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捕鱼器

时间:2024-06-10 17:59:43编辑:奇事君

古代人用什么工具钓鱼?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的鱼儿不应人。这首诗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最近儿子在学这首诗,无意中让我想起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渔具可供渔友们垂钓,在古代没有现在发达的科技,用什么钓鱼呢?
让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话说姜子牙的在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还不一定能钓上鱼,更别说是直钩了,但是姜子牙就是直钩还不用鱼饵就钓到了很多鱼,不愧为神人也。
据历史记载,古代钓鱼的鱼钩最初是将竹条或木条两头削尖包在鱼饵中,后来人们学会了用动物的骨头磨制的鱼钩,再后来有了铁制的鱼钩。还有一种鱼钩是听老辈人讲的,用两片或三片像竹叶中间宽两头尖的片子,用麻线拴住将蚯蚓或者蚂蚱捏起来夹在中间,当鱼把鱼饵吃到嘴里,竹片会张开卡住鱼嘴。
鱼线则是用麻线,再稍稍时尚一点的就是将结茧蚕体内的丝浆收集后,人工拉成单股粗丝,自然干燥后形成的丝线,柔软、光滑、透明、强度大。鱼竿,古代人就是用竹子制成的,多说竹子砍下来是弯的,用火烘烤之后再用重物压直就可以了。鱼漂,最初没有鱼漂,发展到后来有的有用鹅毛,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逐渐使用鱼漂,再后来有了铅块。鱼饵,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饵料,都是用一些昆虫之类的,比如现在钓友们一直在用的蚯蚓,蚂蚱~


古代钓具的种类有哪些?

渔具的出现远早于农具,以后得到发展,种类也随之增多。唐代农学家陆龟蒙首次将渔具分成网罟、筌、梁、矠等10多类。明代《鱼类、杂具、渔筏等若干类。网渔具是最常用的一种捕捞工具,在捕捞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传说伏羲“做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新石器时期网渔具即已广泛使用。在辽宁新乐、河南庙底沟以及浙、闽、粤等地原始文化遗存中就出土有大量的网坠和陶器上绘饰的渔网形图案。先秦及后世有一种渔具,称为“罾”,其“形如仰伞盖,四维而举之”,系敷网类渔具。宋代词人周密《齐东野语》在记载海洋捕捞马鲛鱼时,提到渔者“帘而取之”。帘即刺网,今闽广仍有如此叫法。它横向垂直设于通道上,阻隔或包围鱼群,使之刺入网目或被缠于网衣上而受擒。清代初期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提到索罛、围罛,即围网。索罛眼疏,专捕大鱼;围罛眼密,以取小鱼。这种网适于捕捞密集或合群的中上层鱼类。古代属于网渔具的还有刺网类。刺网类可分为定置刺网、流刺网、围刺网和拖刺网。依布设的水层不同,又有浮刺网和底刺网之分。

上海的简称是什么?

上海的简称是沪和申。上海的别名称“沪”,由“扈”字衍变而来。古代上海濒临东海的,当地渔民曾用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于是成为了上海的别称。“申”作为上海别称,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上海西部地区属楚国黄歇的封地。黄歇号春申君,因此称为“申”。上海简称解读“沪”从“水”,指的是水名。吴淞江古称吴江、松江,发源于苏州市吴江地区的松陵镇,在外白渡桥以东汇入黄浦江。吴淞江原为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所以长江入海口现在还被称作“吴淞口”。明代“黄浦夺淞”,吴淞江变成了黄浦江的支流,但长江入海口仍称吴淞口。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后称作苏州河,近海处古代则称作“沪渎”,是上海的母亲河。“沪渎”也指吴淞江接近入海口流域,与“上海”一词的意思完全是相同的,所以上海的简称便是“沪”。

上海的简称是什么?

上海,简称“沪”或“申”。
上海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楚孝王封楚相黄歇为春申君,上海就是他的封地。传说黄歇命人疏通过境大江,这条江就被叫作黄浦江或春申江,这块地方则被称为“申”,这就是上海简称“申”的来历。
公元400-500年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
旧上海主体:华界与租界划分图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所以,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古代船舶有哪些种类 中国古代四大船分为哪四类

