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5视频

时间:2024-06-04 17:37:16编辑:奇事君

高三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梳理

1.高三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梳理   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   ⑴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从中取出等距离的项,构成一个新数列,此数列仍是等比数列,其公比为q(m为等距离的项数之差)。   ⑵对任何m、n,在等比数列{a}中有:a=a·q,特别地,当m=1时,便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此式较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普遍性。   ⑶一般地,如果t,k,p,…,m,n,r,…皆为自然数,且t+k,p,…,m+…=m+n+r+…(两边的自然数个数相等),那么当{a}为等比数列时,有:a、a、a、…=a、a、a、…。   ⑷若{a}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a|}、{a}、{ka}也是等比数列,其公比分别为|q|}、{q}、{q}。   ⑸如果{a}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那么,a,a,a,…,a,…是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⑹如果{a}是等比数列,那么对任意在n,都有a·a=a·q>0。   ⑺两个等比数列各对应项的积组成的数列仍是等比数列,且公比等于这两个数列的公比的积。   ⑻当q>1且a>0或00且01时,等比数列为递减数列;当q=1时,等比数列为常数列;当q<0时,等比数列为摆动数列。 2.高三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梳理   函数的值域与最值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求函数值域常用方法如下:   (1)直接法:亦称观察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解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观察得出函数的值域。   (2)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解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3)反函数法:利用函数f(x)与其反函数f—1(x)的定义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定义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a≠0)的函数值域可采用此法求得。   (4)配方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方法。   (5)不等式法求值域:利用基本不等式a+b≥[a,b∈(0,+∞)]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平方等技巧。   (6)判别式法:把y=f(x)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0”求值域。其题型特征是解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7)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可采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8)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利用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几何方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的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因而答题的方式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0,16],值是16,无最小值。再如函数的值域是(—∞,—2]∪[2,+∞),但此函数无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定义域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定义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函数知识求解实际问题上,从文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利润”或“面积(体积)(最小)”等诸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际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3.高三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梳理   映射、函数、反函数   1、对应、映射、函数三个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而函数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   2、对于函数的概念,应注意如下几点:   (1)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2)掌握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能根实际问题寻求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特别是会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3)如果y=f(u),u=g(x),那么y=f[g(x)]叫做f和g的复合函数,其中g(x)为内函数,f(u)为外函数。   3、求函数y=f(x)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   (1)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2)由y=f(x)的解析式求出x=f—1(y);   (3)将x,y对换,得反函数的习惯表达式y=f—1(x),并注明定义域。   注意:   ①对于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先分别求出在各段上的反函数,然后再合并到一起。   ②熟悉的应用,求f—1(x0)的值,合理利用这个结论,可以避免求反函数的过程,从而简化运算。 4.高三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梳理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的基本性质   ⑴数列{a}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数列{a}的前n项和S可以写成S=an+bn的形式(其中a、b为常数)。   ⑵在等差数列{a}中,当项数为2n(nN)时,S—S=nd,=;当项数为(2n—1)(n)时,S—S=a,=。   ⑶若数列{a}为等差数列,则S,S—S,S—S,…仍然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⑷若两个等差数列{a}、{b}的前n项和分别是S、T(n为奇数),则=。   ⑸在等差数列{a}中,S=a,S=b(n>m),则S=(a—b)。   ⑹等差数列{a}中,是n的一次函数,且点(n,)均在直线y=x+(a—)上。   ⑺记等差数列{a}的前n项和为S、若a>0,公差d<0,则当a≥0且a≤0时,S;若a   1、等比中项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有关系:   注:两个非零同号的实数的等比中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所以G2=ab是a,G,b三数成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an=a1xq’(n—1)(其中首项是a1,公比是q)   an=Sn—S(n—1)(n≥2)   前n项和   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   Sn=a1(1—q’n)/(1—q)=(a1—a1xq’n)/(1—q)(q≠1)   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   Sn=na1   3、等比数列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an=a1=s1(n=1)   an=sn—s(n—1)(n≥2)   4、等比数列性质   (1)若m、n、p、q∈Nx,且m+n=p+q,则am·an=ap·aq;   (2)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3)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可以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4)等比中项:q、r、p成等比数列,则aq·ap=ar2,ar则为ap,aq等比中项。   记πn=a1·a2…an,则有π2n—1=(an)2n—1,π2n+1=(an+1)2n+1   另外,一个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各项取同底指数幂后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反之,以任一个正数C为底,用一个等差数列的各项做指数构造幂Can,则是等比数列。在这个意义下,我们说:一个正项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是“同构”的。   (5)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Sn=a1(1—q’n)/(1—q)   (6)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q’(n—m)   (7)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a的n次方。

为什么大学不采用高中的教育模式?

