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佛山秋色作文350字
金灿灿的秋天,收获的清甜爽朗了秋风,如同一朵金红的花悄然绽放,而越盛开,越发使人着迷,夏季的炎热和惹人的聒声都在花开间被掩没,在花瓣上,仅留下几滴余温的露水,不过是带着那微微的阳光罢了。这个秋明媚,虽说的寒冷,却越发可爱了,而这点秋色却诱的景色变了,秋叶成雨,忽然然的落着,映的天蓝水绿间,红黄相随,满园秋香,在这秋风萧瑟,天地一合的美好意境中,颇有王勃诗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佳风彩。
眼前的菊花不也如此诠释这秋天的韵美吗?这引我遐想秋美的是菊,正实在秋来的也是菊,就已是秋的使者,幽幽的香,催的人爱深了这种花儿,色泽也美,使得人更爱不释手,那金黄的是菊主,挺立百菊之间,耀人眼目,金碧辉煌;而那淡紫色的则是更为清亮,随风轻曳,极是有雅之风韵;那白的,那粉的,更是使人着了迷,略施粉黛般,独立花群,清雅美丽……这秋菊开的极好,秀色可餐,真是秋之美韵。
佛山秋色作文(460字以上)
兴奋的国庆假期来了,在这愉快的七天中,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国庆当天晚上:观看“2011佛山秋色欢乐节中的秋色巡演”。
这个巡演是佛山9年没有在晚上进行秋色巡演,今年终于再次进行了,比起以前的灯饰会,我听说这个巡演不仅添加了真人表演和灯饰花灯车等许多精彩节目,真是好看多了。
所以,我慕名而来,看看这个我们佛山自己的本土活动。下午接近5点的时候我就出发了,想迫不及待的看这个巡演,原以为可能7.30才开始,早点去可以霸道好位置观看,没想到的是8.15分才正式开始,来得有点太早了,没办法要等一下啊!
时间过得真快,已经接近7点了.我匆匆地入了场,我看的是汇演的一个支点:百花广场。从百花广场正门走马路到达对面的人行路边观看,连马路都被划了线,除了绿灯时要开路,其他时间都是封闭的。这里真是太多人啦,尤其是快接近8点时,人头挤挤,人山人海,各个可以观看到表演的地方都长满了人。经过长时间的等待,终于,秋色巡演开始了!
一条队伍从右方走来,音乐声与演讲声萦绕耳边,首先出场的是一个灯饰花车,它将揭开今晚的巡演序幕,上面由佛山剪纸和富有佛山特色的花灯。接着,有荣山中学的一群学生举着他们学校的旗帜,舞着龙舞,还有一些举着如同红灯笼似的用花布编制而成的花灯(没有灯)。随着,还有华才职校的女学生身穿莲花衣,跳起优雅的莲花舞,还有他们学校所制作的新科技产品,和不知名的水果操。还有形状各异的戏剧人物头像,以及现代武术花车等等精彩表演。
这次秋色巡演。不仅秋风送爽而且秋色醉人,希望每年都会有秋色巡演观看!
佛山秋色欢乐节的历史渊源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西晋时代,在秋熟时节,人们用野生茭笋壳扎成小龙给孩童们耍以庆祝丰收,称之为“孩童耍乐”,是佛山秋色最早期、最原始的形式。明代正统十四年(1449年),相传黄萧养起义攻佛山,时值中秋,各乡里杂扮故事,彻夜金鼓震天,来犯者以为有备不敢攻,后传为美事,从此定名为“秋色”,相沿成俗。明清时代,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农业都十分繁荣,有“商务为天下最”、“全国四大聚”的美誉。集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美术工艺于一体的佛山秋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有广泛的群众性的汉族民间娱乐习俗。鸦片战争后,佛山经济遭遇外侵内患而衰落。1938年10月,佛山沦陷,在日本侵略军的摧残下,30多万人口的佛山,仅剩7万多人,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秋色艺人或死于饥荒,或逃难外地,余下不到二十人,佛山民间秋色习俗从此衰落。建国后, 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佛山秋色艺术重获新生。1956年春节,举行了建国后首届“佛山市秋色、剪纸、盆栽艺术观赏会”,消失二十多年的佛山秋色艺术重放异彩。1956年5月4日,民间秋色工艺社成立,濒临失传的佛山秋色艺术得到及时、全面的挖掘整理,传统制作技艺后继有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佛山秋色工艺品,远销国外20多个国家, 对于提升佛山的知名度,树立佛山历史文化名城新形象作出积极的贡献。 佛山秋色项目丰富,多彩多姿。秋色艺术含秋色工艺品和秋色表演艺术两大类,按表现形式来划分,分为灯色、车色、马色、飘色、地色、水色、景色等七色;用秋色艺术品的工艺特点和艺术表演形式加以区分,秋色又分为扎作、 砌作、针作、裱塑、雕批、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等十大类。以剔透玲珑的各种秋色灯出现于赛会的,称之为灯色;观之为花车彩架,以男扮女装表演故事人物者称之为车色;表演者以骏马代步,扮演英雄故事人物者称之为马色;表演以水的意境的各种舞蹈或故事,如舞龙、彩莲船、陆地行舟、旱地扒龙船、紫洞花艇等谓之水色;以飘或挑的高空技艺扮演故事的谓之飘色(佛山秋色时用长竹竿挑起色梗巡游,故又称为挑色);以步行化装表演杂剧、活报剧者称之为地色;以反映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的各种秋色工艺品,如蔬果、鱼类、食品、花卉盆景、器皿古玩、石山、人物等像生艺术品谓之景色。