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视频

时间:2024-06-04 11:19:02编辑:奇事君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

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两层意思。第一种佛家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众多,不要贪恋,今天是你的,明天就是别人的。争来争去,到头来谁都不是的。只要心中有佛,其他都是过眼云烟。 2、第二种民间意思,就是说要好好做人,不要色欲成性。为其小儿事情大,为其女人失天下。色致家破,家破因色起。现在很多男女婚内出轨,导致妻离子散。一个好好的家因色而空。色的背后是空,空的背后是色。色即是空的源头,空即是色的结果。商纣王就因贪色败了江山。


电脑的种类有哪些?

电脑的种类有: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1.电脑(Computer)是一种利用电子学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电脑可以分为两部分: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第一台电脑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通用电子计算机。2.人们把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新出现一些新型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1954年5月24日,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

色即是空

看到“色即是空”,你可能以为我要说一些色的事情。

其实这篇还有个副标题,我发布前把它删掉了:中国的佛学和佛教。因为我觉得这个话题太大了。

“色即是空”出自《波若波罗密多心经》,“色”好讲,“空”却难说。

零、佛学和佛教

“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这是冯友兰对宗教的定义,我觉得很贴切。

中国自古有“三教九流”,“三教”即“儒、道、释”。按上面的定义,儒家不能称作宗教。道家是哲学流派,道教是宗教,但二者相去甚远。“释”是佛家,其中有作为哲学的佛学和作为宗教的佛教。

对于宗教的意义,我想从两个方面作为出发点来说。一是在普通生活里,一是在精神世界里,某种意义上它们其实是一样的。

从普通生活来说,人做事的目的通常是达成某种幸福:饱腹是快乐的,饥饿是痛苦的,所以要进食;丰收是快乐的,匮乏是痛苦的,所以要劳作;安逸是快乐的,劳累是痛苦的,所以我们努力工作想要财务自由。我们常常主动选择承担痛苦,为的是获得更长远的幸福。可是吃饱了还会再饿,得到了也可能再失去,即使生活没有痛苦,前面还有死亡在等待——所有的幸福终究是短暂的。既然如此,有没有一种终极的幸福,一旦达到就成为永恒,不再消逝呢?如果有,这才是最终值得追求的东西。宗教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东西。

另一方面,人类的先天欲望之一是追求超出现世的价值。道德价值终究会随着个人的死亡或者人类的灭亡而消逝,假如是这样,似乎应该有种超道德的价值存乎天地之间,若不然,这宇宙又有何意义?这种欲望驱使人类不断求索,宗教则给出了答案。

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紧密相联的,永恒价值和终极存在是一回事。这个答案,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在找,伽利略和爱因斯坦也在找,宗教则声称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但宗教的答案正日渐受到科学的挑战。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宗教,介乎它们之间的是哲学(罗素)。

这里有点题外话,对永恒的信仰似乎是我们的天性,但是不是真的存在“永恒”这样的东西呢?赫拉克利特说万物都在流变中,但流变本身却是永恒的。科学是在变化的现象中,寻找某种永恒的基础,近代物理试图寻找一种统一的理论来描述自然。但正如罗素发问的:“……究竟有没有自然律呢?还是我们信仰自然律仅仅是出于我们爱好秩序的天性呢?……善,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敬,就必须是永恒的吗?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也还是值得追求的吗?”

我以为佛学广博的一个体现就在于思想的庞杂,各个宗派学说虽出同源,但是发展出不同的方向,同时又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吸纳融合,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几乎所有东西方出现过的哲学思想在佛家都能找到呼应。

佛学和佛教的区别,正是哲学和宗教的区别,但在这里我不打算把它们区分的太明确。佛家的概念和思想浩繁纷杂,远不是我这个只接触了皮毛的人能概括的,也远不是一篇短文能够概述清楚的。我只打算表达一些我自己的认识到的观念。中国的佛教有很多流派,它们之间有或大或小的分别,我的认识并不深入,也不加赘述了。

一、佛 - “无缘不能度”

佛不是神或者上帝,而是了脱轮回、悟得真理的人。因此释迦摩尼在佛教里被称作“至圣先师”,而不是“上帝”或“圣父”。 释迦摩尼曾言:一切众生均有佛性,皆当成佛“。佛教的目的,便是教人如何成佛。

成佛是目的,但成佛的方法却各有不同,这正是佛教各宗的差异所在,也是不同的修佛者各自的差异所在。禅宗讲求顿悟,见性成佛;性宗说缘起性空,悟空而成佛;净土宗则称可借他力,念佛即可往生净土……正所谓”一师一经一法门“,似乎有种说法说修佛有 86400 法门,乃因一天有 86400 秒。

对宇宙真理的领悟,便是成佛的过程,这个真理就是所谓的”佛性“,也是”宇宙的心“(冯友兰)。一个人因为有佛性,因此可以领悟宇宙的心,使自己的心与宇宙的心达到同一,就达到了佛的境界。这似乎有点泛神论的味道,像斯宾诺莎的神。

