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讲讲这几天打捞的“瘗鹤铭”的来历?
简介 瘗鹤铭: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514年),陶弘景书。楷书摩崖。存90余字。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瘗鹤铭外景中唐以后始有著录,后遭雷击崩落长江中,南宋淳熙间挽出一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挽出五石七十余字。乾隆二十二年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间,共九十余字。《瘗鹤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被誉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对它的时代、作者、思想艺术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千古之谜。清代康熙52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工打捞出5方《瘗鹤铭》残石,共93字。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60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自此,《瘗鹤铭》残石的打捞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历史背景 《瘗鹤铭》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后始有著录,后遭雷击崩落长江中,南宋淳熙间挽出一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挽出五石七十余字。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对它的时代、作者、思想艺术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千古之谜。清代康熙52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工打捞出5方《瘗鹤铭》残石,共93字。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60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自此,《瘗鹤铭》残石的打捞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1997年,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对“瘗鹤铭”残石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打捞,发现了“欠”和“无”二字,但仍残缺很多。2008年10月8日,《瘗鹤铭》残石打捞考古开工。此次打捞工程主要由镇江水利局水投公司、省交通工程公司实施,焦山碑刻博物馆、镇江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全程介入,动用一艘打捞船、一艘挖泥船、两条小工作艇,利用现代化的打捞技术,包括 瘗鹤铭外景GPS技术、超声波技术、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技术及潜水等,对焦山西麓江滩进行一次科学、全面的打捞考古作业。在打捞出水的1000多块山体落石中,经过清洗、拓片、辨识、鉴定,发现其中453号石、587号石、546号石、977号石上疑似为“方”“鹤”“化”“之遽”等残字。经与前人考定著录的《瘗鹤铭》铭文对照,能够初步认定587号、546号、977号石块上“鹤”“化”“之遽”等4个字内容相吻合,字形大小、文字式样、笔画形态都已经具备了东晋六朝由隶至楷的书写特性,也与《瘗鹤铭》书风相一致。2009年8月25日,又对疑似刻有《瘗鹤铭》的巨石的进行部分爆破减负,以便于全石打捞出水,让人不禁翘首等待。 素称“书法之山”的镇江焦山,历代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不少是珍品,最著者为宝墨轩碑林中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这是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内容虽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诚然可贵。瘗鹤铭》全文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 瘗鹤铭 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
瘗鹤铭介绍
