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二七长江大桥

时间:2024-06-20 21:12:38编辑:奇事君

武汉江汉二桥介绍?

武汉江汉二桥又名知音桥,位于汉江水厂上游、北连汉日来宗关水厂(建一路),南接汉阳郭茨口,是跨越汉江的第二座大型公路桥。江汉二桥全长566.2米,主跨为135米, 桥面宽26米,设四车道,桥面铺设沥青路面。该桥主跨采用预应力钢筋砼T型悬臂钢构挂孔结构,具有跨度大造型优美的特点,是当时较为先进的结构形式,引桥 采用预应力钢筋砼简支架。在施工工艺上主桥下部结构采取筑岛沉井和浮运沉井相结合的方法,引桥下部结构采取钻孔桩基础。 江汉二桥的建设不仅有效地分流厂江汉一桥的车辆,减轻了江汉一桥压力,同时也对分流过境车流,缓解市内交通拥挤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1] 知音桥是跨汉水的第二座城市公路桥梁,也是武汉二环线组成部分,位于汉口建一路、汉阳郭茨口处,是一座中孔为135米,两边各有4孔32.9米和一孔83.95米共11孔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桥长566.2米,桥面全宽26米,净宽25.5米,两侧人行道各为2.25米。桥上可以通行汽—20重车和100吨大型平板车,在重车道上还可行走150吨大型平板车。是同一时期武汉地区桥梁主跨度最长、承载力最大、桥面最宽的钢筋混凝土桥。简介知音桥主跨为135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刚构,钢悬臂长51.5米,位于河漕的两T型刚构墩柱为对称式钢筋混凝土空心桥墩,引桥部分的桥墩和两个桥台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汉口岸0号桥台为两个双井式空心薄壁结构;汉阳岸11号桥台,除有一般桥台承受最后一孔梁的荷载、承受台后填土压力和作为桥与路堤衔接的作用外,还作为汉水大堤上的通道和汉水大堤在桥址处局部的防水堤。桥面底层为16厘米厚的沥青混凝土,面铺2厘米沥青砂。两侧人行道高于车行道40厘米。知音桥混凝土总量为35 460立方米,实用钢材3 083吨,工程决算2 500.5万元,每平方米造价1 699元。1987年由市桥梁维修处将该桥原组合式氯丁橡胶伸缩缝改建为钢梳齿式“三防”伸缩缝。大桥名片桥梁名称:江汉二桥(知音桥) 桥梁位置:汉口宗关至汉阳郭茨口 始建年代:1974年1月18日 建成年代:1978年4月25日 桥梁长度:566.2米 桥梁宽度:26米 桥梁跨度:主跨135米 跨越河流:汉江 桥梁类型:预应力钢筋砼T型钢构 机动车道:四车道 建设单位:武汉市二桥建设指挥部 设计单位:铁道部大桥局勘测设计院 施工单位:铁道部大桥局三桥处 管理单位:武汉市桥梁维修管理处大桥建设历史1973年2月,大桥工程局提出《江汉二桥方案研究报告》,7月国家计委批准计划任务书,8月完成初步设计文件,9月报送国家建委审批。11月3日,国家建委批准初步设计。据此进行技术勘测和编制施工设计文件,成立江汉二桥建设工程指挥部。1974年初,由大桥工程局三桥处开始兴建。两岸引道和过街涵洞由市建设局市政一公司、市政三公司施工,1978年4月建成。改造知音桥改造,桥面宽度不变,将完成三大“变脸”———桥面重新铺装,原来的4车道加摩托车自行车混合车道,改造成双向6车道,扩大行车流量;提高行车舒适度,更换桥面年久失修的28条伸缩缝,铲除现有路面,换上更加抗压抗裂的“钢纤维混凝土十沥青”路面,消除现有桥面因不平出现的“跳”车现象;建成景观桥,桥两侧现有厚重的混凝土人行道,改造成轻巧的钢结构人行道,宽2.5米,整个桥身外表全新涂装。同时,修复江汉二桥出现的梁体裂缝等桥梁病害。大桥局项目部介绍,桥梁半封闭长度736米。封闭后,桥面由现在的双向4车道变为双向2车道,每日7时-20时,小车过桥分单双号通行。货车、中型以上客车、摩托车、非机动车禁行。10月30日,调边施工下游半幅桥面。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武汉长江大桥简介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107国道),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铁路(京广铁路)。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西北岸引桥303米,东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18米,设4车道;车行道两边的人行道各2.25米。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中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
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桥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6年6月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武汉位居中国腹地、长江中游,汉水由此汇入长江,拥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曾被孙中山誉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至清末时期,武昌为湖北省会,汉口为商埠,汉阳也发展了一定的工业基础。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而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建桥跨越长江、汉水连接京汉、粤汉两路的构思即为各方所注。
据历史档案显示,在武汉建第一座长江大桥的设想最早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用以沟通南北铁路。1912年5月,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被北洋政府聘为粤汉铁路会办。詹天佑在进行粤汉铁路复勘定线的过程中,考虑到将来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会跨江接轨,为此在规划武昌火车站(通湘门车站)时也预留与京汉铁路接轨出岔的位置。
经国务院批准后,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提前正式动工。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工程除了大桥本身以外,还包括大量配套工程,包括汉水铁路桥、大桥联络线、由丹水池站经江岸西站至汉水铁路桥头的汉口迂回线(今京广铁路正线)、江岸站至江岸西站的联络线、江岸西编组站、汉西站、汉阳站等设施,其中汉水铁路桥和长江大桥正桥和引桥工程由铁道部武汉大桥局负责施工,其余铁路及跨线桥工程由铁道兵施工。
1957年3月16日,大桥桥墩工程全部竣工。长江大桥采用3联9孔的等跨间支梁进行安装,使用平衡悬臂拼装架设法,从武昌、汉阳两岸分别同时向江中同时推进,全部钢梁均由山海关、沈阳桥梁厂制造,钢材由鞍山钢铁提供;1957年5月4日,大桥钢梁顺利合拢,同日举行了庆祝大会。武汉长江大桥(连同配套工程)总投资预算1.72亿元人民币,实际只用了1.384亿元;大桥本身造价预算7250万元,实际只用了6581万元。
201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迎来60周岁生日。在这60年中,大桥历经7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撞击考验。从最近一次的“体检报告”来看,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24805吨钢梁、8个桥墩无一裂纹,无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没发现松动,全桥无重大病害。武汉长江大桥建桥时的设计寿命是100年,已经过去了60年,通过科学养护,大桥使用寿命或延长到150年。


上一篇:桥梁模板

下一篇:世界十大禁播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