利的原因,此后事态的发展也正如所预料,这才是高屋建瓴捭阖天下的大手笔。
“臣闻兵者凶器也”是什么意思?
译文:我听说兵器是凶器【原话】:三年,句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於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於此,为之柰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句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於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句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句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於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句践。句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句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於是句践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於吴王。种顿首言曰:「原大王赦句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句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句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出处】:《范蠡传》
范蠡传:范蠡为什么救不了自己的儿子
范蠡离开越国以后,乘船跨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i)夷子皮”,在海边耕作。他们父子吃苦耐劳,努力生产,合力治理产业,很快积累了几十万的财富。齐人听说他贤能,就让他做了国相。
不知道范蠡的思维方式就是与众不同还是看透了吴、越两国官场上那些事情,齐相这个官他又不要了。他认为,住在家里就能积累到千金财产,一做官就能当到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能够达到的最高地位了。如果长期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利。于是他把相印归还给齐国君主,把家产全部发散给四邻和知音好友,然后携带着财宝秘密地离去。范蠡新到的这个地方是在陶地,他认为这儿是天下的中心,犯交易做买卖道路畅通,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为陶朱公,和儿子一起耕种、畜牧、做一些利润不错的买卖。很快,他的家资又积累了起来,而这次要比上次积累的不知还要多多少!他的名气也更大,天下人都知道有个陶朱公。
被称之为朱公的范蠡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捉了起来。朱公想救他,于是安排小儿子前往楚国。他给小儿子公关活动的费用是一千镒黄金,装在器具中,需要用牛车拉。正当小儿子要出发时,朱公的大儿子不干了,他坚决要求前去,可是朱公并没有答应。他的大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做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子。”说罢就想自杀。朱公的妻子也替儿子求情,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得了二儿子的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该怎么办?”朱公不得已就派了大儿子。朱公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到了楚国以后去找一个旧日的好友庄生。他嘱咐大儿子说:“到了楚国以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处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这个长子去了,可是他却瞒着父亲私自带走了几百镒黄金。
朱大公子到了楚国,打听到这个庄生住在靠近楚国都城外城的地方,找到他家却看到,门外的野草已经遮蔽了道路门户,实实在在一户贫穷人家。尽管如此,朱大公子还是按照父亲所说,把信交给庄生,并留下了千金。庄生收下了信和金子,对大公子说:“你可以赶快离开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你弟弟释放后,也不要问原因。”朱大公子离开庄生的家,也没有再来探望,但是却并没有离开楚国。他把自己私自带来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一个主事的达官贵人。