高中和大学的教育目的不一样。
普通高中是大学的预科,就是给上大学准备基础知识,以方便上大学后能听得懂,课程只有文科和理科。文科和理科基础知识,都是很成熟的知识,并不需要太多实践,只要花功夫就能掌握。

大学是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文科和理科比例比较低,主要还是农学、工学、医学、法学(政法)、商科(经管)等,这些课程的知识,要么是应用型知识,要么是比较前沿、不一定很成熟,真正学好,除了读万卷书之外,还要行万里路。因此,大学不可能采用高中的教育模式。

另一方面,因为普通高中都是文科和理科基础知识,因此课程比较标准,就那十几门。而大学课程是专业知识,本科差不多有三四十门课程,部分课程的老师可能会教很多专业,老师也不可能盯着固定的那一拨人(如果大学各专业各课程都有专任教师,那老师绝对比学生多,没哪个学校承担得起)。

还有,大学里各门功课,一周也就两节课。高中各门功课,有些课程每天都有。完全不可能采用高中的模式。


高三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 #高三# 导语】一轮复习中,考生依据课本对基础知识点和考点,进行了全面的复习扫描,已建构起高考基本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思维方法。二轮复习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要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依据考纲,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找准自己的增长点,提高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为你整理了《高三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你学习! 1.高三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斜边是指直角三角形中最长的那条边,也指不是构成直角的那条边。在勾股定理中,斜边称作“弦”。   三角形斜边长等于根号下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即斜边c=√(a^2+b^2)   解答过程如下:   (1)在直角三角形中满足勾股定理—在平面上的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边长的平方加起来等于斜边长的平方。数学表达式:a2+b2=c2   (2)a2+b2=c2求c,因为c是一条边,所以就是求大于0的一个根。即c=√(a2+b2)。   在几何中,斜边是直角三角形的最长边,与直角相对。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长度可以使用毕达哥拉斯定理找到,该定理表示斜边长度的平方等于另外两边长度的平方和。例如,如果其中一方的长度为3(平方,9),另一方的长度为4(平方,16),那么它们的正方形加起来为25。斜边的长度为平方根25,即5。 2.高三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个推导   利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Sn=a1+a1q+a1q2+…+a1qn-1,   同乘q得:qSn=a1q+a1q2+a1q3+…+a1qn,   两式相减得(1-q)Sn=a1-a1qn,∴Sn=(q≠1).   两个防范   (1)由an+1=qan,q≠0并不能立即断言{an}为等比数列,还要验证a1≠0.   (2)在运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必须注意对q=1与q≠1分类讨论,防止因忽略q=1这一特殊情形导致解题失误.   三种方法   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有:   (1)定义法:若an+1/an=q(q为非零常数)或an/an-1=q(q为非零常数且n≥2且n∈N_),则{an}是等比数列.   (2)中项公式法:在数列{an}中,an≠0且a=an·an+2(n∈N_),则数列{an}是等比数列.   (3)通项公式法:若数列通项公式可写成an=c·qn(c,q均是不为0的常数,n∈N_),则{an}是等比数列.   注:前两种方法也可用来证明一个数列为等比数列. 3.高三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1.求导法则:   (c)/=0这里c是常数。即常数的导数值为0。   (xn)/=nxn-1特别地:(x)/=1(x-1)/=()/=-x-2(f(x)±g(x))/=f/(x)±g/(x)(k?f(x))/=k?f/(x)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   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的点P(x0,f(x0))的切线的斜率。   V=s/(t)表示即时速度。a=v/(t)表示加速度。   3.导数的应用:   ①求切线的斜率。   ②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   已知   (1)分析的定义域;   (2)求导数   (3)解不等式,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增区间   (4)解不等式,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减区间。   我们在应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时一定要搞清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以下以增函数为例作简单的分析,前提条件都是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   ③求极值、求最值。   注意:极值≠最值。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值为极大值和f(a)、f(b)中的一个。最小值为极小值和f(a)、f(b)中最小的一个。   f/(x0)=0不能得到当x=x0时,函数有极值。   但是,当x=x0时,函数有极值f/(x0)=0   判断极值,还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说明。   4.导数的常规问题:   (1)刻画函数(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   (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平面曲线的切线);   (3)应用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次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   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   导数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意。 4.高三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如果a>b,b>c,那么a>c(不等式的传递性).   性质2:如果a>b,那么a+c>b+c(不等式的可加性).   性质3:如果a>b,c>0,那么ac>bc;如果a>b,cd,那么a+c>b+d.   性质5:如果a>b>0,c>d>0,那么ac>bd.   性质6:如果a>b>0,n∈N,n>1,那么an>bn,且.   例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若a>b,c=d,则ac2>bd2;(假)   若,则a>b;(真)   若a>b且abb;(真)   若|a|b2;(充要条件)   命题A:a命题A:,命题B:0说明:本题要求学生完成一种规范的证明或解题过程,在完善解题规范的过程中完善自身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a,b∈R且a>b,比较a3-b3与ab2-a2b的大小.(≥)   说明:强调在最后一步中,说明等号取到的情况,为今后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作思维准备.   例4:设a>b,n是偶数且n∈N*,试比较an+bn与an-1b+abn-1的大小.   说明:本例条件是a>b,与正值不等式乘方性质相比在于缺少了a,b为正值这一条件,为此我们必须对a,b的取值情况加以分类讨论.因为a>b,可由三种情况(1)a>b≥0;(2)a≥0>b;(3)0>a>b.由此得到总有an+bn>an-1b+abn-1.通过本例可以开始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5.高三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1、等比中项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有关系:   注:两个非零同号的实数的等比中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所以G2=ab是a,G,b三数成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an=a1xq’(n—1)(其中首项是a1,公比是q)   an=Sn—S(n—1)(n≥2)   前n项和   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   Sn=a1(1—q’n)/(1—q)=(a1—a1xq’n)/(1—q)(q≠1)   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为   Sn=na1   3、等比数列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an=a1=s1(n=1)   an=sn—s(n—1)(n≥2)   4、等比数列性质   (1)若m、n、p、q∈Nx,且m+n=p+q,则am·an=ap·aq;   (2)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3)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可以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4)等比中项:q、r、p成等比数列,则aq·ap=ar2,ar则为ap,aq等比中项。   记πn=a1·a2…an,则有π2n—1=(an)2n—1,π2n+1=(an+1)2n+1   另外,一个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各项取同底指数幂后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反之,以任一个正数C为底,用一个等差数列的各项做指数构造幂Can,则是等比数列。在这个意义下,我们说:一个正项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是“同构”的。   (5)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Sn=a1(1—q’n)/(1—q)   (6)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q’(n—m)   (7)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a的n次方。

