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迁都

时间:2024-06-09 23:00:31编辑:奇事君

在中国的历史上,都存在哪些举足轻重的迁都史?

2019年8月26日,印尼总统佐科宣布国家迁都计划,新首都位于婆罗洲东加里曼丹省,距离雅加达1400公里。根据规划,2024年政府机关陆续迁入新首都,迁都预计耗资2340亿元。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迁都的记载,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战略转移,其原因值得细细品味。盘庚迁殷商朝立国,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此处位于黄河下游,水害不止。自汤至盘庚共十代,商族迁徙五次。与天灾相比,商朝内部的“人祸”不断。《史记》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商朝的九世之乱与迁朝的时间恰好契合,表明商朝的王位竞争相当激烈。上图_ 殷墟遗址盘庚继位后,力排众议,义无返顾地迁都殷。相较于亳等都城,殷土地肥沃,有利于开展农业生产。迁都之后,削弱了王室和贵族的势力,缓和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殷远离反叛势力,便于巩固政权。可以说,盘庚迁殷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奠定了商朝强盛的基础。平王东迁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与犬戎勾结,攻破镐京,杀死了“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西周宣告灭亡。众诸侯拥立周平王即位。此前,镐京遭遇地震破坏,又处在戎、狄等外患环伺之下,不宜建都。次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上图_ 周代迁都图平王迁洛,意味着周王室权威的丧失,无法担起共主的责任,诸侯控制人口和土地等资源,乘势坐大坐强,此消彼长,群雄并起。新贵族内部,大宗、小宗和大夫之间,摩擦冲突不断,权力结构不断洗牌,礼乐崩坏、大夫弄权的现象层出不穷。孝文迁洛北魏曾长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当地天寒地冻,六月飞雪。有民谣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可见其环境恶劣。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月,孝文帝拓跋宏以南征的名义,率领百官以及步骑百万迁都洛阳。上图_ 孝文帝迁都洛阳路线上图_ 北魏洛阳城平面图北魏南迁,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洛阳是中原汉文化积聚的中心,北魏选择在此建都,有助于汉化改革。在经济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北魏的粮食供给难题,还能在军事便于控制中原地区,在政治上得到了北方汉族地方阶级的支持,此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海陵迁燕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划淮而治,疆域辽阔,政务庞杂。金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偏隅东北,公文往来和物资运输多有违误。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完颜阿骨打庶孙完颜亮弑杀熙宗完颜亶,篡位称帝,改元天德。上图_ 金朝上京 2017年发掘区俯瞰上图_ 金朝上京遗址天德五年(1153年),完颜亮对皇族内部的反抗情绪深以为忌,不顾女真贵族反对,在多数朝臣的支持下,迁都燕京,以此分化瓦解反对派的向心力和组织力。元迁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迁都中都燕京。这一行为对忽必烈和元朝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凭借自身实力即位称汗。这位大汗未经“库里尔台大会”的权威认可,蒙古贵族对此心有不甘,蠢蠢欲动。上图_ 元 上都、中都、大都上图_ 元中都遗址忽必烈重用汉人、推行汉制的举措,受到了蒙古保守派的反对和抵制。对于蒙古而言,新灭的金国有待消化,偏安的南宋需要征服。而“燕之地,龙蟠虎踞,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燕京优越的地理环境远胜蒙古草原。朱棣迁都“靖难之役”成功后,燕王朱棣上位称帝。他对根据地北京念念不忘。北京是他经营多年的大本营,亲信势力大多集中于此,迁都北京能够摆脱建文旧臣的掣肘。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上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厄龙著。会通漕运之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上图_ 明代北京城迁都北京,进退有度,便于控制东北和西北,坚定了朱棣推行“天子戍边“的决心。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朱棣提出迁都北京。四年后,新都落成。迁都后的北京,确立了其在明清时期政治中心的地位。清迁沈燕后金努尔哈赤占据辽东之后,沈阳的战略优势日益明显。“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在军事上,而“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物产,足以满足沈阳作为都城的物质需要,并且定都沈阳能够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努尔哈赤不顾王公和贝勒的反对,执意迁都沈阳。上图_ 清朝北京地图清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降清。清军进入山海关。五月初二,多尔衮率领清军“整军入京师”。北京局势稳定之后,多尔衮按照皇太极生前“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的遗命,着手迁都事宜。十月初一,顺治皇帝祭告天地社稷,颁诏定都北京。顺治迁都的动因,与金、元、明大致相同,开启了清朝268年的统治。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印尼首都雅加达人口超过一千万,城市快速扩张,导致环境、经济和安全等方面矛盾频现。此外,雅加达有40%以上的地区处于地平线以下,有些地方甚至以每年10到20厘米的速度下沉,是全世界下沉最快的城市之一。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影响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反观中国历史上的迁都,在纷扰的表象下,有着共性的特征。上图_ 雅加达 地图首都是一个国家行政中心的所在地,是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它的迁移说明国家社会发展和整体战略的调整。这八次迁都,按照迁都方向区分,有东迁一次、南迁两次、西迁三次和北迁两次。按照民族区分,有汉族三次和少数民族五次。按照迁都地区分,有辽宁一次、河南三次和北京四次。从迁都的趋势看,呈现由西向东的轨迹。少数民族政权迁都大多由北向南迁移。自南宋至清朝,首都出现了由南向北、由中原向临海的双重特征。从迁都原因看,生态环境、经济偏移、政治和军事斗争成为主要推动力。此外,交通便利也是考虑迁都的一个重要标准。不论古今中外,迁都是对自身进行的良性改革,有益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我国历史上一共发生过几次迁都,迁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据史料和出土文献,商朝的都城曾先后多次迁移:亳、嚣、相、邢、庇、奄、殷。最后一次便是有名的“盘庚迁殷”了。在这几百年里,商代七次迁移都城,主要原因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作为当时最大族群之一的商部落,拥有大量人口,其所聚居的居住地,无论其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就其所处的时代而言,几十年之内必然会耗尽土地的肥力,导致粮食的产量持续下降;并且由于长期居住,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物资,诸如柴火、建筑材料、放牧等,对当地的植被破坏严重;同时人口增长,会导致原来居住地显得日益窘迫……所以,在每不超过一百年的时间内,都必须迁都,否则百姓就生存不下去。二、西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自殷商时起,中国就开始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末世的商王朝被来自西方的周王朝所取代。公元前771年,迁都洛邑,到宪公时(公元前701年),迁都平阳(今陕西宝鸡市郿县);德公时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南),之后秦朝商鞅第二次变法时,有“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迁都咸阳。不止这些,其实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220年这一千多年,可以视为是中国都城的“东迁时代”,一方面是因为此时的边患主要来自西部,主要是陕西以西的猃狁、犬戎;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东方淮夷的征服,肥沃而平坦的平原地带聚集了更多的人口,使得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渐东移,政治中心随之也有东移的趋向。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中原大乱,北上,西去,分别有东胡、鲜卑、匈奴和羌族的威胁,很多人在权衡之后,毅然选择了南下,这些人躲过了八王混战,“五胡乱华”的战乱。在东晋朝时期,南方的经济迅速上升,文化更是远远超过北方。这是“南迁”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四、躲避外敌入侵在从清代到建国前,清咸丰十年遁避热河,清光绪逃奔西安,淞沪会战,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移都重庆。这几次都是为了躲避外敌而被迫迁都。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都城