朱家大公子不知道,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他在楚国却很有名,从楚王以下没有人不尊封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是想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信用。换一种说法,假如不收下,怕引起误会,以为这是拒绝替人办事。收下了,可以让朱公子放心。所以这个庄生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哪一天生病不能事先告诉别人一样,千万不能动用。”但是这个朱大公子不知道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所以他又另外找了达官贵人。
庄生找了一个机会进宫面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楚王非常尊重信任庄生,赶紧问:“现在该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做德义之事才可以避免灾祸。”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一定照办.”于是派人查封储藏三钱的仓库。
朱大公子找的那个楚国高官告诉他说:“我王将要实行大赦。”朱大公子问:“怎么见得呢?”大官说:“每当王上要大赦时,常常先查封储藏三钱的仓库。昨天晚上,我王已经派人查封了。”朱大公子以为,既然是大赦,弟弟一定可以释放,一千镒黄金等于是白白扔在了庄生那儿,根本就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去见庄生。庄生见到朱大公子非常吃惊,说:“你还没有离开楚国吗?”朱大公子说:“我始终没有离开过楚国。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今天特意来向您告辞。”庄生知道朱大公子登门的意思,说:“你的黄金都在某房间里,你自己去取吧。”这个朱大公子还真的入室取走了黄金,他离开了庄生,还暗自庆幸黄金又回到了自己手中。
庄生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他被小儿辈出卖了!于是再一次进宫对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某星宿的事情,您说想用德义之事来汇报,现在,我在外边听路人都说,陶地的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国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的左右,所以君王并不是体恤楚国人才实行大赦,只不过是因为朱公子才实行的大赦。”楚王一听大怒,说:“我虽然无德,又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于是下令,先杀掉朱公的儿子。等到朱二公子行刑后的第二天才下达大赦令。
当然,朱大公子只能是带着弟弟的尸体离开了楚国。
回家后,母亲和邻居都十分悲痛,朱公却安慰他们说:“老大救不了弟弟,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他有所不能忍心舍弃的东西。他年幼就和我一起生活,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至于老三呢,一生下来家中就十分富有,出门豪车,良马猎犬,锦衣玉食,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而来?所以,他会把钱财看得很轻,弃之也毫不吝惜。原来我要派老三去,本来就是因为他能够舍弃钱财。老大不能舍弃钱财,所以最终救不了弟弟,这是很符合情理的事情。再说了,杀人偿命,就不要再悲痛了!我日日夜夜盼望的,就是老二的尸体能够送回来。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儿子能够不被杀在闹市当中,也算是保住面子了。所以,也不要再悲痛了。”
这段故事,后任把它总结为一句成语,叫做“知子莫若父”。实际上,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智慧的范蠡所以救不了儿子性命,关键是范蠡的智慧拗不过面子。
首先是大儿子的面子。在朱大公子看来,父亲不派他去救弟弟,而是派小弟弟前去,这是说明他是不肖子。说起来,这只是一个面子问题,因为父亲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不派他去,也没有说你去不合适或者去了也是白去之类的话,是他自己认为不让他去这面子丢不起,甚至还想自杀,范蠡拗不过这个面子。这时候,朱大公子已经把面子和性命连在了一起,正如范蠡妻子所说,这时候的范蠡也没有一定的把握就能够救二儿子,可最为现实的例子是,不派大儿子去,他就会马上死在你面前。
其次是庄生也拗不过自己的面子。庄生成功说服了楚王实行大赦,但这事情却有点儿神不知鬼不觉的奥妙,楚王不知道,达官贵人不知道,朱大公子就更不知道。这种事情智的确是智,但只能是让范蠡这样同为智者的人去感知,可就是不能够对任何人说,包括自己的老婆。如果是真能救了朱二公子,范蠡肯定能够知道庄生的良苦用心智谋所在,但那只能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他同样不能对人明说。庄生是不打算要一文钱财的,否则,像他那样的家庭,稍微一动那个钱,就没有办法补上,朱大公子回去明里辞行,实则取钱,人家分毫未动,正说明这一点。问题在于,既然庄生已经把事情做成,又没打算要钱,为什么不把好人做到底呢?这就是庄生也拗不过那个面子!这就是他说的有一种被人出卖了的感觉。像庄生这种安守清贫的高士,视金钱官位如粪土,什么都可以不要,就是不能不要面子。
