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曲

时间:2024-06-03 12:10:24编辑:奇事君

埙曲的经典埙曲作品

经典的埙曲有:《楚歌》、《妆台秋思》、《杏花天影》、《阳关三叠》相关介绍:1.楚歌:楚歌是中国古代楚地的土风歌谣。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秦末汉初最为盛行。楚歌在汉代十分流行。2.妆台秋思: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后改编为箫独奏曲、埙曲等版本。3.杏花天影:古代中国歌曲。收入《白石道人歌曲》。歌前小序说,这是作者从汉口乘船路过南京时,北望淮楚一带自然美景所生发的感触。4.阳关三叠:《阳关三叠》古琴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扩展资料在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中,埙是最古老的一种,其主要发展阶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显带有商周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所以埙特别擅长抒发哀怨之情和制造肃穆、旷古、凄厉的特殊效果,到了现代,在演奏家和制作师的共同努力下,埙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埙乐也不断丰富。埙是古代就流行的乐器之一,属于吹奏鸣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续至今。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八孔等。吹奏名家:曹正、陈重、王其书、张荣华、陆金山、赵良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埙曲

埙演奏的经典曲目

埙演奏的经典曲目有《渭水吟》、《古渡秋》、《望月》、《相思的雨》、《卧龙吟》等。1、《渭水吟》:渭水浊兮,浊兮我吟;吟水滔滔,滔滔我心。繁华灯往,往之吾惘,惘兮弥望;弥望云方。云方雨黯,黯色乌光。渭水涛涛,涛涛我吟。吟水汤汤,汤汤我心。我心彷徨,彷徨人去。人去留心,心似秋水;秋水叠波,叠波断肠。渭水渺渺,渺渺我吟;吟水霄汉,霄汉迢迢。迢迢星斗,我在何方,何方枫叶,落地为乡;乡风遒劲,劲把徜徉!2、《古渡秋》:音乐是由全国埙演奏名家刘宽忍先生整理、挖掘、编曲并演奏的艺术名曲,其曲悠远中展现出历史的深邃,厚重里蕴含着文化的灿烂,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诗章,在优美的旋律中,随着音乐,把我们带入历史久远,文化厚重的咸阳,让我们慢慢品味咸阳这座享誉世界历史名城的魅力和韵味。3、《望月》:出自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同名散文。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4、《相思的雨》:是歌手门丽和笑天演唱的歌曲,笑天作词作曲,91音乐编曲。5、《卧龙吟》:《有为歌》又名《卧龙吟》,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一首插曲。由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戴建明演唱,李一丁配乐完成。这首歌出现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第二十七集诸葛亮出山的一段情景中。

最近很火的一首埙曲叫什么

《漠河舞厅》。《漠河舞厅》这首乐曲音域较宽,超过两个八度,使用双腔葫芦埙来吹奏是最好的选择。开始运用全按作5指法吹奏曲谱中的F调部分,转降B调时用全按作2指法来演奏。埙简介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乃是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市场上不常见)。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埙同壎xūn形声。从土,熏声。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又叫“陶埙”) 同本义 [an egg-shaped,holed wind instrument]。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

中国古埙十大名曲有那些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伯牙在江边抚琴,唯钟子期从中听懂山之雄浑、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一叶扁舟,一点渔火,在月下随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轻度,清奇挺拔。离乡背井的凄凉中夹杂着离别后的思念,如泣如诉,身陷十面埋伏,耳听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气短,别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风秋夜长,孑影徘徊思故乡,如此寂寞,卿何以堪。自嵇康辞世,从此而绝的广陵散,再现当年聂政刺王的侠肝义胆,今人有兴有幸得见,可谓幸甚。扩展资料:《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又名《夕阳箫鼓》、《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汉宫秋月》——崇明派琵琶曲。《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阳春白雪》——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独奏古曲。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渔樵问答》——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三十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歌词。乐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中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胡笳十八拍》——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传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现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谱》载录最早。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详。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广为流传,并有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对于曲情的理解,有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寓鹄鸿之志的;也有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调基调静美,静中有动,旋律起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十面埋伏》——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明《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记载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两军决斗是,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金、剑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十大古曲

