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沐蓉的生平事迹
幼年经历沐蓉的爸爸在潮州市潮剧团工作,她从小耳濡目染,对潮剧很着迷。她跟陈江哲老师学习潮剧。每一个星期天,她都会准时6点起床,然后坐汽车到汕头市,再从汕头转车到揭阳地都的培训中心训练,每一次她都风雨无阻。沐蓉说她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可以跟一群和她一样喜欢潮剧的小伙伴在一起,挺快乐的。外公和父亲都在潮剧团工作,小沐蓉每天一放学,便到潮剧团找外公。透过教室的窗户,看潮剧老师们在讲课,他们吹拉弹唱,形形色色的肢体摆动,让小沐蓉如醉如痴。一回到家她便按照记忆模仿了起来,扯着长纱巾往身上罩,稚嫩地舞着水袖,抽个鸡毛掸子当马鞭,挥着“马鞭”在自己的舞台上学骑马。自学自唱了一段时间,这个认真可爱的小女孩还沉浸在自己稚嫩的表演中。在她十岁那一年,她迎来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经王志龙老师的推荐她参加了戏迷陈江哲举办的潮剧票友演唱会,也正是这次演唱会让这个女孩子得到陈江哲老师的青睐,他亲自来到小沐蓉家里,希望能够培养小沐蓉这棵小苗子,并让她参加培训。接到这个消息后,小沐蓉非常的兴奋,内心的声音告诉自己:“终于被认可了。”十一岁那年,她每个周末都搭车到陈江哲老师家接受培训,从唱念开始,一步步走入这个专业的艺术领域。由陈老师“量身打造”了两年,小沐蓉已经从当年那个青涩又稚嫩的小女孩,变身为一颦一笑间都显得十分沉稳的大家闺秀。2005年,她以潮剧传统剧目《龙井渡头》中的一个唱段夺下了第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业余组金花奖,在《龙井渡头》中,方沐蓉饰演美娘一角,她把美娘的盛气凌人和爱慕虚荣演得入木三分,赢得了一致好评,不负众望地捧回了“小梅花”金花奖的大红奖状。一路顺利地走来,恩师的栽培,付出的汗水结出甜美的果实,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水到渠成。但直到2006年,父亲的去世给这个小女孩带来前所未有的打击。 13岁时荣获第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业余组金花奖。比赛前她不小心感冒了,肚子很不舒服,头痛得厉害,和她一起演搭档的谢紫榆也生病了,两人都挺担心在演出时发挥得不好。她们表演的是潮剧传统剧目《龙井渡头》中的一个唱段。因赛前她俩苦练过一段时间,一上台,她俩马上就找到了感觉,配合默契,演得很投入。因沐蓉把美娘的势利、爱慕虚荣演得入木三分,赢得了一致的好评,不负众望地捧回了“小梅花”金花奖的大红奖状。 潮剧经历方沐蓉,普宁人。常饰演闺门旦、青衣,反串泼辣旦(彩旦),唱腔委婉细腻、舞台形象秀丽可人、表演情感丰富。曾担纲主演潮剧《告亲夫》中的颜秋容,《金花女》中的金花女,《龙井渡头》中的畲美娘,《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救风尘》中的赵盼儿等角色;她还擅长于折子戏,在《诓尤》中饰演王熙凤、在《秦香莲》中饰演皇姑。2005年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业余组金奖;2008年获得第二届广东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业余组金奖。大幕徐徐打开,就像打开了一扇虚拟世界里的艺术大门,里面亦真亦幻,如诗如画,仿若时空穿越。不同脸谱服饰的老生、青衣、花旦、小生轮番出场,忘情地表现“唱、念、做、打”,在潮剧的舞台上诉说人生的悲欢离合。潮剧集优美的唱腔、精彩的对白,考究的表演于一身,曾是潮汕人最为喜爱的娱乐形式。然而今天,西方文化的侵蚀、电视节目数量的增多、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潮剧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揭阳市小梅花艺术团,有这样一帮孩子,他们当中不乏有许多潮剧爱好者,有的来自普通家庭,有的生于梨园世家,他们唱念做打,以不同的角色去演绎他们舞台上的人生。其中有一位特别的女孩子,她出生于三代潮剧家庭,如今也走入这个行当,舞起水袖,画上脸谱,饰演她的闺门旦,她叫方沐蓉。方沐蓉是普宁人,却生在潮州,长在潮州,与潮州这片艺术气息浓郁的故土紧紧地牵连着。生于三代潮剧家庭的她,自小便比旁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潮剧,声线清亮响彻,让她似乎天生就占据了这种优势。方沐蓉的奶奶是一名潮剧老艺人,科班出身的她,年轻时期演潮剧,直到68岁还活跃在舞台上,在幕后演起了皮影戏,唱的依旧是潮剧。这位潮剧老艺人在舞台上坚守多年,这给她的儿子和孙女带来极大的影响。方沐蓉的爸爸方镇坤,是潮州市潮剧团的青年作曲家,自小受母亲影响,对潮剧有一份情有独钟的情愫。方爸爸毕业于汕头戏校,专攻潮丑,俗称小花脸,后来师从王志龙老师学习作曲,之后在潮剧团从事唱念和作曲的教学。