看起来,不仅仅是范蠡,清雅智慧如庄生者,也是拗不过那个面子。这同时说明一个问题,任何人,无一例外都有自己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翻译文言文
范蠡传(司马迁-史记)
全文: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於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於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於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於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柰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故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句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句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越祖少康,至于允常。其子始霸,与吴争强。槜李之役,阖闾见伤。会稽之耻,勾践欲当。种诱以利,蠡悉其良。折节下士,致胆思尝。卒复雠寇,遂殄大邦。后不量力,灭於无强。 我们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个出人才的好地方。南阳就有四圣,他们是“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范蠡作为南阳众多人才中的佼佼者,更与“卧薪尝胆”、“吴越争霸”这些在老百姓中流传很广的成语和故事密切相连。
译文(没有逐句翻译):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三户人,据说是宛城区黄台岗三十里屯人(另有淅川、内乡说),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他被当时楚宛令文种所赏识,相交甚深。后两人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他存越灭吴,雪会稽之耻,成为春秋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功成名就后,他淡泊名利,毅然弃官经商,累治家产数以亿计,富比王侯。他的经商思想和经商理论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们流传、使用,成为我国古代的商界先圣,被后人尊称“陶朱公”、“商圣”。
学艺
范蠡生卒约为孔子同时期,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扶养成人。范蠡小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读书,抱负大,不喜耕作,众乡邻不齿。范蠡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读了《书》、《易》、《诗》等大量的书籍,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范蠡不仅弄通了风后的《握奇经》,还潜心钻研了姜太公的军事书籍《六韬》和《三略》。姜太公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作为军事韬略的三***宝,这一点范蠡特别推崇。后来范蠡无论是治家还是治国,姜太公的思想对其影响都很大。
当时著名的理财家计然(计然,名研,姓辛,字文子,著有《文子》一书,春秋时期名人),到南阳云游,范蠡拜其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虽满腹经纶,但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范蠡空有文才而不被任用。报国无门,使得范蠡放浪形骸,做事办事不合时宜,作出的事情往往令人惊诧不已,疯疯癫癫,行为怪异,被誉为有名的“楚国狂人”,乡邻们喊他为“范疯子”。
范蠡狗洞遇文种
楚荆王时,楚国名士文种(字子禽,楚国郢人)到宛任令,听说范蠡年纪不大,但很有才能,就差官员去拜访他。手下人回来说:“范蠡行为怪异,疯疯癫癫是个疯子,不值得邀请。”文种却说:“一个人有才能,必假装疯狂,来掩盖其贤德。”此后多次拜访,范蠡都避而不见。这一天,文种又亲自拜访,却发现范蠡的大门紧闭,正要下车,忽见院墙下的一个破洞里有个人蓬头垢面,趴在那里冲着文种学狗叫。手下人便说:“这就是范蠡。”众乡邻都围着看热闹。文种手下的人怕文种难堪,忙用宽大的衣袖把洞遮住。文种却说:“我听说过狗只对着人叫,他是个人身,却对着我学狗叫,意思是说我是个人,是看得起我呀!”于是文种下车便拜,范蠡看也不看,文种只好悄然离去。
第二天,范蠡对其哥嫂说:“今天有贤人来拜访我,请借给我一套干净衣帽。”刚穿戴梳洗完毕,文种就来了。两人交谈后,方觉相见恨晚,结为终身知己。这就是我们南阳广为流传的“范蠡狗洞遇文种”故事。
