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弩箭

时间:2024-06-05 15:26:34编辑:奇事君

怎么做一个弩弓

做一个弩弓方法如下:1、首先准备材料:雪糕棍6-8根,长木签,6个橡皮筋和棉线、剪刀。2、把雪糕棍按下图这个叠放好。3、在对应的位置捆上小皮筋固定住。并且能够灵活活动,有韧劲。4、在两端绑上棉线,稍微紧一点。5、拉一拉,试试韧性。6、木签放在中间,箭头从木棍中间穿过,固定不跑偏。一把简单的弩弓就做好了!弩弓指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将箭射出的古代弓。弩弓的射程区别在于弓是人力发射,人能把弓拉开多大,是人力决定的,射程取决于弓的好坏和人力道大小。弩是机械力发射,人只负责瞄准,力量相对固定。一般来说,弩射程是弓2倍左右。大约在3千年以前,我国就发明了弓箭,这是机械方面最早的一项发明;说明人类开始使用复合工具,弓是利用人在拉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力量,以瞬间爆发的形式将箭弹射出去,这说明人类已经具备了机械储存力量的知识。正如恩格斯所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弓和箭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古老兵器,弓箭可以远射,原始人有了弓箭,就比较容易获得猎物,也可以制服那些凶猛的野兽了。后来,部落之间发生战争,弓箭就成了重要的兵器。最早的弓是用单片的木头或者竹子做的弓背,用动物的筋制成弓弦;箭是一头削尖了的木棍或竹竿。

弓箭弩的制法

由竹块削制而成,头尖可套铁镞,尾部安有用竹皮折成的、可增加飞行稳定性的三角形尾翼。1、弩弓弹片:这是弩弓的灵魂,选材显得尤为重要。选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最佳时机在冬至前后,要用20年树龄以上的活体岩桑木2、弓身:标准的弓身,宽10厘米,长1米以上,厚1.5厘米。弓身头部宽10厘米,尾部宽5厘米,从头部到尾部逐渐变窄。4、弓索:这些部件需要半天时间来进行制作。弓索用麻搓成线状,对照弓片5倍半长,对折成7股后,在温水中泡5分钟,拉成两股反搓成绳状,然后对折,正扭成绳状,用10公斤左右的重物固定垂吊24小时。5、箭:箭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命中率。箭的制作比较精细。

电影《英雄》中,秦军喊的"大风"是什么意思?

“大风起兮,物无不朽”。大声呼喊“大风”,是导演为了表达一种秦军磅礴气势。但为什么要是“大风”呢?你可以想象一下龙卷风的威力,大风过处,一片狼籍。形容秦军所向披靡,无可阻挡。导演还有一点潜意义,在形容秦军强大的同时,批判秦军如大风无情,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人们会发现秦军在阵前高喊“风,风,风!”“大风,大风,大风!”
那这是为什么呢?古语有云:风马牛不相及。在这里风指的是交配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和牛
是不能交配的。
那么秦军高喊的“风,风,风!”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常说的“我kao,我kao,我kao!",“大风,大风,
大风!”就是“狂fk,狂fk,狂fk !"这可能也是张导让影片中注入一些现代气息吧!
仅供参考~~``
不过人家"正版"的说:
张艺谋自己编的...有一篇采访就是说这个的

记:电影中老是有士兵喊着“风、风、大风、大风”,这种很民族的东西,不知从哪来的?
张:完全是创作的,因为我想古代打仗时一定要喊出一些声音,就像击鼓和鸣金。古战场在旷野中,一定是用人声传递,即使是冲锋的战士也要喊。当时我跟谭盾讨论时,就想创作这么一个词用于喊。谭盾说就用家乡话,我说当然得用陕西话,因为是秦军。所以想了一两天,就想出来这么个“风”、“大风”,因为陕西话里的“风”如果用男性的声音喊的话,鼻音很重,有很大的共鸣。而且中国不是有《大风歌》吗,“大风起兮云飞扬”,所以一说“大风”就会感到很豪迈,我觉得用这个词很好。


电影《英雄》里秦军士兵喊“风,大风”,是什么意思?

“大风起兮,物无不朽”。大声呼喊“大风”,是导演为了表达一种秦军磅礴气势。但为什么要是“大风”呢?你可以想象一下龙卷风的威力,大风过处,一片狼籍。形容秦军所向披靡,无可阻挡。导演还有一点潜意义,在形容秦军强大的同时,批判秦军如大风无情,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人们会发现秦军在阵前高喊“风,风,风!”“大风,大风,大风!”
那这是为什么呢?古语有云:风马牛不相及。在这里风指的是交配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和牛
是不能交配的。
那么秦军高喊的“风,风,风!”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常说的“我kao,我kao,我kao!",“大风,大风,
大风!”就是“狂fk,狂fk,狂fk
!"这可能也是张导让影片中注入一些现代气息吧!
仅供参考~~``
不过人家"正版"的说:
张艺谋自己编的...有一篇采访就是说这个的
记:电影中老是有士兵喊着“风、风、大风、大风”,这种很民族的东西,不知从哪来的?
张:完全是创作的,因为我想古代打仗时一定要喊出一些声音,就像击鼓和鸣金。古战场在旷野中,一定是用人声传递,即使是冲锋的战士也要喊。当时我跟谭盾讨论时,就想创作这么一个词用于喊。谭盾说就用家乡话,我说当然得用陕西话,因为是秦军。所以想了一两天,就想出来这么个“风”、“大风”,因为陕西话里的“风”如果用男性的声音喊的话,鼻音很重,有很大的共鸣。而且中国不是有《大风歌》吗,“大风起兮云飞扬”,所以一说“大风”就会感到很豪迈,我觉得用这个词很好。


