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太保什么意思
十三太保相传唐朝末年的李克用有义子十三人,都任太保官职,称为十三太保。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包括义子),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因皆被封为太保而得名,有时也特指第十三位义子李存孝。除三太保李存勖外,其他十二人都是养子。十三太保的由来十三太保这个词自道教之中衍生出来,说的是郭子仪第十一世孙,名叫郭忠福。这个郭忠福16岁时坐化升仙,人称“广泽尊王”(全称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这十三太保就是由他而来,但有两个说法。其中一说是广泽尊王和妙应仙妃生下的十三个儿子,因为各具法力,被后世称为十三太保。另一种说法,说是由广泽尊王的分灵衍化而来。比如第一个分灵,叫做大太保,以此类推至第十三个分灵,自此衍生十三太保。
西北军十三太保的释义
“十三太保”在西北军中是怎样叫起来的,说法不一,不过一般认为是在1919年前后冯玉祥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驻防湖南常德的时候。那时他手下有一批勇猛善战的军官,即:机关枪营营长韩多峰、一团二营营长孙良诚、三团一营营长韩复榘、三团二营营长石友三、三团三营营长赵席聘、四团一营营长刘汝明、四团二营营长佟麟阁、以及炮兵营长孙连仲,其余也都是营级军官。这些营级军官,特别为冯氏信任和倚重。冯部官兵在艳羡之余,于是套用了京剧《珠帘寨》中李克用宠用十三太保的故事,将韩复榘、孙良诚等 13名军官,也称之为“十三太保”。这名称的内涵既有戏谑,也有讽刺。冯玉祥的这13名“太保”,从年龄上来说,大都是1890年前后生人,比冯玉祥年青一些。从籍贯上来说,都是北方人(淮河以北统称之为北方),比如石友三是吉林省人,过之纲是安徽省蒙城人,韩复榘是河北人,韩多峰是山东人,我把他们都称之为北方人。实际上冯玉祥西北军的成员,大抵也是北方人。西北军的“十三太保”之所以得到冯氏的信任和倚重,除了这些人禀承了西北军的传统能忍艰耐苦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勇敢善战,一是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比如韩复榘,因为他的父亲是教书先生,所以他近水楼台也读了不少“子曰、诗云”,并且练就了一手好字(我见过他写的字),并不是传说中的大老粗。冯玉祥没有正式进过什么学校,当兵后他酷爱读书,所以对他的有点文化的部属特别青睐。“十三太保”这些人,虽不是外国或中国军事学校的毕业生,但却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在他的绝大多数文盲或半文盲的官兵中就十分突出了,因此才受到冯玉祥的重视,逐步把他们提拔为高级军官,到1928年西北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时,“十三太保”大都已成为师长以上的高级军官了。西北军中的十三太保以韩复榘、孙良诚、孙连仲、石友三、刘汝明这5人升迁得最快,到1928年北伐成功全国统一时,他们除担任军职外,有的还担任了地方行政职务,如孙良诚担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担任河南省主席,孙连仲担任青海省主席,刘汝明、石友三也都当了军长。正因如此,在西北军中这5人又被称为“新五虎将”,借喻他们与冯玉祥像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之与刘备一样。至于为什么称他们为“新五虎将”,是因为西北军中已有“老五虎将”之说,即宋哲元、鹿钟麟、张之江、刘郁芬、李鸣钟是也。北伐以后“老五虎将”大都已离开部队另有任用,“新五虎将”在西北军中也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西北军十三太保,指西北冯玉祥军中杰出的十三位将领,即孙良诚、孙连仲、佟麟阁、刘汝明、韩复榘、石友三、张维玺、过之纲、闻承烈、程希贤、葛金章、赵席聘和韩多峰。
十三太保是哪十三个
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因皆被封为太保而得名。民间故事:十三太保中以十三太保李存孝的名气最大,也是最为出色的一名,被人称为李克用的第一猛将,有万夫不当之勇。史书和民间关于李存孝的故事记载很多:在山西的民间有李存孝的传说,是说在代州的一个村庄里,不知那年树立石人,说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凡是得到石人的青睐的人都会带来好运。一天村里有一个姑娘回村,她看到石人后用手摸一下,没有想到不久这姑娘就怀孕了,那个时候,不明身孕的姑娘要被人鄙视,这个姑娘就到外面把孩子生了下来,而且生活很为艰难。孩子长大了,这个姑娘带他回到村里,并来到石人前让孩子拜祭,孩子知道母亲所受的苦,便上前一拳把石人打了个粉碎,姑娘见后又气又急逼孩子跪下向石人请罪,过后姑娘还将地上的石头一块块重新组合起来。后来,姑娘就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安敬思”(安进石的谐音)。这也是李存孝原名的来历。
历史上有哪些“十三太保”?