镇江焦山江心岛《瘗鹤铭》摩崖石刻。瘗,埋葬。一个书法家,家养的鹤死了,埋了并写了铭文。凡是历史上有名字的书法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书法摩崖石刻,并拓了此铭而去。后来遭雷击滑坡,碑文下半截落入江中,再后来,上半段也消失了,传世的拓片多为伪作。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瘗鹤铭》(yi he ming)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后始有著录。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千古之谜。清代康熙52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工打捞出5方《瘗鹤铭》残石,共93字。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60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自此,《瘗鹤铭》残石的打捞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在打捞出水的1000多块山体落石中,经过清洗、拓片、辨识、鉴定,发现其中453号石、587号石、546号石、977号石上疑似为“方”“鹤”“化”“之遽”等残字。经与前人考定著录的《瘗鹤铭》铭文对照,能够初步认定587号、546号、977号石块上“鹤”“化”“之遽”等4个字内容相吻合,字形大小、文字式样、笔画形态都已经具备了东晋六朝由隶至楷的书写特性,也与《瘗鹤铭》书风相一致。2009年8月25日,又对疑似刻有《瘗鹤铭》的巨石的进行部分爆破减负,以便于全石打捞出水,让人不禁翘首等待。素称“书法之山”的镇江焦山,历代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不少是珍品,最著者为宝墨轩碑林中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这是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内容虽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诚然可贵。
谁帮忙翻译一下 ----- 瘗鹤铭全文
《瘗鹤铭》现拓本打捞船附近的巨石可能是古代摩岩题刻的遗物。11月1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右一)查看《瘗鹤铭》考古打捞现场出土文物。 《瘗鹤铭》千古之谜能否揭开 “我们了了一个心愿。从古到今,我们每一代镇江人,都有打捞《瘗鹤铭》的愿望。今天,我们终于这样去做了。”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军 在长江林林总总的古代题刻中,《瘗鹤铭》书写了一则最为缠绵的故事,它的碑文足够凄美,不知何年它又坠入江水,人们一直想把它捞上来,其情缱绻竟有千百年之久。 这处六朝的摩崖石刻原立于江苏镇江的焦山西麓,坠入江水的时间至少在北宋之前。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瘗鹤铭》因水落石出被人发现,其拓本迅速传世,大文豪黄庭坚惊呼:“《瘗鹤铭》者,大字之祖也”,“大字无过瘗鹤铭”。 如今,三峡水库在进行最后的蓄水,在重庆涪陵,镌刻有黄庭坚题刻的白鹤梁已被永久淹没。此时,一个大规模的考古打捞工程却在《瘗鹤铭》落水处展开。“我在网上发了个贴子,”参加打捞工程的焦山碑刻博物馆馆长丁超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点击量一下子超过了三万。” 在这之前,对《瘗鹤铭》曾有过两次打捞,最著名那次是在清康熙五十二年,江宁知府陈鹏年打捞出水93字,其中11字不全。这93字成为了焦山的镇山之宝,使中国东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声名远扬。“《瘗鹤铭》自宋代以来就备受重视,只有先秦大篆《石鼓文》能够与之比肩。”丁超以自豪的口气说。 六朝时期,篆隶书体逐渐向楷书转化,留存至今能够见证这一过程的实物极为罕见,《瘗鹤铭》便是其中最为珍贵者,它虽是楷书,但笔画中仍有篆隶之意,行笔苍古,体势开张,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争睹神采,感慨之余寄情诗文镌刻于崖壁,形成焦山摩崖石刻群。 北宋以降,对《瘗鹤铭》的研究很多,在清代甚至形成了《瘗鹤铭》学。清人翁方纲认为:“‘寥寥乎数十字之仅存,而该兼上下数千年之字学。’六朝诸家之神气,悉举而淹贯之。”康有为称赞:“溯自有唐以降,楷书之传世者不啻汗牛充栋。但大字之妙莫过于瘗鹤铭。因其魄力雄伟,如龙奔江海,虎震山岳。” 《瘗鹤铭》的魅力飘洋过海。日本江户时代的书法家良宽赋诗曰:“静夜论文如昨日,风雪回首已两旬。含翰可临瘗鹤铭,拥乞平叹老朽身。”日本学者小泉修雄还著有专文研究《瘗鹤铭》对日本书道的影响。 《瘗鹤铭》的作者为葬鹤而作此铭,并以别号代替真名,以干支代替年代,以至于千百年来,人们不知它由何人在何年所书。从东晋的王羲之到南朝的陶弘景,从隋代的文人雅士到唐朝的王瓒、颜真卿、顾况、皮日休等,均被认为是《瘗鹤铭》的书写者,迄今为止,谁也拿不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说法。 10月8日开始的《瘗鹤铭》考古打捞工程或许能为这一千古之谜的破解寻得一些线索。由镇江博物馆、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镇江市水利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将目标锁定在《瘗鹤铭》残石落水处向南250米、向北80米、向西80米的范围之内,工程队每日清淤约20船,从14日开始不断捞出大大小小的石块。 经过清洗,考古工作者依次辨认,发现多块有人工痕迹的残石。其中两块巨石上分布有规则的楔形凿窝,显示了古代取石的工艺。另外,还发现了残损的瓷碗、陶罐和塔砖、石质雕像、莲花座等遗物。 联合考古队还运用多波束技术进行水下扫描,遣派潜水员下水探察。“我们一层层地发掘,原计划一个月完成,但可能根据具体情况再拖后一段时间。”丁超说,“能否找到《瘗鹤铭》的残石,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无论如何,我们了了一个心愿。从古到今,我们每一代镇江人,都有打捞《瘗鹤铭》的愿望。今天,我们终于这样去做了。” 这是目前我能提供给您的全部信息了,这片碑拓实在是很难翻译的,不是你我可以翻译出来的,要是感兴趣的活,可以自我研究一下. 希望您对我的回答满意,如还有其他问题,可继续咨询.
瘗鹤铭:全文的内容
《瘗鹤铭》全文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