青铜兵器介绍

青铜兵器介绍当祖先们第一次使用工具时,他们还不能称为人类,那些工具也只是经过简单挑选的物品。这些最早的工具是被用作何途的呢?不难想象,它们是为了满足原始的采集和狩猎的需要,而且往往都有一物多用的功能。尽管这些工具被用于生产,但在实践过程中,其杀戮能力也逐渐被认识。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氏族社会的建立,个人与个人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或是氏族内部都会因为保护和争夺生存环境和资源而发生斗争,这种斗争往往都涉及暴力,虽然和以后形成的战争本质不同,但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暴力斗争中古人(比我们常说的“古人”早的多)很自然的会选择并使用工具来增加自己生存的机会,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那些更有利于格杀的生产工具会被挑选出来。一旦械斗有了一定的规模和频率,古人就会根据格杀的要求改造这些经常挑选出的工具,相对地增强其杀戮能力而弱化生产能力,这个选择和改造的过程促进了兵器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在原始社会晚期,阶级形成,武装冲突的原因更为复杂,并且受政治因素影响,发展为战争。战争的需要使生产工具和械斗工具的区别越来越大,一批杀戮能力经过改造的工具脱颖而出,分化成为兵器。最早的兵器以石质、骨质和木质为主,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的种类并不多,这也是由生产工具分化的体现。当人类掌握青铜这种金属材料的冶铸技术后,首先就将其用于兵器的制作,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青铜在硬度和延展性等物理性质上都远较当时的其他材料优秀,物理性质上的突出在应用于兵器时就表现的尤为明显。另外青铜的稀缺性和特殊的金属光泽使得青铜兵器成为了能够象征权力的符号,在阶级形成的初期,军事控制权是政治权力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兵器直接的象征意义也能由金灿灿的青铜材料得到表现。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青铜器是一件单范铸造的青铜刀,距今4700年,被称作“中华第一刀”。虽然中西学者对中国冶铜术的起源产生中原说和西来说的不同观点,相应地对中国青铜器起源年代和早期发展路线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事实如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没有治铜遗址的发现,这柄刀所在的年代还没有进入青铜时代,而仍处于铜石并用的过渡状态。一般认为最晚在距今4000年时,中国文明进入青铜时代,此时期甘肃、河南等地的遗址中已发现青铜器件和治铸遗址,但是实际上初期青铜兵器的发展比较缓慢,比如此时期的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兵器仍在数量上远少于石质骨质兵器。此后兵器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助于两个方面,战争的需要和冶铸技术的发展。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军队和其他一系列国家统治机器先后建立并且规模不断扩大,兵器的配置也需要相应赶上,这就对兵器的大量制造和质量的改进提出要求。频繁发生的战争和投入的扩大,更是促进了兵器生产流程的发展,春秋战国时各国都具有的相当发达的兵器制造业又成为扩大战争规模的条件。而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对兵器的影响更为直观,随着古代工匠对青铜合金比例的逐渐掌握、表面处理技术的进步和冶铸规模的发展,合力作用下青铜兵器在技术上逐渐成熟并在形制上有了变化的可能。从时间上看,夏、早商的兵器形制上较小,类型也不多,基本沿袭原始兵器的制式,工艺较为原始粗糙,从整体作战性能来讲,它还不足以改变兵器的面貌,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商的兵器生产规模已十分可观,但在数量上还不能完全排斥石骨等原始兵器,兵器开始细分为远射兵器、近博兵器和防护兵器三种类别。西周、春秋时兵器数量远远超过前朝,春秋时的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设立武库,大量制造兵器,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表明此时期的铸造工艺已能比较精确地掌握合金调配比列,兵器发展趋于成熟。至战国、秦时,兵器的形制趋于稳定,工艺也达到了顶峰,剑、戟等出现较晚的种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然铁器的出现冲击了青铜器的统治地位,但因为我国冶铁工艺继承了冶铜工艺的高炉冶炼,因此炼得的多是熟铁。与西方的锻铁不同,熟铁不适合制作武器,而是更多地被用来制作农具。不过这也存在地域性差异,相较于东方和南方的一些国家,秦的铁兵器制造是落后的,这也是秦始皇陵中大量出土青铜兵器而罕有铁兵器的原因,同时燕、韩、赵、楚等国却早以治铁闻名,也有一些冶铁遗址和集中的铁兵器发现。总的看,铁兵此时尚未成为主流,它真正取代青铜兵器的地位应已在西汉。较为笼统的归类,青铜兵器在演化的过程中主要有功能化和美术化的两种倾向。二者都比较好理解,功能化指形态变迁中那些追求兵器使用效率的部分,比如兵器攻防能力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使用便易的改良等等,这是实际使用的必然结果。美术化则代表形态变迁中以符号意义转变为成因的,鉴于青铜作为稀缺资源的政治特殊性,兵器的符号意义甚至在特定时期更为重要。美术化如形态的多元化、稀有类型兵器的出现(短剑、刀、钺等等),即便是在样本数量较多的类别中,也有美术化的倾向,比如出现装饰性部件、纹饰的不断繁复甚至繁缛和附加稀有的装饰物(绿松石、金银等等)。功能化和美术化并不孤立存在,虽然偶有矛盾,但也正是二者的共同作用极大的扩充了青铜兵器的形态,最终形成玲琅满目的兵器造型。青铜兵器承接原始兵器,终又被钢铁兵器所淘汰,期间中国冷兵器系统的格调基本成型,许多沿用千年的兵器上依然能看出与青铜兵器的联系,其影响是深远的。