二、业 - “因果不可改”

业是因,报是果,业报亦即因果。业,是一个人的所说、所做甚至所想。他所有的一切动作都是因,而因一定会产生结果。一个人的存在就是一连串的因果,而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造成的结果,而又成为新的结果的原因。万法皆由因缘而生。

这种因果论,与物理学里的因果论似有不同。如果我们认同拉普拉斯或者爱因斯坦的那种机械因果论,一切现象都能找到原因,而原因又能找到新的原因,最终导致我们追问那个最终极的原因,也就是”第一推动“。这样的因果律里面,没有自由意志的位置,一切发生的现象都是因为那个第一原因。但佛教的因果认为人心也是因,人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想法,这些想法都是业,也是因,会产生后果,正所谓“心念不空过”。

与因果相关的,是轮回的学说。

佛教认为众生在“涅槃”成佛之前,都在六道中轮回循环。而一个人所种下的业,都会在未来得到果报,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来世,也可能是更远的来世。因果是不能变更的,有业一定有报,而善业和恶业也不能相抵,它们各有果报。

宗教从根本上来说是出世的,因为宗教提供的幸福或价值不在现世。如果一个教徒追寻宗教价值,那么他的目的应该不在现世。但完全出世的宗教是不能普世的,因此探寻出世价值的方法一定要能够在现世里实践。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终极价值值得追求,很多人甚至不会意识到这种追求。因果和轮回的学说提供了一个好处:如果种下善因,便能得到善果。如果知道能够在来世得到报偿,那么今生的苦难便不再是毫无意义的——至少在绝望中的善良人带来希望,让眼前的生活变得不是那么难以忍耐。反过来想,如果一个人想到今生所受的痛苦,是因为自己前世作恶而造成的,也会觉得心安理得一点吗?

只不过——我常常想——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我们并没有在今生保留任何前世的记忆,可以想象来世的自己似乎也不会有今生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世的我和今生的我,说到底是同一个人吗?为什么我要承受一个自己对其毫无所知的人作恶的后果?而我又为什么要为一个不会知道的人的幸福而承受痛苦呢?

还有一种好处是:一个人如果相信业报,在行为上可能有所忌惮。按照佛教的说法,善恶虽然不能相抵,但结善因却可以“重报轻受”。这间接帮助了寺庙里香火旺盛,因为斋僧供佛是毫无疑问的善业。

佛教弟子除了自身修佛而外,还有一项职责是”普度众生“。”普度众生“是出于佛家的慈悲心或义务呢,还是出于种善因的功利目的,又或者是一种悟道的法门?可能兼而有之,又或者人各有别,我不是很清楚。

三、无明 - “智慧不可赐”

众生的一切痛苦,皆因对宇宙本性的无知,这种无知叫做“无明”。因无明而生”贪嗔痴慢疑“及”不正见“,这是所有烦恼迷妄的根本。

修佛的过程就是要摆脱无明,证得“菩提”。一切佛教宗派的教义和修行,都是为了“菩提”。修行其实就是积累对“菩提”的贡献,避开贪恋的业,最终结果是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即“涅槃”。

禅宗等一些宗派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一般来说,修行是个人的事情,他人是无法代替的。禅师常说一句话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最多能启发,但参悟全在个人。

开悟这个事,让我想起坐禅的时候,大家问师父如何算进入到了“禅定”的状态呢,师父答曰:达到了状态自然就知道了,如果你还不确定,那就是还没有达到。说实话,我倒觉得这真有点像女性的性高潮。

一个人如果修行到了顿悟的边缘,一些机缘可能促使其突然觉悟。”某位禅师要他的弟子考虑某个问题,然后突然用棒子敲他几下,或向他大喝一声。如果棒喝的时机恰好,结果就是弟子发生顿悟。这些事情似乎可以这样解释:施展这样的物理和生理动作,震动了弟子,使他发生了准备已久的心理觉悟“(《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近代著名的高僧虚云大师,据说是在茶杯落地时开悟:“杯子扑落地,响声明历历。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禅宗有种修习的方法,叫做“不修之修”,就是不做任何修行。不修就是不造新业,就是道家的“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事实上人无法什么都不做,而是无心做事。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为,就是有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而无为则是不刻意成佛,“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尊宿语录》)。

四、空 - “真法不可说”

从上面可以看到佛家与道家的相通之处。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翻译佛经里的形而上学的概念,常常借用道家的哲学观念做类比。到了 5 世纪,佛经的翻译大量增加,鸠摩罗什等大师翻译佛经,依然使用道家的术语,但表达的是佛学的内在观念。道家的思想对中国佛学影响深远,可以说中国佛学就是印度佛学与道家哲学的综合。

“空”就是“无”,在中国佛学和佛教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佛家的悟道和道家有一个相同的过程,即从“有”到“无”的过程。这个过程从禅宗著名的六祖之争的故事里可见一斑。

禅宗初祖即菩提达摩,没错就是创立少林七十二绝技、易筋经和洗髓经的那个人。禅宗传至五祖弘忍,弘忍在指定继承人的时候,要求弟子们做”偈“概括禅宗要义。神秀作偈云:

而慧能针对此偈,作偈云:

弘忍赞赏慧能,指定他为继承人,是为六祖。

那什么是“空”呢?