唱念做打,五颜六色,旋律抑扬的潮剧在方沐蓉的心中扎下了根。她说她十分喜欢潮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演员们穿着的那些艳丽的服饰,勾勒出色泽斑斓的脸谱,在舞台上唱出的或婉转或高亢的唱腔,这一切都给了她强烈的美感和艺术的享受,她告诉自己要登上舞台,因为她享受舞台的感觉。科班出身的父亲深知潮剧演员的辛苦,心疼女儿的他,希望女儿只是将潮剧发展为自己的一项爱好,不要专业地从事这项表演艺术。而固执的女儿却瞒着父亲偷偷报名参加潮州市“椰岛杯”潮剧卡拉OK广播大赛,父亲迫于无奈也只能对小沐蓉进行培训。这是方沐蓉第一次登台表演,也是她第一次获奖,她获得了少儿组的一等奖。 毋庸置疑,这对小沐蓉来说是一次极大的鼓励,同时也让她对潮剧萌生了一种更为强烈的情感。
潮剧告亲夫简介
告亲夫 电影名:告亲夫
导 演:罗志雄 吴峰
编 剧:江枫 马飞 卢岭词
主 演:林舜卿 叶清发 陈淑妆 张长城 翁妙辉
上 映:1961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黑白
类 型:戏曲片
告亲夫 (1961)故事梗概
根据同名潮剧改编(潮剧戏曲片)。
苏州吴江县书生盖良才巧遇学监之女颜秋容,两人一见钟情,良才临别约定一月之后前来迎娶。良才抵家,其父苏州知府盖纪纲已为其择定一女子文淑贞为妻。良才见淑贞貌美,遂将秋容付诸脑后。数月后秋容与婢女若云往吴江县寻找良才。良才仗势欺人,为除后患欲杀人灭口,淑贞察觉后放走秋容、若云,良才遂带家丁前去追赶。秋容、若云逃至江边前去无路,便脱衣物故布疑阵夺小路而逃。淑贞赶到,良才恐事败露竟将其妻推入江中,后者幸得若云相救。不久秋容怀身孕不堪折磨而死。为报仇淑贞持血书告至公堂,盖纪纲获真情后无奈痛判良才问斩之罪。
潮剧的特点
潮剧的特点如下: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戈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最终在唱腔、语言、音乐、表演、舞台和服饰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唱腔。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二、语言。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但是在旧社会由于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深奥,未能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建国后有不少新人进入潮剧团,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不断提高。《苏六娘》是雅俗共赏的好例子。剧中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过渡”这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词和民歌的融合,近于“本色”。三、音乐。潮剧伴奏音乐先后吸收民间锣鼓、古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乐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演奏特点。潮剧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唱词典雅,曲牌完整,唱腔缠绵,音乐多用重六、活五调,善于表现低沉气氛及悲怨情绪;小锣戏的剧目多是生活小戏,生活气息浓厚,音乐多用轻六、反线调;苏锣戏气氛庄严、热烈,剧目多为公堂诉讼、征战打斗戏。四、表演。潮剧圈内人说起潮剧表演特色时,最常听见的有三种:一是“三小”说(潮剧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二是“细腻”说;三是“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或回避以男主角为主的戏)。潮剧是以行当的唱、念、做、打为表现手段,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譬如扇子功、项衫丑、踢鞋丑,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更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名家有哪些,潮剧名家及其代表作
潮剧是在我国2006年首批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潮剧又被称为:潮州戏、潮调、潮曲等等,主要流行在潮州地区,所以很多距离潮州远的地方,都对潮戏没有那么熟悉,但是如果感兴趣,就跟小编一起到 潮剧文化 了解这些潮剧名家吧!