朝代 首都 年代 夏 阳城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斟鄩 .........帝丘 .........原 .........老丘 .........西河 商 西亳 约前1600年—约前1046年 .........嚣 .........相 .........邢 .........庇 .........奄 .........殷 西周 镐京 约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洛阳 前770年—前256年 秦朝 咸阳 前221年—前207年 西汉 洛阳 前202年 ..........栎阳 前202年—前200年 ..........长安 前200年—8年 新朝 长安 8年—23年 东汉 雒阳 25年—190年 ..........长安 191年—195年 ..........许县 196年—220年 三国 洛阳 220年—265年(曹魏) ..........成都 221年—263年(蜀汉) ..........建业 227年—279年(孙吴) 西晋 洛阳 265年—313年 ..........长安 313年—316年 东晋 建康 317年—420年 北朝 平城 386年—493年(北魏) ..........洛阳 493年—534年(北魏) ..........邺 534年—577年(东魏、北齐) ..........长安 534年—581年(西魏、北周) 南朝 建康 420年—589年(宋、齐、梁、陈) 隋朝 大兴 581年—618年 唐朝 长安 618年—904年 ..........洛阳 904年—907年 五代 开封 907年—923年(后梁) ..........洛阳 923年—936年(后唐) ..........开封 936年—960年(后晋、后汉、后周) 北宋 汴京 960年—1127年 南宋 临安 1127年—1279年 辽朝 上京临潢府 907年—1120年 金朝 上京会宁府 1115年—1153年 ..........中都大兴府 1153年—1214年 ..........南京开封府 1214年—1234年 西夏 兴庆府 1038年—1227年 元朝 哈拉和林 1260年—1264年 ..........大都 1264年—1368年 明朝 应天府 1368年—1420年 ..........顺天府 1420年—1644年 南明 南京 1644年—1645年 ..........福州 1645年—1646年 ..........肇庆 1646年—1662年 清朝 北京 1644年—1911年 中华民国 北京 1912年—1928年 ............广州 1925年—1927年[1] ............武汉 1927年[2] ............南京 1927年—1937年 ............武汉 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 ............重庆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南京 1945年—1949年 ............广州 1949年(国共内战时期) ............重庆 1949年(国共内战时期) ............成都 1949年(国共内战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 1949年—至今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都城是哪里?

