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竹雕

时间:2024-06-11 12:05:46编辑:奇事君

清代前期的竹刻艺术是什么样的?

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我国古代的最后一个“盛世”,在这一时期,竹刻艺术在江南地区发展很快,表现为从事这一艺术的人数激增,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就艺术风格和技法而言,也比明代后期更加繁茂绚丽。名家们都冠绝当时,垂法后世。无论浮雕、圆雕、透雕、还是留青浅刻、阴文浅刻、薄地阳文、陷地深刻、各种技法都已创建并日臻完善。

明清时期竹雕的特点?

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这时,文化画的勃兴,促使了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导致竹雕艺术的空前发展。据史料上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浅雕、浮雕、圆雕并用,刀法精巧,艺术造诣深湛,为时人所赏识,争相请为奏刀。因此,嘉定竹雕艺术流派的繁盛,一直延续到清中期,后继者有数十人之多。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书画见长,与嘉定派华丽的竹雕风格相比较,显得古朴雅致。但金陵派传承不旺,延及清代,能充分体现风格的高手匠人已寥寥无几。

晚清竹雕名家排名榜

亲,晚清时期,竹雕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流传,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竹雕名家。以下是一些晚清竹雕名家的排名榜,仅供参考:马连良:字岱宗,江苏扬州人,以刻画花卉、鸟兽、人物为主,精于色彩。胡佩衡:字振甫,江苏无锡人,擅长雕刻人物,其作品形象传神,姿态自然。章懋:字同甫,浙江嘉兴人,以刻画龙、凤、狮子等神兽为主,形象生动、准确。段玉裁:字如圭,浙江绍兴人,以刻画花卉、人物、景物为主,善于运用浓淡、轻重的技法。徐桂珍:字雨堂,福建莆田人,擅长雕刻梅花、兰花、菊花等花卉,花朵形态优美、神态自然。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排名榜,竹雕艺术的评价因人而异,各位名家的贡献和成就也不容忽视。【摘要】
晚清竹雕名家排名榜【提问】
亲,晚清时期,竹雕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流传,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竹雕名家。以下是一些晚清竹雕名家的排名榜,仅供参考:马连良:字岱宗,江苏扬州人,以刻画花卉、鸟兽、人物为主,精于色彩。胡佩衡:字振甫,江苏无锡人,擅长雕刻人物,其作品形象传神,姿态自然。章懋:字同甫,浙江嘉兴人,以刻画龙、凤、狮子等神兽为主,形象生动、准确。段玉裁:字如圭,浙江绍兴人,以刻画花卉、人物、景物为主,善于运用浓淡、轻重的技法。徐桂珍:字雨堂,福建莆田人,擅长雕刻梅花、兰花、菊花等花卉,花朵形态优美、神态自然。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排名榜,竹雕艺术的评价因人而异,各位名家的贡献和成就也不容忽视。【回答】


