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 武则天

时间:2024-06-22 05:56:55编辑:奇事君

武则天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人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成了多少人梦中的偶像,现实的楷模。她的凌云之志,她的万丈雄心,以及她巾帼不让须眉的风格,不能不让人由衷的钦佩!直到今天,武则天仍是一个谜一般的女子,高高耸立在人们的视野中。 武则天,不但做到了母仪天下,而且敢为天下先,如一把利剑刺穿所谓的封建道德的层层阻难,这把剑寒光闪闪,明亮的光芒刺的人挣不开眼,有人想触动这把剑的,却只能用血来祭奠。 高高在上的武则天,把天下的兴亡都抓在手中,发号施令,英武绝伦,她用她的知人之明,识人之智,用人之术,把一个繁盛帝国的根基深深扎下。一个女子,能成就众多男子不能成就的事业,能让世界因她而精彩,离开她不行。这样的一个女子,真乃英雄。女子当如武则天! 耀眼的光环,从来都和艰辛分不开。又有谁知道,武则天那骄人的业绩,威风四面的背后,究竟有多少的苦难和泪水。 在这样的一个后宫,人必须坚强。武则天看透了人情的冷暖和世事的无常,她小心的躲着狂风和暗礁,从一缝阳光中放飞自己的梦想。 一个女人,能不能成为千古的传奇,一个女人,能不能达到自己终极的目标,一个女人,敢不敢把自己置于风之口,浪之尖?武则天没有丝毫的犹豫,她在下着一盘大棋,这盘棋的对手除了武则天自己,还有千万双狼一样的眼睛,虎一样的牙齿。 通向梦想的路,是血洗出来的。阻挡这条路的人,也随时准备以血来偿,武则天以铁石般的心肠,无畏的勇气,开出自己的路,脚下,死伤累累。 她忧国忧民的心召唤着天下的英才,她用心结着一张网,网住了大唐的盛世。 一个女子,谋划着一个大国十万里的出路,运筹着千万人生活的蓝图。而肩上扛着的,已知的未知的多少困难、艰险,都如大山般向自己的压来。有时她也在问自己,登上高峰到底给自己带来什么?高处只有不胜寒!命运如果注定让一个女子来负担所有的沉重,为何还给了她如斯的寒冷。 她鼓起自己所有的勇气,爬一方万众瞩目的高峰,她捧起大唐万里的河山,用心镌刻着最美丽的风景。


“武则天”是个怎样的女人?