众生皆空,诸相皆空,万法亦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这个意思。“五蕴皆空”的“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色”指物质,即现象世界,“受、想、行、识”指各种精神。

然而说到底,“空”是不可说的。一般来说,可思的对象也是可说的,不可说的对象也是不可思的。“空”或者“无”是这样一种概念,朦胧中你觉得已经思想到它了,但是当你试图把它明确起来的时候,它又已经不是它了。

“相”是虚妄的,“空”才是真实的,但“空”需要在“相”中领悟。悟道要先学诸法,这边是“有”,然后万法皆空,达到“无”。像不像张无忌跟张三丰学太极拳的桥段。

有个成语叫“不落言筌”,出自《庄子》:“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语言是表达意义的载体,一旦领悟了意义本身,就不必拘泥于言语表达。诸多对“空”的类比、比喻,都是为了帮助人领悟“空”的含义,一旦领悟,语言上的比喻则皆可抛开。

又好比学习算术的时候,为了学习 2 + 2 = 4,拿两个石头和两个石头放在一起,得到四个石头。然而 2 + 2 = 4 的理论并不需要石头的存在来支持,领悟了数学的道理,石头便不再重要了。

然而我还是很好奇:无法表达的观念的存在本身是如何确认的?以及,不同的人之间是否能确认悟到的是同一个“道”呢?

“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空即是色》txt全集下载

空即是色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当你失恋了,别人会对你说:前方会有更好的她。当你恋爱了,你会对别人说:眼前的她就是最好的。当你又失恋了,失去了曾今你认为的最好的她,可朋友依旧对你说:前方会有更好的。呵,前方,前方,恋又再恋,分又再分,又能重新出现一个合适自己的她?所以说,适合你的她或他会有很多的。我正上课,外边下雨了。雨,一个蕴含多少幽怨愁情的东西,老天或许注定好了我会与她在这么个雨天相见。我和她是在网上认识的,不过话说回来,网上也没聊过几次,很多很多时候都是直接通电话的。因为我实在无法忍受她那打字速度!后来我才知道,她打字慢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她近视还不带眼镜的缘故,所以打字的时候每打一个字都是如此艰辛,打了一个字后她得再扒到键盘上找寻字母位置,然后平凑出下一个字来,抬头低头的来回搜索间,时间自然消耗了好多。我也近视的,我上网也不带眼镜,可惜我比她好就好在我已经熟悉每个字母按键的位置,打字就不用看键盘了。我一般……

空即是色txt全集下载

空即是色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第十一章没过多久,琳就辞职了。从那时到现在,我再也没有见过她。我的生活又重新回到了老轨道。平淡无味的生活枯燥乏味的工作,中间间或穿插着*和*。可以说这样的生活我很喜欢非常的惬意。没有波折没有感情的纠缠没有战争没有洪水没有瘟疫。我这段时间疯狂的迷恋上了小电影。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看A片的情景。那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我小学。那天,我放学早,蹦蹦跳跳的回到家,家里没人。我看见录像机上放着一盘录像带,就顺手给塞进录像机里。我惬意的拿着冰淇淋边舔边等着看录像。录像开始了,一个外国娘们背着小坤包走进厕所,对着镜子贴花黄。画面粗糙不堪,好像是家用摄像机拍的。我顿时对这个片子失去了兴趣,我象电影大师一样摇着头,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导演的职业水准多么低下。我正准备把录像带给退出来的时候,厕所里进来个男的。当时这个场景严重挑战我的价值观。我张着大嘴目瞪口呆,男的还能进女厕所?那个男的,走到女的身后,就开始掀她的……请采纳

空即是色

这是一种生活态度,虽然不是说很有正能量,只是希望能给生活在低谷,心态在最低层的人一点帮助。很多时候并不是需要用宏大的理想来支撑自己,压迫自己,放开是最适合的方式。

什么叫空即是色,这四个字原文出现在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大乘佛教里最重要的一部典籍,这原文意思我也不列罗了,百度上都有,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由因果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这话颇有唯心论的意思,想到了什么?老子在道德经里也同样有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不是一样的道理?

这句话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当前的困惑,换而言之,我们用另外一个思路来思考现实问题,这仅仅适用于基本解答生活在底层的,仅仅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的思想困惑,为什么生活这么辛苦?不公平待遇?遭人欺负?眼红别人生活好的?当这些问题产生时,你要看到的是这些只是现象,是色,遮挡你看到深处的表象,你要透过这些表象去看到本质,为什么你穷?是你没有文化,没有社会关系,没有足够的努力去做正确的事!为什么会这样,追究根源,是因为你没有认识自己,这就是空!

