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或迎人口拐点

时间:2024-06-05 00:53:28编辑:奇事君

为什么说人口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人口问题对当下生存环境具有一定影响。人口问题是人口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统称。泛指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包括人口自身的发展以及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存、发展问题。人口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两者的相互适应问题。人口问题,按其性质可分为人口社会问题、人口经济问题、人口生物问题和人口生态问题。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怎么解决人口问题?

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中国是人口控制的成功典范.中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并逐步走上了计划生育的道路.

故答案为:引起环境破坏、资源短缺、就业困难等.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意味着什么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意味着什么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意味着什么,一个城市规模有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未来“北上广深”的落户门槛只会更高,而不会降低。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意味着什么。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意味着什么1   “人口余额”,即每个城市规划设定的未来常住人口规模目标与当前常住人口规模之间的差额。   从目前发布相关规划的城市来看,一线城市相对来说“人口余额”不足,北上广深总体“人口余额”仅有411.59万人。其中,《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提出,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1900万人。2020年,深圳的常住人口规模为1756.01万,“人口余额”尚有143.99万人。   有专家指出,深圳的措辞提出按照实际管理服务人口来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其中2035年深圳提出实际管理服务人口2300万人,所以其实是在人口控制的基础上,留有充分的调整空间。“从深圳的例子来看,这些规划对于城市人口是否有刚性的限制并不好说,因为深圳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一次常住人口都超过了此前的规划。”其表示。   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近期深圳收紧了入户门槛,学历型人才最低入户要求为全日制本科。“这其实透露了一个信号,中国城市大规模的‘抢人’已经进入一个微妙的拐点,背后是城市人口规模的极限越来越近,因为城市难以无限制的扩张。”    省会仍有人口提升空间   相对于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不足,不少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还有较大的人口增长空间。   9月底,《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2035年天津市规划人口控制在2000万左右。这意味着,天津尚有较大的人口增长空间。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天津的总人口为1386.60万人,未来天津的'人口增幅可以在此基础上超过40%。   和天津类似的还有苏州,根据《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苏州市域常住人口规模1700—1800万人。这一数据较2020年的人口普查1274.83万人相比,也有超过40%的增长空间。   除天津和苏州之外,根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0万人以内,2035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2020年,南京的常住人口为931.47万人。   《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至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1500万人左右。而2020年,杭州的常住人口规模为1193.6万人。   《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确定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400万人。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的总人口为2093.78万人。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成都仍然有较大的人口增长空间。   孙不熟认为,相对于北上广深,成都更多的人口并不集中于中心城区,而是下沉到郊区、县级市等,而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过大,成都相对来说更有人口的回旋余地。   此外,《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至2035年,规划可容纳常住人口1660万人。2020年,武汉的总人口规模为1232.65万人。《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福州市域常住人口规模1000万人。2020年,福州常住人口为829.13万人。   这意味着,除一线城市之外,其他大城市仍然有15%-45%的常住人口增长空间。这会产生何种影响?   孙不熟指出,一些城市相关规划显示人口规模还有较大的上涨空间,但这只是意味着这些城市还有较大的人口增长余地,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吸引这么多人。另外,这些城市也并不会马上建设达到人口规划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是根据现状来动态调整。   这也不意味着有较大人口空间的城市,会一步到位放开户籍。   “以天津为例,天津作为直辖市,是拥有‘高考福利’的,这几年也有不少在北京工作但拿不到北京户口的人,将户口落户到天津。因此,如果天津真的放开户籍,其实对人口是有较大吸引力的,但是这不符合城市对人口的需求。”孙不熟表示,相对来说,不少大城市的卫星城目前有更多的机会。   张大伟指出,目前来看,大城市的吸引力仍然在增强,要预防大城市周边卫星城过度房地产化的倾向。因为卫星城如果缺乏产业的支撑,那么流入的人口购房需求,大部分为投资和投机的需求,这对当地的发展不利。   “目前来看,卫星城更多是投机需求,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房地产市场,因此一旦出现波动,对这些卫星城的影响比较大。另外,大城市需要进一步建设轨道交通,将周边联通起来。”张大伟表示。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意味着什么2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人口红利”这个词,它是指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大,国家呈现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局面。过去40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也是受益于人口红利。   如今,我国老龄化严重,出生率下降,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局面。因此,才会这么着急,不但全面放开了三孩,还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大家生育,就是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而不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   出生人口减少,那人就变得更加珍贵,所以,过去一两年,很多城市都发起了“抢人大战”,推出了很多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落户。有些城市甚至是全面放开,零门槛,比如江西省南昌市,现在是谁都可以去入户。   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似乎没有这个焦虑。人往高处走,每年数百万的毕业生,很多都去了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不过,在抢人才方面,还是深圳最卖力,此前是大专以上基本都可以落户,而本科以上的还有补贴。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深圳人口增加713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广州以597万排第二,北京增加228万,上海增加185万。由此可见,过去10年,深圳是敞开了口子吸引人才落户。   不过,一个城市规模有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让人口无限上涨,特别是像深圳,面积非常小。所以,各大城市都对未来常住人口做了一个规划,四个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明显不足了,想落户的真的要抓紧了。   到202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常住人口分别是2189.3万、2487.09万、1867.66万、1756.01万,到2035年规划的常住人口分别是2300万、2500万、2000万、1900万,由此计算出,它们的人口余额分别是110.7万、12.91万、132.34万、143.99万,总计仅剩下411.6万,这可是15年的时间。   以深圳为例,从2010年到2020年,仅仅10年时间,人口增加了700多万。而到2035年的15年时间,人口只能增加140多万,怎么办?只能是提高落户门槛,据了解,深圳已经将门槛提到了本科,而且年龄不超过35周岁。   不得不说,未来“北上广深”的落户门槛只会更高,而不会降低。无法落户,那买房的难度无疑大幅提高。像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此前的落户门槛就很高,想在这里买房也不容易。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区人口超过1500万的城市不超过15个。而我国就有4个,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还有广州、成都、天津。大城市的人口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毕竟面积和资源都有限,如果人口过多,带来的将是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对城市也是一种消耗。   当然,也有人会说,人口增长放缓了,那老龄化会不会加速,这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70%。深圳的占比仅为5.36%,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占比分别为19.63%、23.38%、11.4%。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的老龄化也挺严重。不过,它们也是不用担心的,因为依旧会有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补充。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落户困难,其实新一线城市也是不错的,余额还是挺多的。到2035年,天津的人口余额是614万,苏州是426万,杭州是307万,成都是307万,武汉是428万。   不一定要挤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和不少强二线城市,发展也越来越不错,机会也很多。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很多一线城市已经到了人口饱和的程度。一线城市一直以来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地方,很多年轻人也会到一线城市工作和学习。但对于这些一线城市来说,一线城市的人口空间本身就有限,人口密度也非常高,这就意味着很多一线城市已经出现了人口余额不足的问题。一、一线城市的人口已经出现了余额不足的问题。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这个现象,随着一线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一线城市的人口也在抢夺更为稀少的资源。与此同时,很多一线城市变得特别拥挤,到处挤满了人。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了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不足的现象,这个现象也值得我们重视。二、什么是人口余额不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口余额不足既代表了这个城市的人口过于拥挤,同时也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未来人口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新增人口的数量也会减少。一线城市正在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很多一线城市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也会导致一线城市的新生人口数量锐减,大量的人才竞争同一个岗位,大量的人去争抢同一个资源。三、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线城市的必然现象。因为一线城市具有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同时也有着各种资源的优势。为了获得这些优势,很多人便会来到一线城市工作和学习。但当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线城市已经没有了不同人的落脚地,一线城市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根本就没有办法照顾这么多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年轻人与其在一线城市苦苦挣扎,很多人不如直接选择到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发展,或许后者才是年轻人的真正的舞台。

