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是如何死的
张良是病死的。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协助汉高祖刘邦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张良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问亲”的遗训。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
张良的典故
运筹帷幄: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历史上张良结局是什么?
历史上张良结局是病逝。历史上张良,个人目标已达到,一愿基本满足。加上身缠,体弱多疾,乃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文成侯。张良简介: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在汉朝江山初定的时候,张良便预感到刘邦会对功劳巨大的臣子进行诛杀,于是称病不出。随着大汉江山日益巩固,张良开始逐渐将自己从政坛中抽身,从不参与政治斗争。为了不落到韩信的下场,张良主动辞官,归隐山林。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
张良的结局如何?有何功过?
张良得到了善终,死后被追封为文成候。张良的功劳在于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打了很多胜仗,为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张良唯一的过失,就是没有预料到项羽会在彭城围攻刘邦,致使刘邦损失了30万兵马。刘邦建立大汉朝以后,开始了屠戮功臣的行为,他先后杀掉了韩信,彭越和萧何,可是刘邦却唯独放过了张良。张良之所以没有惨遭杀害,主要是因为他清楚刘邦的为人,知道刘邦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共富贵。所以汉朝建立以后,张良并没有留在朝堂上帮助刘邦处理政务,而是归隐山林,开始修仙问道。正因为张良没有沾染权力,所以刘邦才会放了张良一马。后来戚姬生下了赵王刘如意,刘邦非常喜欢这个儿子,想要废掉吕后的儿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只好找到张良求助,张良给吕后出了一个主意,让她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也明白商山四皓的影响力,知道天下的士人集团都非常支持太子,太子的根基已经非常稳固,不可动摇,于是就放弃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因为张良帮助刘盈保住了太子之位,所以吕后非常感激张良。刘邦去世,吕后掌权以后,吕后并没有残害张良,而是善待他。张良去世以后,吕后还追封张良为文成候。至于张良的功过,那当然是功大于过了。张良在追随刘邦之前是韩王兴的门客,后来他被韩王兴派去护送刘邦,刘邦由此发现了这个非常出色的谋士。当初刘邦打下汉中之地,封堵函谷关以后,项羽大怒,打算起兵40万攻打刘邦。可是在战争前夜,张良得到了这个机密军情,他马上将此事报告刘邦,并且将项伯引荐给刘邦,最后通过刘邦和张良的游说,项伯答应去劝解项羽,刘邦也成功捡回一命。结语:张良的结局非常好,得到了善终,他并没有被刘邦和吕后残害,死后还被追封为文成侯。张良的功大于过,他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逃脱险境,打败了项羽。 张良唯一的失误就是没有预见到彭城之战的失败,导致刘邦损失了很多兵马。
西汉开国功臣中,张良为什么排在后面?
古代的时候,医疗技术是不发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古人的平均寿命是不长的。古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40岁,即使是古代的皇帝,平均寿命也没有超过四十岁,在所有记录在册的皇帝中,平均寿命只有38岁,这样的平均寿命是非常短的。古代人平均寿命问题,往往是话题性比较高的谈资。三国时期,是历史上一段大乱世时期,在这样的乱世中,人们的平均寿命肯定是更低的,根据易中天的推测来看,三国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仅仅有26岁。这样的平均寿命肯定是非常短。不过,根据社科院网刊登的一则新闻中有学者认为,通过尸骨和文献综合参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男子平均寿命为39岁;女子平均寿命为46岁。那么三国时期,乃至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魏晋时期,有没有长寿的人呢?这肯定有。不仅如此,最长寿的人,即使是在现如今,他的寿命也属于长寿的。为更方便理解,本文岁数采用“实岁”概念,并非古人曾采用的“虚岁”。