高二数学必修五教学知识点

人是在失败中长大,每一个名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 故事 寒窗苦的读圣贤书,既然我们没在哪社会而感到高兴,既然古人为我们创造知识何必不去珍惜古人的汗水。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二数学 必修五教学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数学必修五教学知识点1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 方法 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 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_)与f(-_)的关系。f(_)-f(-_)=0f(_)=f(-_)f(_)为偶函数; f(_)+f(-_)=0f(_)=-f(-_)f(_)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图像法,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_)对定义域内的任意_满足:f(_+T)=f(_),则T为函数f(_)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_)对定义域内的任意_满足:f(_+a)=f(_-a),则2a为函数f(_)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四、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 常见图像变化规律:(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 平移变换y=f(_)→y=f(_+a),y=f(_)+b 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_)经过平移得到函数y=f(2_+4)的图象。 (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m,n)平移的意义。 对称变换y=f(_)→y=f(-_),关于y轴对称 y=f(_)→y=-f(_),关于_轴对称 y=f(_)→y=f|_|,把_轴上方的图象保留,_轴下方的图象关于_轴对称 y=f(_)→y=|f(_)|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 伸缩变换:y=f(_)→y=f(ω_), y=f(_)→y=Af(ω_+φ)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一个重要结论:若f(a-_)=f(a+_),则函数y=f(_)的图像关于直线_=a对称; 高二数学必修五教学知识点2 一、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8个) 1.集合;2.子集;3.补集;4.交集;5.并集;6.逻辑连结词;7.四种命题;8.充要条件。 二、函数(30课时,12个) 1.映射;2.函数;3.函数的单调性;4.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6.指数概念的扩充;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8.指数函数;9.对数;10.对数的运算性质;11.对数函数.12.函数的应用举例。 三、数列(12课时,5个) 1.数列;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四、三角函数(46课时,17个) 1.角的概念的推广;2.弧度制;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0.周期函数;11.函数的奇偶性;12.函数的图象;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5.正弦定理;16.余弦定理;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五、平面向量(12课时,8个) 1.向量;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3.实数与向量的积;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5.线段的定比分点;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8.平移。 六、不等式(22课时,5个) 1.不等式;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证明;4.不等式的解法;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12个)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5.两条直线的交角;6.点到直线的距离;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12.圆的参数方程。 八、圆锥曲线(18课时,7个) 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3.椭圆的参数方程;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九、直线、平面、简单何体(36课时,28个) 1.平面及基本性质;2.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3.平面直线;4.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7.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8.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9.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10.空间向量的数量积;11.直线的方向向量;1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14.异面直线的距离;1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16.平面的法向量;17.点到平面的距离;18.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9.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20.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21.平行平面间的距离;22.二面角及其平面角;2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24.多面体;25.棱柱;26.棱锥;27.正多面体;28.球。 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18课时,8个) 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2.排列;3.排列数公式;4.组合;5.组合数公式;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7.二项式定理;8.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十一、概率(12课时,5个) 1.随机事件的概率;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3.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4.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5.独立重复试验。 选修Ⅱ(24个) 十二、概率与统计(14课时,6个)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3.抽样方法;4.总体分布的估计;5.正态分布;6.线性回归。 十三、极限(12课时,6个) 1.数学归纳法;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3.数列的极限;4.函数的极限;5.极限的四则运算;6.函数的连续性。 十四、导数(18课时,8个) 1.导数的概念;2.导数的几何意义;3.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4.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5.复合函数的导数;6.基本导数公式;7.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8.函数的值和最小值。 十五、复数(4课时,4个) 1.复数的概念;2.复数的加法和减法;3.复数的乘法和除法;4.复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项方程的解法。 高二数学必修五教学知识点3 考点一:求导公式。 例1.f(_)是f(_)13_2_1的导函数,则f(1)的值是3 考点二:导数的几何意义。 例2.已知函数yf(_)的图象在点M(1,f(1))处的切线方程是y 1_2,则f(1)f(1)2 ,3)处的切线方程是例3.曲线y_32_24_2在点(1 点评:以上两小题均是对导数的几何意义的考查。 考点三:导数的几何意义的应用。 例4.已知曲线C:y_33_22_,直线l:yk_,且直线l与曲线C相切于点_0,y0_00,求直线l的方程及切点坐标。 点评:本小题考查导数几何意义的应用。解决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切点既在曲线上又在切线上”这个条件的应用。函数在某点可导是相应曲线上过该点存在切线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考点四:函数的单调性。 例5.已知f_a_3__1在R上是减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32 点评:本题考查导数在函数单调性中的应用。对于高次函数单调性问题,要有求导意识。 考点五:函数的极值。 例6.设函数f(_)2_33a_23b_8c在_1及_2时取得极值。 (1)求a、b的值; (2)若对于任意的_[0,3],都有f(_)c2成立,求c的取值范围。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求可导函数f_的极值步骤: ①求导数f'_; ②求f'_0的根;③将f'_0的根在数轴上标出,得出单调区间,由f'_在各区间上取值的正负可确定并求出函数f_的极值。 考点六:函数的最值。 例7.已知a为实数,f__24_a。求导数f'_;(2)若f'10,求f_在区间2,2上的值和最小值。 点评:本题考查可导函数最值的求法。求可导函数f_在区间a,b上的最值,要先求出函数f_在区间a,b上的极值,然后与fa和fb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函数的最小值。 考点七:导数的综合性问题。 例8.设函数f(_)a_3b_c(a0)为奇函数,其图象在点(1,f(1))处的切线与直线_6y70垂直,导函数 (1)求a,b,c的值;f'(_)的最小值为12。 (2)求函数f(_)的单调递增区间,并求函数f(_)在[1,3]上的值和最小值。 点评:本题考查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二次函数的最值、导数的应用等基础知识,以及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高二数学必修五教学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二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 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总结 ★ 高中数学必修5全部公式 ★ 高二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知识点 ★ 必修五数学知识点 ★ 高二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 ★ 高中数学学霸提分秘籍: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 高二数学必修五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高二年级必修五数学知识点