人口拐点的中国人口拐点的特征

与“五普”相比,“六普”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超过2.6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1.1亿人,增长81.03%。这给多位人口学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说,世界各国在转型时期,都曾出现人口的迁移、流动。然而如此大规模的摇摆、潮汐式流动,且其中40%都是年轻人,这是中国特有的。李建民预计,中国人口的流动在未来仍将持续,城镇化浪潮还将继续而在北京大学人口学所穆光宗教授看来,2.6亿的人口流动,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然而在现阶段中国社保制度尚未实现城乡统筹、全国范围内顺畅转移接续的背景下,流动人口这一庞大群体并没有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指出。同时他也担忧,庞大的流动人口如果不能合理管理,将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稳定问题。分析六普的报告显示,按常住人口统计,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广东、山东、河南、四川和江苏,而“五普”时的排名是河南、山东、广东、四川、江苏。翟振武教授分析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三大人口聚集区的人口更为密集,表明中国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格局的不均衡在10年间没有缓解,反而得以强化。”在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我们看到一些大城市出现资源紧张时,往往祭出‘户籍’法宝加以限制,但这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加大了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捆绑其上的一系列福利制度改革的难度。”李建民说。“这警示中国,与人口分布相关的经济社会政策,应更加向有利于引导人口的正常流动倾斜。”翟振武说。比如武汉、环渤海地区都是很好的人口聚集区,“这方面的综合政策倾斜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 在六普以前,很多研究认为中国生育率大概在1.5到1.8之间,六普数据给了中国人口专家一个新的启示。“现在从公布的数据看,我国的总和生育率1.4-1.5之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说。这个数字已经接近或者低于诸如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国际上通常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或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达到10%,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26%,而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8.87%。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丰认为,这些数据再次验证了他关于中国人口生育率过低、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判断。根据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曾毅的计算,在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情况下,从2030年开始,中国的劳动力每十年减少1亿。而65岁 以上老年人口,在2030年将要达到28%左右,占总人口的9.1%。抚养负担将从2000年平均每9.1个劳动者(18~64岁)供养1位65岁以上老 人,快速加重到2030、2050年平均每3.7与 2.1个劳动者供养一位老人。在解释中国过去30多年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原因时,“人口红利”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之后,“人口红利消失”的观点兴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这次人口调查数据确认,中国少儿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大大快于此前的预测,中国已越过刘易斯拐点,中国劳动人口存量将于2015年前后开始下降,即确认人口红利的消失。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也表示,从总量来讲,中国在2013年劳动力总量、劳动力资源总量很可能到达顶端,劳动力供应还是充裕的。但是从2013年以后,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适龄的劳动人口会逐步的下降。在这种严峻的人口形势下,很多中国人口专家在近年来一直呼吁调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适当放松生育二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曾毅建议中国可以尽快平稳过渡到二孩晚育间隔政策,也就是在设置适度晚育时限和间隔时限的前提下,放开生育二孩政策。他认为二孩政策可以大大改善劳动力相对老龄人口匮乏的问题,同时晚育、间隔措施保证了总人口不会在短期内迅速上升。曾教授计算,在该政策方案下,中国人口总数预计在2038年达到14.8亿峰值,然后平缓下降,不会导致新的生育高峰与人口失控,也不会造成资源的紧缺和环境保护的失控。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政府似乎并没有表示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松动的可能。

人口拐点的百度百科

人口拐点即在坐标上改变曲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直观地说就是人口(或人口红利)增加或减少的交接点。人口红利拐点,目前没有明确的科学定义。一般理解意义上,可以认为人口红利拐点指一个社会人口结构中,劳动人口增长率低于非劳动人口(特别是退休劳动人口)增长率的时候。这是可以通过统计得出来的结果,但是这个以增长率为基础的判断显得相对狭隘。因为人口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或者财富增加)红利是更加不确定,难以预测和统计的。如果政策和经济的配合与发展得当,当劳动人口增长率已经低于非劳动人口增长率之后,人口红利仍然是可能持续的。在这个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人口红利拐点也可以被认为是,由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由于人口增长率的持续降低从而影响到了经济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降低),并且明显受到人口红利因为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负担的影响的时点。人口红利在实际意义上和劳动人口的比重最相关。