这时,楚国的政治更加黑暗,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两人的政治抱负眼看无法实现,就商量着要离开楚国,另投贤明,实现政治抱负。因伍子胥已投奔了吴国,于是两人就投奔了越国,遂受到越王的重用,成为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
商人的来历
范蠡认识文种后,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就到处云游、拜访贤人,并开始经商。一次到了商洛,商洛离淅川很近,据说是中国最早发明青铜器的地方。商洛当时生产的青铜器具很精美,远近闻名,当时上至豪门,下至百姓都以使用青铜器为荣耀。范蠡打听到邻近的秦国需求量大。范蠡想:物以稀为贵,如果把商洛的青铜器运到秦国,肯定能够牟取高利。范蠡于是就雇了很多牛车和人,到商洛地区去收集青铜器,到秦国去卖。在去秦国的时候,为了标明身份,就在牛车上和青铜器上都铸个“商”字,“商”的意思是“买卖”。
到了秦国国都咸阳,秦人看到牛头上写着“商”字,青铜器上铸着“商”字,加上一件件器具光亮耀眼,精美绝伦。于是人们都叫着“商人来了”、“商人来了”,不一会儿,就把器具抢购一空。“商人”后来就成为买卖商品人的代称,“商人”的名称由此而来。范蠡是中国最早的商人之一。
范蠡与西施
越王勾践三年,勾践想攻打吴国,范蠡劝阻不听,结果被吴打败。吴国围困勾践于会稽山上,越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范蠡出计,让文种去议和,刚开始吴王不答应,通过贿赂吴国的太宰喜否,议和成功。越国保住了,但吴王夫差提出勾践必须到吴国为人质。
吴王夫差好色,为投其所好,消磨敌人的斗志,麻痹对方,范蠡向勾践献策:用美人计。勾践同意了,下令在全国遍寻美女上报朝廷。最后各地共报上美女20多个,范蠡亲自去挑选,选出了容貌最美的一个女子———西施。西施是越国苎罗(今浙江诸暨南)人。苎罗山有东西两村,两村人大多姓施,她住西村,故称西施。西施是个绝色美女,其容貌之美,方圆皆知。西施不但貌美,而且深明大义,是一个爱国之人。西施与范蠡几经交往,相互产生爱意,但为了越国就答应前往吴国。范蠡先带西施来到越国国都。快到越国都时,城中的百姓听说西施貌美,纷纷出城来到郊外,想一睹西施的美貌。
范蠡见人多拥挤,道路堵塞,便将西施安排到城外馆舍,并让人传话:“要想观看西施,须先交纳金钱一文。”于是设柜收钱,顷刻之间,钱柜就满了。西施在郊外停留三天,范蠡得金钱无数,他将钱运交国库。
范蠡把西施送给夫差。夫差见到西施,喜其美貌,非常宠幸她。为她修建了馆娃宫,馆娃宫内造了响廊,屐是木板拖鞋,廊下的土地被挖成瓮形大坑,上面用厚木板覆盖铺平,西施和宫女们穿着木鞋在上面行走,铮铮有声,悦耳动听。现部分古迹亦存。夫差还为她修建了姑苏台,夫差与西施经常在姑苏台上饮酒作乐,逐渐不理朝政,朝纲日坏。
吴亡后,西施因与范蠡早已心心相印,就随范蠡一同出走,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英雄与美人的传奇佳话,又有一说勾践得到西施后,勾践妻嫉恨杀了西施。
劝文种
公元前476年,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勾践卧薪尝胆,经过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深谋20余年,终于灭掉了吴国。灭掉吴国后,勾践挥师北上,与众诸侯会盟于徐州,勾践当了霸主。自徐州返回后,勾践摆宴祝贺,群臣欢歌笑语,十分高兴。此时,只有勾践一人面无喜色,范蠡看到后叹道:“越王不想将功劳落到大臣名下,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乐,猜忌之心已露,我若不走,必有不测。”第二天,范蠡就向越王道别,勾践说:“灭掉吴国,全凭你的帮助,现吴国已灭,天下太平,我正要和你分享这个国家,共享富贵,为什么要走?如果走,我将杀掉你的全家。”范蠡说:“臣的生死全系大王,但我辞官决心已下,你若要杀我,我亦无法。”于是范蠡在夜间悄悄出走。
范蠡出走之后,给文种去了一封信,信上写道: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勾践长着长长的脖子,嘴尖像鸟嘴一样,这样的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我已经走了,你若不走,定有杀身之祸,望你接到信后,尽快行动。
文种接到信后,就称病不朝。越王的左右有嫉恨文种的人向勾践进谗言道:“文种自认为功高盖世,现在大王不封赏他,他心中不满,所以不上朝。”勾践了解文种的才干,觉得吴国已灭,他对自己已经无用,更害怕文种有朝一日作乱,无人能制,现听群臣这么说,就有了杀文种之心。
有一天,越王突然到文种家中探病,随手解下宝剑,放在文种床边,对他说:“你教我七条计谋,我用了三条就已灭吴,剩下的四条你帮我到地下去见先王如何。”说完就走了,文种把宝剑取出一看,正是当年吴王赐令伍子胥自杀的宝剑,立即就明白了越王的意思,于是仰天长叹道:“我不听范蠡的话,今日终被越王所杀,我真后悔呀!”说完举剑自刎而死。
经商致富