晚清竹雕名家排名榜

晚清竹雕名家是指晚清时期以竹雕写意著称,出类拔萃的杰出艺术家。一般最为著名的有以下几位:1.管允华:晚清南京西门大街管太夫人,以竹雕场景组搭为主的手法独树一帜,尤其以带有雕刻的竹林和“总留禅”(石雕中静心着佛之意)极具名气。2.高传生:福建厦门“高三弟子”之一,著有《竹雕门窗花格》,是仿管允华之风格,家中聚积很多创作艺术精品,被誉为“晚清竹雕名家”。3.陈庆英:清末时期浙江桐乡人,擅长竹雕和根雕,以竹雕苗菊为主,技艺出众,艺术成就卓著,被称为晚清竹雕名家。4.侯凤熹:江苏丰县苏家庄人,后被誉为“晚清竹雕奇杰”,以独特的竹雕技艺与夸张的构图而著称于世。5.李继芳:苏州李村芳家乡的竹雕师,被誉为“晚清竹雕大师”,其创作的竹雕格调宏大、优美,是晚清以来国内少有的竹雕艺术杰作。此外,晚清时期还有许多有德有才的竹雕名家,如刘昌竹、陈得云、裴蓉仙、楼继新等。这些艺术家以竹雕塑造出的古典琴棋书画以及元素作品,令中国竹雕艺术历史留下了众多精彩瞬间。【摘要】
晚清竹雕名家排名榜【提问】
光绪丁酉落山松竖款,请教一下是录入名家吗【提问】
晚清竹雕名家是指晚清时期以竹雕写意著称,出类拔萃的杰出艺术家。一般最为著名的有以下几位:1.管允华:晚清南京西门大街管太夫人,以竹雕场景组搭为主的手法独树一帜,尤其以带有雕刻的竹林和“总留禅”(石雕中静心着佛之意)极具名气。2.高传生:福建厦门“高三弟子”之一,著有《竹雕门窗花格》,是仿管允华之风格,家中聚积很多创作艺术精品,被誉为“晚清竹雕名家”。3.陈庆英:清末时期浙江桐乡人,擅长竹雕和根雕,以竹雕苗菊为主,技艺出众,艺术成就卓著,被称为晚清竹雕名家。4.侯凤熹:江苏丰县苏家庄人,后被誉为“晚清竹雕奇杰”,以独特的竹雕技艺与夸张的构图而著称于世。5.李继芳:苏州李村芳家乡的竹雕师,被誉为“晚清竹雕大师”,其创作的竹雕格调宏大、优美,是晚清以来国内少有的竹雕艺术杰作。此外,晚清时期还有许多有德有才的竹雕名家,如刘昌竹、陈得云、裴蓉仙、楼继新等。这些艺术家以竹雕塑造出的古典琴棋书画以及元素作品,令中国竹雕艺术历史留下了众多精彩瞬间。【回答】
光绪丁酉落山松竖款是指晚清名家钱江汉之作,它也被称为钱江汉窑,属于珍贵的历史文物。该器物一般为青瓷制作,开口宽,筒底深,使用中间的“竖款”步骤贴上金侧,外滩用青釉上,加上竖款写花卉图案、鹿鹛图案或其他图案,使之更加隽令。这款光绪丁酉落山松竖款,经历了光绪十一年(1885年)到丁酉斋提出和点评,被拥趸为“金质”,实际上就是录入名家。【回答】
但是作品是一幅竹雕横屏,刻的内容亭台楼阁,俩人高谈阔乱,雕工精致,画意清雅【提问】
您是想问什么,可以具体下吗亲【回答】
我就是想问一幅光绪丁酉落山松竖款的竹雕横屏作者是?【提问】
这幅作品是由著名竹雕家兼书画家兼篆刻家赵朴初创作的。 赵朴初(1860-1933),出生在山西芮城,曾受过清朝政府官员的传授和训练,并且专注于书画和竹雕的艺术和技术。 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光绪丁酉落山松竖款的竹雕横屏,用一尊巨大的竹雕松尖枝,重现了其意境,十分精美,被中国艺术家赞誉为"千古罕见的竹雕杰作" 。【回答】
方便加您V信发图沟通吗[微笑]【提问】
咱们平台不允许随便加联系方式亲,有问题随时下单问我呐【回答】
您能找到这幅作品的图片吗【提问】
我试试看亲【回答】
暂时不好说亲,有好几种图片,真伪难辩【回答】