1.高二年级必修五数学知识点   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A,A∩φ=φ,A∩B=B∩A,A∪A=A,A∪φ=A,A∪B=B∪A. 2.高二年级必修五数学知识点   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取值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   2、分离参数法:   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值域问题加以解决。   3、数形结合法:   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数形结合求解。 3.高二年级必修五数学知识点   空间角问题   (1)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   ①两平行直线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③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a,b平行的直线,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①平面的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平面的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③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思路类似于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作,二证,三计算”。   在“作角”时依定义关键作射影,由射影定义知关键在于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在解题时,注意挖掘题设中两个主要信息:   (1)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2)过斜线上的一点或过斜线的平面与已知面垂直,由面面垂直性质易得垂线。   (3)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   ①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②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   ③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两相交平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④求二面角的方法   定义法:在棱上选择有关点,过这个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得到平面角   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4.高二年级必修五数学知识点   一、导数的应用   1.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   确定函数在其确定的定义域内可导(通常为开区间),求出导函数在定义域内的零点,研究在零点左、右的函数的单调性,若左增,右减,则在该零点处,函数去极大值;若左边减少,右边增加,则该零点处函数取极小值。学习了如何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之后,可以做一个有关导数和函数的综合题来检验下学习成果。   2.生活中常见的函数优化问题   1)费用、成本最省问题   2)利润、收益问题   3)面积、体积最(大)问题   二、推理与证明   1.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高二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其难点就是有部分结论得到一般结论,破解的方法是充分考虑部分结论提供的信息,从中发现一般规律;类比推理的难点是发现两类对象的相似特征,由其中一类对象的特征得出另一类对象的特征,破解的方法是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分析两类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两类对象已知的相似特征得出所需要的相似特征。   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而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三、不等式   对于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讨论   1)二次项系数:如果二次项系数含有字母,要分二次项系数是正数、零和负数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2)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的根能够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这两个根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这时,两个根的大小关系就是分类标准,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根不能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方程的判别式进行分类讨论。通过不等式练习题能够帮助你更加熟练的运用不等式的知识点,例如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这种技巧以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九种技巧这样的解题思路需要再做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来。 5.高二年级必修五数学知识点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1)等比数列:a(n+1)/an=q(n∈N)。   (2)通项公式:an=a1×q^(n-1);推广式:an=am×q^(n-m);   (3)求和公式:Sn=n×a1(q=1)Sn=a1(1-q^n)/(1-q)=(a1-an×q)/(1-q)(q≠1)(q为公比,n为项数)   (4)性质:   ①若m、n、p、q∈N,且m+n=p+q,则am×an=ap×aq;   ②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③若m、n、q∈N,且m+n=2q,则am×an=aq^2   (5)"G是a、b的等比中项""G^2=ab(G≠0)".   (6)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等比数列的第n项。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Sn=a1+a2+a3+...+an(公比为q)q*Sn=a1*q+a2*q+a3*q+...+an*q=a2+a3+a4+...+a(n+1)Sn-q*Sn=a1-a(n+1)(1-q)Sn=a1-a1*q^nSn=(a1-a1*q^n)/(1-q)Sn=(a1-an*q)/(1-q)Sn=a1(1-q^n)/(1-q)Sn=k*(1-q^n)~y=k*(1-a^x)。 6.高二年级必修五数学知识点   映射、函数、反函数   1、对应、映射、函数三个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而函数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   2、对于函数的概念,应注意如下几点:   (1)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2)掌握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能根实际问题寻求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特别是会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3)如果y=f(u),u=g(x),那么y=f[g(x)]叫做f和g的复合函数,其中g(x)为内函数,f(u)为外函数。   3、求函数y=f(x)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   (1)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2)由y=f(x)的解析式求出x=f—1(y);   (3)将x,y对换,得反函数的习惯表达式y=f—1(x),并注明定义域。   注意   ①对于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先分别求出在各段上的反函数,然后再合并到一起。   ②熟悉的应用,求f—1(x0)的值,合理利用这个结论,可以避免求反函数的过程,从而简化运算。