根源找到了,因为不认识自己,所以无法去做正确的事,让自己踏上正轨,所以无法得到幸福生活!没有或者说不接受良师益友的指导和规劝,是没有办法从起初什么都不懂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空即是色,是一句很有寓意的话,找到你的本质,你的现象生活就会发生肉眼可见的改变。

下一篇将着重讲如何认识自己!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看到的和看不到的,听得到的和听不到的,闻得到的和闻不到的。就是在说物质现象没有恒常不坏的实质,而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因而是空;但空并非“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所谓成住坏空,空是生灭变化之过程;因缘的假象宛然,而且并不妨碍有。不异,即无差别,也就是说,色与空是统一的,是不二的。这句话是出自《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扩展资料:它的后半句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外在、表面、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为空,外在为空。进一步解释,外在为空,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看人看事物遇到迷茫迷惑时,去看本质看内容,从而不被表面与现象所迷惑所困扰,看人看本质,看问题看本质。心经的内涵与本质说的是哲学,即般若(智慧)。佛学常见词汇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从空性中产生或幻化出来;也就是说,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其本性,也就是回归到空性。当色(或有情众生)回归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色不异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是啥意思?

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从空性中产生或幻化出来;也就是说,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扩展资料: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义理。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由因果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色即是空 百度百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1

什么叫色?就是有形相的,有形有相的就谓之色。什么叫空?就是无形相的,无形相的就是空。那怎么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这说的是彻底的一个了义,是究竟的一个真理。
色,我们所有的这个山河、大地、房廊、屋舍,这所有一切都是色。这个色在什么地方呢?色就在这个空里边。这空又在什么地方呢?空也在这个色里边。所以说「色不异空」,色和空是不二,是没有两样的。「空不异色」,这空和色也没有两样,是一个的。这空包着色,这色也包着空,在表面上看是两个,但实际上本来是一个。就拿这张桌子当个色来讲,这张桌子就放在这个地方,这个空的位子就被它占领,没有了。你把这个桌子一拿开,这个地方就空了,空即刻又现出来了。那么没有拿开桌子的时候,这个空有没有呢?也是有的,不过被这个色给占领了,那个空间并不是没有。那么有空的地方有没有色呢?有空的那个地方,也就是色的根本。 
「色即是空」,我们把色分析开,就变成空了。我们这个身体是属于色法,心就属于空法。心法也就是空法,你得到空理,得到真空的理就是心。身体既然是色法,它是由什么而成的呢?是由四大而成的。这个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集聚而成的,这是色。若再把它分析开,四大又各有所还──人到死的时候,火就还于火大,风就还于风大,水还于水大,地还于地大,各有所还,这个色就没有了。虽然现在有这个色相,将来是空的,所以说「色即是空有若无」,虽然是有,也和没有是一样的。 
空不异色体用殊。 空虽然不异色,但是有体、用的分别;空是空体,色是空的用。这体用虽然是两样,可是它本来是一个。
色即是空真源彻。 你若知道色就是空,就「真源彻」,真的源头,你也就得到了,也就彻底明白了。
空即是色妄流枯。 你若明白空即是色,就没有妄想了,所以就「妄源枯」,妄的源流就干枯了。
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可以说是修道得到的一种境界。这色也可以说就是美色。在中文美色就代表男女的问题。你若是真正得到修道的这种境界、这种快乐,和这种色法的快乐是一样的,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修行得到的这种的快乐,比男女问题的那种快乐,还要强胜百千万倍都不止,所以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即色是空。你在色上若能明白空理,不着住,无所执着,不取不舍也不受,这就是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你在空理上得到真正的快乐,就会「妄流枯」,妄想的思想这时候就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得到比那种色的快乐更快乐的了,所以把那种的妄想心就给放下了。 


什么是色即是空?