人口拐点的人口拐点正是转型契机

作为人口学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我国21世纪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社会对策研究”的首席专家,左先生的数据均来自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和联合国的最新人口展望,他有一句话让人警醒:“未来中国面临的将不再是劳动力过剩,而是劳动力不足。”我想,一个在过去30年收获了巨大人口红利的国家,当人口红利开始消退,将意味着什么?人口问题不单纯是一个数据问题,它包含有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意义。按左学金的说法,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很快会在2015年出现下降。拐点到来的时候,真的会出现用工紧缺,年轻人找工作不愁,并且能拿到一份比前辈更高的工资吗?这些问题我们还得拭目以待。左学金认为拐点正是转型的契机,现在我们更需要一种思维的拐点,那就是加快经济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今年的经济表明,传统的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以低工资、高强度、低保障的劳工代价换取人口红利的时代正在逐渐远去,依靠高储蓄率、高投资推动的投资型经济也面临挑战。而城市超低的生育率,加速的老龄化,人们家庭中老少人口结构已经发生逆转,这种变化也将影响社会结构的转变,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问题。如何尽快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人力资源结构的提升、户籍制度及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应对人口结构性变化可能带来的冲击,以改革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回到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本,这是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都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如果展望未来30多年,我们国家的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中央强调科学发展,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特别要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很多的客观原因。我研究比较多的是关于人口的问题,从人口变动趋势来说我们一个比较优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人口的增长正在放慢,劳动年龄人口在三年之内可能会出现下降,我们劳动年龄人口对老龄人口的支持比在下降,然后劳动密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也会下降。未来中国面临的将不再是劳动力过剩,而是劳动力不足,劳动力会变得比较贵。由于人口的变化我们的储蓄率也会下降,国内投资的钱是从储蓄来的,所以储蓄率下降后投资率也会下降。我们现在主要出口是劳动力和制造业的产品,出口的劳动密集制造业竞争能力也会下降。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南非的劳动力可以更便宜,可以制造更便宜的出口商品。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会在未来20年、30年逐步下降,会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甚至低速的增长,过去30多年我们平均增长率在9%以上,这一个五年规划国家把经济增长目标调整在7%,这两年我们的增长率还是高于7%,但未来的增长率会从目前8%左右下降到7%左右,甚至会下降到6%以下,这都是很大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国家资源禀赋的变化。什么叫资源禀赋?就是我们劳动力丰富,资金丰富。这些因素变化会倒逼我国经济增长,倒逼我们国家经济的转型,所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但是我们的主观愿望,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去竞争技术,我们又不能和发展中国家去竞争廉价劳动力,那么我们就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2010年我国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普查数据再一次确认了我国人口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但人口增长率下降的速度和变化的趋势比我们原来预料的要快一些。我们现在有很多研究,包括联合国关于世界人口前景的展望,预测我国人口总量峰值大概是14亿,原来我们说16亿,低于我们原来的预测,而且峰值到来的时间会提前到2025年左右。联合国对中国大陆人口预测分为中方案、低方案和高方案。高方案脱离我们的现实。根据中方案,大陆人口总量在2026年达到接近14亿的峰值以后开始进入负增长,在本世纪末会下降到9.41亿。根据低方案预测,大陆人口总量将在2017年达到13.58亿峰值以后进入负增长,并且在本世纪末下降到5.06亿,低于1949年的水平。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无论中方案还是低方案,印度都会在2021年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头号人口大国。有个指标叫总和生育率,指一个国家妇女平均生孩子的数量。联合国中方案预测我国总和生育率2010年到2015年是1.56,不到1.6个孩子,然后下降到2020年的1.51,以后逐步回升,在本世纪末达到2.01。低方案是从2010年到2015年的1.31,下降到2025年的1.03,到本世纪末回升到1.51。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现在的总和生育率在1.4~1.5之间。按人口理论,总和生育率2.1才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维持既有人口数量不变。低于2.1被称为低生育率。未来中国人口到底怎么变化,取决于今后年轻人生多少孩子。孔夫子强调多子多育,但未来是不是这样?可以看看和中国文化接近的东亚地区。2010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是1.39,韩国1.23。全球最低的四个地区是中国的台湾地区1.16,中国香港1.09,中国澳门0.92,另外新加坡1.02。尽管他们有多项鼓励生育的政策,但生育率还是最低。因为华人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很多钱花在小孩身上,大家可能不愿意生很多孩子。综合各方面情况,我个人判断我国未来人口变化可能在中方案和低方案之间。我国人口总量变化,劳动人口也会变化。按15岁到64岁这个定义来算劳动年龄人口,我国劳动人口会从2010年9.77亿增加到2015年9.96亿,然后开始逐步下降,在本世纪末中国劳动人口会降到5.26亿,就是说大约相当于2015年峰值时的一半多一点,在2075年后我们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略高于55%,现在是高于72%。就是说到那时总人口里老龄人多了,拿养老金的人占比大幅提高。还要说明一下,我们的就业人口实际上是少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如,现在很多人在读大学读研究生,所以真正从事劳动的人口比劳动年龄人口要少得多,这样对经济是有影响的,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如果没有劳动力数量增加以及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制造业、服务业转移,根据研究我国经济增长率将放慢1/3以上。这里还没有考虑因为人口变化对投资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所以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要更多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所以中央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中央早就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今后的政府可能要“三重”:第一是重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没有回报,企业不大愿意做,但是基础研究对整个社会有好处,应该政府来做。第二抓基础设施,包括教育设施、通讯设施、能源设施。第三重环境,商务环境、法制环境,知识产权的保护,信息的透明,执法公平公正,这些东西对创新都非常重要。另外三个减少。第一要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第二减少政府的行政审批,第三减少过度规划和不断变化的规划。我们现在无论是产业还是城建都有很多规划,但是有的规划过度了,而且经常变化。

又是一年高考季,为何高考如此受关注?

