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出土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
湖北省出土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为崇阳铜鼓,是中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也是中国至今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铜鼓之一,更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和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珍贵的实物资料。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出土商代铜鼓是我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有相关报道称之为“商代饕餮纹青铜鼓”。铜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组成,仿木质皮鼓的形制,为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铜鼓之一,这鼓的时代约为商代晚期,距今约三千多年。铜鼓外观:“商代饕餮纹铜鼓”高75.5厘米,重45.5公斤。铜鼓上的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饕餮原本是一种想象中的怪兽,它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是贪欲的象征。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像龙、虎、牛、羊、鹿、人等,呈现形式丰富多样。饕餮纹图案庄严、结构严谨,产生凝重而神秘的氛围,它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较高水平。
湖北省出土的什么是中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
湖北省出土的崇阳铜鼓是中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出土商代铜鼓是我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有相关报道称之为“商代饕餮纹青铜鼓”。铜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组成,仿木质皮鼓的形制,为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铜鼓之一,这鼓的时代约为商代晚期,距今约三千多年。崇阳铜鼓由四位农民在洪水冲刷过后的岸边发现。轻敲鼓面,它仍能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只铜鼓曾到美国、日本、英国等地展出,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据了解,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商代铜鼓仅两面,崇阳商代铜鼓就是其中一面,是国内保存的一件商代至西周早期的铜鼓,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和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珍贵的实物资料,它堪称绝世之珍品,可谓青铜的瑰宝矣,另外一面(“双鸟鼍鼓”)已流失至日本,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鼓对古代人的意义:在中国的远古时代,鼓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也是人与自然界进行交流的象征物,因此而带有神秘的色彩,受到历代的重视。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专职的司鼓人员,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类,汉代有鼓吏,汉唐有鼓吹署,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则设有钟鼓司等等。由于鼓所发出的隆隆声如同天上的电闪雷鸣,而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因此鼓也就渗透到各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例如官方的祭祀、宴乐、仪仗、政法与军事中,以及舞蹈、音乐、戏曲、宗教及各种民俗活动与生活行为中,发挥了着诸多的艺术与实用功能。
锡青铜的介绍
以锡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青铜。含锡量一般在3~14%之间,主要用于制作弹性元件和耐磨零件。变形锡青铜的含锡量不超过 8%,有时还添加磷、铅、锌等元素。磷是良好的脱氧剂,还能改善流动性和耐磨性。锡青铜中加铅可改善可切削性和耐磨性,加锌可改善铸造性能。这种合金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减磨性能和耐蚀性,易切削加工,钎焊和焊接性能好,收缩系数小,无磁性。可用线材火焰喷涂和电弧喷涂制备青铜衬套、轴套、抗磁元件等涂层。尺寸规格有Ф1.6mm、Ф2.3mm。具有较高的强度、耐蚀性和优良的铸造性能,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各工业部门中。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青铜属于什么材料
(1)铜、锡属于金属,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所以青铜属于金属材料; (2)铁有优良的导热性,所以铁锅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利用铁具有导热性; (3)在反应①中证明了铝比铁活泼,在反应②中需要验证铁比铜活泼,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 4 =Fe+CuSO 4 ; (4)铁生锈实质是铁和氧气、水共同反应的结果,只要破坏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即可防锈,所以自行车链条防锈常用的方法:在链条上涂油. 故答案为:(1)金属; (2)导热; (3)Fe+CuSO 4 =Fe+CuSO 4 ; (4)在链条上涂油.
史籍无“曾国”的记载,为何曾侯乙墓会出现在湖北随州?
