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寸发标999钝银杯是真的吗?真的能治病吗?
银有杀菌的作用,银离子溶解在水中能够与酶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从而杀灭细菌。但是无论是纯度多高的银,都仅仅是一种贵金属,唯一的作用只能杀菌,并不能治病哦。
将银做成杯子,可以作为艺术品观赏,用它来盛装液体,有一定杀菌作用,但这作用非常有限。将水烧开都比用银杯装一杯生水放一天效果好。所以说银杯能治病就是胡扯嘛。
云南旅游银杯是真的吗
少数民族旅游景区确实很多银器店,比如说丽江、大理、桂林、凤凰等。自古以来少数民族特别是瑶族、苗族、傣族都有佩戴银饰的习惯。不过随着近些年经济发展,应市场需求,这些地方的银制品大多都是外面工厂加工然后再进购回来贴上少数民族手工的标签,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当地特色纯手工银饰。银杯这个产品很多地方都有,这种产品倒不会掺假,因为银子本身不贵,掺假成本也高,所以就没必要去掺假了。
西双版纳在古代叫什么?
今日的西双版纳,被赋予了神奇美丽的意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放 旅游 以来,一度颇具诱人的魅力,以异域文化、热带雨林、多元风情扬名四海,而“版纳”或“西双版纳”就是这一切的代名词。 其实,“西双版纳”成为 正式地名 已是新中国以后的事,最早的“版纳”没有地名含义,公元1570年已划分或组合的“十二版纳”,也仍然不是地名,不仅少见于异邦文书,连《泐史》中出现的笔墨也极少。 “十二版纳”即“西双版纳”成为口头上的地方 代称 ,比公元1570年要晚许多,最早出现在汉文史籍中也已经是清代中晚期的事,还曾被误称为“十三版纳”,而把“十二版纳”即“西双版纳”当做正式地名,认真说是始于1953年1月23日。 这一天,“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后改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随后“版纳”还一度成为 区划建制 ,先后出现过12个“版纳”和5个版纳,直到1959年才把“版纳”这级建制改设为县。 在此之前,西双版纳叫什么呢? 无正式统一名 无论是否情愿,至今仍未发现有用的 史料 能证明今西双版纳地区在公元 12世纪之前 就有建制,无论是南涪县,还是利润城,更多的可能是一厢情愿的牵强附会, 无史料 考证其详情,更别论其位置。 至于茫乃道,需要明白的是南诏国、大理国都没有“道”的建制,没有这个前提,没有史料,如何能认定茫乃道就是西双版纳的古名?在未发现 确凿史料 之前,不能因为有“茫”、“乃”,就下了“西双版纳古名”与“位于西双版纳”的结论,这比传说还不靠谱。 西双版纳过去的统一名称都来源于其主体——傣,他们自称 泐人 、傣泐,在泐人的传说中,泐人先民在阿拉窝的带领下追金鹿至 景洪坝子 ,在这里建立十余个最早的泐人村寨,传说提到阿拉窝根据自己的名字和其孩子的名字,给这个坝子取了“ 勐阿拉米竜 ”,很显然此名称特指的是景洪坝子,是这个坝子得名“景洪”前的名称。 可以推断,在大理国之前,泐人先民的 社会 仍处于 由部落向王国 发展的阶段,地狭人寡,能占据的坝子数量和范围都有限;至大理国前期,西双版纳地区依然是多个部族、部落杂处的地区,只有诸如某某部、“黑齿等十部落”的泛称,无确有所指的 统一地名 。 古名即“勐泐” 阿拉窝追金鹿的传说之后,还有另一个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泐西双邦”,其范围不会超出景洪坝子太多,在景洪坝子之外,还有其他部落、部族。 勐海、勐混一带有“细千玛麻”(四十万马鞍)、“西双版莫号”(十二千土锅)、“三木岗别岗”(三首领互分)等部落。 