哪里有适合进行竹刻艺术学习的地方

竹刻艺术何时有 竹刻起源甚早,但形成专门艺术,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日本正仓院收藏着唐时从中国带去的雕竹尺八一管,三节,遍体文饰,孔正面五、背面一。孔之四周及节之上下均有图案花纹。管上分布仕女、树木、花草、禽蝶诸形象,纯是唐风。这是马王堆汉墓发掘之前所能见到的传世最早的竹刻件,故以前的很多研究者认为竹刻一艺始于唐。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卢氏宅条说:“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稍大于常用笔管……中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这是竹刻见于著录之始。元陶宗仪《辍耕录》记载过宋代詹成刻竹:“詹成者,高宗朝匠人。雕刻精妙无比,尝见所造鸟笼,四面花版,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一位竹刻家,但有关詹成的事迹却无详细记述。 明代以前,传世竹刻器物及知名刻工很少,当时尚未形成专门艺术。宋代以后,雕刻巨像如洞窟摩崖、寺观雕塑,已渐趋衰落;而可陈置几案的小件雕刻,则异彩纷呈,粲然夺目,如琢玉、镂牙、刻犀、范铜、塑瓷,乃至镌砚、模墨,多为前代所未有。雕刻的体制规模,题材技法,至元明而大变。竹刻就在这一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至明中叶,文人艺术家们在前人基础上致力发展,终于把竹刻从比较简单、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提高到比较细致、以欣赏为主的艺术品,使之形成一种专门艺术。以后,便名手辈出,穷工殚巧,蔚为大观,成为雕刻史上中国特有的一朵艺苑奇葩。 竹刻自明正德、嘉靖时形成专门艺术后,又分3个发展阶段,即明代、清代前期和清代后期。 明代,约从1520年至1644年。这一阶段刻竹名手集中在嘉定和金陵两地,以嘉定为主,故后世评论者按作家地域,有嘉定派、金陵派之分。这是竹刻工艺的初步发展时期。 清代前期,为1644年至1795年。这是竹刻鼎盛时期,技法创新而又启迪于后者,涌现的竹刻大家最多,而且绝大部分为嘉定人。 清代后期,指1796年至1911年。这期间,竹人更多,而且不再限于嘉定、金陵两地,东南诸省各有名工。竹刻技法致力于表现书画之笔情墨趣,都趋向浅刻,浮雕渐少,圆雕则濒于绝迹,故称此为以雕刻再现书画时期。 自明中叶至清末,竹刻艺术风格的变化可概括为由明中叶之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再嬗变为清后期之平浅单一。在技法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又由深复浅的过程。深指浮雕、透雕和圆雕;浅即浅刻、留青之类


民国时期竹刻艺术有何特点求解答

?答:20世纪初期,中国竹刻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四川等地。竹刻贴黄工艺较为盛行,湖南邵阳、浙江黄岩、四川江安,都是竹刻贴黄工艺品的主要产地,以制作实用工艺品为主。广东南雄則以竹根雕著称。竹刻留青技艺仍在盛行,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有一些艺术家转向竹刻艺术,像民国初年,北京的金石篆刻世人张志渔潜心研究竹刻之艺,成为北方竹刻之祖。此时,江南有一些竹刻名家定居上海,在艺术上强调竹刻与书画艺术相结合,力求改变清代后期竹刻趋向平浅单一的作风。形成了以留青刻法为主的江南竹刻流派。民国时期的竹刻名家有吴兴的金西厓(绍坊),上海的支慈庵、徐素白,江苏常州的白士风、徐乘方、范遥青。金绍坊,字季言,别署西厓,浙江吴兴人,久居上海。善书画,精鉴赏,喜刻竹。随其二哥金绍堂(字仲廉,别署东溪)学竹刻之艺。日夕操刀,三年中刻扇骨三百余枋。又能在小竹臂搁上刻留青山水,风格很像张希黄。他后来刻竹,多用其大哥金城(原名金绍城,字巩北,一字拱北,号北楼,又号籍湖)所画之稿,画面简洁,刀法流畅。著有《可读庐刻竹拓本》,《西屋刻竹》、《竹刻艺术》,对竹刻技艺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无论是刻文字还是画面,都有笔墨韵味。蒲塘风趣及蚕叶图两面浅刻臂搁,正面用留青法镌刻荷塘景色,荷花花瓣纤细轻薄,幼蜒点足于花蕊之上,荷叶翻卷舒展,阴阳正背,筋脉纹理,高低起伏,上海的竹刻以支慈庵最有名,其特点是以留青技法为主,与竹肌浅刻和阴阳刻相结合,图案清新淡雅,刀法缜密,色调柔状写入微。臂搁背面的竹黄部分割浮雕蚕叶图,桑叶之上有银蚕数条,蠕蠕曲伸;叶面啮孔累累,形象逼真。他的作品对现代江南竹刻风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民俗的历史功能的表现

  ⑴人民的风俗习惯。清 薛福成 《创开中国铁路议疏》:“民俗既变,然后招商承办……可以渐推渐广,渐续渐远。”
  ⑵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⑶民众,百姓。宋•毕京《和范希文怀庆朔堂》:“几多民俗熙熙乐,似到老聃台上来。”