古埙名曲有哪些

1、高山流水
  传说春秋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乐曲简介: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朝《神奇秘谱》,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朝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
  。《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2、广陵散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乐曲简介:
  广陵散: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操。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谱》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
  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己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近代琴家杨时百,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3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乐曲简介: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朝陈立昂之说;宋朝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4、十面埋伏乐
  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亥下最后决战的情景 。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乐曲简介:
  《十面埋伏》是蓍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前身是明代的《楚汉》。
  十面埋伏: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故事性极强。
  曲谱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华秋萍的《琵琶谱》,而在此谱之前,只有描绘同样题材的《楚汉》。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5、渔樵问答
  此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之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乐曲简介: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夕阳箫鼓
  是抒情写意的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
  乐曲简介:
  《夕阳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传。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丝竹合奏。
  夕阳箫鼓: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曲名《浔阳琵琶》;1929年沈浩初在编《养正轩琵琶谱》时,曲名叫《夕阳箫鼓》。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中央广播乐团民族管弦乐队指挥家、民乐大师彭修文对此曲的艺术处理极其细腻,他充分运用大乐队拥有丰富的乐器色彩,巧加编配,乐器时增时减,使乐队音响富有高、低、浓、淡、厚、薄的变化,层次分明;在音乐表现方面,既发扬古典音韵优雅的格调,又使音乐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富有生气。
  中国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将此曲改为吉它独奏曲《浔阳夜月》,在1988年广东、香港、澳门举办的吉它大赛中获古典吉它冠军。而黎海英则将它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
  7、汉宫秋月
  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乐曲简介: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及演奏形式,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A宫),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沈其昌《瀛州古调》(1916年编)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G宫)。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琵琶曲《汉宫秋月》:又名《陈隋》。以歌舞形象写后宫寂寥,更显清怨抑郁,有不同传谱。目前一般是据无锡吴畹卿所传,但刘德海加上了许多音色变化及意向铺衍的指法,一吟三叹,情景兼备,很有感染力。
  8、梅花三弄
  乐曲简介: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编而来,
  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刘宋鲍照《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难以定论)。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音调取自此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词《咏梅》。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桓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9、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荡涤之意,“白雪”取懔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乐曲简介:
  《阳春白雪》是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
  阳春白雪: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
  《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乐谱。《小阳春》是汪昱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这里介绍的是《小阳春》。
  10、胡笳十八拍
  东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双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乐曲简介: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
  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笳哀声之故。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代《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传较为广泛,尤以《王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
  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谁推荐一下埙名曲

主要的埙曲有:《楚歌》、《妆台秋思》、 《风竹》、《敖包祭》、《伤别离》、

《幽谷》、《杏花天影》、《问天》(张维良. 新音乐系列个人专辑 . 埙的世

界)、《刘宽忍笛埙独奏辑》、《苏武牧羊》、《阳关三叠》、《唐乐》、《风》

、《悲风》、《哀郢》等。


风竹 刘宽忍 曲

风来竹面,吹动亘古的思念;雁过长空,带走今人的惆怅。天地悠悠,溢着豪情

满怀,难却柔情万种,尽散在风声、竹影、月色里……


 
楚 歌 陈重、杜次文 编曲

"灯暗数行虞氏泪,夜深四面楚歌声。"

根据传统琵琶大曲《霸王卸甲》中部分段落改编而成。乐曲描写了公元前202年

楚汉相争,刘邦十面埋伏将霸王项羽困于垓下,汉营里传出楚歌声,使楚军将士

思乡厌战,霸王知大势已去,与爱姬诀别的悲怆凄婉的动人故事。


 
相 和 张维良 曲

《诗经》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音"迟")。乐曲表现了兄弟和睦相处的意境。


 
妆台秋思 古曲 杜次文 编曲

取材于琵琶曲《塞上曲》,描写了昭君初至塞上,在梳妆台前,望窗外雁过声

声,勾起无限的乡思……


 
伤别离 曹节 曲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人生自古伤

离别,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幽 谷 曹节 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曲抒发了作者虽

