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回忆录

时间:2024-06-03 04:07:18编辑:奇事君

长征时期张国焘带红军南下去了哪里?

张国焘南下后,先是取得了天全大捷。但此战损失也很大,张国焘不是不懂兵的人,知道不能继续打下去了,所以主张西撤西康;国军薛岳等将领也作此估计。但红军将领徐向前、陈昌浩等人主张继续按原计划向成都平原地区攻击前进,以求取得更大的战果和更多的物资;张国焘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南下主张的正确性,同意了陈、徐等人的建议,于是发动了著名的百丈关大战。
此战,是红军进入成都平原的关键一战,打通了百丈关,红军就进入了成都平原。为了阻止红军进入自己的老巢,川军也拼了命。因为低估了川军守土作战的战斗力,红军作战失利,付出了近万人的伤亡,南下计划遂高破产。
后,红四方面军与红2、6军团会师与甘孜,合并北上。


张国焘回忆录读后感

[张国焘回忆录读后感]


不久前看了一下张国焘的回忆录,当然是有选择的看,有的地方看过三四次,有的地方一次没看,张国焘回忆录读后感。有点意思,对革命的认识是有帮助的,不管是对以前的,还是将来的,都有。书中对我影响深刻的有几点。一是张对毛在三大上对农民问题的看法评价极高;说明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二是湖南农民运动被发动起来了,上千万农民参加,但被许克祥的一团人枪给打下去了;说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真理,所谓的群众在军队面前只是乌合之众。三是四方面军在四川的发展历程,当时的四川民间普遍吸食鸦片,普通红军战士不知道什么是苏维埃,像红小鬼,字都不识,谈不上什么觉悟;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当初的革命,很大的成分是农民起义的性质,也为后来的变修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也说明,所谓的群众觉醒论是站不住脚的。能参加革命的不一定是有觉悟的,有觉悟的不一定能参加革命,通晓马列毛学说的不一定信奉马列毛;有的反革命可能非常精通马列毛学说,反起革命来能找到刀口,得心应手;反而有的左派可能只知马列毛的皮毛,尽干傻事。


现在群众的觉悟比红军时期强多了,至少有革命和文革的间接经验,也经历过改开的欺骗,受尽欺压,身处水深火热,而贪腐尤胜民国,民心尽失,为什么革不起命来?这个问题我思索了二年多的时间了,始终不得要领,只是觉得革命更需要一种“势”的东西,这种势可能是大势,也可能是阴阳交替的势,也可能是兴勃亡忽的周期律的势,也可能是如兵法中所说的兵势,反正是一种天数吧,势来了,秋风扫落叶,势去了,兵败如山倒,读后感《张国焘回忆录读后感》。


革命对参加者是带不来看得见的切身利益,这也是革命裹足不前的原因。革命需要勇于下地狱的革命者,这是目前只会谈空弄玄的、只会说群众不觉醒的、软弱无能的左派办不到的。在这一点上我是认同英雄造史观的,没有主席,中国革命不会成功;没有韩信,刘邦加张良打不败项羽;没有冉闵,汉人会被匈奴杀光。历史上的事实证明,英雄人物有时会左右历史进程,不承认事实是不对的。“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是废话,也是真理。

张是在党的历史上仅次于毛的强人,他的部分话是有道理的,没读过的、有兴趣的同志可以读一读。不要忘记:读别人的书,用自己的脑袋思考。
  〔张国焘回忆录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张国焘是怎么死的?