  [编辑本段]相关阅读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各地的民俗都与人文相关联,也可以说是由当地人民生活的习惯所形成的。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
  1 生产劳动民俗
  2 日常生活民俗
  3 社会组织民俗
  4 岁时节日民俗
  5 人生仪礼
  6 游艺民俗
  7 民间观念
  8 民间文学
  [编辑本段]相关著作及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民俗学会自1983年5月成立以来,致力于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民俗,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为移风易俗、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苑出版社作为九三学社下属的出版社,出于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加大对民间文化类图书的编辑出版力度。经过二十年来的探索与发展,学苑出版社已经形成了以记录与抢救中华文化遗产为主旨,以传统医药学和古代科技、文史古籍、民间文化、考古收藏文物类图书为主体,兼顾教育、科技、文化艺术领域图书出版的特色。
  中国民俗学会与学苑出版社近年来在中国民间文化出版方面有着很多卓有成效的合作,曾与学苑出版社将共同主办“海峡两岸民间文化学术论坛”,邀请海峡两岸的民间文化研究的学术精英,就“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新视野”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民俗传统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1]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竹雕鉴定方法及特征有哪些?

竹雕鉴定:1:首先看其自然美,即竹根竹子的形状:异形,扁形,鼓形等等,选竹5~8年的原材料,看其纹理美:竹钉纹(即竹篼切除竹根后的径向纹理),鱼籽纹(即竹篼和竹子的横.斜剖面纹理),金丝纹和银丝纹(即竹篼和竹子本身的纵向纹理)。2:有了好的原材料,创作可收藏的作品,关键在于设计和构思,这是雕刻前最费时和最重要的。3:雕刻:其方法有阴雕、阳雕、圆雕、透雕、浮雕等。近代江浙福建的大师采用随形雕刻等创作了许多不朽之作。4:鉴定竹雕的年代:主要看其自然包浆,再看其造型和图案。这一条最好请教专业人士。5:具有观赏收藏价值的竹雕作品,必须吸人眼求,人见人爱,当然也离不开专家鉴定。


十八罗汉的座骑分别是什么!?

  十八罗汉不是人人都有坐骑的,只有三位罗汉有,分别是:
  1、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坐鹿罗汉,其坐骑是鹿。尊者曾经骑鹿去王宫为优陀延王说法,并度化其出家修行,故名“坐鹿罗汉”。
  2、迦理迦尊者——骑象罗汉,其坐骑是大象。迦理迦本是一位驯象师,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骑象罗汉”。
  3、伐阇罗弗多罗尊者——笑狮罗汉,其坐骑是狮子。尊者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故名“笑狮罗汉”。
  另外十五位罗汉是:
  迦诺迦代蹉尊者——欢喜罗汉
  诺迦跋哩陀尊者——举钵罗汉
  苏频陀尊者——托塔罗汉
  诺距罗尊者——静坐罗汉
  跋陀罗尊者——过江罗汉
  戍博迦尊者——开心罗汉
  半托迦尊者——探手罗汉
  罗怙罗尊者——沉思罗汉
  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罗汉
  因揭陀尊者——布袋罗汉
  伐那婆斯尊者——芭蕉罗汉
  阿氏多尊者——长眉罗汉
  注茶半托迦尊者——看门罗汉
  迦叶尊者——降龙罗汉
  弥勒尊者——伏虎罗汉


清代竹雕名家

  细刻:又名毛雕,以刻线条为主,大多一笔以一刀刻成,刻痕带有毛刺。

  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当时,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于是出现了嘉定派。
  沈大生 嘉定人,明代遗民。能诗善画,多才多艺,继承嘉定派朱氏的雕竹技艺。上海博物馆藏有沈大生浮雕“庭园读书图”笔筒一件。

  尚勋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清嘉庆、道光时期(1796——1850)的竹刻名家。善刻留青法,造诣极高。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浅浮雕竹林七贤图笔筒》和《八骏图笔筒》,上海博物馆收藏其《桐荫煮茗图笔筒》,广东省民间工艺馆收藏其《溪船纳凉图笔筒》等。尚氏的《载鹿浮槎笔筒》等,今已流失海外。