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有很多高三学生反映数学必修五的知识点很难,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好数学,我为大家收集并整理了一些高中数学必修五的知识点,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数学必修五:差数列的基本性质 ⑴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加一数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仍为d. ⑵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各项同乘以常数k所得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 ⑶若{ a }、{ b }为等差数列,则{ a ±b }与{ka +b}(k、b为非零常数)也是等差数列. ⑷对任何m、n ,在等差数列{ a }中有:a = a + (n-m)d,特别地,当m = 1时,便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此式较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一般性. ⑸、一般地,如果l,k,p,…,m,n,r,…皆为自然数,且l + k + p + … = m + n + r + … (两边的自然数个数相等),那么当{a }为等差数列时,有:a + a + a + … = a + a + a + … . ⑹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从中取出等距离的项,构成一个新数列,此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kd( k为取出项数之差). ⑺如果{ a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那么,a ,a ,…,a 、a 也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d;在等差数列{ a }中,a -a = a -a = md .(其中m、k、 ) ⑻在等差数列中,从第一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末项除外)都是它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 ⑼当公差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随项数的增大而增大;当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随项数的减少而减小;d=0时,等差数列中的数等于一个常数. ⑽设a ,a ,a 为等差数列中的三项,且a 与a ,a 与a 的项距差之比 = ( ≠-1),则a = .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 的基本性质 ⑴数列{ a }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数列{ a }的前n项和S 可以写成S = an + bn的形式(其中a、b为常数). ⑵在等差数列{ a }中,当项数为2n (n N )时,S -S = nd, = ;当项数为(2n-1) (n )时,S -S = a , = . ⑶若数列{ a }为等差数列,则S ,S -S ,S -S ,…仍然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 ⑷若两个等差数列{ a }、{ b }的前n项和分别是S 、T (n为奇数),则 = . ⑸在等差数列{ a }中,S = a,S = b (n>m),则S = (a-b). ⑹等差数列{a }中, 是n的一次函数,且点(n, )均在直线y = x + (a - )上. ⑺记等差数列{a }的前n项和为S .①若a >0,公差d0,则当a ≤0且a ≥0时,S 最小.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 ⑴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从中取出等距离的项,构成一个新数列,此数列仍是等比数列,其公比为q ( m为等距离的项数之差). ⑵对任何m、n ,在等比数列{ a }中有:a = a · q ,特别地,当m = 1时,便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此式较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更具有普遍性. ⑶一般地,如果t ,k,p,…,m,n,r,…皆为自然数,且t + k,p,…,m + … = m + n + r + … (两边的自然数个数相等),那么当{a }为等比数列时,有:a .a .a .… = a .a .a .… .. ⑷若{ a }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 a |}、{a }、{ka }、{ }也是等比数列,其公比分别为| q |}、{q }、{q}、{ }. ⑸如果{ a }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那么,a ,a ,a ,…,a ,…是以q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⑹如果{ a }是等比数列,那么对任意在n ,都有a ·a = a ·q >0. ⑺两个等比数列各对应项的积组成的数列仍是等比数列,且公比等于这两个数列的公比的积. ⑻当q>1且a >0或00且01时,等比数列为递减数列;当q = 1时,等比数列为常数列;当q<0时,等比数列为摆动数列.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S 的基本性质 ⑴如果数列{a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那么,它的前n项和公式是S = 也就是说,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q的分段函数的一系列函数值,分段的界限是在q = 1处.因此,使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必须要弄清公比q是可能等于1还是必不等于1,如果q可能等于1,则需分q = 1和q≠1进行讨论. ⑵当已知a ,q,n时,用公式S = ;当已知a ,q,a 时,用公式S = . ⑶若S 是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有S = S +qS .⑵ ⑷若数列{ a }为等比数列,则S ,S -S ,S -S ,…仍然成等比数列. ⑸若项数为3n的等比数列(q≠-1)前n项和与前n项积分别为S 与T ,次n项和与次n项积分别为S 与T ,最后n项和与n项积分别为S 与T ,则S ,S ,S 成等比数列,T ,T ,T 亦成等比数列 万能公式:sin2α=2tanα/(1+tan^2α)(注:tan^2α是指tan平方α) cos2α=(1-tan^2α)/(1+ta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升幂公式:1+cosα=2cos^2(α/2) 1-cosα=2sin^2(α/2) 1±sinα=(sin(α/2)±cos(α/2))^2 降幂公式:cos^2α=(1+cos2α)/2 sin^2α=(1-cos2α)/21)sin(2kπ+α)=sinα,cos(2kπ+α)=cosα, tan(2kπ+α)=tanα,cot(2kπ+α)=cotα,其中k∈Z; (2) sin(-α)= -sinα,cos(-α)=cosα, tan(-α)= -tanα,cot(-α)= -cotα (3)sin(π+α)= -sinα,cos(π+α)= -cosα, tan(π+α)=tanα,cot(π+α)=cotα (4)sin(π-α)=sinα,cos(π-α)= -cosα, tan(π-α)= -tanα,cot(π-α)= -cotα (5)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cot(π/2-α)=tanα (6) sin(π/2+α)= cosα,cos(π/2+α)= -sinα, tan(π/2+α)= -cotα,cot(π/2+α)= -tanα (7)sin(3π/2+α)= -cosα,cos(3π/2+α)=sinα, tan(3π/2+α)= -cotα,cot(3π/2+α)= -tanα (8)sin(3π/2-α)= -cosα,cos(3π/2-α)= -sinα, tan(3π/2-α)= cotα,cot(3π/2-α)= tanα (k·π/2±α) ,其中k∈Z 注意:为方便做题,习惯我们把α看成是一个位于第一象限且小于90°的角; 当k是奇数的时候,等式右边的三角函数发生变化,如sin变成cos.偶数则不变; 用角(k·π/2±α)所在的象限确定等式右边三角函数的正负. 例:tan(3π/2 +α)= -cotα ∵在这个式子中k=3,是奇数,因此等式右边应变为cot 又,∵角(3π/2 +α)在第四象限,tan在第四象限为负值,因此为使等式成立,等式右边应为-cotα. 三角函数在各象限中的正负分布 sin:第一第二象限中为正;第三第四象限中为负 cos:第一第四象限中为正;第二第三象限中为负 cot、tan:第一第三象限中为正;第二第四象限中为负。