丰富的佛山秋色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丰富,清代已发展至成熟阶段,是佛山独具特色的大型综合性群众欢庆丰收的节令文化娱乐习俗活动。佛山秋色赛会历来都是群众自发组织,没有官方参与,由居民推举热心人士成立某某铺秋色筹备处负责操办。秋色巡游的项目次序分为14项:1、信号灯:由白、红、绿三色竹织明纱灯笼组成。2、开路队::由松光火把、竹织大灯笼、唢呐吹打组成。3、飞报马:头戴鸡尾女帅盔、左手按剑、提三角令旗、扮装的女右将军,骑在骏马上,负责联络报信。4、头牌灯色:包括彩扎大型头牌灯、帅旗、幡旗、罗伞、御扇等。以富丽堂煌的头牌灯为主,头牌灯扎作水平的高低,一般可作为该届秋色赛会艺术水平评价标准的参考。 5、灯色:包括彩扎走马灯、鱼灯、鸟兽灯、各类形状的宫灯、瓜果灯、针口灯、以及用刨柴花、灯草、鱼鳞、稻草、通草、各色豆子等,出奇制胜、随手拈来的废料或普通的农产品作原料,精心制作的秋色特艺灯。6、车色:民间称车心,以扎作工艺做成故事所需的楼阁或庭园式的长方形车架,缀上彩灯,表演者身立车中,以男扮女装扮演女性戏剧人物故事,如《昭君出塞》、《惜春作画》等。7、担头秋色展示以假乱真的像生秋色工艺品,如岭南瓜果、水产鱼虾蟹等等。表演者肩挑步行,沿途叫卖,惟妙惟肖。8、马色:与飞报马不同,表演者必须男扮女装,骑上纸马扮演故事人物,如《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等。9、台面秋色:用台面展示各类像生盆景石山、古玩器皿以及花卉等,如桃花、吊钟、木棉、牡丹、菊花、粤菜点心等等像生秋色工艺品,担头秋色和台面秋色均以以假乱真为标准。10、水色:包括舞草龙、彩龙、三节木龙、陆地行舟、采莲船、艇仔粥、腊味船等等,全部道具均是扎作、雕批工艺品,以及音乐舞蹈的表演,锣鼓铿锵,载歌载舞,引人入胜。11、锣鼓柜:是出秋色的传统音乐项目,边游行边演奏牌子曲和小曲,如《八仙贺寿》、《天姬送子》、《得胜令》等全套或唱段。12、十番飞钹表演:飞钹表演如彩蝶飞舞,生动热烈。13、地色:主要是扮演故事和笑谈杂剧,是佛山出秋色的最古老的传统形式之一。扮演地方历史故事《澜石喜迎状元郎》、现代题材故事《吴勤智取普君圩》、笑谈杂剧《新嫁娘上轿》、《烂赌仔自叹》等。14、醒狮、大头佛:是出秋色必不可少的项目,作为秋色队伍的随尾压阵,使赛会以高昂欢乐的气氛贯彻始终。秋色巡游队伍长达数里,火树银花,目不暇接,观者如潮,彻夜欢腾,形成万众参与的文化盛会。秋色赛会期间,观众人人可当裁判,对自己喜爱的工艺品或表演项目给予投标奖励。赛会巡游结束后,由筹备处派人沿途收标。得标多的获奖项目需于赛会后第二天集中祖庙门前展示让群众公开评议,以示公正,俗称晒标。清至民国时间,秋色赛会除了在佛山镇内举行外,佛山周边镇乡如石湾、澜石、深村、张槎、平洲、雷岗、叠滘、官窑、松岗等地都举行过秋色赛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秋色艺术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50年来,多次举办大型秋色赛会、秋色艺术展览、秋色大巡游等影响深远的活动,先后到广州、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展出,所到之处,观众对精奇巧妙的汉族传统艺术赞叹不巳,北京电影制片厂曾拍制了《佛山秋色》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播放介绍。2000年千禧年来临之际,市政府举办了佛山秋色欢乐节,是建国以来佛山市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历史名城·世纪豪情、喜迎2000年佛山秋色大巡游盛会。此次民俗文化盛会,既把佛山市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迎接澳门回归和欢庆新世纪到来的系列活动推上了高潮,也将改革开放十多年来蓬勃发展的文化艺术事业推上了新台阶。在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秋色的七色,历史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将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发展成为佛山人民迎接新世纪的盛大庆典,充分体现佛山人民满怀豪情迈向新世纪的精神风貌,起到鼓舞群众,振奋精神的作用。佛山的秋色工艺品,先后赴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台湾、香港、澳门举办展览,或为他们制作大型的彩龙或灯式。