青铜兵器

青铜兵器分类介绍:钺。最常见的青铜兵器是钺。它是用于斩杀的刑具,因而又演化成为权力的象征。古代王者出师,手中常持钺。剑。其次是青铜驽与青铜剑。秦陵弩俑坑中的弩弓盛于麻布制成的韬内,弓干和弩臂均为木质,弩臂长约70公分,弓长133至144公分,弓干上原缠有革条,表面髹漆。木、革、漆均已腐朽,唯有青铜制作的弩机构件和箭镞仍完好保存。弩机的形制,由勾弦的[牙]、瞄准的[望山]和作为扳机的[悬刀]几部分用枢钉连接,秦俑坑弩机的悬刀呈长方形,望山加大加高,有利于增强机件的灵活性和瞄准的准确度。青铜剑是短兵的代表,自春秋直到秦、汉,均用之以装备部队。秦俑坑出土的剑,长约90公分,并有剑首、剑格、铜 、铜彘等附件。刃锋利,寒光熠熠,是极为锋利的兵器。中国青铜剑制作,其时代可上溯到商。古代贵族和战士常常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西周早期出现柳叶形的剑。东周时期,战争频繁,剑得到充分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稀世珍宝,许多名剑和制剑大师的名字也从此流传百世。刀。装有长柄的砍斫武器刀,在商代就出现了,尤其在西北地区比较流行。戈是从收割作物用的刀发展而来的,其使用方法与刀相仿。它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最具特色。矛。矛是用于冲刺的兵器。把矛装在戈柲的上端既可刺又可勾杀的双重性能兵器称之为戟,西周时代出现了矛戈混铸成一体的十字形戟,战国流行卜字形戟;到了秦汉,戟变成了“片”字型,如三国时吕布“辕门射戟”的戟,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武器。

踏弩的结构踏弩的结构是什么

踏弩的结构是:踏(左右结构)弩(上下结构)。踏弩的结构是:踏(左右结构)弩(上下结构)。拼音是:tànǔ。注音是:ㄊㄚ_ㄋㄨˇ。踏弩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一种用脚踩踏机括而发箭的弓。二、引证解释⒈一种用脚踩踏机括而发箭的弓。引《朱子语类》卷一三五:“_申屠嘉_乃高祖时踏弩之卒,想亦一朴直人。”宋吴自牧《梦粱录·社会》:“武士有射弓踏弩社,皆能攀弓射弩,武艺精熟。”《水浒传》第二三回:“只见这十个乡夫,都拿着钢叉、踏弩、刀、枪,随即拢来。”三、国语词典用脚踩动机关以发射弓箭的装置,所射出的弓箭比平常弓箭力量强大。四、网络解释踏弩即蹶张弩,或称踏张弩,弩按拉弦方式可分臂张弩、腰张弩、蹶张弩等。是一种用脚踩踏机括而发箭的弓。关于踏弩的诗句张弓仍踏弩张弓仍踏弩张弓仍踏弩关于踏弩的成语踏破铁鞋弩下逃箭脚踏实地弩张剑拔强弩之极纷至踏来飞黄腾踏强弩末矢踏步不前踏踏实实关于踏弩的词语飞黄腾踏踏步不前纷至踏来强弩末矢负弩前驱脚踏硬地弩下逃箭弩张剑拔强弩之极箭拔弩张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踏弩的详细信息


跷蹬弩的解释跷蹬弩的解释是什么

跷蹬弩的词语解释是:古代弩弓名。用脚踏弩机括而发射,故称。跷蹬弩的词语解释是:古代弩弓名。用脚踏弩机括而发射,故称。拼音是:qiāodēngnǔ。结构是:跷(左右结构)蹬(左右结构)弩(上下结构)。注音是:ㄑ一ㄠㄉㄥㄋㄨˇ。跷蹬弩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古代弩弓名。用脚踏弩机括而发射,故称。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器用》:“《弦矢谱》一卷,详论弓弩箭之制,其称_蹬弩。引张宪伏之于中林而捉真珠,郎时俊用之于射狐关而败四太子,殆是绍兴年间经进之书也。”二、网络解释跷蹬弩古代弩弓名用脚踏弩机括而发射,故称。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器用》:“《弦矢谱》一卷,详论弓弩箭之制,其称跷蹬弩。张宪伏之于中林而捉真珠,郎时俊用之于射狐关而败四太子,殆是绍兴年间经进之书也。”关于跷蹬弩的成语蹑跷担簦强弓劲弩跷足抗首蹑跷檐簦强弩之极跷足抗手执鞭随蹬弩下逃箭关于跷蹬弩的词语负弩前驱跷足抗手弩下逃箭剑拔弩张强弓劲弩跷蹊作怪强弩之极执鞭随蹬跷足抗首箭拔弩张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跷蹬弩的详细信息