正确答案: 1979年11月26日,是张国焘的82岁生日。3个儿子将他从老人病院接到大儿子张海威的家中,天伦之乐使张国焘的心情好了起来,不愿再回到严寒难忍的老人病院,不由得脱口而出:“病院有时暖气关闭,冷得我时作呕吐。”一家人听后,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但不回老人病院又能去哪儿呢?3个儿子都勉强度日,再加上张国焘就更拮据了,最后,他只能回到他不愿住的老人病院。当张国焘离开家时,杨子烈为他准备了几床毛毯,使他减少些严寒。 这年冬天的加拿大异常寒冷,大雪连绵不断。12月2日夜,病床上的张国焘翻身时把被子与毛毯弄到了地上,数次按铃叫护士却无反应。张国焘只有默默地忍受着严寒的折磨。身体已虚弱不堪的张国焘受此风寒,健康状况急转直下。3日凌晨5时,张国焘已处于弥留之际。当他想再看一眼亲人时,身边却空无一人。当亲人赶到老人病院时,张国焘已去世多时。 当处于事业巅峰时期的张国焘率10万兵强马壮的红四方面军将士转战川陕,觑视前来与四方面军会师的毛泽东率领的一万多中央红军时,他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的晚年是这个样子,不会料到自己死后子女竟出不起丧葬费。张国焘三个儿子都有家小,无力分摊全部丧葬费,杨子烈只有告知蔡孟坚。蔡孟坚通过黄少谷转告了蒋经国。几天后,国民党中央秘书长蒋彦士电汇蔡孟坚3500美元,用于处理张国焘的后事。1979年12月5日,张国焘被安葬在多伦多的一个公墓中。 摘自《百度百科》


红军长征的起点是哪里?

长征时间起点和终点是江西瑞金,甘肃会宁。红军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终点是甘肃会宁。主要路线为: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注意: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军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终点是甘肃会宁。主要路线为: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

长征起点是哪里?终点是哪里?

长征起点是江西瑞金,终点在甘肃会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一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扩展内容: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长征

张国焘有没有警卫员苏义同

  张国焘(1897年11月26日-1979年12月3日),字恺荫,又名特立,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1916年秋考入北京大学理工预科,在校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7月下旬在中共一大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三人团成员,是中共的创始人之一。1931年5月12日,张国焘到达鄂豫皖苏区后,在新集召开会议。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新的军事委员会,张国焘任书记兼军委主席。1932年进入鄂豫皖苏区,张国焘曾大搞肃反运动杀害了曾中生、许继慎等一批红军根据地早期高级将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时想争夺中央领导权,公然另立中央,最后于1938年4月私逃叛党投靠国民党,上演了一幕“中共缔造者反对中共”的丑剧。1937年2月6口,张国焘在延安向中共中央作了《从现在来看过去》的书面检讨错误。1979年12月3日在多伦多一养老院病逝。


张国焘是怎么死的

1967年,“文革”波及香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叛徒,张国焘觉得,如果还呆在香港将难逃厄运。惊恐之余,张国焘夫妇决定出国避难。1968年底,张国焘抵达了其人生的最后一站——加拿大。刚开始,张国焘夫妇住进了加拿大免费的养老院。在那里,政府提供的养老金虽不能过上多好的日子,但也足够维持这对老夫妻的生活。1976年,79 岁的张国焘突然中风,从此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由此转进多伦多郊区的老人病院。该医院的环境很差,不仅医生和护士很少,狭窄逼仄的病房也让张国焘气短。1979年12月初,当地大雪不止,他转身时毯子掉在床下,自己无法拾起,想叫人也无人来助,暖气关闭,只有咬紧牙关受冻。12月3日5时起,他忽然大吐大呕两小时,就此昏迷,不省人事去世。扩展资料:红军长征到达陕西省北部的陕甘宁根据地。延安发起了大规模批判张国焘运动,无数的罪名和帽子扣在张国焘头上。1938年4月5日,张国焘在赴陕西中部祭扫黄帝陵之后,登上了中国国民党方面的汽车扬长而去。周恩来等人百般劝阻无果,张国焘叛党终成事实。张国焘,可谓中共历史上最高级别的叛徒之一,叛逃后居然成为国民党“军统”特务、中共的死敌。显然,在“中共叛徒史”上,他占有极为重要的一页。由于失去利用价值,他被蒋介石逐步边缘化,1948年张国焘举家迁到台北市,后来又移居香港。1961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名人中心”的人员找到张国焘,表示希望张国焘为其撰写回忆录,作为报酬,可向张每月提供2000港元。张国焘当然答应了,于是他在江西同乡许鹏飞(此前是熊式辉的秘书长)和涂公遂(前国民党官员)的帮助下,开始动手收集中共建党初期等资料,酝酿回忆录的写作。1979年12月,82岁的张国焘离开人世,死前叮嘱儿子,他的墓要朝向东南,1994年,在张国焘去世15年之后,张妻杨子烈以92岁高龄故去,据悉夫妇二人合葬于加拿大多伦多的松山墓地五号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国焘