本期小编介绍的是央视著名讲师、评论员、演说家蒙曼蒙曼,女,满族,河北省平泉人,著名历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硕导组长[1]。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自2007年以来,五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并出版相应书籍。她对历史的叙述妙语连珠、引人入胜,语言风格平易而灵活,引起巨大反响,并得到易中天、梅毅、孟宪实等众多同类学者的推崇和广大观众的喜爱。是中央电视台《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点评嘉宾。曾荣获中央民族大学第三届从教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中央民族大学第四届教师教学基本功(英汉双语)教学比赛二等奖,北京高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史组二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青年教师奖(教学类)等多项荣誉及奖项。2017年6月23日,当选为北京市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看到自己讲的课能被更多人听到,蒙曼觉得幸运,中央电视台是个大平台,而做老师的都有传道解惑的热情。蒙曼当学生时知道了被学业压力折磨的滋味,所以当老师后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快快乐乐地学习,蒙曼不喜欢“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当学生的肯定都有求知欲,与其让他痛苦,还不如让他高兴地去学习知识。蒙曼从小就想当一名教师,可能跟父母都是教师有关系,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中学教师,能当一名小学教师蒙曼是高兴的。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她很执著。蒙曼说:“教书育人,当我的学生都逐渐成熟,走出校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觉得我是最快乐的。”孟宪实在“百家讲坛”讲课时,向编剧组推荐了蒙曼。2007年1月份的时候,“百家讲坛”的编导魏学来专程来到中央民族大学听蒙曼上课。魏学来赶到的时候,蒙曼的课刚好结束。魏学来让蒙曼找几个学生再讲一节课,随便讲一个主题都行。蒙曼给他们讲了一堂武则天,就讲了20分钟左右吧,开了个头。两三天之后,“百家”打电话要蒙曼去试讲。2007年1月底蒙曼去试讲,同年3月正式开始录制。魏学来到大学听蒙曼讲课之后提过,蒙曼讲的武则天和他们的选题方向是一致的。另外,蒙曼也一直试图把课讲得好听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能这也正是《百家讲坛》的思路吧。蒙曼以前没上过电视,但不紧张,因为不是第一次讲课。下面还是坐了一群人,只不过听众换了,他们年龄层不同,又来自不同领域和行业,只讲得更简易明白一点。蒙曼在上《百家讲坛》之前,平时经常上网,几乎不看电视,之前只看过孟宪实的两期节目。蒙曼非常希望能够借鉴别人的经验,但一直没做到。蒙曼适应这个讲坛的过程,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因为她相信浅出和深入并不矛盾,蒙曼在大学给学生上课就那么讲。在电视上讲《武则天系列》的开头,跟在学校讲的基本就没有区别。“有关武则天这个女人,有许许多多的谜团,需要我们来一一揭开。”2007年11月19日,《百家讲坛》推出了它“开坛”以来最年轻的主讲人——32岁的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开讲《武则天系列》。蒙曼介绍,自己讲的跟一般人对武则天的看法不一样。比如大多数人认为唐高宗是武则天的傀儡,但她认为,武则天和唐高宗一直相互信任,为共同的利益行动。“武则天独特的性格魅力吸引了我,就是她的性格很矛盾。一方面特别自信、很残酷,另一方面又很自卑、很温柔。她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有一种心理障碍,当上皇帝感到有负罪感。这跟她的女性身份有关,她最大的困难就是解决身份的合法性,很多矛盾都围绕这个展开。”蒙曼想揭示一个真正的武则天,蒙曼觉得武则天尽管跟现代人有契合点,但毕竟是有距离的,当她想要冲破传统文化为女性所设定的生活空间时,就需要做出很多现代人们所不能理解的残忍的事。研究历史要设身处地地去包容和理解,如果单单站在现代人的角度评头论足,那不可能客观。

蒙曼老师简历

蒙曼,女,满族,河北平泉人,2002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兼)、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硕导组长。扩展资料:看到自己讲的课能被更多人听到,蒙曼觉得幸运,中央电视台是个大传道解惑的热情。蒙曼当学生时知道了被学业压力折磨的滋味,所以当老师后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快快乐乐地学习,蒙曼不喜欢“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当学生的肯定都有求知欲,与其让他痛苦,还不如让他高兴地去学习知识。蒙曼从小就想当一名教师,可能跟父母都是教师有关系,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中学教师,哪怕只能当一名小学教师蒙曼也是高兴的。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她很执著。蒙曼说:“教书育人,当我的学生都逐渐成熟,走出校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觉得我是最快乐的。”

百家讲坛蒙曼讲过几个系列?

百家讲坛蒙曼讲过五个系列。分别是武则天,乱世红颜(太平公主 ),长恨歌(李隆基),《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蒙曼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自2007年以来,五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并出版相应书籍。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点评嘉宾。扩展资料蒙曼当学生时知道了被学业压力折磨的滋味,所以当老师后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快快乐乐地学习,蒙曼不喜欢“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当学生的肯定都有求知欲,与其让他痛苦,还不如让他高兴地去学习知识。蒙曼从小就想当一名教师,可能跟父母都是教师有关系,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中学教师,哪怕只能当一名小学教师蒙曼也是高兴的。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她很执著。蒙曼说:“教书育人,当我的学生都逐渐成熟,走出校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觉得我是最快乐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曼

蒙曼在《百家讲坛》讲述了多少历史故事?

2007年11月19日开始,蒙曼主讲的三十二集系列讲座《武则天》开始在百家讲坛播出。该节目主要从武则天入宫开始,讲述武则天如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2008年重登百家讲坛,18集《太平公主》讲述后武则天时期政局。2009年12月7日,41集《长恨歌》系列在百家讲坛开始播放。讲述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一个将大唐一手捧上了天,又将大唐一手推下谷底的人。2010年,蒙曼在百家讲坛录制《大隋风云》,该系列于2011年5月14日在百家讲坛开始播出。蒙曼自称演讲风格不会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去讲述,也不会平铺直叙地介绍,而是带着问题讲,用悬疑去吸引观众。 节目播出后,受到大量好评。2013年11月27日,16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百家论坛开始播放,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蒙曼《蒙曼说唐》