众所周知,每年的高考都会引来社会四面八方的关注,那么为什么高考如此受关注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第一是从高考的组织者来看,高考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一次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的考试。组织者的级别越高、越权威,引起的关注度就越高,高考的组织者是国家,自然会引来四面八方的关注。第二个是从高考的参与者来看。高考的参与者是每一名符合条件和要求的高三学子。无论是高三学子本人还是他们的老师亦或是他们的父母,对于高考都是备受关注的。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努力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从而进入一个好的大学。当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每一个与参与高考学子有关的人都会关注高考,有可能是参考学生的朋友、同学、亦或是亲戚,可以说,每一个考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关注高考的大家庭。第三个是从高考的性质来看。高考是由国家统一组织的一次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可以说它是一次改变很多人命运的考试,因为它具有公平性,不看任何的外部因素,无论出身和地位。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以考出好的分数,通过好的分数就可以进入一所好的大学,为将来找到好工作和获得更高的生活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一场有可能改变很多人命运的重要考试,自然会引起许许多多人的关注。第四个是从所有参与到高考工作当中的人员来看。这其中包括出租车司机、包括所有专家命题组的老师、包括高考当天监考和巡考的老师、也包括在考点周围的志愿者以及维护秩序的交警们等,因为他们亲自参与到了高考的工作中,所以不可避免的就对高考产生了关注。

又是一年高考季,你还记得当年的高考吗?