潮剧一级演员吴奕敏
重逢(西施归越选段,吴奕敏)、仙凡情(吴奕敏&钟怡坤)、金花牧羊(金花女选段,吴奕敏)、武松杀嫂(吴奕敏)、西施归越(选段,吴奕敏)、绣红星(蝶恋花选段,吴奕敏)、事变(西施归越选段,吴奕敏)、西施归越选段饰路人(吴奕敏)、赵少卿选段饰林勇(吴奕敏)、哭儿(西施归越选段,吴奕敏)、问天(西施归越选段,吴奕敏)、新柳诗(花烛泪选段,吴奕敏)、胆心惊(三竿恨选段,吴奕敏)
潮剧一级演员刘小丽
主要代表作有:《葫芦庙》中饰娇杏、《袁崇焕》中饰罗苏女、《双玉蝉》中饰曹芳儿、《辞郎洲》中饰陈璧娘、《孙悟空六斗蜘蛛精》中饰蜘蛛精和女皇、《大义京帼》中饰柴夫人、《告亲夫》中饰若云和颜秋容、《苏后复国》中饰皇后、《恩仇记》饰卜巧珍、《天子奇缘》饰皇后、太后二角、《赵氏孤儿》饰公主庄姬等剧。
潮剧一级演员林初发
从艺以来,在几十部大戏中担任主要角色,先后成功饰演《金花女》中的刘永、《双玉蝉》中的沈梦霞、《柳玉娘》中的马周、《恩仇记》中的施子章、《王莽篡位》中的刘秀、《狄青出使》中的狄青、《忠义双夫人》中的柴排福、《东吴郡主》中的刘备、《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尤金、《陈太爷选婿》中的郑连双、《白高梁》上集中的白高梁、《终南魂》中的文璧、《神龙彩凤》中的万神龙、《薛丁山哭灵》中的薛丁山、《汉文皇后》中的贾大夫、《忆十八》中的梁山伯、《德政碑》中的狄景晖和张昌宗、《赵宠写状》中的赵宠、《葫芦庙》中的冯渊、《袁崇焕》中的崇祯皇帝、《庵堂认母》中的徐元宰、《京娘送兄》中的赵匡胤、《扫窗会》中的高文举、《蔡伯喈认像》的蔡伯喈、《狸猫换太子》中的陈琳、《汉文皇后》的窦广平、《红鬃烈马》中的石平贵、《告亲夫》中的盖良才、《赵少卿》中的赵俊强、《玉堂春》中的王金龙等等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潮剧一级演员詹少君
春风有情临山寨(穆桂英选段)、国恨更比家仇重(忠义双夫人选段)、抚琵琶(义女传选段,詹少君)、三潭印月人印心(皇帝与村姑选段)、一路笙歌迎将来(痴梦选段)、一匹白凌遂我未了愿(负心梦选段)、遥望长城盼夫婿(孟姜女过关选段)、凌波情(凌波情选段,詹少君)
【结束语】因为潮剧名家实在是太多,毕竟有天赋有才华的人是很多的。所以小编只列举了几个,想要了解得更多,就继续关注吧!