范蠡到了齐国,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即生牛皮,意为“有罪被流放的盛酒皮囊”。这是为了纪念被吴王逼杀、并装入叫“鸱夷”牛皮革囊中抛入大海的伍子胥。范蠡认为自己的遭遇同伍子胥一样。在齐国,范蠡充分利用青年时期向计然学到的经商知识。范蠡想:对付吴国定了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就灭了吴,我要把治国与治家结合起来,来置家产。所以他们一家在海边开荒种地,引海水煮盐,没多久财产已达数十万钱。齐国人听说他贤能,便想让他做齐国的丞相。范蠡感叹地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相,这都是普通人最得意的事了,长久地享受这种荣誉不好呀!”于是范蠡归还相印,悄悄地把财产分给亲戚乡邻,只带少量财物又一次不辞而别。
这次,他到了“陶”(今山东定陶)这个地方,陶当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商业往来频繁。他认为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买卖、互通有无的商业要道。在此谋生置产,可以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陶朱公做生意讲究薄利多销,赚钱只赚十分之一的利润,看准行情买卖货物,货物的买入和出售都很谨慎,不多久家产已达上亿计,富比王侯。天下都知道陶朱公了,诸侯争相与他交往。
救子
范蠡住在陶地时,生了个小儿子。小儿子长大后,不知钱来之不易,花钱如流水。这时范蠡二儿子在楚国因杀了人而被逮了起来。范蠡认为,杀人偿命,理所应当。但是,家里有千金财产的孩子,是不应该在大庭广众面前被处死的。于是就要求他的小儿子,叫他去探视一下。长子听说了,要求让他去办。范蠡不答应,长子觉得很委屈,感到范蠡不相信他的办事能力,闹着自杀。范蠡夫人知道后,对范蠡说:“你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现在老二没救回来,却让长子先死,你咋能这样?”范蠡没办法,只好让长子带了两万四千两黄金去了楚国,并写了一封信给他从前在楚国的好朋友庄先生。
范长子在出发前,又私自带几百镒的黄金。见到庄先生,范长子把信及两万四千两黄金给了他。庄先生收下钱后对他说:“赶快离开楚国,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庄先生是个很耿直讲信誉的人,虽穷困潦倒,但上至楚王下至百姓都很尊重他。这次他收下范蠡的钱,并不是有意接受,而是表明一种信誉,想等他办成事后,再送还陶朱公。所以庄先生对其夫人说:“这是陶朱公的钱,如果我有什么不测,这钱一定要送还给他。”范蠡的长子却担心把钱送给他,不会起什么作用。为了保险起见,继续在楚国逗留,并用私带的钱去贿赂楚王身边的人。
庄先生找到一个适当的机会对楚王说:某星出现在某个位置,对楚不利,要他施恩德,去避害。楚王答应了,准备大赦天下。楚王身边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告诉范长子。范长子认为只要大赦,他弟弟肯定要放,白白给庄先生那么多钱实在太可惜了,于是他又见了庄先生。庄先生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不走。范长子说:“楚王准备大赦,我弟弟没事了,特来向你辞别。”庄先生一听就明白啥意思,就把财物给了他。长子很庆幸这次的钱能失而复得。
庄先生对范蠡长子的所作所为,觉得很羞愤,于是又见楚王,对他说:“我听别人议论,这次你大赦天下,完全是因为陶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很生气,我大赦天下,完全是为了施恩德,怎么会因为他的儿子呢?于是就把范蠡的二儿子杀了,杀了之后才宣布大赦天下。范蠡的长子把弟弟的尸体运回家的时候,全家除陶朱公外,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老早就知道会有这个结果的。他不是不爱他的弟弟,而是他太爱金钱了,这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和我一起置家产,深知钱财来之不易,看得重。而小儿子生而富有,不知钱财来之不易,所以他会轻易舍弃财物,这一点长子做不到。”这就是著名的成语“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故事的来源。
范蠡年老的时候,由子孙持家,最后的家产越做越大。当时有一个猗顿的人听说陶朱公经商有法,就拜他为师,后来经商致富,家产也达亿计。后人说起富豪就把他俩并称为“陶朱猗顿之富”。范蠡被认为是做生意人的老祖宗。
范蠡搬迁三次,每次搬迁都有自己的目的,每次都能成名。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他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行为给后人很大的启示,后代有贤德的人都把范蠡的这种行为作为处世的楷模。他一人集政治、财富、美人于一身,试想,古今中外,有几人能够达到这一层次?宋王十朋曾写诗“只与君王共辛苦,功成身退步逡出。五湖渺渺烟波阔,谁是扁舟第一人”来赞扬他。
范蠡曾著有《范蠡篇》(已轶)、《范子计然》15卷、《养鱼经》1卷。其中《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一本关于养鱼知识的书籍。
范蠡为何会拱手相让给吴王?