身居闹市,仍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田园世界。


 
杏花天影 (宋)姜夔 曲

何处玉箫天似水,琼花一夜白如冰。该曲幽静、疏雅,又略带一点淡淡的离愁。


 
苏武牧羊 古曲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雁群汉关飞。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守空帏……


 
阳关三叠 古曲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歌曲,今存琴歌谱。歌词据王

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发展而成。诗中“西出阳关无故人”句重复三次

,故名《阳关三叠》。


 
暗 香 古曲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古曲多写离情别绪,月色黄昏时,长记携手处。“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


 
敖包祭 张福全、李镇

用埙来演奏蒙古族音乐,充分表达对往昔辉煌历史的赞叹与对民族英雄崛

起与沉沦的感怀,全曲发人无限深思。


 
秋 风 张维良 曲

秋风起了,委婉的埙扬起昨日的遐思。秋叶落了,清丽的筝扫过满地的金黄……


 
罗衣 清宫音乐 孙贵生改编

红泥香径,碧水幽栏,罗绮锦缎,华彩缤纷,汇成红桑碧浪

火树银桥,火树银花,轻歌漫舞,娱乐升平之音。



伯牙悼子期 古曲

一曲高山流水,令士大夫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成为莫逆。相约来年再述衷肠,

不幸子期已逝,伯牙痛失知己,在墓前+弹此一曲,愤然摔琴,自此绝弦。令

人肠断的真挚友谊,感人至深的千古绝唱。


平沙落雁 古曲

寥阔江天,风静沙平,鸿雁将南,此去万里。此所谓物我两忘,清虚远淡之

境,借鸿鹄远志比喻逸士胸怀。



南乡小调 彭先诚 曲

暖风拂面,游客忘归。一曲吹不尽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


哀 郢 国富、赵良山曲

乐曲依据爱国诗人屈原名作“哀郢”词意而作,表现了屈原在被放逐途中,

远离国都却依然忧国忧民的情怀。


[埙]独奏曲有什么好听的曲子?

有的乐器可以独立的同时演奏旋律和声,不需要其他乐器进行伴奏,而有的乐器需要有其他乐器伴奏。大多数独奏乐器都是用钢琴进行伴奏。1、《魔笛变奏曲》与贝多芬大致同期的索尔,是将古典派高格调音乐变为吉他演奏曲目的大音乐家。有为数众多的吉他音乐小品及奏鸣曲每首曲子将具有令人百听不厌的深度。此魔笛变奏曲,原是莫扎特的“魔笛主题变奏曲”,经过苏路的艺术加工改编,施以纤细的吉他技巧,使之成为具有灿烂华丽风格的抒情吉他曲。2、《爱的罗曼史》《爱的罗曼史》原为一首西班牙民谣,后被作为电影被禁止的游戏中的主题曲,那鲁西苏-伊卫培斯将此曲改编成吉他独奏曲。曲中的旋律在分散和音中缓缓流出,充满温柔和浪漫的气息,是吉他曲中的一首不朽名作。演奏中应注意旋律部分使用靠弦,突出主旋律。3、《阿尔汉布拉宫的回忆》这是泰雷加的杰作中的杰作。阿尔汉布拉宫在西班牙格拉那达,是一座著名的古代宫殿。这首曲描写了对阿尔汉布拉宫的印象和回忆,全曲用轮指弹奏,从而流露出颤动性的抒情曲调,既精妙地描画出阿尔汉布拉宫宫殿的景致,又给人以深的感受和回想。4、《阿拉伯风格绮想曲》《阿拉伯风格绮想曲》也是有近代吉他“音乐之父”之称的泰雷加作品中的杰作,他和别的古典派作曲家不同,很少写奏鸣曲或协奏曲等室内作品,而专注于活用了吉他音色的小品之作曲和编曲,这首曲子中飘忽变化的旋律,表现了抒情悠扬的小夜曲风格,使人在广阔音域中欣赏到吉他的美妙的音色。5、《泪》也称“眼泪“,这是在小品中继续追求吉他音调色彩的泰雷加的作品里,最能显示泰雷加风格的一首曲,这首曲是二段休体形式,全曲只有十六小节。这首曲通过对六条弦的交替弹奏。表现出吉他多姿多彩的风格和美妙的音响。虽然歌曲名称叫“泪”,但并不是表现悲哀的泪,而是描写出小孩流出的天真可爱的眼泪的声音。情感艺术:1、音乐又是一种听觉艺术。心理学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诉我们,一定距离内的各种外在刺激中,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它能够迫使人们的听觉器官去接受声音,这决定了听觉艺术较之视觉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2、音乐只能用声音来表现,用听觉来感受,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们在创作和欣赏音乐时,大脑皮层上只有与听觉相对应的部位是兴奋的,而其他部位都处于抑制状态之中。3、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是单纯的听觉感受,而是整体的感受。同样,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虽然主要是通过听觉的渠道,接受的是听觉的刺激,但由于通感的作用,也可能引起视觉意象,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引起强烈的感情反应。