景讷、勐养、勐旺一带有“三西双欢玛麻”(三十二欢马鞍,“欢”即有血缘关系的部族)部族。 勐腊、勐伴一带的克木、“补过”、“补洛”、“卡火皓”(白头)等部族。 最后,统一西双版纳地区的是泐人,公元1180年建立了 古王国 —— 勐泐 ,以景洪坝子为核心,逐步收服了外围的坝子、部族与部落, 勐泐 的辖域在不同时期有消涨,但 奠定 了现代西双版纳的范围。 勐泐 直译“ 泐国 ”,其中的“泐”即泐人、傣泐,是至今西双版纳原生傣族的自称,在傣文史籍中,也把 勐泐 称为“ 阿拉窝王朝 ”,可见与阿拉窝追金鹿的传说有联系,建立 勐泐 的泐人应是追金鹿的先民的后裔。 而就现有史料看,西双版纳地区 最早的 、 统一的 、 正式的 名称是 勐泐 。 勐泐衍生名 作为自称地名的勐泐,在泐人内部有正式名、唱词名、梵化名三种: 正式名 即“勐泐”本身; 唱词名 为“勐坎”(黄金地),出现于歌曲中以赞颂家乡; 梵化名 伴随着南传佛教深入影响而出现,勐泐的梵化名为 阿罗毗 ,这名称显然直接借用了印度古国名,这古国滨临恒河,也被译作阿罗鞞、阿荼睥、阿罗婆伽等,巴利文佛经中的阿迦罗瓦寺就位于阿罗毗。 周边地区对勐泐有不同叫法,如“ 阿腊威 ”(或“阿腊维”),这源于缅语的“阿雷莎炎”,意思是“ 属于傣泐的地区 ”,与傣语的“勐泐”无异。 缅语把“傣泐”读为“雷莎炎”,“莎炎”即“掸”,“雷”即“泐”,由于泰语与缅语的元音差异,缅语中的“雷”书写为泰语就成了“腊威”,“勐泐”在缅语中转一圈,到泰语成为“ 阿腊威 ”,再回到原生地即“ 勐阿腊威 ”,因此傣泐佛经中才出现了“勐阿腊威嘎亚”叫法,泰史也把勐泐记为“阿腊威腊塔”。 再如 景陇 、 景永 ,来源于 景洪的音变 ,泰语多用景陇,缅语多用景永。 泰、傣各支系在早期所建立的邦国或王国,大多 以首府为代称 ,如清盛、清迈、香通、素可泰,勐泐的首府在景洪,所以其代称就是景洪, 景陇金殿国 或 景洪金殿国 就是这么来的。 到了元代,才有确凿的史料显示中原王朝在西双版纳地区有建制,元朝在西双版纳地区两次设置了云南行省的 彻里 军民总管府、 车里 军民总管府,明清均设置 车里宣慰使司 ,范围大致就是原勐泐所控制的地方,车里宣慰司在1950年完成其 历史 使命,由此可见 汉文史籍 一直称西双版纳地区为“车里”,即使曾设置车里县。 车里是何意思?车里源自何处?有多种说法,至今还没有定论,“里”是否为“泐”的译音也还有商榷的空间。 被 西双版纳取代 “版纳”是傣族先民进入阶级 社会 的产物,存在于傣庸(泰北兰那)、傣泐(西双版纳)等地区,因“版”是多意词,即是 数词“千” ,也是 动词“裹缠” ,所以其本意未必就是 “千田” ,它最初的内涵就是 采邑 ,在1570年刀应勐未划分12个“版纳”之前,勐泐就已经有了“版纳”。 勐泐编年史有所记载:二世王岛凯冷(1192-1211年在位)次子食采勐混、勐海等三版纳;九世王刀暹达(1391-1413年在位)给予奢竜法勐混、勐海、勐阿等三版纳作为采邑;十二世王奢竜法(1428-1457年在位)回赠勐乍、勐润、孟艮、孟连各一版纳之赋。 公元16世纪后,勐泐屡受外敌侵扰,战祸不断,地方 负担加重 ,至刀应勐时才把勐泐划分12个版纳以 分摊贡赋 ,这也就是“十二版纳”即“西双版纳”渊源。 十二版纳的划分,仅分摊贡赋,不设机构,没有官员和驻所,自刀应勐至民国近400年间,12“版纳”中的各“版纳”范围 多次调整 ,但无论怎么调整,分摊贡赋的“版纳”在 数量上始终是12个 ,所以“十二版纳”即“西双版纳”才会成为勐泐的代称,最后勐泐成为 历史 ,西双版纳进入现在走向将来。 西双版纳在古代叫勐泐 ,没什么问题,勐泐是自称地名,同时因为有他称地名而出现一地多名或同地异名,但这些衍生的名称均源于“勐泐”,只是语言及文化的不同使得“勐泐”产生变化,使勐泐的意涵更加丰富、多元,使勐泐成为 历史 、文化及地理的综合体。 从“西双版纳”成为勐泐的口头代称,到首见于汉文史籍,再到取代勐泐与车里宣慰司成为正式地名,经历了数百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个神奇美丽的地方正式以“西双版纳”为名,从古勐泐到新西双版纳,以崭新的面貌重获新生。 参考资料:
西双版纳在古代时期是什么样子的,百姓生活得如何?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云南省的8个自治州之一,因为那里有着热带雨林的自然景观以及种类丰富的动植物,所以西双版纳一直都是备受世人欢迎的旅游胜地。西双版纳在傣族语中的意思是十二千田,“西双版”的意思分别是十、二、千,“纳”则是田的意思,而这个地方的名字来历,就得从西双版纳悠久的历史说起来了。西双版纳在最早的时候被称为勐陀。在古代,勐陀是由十二个傣族的部落共同构成的,在傣族语中,这十二个部落被称作西双邦。当这十二个部落联合在一起以后,就分别设置了十二个不同的领导来管理事务,这十二个领导人物又以自己为中心,将各自的城池建立了起来。而这些城池则被称为“景”。这十二景和西双邦,为后来形成西双版纳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从元朝开始,西双版纳被称为“彻里”,元朝时期在如今的西双版纳地区,设立了彻里路军民总管府。在明代的时候,西双版纳又被改名为车里宣慰司,这个名称一直被沿用到清朝、民国时期。一直到1953年,才正式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在13世纪,元朝还没有征服西双版纳地区之前,傣族的先民在如今的西双版纳的地区建立起了傣族城邦。这个傣族城邦的位置正好是处于热带雨林当中,因为与外界沟通交流很少,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傣族城邦的存在,当地的百姓也生活的非常自由。但是,自从傣族城邦的头领归顺了元朝之后,这里的百姓也就逐渐结束了原始的生活,开始和外界接触。据《元史》记载,1296年,大彻里的头领胡念归顺了元朝,于是就在此地设立了彻里里军民总管府。只不过,一年以后,兰纳,也就是泰族古国勐闰入侵了彻里,彻里中的大彻里和小彻里与兰纳勾结起来,再一次反叛了元朝。之后的彻里一直都处于和元朝分裂的状态,在经过了好几年的征讨和交涉之后,彻里和兰纳一同归顺了元朝。1327年,彻里路军民总管府被改为了彻里军民宣慰使司。元末明初的时期,彻里逐渐演变成了车里。1382年,明朝的军队在平定了云南之后,由于元朝被灭而逐渐独立出来的车里归附明朝,车里路被改为了车里军民府,当时的酋长刀坎被任命为知府。1384年,车里军民府又被改为了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刀坎被任命为宣慰使。1581年,车里被分为了十二版纳。之后,由于缅甸的不断侵扰,导致车里逐渐脱离了清廷的统治。一直到1659年,清朝的军队平定了云南,车里宣慰使刀木祷归顺了清朝,清廷仍然将此块地区设立为车里宣慰司。1912年,这块地区又被设置了普思沿边行政总局,西双版纳被分为了八个行政区。一直到1956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实行了和平协商的土地改革,将封建领主制度彻底废除,车里宣慰司也就从此消失。
云南省大理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辖大理市和祥云、弥渡、宾川、永平、云龙、洱源、鹤庆、剑川8个县以及漾濞、巍山、南涧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地处低纬高原,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以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境内以蝴蝶泉、苍山、洱海、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等景点最有代表性。
为什么云南大理要称大理州?