那么三国时期,最长寿的八个人都是谁呢?第八名就是高柔(89岁)。高柔是三国时期魏晋重臣,他出生于东汉熹平三年(174年),去世于景元四年(263年)。第七名是士燮(89岁),东汉末年时期,士燮是割据交州的军阀。他于东汉永和二年(137年)出生,东吴黄武五年(226年)去世,享年89岁。值得一提的是,士燮的控制范围因有如今越南部分地区,因此越南史料也可看到士燮的名字,越南人尊称士燮为“士王”。第六名:孟光(89岁+),对于孟光的年龄,史书出现了这样的记载“九十馀”。本着最稳妥的理解,他实岁肯定达到了89岁,但是这个余,余多少并没谱儿。保守的理解为,孟光的年龄超过了89岁。孟光因董卓之乱避难到巴蜀地区,刘焉父子都非常重视他。只不过后来得罪了一大批人。第五名:刘寔(90岁),他是三国时期至西晋时期的大臣,他也是汉室宗亲,是东汉章帝第五子济北惠王刘寿的后代。他出生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去世于永嘉四年(310年)。晋朝建立后虽然刘寔一开始非常坎坷,但最后仍然被人们重视。第四名:司马孚(92岁),说到司马孚人们大概率是不熟悉的,但是他有一个弟弟哥哥是尽人皆知,此人就是司马懿。司马孚出生于光和三年(180年),去世于泰始八年(272年)。他是司马防的第三子,也是司马懿的弟弟。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炎于太极殿东堂为他举哀三日。第三名是吕岱(95岁),他出生于延熹四年(161年),去世于东吴太平元年(256年)。吕岱平定贼寇,辅助荆州军事,平定交州,镇压叛乱,执掌荆州文书工作。孙亮登基后,成为了大司马,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吕岱去世后,他的儿子吕凯继承了他的爵位。第二名是来敏(96岁),来敏出生于延熹八年(165),去世于景耀四年(261),享年96岁。从董卓之乱后,来敏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其后来敏得罪了很多人,最终的来敏只是担任执慎将军,后来过了几年,来敏去世,享年96岁。这第一名就是张臶(104岁),张臶出生于永和元年(136年),去世于正始元年(240年)。他字子明,是钜鹿人。他被誉为“东汉末到三国时期有可靠记载的最长寿的人之一。”正始元年,张臶以104的高龄去世。不久后,王朗的儿子王肃到任广平,表达了对张臶的敬意,并对其家属有所特殊照顾。
汉朝建国之后,汉朝第一功臣张良是功成身退还是被杀了?
张良时可以说时楚汉时期的第一谋士,更是汉朝开国第一功臣,祖父时韩国的三朝宰相,父亲是韩国的两朝宰相,到了自己的这一代,,因为韩国的灭亡所以家道中落,国仇家恨让他早年失去了理智,散尽家财做大铁锤找大力士来刺杀秦始皇,刺杀不成张良落荒而逃。后来张良在路上走着遇见一老翁,老翁让张良次日早上来桥边等他,张良来晚了,老翁特别气愤,又让他次日来等他,第二天张良来到了这里,老翁让张良给他穿一下鞋子,张良照做了之后,老翁给了他一本太公兵法,张良很高兴,靠着自己的智慧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第一谋士,大汉王朝开国第一功臣。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自打刘邦入驻关中之后,张良逐步从帝王师到帝王宾的转换,自己作出退步,时而进,时而退,把自己弄到可有可无的地位,对于刘邦的决策和政策,他也是不掺和的样子,来明哲保身。张良害怕自己辛苦挣来的地位和名义不保,更害怕韩信等人的下场,张良不请自退,告病回乡,摒弃了世间的杂事,专心修道,相信黄老之术,不食人间烟火,因为张良帮助吕后保住了太子的地位,吕后很感激张良,劝解张良不要这样,张良就食人间烟火,最后病逝,还得到了封号——文成侯,也可也说是安享了晚年
张良之死的真正原因
张良之死的真正原因是生病了。张良是汉高祖刘邦开创新王朝的重要助力,是秦汉时期非常重要的谋士,张良本是战国时期韩国人,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的丞相,典型的贵族子弟,然而这个贵族却并不像那种不务正业的贵族纨绔子弟一样。后来,遇到了刘邦,尽管也曾经到过项羽阵营,可是怎么都觉得项羽还是完成不了自己复国的心愿,又回到刘邦手下。而西汉建立之后,他却选择了离开朝堂,也拒绝了刘邦丰厚的赏赐,很多人都说他这是淡泊名利。看得透时局,也有人说他是因为自己曾经离开刘邦找到项羽,现在也不好意思留在朝堂,但是不管是什么说法,总之,张良退出了。汉初三杰“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另外还有汉初三大名将之说。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从军事统帅的角度来说,韩信可以算得上是千古难得的帅才和将才了。他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让项羽自刎乌江,一举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这是与他超人的军事指挥天赋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