夏朝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 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 公元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迁往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


中国有哪几个朝代定都在北京?

(1)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2)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3)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4)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5)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6)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7)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8)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9)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扩展资料:古代首都圈的政区设置特点:一是实行行政区划层面的特殊制度。包括两个方面,即首都圈的行政区划通名与其他地方不同,职官制度也不一样。古人认为:“王畿千里之地,天子所自治。”多个朝代在政区通名层面对首都圈进行特别命名。秦朝在全国施行郡县制,两汉为郡国制。秦朝将首都咸阳附近的地区称之为内史,西汉改置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官制也不一样。唐代全国实行的是州县制或郡县制。唐玄宗登基后,改雍州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都

哪个朝代以北京为都城?

以北京为首都:燕、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国都,当时称为蓟。
  辽代:为陪都,称燕京。
  金朝:自1153年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起至1217年为中都。
  元朝:为大都。
  明朝:自永乐帝起为首都,称为京师。
  清朝: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国都。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
  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先秦至秦汉
  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蓟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城市,后燕国打败蓟国,后迁都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为蓟县,为广阳郡守驻地。

  汉高帝五年,被划为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两晋至隋唐五代
  直至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治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直至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管辖。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史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曾经在这里称王,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属卢龙节度史节制。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割据政权,自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辽朝
  辽朝于会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南京,改幽州为南京析津府,开泰元年改号燕京。

  金朝
  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

你可能也喜欢:
岭南四大名山之首——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
“不辞长作岭南人”关于岭南的诗句赏析
文化包罗万象解说:岭南人指的是哪里
四大岭南画派的特点,独步中国画界

 元朝
  成吉思汗于1216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为中都路大兴府。至元四年,开始在金中都东北郊修建元大都。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蒙古文为Khanbalik,汉字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明朝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战争、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升为北京,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南京作为留都。

  清朝
  清朝入关后随即占领北京,亦称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近代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1912年迁都北京,直至1927年北洋政府垮台。而此时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仍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

  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同时撤销京兆地方。1930年6月,北平被降为河北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并成立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收复北京,并重新更名北平。

  1949年1月31日,党军队得到北平控制权。同年9月27日中某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告成立。


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做什么的?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从他开始吧。
秦始皇生下来跟随父亲在别的国家做人质,但是确实生下来就是王族
汉高祖刘邦做皇帝打天下之前是小混混
晋朝的司马氏父子是做将领出身
唐太祖李渊是门阀家主,也就是大军阀出身
宋太祖赵匡胤是将领出身
元太祖成吉思汗是游牧民族首领,算是族长吧
明太祖朱元璋做过乞丐,农民,和尚
清太祖也是游牧民族首领,族长


我国的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和亡国之君都是谁?