我高考那年,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就是很努力的一年,也很压抑的一年,是急躁的不安的,有时候又是颓废的,基本上对于未来的事情没有计划和梦想,对于高考这件事情也没有什么目标,每天都是盲目努力却又得过且过,但是现在想想,我还是更喜欢那年的状态。大家都在一起学习,偶尔也下楼和同学们一起去打球,和老师的关系也挺好,他们全心全意的帮你押题,拍毕业照的时候,大家穿上整齐的班服,离校的那天热泪盈眶。那一年啊,真的记忆犹新。后来去考试的时候,基本上就是看开了,对于考试已经没什么紧张的了,反而我妈妈比我还紧张。经历过了就好了,那是特别的一年,也是普通的一年。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是什么意思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是什么意思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是什么意思,目前部分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已不足。四大一线城市总体“人口余额”不足400万。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是什么意思。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是什么意思1   对一些城市来说,人口增长的“余额”已经不多了。   所谓“人口余额”,即每个城市规划设定的未来常住人口规模目标与当前常住人口规模之间的差额。   记者统计目前已经发布了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至少已经有11个城市发布了相应规划或者征求意见稿,但部分城市的“人口余额”较低,以一线城市为例,总体“人口余额”仅有411.59万人。   “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未来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一线城市常住人口‘余额’不多,但是周边的卫星城仍然有足够的增量空间。我认为,未来一线城市会发挥人口集散的效应,当全国人口逐步聚集之后,一线城市会向周边疏散,所以这几年一线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发展较快。”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对记者表示。   2010-202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人口增量分别为228.1万、182万、597万、713万。   根据规划,到2035年,北上广深的人口“余额”全部不足150万,与过去10年的人口增长态势大相径庭。   事实上,人口到了2000万的超大级别,再保持每年数十万人的高速增长,可能并不现实,加上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以及房价等因素,适当收缩人口规划天花板,并非不能理解。   不过,人口天花板保守化,或将带动抢人政策的变迁。   有意思的是,向来门槛森严的京沪开始主动下场抢人,而一直以抢人著称的深圳却开始收紧落户了。   近日,北京出台《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发出“计划单列”式抢人的大招:对于全市重点发展领域,面向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按照计划单列办理引进。   随后,北京市发改委表示:“相关部门将根据本市常住人口变化情况,统筹考虑城市发展需要,将择机适度扩大年度落户规模。”   不管是计划单列式抢人,还是扩大年度落户规模,都反映出北京开始放下手段,跻身抢人大战之列。(参阅《全国最“高”城市,下场抢人了》)   这还是历史首次。   北京户籍门槛全国最严,一个“进京指标”曾经被倒卖群体卖出了数十万元的高价,能向大学生开闸,属实不易。   与北京不同,深圳似乎开始收缩阵线了。   日前,深圳出台新规,将学历落户门槛从大专升级为本科,本科入户年限从40岁调整为35岁,硕士从45岁调整到40岁。   曾几何时,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吸引了无数外地人来此淘金,深圳落户门槛之松,也带动楼市的空前繁荣。   不过,深圳城市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不及广州的1/4、成都的1/8,加上教育资源愈发紧张,房价持续高涨,收紧落户门槛似乎在意料之中。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是什么意思2   大城市余额不足,小城市人口上不去,高房价只剩下最后的狂欢。   房地产行业有句话,判断一个地方的房价走势,前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那么我们今天就从人口走势来看看我国的房价行情。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已不足   所谓“人口余额”,即每个城市规划设定的未来常住人口规模目标与当前常住人口规模之间的差额。   根据目前已经发布了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数据来看,部分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已不足。   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的人口上限分别是2300万、2500万、2000万、1900万。相比2020年七普人口,北上广深分别还剩110万、12万、136万、114万增长空间,也就是说四大一线城市总体“人口余额”不足400万。    新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也不算多   除此之外几个新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也不算多,虽然几个新一线城市的天花板都不算低,成都2400万,苏州1700万-1800万,武汉1660万,杭州1500万、沈阳1200,但是剩余规划空间都差不多只有300万左右。   除了沈阳以外,其余像成都、苏州、武汉、杭州等城市和过去十年人口增量来比,城市的“人口余额”也不算多。   一个城市不可能无上限扩张,也就是说城市大规模“抢人”已经进入一个微妙的拐点,未来人口增速将会放缓。    三四线城市人口严重不足   早在2019年年底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称:光华管理学院课题组对中国城镇人口的现状有个估算,我们发现88%的`城市人口是严重不足的,简单的说就是城市的实际人口比经济意义上有价值的人口数要低很多。   除此之外,4月份,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6月份,提出目前县城常住人口正减少的现实,不可过度超前和盲目建设。   很多三四线城市虽然“人口余额”充足,但是从过去10年的人口增量就可以看出,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后劲已不足。   种种现象表明,我国现在的人口趋势就是小城市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转移,大城市“人口余额”越来越少,小城市人口余额虽然充足但人口上不去,而这个趋势还将持续!   因为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本质是因为各大城市资源配比不均,能在家乡生存,又何必背井离乡。像很多三四线城市,产业类型少、工作机会少,工资也不高,但是物价和房价却可以直追一二线城市,真的应了那句没有一二线城市的命,却得了一二线城市的病。    现有住房足以够34亿人居住   根据最新房地产数据,中国有1.3亿套房屋空置无人住,现有住房足以够34亿人居住。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是96%,超过30%的家庭拥有2套住房,超过10%的家庭拥有3套住房,户均拥有住房1.5套。   