高中数学必修五

1、上课前要调整好心态,一定不能想,哎,又是数学课,上课时听讲心情就很不好,这样当然学不好!
2、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作到耳到、眼到、手到!这个很重要,一定要学会做笔记,上课时如果老师讲的快,一定静下心来听,不要记,下课时再整理到笔记本上!保持高效率!
3、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别人谈论最讨厌的课时,你要告诉自己,我喜欢数学!
4、保证遇到的每一题都要弄会,弄懂,这个很重要!不会就问,不要不好意思,要学会举一反三!也就是要灵活运用!作的题不要求多,但要精!
5、要有错题集,把平时遇到的好题记下来,错题记下来,并要多看,多思考,不能在同一个地方绊倒!!
总之,学时数学,不要怕难,不要怕累,不要怕问!
你能在这里问这个问题,说明你非常想把数学学好!相信你会成功的,加油吧!!!,


高中数学必修五

我的课本必修5习题2.4a组1题在教材的第60页 (人教版)
题目:(1)在等比数列{an}中a4=27 q=-3 求a7
(2)a5-a1=15 a4-a2=6 求a3
解:(1)由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4=a1*q^3 得:a1=-1 a7=a1*q^6=-1*(-3)^6=-729
(2)由a5-a1=15 得 a1*q^4-a1=15 a1(q^4-1)=15......①
由a4-a2=6 得 a1*q^3-a1*q=6 a1(q^3-q)=6...........②
联立①.② 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 解得: a1=1 q=2 或 a1=-16 q=1/2
a3=a1*q²=4或-4
希望题目没错 可以帮助到你!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1.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分层抽样   两种方法:   1.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2.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将各层中的元素按分层的顺序整齐排列,最后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2.分层抽样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的子总体中的样本分别代表该子总体,所有的样本进而代表总体。   分层标准:   (1)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   (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分层的比例问题:   (1)按比例分层抽样:   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2)不按比例分层抽样:   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2.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3.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1.求值中主要有三类求值问题:   (1)“给角求值”:一般所给出的角都是非特殊角,从表面来看是很难的,但仔细观察非特殊角与特殊角总有一定关系,解题时,要利用观察得到的关系,结合公式转化为特殊角并且消除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而得解.   (2)“给值求值”:给出某些角的三角函数式的值,求另外一些角的三角函数值,解题关键在于“变角”,使其角相同或具有某种关系.   (3)“给值求角”:实质是转化为“给值求值”,关键也是变角,把所求角用含已知角的式子表示,由所得的函数值结合该函数的单调区间求得角.   2.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方法、技巧和原则:   (1)在化简求值和证明时常用如下方法:切割化弦法,升幂降幂法,和积互化法,辅助元素法,“1”的代换法等.   (2)常用的拆角、拼角技巧如:2α=(α+β)+(α-β),α=(α+β)-β,α=(α-β)+β,α+β2=α-β2+β-α2,α2是α4的二倍角等.   (3)化繁为简:变复角为单角,变不同角为同角,化非同名函数为同名函数,化高次为低次,化多项式为单项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   消除差异:消除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结论、左端与右端以及各项的次数、角、函数名称、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4.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任意角三角函数   在任意角三角形中,各边角有以下的函数关系:   正弦定理在任意角三角形中,各个角的正弦与它所对的边的比相等,并且等于外接圆的直径。   余弦定理在任意角三角形中,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余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的乘积的两倍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   在直角坐标系中,⊙O的半径为1,任意角α的三角函数定义如下:   正弦:∠α与单位圆的交点A的纵坐标与圆半径的比值叫做正弦,表示为:sinα=Ay/OA=Ay;其中Ay叫做正弦线。   余弦:∠α与单位圆的交点A的横坐标与圆半径的比值叫做余弦,表示为:cosα=Ax/OA=Ax;其中Ax叫做余弦线。   正切:∠α与单位圆的交点A的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比值叫做正切,表示为:tanα=Ay/Ax;   余切:∠α与单位圆的交点A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比值叫做余切,表示为:cotα=Ax/Ay;;   正割:圆半径和∠α与单位圆的交点A的横坐标的比值叫做正割,表示为:secα=OA/Ax=1/Ax;   余割:圆半径和∠α与单位圆的交点A的纵坐标的比值叫做余割,表示为:cscα=OA/Ay=1/Ay; 5.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公式一: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k∈z   cos(2kπ+α)=cosαk∈z   tan(kπ+α)=tanαk∈z   cot(2kπ+α)=cotαk∈z   公式二: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六: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推算公式: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高二年级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1.高二年级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基本初等函数有哪些   基本初等函数包括以下几种:   (1)常数函数y=c(c为常数)   (2)幂函数y=x^a(a为常数)   (3)指数函数y=a^x(a>0,a≠1)   (4)对数函数y=log(a)x(a>0,a≠1,真数x>0)   (5)三角函数以及反三角函数(如正弦函数:y=sinx反正弦函数:y=arcsinx等)   基本初等函数性质是什么   幂函数   形如y=x^a的函数,式中a为实常数。   指数函数   形如y=a^x的函数,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   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记作y=logaax,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间成立关系式,logaax=x。   三角函数   即正弦函数y=sinx,余弦函数y=cosx,正切函数y=tanx,余切函数y=cotx,正割函数y=secx,余割函数y=cscx(见三角学)。 2.高二年级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y2=-2pxx2=2pyx2=-2py   直棱柱侧面积S=c*h斜棱柱侧面积S=c'*h   正棱锥侧面积S=1/2c*h'正棱台侧面积S=1/2(c+c')h'   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球的表面积S=4pi*r2   圆柱侧面积S=c*h=2pi*h圆锥侧面积S=1/2*c*l=pi*r*l   弧长公式l=a*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l*r   锥体体积公式V=1/3*S*H圆锥体体积公式V=1/3*pi*r2h   斜棱柱体积V=S'L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V=s*h圆柱体V=p*r2h   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 |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3.高二年级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1.常见的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两类:一类是函数关系,另一类是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不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2.从散点图上看,点分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为正相关,点分布在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为负相关.   二、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从散点图上看,如果这些点从整体上看大致分布在通过散点图中心的一条直线附近,称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回归直线.   