  周乃始 清代嘉定人。工诗善画,颇有才气,也喜竹刻,擅刻芭蕉丛竹。上路博物馆藏有其浅刻芭蕉人物笔筒一件。

  岳鸿庆 字余三,清道光、咸丰年间浙江嘉兴人,岳飞的后代。工于刻竹,运刀如笔,一时称绝。还曾以竹雕刻技法,刻《紫檀木梅花图大笔筒》,由画家张子祥落墨,余三奏刀,千枝万蕊,生机勃勃,虬枝老干,皱纹疤结,浑古有致。今上海博物馆收藏其竹刻《游鱼图》扇骨一柄。

  王永芳 清代嘉定人。工刻竹,所刻字体多学苏东坡,清劲风骨存。上海博物馆藏有王永芳浅刻苏字千论书”行体笔筒一件。
  吴三藩 清代嘉定人,字鲁珍,号东海道人。初学嘉定派朱珉技法。后自刨嘉定派中一支脉。即薄地阳文竹雕。流传于世的作品多为人物、花鸟笔筒及行草书法臂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吴氏木雕人物笔筒一件。上海博物馆藏其薄地阳文浮雕“松下老人”竹臂搁一件;薄地高浮雕“二乔”竹笔筒一件,一面雕“二乔图”,一面刻七绝一首,款为“吴三藩”三字,极为珍贵;又藏“松荫迎鸿图”竹笔筒上件,属“磋溪吴三藩制”款,亦极为稀珍。

  朱文右 吴鲁珍之婿,得吴氏指教,颇能传其技法。传世佳作有“合鞋瓣”竹笔筒一件。

  封锡爵 清代嘉定人。专工刻竹,人品高洁、技艺超绝,因而声名远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封氏竹雕“白菜”笔筒一只,整个笔筒雕成白菜形状,造形自然别致,底有“封锡爵”三字篆夹园杉阳文印款。

  封锡禄 清代嘉定人。性情落拓不羁,精于竹刻,于康熙年间被招人宫廷,成了御用刻竹艺人。他尤其擅长用竹根雕刻人物像。他还擅刻核桃、橄榄核等工艺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竹雕人物山水笔筒下件,有“壬寅三月”和“封锡禄”名款;叉,上海博物馆藏其竹根雕“罗汉”及“狮子戏球”立雕各一件。

  封锡璋 清嘉定人。锡禄之弟,也精竹刻,也是御用竹刻艺人。上海博物馆藏其浅浮雕竹笔筒一件。

  封品官 清嘉定人,善竹刻,尤擅竹根雕人物。

  封三元官 清嘉定人,工刻竹,技法出于封门家族,尤擅竹根雕人物。

  封始镐 字彝周,清嘉定人,传承父辈竹雕之艺,擅长竹雕人物,亦名噪一时。《竹人录》记载,其“好读书,旁及镂剔人物,浓纤合度。”据《清档》记载,清雍正间(1723——1735年),其与封始歧同在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牙作供职。

  封始歧 字时周,清嘉定人,善刻竹木牙雕等。《竹人录》记载,其“性活澹,家贫无以自给,籍技能以资衣食,所制亦工妙”。雍正初年,由苏州织造高斌荐入清宫造办处牙作供职,其当差之名为“封歧”。今传世品有《封始歧款竹根雕伏虎罗汉》。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封始歧款牙雕山水人物小景》。

  封始豳 字绵周,清嘉定人,封锡禄之子,著名竹雕刻家。技艺高超,不在其父之下,尤善竹根雕人物。

  封文官 清嘉定人,工刻竹,尤善竹根雕人物。

  封小姐 佚名,清嘉定人,《竹人录》载其“工刻竹根蟾蜍,时人珍之,以一蟾蜍易银一两”。

  封颖谷 清嘉定人,封锡爵之子,亦工镂竹,承传封门竹刻技法,善竹根雕人物。

  封云生 清嘉定人,师承封门技法,善竹根雕人物。

  顾珏 清嘉定人。他的刻竹,一反朱氏等人传统的平淡天然的风格,转向精雕细刻。他的作品都要经过一二年时间才能完成。独立门庭,自创一派。上海博物馆藏有其竹根雕“群仙祝寿图”一件,制作精细,用刀细密,是其代表作。