房屋空置率高,人口出生率低,一线城市不再把“抢人”当作目标,三四线城市人口支撑力又不足,所以种种迹象表明高房价只是最后的狂欢而已。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影响有哪些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影响有哪些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影响有哪些,一个城市不可能无上限扩张,也就是说城市大规模“抢人”已经进入一个微妙的拐点,未来人口增速将会放缓。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影响有哪些。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影响有哪些1 所谓“人口余额”,即每个城市规划设定的未来常住人口规模目标与当前常住人口规模之间的差额。 根据目前已经发布了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数据来看,部分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已不足。 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的人口上限分别是2300万、2500万、2000万、1900万。相比2020年七普人口,北上广深分别还剩110万、12万、136万、114万增长空间,也就是说四大一线城市总体“人口余额”不足400万。 新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也不算多 除此之外几个新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也不算多,虽然几个新一线城市的天花板都不算低,成都2400万,苏州1700万-1800万,武汉1660万,杭州1500万、沈阳1200,但是剩余规划空间都差不多只有300万左右。 除了沈阳以外,其余像成都、苏州、武汉、杭州等城市和过去十年人口增量来比,城市的“人口余额”也不算多。 一个城市不可能无上限扩张,也就是说城市大规模“抢人”已经进入一个微妙的拐点,未来人口增速将会放缓。 三四线城市人口严重不足 早在2019年年底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称:光华管理学院课题组对中国城镇人口的现状有个估算,我们发现88%的城市人口是严重不足的,简单的说就是城市的实际人口比经济意义上有价值的人口数要低很多。 除此之外,4月份,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6月份,提出目前县城常住人口正减少的现实,不可过度超前和盲目建设。 很多三四线城市虽然“人口余额”充足,但是从过去10年的人口增量就可以看出,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后劲已不足。 种种现象表明,我国现在的人口趋势就是小城市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转移,大城市“人口余额”越来越少,小城市人口余额虽然充足但人口上不去,而这个趋势还将持续! 因为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本质是因为各大城市资源配比不均,能在家乡生存,又何必背井离乡。像很多三四线城市,产业类型少、工作机会少,工资也不高,但是物价和房价却可以直追一二线城市,真的应了那句没有一二线城市的命,却得了一二线城市的病。 现有住房足以够34亿人居住 根据最新房地产数据,中国有1.3亿套房屋空置无人住,现有住房足以够34亿人居住。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是96%,超过30%的家庭拥有2套住房,超过10%的家庭拥有3套住房,户均拥有住房1.5套。 房屋空置率高,人口出生率低,一线城市不再把“抢人”当作目标,三四线城市人口支撑力又不足,所以种种迹象表明高房价只是最后的狂欢而已。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影响有哪些2 省会仍有人口提升空间 相对于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不足,不少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还有较大的人口增长空间。 9月底,《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2035年天津市规划人口控制在2000万左右。这意味着,天津尚有较大的人口增长空间。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天津的总人口为1386.60万人,未来天津的人口增幅可以在此基础上超过40%。 和天津类似的还有苏州,根据《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苏州市域常住人口规模1700—1800万人。这一数据较2020年的人口普查1274.83万人相比,也有超过40%的增长空间。 除天津和苏州之外,根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0万人以内,2035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2020年,南京的常住人口为931.47万人。 《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至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1500万人左右。而2020年,杭州的常住人口规模为1193.6万人。 《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确定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400万人。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的总人口为2093.78万人。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成都仍然有较大的人口增长空间。 孙不熟认为,相对于北上广深,成都更多的人口并不集中于中心城区,而是下沉到郊区、县级市等,而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过大,成都相对来说更有人口的.回旋余地。 此外,《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至2035年,规划可容纳常住人口1660万人。2020年,武汉的总人口规模为1232.65万人。《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福州市域常住人口规模1000万人。2020年,福州常住人口为829.13万人。 这意味着,除一线城市之外,其他大城市仍然有15%-45%的常住人口增长空间。这会产生何种影响? 孙不熟指出,一些城市相关规划显示人口规模还有较大的上涨空间,但这只是意味着这些城市还有较大的人口增长余地,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吸引这么多人。另外,这些城市也并不会马上建设达到人口规划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是根据现状来动态调整。 这也不意味着有较大人口空间的城市,会一步到位放开户籍。 “以天津为例,天津作为直辖市,是拥有‘高考福利’的,这几年也有不少在北京工作但拿不到北京户口的人,将户口落户到天津。因此,如果天津真的放开户籍,其实对人口是有较大吸引力的,但是这不符合城市对人口的需求。”孙不熟表示,相对来说,不少大城市的卫星城目前有更多的机会。 张大伟指出,目前来看,大城市的吸引力仍然在增强,要预防大城市周边卫星城过度房地产化的倾向。因为卫星城如果缺乏产业的支撑,那么流入的人口购房需求,大部分为投资和投机的需求,这对当地的发展不利。 “目前来看,卫星城更多是投机需求,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房地产市场,因此一旦出现波动,对这些卫星城的影响比较大。另外,大城市需要进一步建设轨道交通,将周边联通起来。”张大伟表示。