古代中的冷兵器可以分成哪几大类

中国古代击刺勾啄长兵器。其特点一般为在端首带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安有长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敌人。最早的戈由石刀、石斧、石镰等原始工具发展为石戈、青铜戈等。戈的形制尺寸多样,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戈广 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 [矛] 一种带有尖锐刃器的长直形刺杀兵器。世界上多数民族过去在野猎和战争中曾使用的刺杀武器或投掷武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最初的矛是削尖了的棍棒,后来的矛是在矛杆上装上矛头。全长1_5一5米。在石器时代使用石矛头和骨矛头,从青铜时代开始使用金属矛头。矛使用最广泛的时间是在铁器时代。罗马步兵装备矛头重而长的投掷矛和长矛。中世纪时,骑兵和步兵使用矛。在古罗马,矛是徒步军人和乘骑军人的一种通用武器,军人通常将投掷矛放在铸制的矛简肉携带。15一16世纪,俄国的矛主要使用铁或上等铸剑铜制作的带棱矛头。矛头的头部称为矛尖,套在矛杆上的矛头的管部,称作矛盔。矛杆末端有金撬套箍。矛头和矛盔相连的粳大部分制成球形。一种长杆轻便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枪刺的出现,而在骑兵中一直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矛又名销、镀,后进化为枪。矛由矛劈、骸、柄、韦尊四部分组成。矛劈,就是矛头带刃的部分,中线起脊,有的两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釜],路呈圆锥形。用来安插矛柄。柄为竹制或木制,长为2丈或2丈4尺。为了防止矛头脱落,两旁常有两个环纽或留出两个小孔,以便用绳索将矛头绑牢在矛柄上,或用钉子钉牢。柄端有(原文缺字),用来插地。最初用尖形约石块或骨角做矛头,绑在竹木杆上,商周时期,矛头改用青铜制造,分酋矛和夷矛两种。战国以后,改为铁制。由于枪的出现和兴起,矛的作用减弱,晋以后矛逐渐演变为枪。 [枪] 古代一种刺击长兵器。根据李签《太白阴经》记载:两军对阵时,持枪刺敌;宿营结寨时,树枪为营;涉渡河川时,缚枪为筏。枪的形制和矛相似,起初将竹竿、木削制尖头,后又加铜或铁判枪头。晋代,枪头改为短而尖的形式。唐和五代以至更后各时期,枪都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唐代枪分漆枪、木枪、自杆枪、棒扑枪四种,漆枪短,是骑兵用的;木枪长,是步兵用的,其余两种为皇朝禁卫军所用。宋朝的枪种类繁多,《武经总要》申记有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键枪、梭枪、褪枪、太宁笔枪、短刃枪、抓枪(两种),藻黎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明朝军队申,枪仍屉"自刃之首",主要有舀角枪、箭形枪、龙刀枪等,还有手头标枪。清代的长枪有嫉形枪、笔形枪、钩形枪、矛形枪等。到清末,经战争的淘汰,种类繁多的长枪趋向于单一化,枪头一般为扁形,圆底,筒外加数个铜箍,其外形接近矛头。这种枪一直沿用到中国工农民主大革命时期。北方革命根据地叫做红缨枪,南方革命人民则叫做梭镖。 [戟] 古代一种戈、矛合一或矛、斧合一的长柄兵器。中国戳又称馒。棘等,是戈与矛的合一体,这种形制是世界独有的。中国柄前安置直刃,一侧枝生横刃,具有钩、啄、刺、割四种功能,杀伤力强于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联装在木柄上。据《考工记》记载,西周时期的规格是:戳广寸半,内长4寸半。胡长6寸,援长7寸半,刺长6寸,重1斤4两,柄长1丈6寸。中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体铜戳。普遍使用于商、周以至汉、晋各代。南北朝后逐渐被枪代替,变为仪仗兵器,唐代以后被淘汰。 弓箭。简称“弓”或“箭”。约在公元前3千年,中国就已使用冷兵器——弓箭。它是世界上最早问世、久战沙场的远射冷兵器。由于早期的弓和箭杆为木、竹等材质制成,难以保存至今。乞今发现创制年代最早的弓箭,有1963年从山西省塑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千年)遗址中,出土的一件用很簿的燧石片打制而成的,长约2.8厘米的石镞及从湖南省长沙市楚墓中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公元前476~221年)的复合弓,其长140厘米,宽4.5厘米,厚5厘米,两侧装有角质弓弭;弓臂为竹质,弓中间段用4层竹片叠成,其外粘有呈胶质薄片状的动物筋、角,再缠丝涂漆加固而成。弓箭问世已历经5千多年,至今仍被人们使用,并列为人们喜爱的体育竞技项目的器具。我国古代曾流传下来了许多美好动人的有关弓箭的故事。象发生在1千3百多年前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唐代明将薛仁贵(公元614~683)受命率兵西出天山征讨铁勒叛军,在两军对峙中,薛仁贵拔箭拉弓,连发3箭,将铁勒叛军的3名将领射死,铁勒叛军顿时大惊,四处奔逃,兵败投降。从此,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流传至今。


古代冷兵器分为多少种,分别是?

十八般武艺」是我国旧有武艺的总称。(今用以喻门类齐会)相传是战国时期孙膑、吴起留传下来的。这武艺,关乎九种长、九种短兵器的使用,即「九长九短」。所谓「九长」,是枪、戟、棍、钺、叉、钂、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金间」、锤、棒、杵。大抵以握柄范围的长短作为区分。古人所说的「『短兵』相接」,便是指拿着「九短」之类的兵械互打。 「九长九短」的十八般,流传甚久。至章回小说《水浒传》始出现第二种说法。水浒传写史进每日请王教头点拨的「十八般武艺」,包括矛、锤、弓、弩、铳、鞭、「金间」、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等兵器,与传统十八般有明显歧异。之后,又有明代马愈所撰的《马氏日抄》凑入,说山西人李通「十八般皆能」。此处的十八般则为「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金间」、十三锤、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其中的「白打」,很可能是不拿武器的拳脚打斗(亦即「拳术」)。十八般武艺有了「拳术」,可谓人与武艺结合


“人马皆披重甲”才属于重骑兵吗?