1987年至2008年,曾先后17次到台湾举办灯色展览,从传统文化的方面,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和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为海峡两岸的传统艺术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佛山秋色表演艺术,也曾先后到新加坡、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罗马尼亚、澳大利亚、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金龙飞舞》、《快乐的小金钹》、《采莲船》、《伞灯喜迎春》等一批秋色歌舞节目,应邀参加香港文化中心开幕、荃湾艺术节,在土耳其举办的第14届国际儿童联欢节演出备受赞扬,被誉为岭南民俗的一朵奇葩。佛山历来有盛世出秋色的习俗,为秋色艺术的传承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存在,又使秋色艺术的传承发展有了稳定的基础。佛山秋色老一辈的艺人多已辞世,秋色艺术的传承人何信,仍坚持从事秋色工艺创作和授徒传艺,经8载传艺,4位徒弟已基本掌握秋色像生工艺品制作技艺。 秋色艺术材质随意,通过随手可得的材料,直率地表达了乡情的美意。秋色艺术制作精巧,以假乱真,绝不妖媚,粗不劣陋,土不平庸,其风淳厚,其艺高超,其情真切,其景热烈,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充分表现秋色艺术平民情趣的乡情美,反朴归真的自然美,形神兼备的装饰美,随意材质的朴素美,演游结合的动态美的艺术特色。具有强烈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情的佛山秋色,是佛山经济、文化、民俗活动的艺术化展示,也是历史上作为手工业名镇和现代崛起的明星城市特有的乡情的物化和形象化,是劳动者的赞歌、时代的镜面,折射出佛山人对生活的感受。在缤纷的秋色中,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开发的历史,一个工商名镇崛起的轨迹,可以领略到佛山人的气质和佛山特有的风貌。
佛山秋色巡游2019时间+路线交通管制+公交绕行路线
佛山秋色巡游活动开始了,这一次巡游路线大家注意一下,到时候会有交通管制和绕行。巡游定在了十一月初,大家千万不要错过巡游活动哟,刚好活动有一天是在周六呢。基础信息活动时间:11月1日-11月2日19:45活动地点:佛山祖庙历史文化街区巡游路线:从祖庙牌坊广场出发北行,沿途经过琼花大剧院路口、旋宫路口、福升大厦前路口、天地路与东瑞路交叉路口、百花广场十字路口等五个定点表演区。活动主题:“佛山韵律秋醉岭南”活动亮点:以佛山秋色为主线,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非遗展示、巡游表演、民俗活动、城市交流等于一体。活动内容:非遗活态展、佛山祖庙秋祭、乡饮酒礼、非遗传承人对话、秋色赛会、友城之夜、佛山粤剧周、秋色巡游、秋色大舞台。佛山秋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一年一度的秋色巡游是我市大型民俗文化盛事。佛山秋色巡游属于佛山秋色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今年的佛山秋色民俗文化活动再度“升格”!其中,“重头戏”秋色巡游将于11月1日、2日连续两晚举行。秋色的历史相传明朝永乐年间的一个丰收的秋天夜晚,一群儿童用茭笋壳搏成一条小型的“龙”,在龙身上遍插香火,以竹杆为把手,穿街过巷游舞,口呼鼓乐声,直至深夜而罢,这样连续游舞了多晚。儿童舞“笋壳龙”(俗称“火龙”)的活动被成年人所赞赏,人们便把舞龙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秋色文化娱乐活动。后来,人们用各种材料制成各种贡品参加游行,慢慢地,游行队伍中还增添了举旗、提灯、耍狮、文艺表演、杂技武术、抬担肩挑叫卖等项目。交通管制届时,为保障市民能安全有序观赏,将对部分路段实行临时交通管制,并对巡游路线中的公交进行临时线路调整
2019佛山秋色巡游时间+活动内容
佛山秋色巡游活动时间已经确定,这一次巡游的活动有非常多,小伙伴们可以去观看一下,巡游的时候会有秋祭乡饮酒礼、非遗传承人对话等等活动哟,大家一定不要错过了。活动时间2019年“岭南味佛山品”首届佛山文旅欢乐季系列活动之2019广东(佛山)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动将于10月31日——11月4日在佛山市禅城区祖庙历史文化街区举办。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非遗活态展、佛山祖庙秋祭、乡饮酒礼、非遗传承人对话、秋色赛会、友城之夜、佛山粤剧周、秋色巡游、秋色大舞台等九大板块。1、佛山秋色巡游时间:11月1日、2日连续两晚地点:祖庙历史文化街区秋色巡游,共45个表演项目,8辆彩车参加巡游。其中以与新中国成立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八个地区组成的“礼赞新中国”板块,以湖南、福建、海南、广西、云南组成的泛珠三角板块,共15支省外队伍、2支港澳地区队伍及3支外国队伍,更多的精彩将在11月1日、2日晚的秋色巡游中,一一展现。巡游启动仪式于19:45举行,主会场设在祖庙牌坊广场,巡游路线全程3.5公里。巡游路线从祖庙牌坊广场出发北行,沿途设五个定点表演区,分别是琼花大剧院路口、旋宫路口、福升大厦前路口、天地路与东瑞路交叉路口、百花广场十字路口。