蒙曼说唐系列现有三本《蒙曼说唐:武则天》、《蒙曼说唐:乱世红颜》、《蒙曼说唐:长恨歌》 《蒙曼说唐:武则天》 这是一个大气磅礴的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她是怎么样从唐太宗的才人变成唐高宗的皇后的?她为什么要突破人伦的底线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女?她怎么能够在一个千百年来都由男人统治的世界里,成为一代女皇?她的大周王朝如日中天,怎么又会及身而止,不能传之后世 ?她推翻了李唐王朝建立了武周王朝,为什么李唐的子孙又始终对她尊奉有加,把她当做自己的皇帝?一千三百年来,她是历史也是传奇,她的历史功过,犹如那块无字碑一样,任由后人评说。 蒙曼说唐:乱世红颜 本书讲的是从武则天铁血统治结束到唐玄宗开元盛世到来这八九年的历史。毫无疑问,这是绵长的近三百年的唐朝历史上的一段波谷,但也是盛世华章到来之前的一段充满阴谋、鲜血与希望的前奏。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不同寻常的一段历史,这是一段上层统治飘摇动荡的时代,这是一个数名女子在政坛上先后闪亮登场的红妆时代。 在这八年多的时间里,一共爆发了五次宫廷政变,两个皇帝(武则天、唐殇帝)被迫退位,一个皇帝(唐中宗)死得不明不白,还有一个皇帝(唐睿宗)被逼无奈当了太上皇,可谓有唐历史上宫廷最动荡的一段时光。 武则天的成功颠覆了只有男人才能当皇帝的传统观念,也刺激了一批宫廷女性的政治野心。那些曾经在她身边生活过,目睹了她惊人成功的女性都把她当成了自己的楷模,都如飞蛾扑火一般,前仆后继地追逐着最高权力。在这些宫廷女性中,有四个人最为著名。她们是武则天的儿媳韦皇后,武则天的孙女安乐公主,武则天赏识提拔的才女上官婉儿,还有,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宅。遍观中国历史,从来没有哪个时期有如此多的女性同时投身激烈的政治角逐,所以,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红妆时代。 《蒙曼说唐:长恨歌》 主要讲述玄宗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局势、玄宗的个人生活和情感变迁。从事业风流、情趣风流、爱情风流为您全面阐述唐玄宗的一生,对唐玄宗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的爱情做了细致入微的客观解读。


蒙曼讲武则天时说小公主是怎么死的

小公主死亡之谜

王皇后性格简重,沉稳端庄,你说她乏味可以,但是别人很难抓住她的把柄。所以武则天虽然在她身边布下了重重情报网,那些宫女也络绎不绝地来向武则天汇报,王皇后今天吃了什么,喝了什么,穿了什么,说了什么,但是始终抓不到大错。然而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只要一门心思琢磨一件事,日思夜想,总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武则天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皇后的位置可就摇摇欲坠了。帮助武则天打开突破口的,就是让武则天背上千秋骂名、成就了千秋帝业、同时也造成了千古之谜的“小公主死亡事件”。

大约在永徽四年(653年)底或者永徽五年初,武则天的长女降临人间。这个小女孩生下来是粉团一般可爱,武则天视为掌上明珠。小女孩出生不久,王皇后前来探望,但是,在王皇后离去之后,小公主就离奇地死了。小公主之死使得唐高宗李治认为王皇后就是杀婴凶手,从而产生了废掉皇后的念头。因为这桩历史公案,发生在武则天向皇后之位发起冲击的过程中,而武则天又因此得到了好处,所以许多人认为这是武则天制造的一个阴谋。种种版本,众说纷纭。一片历史烟云之中,我们仿佛只能看见孩子伸出的双手。那么小公主到底为何离奇夭折?历史的谜团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唐会要》里讲:“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就是说呢,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猝然死了,至于怎么死的,史学家在记载的时候可没讲,只讲了死亡这一客观事实。那么武则天呢,她就利用了小公主的死亡,上奏皇帝说王皇后杀死了这个孩子,然后就导致了唐高宗态度的变化。按照这种记载,武则天是利用了这个机会的。