埙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埙是古术乐器,关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古乐器出现在6700多年前的中国。在西安半坡出土的原始社会中,这种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存在了。在当时,它被用作一种类似牛角的工具,用来聚集人们进行狩猎。当时只有一个小3度的洞,后来发展成乐器用。到了商代,已经发展到五孔,成为正式的乐器使用。但由于五孔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明清时期就失传了。埙形状有很多种,管状,橄榄形,鱼形,圆锥形。顶部有吹孔,有的骨灰盒体没有音孔,有的有几个音孔,多为陶瓷制品。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棺椁是7000多年前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椭圆形单孔陶制棺椁。半坡村西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两个陶制骨灰盒已有6700多年的历史。一个没有音孔,一个有音孔,可以吹出三度音程,也就是两个音。大约四五千年前,在山西省万全县井村和太原市郊区义井村发现了一个双色孔陶制骨灰盒。它能演奏三种音调。进入奴隶社会后,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平民墓葬中出土了20多件彩陶骨灰盒。其形制为鱼形,口为吹孔,棺体上有三个音孔,可吹出do、mi、sol、la四个音,相当于后世的五声音阶,有的甚至能吹出fa音。表演者在国外表演过,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从半坡到汉唐,骨灰盒经历了从单音孔到多音孔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可以表现雅、美、悲、深、苍凉的乐器。被封建帝王命名为“雅乐”,盛行于宫廷。《诗经·潇雅》中有“伯之炊炊,钟之炊迟”的记载,描述了古代宫廷礼仪中炊的表演。在这条遗留着古代文化韵味的古街上,埙已经变成了旅游商品跟陶质工艺品。但作为乐器,这些出自制陶艺人手中的埙,还不能够被称为乐器。它们只能吹出基本的音阶,不论是在音域、音色还是工艺制作上都不够规范。

用埙吹奏的曲子有哪些

有《楚歌》、《苏武牧羊》和《问天》等。秦源陶埙的音程、音色和音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演奏曲目有《楚歌》、《苏武牧羊》和《问天》等。1993年,埙乐大师刘宽忍与当代作家贾平凹出版了埙乐专辑。1997年,张维良出了第一张埙乐专辑《问天》。福娃埙是制埙大师张荣华为奥运会特制且仅此一套的彩陶埙。扩展资料:吹埙的注意事项(身体姿势、持埙方法、演奏口形)身体姿势:坐式要求身体放松坐在椅子上,座位的高低要适宜,身体要正,两腿自然分开着地。坐在凳面三分之二处,切忌坐满整个椅子。立式要求身体站立,两脚稍分开或一脚稍前,一脚稍后。双手持埙,将吹孔对准风门,头要正,双臂张开约45度角,两肘下垂。全身自然放松成垂直状,确保气息通畅。持埙方法:手指自然弯曲,指肚按孔。手指按孔要严实,不能漏气。开孔时手指不宜抬得过高或过低,过高影响演奏速度,过低影响音准。一般手指抬到距离埙体音孔上方2-3厘米即可。演奏口型:埙的演奏口形是通过唇肌,口轮匝肌与面部肌肉的协同动作完成的。口形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吹埙的音色、音准以及强弱控制能力。演奏时,唇部肌肉自然贴住牙床,两边嘴角适当收缩(呈微笑状),使上下唇的力点向中间依靠,双唇中央形成椭圆形风门,口腔扩张。舌自然平伸。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埙