“人马皆披重甲”才属于重骑兵吗作为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兵种,骑兵总是能比一直陪伴着它的步兵老铁们更加吸引当代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们的眼球。而骑兵当中,毫无疑问当属重骑兵最为引人注目。不过,对于究竟什么样的骑兵才能被称为重骑兵,人们却始终各执一词。传统观点认为,人马皆披重甲的骑兵才能被称为重骑兵,最低限度也是人披重甲而马披轻甲。也有人指出,所谓的重与轻其实并没有严格的界定,一支骑兵是轻还是重,应该视其作战任务及装备相对于其他兵种而言是否称得上“重装”而决定。那么,轻重骑兵究竟该如何区分?战马不披甲的骑兵就不可能是重骑兵吗?古典小说的误导其实,人们对于重骑兵“人马俱甲”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西方古典小说的误导。例如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就习惯性地将人马皆披甲的骑兵称为“甲骑”或“铁骑”,也就是重骑兵,除此之外的骑兵则统称为“轻骑”。比如大家熟知的《说岳》中对铁浮屠、《水浒传》中对铁索连环马的描写。而在同时代的欧洲,每当编年史作家们笔走龙蛇地描写重骑兵时,印入大家眼帘的便那种中世纪骑士们人、马都被板甲包裹得密不透风的形象——这就使重骑兵们“人马俱甲”的刻板印象在读史者的脑中根深蒂固。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古典文学小说的作者们大多都是史官、学者、知识分子出身,这其中虽然不乏精通军事学说的人(像《三国演义》的作战罗贯中还亲身参与了元末农民战争),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军事家或职业军官,因而其对于轻重骑兵的描述与界定,自然不能拿来作为判定骑兵轻重与否的参考标准。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其中关于汉末时期的军队及武器配置上就存在不少纰漏。而《三国演义》的军事研究价值还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高的,其他作品的情况就更可想而知了。重骑兵之“重”,在人不在马当我们跳出小说创作的误导后便会发现,其实所谓重骑兵并非都是“人马俱甲”,只要骑手本身有较好防护,能够被作为主力机动部队进行突击或冲阵的,就可以被称为重骑兵。比如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就记载:“为了对付亚历山大的重骑兵,大流士三世召集了斯基泰的具装骑兵。”我们知道,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是典型的人披甲、马不披甲的骑兵,但他们却是军中的破阵先锋,以强悍的冲击力而闻名,故而仍被认为是“重骑兵”。古罗马军团中的帝国重骑兵,同样是人穿重型环甲,而战马不披甲。在马镫出现后,西方极具代表性的两类骑兵——法兰克骑兵和诺曼骑兵,仍然保持着人披甲、马无甲的传统,但也被公认为是当时一流的重骑兵部队。视线拉回中国。率先大规模使用骑兵进行运动战的汉王朝,无论是卫青、霍去病麾下“封狼居胥”的西汉骑兵,还是窦固、窦宪“燕然勒功”的东汉骑兵,都属于骑兵本身具有优良防护(汉代骑兵的札甲起到了对全身很好的保护效果,尤其是保护脖子、肩部等重要部位的效果相当明显),使用长1.8米到2.5米的戟矛和适合劈砍、刃长1米的环首刀进行冲阵攻击的重骑兵,但他们的战马却鲜有披甲的情况,这和马其顿“伙伴骑兵”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和汉朝一样以武力强大而闻名的唐王朝,虽然直接继承了南北朝及隋代所盛行的“人马俱甲”的甲骑具装型重骑兵。但根据英国学者格拉夫对唐代军事制度的研究表明,唐军骑兵虽然拥有十分完备的盔甲护具,但“他们大多不喜欢给马披挂装甲,以保证重骑兵的灵活性与速度。唐军中自然也有马披铠甲的重骑兵,但他们所占的比重不大”。可见,即便马不披甲,但因为这些骑兵仍然以使用马槊和长戟进行突击,同时骑手们又因为装备了明光铠等高质量唐代札甲而具有较高防护性,故而仍被认为是一种偏重速度的“快速重骑兵”。所以,通过对比中外冷兵器时代的几种典型的重骑兵,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骑兵的轻重与否和战马披不披甲并无直接关系,只要骑手得到较好防护、骑兵的战术运用以机动突破和冲阵为主,则都算是重骑兵。“人马俱甲”不实用,合理搭配是王道“人马俱甲”的甲骑具装型重骑兵,比起人披甲、马不披甲的快速重骑兵,确实拥有更加全面和完善的防御力,自然也就拥有其独特的战场优势。例如上文所述的高加米拉之战中,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与大流士三世的斯基泰骑兵之间的交锋,就因为斯基泰骑兵的骑手和马匹都有较好的护身甲,使得战斗一开始伙伴骑兵便遭受了重大伤亡。同理,小克拉苏率领的马不披甲的罗马重骑兵,在短兵相接中也远远不敌帕提亚人那种“人马俱甲”的重骑兵。在冲击步兵方阵时,因为人和马皆有优良防护,甲骑具装型重骑兵可以基本无视敌军的兵器打击,从而尽情地蹂躏敌阵。对此,拜占庭皇帝尼基弗鲁斯二世在讲述与萨拉森人的战斗时,就写道:“敌军列阵重步兵的长矛,被我们铁甲重骑兵的冲锋压碎,同时由于我们铁甲重骑兵的装甲,他们的箭矢、标枪也是无效的。”(《论军事》)然而,天下没有任何一种武器是无敌的,同理“人马俱甲”的重骑兵也并非完美无缺。因为人马皆披甲(尤其是很多情况下这种甲还是重甲),这就导致人和马的负担过大,极易疲劳不说,也影响了骑兵作战的持续性。斯基泰骑兵虽然在和伙伴骑兵的交锋中占了一时的便宜,但最终在对手的轮番冲击下因率先体力不支而崩溃。而裹得严严实实的马匹,在散热和肌肉舒适度上都很成问题,因为也无力支持骑兵长时间快速机动。因此在追击、迂回等作战及部队撤退时,“人马俱甲”不仅不是优势,反而是巨大的累赘。此外,在农耕时代,维系一支“人马俱甲”型重骑兵的花费是极其巨大的。以中唐时期的经济标准来计算,打造一套甲骑具装的装备(含1身盔甲、1双马靴、1副马铠、1只马槊、1把腰刀)并准备一匹优质战马(包括马鞍、马镫、马蹄铁),其花费大约相当于120-160亩土地收入的总和(1唐亩=522平方米=0.78市亩);对于战马、铠甲及武器装备的维护,马匹的饲料,骑手的口粮和薪水,及骑兵日常训练、调度的开销,一名“人马俱甲”型重骑兵每年的花费大约相当于300亩土地收入的总和。唐耕地面积在极盛时约为5.03亿亩,如果组建1万人的甲骑具装部队,其花销就已经占到财政收入的1%(古代财政收入主要就是农业税)。这仅仅是在不打仗的和平状态下的开支,而且你还得祈祷年年风调雨顺没有饥荒才行。正因“人马俱甲”型重骑兵存在的固有优缺点,所以其不论在哪个政权的军队中都不可能占比很大,他们在战场上更多的是发挥“战场消防队”或“一锤定音”的作用。再强大的重骑兵,也必须与其他兵种有效配合,通过合理的战术发挥体系优势才能获胜。像横扫欧亚的蒙古大军,使用骑枪、狼牙棒进行密集冲击的重骑兵比重约37%,而这些重骑兵还有超过半数只有人披甲但马不披甲,其余超过60%的骑兵都是人马均不披甲或只有人披轻甲的骑射型轻骑兵。从如今的出土文物中来看,唐军更是对于轻重骑兵的比例,尤其是重骑兵中甲骑具装与快速重骑兵的搭配比例掌握得炉火纯青。例如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率领的玄甲军中既有人马都裹得严严实实的甲骑具装,也有人披甲但马不披甲的快速重骑兵。在抢占虎牢关时,李世民便充分发挥了快速重骑兵的机动优势,先于窦建德抵达虎牢关,进而掌控了战场险要,迫使窦建德不得不正面接敌(我们可以发现在著名的“昭陵六骏”中,李世民的六匹战马均未披甲)。而在随后的野战中,李世民又以精锐的甲骑具装作为破阵先锋,直接从中间贯穿了窦建德大军的军阵,从而一战成功。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此战中“(李道玄)飞矢集其身如猬毛,勇气不衰”。试想一下,如果人和马没有较好的防护,还能在“飞矢集其身如猬毛”的情况下“勇气不衰”,那就不是人而是神了。