其实这个问题在考古学界也是争论了许多年,直到2010年通过叶家山曾侯墓出土的青铜器上的文字才最终找到答案。那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从最开始说起吧。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发现了曾侯乙墓,并出土了珍贵的曾侯乙编钟,而曾侯墓地也因这次发现而被人熟知。然而根据史料记载,随州是西周时期随国的旧址,也就是周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可关于曾国,历史记载当中就只有鄫国,而且根据记载推测,鄫国位于泗上地区,也就是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这样来看鄫国和曾国根本不可能是同一个国家。既然如此,曾侯为什么会被葬在随州,他和随国又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的几年里,在随州又不断发现曾侯墓,更加让研究人员大吃一惊的是,目前已发现的随国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的都是曾国。而从出土的文物和墓地发现的数量上看,曾国一定是一个强盛且有影响力的国家。如果推断正确,那它又为何不曾被史书记载呢?2010年,在随州叶家山岗地,也就是义地岗墓群,其中出土的曾侯与墓编钟有一段铭文:“伯适上通,左右文武;挞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庀淮夷,临有江夏。”它讲述的是这个曾侯被周王册封,并在春秋时期吴国攻入时救楚国于危难的历史。而在历史当中,有这些事迹的正是南宫括。这一记载基本平息了,当时在学术界一直争议的曾国和随国是否为一家的问题。随后从曾侯夫人之墓出土的铜缶上的铭文可知,楚国称“曾国”为“随国”,这再次表明:曾国和随国其实就是一国两名。但至于为何随国的君主为何称自己为曾侯,起初是随国改名为曾国,还是曾国改名为随国就不得而知了。
湖北发现目前长江流域最大的商代铸铜遗址,这在考古界有何地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昨天正式宣布,黄陂鲁台山郭元咀遗址发现商代晚期铸铜遗址,仅用于铸铜的人工台地面积就达千余平方米,系迄今所见长江流域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商代铸铜遗址,堪称3200年前的“重工业基地”。 专家认为鲁台山郭元咀遗址是近年来湖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商代考古发现之一,其年代上能与更早的盘龙城遗址相衔接,真实再现了公元前1226年前后商王朝统治和经略长江流域的真实图景,也为探讨长子国遗存以及周王朝对鄂东地区的分封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该考古项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具体体现为: 一、郭元咀遗址的商代遗存十分丰富,年代相当于殷墟一期前后,对探讨长江中游地区商文化发展演变、地方文化发展演变、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揭示了长江中游文明进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二、发掘出土了大量与铸铜有关的遗迹和遗物,是长江中游地区近年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铸铜遗址。发现的各类铜渣、陶范、坩埚壁碎块及炉基表明,该遗址中至少包含精炼粗铜、熔炼合金与陶范浇铸三类冶金生产活动,初步确定了与熔炼、浇铸环节有关的几个手工业操作链,即就地制范、制沙淘选、筑造炉址、精炼粗铜、熔炼合金与陶范浇铸等。 三、初步揭示与洹北商城、殷墟遗址的密切关联与差异。郭元咀遗址出土的铜器及铜渣样品以高放射性成因铅为主,与洹北商城等都邑的金属资源一致,遗址出土的陶范质地较为粗糙,烘制程度低,也与洹北商城陶范相似,但显微物相分析表明范土中常见多硅白云母等矿物,对应于遗址周边高压变质带地质环境,化学成分FeO、Al2O3含量较高,材料来自本地,这些分析工作对认识南方地区商代青铜器的资源与技术来源具有重要意义。郭元咀遗址作为滠水流域下游一个重要的商代铸铜遗址,也为研究中原商人水路南下的路径以及南下后形成的据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四、按窝鼎足等遗物的出土显示,郭元咀遗址与大路铺文化存在交流,暗示此地出土的铸铜原料或来源于鄂东等地的长江铜矿带,对揭示殷墟一期之后的青铜铸造活动的组织形态、原料的运输路线等青铜时代重大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五、在商代铸造活动核心区的东北部发现的烧土遗迹,可能是商代铸铜场所废弃或铸铜规模缩减后另一个与铸铜相关的遗迹,而且在商代铸造台基西部边缘上形成的周代墓葬也有可能是这个遗址上最后一批铸铜活动者的墓葬。这两个可能的疑点为讨论继商人之后周人是否曾继续在此进行铸铜活动提供了可遐想的研究空间。 六、遗址还发现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灰坑、墓葬类遗存,为研究鲁台山西周“长子国”族属与源流提供重要线索,初步揭示了滠水中游地区这一阶段考古学文化面貌。
湖北发现迄今长江流域最大商代铸铜遗址,这有何研究意义?