马飞的个人生平
马飞,男,潮剧导演、作曲家。原名马余辉,生于广东省潮阳市和平镇的一个普通家庭。12岁时,由于酷爱戏剧,自愿投身潮剧老一技香班当童伶。因其声质清丽,“戏性”聪颖而扮演“乌衫”行当,善唱“活五”曲,受到观众的青睐。15岁,应聘到潮剧老玉梨春班负起“教戏”重任,被人们称为“奴仔”先生而初露头角。1949年转入潮剧老赛宝丰班,曾把电影《文素臣》改编移植为潮剧,风靡一时。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服务于粤东潮剧团与源正潮剧团。1959年广东潮剧院成立后,一直继续从事编剧、作曲与导演工作,为潮剧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留下了一批音乐形象鲜明,韵味无穷的保留剧目,如古装戏《闹开封》、《告亲夫》、《刘明珠》、《芦林会》等。上述诸剧同时又被搬上银幕,誉满海内外,为潮剧史谱下新篇。在旧社会,从事潮剧“教戏”工作的先生们,既能为剧本谱曲,也能司鼓,“教戏”时,既能一字一句为演员示范唱念,又能够为演员示范表演动作(俗称“行戏”),而他除了有上述才能外,同时,由于孩提时曾于家乡小学读过几年书,才思敏捷,还当上了编剧先生,是一位能演、能编、能导,又能作曲、司鼓、操琴拉弦的潮剧艺术家,多才多艺,受到潮剧界同仁所器重。他才华洋溢,是一位性格开朗,平易近人的戏剧家。人们既称他为“老艺人”,又称他为“新文艺工作者”。所谓老艺人,不仅是因为他出身童伶,同时也因为他满腹经纶,有着丰富的潮剧传统艺术,其作品如古装戏《西施》、《珠宫血泪》、《卓文君》,以及根据潮州歌册《玉麒麟》改编的《玉面狼》等。都带有浓郁的剧种特色,古朴文雅,耐人寻味。他尤其善于运用潮剧传统曲牌,潮州民乐的优美旋律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抒发人物情感,如古装戏《六月雪》的窦娥,《金花女》的金花,《井边会》的李三娘等,其缠绵悲切,婉转低回的曲句,令不少观众凄然泪落;所谓新文艺工作者,不仅是因为他曾经进过“孔子门”,读过册,也因为他曾于1950年兼任潮剧改进会编导组副组长,1970年兼任汕头地区文化局戏改组组长,先后参与领导潮剧工作,具有一定理论水平与工作能力。正因为这样,剧团艺人均把他当成良师益友,亲密无间。振兴潮剧贵在行动,在源正潮剧团期间,刚好是封建“童伶制”已被废除的时候。为了“推陈出新”,他响应号召,扶持“大小生”(成年演员)担纲主演,并为“大小生”的唱腔进行多方研究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为了提高青年演员的艺术素质,数年如一日,不论酷暑寒冬,每天清晨他总是带领全体女演员上台练习跑圆场,行碎步,甩水袖,挂腿拉腔等基本功;晚间则以小剧目为教材,培养新生力量,确保演员队伍后继有人。难能可贵的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他坚持不懈地积极创作(包括改编或与人合作)和执导(或作曲)潮剧现代戏如《春生和小青》、《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妇女代表》、《志愿军的未婚妻》、《东海最前线》、《姑娘心里不平静》、《欢迎你入社》、《中秋之夜》、《摇钱树》、《万山红》、《迎风山》、《琼花》、《南海长城》等20多出,是热心耕耘潮剧现代戏的佼佼者,因而才名远播,梨园益香。1965年,中央歌舞剧院为了排演歌剧《南海长城》、慕其才华,特派员专程来汕,请他上京协助作曲与排练,传为佳语。马飞原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潮剧院艺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他的生平已被列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1996年出版)。出生:1923年2月21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六日逝世:1989年5月28日,农历己巳年四月廿四日
文学学习的好处?
1、提高素养,提升自身的品位。2、是感知社会的触角,各个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学习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触类旁通。3、学习文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文学中所含括的智慧、人文精神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4、学习本国文学,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何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更是渊源流长,传承这些文化精髓——文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隐而不现但真真实实的责任。扩展资料: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潮剧的经典剧目
潮剧的经典剧目有:《东吴郡主》、《刘希必金钗记》、《陈三五娘荔镜记》、《美人泪》、《刘明珠》等。1、《东吴郡主》是一部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推动潮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而倾注全力、精心推出的佳作。由广东潮剧院著名编剧范莎侠根据《三国演义》中孙尚香与刘备之间的爱情故事进行新的艺术创作。2、《刘属希必金钗记》明徐渭《南词叙录》的“宋元旧篇”中列有《刘文龙菱花镜》一目,剧本已佚。3、《陈三五娘荔镜记》是古老的民间传说,属于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出于中国闽南地区的福建泉州(陈三)和广东潮州(五娘)一带,作者已失佚。4、《美人泪》民女冯香罗与表兄李上源自幼酷爱音乐,双方父母为其订下婚约。因兵祸逃离家乡,表兄妹在途中失散。六年之后由音乐的互相吸引,在长安城外的桃花村重逢。5、《刘明珠》明穆宗朝间,皇叔朱厚燔结党营私,偕掌兵权,事为潮州总兵刘光辰所悉。刘欲上京奏劾,厚燔遂指使心腹将刘暗杀于枫树坡。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泉潮雅调、白字戏, 闽南语系剧种之一。流传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福建省云霄县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剧的角色有哪些?