为什么古代有的重骑兵人披重甲而马不披甲

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但是那个时候只是马头又披甲,叫马头铁。
当然中国的重骑兵,鼎盛在南北朝,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是马上打天下的。在入住中原之后,学习了中原的武器防御技术,和战马相结合。就有了披甲战马。不过看起来威风,其实作战效果不好。因为在马是有负重能力的。太重了,马跑不快,也跑步远。往往披甲战马换上战甲后,只一个冲锋,马力就已经所剩无几了。持续性作战,能力很弱。在中国的战争特点,不同于西方,在西方,战争策略,战场控制的意识比中国模糊。西方骑兵很多时候正面冲锋。在中国,更体现步兵是制胜的基础,骑兵是制胜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中国战争要求骑兵要有机动性,持续的作战能力,受地形限制要小。所以披甲重骑在中国就不那么适用。历史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王世充和李世民关系是什么?

王世充和李世民敌人关系,李世民打败了王世充。王世充打败李密后假以天命逼迫杨侗让位,自此,公元619年,王世充自立为帝,建元开明,国号郑,成为河南一带的重要割据势力,此后王世充仅仅当了一年多的皇帝就被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和李世民的故事王世充打不过李世民,向李世民投降之前,曾经要求李世民许诺不杀他。李世民为了早日拿下洛阳,就许诺不杀王世充。李渊下诏杀了王世充,王世充把李世民的诺言抬出来,李渊只好不杀王世充。王世充被李渊发配四川,结果半路上被李渊的羽林将军独孤修德杀了。

王世充为何会败给李世民,王世充兵败的原因有哪些?