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正相关;   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负相关.   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明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0时,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通常|r|大于0.75时,认为两个变量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   三、解题方法   1.相关关系的判断方法一是利用散点图直观判断,二是利用相关系数作出判断.   2.对于由散点图作出相关性判断时,若散点图呈带状且区域较窄,说明两个变量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若呈曲线型也是有相关性.   3.由相关系数r判断时|r|越趋近于1相关性越强. 4.高二年级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1.数列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1)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2.解释说明: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为数列的平均数。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3.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_,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4.基本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5.高二年级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2)异面直线性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3)异面直线判定: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异面直线所成角:作平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4)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步骤:   A、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   B、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角   C、利用三角形来求角   (5)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角相等或互补.   (6)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aαa∩α=Aaα   (7)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行——没有公共点;αβ   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α∩β=b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我们在学习当中认真预习好新的课程,上课专心听讲;不懂的及时请教老师或者同学。放学回来要认真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并且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好好温习一遍;这样才能把学过的内容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高二数学 必修五知识点 总结 ,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1 1.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an=a1+(n-1)d n=1时a1=S1 n≥2时an=Sn-Sn-1 an=kn+b(k,b为常数)推导过程:an=dn+a1-d令d=k,a1-d=b则得到an=kn+b 2.等差中项 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堪称最简单的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arithmeticmean)。 有关系:A=(a+b)÷2 3.前n项和 倒序相加法推导前n项和公式: Sn=a1+a2+a3+·····+an =a1+(a1+d)+(a1+2d)+······+[a1+(n-1)d]① Sn=an+an-1+an-2+······+a1 =an+(an-d)+(an-2d)+······+[an-(n-1)d]② 由①+②得2Sn=(a1+an)+(a1+an)+······+(a1+an)(n个)=n(a1+an) ∴Sn=n(a1+an)÷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于首末两项的和与项数乘积的一半: Sn=n(a1+an)÷2=na1+n(n-1)d÷2 Sn=dn2÷2+n(a1-d÷2) 亦可得 a1=2sn÷n-an=[sn-n(n-1)d÷2]÷n an=2sn÷n-a1 有趣的是S2n-1=(2n-1)an,S2n+1=(2n+1)an+1 4.等差数列性质 一、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 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二、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 a1+an=a2+an-1=a3+an-2=…=ak+an-k+1,k∈N_ 三、若m,n,p,q∈N_,且m+n=p+q,则有am+an=ap+aq 四、对任意的k∈N_,有 Sk,S2k-Sk,S3k-S2k,…,Snk-S(n-1)k…成等差数列。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2 一、不等关系及不等式知识点 1.不等式的定义 在客观世界中,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用数学符号、、连接两个数或代数式以表示它们之间的不等关系,含有这些不等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两个实数的大小是用实数的运算性质来定义的,有a-baa-b=0a-ba0,则有a/baa/b=1a/ba 3.不等式的性质 (1)对称性:ab (2)传递性:ab,ba (3)可加性:aa+cb+c,ab,ca+c (4)可乘性:ab,cacb0,c0bd; (5)可乘方:a0bn(nN,n (6)可开方:a0 (nN,n2). 注意: 一个技巧 作差法变形的技巧:作差法中变形是关键,常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 一种 方法 待定系数法:求代数式的范围时,先用已知的代数式表示目标式,再利用多项式相等的法则求出参数,最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出目标式的范围.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3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3、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A?BCA?BCA?BC?cos,cos?sin,tan?cot 222222 4、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别为角?、?、C的对边,R为???C的外abc???2R. 接圆的半径,则有sin?sin?sinCsin 5、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化角为边:a?2Rsin?,b?2Rsin?,c?2RsinC; abc,sin??,sinC?; 2R2R2R a?b?cabc???③a:b:c?sin?:sin?:sinC;④. sin??sin??sinCsin?sin?sinC②化边为角:sin??6、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三解)) 7、余弦定理:在???C中,有a?b?c?2bccos?,b?a?c?2accos?, 222222c2?a2?b2?2abcosC. b2?c2?a2a2?c2?b2a2?b2?c2 8、余弦定理的推论:cos??,cos??,cosC?. 2bc2ac2ab(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9、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②已知三边求角) 10、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设a、b、c是???C的角?、?、C 的对边,则: ①若a?b?c,则C?90;②若a?b?c,则C?90; ③若a?b?c,则C?90.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二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 高中数学学霸提分秘籍: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 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总结 ★ 高二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知识点 ★ 高中数学必修5全部公式 ★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 高二数学必修五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 高二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