1、古代船舶有哪些种类:
舟、舸、艨艟、楼船、平船、趸船。

2、中国古代四大船分为哪四类:
福船和广船、沙船、鸟船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船。   
15世纪是中国帆船发展鼎盛时期,造船工艺和技术领先世界,而福船是当时应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船型之一。  
(一)福船,亦称“大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也是明代一种巨型战船。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明代我国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抗倭名将戚继光说:“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
(二)广船。广船产于广东,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跟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维持。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 广船图
(三)沙船,是一种平底、方头、方艄的海船,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船型。在唐宋时期,它已经成型,成为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海船。因其适于在水浅多沙滩的航道上航行,所以被命名沙船,也叫作‘‘防沙平底船”。它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适航性特别强,宽、大、扁、浅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沙船的纵向结构采用‘‘扁龙骨”,从而使纵向强度得到加强;横向结构则是采用水密隔舱的工艺。这样,沙船纵横一体,抗沉性较好。同时,为提高抗沉性,沙船上还有“太平篮”。当风浪大时,从船上适当位置放下用竹编的其中装有石块的竹篮,悬于水中,使船减少摇摆。 沙船图
沙船的特点:第一,沙船底平能坐滩,不怕搁浅。在风浪中也安全。特别是风向潮向不同时,因底平吃水浅,受潮水影响比较小,比较安全。第二,沙船能调俄使斗风,顺风逆风都能航行,甚至逆风顶水也能航行,适航性能好。第三,船宽初稳性大,又有各项保持稳性的设备,所以稳性最好。第四,多桅多帆,帆高利于使风,吃水浅,阻力小,快航性好。
(四)鸟船。船首形似鸟嘴,因船头眼上方有条绿色眉而得名,是我国优秀船型,并与沙船、福船、广船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四大名船”。 鸟船图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工艺,在四种船上都有使用。比如最典型的“水密隔舱”,明代制造的远洋航船上,一般都有很多个这样的隔舱。它可用来放货物,还能提高船的安全性能,“当其中一个舱进水时,由于其他舱位密封,所以船只不会下沉。”18世纪末,这种结构引起了西方人的注意,并被逐渐采用。


我国古代的战船有哪些种类?

中国古代为作战目的制造或改装的武装船舶。一般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大型的是主力战船,称为"舰"或"楼船",有2层、3层、4层,甚至4层以上甲板的。中型的是用于攻战追击的战船,如"蒙冲"、"先登"等。小型的是用于哨探巡逻的快船,如"游艇"、"赤马舟"等。为适应作战时能抢上风和追歼敌船的需要,大多数战船是专为作战而设计制造的,以保证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操纵性能和较高的速度。也有一些战船是采用渔船或商船的船型加以改进后制造的,或临时用渔船或商船加以改装,使其能符合作战的需要。战船乘人多少以"米重"为标准计算,每人以重2石为准。汉朝水军的规模更加巨大,战船更趋完备。当时既有4层舱室的巨型楼船,也有200斛以下的艇。主要战舰为艨艟战舰,两汉时的水军(海军)世界第一,南北朝时,人们认识到水战时风力大小无常,不可恃以作战,因而重视发展人力推进的战船,出现多桨快艇。隋朝杨素造"五牙"大舰,起楼5层,高100余尺(约合29.5米),能容战士800人,有6个拍竿,高50尺(约合14.76米),用以击碎敌船。唐朝的海鹘船是模仿海鸟而创制的海船,两侧有浮板,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适应海上作战的要求。唐朝还发明了车船(轮桨船)。进入明清时期以后,中国古代战船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多用于锤击敌船的拍竿已经消失,而改以战船本身犁沉敌船,这说明船舶制造和驾驶技术的进步;二是从明初起,战船上配备了火炮。


我国古代有哪些捕鱼方法?