  施天章 清嘉定人。字焕文,清代著名竹刻家和象牙雕刻家。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竹刻妙若神工;技艺超群,曾师从于封锣禄,擅长竹根人物雕,人物神情态度极为生动逼真,风格古朴苍老。卒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享年七十三岁。今传世品有《施天章款竹雕佛手》,竹根雕童戏各一件。风格苍深浑厚。

  周颢 (一作周灏),字晋瞻(一作峻瞻)号芷岩(或作芝岩),又号雪僬,尧峰山人,晚年号髯痴,人称“周髯”。清嘉定南翔人,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八十八岁。周氏多才多艺,能诗善画擅刻竹,绘画曾问业于王石谷,得其指授。刻竹师法嘉定朱氏技法,又别树一帜,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独创“陷地深刻”之法,为清代竹雕史上承上启下之人物。周氏竹雕技艺功力自深。所作山水、树石、花草、丛竹、人物等,皆不用稿本。其山水首次将南宗画法移入竹刻,尤为清人所称许。周氏擅长多种竹刻技法,今传世作品亦较多,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周芷岩松壑云泉图笔筒》和《竹石图笔筒》均采同阴刻法,以刀代笔,表现墨韵,极为流畅自然。而《竹雕杏花笔筒》、《竹雕兰花纹臂搁》和《竹枝图臂搁》等,则为“陷地深刻”法之风格,颇有新意。

  浦灿 字万山,号鹤汀,清代嘉定人,秀才。善画,画松学荆浩,虬枝夭矫,孤干蟠穹,一宝高悬,长凤飒飒。师从周芷岩学竹刻,刻竹与用墨韵颇能相合,亦为嘉定竹刻名家。

  周笠 字牧山,清嘉定人,周颢之侄。善刻竹,与周颢齐名。擅长绘画,山水师法元四家,水墨花卉生意盎然。周笠少时与周颢同学画,同刻竹,但各得其意,各不相袭。清人评其作品“生意远出,神气内涵,万点当虚,千层叠起,浑厚中自露秀色”。周笠晚年客居扬州,六十岁而病卒,今传世作品较少。

  周之礼 字子和,号致和,江苏长州人,晚清竹刻家。刻竹摹金文字,极为精工老到,有书卷气。
  周锷 字剑堂,清嘉定人,生年不详,善刻竹,尤精刻扇骨边小字。所刻多由同里著名书家浦熙作书,周锷奏刀,所镌精工细巧,“细如蝇须,而分行布白,层次井然,见者诧为鬼工。”卒于嘉庆中期。

  张希黄 清江苏江阴人。精于刻竹,创造了去地阳文留青竹雕,风格独特。善于运用竹筠色泽的对比变化,表现浓.淡,极有意趣。上海市博物馆藏有其留青笔筒一件”另有“归去来辞”山水笔筒一件,雕刻得细致工妙。

  潘西风 清代浙江人,精于刻竹。郑板桥称他的技艺为濮仲谦以后,金陵派竹刻的第一人。有诗赞誉道:“老桐与竹结知音,苦竹雕镂苦费心。十载竹西歌夜吹,几回烧去竹为琴”。“老桐,即人们对他的戏称。上海博物馆藏其浅地刻临恽寿平梅花笔筒一件。

  时澄之 字志范,清嘉定人,时钰之孙,善刻作,共名与时其泰相埒。

  时大经 号甫堂,时以成次子,善刻阴阳文山水花果与虫草。设肆于嘉定城中,名“文秀斋”,店中陈列着竹刻假山一座,古雅浑朴。喜刻大件,如竹狮子、高尺余,寿星为二尺余。其他如蟾蜍、灵芝、淡巴菰盒等,极精工。