羌佛作品:《天堂宝物正飞旋》 前面已讲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此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前面是异,后面是这个即是,就更进一步了。那么是说明什么问题呢,是讲明色空之间的关系,不但是不异的,而且是即是,它不但不异、不离开,并且就是它,就我刚才总结的几句,就是它。此经中之指不异者,是不离的意思,就是不离开,它们互不离,即是加深本体一味之定义,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你加深,就告诉你它们本体就是一味,就是一回事。我佛世尊如是说,观世音菩萨如是鉴道,为了让众生不误会经文的真意,就免得把经文的真义误会了,故说即是而阐明真谛之道,彻底说明色空二者,不仅不异、而且即是。就是说佛菩萨哀愍于我们,为了把真理、般若的真理和我们个人的本来面目的真理告诉同学们、告诉所有的众生,为了彻底阐明空色两者不是两者的问题,而是本身一体的问题,所以就进一步用「即是」的道理来给我们说,这里指的「即是」不是说将两个一样的物件并合而言,不是说把两个东西,把这两个杯盖,合并在一起来谈这个问题,而是指的本身就是一个杯盖的问题。比如将你手上的手表,以一同样的手表,同一时出厂、一样的名称、一样的型号,而言「即是」,实际并非即是,实际上它不是即是,因为手表虽同,但终归是两只表。你们大家带来的上海表、或是北京表、或是天霸表,你们两个都是天霸表,同样一样的,你说,哎呀,这只即是那只,那只即是这只,就不对了,何以故?因为是两只表,是牌号相同,但表毕竟是两只。而此指即是者,乃是说明好比你的手表,从正面看是在走分针、秒针,在走时间,听得出「嘀嗒、嘀嗒」的声音,从背面来看,只见图案文字、商标啊、牌号啊,而一无所动。根本没有秒针所动,只听声音,「嘀嗒、嘀嗒、嘀嗒」的在响。因此从正面看是走动表,从背面看是图案表,实质上正面表即是背面表,它们本身就是这个表,背面表呢即是正面表,面相各异,而表本一体。这里就好比是告诉你们,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就是色,色就是空。你从凡夫眼见所看,实在的物体,圣人眼见所看,是虚幻的结构,而虚幻的结构即是真空,真空即呈现的幻有之妙用,差距就在这里,是一回事啊。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复如是也。同样就是我刚才说这个道理。永嘉禅师说:「色外无空。故色即是空。」色外没有空的,就是说离开色体以外,离开无常之体,是没有空的。那一个空叫什么空?那是外道的邪门歪道空,这叫落入断边之空。乃至前念已去,后念未生,是验空见,并非当体即空。「空外无色,故空即是色。」空外也没有色的,永嘉禅师告诉。色即是空者,指情器二界本体属空。就是说情器二界啊,它们的本体属于空的,皆因众生执幻为实,以幻障空。就执幻化为实体,以幻障碍了空体,为什么以幻障了空了呢?是由于六根着六尘,着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把色声香味触法执着到,这样使用,然后自性不空,五蕴实有造成的,这样子空寂不下来,所以才认为外色一切是实在的。但要知其色障其空不灭空,虽然障了空,但是空没有灭掉的,故不须灭色后方能空,所以不能把色灭了以后,然后才能空,因为它障空虽然障了,但是空并没有灭的。比如说你们坐在这个佛堂里头,把空障到的,你们的本体有碍之物,有碍之色体,但是它不灭空,空并没有灭的,因为你们本体属空,虽然你们全部把它障到了,但是空照常如如不动的,它并没有受到任何干扰,本体上实质是空的,故不须灭色后方能空,不能把色灭了再空。一切有为法皆属无常,有情决定死,无情决定灭,无有一幻化属实。如水中月,夜来则明,天明则无,虽有色见本非实有,水中何来有月,镜中见相,何来有相,但知色依空显,色空不异。就是知道了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虽然在这儿出现了,它在无常,本身就不是你本体,它本身就在无常变化。说你本体的时间又没有了,这三世之法你们听到过的啊,而且当体即空的道理是大乘观的,如来正谛也可以说中观,亦可说它空观,更说明了这个问题,三世一切这个析空观的道理还是小乘的,如果你懂得大乘,你就更能听懂我这后面讲的道理了。有情决定死,无情决定灭,无有一幻化是属实在的,没有一个东西是实在的,就好像水中的月亮,晚上一来的时候,月亮在水里就看得清清楚楚的,但是顷刻之间天亮以后,一下儿就没有了。虽有色见,本非实有。虽然这里面存在,但实际上它并没有的,水中没有月亮的。镜中我们看到的相,相也不在镜中,那是光所反映成的幻化假相,根本没有什么相。 但知色依空显,色空不异。就是说但是你知道,色是依附在空上显出来的,比如说我们刚才坐在这儿,坐在这儿,我们站在这整个物体的中间,那么就依空显出来,依空显色,所以色空并不异。