但是在另外一些史书中,武则天就不是利用机会了,而是成了杀人凶手。比如《新唐书·后妃列传》记载,说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然后王皇后按照母仪天下的规矩,前去探望,她去的时候武则天找了一个借口溜走了,不在现场。王皇后看望的毕竟是情敌所生的孩子,她怎么可能有什么实在的兴趣呢?所以很快也就离开了。武则天又偷偷地溜回来,拿小被子蒙住这孩子,把她捂死。然后重新布置了现场,自己又悄悄离去,在外面等待着皇帝到来。她知道皇帝爱屋及乌,已经形成习惯,每次退朝就急急忙忙地先来看望孩子。这一天,他又如时而至了,武则天装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样子迎上去,两个人一起走进了婴儿房里。可是,揭开小被子一看,傻眼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怎么转瞬间就没了呼吸?武则天这时候转喜为惊,大惊失色。可是诸位,她虽然大惊失色,却没有忘记过问几个关键的问题,这孩子怎么会死呢?这是谁干的?这段时间有谁来过啊?宫女吓得都晕菜了,这可是重大责任,出重大责任事故了,赶紧说谁也没来过啊……哎,王皇后刚刚来看小孩来着。这个时候,武则天马上又转惊为悲,嚎啕大哭,肝肠寸断。在这种场景之下,唐高宗的大脑也就短路了,失去辨析能力,马上脱口而出,说:“后杀吾女!”她过去就和萧淑妃一起诋毁武昭仪,可我没想到她这么狠毒,居然报复在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这一记载表达的信息是,小公主不是自然死亡,换句话说,武则天不是利用了这件事,而是直接导演了这场悲剧。是她精心策划了阴谋,亲手杀死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

所以,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找到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也是唐高宗心目中那个版本,王皇后杀了小公主。第二个版本呢,就是《唐会要》的记载,小公主不知道怎么死的,可能是自然死亡,然后武则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次死亡事件。第三个版本就是刚才《新唐书》所说的版本,武则天直接制造了这个事件,她亲手杀死了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

这三种说法哪一种更可靠呢?我个人认为,武则天杀婴的可能性非常大。为什么呢?有三点理由:

第一,王皇后没有杀死小公主的动机和性格。先看性格,我们知道,王皇后本性端庄严肃,不是一个心动就行动的人,这样的人不适合做杀人犯。再看动机,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她打持久战更为有利,决不应该轻举妄动。这个时候是她最不能冒失的时候,杀死小公主对她有什么好处啊?退一步说,即便王皇后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失去理智,也应该杀死李弘,杀死一个还没有封号的小公主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认为,王皇后不具备杀死这个孩子的性格和动机,在她离开时,小公主应该还活着。

第二,小公主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大于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小公主不可能长时间没有人照料。不像劳动妇女,生了一个孩子,因为还要工作就把这个孩子绑床头了,好半天也不能看一眼。人家那是公主,身边奶妈、宫女是离不了的,因此,从王皇后离开到李治发现小公主死亡之间的空隙必定非常短暂。即便在古代婴儿死亡率非常高的情况下,一个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自然猝死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换句话说,被谋杀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自然死亡。

第三,武则天有杀婴的动机、性格和条件。不是有一句话吗,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那更不可能有无缘无故的杀人了,是不是?凡是杀人都得有个动机,我们现在破解谋杀案也得先分析一下,谁通过这个人的死亡受益了,那这个人就是重大嫌疑犯。从谁受益这个角度考虑,这时候武则天就有重大的嫌疑了,为什么呢?武则天当皇后的最大障碍就是王皇后。当时和王皇后争宠的胶着状态对武则天极为不利,她急于结束这种状态,这样,她就有了杀婴并且嫁祸于王皇后的动机。我们讲过,武则天是非凡之人,她善于创造条件。在感业寺,她不就奇迹般地创造过吗?而且,她不怕冒险,有孤注一掷的勇气,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种性格使得武则天具有很强的行动力,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意图付诸行动。那么,武则天有没有能力准确掌握时间,杀死小公主呢?也是有的。武则天通过结交宫女,在后宫建立了发达的情报系统,对王皇后乃至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掌握了二人探视小公主的时间,她就可以巧妙地打一个时间差,在中间短短的间隙里杀死小公主,嫁祸于王皇后。