离别的伤愁

前几天还是车水马龙,被围的水泄不通的街道好像突然被打通了一般流畅,小镇又恢复到了以前,能见到最多的就是一堆堆的行李跟离别的人们   

那是大年初三的时候,就在清晨6点多,我还在被窝里睡得正熟,突然被外面汽车的声音还有人们的嘈杂声给吵醒了,我仔细的听着,只清晰的听到最后一句,妈,我走了,你回吧。妈妈稍带哽咽的说,路上小心点。话虽不多,但我想他们内心肯定是受了很大的煎熬。这不由得使躺在床上的我思绪一下回到自己头一次离开妈妈的时候

那是大姐结完婚第二天,领着姐夫回门,我饭都没吃完,车已经在外面等候了,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强忍着快要流下来的眼泪,故作轻松的说,妈我走了,都别送我了,大姐把我送到门口,好像看出点什么,对我说,没事的,就当锻炼了,没多长时间就回来了,我没说话,只是嗯。等上了车,我终于憋不住了,眼泪控制不住的往下掉,我想此刻妈妈在家里肯定也伤心,只是不想让我看见,所以才没出来

离别只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见

每一次的重逢都饱含了离别时候的心酸,不舍,虽然已经没有了十几岁时候的稚嫩,但每逢离别,每逢跟爸妈有关的离别,我的心里就会翻江倒海般说不出的伤心

离别的一幕幕又开始重现,我的心里又开始泛滥,好讨厌

就在腊月十二的时候,我参加了一场亲戚的婚礼,新娘是东北的,新郎是河南的,新娘的爸妈头天都已经坐飞机赶到了,为的就是第二天能把自己养了二十多年的女儿亲手交到新郎的手上,并希望他们能幸福的生活,可能父母的心愿很简单,仅此而已

等婚礼正式举行的时候,爸爸挽着女儿的手,刚刚还是满脸幸福的一脸笑意。当主持人深情的说到,在这里,我要替新郎新娘向爸爸妈妈鞠个躬,谢谢他们养育了这么好的女儿,爸妈的养育之恩是我们做儿女的永远都报不完的,说完之后新娘已经哭花了妆,可能是之前的思绪早就已经回到跟爸妈分别时候的场景,也可能是想着这次的离别跟往常普通的离别不一样吧,这次是彻底的进入另外一个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家庭,要重新的适应,重新的开始生活,除了老公,应该都是陌生的。爸爸也是眼含泪光,但还是坚强的没流下来,可能怕女儿看见更伤心。当新郎新娘跟爸爸抱在一起的时候,底下的我已经完全泪崩了,因为我最受不了的就是这种场景,再加上主持人的煽情,没办法,这是主持人最擅长的,越会煽情的主持人越受欢迎

如果没有经历过离别又怎知道离别时候的心情,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每一次离别都是能够日后让别人看到自己华丽的一面

垂暮之年,能够值得我们回忆的还是那一次次最难忘,最不舍的,最撕心裂肺的第一次分离

2017年已经离开,2018让我们继续奋斗吧,早已经离开家的朋友。他们必将会为我们感到骄傲,会为我们以后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能干出自己的业绩而骄傲

为了理想,为了年轻时还愿意奋斗的心,为了那心中还有的骄傲,我愿意为了此时的离别来换取日后更光明的道路。


上一篇:垂首弄青梅 第二书包网

下一篇:多情江山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