1942年,从南洋回国途经大理的著名画家徐悲鸿,曾经写下一副赞美苍洱风光的楹联:“乞食妙香国,销魂清碧溪。”他把寄居大理称作“乞食妙香国”,既恢谐地道出了他颠沛流离中的心境,又急切地道出了对宁静与和谐生活的向往。 过去,大理的名称很多,“妙香古国”就是其中最常见的美称。最早称大理为“妙香国”的是明朝云南右参政(相当于今天的副省长)谢肇浙的《滇略》,书中说:“世传苍洱之间,在天竺为妙香国。观音大士,数居其地。”清代僧人同揆(文果)的《苍洱丛谈》也说:“大理府为天竺妙香国。”清康熙年间知名的文人姚安土官高奣映在鸡足山修《鸡足山志》之余,常徜徉于苍山洱海之间,并将游踪写成诗集《妙香国草》,他在诗集的《自序》中写道:“曩之榆(大理),罗刹域;今之榆,佛念众生。化鬼国为佛国,仍此中一大变故,故昔称此土为妙香国焉。不由变恶迁善而泛以相及欤?斯集成,爰以‘妙香’著其名。” 为什么前人要称大理为“妙香国”呢?一般认为,大理是佛教胜地,故以妙香国名之。不错,在古代大理,佛教盛行到了“家无贫富皆有佛,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的程度,但佛教盛行不仅仅是大理一地,为何独称大理为“妙香”呢?这得从“妙香”二字的来由谈起。方国瑜先生说:“梵语‘乾陀’之意为妙香。”照字面解,乾为香,陀罗为遍,即“香遍国”,“言遍此国内多生香气之花”。佛教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佛土上,香可启迪身心,治疗疾病,度化众生到极其遥远的东方极乐世界。佛教还认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苦海无边的凡俗娑婆世界,在其上方,有四十二恒河沙数、香水海环绕的佛国众香国,又称香积国,也就是香遍国,这是一个美妙得无与伦比的和谐康乐的境界,是佛教徒心目中的乌托邦。 早在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已经在大理广为传播,并且十分盛行,其盛况有“洱水与苍山,佛教之齐鲁”的称誉。南诏和大理国的统治者在国内竭力推行佛教,先后封了许多僧侣(其中有早期从印度来的赞陀崛多)为“国师”,享有极高的权力。大理国二十二主中,有七人禅位为僧(有说九人),一人被废为僧,这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即便于是笃信佛教的梁武帝,或是清朝的顺治和雍正,最终也未能出家)。南诏大理国的统治者“劝民每岁正、五、九月持斋,禁宰牲口”,“家有佛龛供奉佛像,诵念经典,手拈素珠,口念佛号”。当时,国内官员,上至国相,下至一般官吏,多从佛教徒中选拔,就连学校也设在寺院,学生即僧侣。大理的这种佛教氛围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其一;而大理的自然条件之优越更是“妙香国”称谓的另一原由。明代的杨士云说大理“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王士性说“乐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尝不能兼,惟大理得之。……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杨升庵说大理“香风满道,芳气袭人”,这种绝妙的和谐,确实是古人心目中的佛教乌托邦。因此,人们就以“妙香佛国”称大理,简称妙香国,意思是说,大理为佛国妙土,是人们理想中的香遍国。 为什么说“大理是云南文明之源”? 上世纪50年中期以来,云南省有几次令世人瞩目的考古发现。1957年3月,在剑川海门口挖掘河道工程中发现了一个古文化遗址,其年代距今3000多年,相当于商代晚期。在这处遗址中,出土文物近千件,其中除石器外,有铜器14件。这是一处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址,证明滇西一带是迄今发现云南古代制造青铜器较早的地区。1963年,在祥云大波那又发现了一座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墓中有一具长两米、由七块铜板组成的铜棺,还出土不少铜质的用具、兵器、农具等,其年代距今约2350年,相当于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1975年和1976年,在楚雄东南7公里的万家坝、清龙河西一平方米的台地上,考古工作者又发掘出东周墓葬79座,出土青铜农具竟达200多件,另有铜鼓5件、羊角纽编钟一套,其年代接近大波那遗址。1955年至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晋宁石寨山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4000余件。1964年在安宁太极山、1972年在江川李家山先后发掘了数十座古墓葬,出土了与石寨山相同的大量古滇国文物,其中有丰富的青铜器,而且还有比青铜器优越一步的铁器,时代大致在战国时期到西汉初年。这一系列的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对万家坝、大波那和李家山、石寨山出土遗物进行认真的比较之后,他们认为:“这两者的基本特征相同。但前者朴质,后者精致;再加上前者无铁,后者出现了铁器;两者的区别是显著的。这种区别与其说是由于地区的不同,还不如说是由于时代的差异。