更重要的是,武则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条件,她有一个母亲的身份。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一般宫女在照看小公主的时候,对外人的警惕心可能会高一些,但对孩子妈妈的警惕心可能就低一些,所以都是来看小公主的,如果王皇后来了,其他人就会特别注意,可是如果小孩的亲妈来了,谁都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所以武则天在发现孩子死了之后,她问,谁来过啊?宫女马上回答,王皇后来过。其实都有谁来过啊?王皇后、武则天都来过。但是在人们的头脑之中,自然地忽略了那个经常亲近自己孩子的妈妈,而只提到了王皇后这个人,就是这句话,使王皇后在唐高宗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由尊重、忌惮转为怨恨了。所以我认为,武则天具备杀死孩子的性格、动机和条件。

所以,尽管看起来过于残忍血腥,我们还是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权力的诱惑是如此之大,它甚至可以吞噬人性和亲情,让一个母亲动手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十二年后,武则天已经当上了皇后,回想起这个冤死的小女孩,真是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啊。她给这个小女孩加封为安定公主,谥号思,按照亲王的礼仪隆重安葬。这样隆重的葬礼可能恰恰反映了武则天对她深深的歉疚之情吧,不知道武则天的心灵是否真的能够获得安宁和平静?

小公主死亡事件发生后,武则天和王皇后之间的胶着状态终于被打破了。李治心中的天平完全失衡,彻底倾向了武昭仪。根据《新唐书》的记载,他对武则天是“愈信爱”,而且为了安慰她的丧女之痛,还追赠她的父亲武士彟为并州都督。对于王皇后,则是“有废后意”了,第一次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想法。

皇帝的感情变化很快影响到外廷,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开始不安,主动要求辞去宰相之位。这样,王皇后在外廷的支持力量也大为削弱,可以说是内外交困。

小公主之死是武则天打响皇后争夺战的第一枪,这一枪击中了要害,打得是稳、准、狠。这一枪过后,武则天的不利局面开始扭转了。

如今,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小公主死亡事件呢?古代人常常把这件事视为武则天阴毒狠戾的标志,认为武则天是天生心如蛇蝎。而现代人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又往往乐于为武则天开脱,把她的种种行为归结为不得已。那么,杀死小公主是否是武则天不得已而为之呢?谈不上。如果武则天安于自己的身份,依靠一子一女,即使高宗以后移情别恋,她也完全可以像一般的妃嫔那样跟随子女,安度平静的下半生。但是武则天选择了出手。原本应该最纯洁深厚的母女之情,终于演变成了权力战场上冷酷的筹码。所以在小公主死亡问题上,推动武则天的是蓬勃的欲望和强烈的野心。这种欲望和野心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是可怕的,但对于像她这样的政治家而言却是必要的。

从凄冷的感业寺一路坎坷走来,武则天先是突破了父子关系的人伦界限,接着又突破了基于血缘关系的天伦界限。她押上的赌注太重了,她一定要赢。

但是,在帝制时代,特别是在贵族对政治还有重大影响的隋唐时期,谁当皇后,体现皇帝和特定贵族或者贵族集团的盟友关系,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婚姻问题,这跟今天年轻人的婚姻恋爱大相径庭。今天我对你说我爱你,咱们结婚吧;吵了一架后,你怎么这么烦人,咱们离婚吧;又过了几天,我觉得吵架是我的错,咱们再复婚吧。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废立皇后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仅凭皇帝的意志,还要得到官僚集团的认可。那么,武则天还能像前番那样一路凯歌吗?