渔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据考古工作者证实,旧石器时期山西汾河流域的“丁村人”,能够捕捞到青鱼、草鱼、鲤鱼和螺蚌等;旧石器晚期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知道采捕鱼、蚌,这说明我国祖先的捕捞能力。至新石器时期,捕鱼技术和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在我国出土的古代文物中,从南至北都有鱼钩、鱼叉、鱼标、石网坠等各种捕鱼工具。据考古实物和有关资料考证,我国古代已经有多种捕鱼方法。原始人时期,有一种长臂人,最善于用手捕鱼,可以单手捕捉鱼类,上岸时能两手各抓一条大鱼。这种长臂人捕鱼的本领,无疑是长期实践练就的。鱼是一种很难用手抓到的动物,在水中游动迅速,且鱼体非常光滑,徒手去摸鱼,捉到鱼的几率很小。为了捕到更多的鱼,随着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发展,人们便想出了“竭泽而渔”的办法。“竭泽而渔”是原始的捕鱼方法。就是把小的水坑、水沟弄干,把鱼一举捉尽。单从方法上讲,这是一个飞跃。如果不是靠“竭泽而渔”的办法,原始人是不可能一次捕到好多鱼的。在最初,这种“竭泽而渔”很可能是一种相当普遍采用的方法。原始人定居以后,对于“竭泽而渔”的后果逐渐引起了注意:周围小型水体被弄干,鱼无生息之处了,昨天还是鱼香满口,今天连鱼味也闻不到了。古人终于明白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的害处。提倡适度开发、可持续发展,反对追求竭泽而渔式的短期利益,我们的祖先早已具备了这样的生存智慧。古代捕鱼还有以棍棒击鱼的方法。在没有木刀的情况下,也用棍棒打鱼。后来,在滇川交界的泸湖畔,每当早春三月,岸柳垂绿,桃花盛开之际,当地的普朱族和纳西族仍利用鱼群游到浅滩产卵的机会,用木刀砍鱼,刀不虚发,每击必中,使鱼昏浮在水面。箭射捕鱼是秦汉以前捕捞较大鱼类的主要方法之一。史记载,公元前210年,徐福入海求仙药时,带有众多弓箭手,见鲛鱼则“连驽射之”。明代人们常用带索枪射鱼。少数民族箭射捕鱼也很常见。鄂伦春族、高山族常用弓箭或鱼镖射捕鱼,当鱼浮出水面,或举弓射击,或用鱼镖叉鱼。以兽骨或角磨制的鱼镖有多种形式,多具有倒钩,有的一边具倒钩,有的两边具倒钩。鱼镖尾柄凸节或凹槽,可以固定在镖柄上,或拴以绳索,插于镖柄前端的夹缝中,成为带索鱼镖,鱼被刺中后挣扎,鱼镖柄脱离,可以持镖柄拉绳取鱼。最古老的钓鱼方法不用鱼钩,这就是无钩钓具。这一捕鱼的方法甚至沿袭至近代。过去,云南有些苦聪人和芒人妇女钓鱼时,一般仍用一根竿头拴一根野麻绳的钓竿,钓鱼时,先把竹竿斜插在河岸上,绳端拴一条蚯蚓,然后把绳头置入水里,待鱼群见饵而来争食蚯蚓,把竹竿拉得左右摇动之时,钓者猛拉鱼竿,准确地把鱼甩在竹篓里。有钩钓具捕鱼比较普遍。有一件6000多年前的骨鱼钩,倒钩至今还甚锋利。这是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可以与现在的钓钩相媲美。在骨器钓钩之前,有以树的棘刺、鸟类的爪子钓鱼。古代的钓鱼方法很多,有竿钓、下卧钓、甩竿和滚钩钓等。不同的季节,钓鱼的地点也有差别,故有“春钓边,秋钓滩,夏季钓中间”的渔谚。用网捕鱼是一种古老的方法。渔网的发明很早,据有关史料记载,网是伏羲氏看见蜘蛛结网后受到启发而制作的。《易?系辞下》载,伏羲氏“做结绳而为网罟”。最初的网既用于捕鸟兽,又能捕鱼。自从有文字以来,就有关于网的记载。在最初的象形文字中,就有用网捕鱼的字形。在秦汉以前的古籍中,已经提到多种网具和网的结构,据载有的网具已有很长的网纲,有的相当于后来的大拉网。古代劳动人民曾经发明以假鱼引诱真鱼的方法。这种以形象引诱的方法,比饵诱法经济得多。过去东南沿海地区捕捞墨鱼的时候,渔民多在潮水到来之前,先划船入海,以长绳牵引数十个鱼篓,每个鱼篓里盛一个牝墨鱼,潮水淹没后,牝墨鱼发出呜叫,墨鱼闻声而至,潮水退后,再收篓取鱼。这种诱法是利用物异性相吸而发明的。古代灯光诱鱼也经常采用,一般在捕鱼、捉蟹,都点燃火把为号,鱼、蟹见光而至。这是利用鱼、蟹的趋光性,用光引诱的方法捕鱼。鱼筌捕鱼也是古人使用的方法之一。鱼筌是以竹编制的,呈圆锥形,尖端封死,开口处装有一个倒须的漏斗。使用时,将其放置在水沟分岔处,鱼可顺水而入,但因倒须阻拦,而不能出来。鱼筌起源很早,在浙江杭州水田畈遗址就出土一件鱼筌。说明几千年前,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开始运用鱼筌捕鱼了。西南地区有些少数民族捕捉鳝鱼、泥鳅时,多砍取一些竹筒,一端由原来的竹隔膜封死,一端装一个有倒须的漏斗,夜间放在田垄之间,鱼能进不能出,天明取回竹筒。陷阱捕鱼也被采用过。陷阱是以篱笆或土石筑成的,各民族普遍使用。东北鄂伦春族的“挡亮子”就是这种方法。鄂伦春人根据鱼类“春上秋下”的游动规律,在小河岔口处筑一个开口,然后安置一个较大的口小腹大篮筐,无论是鱼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都能进入,有进无出,人们可以“瓮中捉鳖”,一次能捕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鱼。这类方法流传的时间长,采用的人多。把野生的鸬鹚加以驯化,用来捕鱼,以我国为最早。据我国文献记载,在《尔雅》及东汉杨孚撰写的《异物志》里,均有鸬鹚能入水捕鱼,而湖沼近旁之居民多养之,使之捕鱼的记载。据古书记载,驯养鸬鹚捕鱼,大概起源于秦岭以南河源地区,此地三国以后开始推广鸬鹚捕鱼。这要比日本于5世纪始用鸬鹚捕鱼的记载要早得多。综上所述,人类的捕鱼技术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鱼生活在水中,捕捞难度大,所以捕捉的方式不管如何千变万化,都是尽力断绝其生存条件。因此,捕鱼方法既采取了若干狩猎方法,也有不少新的发明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记载。

上一篇:空气增压机

下一篇:ge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