2、非遗活态展时间:11月1日—11月4日地点:佛山岭南天地邀请泛珠三角8个省份、港澳以及广东省内各市的优秀非遗项目约48项,其中广东省之外的泛珠三角省区各1项,香港、澳门各2项,广东省内城市各1项,佛山本市16项。在岭南天地古建筑群中,按非遗项目类别设置展位,形成聚落,使市民游客通过比较不同地域的同类项目,感受各地不同的文化内涵。展位的设计采用岭南传统文化图案及造型的同时,又充满着现代时尚元素,让历史与现代元素和谐地融合。非遗活态展期间,为加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交流,市民游客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参与“地图寻宝”活动,在星罗棋布镬耳青砖间,一个个非遗项目穿插其中,地图寻宝活动引导市民游客参与非遗活态展示,零距离接触优秀传统技艺,增强公众参与度,推动非遗生活化,让非遗深入市民日常文娱生活。3、佛山祖庙秋祭时间:11月1日10:00-10:30地点:佛山祖庙三门前春秋谕祭是佛山祖庙延续数百年的传统仪典活动,传播佑国护民、祈福天下的和谐文化。拟邀请海外友人、侨领、港澳乡亲、佛山社会各界代表约500人参加。仪典活动后,在岭南最古老的古戏台——万福台举行粤剧展演,供市民游客欣赏。4、乡饮酒礼时间:11月1日18:15地点:佛山祖庙万福台广场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以宾贤、敬老、无讼为宗旨,融合礼教、乐教、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继续以崇尚社会公德,宣传尊老敬贤、慈善仁爱精神为宗旨,邀请海外友人、侨领、港澳乡亲、非遗项目文化交流城市嘉宾、耆老贤达等社会各界代表约500人参加,营造欢乐祥和的社会氛围,弘扬传统美德,联络乡情,传承岭南文化。5、非遗传承人对话时间:11月2日9:30-12:00地点:佛山祖庙万福台广场活动将邀请粤港澳非遗专家、武术项目传承人代表、媒体代表等各界人士围绕新时期武术保护传承主题,开展交流对话,促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融入现代社会。6、佛山秋色赛会时间:3月-11月地点:各非遗保护基地、学校今年的赛会从3月开始,历时近八个月,组织了13个非遗传承基地(或学校)举办课程,共300多个亲子家庭参与学习,还新增三个一分钟抖音网络课程,打破了课程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从线下课程发展到线上课程,创新了非遗传播的新方式,刺激了非遗项目文创工具包的发展。国庆节期间,秋色赛会作品在万达广场展览,迎来了21.8万的观众,并得到了小学员的踊跃打卡,萌萌哒非遗手工艺在商场里成为国潮新宠,得到了家长和小朋友的喜爱。在秋色巡游活动中,彩灯传承人黄宏宇根据12个非遗项目创作了别具特色的12辆彩车,将承载着获奖作品,由传承人和小作者们一起推出来亮相秋色巡游,身穿小工匠围裙的小朋友还会沿途派发与本项目相关的文创手工小礼品。7、友城之夜时间:11月3日20:00地点:佛山琼花大剧院来自俄罗斯、德国、韩国三个国外友好城市表演队伍参加演出综合文艺晚会《友城之夜》,同时举办佛山对外交流图片展。8、佛山粤剧周时间:10月25日至11月6日地点:佛山五区剧场、广东粤剧博物馆、祖庙博物馆现场开展粤剧展演、粤剧电影展映、粤剧图片展览以及粤剧艺术学术交流等系列项目,展示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年来的保护、传承成果。9、秋色大舞台为充分体现文化活动惠及全市市民,让佛山市五区均能参与佛山秋色这一“民俗的盛会,人民的节日”,非遗周期间拟组织部分优秀巡游项目组成一台时长约60分钟的节目11月3日在佛山市的南海、顺德、高明、三水4个区举办“秋色大舞台”演出,让各区群众共享秋色欢乐。南海专场时间:11月3日上午10:30—12:00地点:南海区桂城千灯湖市民广场顺德专场时间:11月3日上午10:30—12:00顺德区大良街道欢乐大道欢乐海岸PLUS高明专场时间:11月3日上午10:30—12:00地点:高明区荷城广场三水专场时间:11月3日上午10:30-12:00地点:三水区文化活动中心
广东佛山历史?
佛山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佛山的人类历史起源于现禅城区澜石街道区域,距今约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而来在这里繁衍生息,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又称“禅城”。
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并建立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嘴厂”。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佛山是“南国陶都”,制陶艺术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4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荣获“中国陶瓷名都”称号。