《范蠡传》中讲述了范蠡的一生经历,年幼时家困的范蠡依旧好学,博朗群书,十分有志向,长大后到异乡从事自己的理想,为越王勾践复国,甚有远见便独自离去,而范蠡在这之后便安心的作个商人。此传讲述了范蠡幼时的生活经历,那时家穷,父母早逝,范蠡便为兄嫂抚养长大,从小天资聪颖好学好问,阅读很多治国安邦的书籍还有历史书籍,因不喜耕作而被乡里人看不起。后长大空有才识却不被楚国所用,于是范蠡所作之事常使人惊奇,被称为“范疯子”。离开越国之前,范蠡为其复国功臣,理应留下来享受安乐生活,但是范蠡却放弃这高官厚禄选择隐于市,他写了封信给勾践表明自己的心意,如今大功告成,他只想过着着隐退后安闲的生活。后来范蠡隐姓埋名过着商人生活,先后凭着耕作、牲畜还有贸易往来赚得了数万财富,之后便散尽济众,此传中讲述了范蠡财物三聚三散之事,为百姓带来很多福音,其商业造诣颇深,为经济发展带来推进作用。后范蠡的次子放了杀人罪,范蠡派少子携带黄金前往探视,而其长子不听从便要求前往,无奈只能长子前去。范蠡知道其长子此去会带来坏消息,因为长子从小跟随自己劳动积累财富,故惜财,而少字从小安逸不知财,于是最后范蠡的长子犯了贪财的习惯并没有救出其次子。此传介绍范蠡三迁,每次均有理由都能聚集财富成名,他治国时,国盛,治家时,家富,一生淡泊名利,集智慧于一身,可谓是伟大的商人。范蠡为了越王勾践能复国雪耻,便利用吴王夫差好美色的弱点,提出一计——美人计,利用美人消磨吴王夫差的斗志,使其荒废朝政。遂范蠡便被委以在全国找寻美女的任务与西施相识,还对西施进行长达两年的培训,让她进宫中勾引夫差。于是范蠡和西施在这段相处的时间内两人互生情愫。虽情投意合,但碍于国家兴亡,范蠡和西施并不能在一起,有着绝世容颜的西施学习了舞蹈等才艺练好形体便被送进宫中给夫差,夫差见她十分高兴,对西施十分宠爱,不仅给她修建了宫殿,还为两人能饮酒作乐,特地修建姑苏台。且说夫差不抵西施魅力,渐荒废朝政,最后国破家亡,性命不保。在西施为夫差美人时,两人只能相见却不能相诉情感,甚是悲情。而关于他两之后的结局也是难以表明,有传说西施爱上了夫差,在夫差身亡时便以死殉葬;也有说西施被夫差的妻子得知阴谋被其杀死;也有是夫差死后,范蠡带走西施,两人过着泛舟湖上的隐居生活,甚是甜蜜。对于这种未知的谜题,我们更愿意去相信最后一种结果,两人相爱双宿双栖,过着悠闲而美好的生活,而现如今范蠡湖中也有他们二人的雕像,是世人祭奠他们伟大的爱情故事而筑。范蠡湖公园是后人为纪念范蠡与西施美好爱情故事所建立的公园,相传范蠡和西施两人离开越国之后隐居于此,园林中以水景取胜,相传湖水呈现胭脂色是因为西施常在湖畔边梳妆,后将胭脂水倒入湖中,久而久之便呈现如此,而湖中的五彩螺也正是因为食用了西施的胭脂水造成的。范蠡湖是吴越时期遗留的著名古迹,整个湖长一百米,宽十五米,整个公元占地面积有五千多平方米,这里传说是范蠡功成身退后带着爱人西施隐居的地方,两人常在河畔游玩,且多泛舟于湖上。范蠡后来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所涉猎的经营范围很广泛,从农作物到牲畜再到养殖业,传说这个范蠡湖便是当年范蠡养鱼的地方。范蠡可谓是养鱼业的祖师爷,其所著的《养鱼经》对历史上的养鱼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施是范蠡找来的绝世美人,有着勾引夫差,复兴越国的职责和大任,而范蠡一心只为效命越王勾践,与美人西施相恋,两人为复国只能忍辱负重,各有职责所在,不得相爱。于是西施相伴夫差数年,范蠡则辅佐越王以待复国时机。而后吴国被灭,西施得以与范蠡重聚,两人便携手于此湖隐居,后人为了悼念他们,不仅将此湖命名为范蠡湖,还修建了这范蠡湖公园,园内有西施和范蠡雕塑,还在湖边建起西施妆台。宋代诗人曾写此诗“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以此怀念西施。
范蠡传 翻译!!!!
范蠡事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句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ī,吃)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范蠡那么喜欢西施,为何却把她送给夫差?
在国家利益面前,范蠡没有选择,他只能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拱手相让,在大爱与小爱之间的抉择,他最终选择了大爱。不管范蠡有多么的爱西施,他和西施都不可能有结局,谁让西施是越国国色天香的美女啊!像西施生得这般容貌,是注定逃不过为国牺牲得命运的。越国一直遭到夫差的打压,民不聊生的,百姓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整个国家都是没有半点生气的。范蠡蒙受了越王勾践的恩泽,实在不想看到越王勾践这般难受,这般无助,也不愿整个国家一直任人鱼肉,所以他只能忍痛割爱,也许只有将西施送给吴王夫差,才能为整个越国带来生机。范蠡确实深爱着西施,可是他们注定是有缘无分的,当国家面临灾难的时候,作为国家的一员,是绝对不能袖手旁观的,所以说即便范蠡没有提出让西施去到夫差的身边,去做一名细作,西施也会自己去的。不管怎么样,西施的一生是属于夫差的,她是作为细作而活的,注定要为了越国的未来而牺牲自己的幸福。范蠡这样做,其实心里面特别的难受,他也希望能和自己所爱之人白头偕老,能一辈子在一起,但是他不可以这么自私,他不能留着西施,不能置越国的百姓于不顾,他别无选择。西施去到夫差身边以后,深得夫差的喜欢,夫差对她的爱远比范蠡对她的还要多,但是西施和夫差的缘分注定是一场孽缘,西施本就是细作,是不可能爱上夫差的。西施虽然陪伴在夫差的身边,远离了自己所在的国家,但是她的心没有一个不思念故土,没有一刻不想念远在家乡的范蠡,而范蠡也一直想念着西施。他们虽然没能在一起,但是心却永远在一起了。
西施和范蠡原本是恋人,为何范蠡要把她送给吴王夫差,他们的结局怎么样?