如地大之色,所建之楼,十八层立。就比如说我们修个房子,修了十八层,当显十八层楼之相,就是说具体相就依这个空就显起来了,依空显楼,就依附在空间就建立了这个楼,不说空间,就是土地都要依附一个多少亩,然后才修个十八层的楼,你没有那片空间土地,楼还修不起来,当然要有一片空间了,我这是随便插一句进来的呵。拆去一层,则有一丈的虚空,如果我们把这一层楼拆掉,这一丈的虚空马上就存在了,所以它从来没有把虚空破坏过,那么十七层楼虽然未拆,它本体也是空。十七全拆呢,当体楼无,就没有了这个楼,所以叫顿然无相。空本在楼台色相之中,就是说空本身就建立在楼台的色相之中的,楼台依附于空成立的,并非拆楼之后另有虚空产生,不是拆了楼要多一个虚空出来,原有就是虚空。而知虚空原始性空,就是说虚空原来原始本身就存在的。楼台幻显,亦不碍空,楼是幻显,它不碍其空,故知色即是空也,所以知道色即是空。这里同学们最容易混淆了,你们最容易认为讲空、讲空,就讲在虚空去了,这里打的是譬喻,空性不是指的虚空,也不是指的断妄,同学们一定要慎重注意这个问题啊,是指般若观照之真空,而不是指空间的虚空呵。般若观照的妙有真空,不是空无真空,是妙有的真空实相,也就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互相不异的境界,是讲的「即是」的境界。 空即是色,此空非世间所见宇宙天空,不是我们世间所看到的宇宙天空,亦非空无所有之空,不是空得来什么都没有的空,就是说下面讲的空即是色啊。故不落断顽之空。所以,同学们啊,我们指的空,不是世间上看到的空,不是宇宙的天空,不是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的空,因此不落在断边的空里头去,也不落在顽空,顽空就是死水真空,什么没有的空里头去。所指空者,乃自性本来面目,这里阐述清楚了,是你们的自性本来面目,这里讲的空是,般若真空,它叫做。此指色者,亦非世间见执之色。也不是你们眼睛看到的这些颜色和无表色的色体啊,不是。乃应无所住之真如妙色,就是说不执着境界,万有不执之真如妙色,不是你们眼睛看到的色,这两句尤为重要,值得你们回光返照!空中遍含一切色,古德引喻《楞严经》云:「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古德引用《楞严经》告诉我们,性空本身是真色,真色也是性空;清净本然,而所指的清净就是本身无着无相,无有幻相,无得之相。周遍法界,所谓法界就是无边境界,无边,佛菩萨的了脱生死,圆满法界,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法界之无边。 空色二法譬如水与波,就是水啊跟波浪一样,水作本性(空),水呢就好比是本性,把它当成空,波为物相(色),波就是物体之现象、动相,就当成色,因为它动起了。波起时则不见水之透明,波起的时候,水的透明就看不到了,水底下的鱼也看不到了,着色时则不见本来面目,我们着色的时候呢,就是把自己的幻相境界一执着的时候,本来面目马上就没有了。但是反转过来,波起动的时候,水同样还是水,它没有变的,因此着色的时候呢,同样本来面目也没有变。故知波与水本来一体无二,空色之道,亦复如是,所以菩萨告之空即是色,所以说我们执着幻有,当凡夫的时候我们本来面目从来没有、同样没有破坏的,同样存在的,只能说是执着了,是以凡夫心识分别,六根、五蕴在互用,因此本来面目才不能呈现的。能悟此理,则知观空非空不住色。如果能悟到这个理以后啊,尤为十分重要的精辟,叫做「观空非空不住色」,观空啊,不是的执着于空境的意念,不住色,就是不执着色。「见色非色不落空」,见色就不是色,本身是空,但是不着其空,因此叫不落空。空色不异是明道,不住断常二边中。就是说空色互相不异,而空即是色,因此不住在断边和常边这两种境界里头。此理正说明真空非空具足妙有,妙有非有当体即空。这两句话就总结了般若的境界,真空非空,真正的般若空,不空,具足妙有,妙有非有当体即空,妙有又并不是有,而当体就是空。 凡认色是色、空是空、色空分割,不知色空相即之鉴者,均为外道或小乘,是无法起用观照般若,以于开敷实相般若之境的。这个道理啊,告诉我们真空和妙有的关系,真正的般若不能单独去取色,或者是取空,而空里头就含色,色里头就含空,空色是互即的,互即不离,也就是说具体的现象、摆着的实物、以及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含藏着空理,而且本身就是空。如果说把它分割开来,认实物为实物,那么要把实物断掉,然后才能空,或者空出现,实物才能自然消灭,这就叫做色空分割。这种不知色空相即之鉴地呢,都是外道或者是小乘。外道就是指的佛教之外的道、普通境界,再高一点无非就是罗汉,但是都称为小乘,他们是无法起用真正的无上智慧、观照般若、实相理体的,就根本不可能以观照般若进入文字般若的,以文字般若悟彻实相般若之理,由实相般若之理返照实相之境,而于境当中不执着,得到般若的至高无上圣境界的。 