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民间自发组织的粤剧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每年一度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古方正药的历史有400余年,其产品种类齐全,大约分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类,是工匠、居家、旅行必备的中成药,涌现出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2000多年前。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闻名全国。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鸦片战争期间,佛山所铸大炮为抗击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并保留了秋色、醒狮、舞龙、龙舟说唱、龙舟竞渡等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纸、木刻年画、陶塑、灰塑、砖雕等手工传统技艺精湛,独树一帜。2005年底,佛山参与申报的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等6个项目,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
佛山自古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唐宋以来广东出过九个状元,佛山占其五。明清时为“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近代以来,孕育了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政治活动家张荫桓、戴鸿慈、谭平山、何香凝、罗登贤、邓培,民族实业家陈启沅、简照南、简玉阶,科学家詹天佑、邹伯奇,文学家吴趼人,粤剧名伶薛觉先、马师曾,武术名家梁赞、黄飞鸿、李小龙,名医李广海,能工巧匠黄炳、陈渭岩、刘传,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等杰出人物。
广东佛山市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呢?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佛山是陶瓷的发祥地,窑场里的老青砖、旧屋瓦都在诉说着佛山陶瓷的发展历史,但殊不知佛山石湾才是陶瓷品牌聚集之地。别担心时间太长,我们带你直奔石湾,去感受悠久的陶瓷文化。 南风古灶 一窑炉火,历经500年风雨而不熄,至今还在燃烧,这就是传说中的“南风古灶”,以“连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柴烧龙窑”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如果你想品味真实的佛山陶瓷文化,南风古灶则是必经之处。南风古灶有两座柴烧龙窑,登上窑体,你会发现道路两旁满是积薪,这便是它那传统烧制工艺的燃料,工艺流程也是“迂腐”得500年不变。陶工们把烧好的砖瓦从窑内搬出,再用小车把坯品推进窑内,完全是都是人工,窑内的电灯算是惟一现代化的设备了。另外,南风古灶的窑尾长着一株古榕,据说栽于明朝。枝繁叶盛,亭亭如盖。500年了,古窑炉火不熄,榕树也越发葱郁。树下有碑,其中一句“有榕乃大”,让人玩味不已。南风灶窑址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日用陶瓷三厂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平河畔,窑向正南。是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沿用4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内罕见的古龙窑。石湾公仔 能代表佛山陶瓷文化的还有石湾公仔。“石湾公仔”是石湾艺术陶瓷的俗称。它起源于民间,在明代以后进入了鼎盛期,其特点是造型和釉色充满浑厚、粗犷、质朴、率直的审美情趣,是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主要有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等五大类。 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品,虽然模式化、量产化等因素使得石湾公仔无法摆脱匠气,但其对人物形神兼备的细腻刻画,恰巧是最为生活化的一种语言体现。正如一位陶瓷研究专家所说:“假如昔日石湾没有大宗日用陶瓷的制作,陶艺根本没有依存的余地,如今石湾陶艺的代表石湾公仔被人们珍藏起来,日后必将成为文化的积淀。” 佛山祖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在明。清两代多次重扩建,据记载:历元至明,皆称祖堂,又称祖庙,因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也。