  吴之璠 字鲁珍,号东海道人,生卒年月不详。初居嘉定南翔,后迁徒天津,活跃于清康熙年间,为朱三松之后嘉定竹雕第一高手。擅圆雕和浮雕,深浮雕师法朱氏,浅浮雕乃自创一门,名“簿地阳文”。今传世作品较多,著名的竹雕有《二乔并读图笔筒》、《老子骑牛图笔筒》、《荷杖僧笔筒》、《丁山射雁图笔筒》、《松荫迎鸿图笔筒》、《黄扬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松溪浴马图笔筒》等,现分别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处。

  时其吉 字大生,时钰次子,清嘉定竹刻名家。师法其父竹刻技艺,精刻竹,尤善深刻,擅摹刻名山胜水。

  时其泰 字赓飏,清嘉定人,时钰之孙,善刻作,其名与时其泰相埒。

  吴嵩山 一作松山,清代嘉定竹刻名家,居南翔寺,后流寓维扬。师从周芷岩学画刻竹,工画,亦擅竹刻。

  时其祥 字天行,时钰次子,清嘉定竹刻名家。善竹刻,善摹名山胜水,工细极至,一丝不苟,故每成一器需耗时数月。竹刻与兄齐名。

  严望云 一作阎望云,明代万历年间著名木雕艺匠,善制木器,极为精工,曾为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做过香几、小盒等器具,放在项氏藏书画的“天籁阁”中,极受项氏推崇。还为项氏制作一只竹根杯,作荷叶的形状,旁雕有蟹和莲房,精巧雅致,项氏为其题一绝句云:“截得青琅玕,制成碧筒杯。霜螯正肥美,家酿醉新醅。”严氏曾为项氏制作过不少的器具,但流传到后世的并不多。

  时汝鉴 号芳林,时澄之子,清嘉定人,工古篆八分书,师承父祖竹刻之艺,善刻阴阳文,尤善刻人物花卉。

  严煜 字敬安(一字云高),清代嘉定人,据南翔寺。工画山水、花鸟,亦能写竹石,尤精研金石、六书之学,从周芷岩学竹刻,得不传之秘,遂成为嘉定竹刻名家。

  时以成 号炳南,时汝鉴之子,承父祖家传,善刻阴阳文山水,深浅合度,雅俗共赏。花卉尤能出新意动人。

  杨澥 原名海,字竹唐,号龙石,清江苏吴江人,晚清竹刻家,善治印,精刻竹。印章以秦汉为宗,于金石考据之字靡不精核。竹刻善摹金石文字,刀法深圆,风格独特。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卒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享年五十九岁。
  杨褒 字圣荣,号古林,清代以擅长竹章篆刻出名的竹刻家。家贫无以谋生,遂卖竹刻为业,首创竹章篆刻,时人争相收藏。著有《寓意》、《竹章印谱》二卷,年七十而卒。

  杨谦 号吉人。杨褒之子,继承父业,以卖竹刻为生。除竹刻之外,亦善书画、篆刻和雕刻,擅长写墨竹,作李斯篆,雕琢玉石印章等,都属精古。

  时沅 字湘华,自号卧牛,江苏嘉定县人,竹刻名人时大经的儿子。时氏一门数代,都以刻竹闻名。传到他已是时家最后一小艺人,所刻竹臂搁、笔筒的山水刀法,颇似王恒,可惜年轻时身体残废,但仍经常卧床刻竹不倦。

  时钰 字世贤。清初嘉定人,好吟咏,擅竹刻,为清前期嘉定竹刻名家。其二子一孙均承传其技法,成为一时竹刻名家。

  汪曾銮 字敏甫,号听园,先世居江阴,后迁居嘉定,清晚期时人。精六法,善治印章,书法学王右军,善以刻印章之法刻竹,亦善刻黄杨、檀香印章,其上刻兽钮,甚古雅。

  张步青 清乾隆、清嘉庆年间嘉定人,自学刻竹,无师处通。技艺娴熟,风格与邓用吉相仿佛,曾刻两件折枝蔬果,秀逸玲珑,为世所珍。由于隐逸,虽有绝技,鲜为人知。

  张陈典 字徽五,号毅庭,嘉定人,本姓陈,外祖张用之立为后,因传医业。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任铜仁知县,有惠政。九岁能文,及长工诗,精行草,善画写意人物,亦善刻竹。所制笔筒,镂空深刻,极为工巧。著有《燕翼堂集》等。其竹刻为其学问所掩而不出名。今传世名作有《留青深刻笔筒》一件,为黄允之氏所收藏。