王朝 开国君主 亡国君主夏(前2070-前1600) 启 桀商(前1600-前1046) 汤 纣西周(前1046-前771) 武王发 幽王宫湦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宜臼 赧王延秦(前221-前207) 始皇帝政 秦王子婴西汉(前206-公元8) 高祖刘邦 孺子婴新(8-23) 王莽 王莽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 献帝刘协三国·魏(220-265) 文帝曹丕 元帝曹奂三国·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 后主刘禅三国·吴(229-280) 大帝孙权 末帝孙皓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 愍帝司马邺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 恭帝司马德文南朝·宋(420-479) 武帝刘裕 顺帝刘准南朝·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和帝萧宝融南朝·梁(502-557) 武帝萧衍 敬帝萧方智南朝·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后主陈叔宝北朝·北魏(386-534) 道武帝拓跋珪 孝武帝元修北朝·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 孝静帝元善见北朝·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 幼主高恒北朝·西魏(535-556) 文帝元宝炬 恭帝元廓北朝·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静帝宇文阐隋(581-618) 文帝杨坚 恭帝杨侑唐(618-907) 高祖李渊 哀帝李柷武周(690-704) 武则天 武则天五代·梁(907-923) 太祖朱温 末帝朱瑱五代·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 末帝李从珂五代·晋(936-947)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贵五代·汉(947-950) 高祖刘暠 隐帝刘承佑五代·周(951-960) 太祖郭威 恭帝柴宗训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 钦宗赵桓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 末帝赵昺辽(907-1125) 太祖阿保机 天祚帝延禧西夏(1038-1227) 景宗李元昊 末帝李睍金(1115-1234) 太祖阿骨打 哀宗守绪元(1271-1368) 世祖忽必烈 顺帝妥欢帖睦尔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 思宗朱由检清(1636-1911) 世祖福临 末帝溥仪


列举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迁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迁都不胜枚举,但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却只有八次。

(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淹(山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

(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4)1141年宋金议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迁到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

(5)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到燕京,改名大都;

(6)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到北京;

(7)后金夺取了辽东大片土地后,1618年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迁到沈阳;

(8)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清顺治帝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

中国古代著名迁都的原因请看:

://hist.cersp/kczy/xwss/200803/9363.


在中国历史上,哪些朝代在建都后进行了再次迁都?

在中国历史上,东汉、隋、唐、南宋、明等朝代都曾在建都之后一次或多次迁都过。身为刘氏宗室子弟的刘秀于乱世之中脱颖而出恢复汉室统治,史称“东汉”。东汉建立之后其都城定于河北鄗城,不过没过太久刘秀便将东汉都城迁移至洛阳。东汉末年天下再次大乱,身为傀儡的汉献帝先是在董卓的胁迫下迁都长安。待董卓被杀,曹操成功于危难之中将汉献帝救出之后东汉都城又再一次转移至许昌。隋朝在杨坚手下建立之后,其都城设于大兴城(今西安)。之后隋朝在杨坚的领导下不仅顺利完成天下统一,它还迎来了“开皇之治”。待隋炀帝杨广登基之后,他下令迁都至洛阳。继隋朝之后的唐朝最初建都于长安,后来因为武则天这一女帝的登基转而迁都至洛阳。不过待唐中宗即位之后,唐朝都城又再一次转移回长安。唐昭宗在位期间由于皇室日渐式微,该君王受朱温胁又一次迁都至洛阳。北宋灭亡之后身为皇室子弟的康王赵构在遗臣的拥护下恢复宋朝统治,是为“南宋”。南宋建立之初建都于应天府,但是由于金军一再南下对南宋穷追不舍这一原因,赵构后来终是决定迁都。为了尽可能远离金军,赵构将南宋新都城选在了地处南方的临安府。待进入明朝统治之后,朱元璋将明朝都城设立在了南京。但是随着朱元璋的驾崩以及朱允炆的登基,明朝因削藩而爆发内乱,“靖难之役”随之发生。这场内乱持续了大约四年的时间,最后燕王朱棣成功夺取天下掌控权。因为朱棣此前受封为燕王时其封地为燕京,所以他在登基之后先是将燕京升级为陪都北京,并将其更名为顺天府。之后他又索性下令在北京修建皇宫,最后于永乐十五年迁都于此。

中国古代都城由西向东迁移的原因是?