王世充为何会败给李世民? 王世充本不姓王,他是西域胡人,只因爷爷死得早,奶奶带着他爹改嫁到王家。这并不能改变他的血统,所以尽管他爹给他找了个汉人妈,但他还是长了一头卷发。不过,作为胡人的后代,王世充没有继承祖上的文盲传统与率真性格,而是自幼熟读经史、兵法、律令,而且性格狡诈,口齿伶俐。长大后,因为他爹对朝廷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他爹一死,他便凭官荫入朝做了官。有了诸多先天后天的条件,再加上隋末这个乱世,王世充可谓生逢其时。 反败为胜,开国称帝 常胜将军之所以常胜,是因为没有碰到更厉害的对手。大业十三年,李密率领瓦岗军多次击败洛阳守军,隋炀帝的求救文书雪片般飞向江都。王世充等各路援军齐聚洛阳,却三战三败,加上狼狈撤退时掉下桥淹死的和被大雪冻死的,最初的十余万大军只剩1000来人。三次连败,且损失惨重,王世充自知死罪难逃,便上书请统帅越王处分自己。越王派使者前去安慰,并赐给他金银美女,他这才敢回到洛阳,勉强苦守孤城。 大业十四年五月,隋炀帝驾崩,越王被拥立为帝,史称皇泰主,王世充被封为郑国公。六月,宇文化及的叛军就打到了洛阳郊外。皇泰主派使者前去招安李密,并许以高官厚禄,以共同对抗宇文化及,坐收渔翁之利。李密正担心受到内外夹攻,便欢天喜地地接受了,还自动请缨,要去消灭宇文化及以赎罪。七月,宇文化及兵败撤退。消息传来,举朝欢庆,王世充却声称一定要除掉李密这个心腹大患。其他人很不满,打算在王世充第二天上朝的路上做掉他。幸好有人告密,王世充当夜发动兵变,控制了军政大权,与李密重新开战。?眼看粮食所剩无几,王世充一方面让人散播“周公必将保护洛阳”的谣言,另一方面谎称已经捉到了李密,一时士气大增。加上此前李密因攻打字文化及损失严重,瓦岗军的战斗力大不如从前,李密又轻敌,所以瓦岗军很快彻底瓦解,李密手下的大将纷纷率部投降了王世充。 与唐交战,联手夏军 王世充大权在手,逼迫皇泰主让位,改国号为郑,这一年是武德二年(619年)。 他对内采纳群臣谏言,安抚百姓,对外进行扩张。他趁唐军主力无暇顾及自己之时,在半年内基本消灭了大唐在河南的势力。?有哪个帝王会容许他人在自己的地盘上胡作非为呢?武德三年,当时还是皇子的李世民终于腾出手来,奉命率军大举进攻洛阳。虽然王世充早已料到此结果,且做好了准备,又觉得是在本土作战战果不应太惨。不料,才一开战,各地守将大多本就是唐将,此刻不战而降。不到三个月,洛阳就成了一座孤城。见局势不利,王世充主动求和,不成,只好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回信表示同意,但一直隔岸观火。 不久,粮食又快吃完了,城内尸体相枕于道。王世充决定全力一搏,希望能重现之前击败李密的奇迹。但唐军不是瓦岗军,李世民也不是李密,王世充在战死7000人后不得不撤回洛阳。他一边咬牙死撑,一边望眼欲穿地盼望援军。可城内的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密谋开城投降的数不胜数,只是由于王世充小心防范,都没有成功。?李世民也不轻松。洛阳久攻不下,将士疲惫思归,李渊也发来密信,要他撤兵。但他认为如此一来则前功尽弃,因此抗命不撤。 李世民 围城打援,奠定胜局 就在双方互拼耐力之时,武德四年三月,窦建德率领30万大军浩浩荡荡到达虎牢关。唐军将领大为恐慌,纷纷请求李世民暂时撤兵。李世民却认为这正是各个击破的好时机,于是留一半兵力继续围城,自己率另一半兵力赶去虎牢关迎敌。王世充明知援军已到,却没有能力出城接应,而是梦想着援军能顺利为他解围。但两个月后,当站在城头上看到被俘的窦建德时,他彻底绝望了,只好开城投降。受降仪式上,李世民嘲弄王世充:“想当初,你认为我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成不了大器,现在为啥对我这么恭敬呢?”王世充无言可对,只有磕头如捣蒜,求李世民放过他的家人。 武德四年七月,李世民带着两大俘虏王世充、窦建德凯旋。窦建德被处斩,王世充则因主动投降,逃过一劫,被贬为庶民,全家发配四川。由于押运人员还没准备好,王世充一家暂时被关押在长安附近的雍州。某日,忽然有几人声称奉旨而来,王世充急忙出迎,不料被乱刀砍死,一代名将的人生就此落幕。

水浒传回目

《水浒传》100回本选自明容与堂本,为现存最早百回繁本。第1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第2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第3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4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第5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第6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罐寺第7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第8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第9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第10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第11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第12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第13回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第14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第15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第16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第17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第18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公明私放晁天王第19回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第20回梁山泊义士尊晁盖郓城县月夜走刘唐第21回虔婆醉打唐牛儿宋江怒杀阎婆惜第22回阎婆大闹郓城县朱仝义释宋公明第23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第24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第25回王婆计啜西门庆淫妇药鸩武大郎第26回郓哥大闹授官厅武松斗杀西门庆第27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第28回武松威镇安平寨施恩义夺快活林第29回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第30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第31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第32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第33回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第34回镇三山大闹青州道霹雳火夜走瓦砾场第35回石将军村店寄书小李广梁山射雁第36回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第37回没遮拦追赶及时雨船火儿夜闹浔阳江第38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第39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第40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第41回宋江智取无为军张顺活捉黄文炳第42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第43回假李逵剪径劫单人黑旋风沂岭杀四虎第44回锦豹子小径逢戴宗病关索长街遇石秀第45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第46回病关索大闹翠屏山拚命三火烧祝家庄第47回扑天雕双修生死书宋公明一打祝家庄第48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宋公明两打祝家庄第49回解珍解宝双越狱孙立孙新大劫牢第50回吴学究双掌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第51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美髯公误失小衙内第52回李逵打死殷天锡柴进失陷高唐州第53回戴宗智取公孙胜李逵斧劈罗真人第54回入云龙斗法破高廉黑旋风探穴救柴进第55回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第56回回吴用使时迁盗甲汤隆赚徐宁上山第57回徐宁教使钩镰枪宋江大破连环马第58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第59回吴用赚金铃吊挂宋江闹西岳华山第60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第61回吴用智赚玉麒麟张顺夜闹金沙渡第62回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场石秀跳楼第63回宋江兵打北京城关胜议取梁山泊第64回呼延灼夜月赚关胜宋公明雪天擒索超第65回托塔天王梦中显圣浪里白跳水上报冤第66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第67回宋江赏马步三军关胜降水火二将第68回宋公明夜打曾头市卢俊义活捉史文恭第69回东平府误陷九纹龙宋公明义释双枪将第70回没羽箭飞石打英雄宋公明弃粮擒壮士第71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第72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第73回黑旋风乔捉鬼梁山泊双献头第74回燕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寿张乔坐衙第75回活阎罗倒船偷御酒黑旋风扯诏谤徽宗第76回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第77回梁山泊十面埋伏宋公明两赢童贯第78回十节度议取梁山泊宋公明一败高太尉第79回刘唐放火烧战船宋江两败高太尉第80回张顺凿漏海鳅船宋江三败高太尉第81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戴宗定计出乐和第82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第83回宋公明奉诏破大辽陈桥驿滴泪斩小卒第84回宋公明兵打蓟州城卢俊义大战玉田县第85回宋公明夜度益津关吴学究智取文安县第86回宋公明大战独鹿山卢俊义兵陷青石峪第87回宋公明大战幽州呼延灼力擒番将第88回颜统军阵列混天象宋公明梦授玄女法第89回宋公明破阵成功宿太尉颁恩降诏第90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射雁第91回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第92回卢俊义分兵宣州道宋公明大战毗陵郡第93回混江龙太湖小结义宋公明苏州大会垓第94回宁海军宋江吊孝涌金门张顺归神第95回张顺魂捉方天定宋江智取宁海军第96回卢俊义分兵歙州道宋公明大战乌龙岭第97回睦州城箭射邓元觉乌龙岭神助宋公明第98回卢俊义大战昱岭关宋公明智取清溪洞第99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第100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3] 拓展资料:《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1]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浒传