为什么北京的外来人口在不断的减少

1、人口下跌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了人口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转移,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2、人口下跌反映了环境问题的突出。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这也成为人口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不愿意在污染严重的地方居住和生活。

3、人口下跌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限制。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发展已经面临着很多限制,包括土地、水资源、交通等方面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发展的瓶颈,导致了人口向其他地区流动。

4、人口下跌反映了社会问题的加剧。京津冀地区的社会问题也在逐渐加剧,包括就业难、房价高、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人们离开京津冀地区的原因之一。


北京的外来人口在持续减少吗?

天津和河北人口的增加,原本是北京人口外溢造成的。也就是说,有些人本来想住在北京,但房价等压力大,就去了。



我认为天津和河北是北京的边缘地区,我认为北京的就业和收入会相应增加。

然而,这些年过去了,才发现,北京还是北京,边缘地区一直被边缘化。没有多少生活或收入。

无论是生活还是收入没有太大的改变,关键是要承受压力,所以最优的选择是没有必要留下来。

京津冀人口为何持续下降?房价高,找不到好工作,挣的钱也不够。

做媒体在哪都可以赚钱。别的不说,就说北京周边的小城燕郊房价两万多吧?

在北京租房,以前几百元,现在要2000元。一个月要挣多少工资才能维持?