这项发现对于研究长江流域和中原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展示长江中游文明历史进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湖北文物研究中心表示,我国在湖北黄坡地区发现一处商代铸铜遗址,并且发现大量的文物铜器、原料等。历史研究学家表示,目前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是目前中国历史上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商代铸铜遗址,被称为“重工业中心”。一、 遗址发现范围此次的商代铸铜遗址的发现是由考古学家胡刚领队,该遗址目前占地约为3千平米,2019年到2020年底,在此处遗址中,联合考古专家队发现商代遗存标志-铸铜的人工操作台,占地面积约为1120平米,距离2021年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二、 遗址的研究价值根据中国相关考古研究中心的专家表示,盘龙城在中国历史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位于中国南方占有一定的重要性,此次遗址的研究发现对于研究商王朝兴衰的原因和对长江中下游民族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历史资源和材料研究。同时湖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的负责人表示,该遗址对于发现中国历史中青铜的生产铸造等一条线的研究学术方面有重要的价值。该项遗址的发现作为长江中下游金色道路在该地区的重要节点,也是和中原地区沟通的重要领域。三、 中国铸造业的发展根据网络相关的文字介绍,商朝时期是中国铸造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商朝中期铸造技术进一步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司母戊大方鼎。在商朝晚期时代,中国的铸造业发展出了铜镶玉的技术,这在很大一方面展示了中国铸造业在历史时期已经到达顶峰时期。四、 遗址发现内容在遗址发现现场,根据现场的工作人员表述,在此次历史遗迹的发现现场,共计发现烧纸铜器的炉子共15座,陶范残块120多块,其余残块80余块,还有铸铜生产使用的工具105件。并且在历史遗迹的发掘现场还有大量的陶器和瓷器的发现,以及种子和小型动物的遗骸。总之,长江流域此次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铸铜遗址,在很大程度上,证明力中国历史上的铸造业的发展历史,在古代中国的铸造业就有一定的科技水平的证明。通过对遗址文物的研究和勘探,再次说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的最好说明。为中国青铜时代的重要发现提供了历史价值。
香港历史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扩展资料: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英国武力侵占香港三步曲:侵吞香港岛。1840年4月,中英鸦片战争首先在香港揭开序幕。战后,英国代表义律提出割让香港,赔偿鸦片烟价等无理要求。清政府负责对英交涉的琦善在谈判中虽力求妥协,但由于道光皇帝态度强硬,琦善未敢接受义律的割地要求和与义律订立任何条约。但1841年1月20日,义律却擅自宣称与琦善达成了“把香港岛及其海港割让给英国”(即《穿鼻草约》)。这纯属义律所捏造。公告颁布5天后,英国侵略者便用武力强占了香港岛,并于26日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1841年5月,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要求清政府赔款和清军从广州城撤出。并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1842年6月,英国攻入长江,并于8月进入南京江面。面对城下耀武扬威的炮口,清政府彻底屈服了,遂于8月29日,派全权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军谈判。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割占九龙半岛。英国殖民者侵占香港岛后,便以港岛为基地谋取九龙。1860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3月,侵华陆军司令克灵顿遵循英国在华全权代表卜鲁斯的指令,派遣军队强行占领了九龙半岛岬角至尖沙咀一带。在军事占领后不久,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巴夏礼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是年9月,英法联军6000余人进逼北京,10月24日,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从而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又被英国割占。谋取“新界”。1898年4月,中英双方就香港扩界问题开始谈判。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根据英国外交部的指示,向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等出示展拓界址范围的地图。李鸿章等屈从于压力,遂于1898年6月9日,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沙头角海至深圳湾最短距离直线以南、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深圳湾水域租予英国,租期99年。至此,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这颗“东方明珠”完全落入了英国殖民者的魔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