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四生:小生、老生、花生、武生;八旦:乌衫旦、闺门旦、彩罗衣旦、衫裙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者。后来,潮剧发展到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我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10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曾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后世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变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广东潮剧院的内设机构
艺术研究室 负责起草和实施潮剧院艺术规划;组织剧目创作,艺术理论研究;记录、整理潮剧历史资料,进行潮剧资料(史料)收集、征集、整理、收藏、归档和管理;培养潮剧创作人才和史论研究人才;为剧院艺术规划提供咨询和决策依据;筹建电脑艺术资料库,以便进入网络。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人才,是我院艺术建设重要骨干。要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现有艺术人才作用,努力培养新一代剧目创作和理论研究人才,腾出编制,虚位待贤,不拘一格,吸纳各方贤能。逐步把对艺术专业人员的考勤管理转入任务管理的科学轨道。名誉主任:沈湘渠主 任:林 克副 主 任:魏大勇 陈玉盛 王若玲人事秘书科负责实施各科室岗位责任制管理;负责全院人事、机构、编制、调动、劳资、福利等工作;负责全院人事档案管理;协同有关部门进行专业人员技术职称考核和评聘工作;协调共青团、妇委会工作;负责制定和实施政治学习、文化教育计划;负责剧院的党务、文秘、文印、宣传报道、文件管理、保密工作、通讯联络、信访处理以及外事手续等日常办公事务。科 长: 陈悦浩副科长: 陈伟斌行政科 负责起草和组织实施全院行政、后勤、物业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负责财务、工资发放、考勤管理;负责全院的物业管理;负责潮剧艺术中心的经营管理;负责剧院(含民权路宿舍楼区)的安全、保卫、消防、环境卫生、绿化、通讯设施管理以及采购、仓管、交通、会务、接待等行政工作。潮剧艺术中心慧如剧场要努力开拓市场,打破目前被动经营的局面,化被动为主动,为争在短期内从行政科分离,独立经营,独立核算,逐步减少行政拨款,向自负盈亏,企业化管理过渡。科 长: 蚁振汉副科长: 卢文庆老艺员管理科 负责全院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离退休人员医疗、福利、保险等服务;负责对剧院老艺人活动室的管理;做好与老艺员之间的沟通工作。配合剧院中心工作,注意发挥老艺员的艺术潜力。副科长: 马一鸣
广东潮剧院的旧潮剧班的组织机构
老正顺香班初由澄海外砂王立秀购买海阳官塘中正兴班,充实后命名老正顺香。50年代后称正顺潮剧团。郭石梅、吴美松、谢清足等老艺 人及姚璇秋等演《扫窗会》、《长城白骨》为潮剧六大班之一。1965年与玉梨剧团合并,改称为汕头市潮剧团。三正顺香班潮剧专业演出团体。20世纪20年代澄海县外砂凤沼陈家泽买来三玉堂戏班组建而成,名三正顺香。1943年,新班主为澄海莲阳人陈雄,为后为澄海餐砂陈春富。50年代后称三正潮剧团,为六大班之一。该团率先尝试以女小生代替童伶,演《牛郎织女》受观众喜爱。1958年并入广东潮剧院,成员分散到潮剧院属各潮团。老源正兴班1924年卖给澄海县外砂人王阿倦,后多次易主。著名剧目有《泰德避雨》、《秦雪梅咬指》等。50年代为六大班之一,称源正潮剧团。较受欢迎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白毛女》等剧。1958年并入广东潮剧院,并以该团为基础组成潮剧院第二团。老玉梨春班清末海阳县彩塘金砂陈胜阳创办,民国初卖给同乡陈和利之父,由陈和利经营多年。1958年并入广东潮剧院落,以该团为基础组成潮剧院第四团。1961年复名玉梨潮剧团,1965年并入新组合的汕头市潮剧团。此戏班以演青衣戏出名。老怡利春班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初时班主为潮阳人,后转让给同县人。50年代称怡梨潮剧团。谢大目、黄秋葵等曾是该团艺术骨干,曾演出《失印》、《扫窗会》等。1958年并入广东潮剧院,成为院属第三团。目前,院属单位和团体有一团、二团、三团以及舞台美术制作厂;院部设有艺术研究室、人秘科、行政科、老艺员管理科、工会以及慧如剧场办公室。
潮剧有哪些特色
潮剧行当特色有:角色、唱腔、音乐。1、角色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2、唱腔潮剧演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3、音乐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