为什么武则天对酷吏先用后杀

第一,她已经用完这些人了。她利用酷吏来打击反对派,巩固了武周的江山。但是,一旦统治真的稳定下来,这些人的历史使命也就结束了。而且,这些人的存在还会成为她的负担。为什么呢?首先,这些人会有损于她的形象,让人们觉得她是淫刑之主;其次,这些人势力太大,都侵夺了武则天的神圣皇权了。来俊臣死后,礼部侍郎马上向武则天自首,说他过去迫于来俊臣的压力,每年都要任命几百个来俊臣的亲信。武则天质问他为什么拿国家官职做人情,侍郎说:“臣负陛下,死罪!臣乱国家法,罪止一身;违俊臣语,立见族灭。”可见皇帝的威力还比不上来俊臣,武则天一生追逐权力,怎么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呢!既然酷吏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留下来有百害而无一利,那么,“狡兔死,走狗烹”也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酷吏自身素质太低了,缺乏转型的可能。酷吏大多出身社会底层,好多人甚至大字不识一个,这样的文化素质让他们没法胜任别的工作。比如说以前提到的文盲酷吏侯思止就经常闹笑话。他在洛阳当官,洛阳有一个地名叫白司马坂,侯思止不大认字,把“坂”字看成谋反的“反”字,还以为是一个叫白司马的谋反了,在这儿被砍的头。当时有一个将军叫孟青棒,他又以为是一种刑具,用来打人的。所以一审问囚徒他就说:“若不承认是白司马,就让你吃孟青棒。”犯人莫名其妙,后来知道是这么回事,好多人都在心里窃笑。长寿元年(692年),曾经帮助武则天平定李敬业叛乱的魏元忠也被人告发谋反。侯思止提审魏元忠时,又露怯了,对魏元忠呵叱道:“急认白司马,不然,即吃孟青棒。”魏元忠一听,忍不住哈哈大笑。侯思止太生气了,一个犯人敢笑我,就把魏元忠的脚绑起来,拖着他走。魏元忠说:“我命薄,骑驴摔下来了,脚却被鞍镫挂住了,所以被驴拖着走。”侯思止更生气了,接着又是一顿暴打。魏元忠终于发火了,说:“侯思止!你要杀我就杀,说什么谋反不谋反!你好歹也是国家官员,居然说什么白司马、孟青棒,总有你吃亏的时候!”侯思止不懂啊,以为白司马、孟青棒是犯忌讳的话,吓坏了,连忙给魏元忠松绑道歉,说:“思止死罪,幸蒙中丞指教!”这件事一下子传开了,连武则天听了也忍俊不禁。这样素质的官吏,怎么可能不被淘汰呢,等着拿脑袋祭旗吧。
从废黜中宗李哲到处死来俊臣,酷吏政治持续了十四年之久。唐朝以来,任用酷吏一直是人们批评武则天的最主要罪证。


如何评价百家讲坛蒙曼的《武则天》系列?

虽然麟德元年上官仪被诛后,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上元元年更是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手握大权独断专行的武则天却没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任命过任何一位宰相或大将?为何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只是被唐高宗“略施行之”?为何武则天要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敢将于自己有恩的李义府袁公瑜等人追封?唐高宗对武则天真的是“言听计从”吗?

事实上想要知道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有多“言听计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武则天究竟都让唐高宗做了什么。

首当其冲便是废后未遂一事。

但凡是对这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场废后风波的导火索便是麟德元年宦官王伏胜的告密,称武则天大行厌胜之事,然后宰相上官仪借机向高宗提出了废后一事。然而细心一点的人就能发现,掀起这场风波的上官仪和王伏胜有着一段相同的履历:此二人皆曾是高宗长子、废太子李忠的幕僚。李忠封陈王的时候,上官仪任陈王府咨议,王伏胜为陈王府内侍。

而纵观历朝历代的宫廷事件便能知道——一旦皇后被废,那么她所出的太子的地位也就随之不保。所以武后若是被废,那么她亲生的太子李弘以及其余三子将会面临何种境况已是不言而喻。上官仪身为宰相,又岂会不知此理?然而在这紧要关头,上官仪不仅不力劝高宗以保太子,反而如此积极主动地提议废后;而王伏胜告发皇后,其用意又是何在?这种种举动不得不令人疑窦丛生,所以紧接着许敬宗向高宗举报说上官仪、王伏胜暗中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不轨,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唐高宗的废后未遂一事看似是以武则天的大获全胜为告终——因为上官仪被诛,武则天也赢得了“垂帘听政”的机会,甚至与高宗并称为了“二圣”。然而这“二圣”的称呼并非前无古人之举,隋朝的独孤后就因为经常与隋文帝谈论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且再仔细看一看随后上任的宰相名单,就可以知道武则天的这场“胜利”以及所谓的大权在握,不过是笑话一则。

乾封元年刘仁轨拜相,紧接着戴至德、张文瓘、郝处俊等人相继拜相,上元中来恒、薛元超、李义琰也拜相了。这几位宰相除了戴至德、张文瓘与武后并无甚恩怨情仇外,其余几位可都是与武则天结过不小的梁子的。

比如刘仁轨,高宗一朝的重要人物,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既是唐高宗的肱骨大臣也同样是军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只可惜与武则天的爱将之一李义府是死对头。