在那个社会,女人有时候成了一种政治工具,当前勾践正是落寞之时,而范蠡是勾践的左膀右臂,为了未来的大业,范蠡只能忍痛割爱,将西施送给夫差。最后吴王夫差被勾践灭掉,西施被沉到江里了,范蠡也被处死了。作为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本来是村里的村花,很受欢迎,每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河边洗洗衣服,过着普通人家的生活。她还有一个两情相悦的情郎范蠡,不出意外他们应该可以结婚生子,一起携手到老,共度美好生活。没想到范蠡居然为了国家利益,把西施推荐给勾践,送给了吴王夫差,让她色诱迷惑吴王夫差,从此她的命运彻底改写。她也不负众望,彻底虏获了夫差的心,让他纵情于女色,给了勾践机会赢回了江山。可是西施的结局就很惨了,据说是被沉江了,我们美丽的西施就这样香消玉殒了。而范蠡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本来范蠡帮助勾践灭吴之后想功成身退,带着西施隐居的,但是勾践在得到他要离开的消息后,就偷偷派人杀了他,还散播消息说范蠡是变成了陶朱公。可能因为觉得亏欠范蠡,勾践把范蠡的尸身埋在了湖畔的鸿山,还用了很多贵重物品给他陪葬,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弥补。但是西施的结局还是令人惋惜,原本她只是个单纯的农村姑娘,被范蠡卷入这个政治斗争的漩涡,最后还不得善终,而作为她的爱人范蠡也没能保护她,范蠡的结局真的不令人同情。
丝绸之路 讲了哪些事情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课文生动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的繁荣景象。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仿佛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这句还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②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2)对词语的理解。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可结合插图让学生理解)。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遐想:漫无边际地想象。
有写范蠡的传记吗?
范蠡,春秋末期楚国宛三户人。他学识渊博,志向远大,和新上任的宛邑令文种很谈得来,两人一见如故,共论天下时政,分析能够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最后,两人便一起投身越国,做了大夫。只不过,当时的越王勾践对朝政并不怎么关心,没想到邻国吴国已经盯上了他。几年前,在一次吴越之战上,越军重创吴军,并杀死了当时的吴王阂闾,阂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不要忘了报仇!”从此,夫差在宫殿外安排了十几个侍卫,每天上下朝都大喊:“夫差!你忘了越国杀害你父亲的大仇了吗!”夫差一面回答着:“不敢忘,不敢忘。”一面励精图治,准备报仇。终于在吴越“夫椒会战”上将勾践打败。勾践率领5000余残兵躲到了会稽山,听从了范蠡和文种的建议,向吴国投降,并率领300名官员去吴国做奴隶,范蠡亦在其中。文种则留在越国管理国事。夫差十分赏识范蠡的能力,想让他为自己效力,范蠡说:“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亡国之臣不敢语政。我是败国之臣,还是跟随着原主给您当奴隶吧。”夫差没有勉强他。3年后,勾践回到了越国,想用美色迷惑夫差,范蠡一咬牙就将自己的歌姬西施送去了吴国。自此,夫差不仅任用昏庸的太宰,宠信西施,还疑杀了吴子胥,盲目的和齐国开战,是吴国屡屡在诸侯中树立敌对,越国乘机和齐国建立了友好关系。20年后,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杀了夫差。举国欢庆,只有勾践面无喜色,心细如发的范蠡发现后便向勾践辞行。并给好友文种留了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之同忧,不可与之同乐,你为和还不走。文种一时贪恋高官厚禄,没有走,后来勾践便赐他一把剑,勒令他自杀,文种最终未能善终。范蠡到了齐国,农闲之际作生意,很快成了当地首富,齐国人都推举他为相国,范蠡说:“居家拥有千金之财,居官身为相国之位,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百姓来说,已经是极点,长久处在尊贵的地位,恐怕不是吉祥的象征啊,便归还相印,将家财散尽送给了邻居和穷人。去了陶地。又经营贸易,由于他善于经营,所以很快家财又到了“巨万”。后留下两部穷尽毕生心血撰写的《兵法两篇》和《致富奇书》两部奇书。被后人称为“经商鼻祖”。