中国古代都城由西向东迁移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的不断东移以及交通的变迁。夏商到西汉都城的变迁从夏、商到西周、春秋,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夏朝400多年,迁都10余次,其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伊、洛流域和晋南。商朝600多年(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商都也多次迁徙,有“前八后五”之说,共达13次之多。其实商汤以前的8次不能算迁都,因为那时商族还没有建立政权,只是居住地的变换而已。“先王”时代的5次迁都:沃丁迁_,河_甲迁相,祖乙迁邢,南庚迁奄,盘庚迁殷。周人起源于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周人迁都也很频繁,其中邰(武功县渭河北岸)、豳(陕西彬县)、岐(沂水、_水附近)、丰和镐(均在沣水中游)为人们所公认的。奴隶社会时期的都城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中国古代以河运为主,为了生活用水方便,又利于交通运输,往往把都城建在河流附近或河流的交汇处。国都的四周围有城墙,城墙外是乡下,以农牧业为主;城墙内是行政中心,也有商贸场所、统治者居住的宫殿等。我国从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有2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代,群雄争霸,齐、楚、秦、燕、赵、魏、韩诸国都城都多次迁徙。以秦为例,秦国的祖先因功封于秦邑(甘肃清水县西北)。周平王东迁之后,秦人的势力逐渐发展到关中地区的西部,沿渭水东下,曾居于沂(沂水之滨),迁平阳(陕西宝鸡市东),再迁雍(陕西凤翔南)。雍的地理位置很重要,系东西交通的枢纽和通住巴蜀的咽喉。秦人在此建筑城邑和宫殿,居住达294年之久。为了同东方的魏争霸,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又东迁栎阳(陕西临潼县东北),栎阳的战略地位是“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史记·货殖列传》)它作为秦都有34年之久。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就是先在栎阳开展的。后来,秦又迁都于渭水之滨的咸阳。咸阳北依高原,南临渭水。渭水、黄河航运,给秦人以莫大的便利。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仍定都咸阳。咸阳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宫殿林立,楼阁相邻,四通八达,表现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的宏伟气魄。刘邦灭项羽后,不是在秦都咸阳的灰烬中重建新都,而是在渭水之南,龙首原之西北兴建新都。入主关中,营建长安。西汉末年,长安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东汉建都洛阳,且没有迁都过。三国鼎立时,曹魏都洛阳,蜀汉都成都,东吴都武昌(湖北鄂城)后迁建业(南京)。后来的东晋、南朝(历宋、齐、梁、陈四朝)均定都南京。西晋(265年至316年)仍都洛阳,它是在曹魏都城的基础上重建的。

中国古代都城由西向东迁移的原因是?

古代都城东移存在不同的原因,也并非定律,以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都城为例。\x0d\x0a依据五大古都变迁的轨迹,可以看到,西安、洛阳、开封三个古都成横线排列在我国中部,恰好都在渭河一黄河南岸,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区,而北京、南京两个古都则成纵线,排列在我国东部,位于古代中原的边缘。如果以时代加以区分,位于中原腹心的三个古都建都时间在北宋以前,相当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前期,位于中原边缘的北京、南京建都在元明清,恰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x0d\x0a\x0d\x0a统一王朝都城自长安、洛阳东移开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是隋唐以来天子离开长安到洛阳就食的继续和发展,着眼点都是为了比较方便地取得漕粮和消费物资。如果从政治上看,都城东迁也有重大的意义。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在不断上升。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四分五裂。但稍加分析,便可以看出,北方为五代,虽然朝代更换频繁,仍大体上统一在一个皇帝的旗帜下;十国中,九国位于南方,只有一国(北汉)在北方的今山西省境内。因此,所谓分裂局面,主要是指南方地区实行割据。将首都放在靠近江淮的开封,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又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x0d\x0a\x0d\x0a元朝以后,北京代替开封担任统一王朝的首都,可以说主要是在民族斗争的背景下产生的。\x0d\x0a元朝和清朝都是我国边疆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建立的朝代,元朝是来自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创建,清朝建立者是来自东北白山黑水的半狩猎半农耕的女真族。它们原先生活的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社会发展程度低,主要是受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才步步南下入主中原的。因此,当他们占领人口稠密、物产丰饶的华北平原以后,自然要着力经营,将其建成进一步南下的基地。另一方面,清初的首都沈阳、元朝原先的都城上都开平府,离中原地区都差不多有千里之遥,并且交通不便,不利于就近统治汉族地区。北京是他们在汉族地区夺取的第一座最重要的城市,又是华北平原北部重镇,将北京作为首都,便于控制华北并夺取全中国。历史上,元、清二朝都是先取北京,再取华北,在定都北京以后统一全中国的。


上一篇:蛋糕的培训学校

下一篇: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