现在只要有网络,就可以让所有人都成为自媒体。这是因为北京周边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高工资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因为房价高、房租高,还是回本地比较好。

小地方赚钱相对容易一些。很多大V都不在大城市。北京、广州、深圳都去小城市做自媒体了。

那么有一个问题,你认为京津冀周边的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吗?但为什么炒房高手越来越多?

一线城市曾经风靡一时,如今却被视为过眼云烟。人们对大城市的向往似乎没有以前那么迫切了。

房价没有明显下跌,给部分群体的生存带来了困扰。你会发现大家都喜欢往人口稠密的城市迁移。

一个明显的观点是机会比较大。

从2月份成都房价涨幅高居全国首位来看,说明人口流动有了新的方向。

从成都2月份的房价涨幅看位居全国第一,说明人口流动又有了新的方向,我想当有一天成都的竞争变得激烈,房价很高时,今年的京津冀就是明天的成都,游戏规则本来就是如此。



人流量的变化趋势必然与基本生活成本和大家的接受程度密切相关。

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明显,收入水平中等,住房和生活支出相对较少。

该地区将成为下一个人口增长区。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向内需型经济转型,我们的需求会比以前压缩。

在这种情况下赚钱越来越难了,所以大家在选择城市的时候,肯定会过于看重性价比。这也将成为人口流动的最新变化趋势。

有人说也不复杂。之前京津周边的人口也是从北京溢出来的。就是说年轻人去了北京,过不去,就改到天津安家落户。



现在因为北京赶人,安定下来极其困难。既然留不住,大家就不去北京,而是去上海和珠三角。

如果不能留在上海和深圳,很有可能会去浙江等地安家落户,再也不回北方。

如此一来,北方人口将继续向南流动,经济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事实上,经济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近年来,京津冀人口和经济比重持续下降。经济不景气和工作岗位减少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马云说十年后房子不再值钱

马云说十年后房子不值钱了.未来谁也无法确定,但我们喜欢预测,关于房价的预测最受人们关注,特别是成功企业对房价的预测.马云做电器商品,也谈过房价.马云在杭州举行的世界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说过去10年中国的房价整体大幅上涨.但是,除了通货膨胀的要素外,10年后中国最便宜的可能是家.马云说10年后房子便宜,比如现在人均月收入3000元,房子平均价格每平方8500元,10年后人均月收入1万元,房子平均价格每平方12000元,相对来说房子的价格当然比现在便宜得多与古今中外房价相比,中国现在的房价处于房价最高时期,现在的房价,年收入8万元的家庭,全家人不吃不喝15年就能买到100平方米的三居室普通商社,这个代价非常高.如果房价继续上涨,社会各方面都承受不了,既然承受不了,那么房价就失去了上涨的动力,也就是说现在的房价,相对于老百姓的收入来说,确实已经达到了顶峰.因此,房子不会成为保持财富价值增值的手段,做了几十年奴隶的人们等待着房子的贬值!

马云说八年后的房价

马云说了8年后的房价.说到房价,总是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关于房价,是老百姓心中的痛点,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说不完的话题.自2016年楼市控制以来,楼市风向有点模糊.房子作为人们手中的大量固定资产,在国家越来越严格的购买限制政策下,很多人担心房价会不会暴跌对此,马云说,马云在2017年的世界峰会上揭露了金文:8年后,中国最便宜的可能是家!便宜到什么程度?马云说:未来的房子像葱.马云在杭州举行的世界峰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未来的房子像葱一样.他说,在过去的8年里,中国的房子总体上处于大幅上升的状态.8年后,中国最便宜的可能是家.如果马云说8年后房子真的没有价值的话,当然我们要理解精神,没有价值的不是真的没有价值,而是像现在这样被认为是奢侈品.八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历史的长河中,8年就过去了,8年就能解决住宅问题,真的很幸运.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最近,着名学者、中央媒体纷纷讨论楼市的方向,仔细阅读后发现有很多意义深远的玄机.一、楼市绑架经济:住房贷款超过总信用的1/3最初发表的是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的着名学者郑永年.在文章中,郑永年直言不讳地说:房地产绑架了经济.有趣的是,这篇文章刚出现,据媒体报道,银监会主席郭树清透露,房地产相关贷款(包括房地产作为抵押、担保)的比例已经超过(总贷款)的三分之一,个别银行房地产相关贷款的比例超过50%,潜在风险很大.

上一篇:劳荣枝被批捕

下一篇:大学生含冤入狱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