帮忙找一本关于范蠡的传记
善谋其后,范蠡出逃(1)
勾践看过范蠡的辞职报告,脸上当即堆出伤感的表情,他说:我对你说句心里话,你要是留下来,我就把越国分一半给你,咱俩共同治理。你要是执意要走,我可就对不起啦,我要杀掉你的妻子儿女!“
范蠡与文种相比,其高明之处,在于“智以保身”,史家评价文种与范蠡说:“文种善虑其始,范蠡善谋其后。”《越绝书》也称这哥俩“种善图始,蠡能虑终”。
范蠡在庆功宴上看出了勾践的心思,深感“大位之下,难以久居”,回到越国没几天,便炒起勾践的鱿鱼,当面递上辞职报告。他在报告中先说了一番“主忧臣劳,君辱臣死”的大道理,然后说:“我为大王建功雪耻,在位的时间太久,我请从此辞矣。”
勾践大仇得报,又称霸于诸侯,伟业已成,正为怎么处理这些失去利用价值而又对他的王位具有潜在威胁的功臣而发愁,见范蠡主动提出辞职,心中大喜。这大喜当然不能形于色,若对范蠡的辞职请求哈哈大笑,立予批准,所有的大臣都会看清他的真面目,鄙视他的为人,并从此对他暗怀戒心。他毕竟有过三年为奴的经历,伪装的功夫经过长期的超强训练,看过范蠡的辞职报告,脸上当即堆出伤感的表情,甚至“泣下沾衣”,他说:
“范爱卿呀,越国的士大夫都夸你是个奇才,越国的人民都说你功劳最大,我恨不得把王位让给你而听你的号令呀!你这一走,是天将弃越而丧我也。我从此可就失去依靠啦。我对你说句心里话,你要是留下来,我就把越国分一半给你,咱俩共同治理。你要是执意要走,我可就对不起啦,我要杀掉你的妻子儿女!”
不料,范蠡已把勾践看透,去意已决,既不为分国共享的许诺所动,也不为妻子儿女被杀所惧,坦然答曰:“我听说,君子只知等待时机,计策一定,便不再犹豫。我既不自疑,也不自欺。我的决定不会更改。再说,我离开越国,妻子儿女又有何罪?大王还是勉力行德吧。”又说,“你有发布号令的威权,我也有按意愿行事的权利,老范我告辞矣。”
范蠡告别了勾践,便于深夜带着珍宝珠玉和几个随从,乘一叶轻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不知去向。
勾践想不到老范说走就走,闻报大吃一惊,并且毫不掩饰自己的心情,以至“愀然变色”。像范蠡这样的人物,留在越国,将可能危及自己的王位,而一旦为他国所用,又可能危及越国的安全!而后者更令他忧惧,范蠡若是助某国攻越,他恐怕又要再蒙会稽之耻了。他现在才感到对能臣失去掌控的可怕。他急召文种,问他:
“范蠡还能追回来乎?”
文种答曰:“范蠡已经不知去向,追不上啦。即使追上他,他也不会回来矣。”
勾践见已事无法挽回,接连推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大举措,一是封给范蠡的妻子儿女百里之地,并郑重宣告:“有敢侵害者,将受到上天的惩罚。”随后又令能工巧匠铸了一尊范蠡铜像,置于御座之侧,命众大夫每十日参拜一次;遇到一时不能决断的政事,他便煞有介事地与铜像讨论,向铜像请教,表示自己心中时时不忘范蠡。
他要让大臣们看到,他对功臣一向敬重,且待遇甚厚,你们可不要向范蠡学习,动不动就拍屁股走人;他要那“人莫知其所适”的范蠡知道:即使你走了,我也对你尊之敬之,对你的妻儿封之赏之,你要是助哪路诸侯与越国为敌,可是对不起我老人家!
范蠡逃离越国之后如何?在诸多史籍中,《史记》记载最为详细:
范蠡乘船经海道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他为何改此怪名,据传与西施女士有关,容当后表),城里房价太高,每平方米均价上万,他便在海边选了块荒地,自建经济实用房定居,与随行的长子垦荒耕作,并施展经营才华,带领儿子走致富之路,财产不久便达数十万,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款。
齐王听到范蠡的贤名,派人将他请进首都临淄,拜他为相国。这种好事,要是换了桑榆先生,就要乐得三天三夜睡不着觉,不但屁颠颠地走马上任,还要召开新闻发布会,闹得全世界都知道我老人家当上了国家领导人。但范蠡却不以为喜,反以为忧,喟然叹曰:“我居家则财至千金,居官则位至卿相,对我这一芥布衣而言,此乃富贵之极也。久受尊名,是不祥的征兆啊。”没干几天,便将相印退还,把家产散给知交与老乡,带着贵重财宝(经商的本钱,还是要带着的),悄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