万家坝和大波那代表的是云南青铜文化较早阶段,而石寨山和李家山代表的是云南青铜文化的鼎盛阶段,也就是从青铜时代过渡的阶段,从器物种类的由简到繁及形制上的变化,即可看出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汪宁生《云南考古》)也就是说,从剑川的海门口到江川的李家山,存在着联系密切的人类社会发展的链条。马曜先生在《大理文化论》一文中说“真正的‘文明’一词表示人类社会组织的历史阶段,也就是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文明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在云南,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出现了文明的萌芽。1957年在洱海北部剑川县海门口发现距今约3000年的青铜文化遗址,相当于商代晚期,这是云南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文化。”马曜先生进而对祥云大波那铜棺、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青铜器、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青铜器,在年代和成熟度上作了深入的对比研究,得出结论:“不论以母系社会为标志的云南新石器文化或继起的以奴隶社会为标志的云南青铜器文化,都显示出一条从洱海周围经楚雄地区向滇池地区发展的线索。”他认为从海门口到石寨山是“滇文化形成”的阶段,而从西爨到南诏是“云南文化中心的西移”的结果,这是云南文化史的一个大圈。不管怎么说,大理是云南文明之源是无疑的。
西双版纳是哪个省的?
西双版纳本身就是云南省的自治州、地级行政区。云南省西双版纳是一个傣族自治州,也是云南省的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首府位于景洪市。国土面积有19124.5平方公里,东北、西北与普洱市接壤,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966.3公里。州内最高点是勐海县勐宋乡的滑竹梁子,海拨2429米,最低点是澜沧江与南腊河的会合处,海拨477米。人口与民族西双版纳世居着傣、汉、哈尼、彝、拉祜、布朗、基诺、瑶、苗、回、佤、壮、景颇13种民族。2020年末,全州户籍总人口101.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9.0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78.0%。傣族有33.4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3.0%。哈尼族有21.0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8%。基诺族是我国最后一个被国务院批准的民族,有2.56万人。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是哪个省
西双版纳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别名勐巴拉娜西,是云南省的8个自治州之一,首府景洪市,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东北、西北与普洱市接壤,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西双版纳古称勐泐,傣历522年(116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勐泐,属南宋地方政权“大理”管辖。傣历932年(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为了分配贡赋,把所管辖地区划分为12个“版纳”,即“西双版纳”(12个版纳之意),这即是西双版纳名称的来由。西双版纳旅游景点1、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位于景洪市城西的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内,占地120公顷,是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热带花卉园保存热带花卉100多个种300多个品种,以及600多个热带经济植物种类。2、勐远仙境景区勐远仙境是一个按国家5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景区,以南传佛教为背景,集山、水、石、石灰山季雨林、溶洞群落、傣族瑶族等民族风情、康体疗养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由于景区地处属于石灰山热带季雨林的勐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汇聚了热带亚热带的植物物种和野生动物物种。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西双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