张国焘晚年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曾犯重大错误的他,
其晚年肯定很不幸,就算过得很好,
我们也会把他”写得“很凄惨,
于是在百度百科上写到他晚年临终时,
在孤寒的环境中(加拿大能不冷?),
身边空无一人,(加拿大公办养老院出了名的设备服务好是虚构?)
其三个儿子又穷得出不起丧葬费,(一个美国医生,一个加拿大高等学校教师,一个则是加拿大工程师,原来西方穷困,水深火热是真的?!)
反正在咱的描述里,
他就算吃着鲍鱼,
咱也要说他老到掉牙,无力咀嚼,吃不起医嘱的软食。
就算3个儿子成就不凡,
咱也要说他众叛亲离,老死无人送终。
总之,他就算有好日子,咱们也会把他往惨里说。


历史解密:萧克为什么没有授予大将军衔

因为面对那么多的开国元勋,毛泽东主席说到,萧克授的是上将军衔,大将没什么可说的,上将更没什么可争的了。对此,萧克坦然地说,很多的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战争中都牺牲了,我早该打死了,评不评衔,评什么都行。并随兴谈起了一段古人佳话:东汉大将冯异是光武帝时期的开国大将,战场上,勇不可挡,功勋卓著,但他为人谦和,每到将军们聚会论功时,他都会躲到一旁的大树下,从不参与争论,由此东汉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我们共产党人,难道还不如古人吗?萧克宽广的胸怀和高风亮节,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萧克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组织观念非常强,坚决服从党的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从未违拗过上级指示,哪怕是职务下调,这一点,一直被熟知他的人传为美谈。历史上,由于工作需要,他多次调动工作。长征时,他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后来31军军长生病了,要他去接替,他毫无怨言地就去了。抗日战争时期,萧克任120师副师长,后来调他去当挺进军司令,实际上司令麾下没有多少兵马,他照样欣然接受。扩展资料:一九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时年授上将军衔五十五人,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八年各补授一人。前十名上将名序排列依次是: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虽然萧克名列第一,但当时很多人认为按照萧克的资历和功勋授予上将军衔是委屈他了,为他抱不平。萧克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四军的师长,后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任120师副师长,当时的师长是贺龙;后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当时的司令员兼政委是聂荣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当时的四野司令员是林彪。实事求是地说,萧克在三个革命时期担任过的职务不逊于任何一员大将。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毛泽东为何说上将萧克授大将衔也“没什么可说的”

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的正确顺序是

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红军长征大约经历了2年,行程行程二万五千里。翻过的山有18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岷山(大雪山)、夹金山、邛崃(qiónɡlái)山,以及六盘山等。

渡过的大河有24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它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基本经过哪些线路?

红军长征基本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扩展资料: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有哪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有:1、《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2、《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译文: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3、《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弘扬中华文化的经典诗文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满江红》【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棋声》【宋】黄庚何处仙翁爱手谈。时闻剥啄竹林间。一枰子玉敲云碎,几度午窗惊梦残。缓着应知心路远,急围不放耳根闲。烂柯人去收残局。寂寂认亭石几寒。


上一篇:安徽卫视中秋晚会

下一篇:张文宏一个比喻说清了“抗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