庙中供奉道教: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亦即北帝。由此可知祖庙是岭南一处重要的宗教文化古迹。 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城区,据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名“北帝庙”。原建筑于元代末年被焚毁,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因“历岁久远,且为(佛山)诸庙首”而被称为祖庙,1962年划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佛山市博物馆管理。 祖庙建筑群占地3500平方米,由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的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清代建立地方行政机构之前,祖庙是处理地方事务的议事场所,异於一般神庙。它的建筑乃至装饰、陈设,全部由各行业捐奉而成,且大多是本地生产。佛山历史上著名的铸造、制陶手工业,其产品在祖庙有典型的表现。建筑的精巧瑰丽也反映着古代佛山的繁华。它是佛山的一份珍贵历史遗产。 祖庙是岭南建筑的典范 从建筑的角度看,祖庙是一组建筑艺术高超,装饰工艺精美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群。南北中轴线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其整体布局规整庄严,蔬密有致,亭台廊榭的设置严格遵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原则,以藏和露的巧妙辩证让游客觉得其内部空间含蓄、内敛、复杂、神秘继而产生肃然起敬之感。 东华里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福贤路,原名“伍杨街”,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族和伍族姓氏命名,其后两族相继衰落,房产逐渐转卖与他姓,至清乾隆年间更名为“东华里”, 东华里全长112米,街首闸门楼尚存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石刻街额,街道宽阔畅顺,花岗石铺砌的路面洁净平整。街内两旁的宅第俨然清代旧貌,因历来是官家富户所居,故无论建筑形式或装修,均极为讲究,门房高大,石砌台阶,门墙多为水磨青砖结砌;室内的厅堂装饰亦不俗,多有木雕屏风、花架及隔扇等高档设置。街之前段为互相毗连的屋宇,其中尚存“伍氏宗祠”、 “招氏宗祠”、 “招雨田祠”及招氏“敬贤堂”等建筑物;街后段两旁各有小巷四条,巷内为宅第后三进的住宅,排列整齐,格式统一,均锅耳式封火山墙,“三间两廊”式平面布局,室内设置除个别略有改动外基本为旧貌。 东华里不仅是佛山,也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镇街道,是研究佛山地方吏、建筑史以及居住习俗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89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故居原名"涎香老屋",座落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乡苏村,清代民居建筑,为一厅、二廊、二房布局,硬山顶,故居面积81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清代农村住宅形式--" 镬耳屋"。 "涎香老屋"始建于清代中叶,至康有为时,康氏家族已在老屋住了五代人,故康有为故居称之为"百年旧宅"。 是康有为出生及幼年生活和读书的地方,有"涎香书屋"、"澹如楼"、"七桧园"和康有为中进士时所竖立的旗杆夹石。 康有为在这座老屋中渡过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青少年时期。在此,他遍览群籍,初步形成了他的维新思想体系。并攥写了传诵千古的《大同书》(初稿)。 1983年,南海将康有为故居修复,作"康有为史迹陈列室"。1986年在故居附近建"康有为纪念馆",举办"康有为史迹陈列展览"。 1996年11月康有为故居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北近仙湖,南邻西樵,区内环境幽雅、鸟语花香,是集旅游、教育、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于一体的特色旅游胜地。 随着佛山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南海文化强区、丹灶文化强镇战略的深入实施,康有为故居以全新的形象、方便的交通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满意请采纳 评个5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