凡夫若欲脱离苦恼,首先必了知色不异空,即可依法断除世间尘劳之恋欲,亦可不执荣华富贵、色情财物之无常空相。如果明白了这个真空妙有之间的关系,那么自证菩提之境。但是反转过来,不明白就等于是凡夫,但凡夫要想脱离苦恼,首先必须要了知色是不能离开空的,空也不能离开色的,色就是空,空即是色。证到这一步以后,就包括外道小乘都可以转境,那么就可以依法断除世间尘劳的恋欲,就是红尘之中的一切苦恼、烦恼,均能断除,一切恋情、爱欲、食欲都可以断除,亦可不执荣华富贵,就包括当官发财、荣华富贵,同样不予执着。对于色情财物,一下断而空相并且了解它的真含之质是无常性的,是在成住坏空的变化。 若要证达般若定,首先得以文字般若,了其菩萨所说义趣,则可行观照般若之真照,以观照般若之真照,则可夺取实相般若之事理。凡是众生,或是阿罗汉,以及菩萨,如果要证到般若的定,除了般若的见与悟、对般若的认识以外,还要怎样住在般若当中如如不动,住在般若当中能如如不动,坚持在般若这么一个觉照之中,就叫般若定。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呢,就是首先得依文字般若,就是说先把书本的文字境界、文字内容全部弄通以后,了解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般若的真实不虚之谛,得其义谛以后,才可以进行观照般若的真照,配合修行、施法,观照般若的作用才能产生,才能真正把观照般若运用而得到正知正见的境界。得到了正知正见的观照般若境界以后,再来在这个观照般若的境界前提下,以观照般若的真照呢,就可以夺取真正的实相般若了,夺取实相般若的事与理。所谓事就是具体的境界,具体证到的功夫、功用,所谓理就是般若的理论境界,般若智和实相境,圆融不二的道理就叫理。于此自然了知空不异色,在这个前提下,自然就明白了空不异色,空就不异、离于色,故不起灭尽定。什么叫灭尽定?灭尽定啊,在我们同学们当中,有的同学已经认为定境是一种灭尽定,就是把万念都空完,空得来空空无也,而把所有事相都丢光,丢得来什么都没有,就进入如木头、如石头,什么知觉都没有的这么一个众生境界,这就叫做灭尽定。那么明白了这个空不异于色,就是说啊色内藏空,空中取色、色即妙有,得知这个境界以后啊,就不会落入灭尽定、落入断边和顽空里头去了。 这里简单给同学们阐述一下断边与顽见之空,断边就是断见,断即是断灭一切世间有为法,把所有一切世间有为法都观成无因果自性的,彻底把它断完,断灭,什么都没有,断灭一切,自然就落入一种空中,这种空就叫死空,死空就是一种顽空境界。自性进入死空以后,就什么用都不会产生,就只晓得空捞捞的,一切皆空,空得来什么趣味、什么觉受、什么圣量、什么佛菩萨的意境滋味都没有了。进入顽空以后啊,往往就莫如不学佛,莫如在世间上做自己的世俗事情,因为顽空就等于是一个死东西,等于是一个泥巴坨坨摆在那儿,还有什么觉受呢?有什么成就圣境可享呢?学佛的目的是要以般若智照,照到实相真如之境以后,于实相真如之境当中不执着,产生妙用,一体皆空,全体大用,就是一相皆空才全体大用,福乐无量,到时候所谓大用就是无一事可以不做、无一事可以不用。这里同学们慢慢回忆,前两天,很多同学慢慢理解,理解就理解在顽空里头去了,那么今天又让你们从顽空里头走出来。所以说,你们的般若听懂没有,你们最清楚你们自己的境界,如果前两天听我讲了,把它体会成顽空滋味的这么一种同学,就证明你般若见道还没有得到。般若不是什么都空光、空完、空得来什么都没有,而是全体大用。人,众生只能一意一用,喝茶的时候就只晓得享受茶,分析茶的滋味,这就叫一用。看戏的时间就只晓得看戏,就不可能去看电影。那么真正得到全体大用,就刹那能做无量的事情,能做几十件、几百件、几千件、几万件、甚至于数不清件数的事情,这叫做全体大用,无一处不可以不做自己的事情,无一处不可以不享受一切幸福,这才是我们佛菩萨的般若智照、实相境的功用,这才是了生脱死的佛法的受用。 这里就彻底给同学们阐明了学佛不是要你修得来死砣砣一个,而最后证到的作用是幸福的、随心所欲的、心转外境的、全体大用的。此时现诸威仪,作诸事理,本来不动,整日奔操尘劳,皆为渡生,处处所做世俗,而为胜义之谛。那么到了这一步以后,不落入断顽二空了,证到般若境以后呢,这个时候啊我们现出的一切威仪、一切事项、一切庄严之举动、说法之举动、作一切事情,包括世间上的所有一切事情,那么本来面目是不动的,他是处于本来面目而在应酬于世俗,整日奔操尘劳,皆为渡生,整天忙得不得了,全部事业都花在普渡众生的事业上的,哪怕就是在地底下捡个石头起来,也是为渡众生,喝一口水也是为渡众生,做一切事情皆是为渡众生,均于法性真如利诸有情。那么很多同学就会想了,这怎么叫做渡众生呢?他就不知道渡众生是不能离开世间法去渡的,渡众生要建立世间法的基础和基因,不建立世间法的基础、基因,是渡不了众生的,因此建立一切基因就是渡众生必须具备的。那么这个基因最基本的也就是要先把每一件事情做成。比如说,有的人他在修行之中,随时随地处处都注意自己的行动和境界,那么整天束缚到,什么事都不做,实际上这不是渡众生。