  张宏裕 字百福,清中期嘉定竹刻家,擅长人物画,以竹刻小像而著名。初多刻花果之类,未足尽其技,遂改为专雕竹根人物小像,无不毕肖。《竹人录》载其“独以三寸竹为人镂照,自朱氏至今,别开生面矣。”

  张鉴轩 一作张监轩,广东潮州著名的木雕艺人,他所雕刻的圆雕蟹篓在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展出,引起轰动,并荣获国际奖。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内陈设的两件大型全漆木雕《花鸟》和《鱼虾》,亦出自他之手。

  张开福 生卒年不详,浙江海盐人,张燕昌之子,清后期浙江著名竹雕刻家。

  张希黄 生卒年代及里籍均年不详,或云为浙江嘉兴人,或云江苏江阴人。张氏活跃于明代中晚期,以擅长“留青竹刻”而名扬于世,改进和发展了前人的“留青”技法,使之成为明清竹雕中别具一格的品种。传世的张希黄作品并不多,代表作《山水楼阁图笔筒》今收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弗里尔艺术馆亦收藏有其作品。

  张辛 字受之,浙江海盐人,张燕昌之侄,善刻竹、治印。清后期浙江著名竹刻家,客居北京染疫而卒。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年仅三十八岁。

  张学海 一名张学,清晚期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人)人,光绪年间,以擅雕竹根而闻名。崇尚古朴,精选雕材,细心雕刻,得朱松邻秘法。曾用半年时间,雕成一只高达一尺以上的狮子,神态凶猛生动,是他晚年的杰作。他家的柜下桌边,常堆满老竹根,平时常对这些竹根观察,一旦心有所得,随即雕刻。年八十而卒。今传世作品有《张学海款竹根雕弥勒佛》一件。

  张燕昌 字芑堂,号文鱼,又号金粟山人,清浙江海盐人。善篆、隶、飞白、行楷,精金石篆刻,工画兰竹、花卉、山水、人物,亦精竹木雕刻。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优贡,嘉庆元年(1796年)举孝廉方正。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享年七十七岁。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张燕昌刻梁同书铭紫檀书筒》。

  张应尧 清康熙时人,善刻字,媚丽疏秀,有晋宋人风格。今有其所制竹臂搁传世,为钱石桥所收藏。

  张志鱼 字瘦梅,号通玄,北京人。善书画、治印,最精于竹刻,最将名人书画缩刻于竹刻扇骨上,不失原作精神。曾刻扇骨八千余柄,造诣极深,是近代北京刻竹第一高手。曾设“寄斯庵美术社”于北平劝业杨三楼鬻刻,所作以花卉为多。晚年寄居上海,卒年七十余岁。

  张珠春 浙江东阳县湖溪人,著名东阳木雕艺人,擅深雕、透雕。浙江绍兴东岳殿内有他雕刻的《关公保皇嫂》、《三娘教子》、《岳母刺字》和《昭君出塞》等历史故事木雕,人物形象生动,雕刻技艺精湛,去逝时年仅四十多岁。其弟张珠发亦擅木雕,尤善雕“花板”,寓居上海,以雕刻为主,亦四十多岁左右去逝。

  张楫如 名钰,号西桥,近代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早年在苏州学木版雕刻,得到师传技艺,后客居上海,专为人刻竹。以刻字为主,偶有刻画,技艺很高,尤擅刻阳文字,世人求其作品者众,名声雀起。曾缩刻钱梅溪摹汉石经于扇骨上,凡四百二十余字,皆刻阳文字,精湛绝伦。又缩刻青铜器的铭文,石鼓文等于竹扇骨,平刀和拳刀并举,操纵自如,精细入神。所刻各种篆籀文尤精。年五十四而卒。今苏州狮子林还留有他所作的石刻字贴,但其所作竹刻流传极少。


上一篇:上海1937

下一篇:包装设计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