猎户的诗句猎户的诗句是什么

猎户的诗句有:猎户远张_,猎户弓鸣_鹿多。猎户的诗句有:猎户弓鸣_鹿多,猎户弓鸣_鹿多。拼音是:lièhù。注音是:ㄌ一ㄝ_ㄏㄨ_。词性是:名词。结构是:猎(左右结构)户(独体结构)。猎户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猎户lièhù。(1)以打猎为业的人家,也指猎人。二、引证解释⒈以打猎为业的人家。引宋黄庭坚《戏咏江南土风》:“饭香猎户分熊白,酒熟渔家擘蟹黄。”金元好问《薛明府去思口号》之三:“只从明府到,猎户得安眠。”《三国演义》第五二回:“原来二人都是桂阳岭山乡猎户出身。”⒉指猎人。引宋范成大《戏题索桥》诗:“染人高晒帛,猎户远张_。”《水浒传》第四三回:“只见五七个猎户都在那里收窝弓弩箭。”《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我们山里可就出来一__大的老虎州里派了多少猎户们打他。”田汉《获虎之夜》:“易四聋子是我们镇上有名的猎户他有一个朋友姓袁,也是个有名的猎户。”三、国语词典以狩猎谋生的人。四、网络解释猎户猎户,lièhù,以打猎为业的人家,也称猎人。环村居者皆猎户。—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关于猎户的诗词《猎户叹·江南冬前虫未蛰》《郡斋戏句·雪中猎户来呈虎》《猎户叹》关于猎户的单词Orion-OrionspurorionOrionidsOrionidOrionarm关于猎户的成语万户千门钩玄猎秘见猎心喜辱门败户傍人门户焚林而猎灭门绝户家家户户家见户说家传户诵关于猎户的词语辱门败户渔经猎史家见户说见猎心喜万户千门焚林而猎钩玄猎秘家传户诵灭门绝户东猎西渔关于猎户的造句1、在下一芥猎户,山野之人,难入尊驾法眼,蒙贝勒错看了。2、这是野猪肉,这是山鸡,这是松蕈,都是咱们县的猎户从山中捕得,绝对原生态,味道鲜美,尝尝。3、往常村里的猎户上山打猎,不会走得太过深入,山林外围布满了陷阱和抓捕猛兽的夹器,自然是为了防止那些林中深处的猛兽出山伤人。4、但转念一想,又疑惑这赵铁柱不过是斗大字不识一个的猎户,哪能把三禁之险说得如此精妙绝伦。5、虽然云清家几代都是这青云山的猎户,但对这座山也只是一知半解,略窥一斑。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猎户的详细信息


猎户的词语猎户的词语是什么

猎户的词语有:辱门败户,破落户,傍人门户。猎户的词语有:辱门败户,渔经猎史,灭门绝户。2:注音是、ㄌ一ㄝ_ㄏㄨ_。3:词性是、名词。4:结构是、猎(左右结构)户(独体结构)。5:拼音是、lièhù。猎户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猎户lièhù。(1)以打猎为业的人家,也指猎人。二、引证解释⒈以打猎为业的人家。引宋黄庭坚《戏咏江南土风》:“饭香猎户分熊白,酒熟渔家擘蟹黄。”金元好问《薛明府去思口号》之三:“只从明府到,猎户得安眠。”《三国演义》第五二回:“原来二人都是桂阳岭山乡猎户出身。”⒉指猎人。引宋范成大《戏题索桥》诗:“染人高晒帛,猎户远张_。”《水浒传》第四三回:“只见五七个猎户都在那里收窝弓弩箭。”《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我们山里可就出来一__大的老虎州里派了多少猎户们打他。”田汉《获虎之夜》:“易四聋子是我们镇上有名的猎户他有一个朋友姓袁,也是个有名的猎户。”三、国语词典以狩猎谋生的人。四、网络解释猎户猎户,lièhù,以打猎为业的人家,也称猎人。环村居者皆猎户。—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关于猎户的诗词《食盘兔·猎户初登网》《郡斋戏句·雪中猎户来呈虎》《猎户叹·江南冬前虫未蛰》关于猎户的诗句猎户弓鸣_鹿多雪中猎户来呈虎草际须防猎户机关于猎户的单词orionOrionidsOrion-OrionidOrionspurOrionarm关于猎户的成语焚林而猎万户千门钩玄猎秘家家户户辱门败户家见户说灭门绝户傍人门户见猎心喜家传户诵关于猎户的造句1、猎户对武松单独一个人在冈上行走吃惊万状,认为武松是“吃了忽律心,豹子肝,狮子腿,胆倒包着身躯”。2、在下一芥猎户,山野之人,难入尊驾法眼,蒙贝勒错看了。3、彭猎户又大声追喊道“大人此行定要当心,那乱石坡非比寻常!”。4、往常村里的猎户上山打猎,不会走得太过深入,山林外围布满了陷阱和抓捕猛兽的夹器,自然是为了防止那些林中深处的猛兽出山伤人。5、而这猎犬,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借来的,依山傍水的清水镇,全镇一共没几家猎户,挨门挨户的问,最少要一两个时辰。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猎户的详细信息


上一篇:店铺转让出售

下一篇:快乐大本营 陈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