而真正地渡众生的人,他每天进入般若智慧以后啊,什么事都在做,包括做业务也好,乃至于做生意也好,乃至于处理一切事务,包括写文章展显五明等等等等等等,都在为渡众生而服务。因为他的前提是必须要建立在把事情做好,不能遭到世俗的一切纠缠、一切世俗的违缘魔,然后建立了环境、条件、基础、自由的境界,在这种前提下,才能渡脱众生。甚至于今天上街扯一件很漂亮的衣服来穿上,西装革履,也是为渡众生。有的人说不对哟,那不是,那是贪着的嘛!不妥、错了,因为证悟般若境界以后,他穿衣服跟你们穿衣服不同,他穿的衣服是为了塑造威仪,他的五明是般若智慧的生发,表显的是佛菩萨的能力,超过凡夫的能力,而不是凡夫无实空洞的演说,是实际的佛法智慧成果以让众生鉴定,故亦称成就威仪。穿衣服也是为了现出具体的威仪形象,那么这个时候,应有的众生才觉得他,嗯,这个人呢还挺爱干净,并且有超凡的本事,至少从心理上才能摄受于他。或者在相应的情况下众生有多种心理,有的众生想:嗯,他穿的穷丝褴褛的,肯定是来骗钱的,骗我们钱。所以连话都不想听你的,你就渡不到他了。因此,一切威仪都是为了摄受众生,有多种原因,跟世俗是两回事。所以作诸事理、本来不动,本来面目是不动的,整日奔操尘劳,皆为渡生,原因就在这里。处处所做的世俗呢而为胜义之谛,虽然是做的世俗,那么都是胜义谛相,都是为了佛法,都是为了利益渡脱众生,才做这一切事情,因此它是胜义的,胜义即是解脱之义,即是指佛法、佛事里头的胜义之谛。故古德云:「居空而万行繁与。涉有而一道清净。」即顿超外道小乘之执也。在大德里头,就是古代大德啊,他们有这样的说法,居空呢万行繁与,就是说住在空境里头啊,并不是如如不动,而一切事务都要做。涉有呢,而一道清净,虽然在做一切事情,但是他的菩提正行,就是说般若正智啊,从来没有半分半毫昏沉的时候,因为他是住在般若境界里头的,因此称为涉有而一道清净。到了这个地步以后,自然直接就顿超小乘的执了,那么小乘是人我之空,但是还有法执未空,因此能做到这一点,法也就不能造成执着了。 若证达实相圆满妙智般若,于色空相即平等一如,则渡脱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可渡,修达如来功德,而实无有德所存。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听啊,这个很不容易体会到的。如果说证达实相圆满妙智般若以后啊,证到这个境界以后,就是圆满妙智般若啊,应该说是等妙觉或者是佛的境界,才能称圆满,或佛的境界是无上圆满,证到这么一个般若境界以后呢,色空相即平等一如了,就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自然圆融无二,则渡脱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可渡,此时自然就进入了能渡一切众生。但是虽然在渡一切众生,在他的概念里头已经不存在意识、已经不存在有概念所存在,而处处是以圆满般若智照去渡的,因此圆满般若智照里头不管渡脱多少众生,本来就无名数,无名相、无时间,所以渡了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可渡,因此进入这步境界也可以称为「上无诸佛可成,下无众生可渡」,上没有诸佛菩萨存在,下没有一切众生可要渡的,连诸佛菩萨都没有,众生也没有,这是一个般若实相境的圆满境界。但是处处奔操尘劳,又未曾落入凡俗,这也是般若境界的一个圆满过程。这里啊,要证到这么一种境界,不是凭你们的意识、六识分析即能解决的问题,要必须住进般若境界里头,才能真正证到这步。修达如来的功德,而实无有德所存。到了这个时候,进入般若实相境了,那么圆满的般若实相境,当然是如来功德所积聚而修成的,但是又无有功德所存,为什么?一有功德所存即落入凡夫盖障,有意念、有分别才有功德,此时此地无意念、无分别,故而无有功德所存。于此则超越菩萨,马上就超越了菩萨,登达佛地圆满究竟彼岸,此时就能证到如来的境界,就证到跟佛一样的境界,直超菩萨境界,那么,就可以证到观世音菩萨这样的佛境。 上面讲的是色,在色法上已经过了关以后啊,至于心法上自然迎刃而解。那么怎样迎刃而解呢?我们最重要的要注意,就是一念观心为是。这个一念观心啊非同小可,不要随便想到它一念观心,把它念过去。一念不动而住入般若叫做一念观心,一念不生而于般若不入昏沉、不着睡眠、不入散乱、不入掉举,于般若正性之中空有无碍,则是一念观心。能证到这么一种境界,自然就能得到如来胜境,但是逐步逐步进入,也不是一下就能进入证到的。 本文摘录自《藉心经说真谛》圣著 (P320-331) 部分内容。但若要悟彻佛说真谛,避免断章取义,还需完整恭闻学习佛陀说法、佛书经论,闻思修学,依教奉行,修行学法,如法修持,方可得到大受用大解脱。

上一篇:美安全顾问提辞呈

下一篇:蜡笔小小生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