比如郝处俊与李义琰,这二人在唐高宗因为风疾想要逊位于武后的时候是一唱一和,三言两语便让高宗打消了这个念头。

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帝曰:“是。”遂止。(《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

又比如来恒,其弟便是著名的反武派前宰相来济;再比如薛元超,其父薛收乃是唐太宗的十八学士之一,姑姑薛婕妤则是唐高祖嫔妃。薛婕妤因为“妙通经史,兼善文才”,高宗年幼的时候曾“从其受学”,对其“礼敬甚重”。薛元超本人尚和静县主,一家人可谓是与李唐皇族关系密切非常。

更不用说军事上的诸位大将了。刘仁轨自是不用再提,裴行俭也是著名的反武派人士之一,还有王方翼,人家可是被武后取而代之的王皇后的族兄,薛仁贵更是唐高宗一手提拔上来的,还有程务挺、李孝逸等等这些尽与武则天不是一条心的。而武则天的另两位爱将袁公瑜与崔义玄,倒是在军事上还算有点本事,只可惜是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

即便是武则天后来绞尽脑汁上书的建言十二事,唐高宗的反应也不过是“皆下诏略施行之”——好不容易搞出来的政令不仅要通过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而且还只是“略施行之”,可见武则天的意见对于唐高宗来说根本就是无足轻重。

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则天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则天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将母亲长孙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与王皇后从不举行亲蚕礼截然不同,武则天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一代之最。知道高宗提倡节俭,所以武则天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知道高宗不会任外戚坐大,所以武则天身为昭仪的时候就特意写过一篇《内训》,当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诫》,还“以身作则”,并“以身作则”,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见踪影,直到唐高宗驾崩,武则天这才有机会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

我们甚至还可以在高宗一朝的重臣花名册中扒拉一下,瞅瞅朝中究竟有哪位宰相是武则天钦点的,又或者有哪位大将是武则天任命的,借机欣赏一下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是怎样一种“言听计从”的法子,顺便再观摩一下武则天又是如何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

只是可惜的很,翻遍史书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则天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屡被武则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备受唐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则天当年恨王皇后与萧淑妃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家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没有办法。是武则天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生杀予夺”的武则天除了眼睁睁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孙无忌对武则天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则天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则天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唐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将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则天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则天登上后位有功的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的时候,“大权在握”的武则天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想来武则天若是真的对唐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然而纵观史书,唐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到武则天的身影,唯有等到高宗不在了,武则天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

至于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则天究竟能对军国大政了解多少,又有多少置喙的权利,实际上通过她当政后的种种政策便能略知一二了。

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为了独揽大权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泰半精力都放在了铲除异己上,致力于平息徐敬业、琅琊王李冲等人的内乱。而面对边境上的突厥叛乱,武则天则奉行了消极放任的应对之策,除非突厥南犯到极有可能威胁自己统治地位的时候,武则天才会派将抵御。

如果只是清除异己也就罢了,只可惜偏偏武则天自己又没有那份军事才华,只知道将高宗留下来的那些高级军事将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李孝逸、张虔勖、泉献诚等人杀光,流放光,却不知道怎么才能打胜仗。而武则天亲自任命的那些将领,也都是些无军事指挥才能的平庸之辈,或是不懂兵事的诸武子弟,如武重规、武攸宜、武三思、武懿宗等;或是其嬖臣,如薛怀义等;或是被认为可靠的文臣,如魏元忠、狄仁杰、韦待价等;即便是真正的武职将官,也是临阵怯懦者如淳于处平。

再加上缺乏长远有效的战略构想和军事部署,这便导致了武周时代动辄可见上十万的军队,在一群庸将的指挥下沦为无数炮灰。武则天也因此一度企图以物资、金帛、和亲换取苟安,然而由于并未认清突厥的真正意图,武则天派自己的侄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迎亲时,反被默啜借口武延秀并非李唐皇族子弟而拒婚——好不容易推出的一个和亲政策,居然被羞辱不说,最后还能沦为突厥出兵的借口。武则天的“军事才能”,简直就是惨不忍睹。

所以武周时期的版图硬生生是比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缩水了近五分之一,而武周时期的边境也堪称是安史之乱前最烂。可见唐高宗在世的时候,武则天根本就不曾接触到真正核心的军国大事——不然在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下,武则天的军事水平又怎会如此的不堪入目?


上一篇:粉红大布娃娃秋装

下一篇:高级五子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