高中数学有几本书? 必修和选修

数学要学选修和必修两部分,选修3本,必修5本。高中数学人教版教材一共需要学习八本书,必修是一至五,选修是二至四。这个说法可能不是最准确的,也可能文科理科学习的教材不同,而且各所高中学校的学习进度不同,所以学习的高中数学教材也可能会有差异。 高中数学到底学习哪几本书,这个虽然不一而论,但必修科目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必修也是大家必须要学习的,高考必考的内容,学好数学必修科目没商量。高中数学学几本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必修这几本书都学会了。扩展资料:注意事项: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但当处理的题目达到一定量后,决定复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就不再是题目的数量,而在于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解数学题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研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多条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又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一节课与其抓紧时间大汗淋淋地做三十道考查思路重复的题,不如深入透彻地掌握一道典型题要重视和加强选择题的训练和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答案正确,还要学会优化解题过程,追求解题质量,少费时,多办事,以赢得足够的时间思考解答高档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选修有几本都是什么

高中数学共学习11本书,其中必修5本,选修6本。必修课本为必修1、2、3、4、5,选修课本为选修2-1,2-2,2-3,4-1(几何证明选讲),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A版有13本和B版有14本数学1-1 (选修)A版数学1-2 (选修)A版数学2-1 (选修)A版数学2-2 (选修)A版数学2-3 (选修)A版数学3-1 (选修)A版 数学史选讲数学3-4 (选修)A版 对称与群数学4-1 (选修)A版 几何证明选讲数学4-2 (选修)A版 矩阵与变换数学4-4 (选修)A版 坐标与参数方程数学4-5 (选修)A版 不等式选讲数学4-6 (选修)A版 初等数论初步数学4-7 (选修)A版 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数学1-1 (选修)B版数学1-2 (选修)B版数学2-1 (选修)B版数学2-2 (选修)B版数学2-3 (选修)B版数学3-1 (选修)B版 对称与群数学3-4 (选修)B版 数学史选讲数学4-1 (选修)B版 几何证明选讲数学4-2 (选修)B版 矩阵与变换数学4-4 (选修)B版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数学4-5 (选修)B版 不等式选讲数学4-6 (选修)B版数学4-7 (选修)B版 优选法与实验设计初步数学4-9 (选修)B版 风险与决策《高中数学》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制,内容包括《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复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等部分。

上一篇:马拉松证书印错名

下一篇:鳙鱼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