相传唐末李克用义子十三人都封太保,所以才有“十三太保”之称。以我所知,中国历史上的“十三太保”著名的有以下几个一,唐朝“十三太保”唐朝末年之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包括义子)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符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因皆被封为太保而得名,有时亦特指第十三位义子李存孝。除三太保李存勖外,其他十二人均为养子,因为颇为出名,中国历史后期许多人物组合、团体都以“十三太保”为号。二,国民党十三太保国民党十三太保是指蒋介石成立的中华民族复兴社的十三位骨干成员。这十三人为: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三,西北军十三太保西北军中的所谓太保,显然是借喻,是指辅佐冯玉祥的13名军官。其实我觉得就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这13名军官都是冯玉祥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长期追随冯氏,南征北战,为冯氏所倚重。这13名军官是:孙良诚、孙连仲、佟麟阁、刘汝明、韩复榘、石友三、张维玺、过之纲、闻承烈、程希贤、葛金章、赵席聘、韩多峰。四,隋唐时期靠山王杨林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是《说唐》中靠山王杨林的十三个义子,号称十三太保。其排名为: 大太保罗方, 二太保薛亮, 三太保李万, 四太保李祥, 五太保高明, 六太保高亮, 七太保苏成, 八太保苏凤, 九太保黄昆, 十太保曹林, 十一太保丁良, 十二太保马展, 十三太保秦琼。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后唐李克用的“十三太保”,至此以后,许多部门和团体也经常引用十三太保一词,作为团体的代称,而并非特指十三个人,例如,明代最有名的锦衣卫即为北镇抚司十三太保。明嘉靖间,北镇抚司权力达到顶峰。嘉靖帝二十余年未曾上朝,而天下尽在掌控之中。而在这里,北镇抚司就是为皇帝固控天下的工具。以至于中国历史后期许多人物组合、团体都以“十三太保”为号。
西北军解散后,冯玉祥的五虎将,只有此人混得最好,他是谁?
应该是宋哲元当属混的最好的一位。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纷争不断,各路军阀都不愿意在历史的洪流下被冲走,所以为了保存自身力量,人才的需求空前暴涨,也都是为了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五虎将非常之多,不仅仅是冯玉祥有,大多数军阀都有自己的专属“五虎将”,“十三太保”而且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五虎将”,而冯玉祥的五虎上将分别为: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刘郁芬。个人认为西北军散伙后,宋哲元是混沌最好,混的最有尊严的。我猜测可能很多人会反对我的观点,因为宋哲元去世的很早,五虎将中数他走的最早。但那又怎么样呢,有些人活着,但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但活在人的心里。张之江身患中风,到1966年去世就没有什么作为;李鸣钟在西北军解散后担任国民党的高等军事顾问等职,一直到解放前夕才去世,处于隐秘的状态;刘郁芬更好,直接投奔了大汉奸汪精卫的手下,遭后人唾弃,很可惜的是,让他逃过了汉奸的审判。宋哲元最有名的,就是在1933年率领29军参加长城抗战。宋哲元指挥西北军大刀队在喜峰口夜袭日寇,取得大获全胜,一时间,这个昔日的军阀头目转身变成了抗日英雄,不失为中华儿女。卢沟桥事变后,宋哲元率领29军与日寇血战。可惜的是,还未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1940年,宋哲元病故于四川绵阳。
冯玉祥是那个军阀的部下
北洋军阀时期,隶属于陆建章的第七师,后扩编为第十六混成旅;
袁死后,北洋分裂,冯因陆建章因素,倾向于直系军阀;
直系军阀时期,成为实力派人物,因与同系吴佩孚矛盾激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倒戈,成立国民军系;
国民军系时期,与奉系矛盾激化,同时吴佩孚再起,国民军系瓦解,冯部主力分散于西北;
北伐时期,冯再起,联合国民军系诸部,成立国民军联军(西北军);
新军阀时期,冯系成为国民党四大军阀之一,中原大战后,失利,西北军逐渐衰落。。
冯玉祥是哪个系的军阀?
冯玉祥属于西北军阀。西北军泛指清朝末年、中华民国初年在中国西北地区发迹的军阀,主要成员有冯玉祥所统帅的“国民军”。后来杨虎城所部17路军也被称为西北军。冯玉祥1926年9月17日在绥远五原誓师,任国民革命军联军(后改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司令,宣布率领所部9个方面军全军加入广州孙逸仙国民党。1927年5月出兵潼关,参加北伐。部队达到25万人,后达到40万,这时的西北军达到顶峰。同年响应南方的蒋介石和汪精卫进行清党反共。扩展资料:冯玉祥主要成就:政治上:惩办贪官,提倡节俭,改良社会风尚、重视教育、发展交通事业。这些政绩为中原百姓所称道。同时他又扩充部队,增强了自己的势力。军事上:1、冯玉祥参与滦州起义,主要目的是反对清王朝。滦州起义虽然失败,但大大动摇了清军军心,大长了革命军民的士气,对于推翻清廷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冯玉祥虽然没有亲临前线参与武装起义,但他以起义领导者的身份,参与了酝酿、筹划的前期过程,毫无疑问是起义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2、军事建设。冯玉祥在治军中注重向官兵灌输爱国主义教育,曾把帝国主义强迫中国割让领土的史实编为《国耻歌》,他还提倡官兵同甘共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冯玉祥百度百科·西北军阀
十三太保到底是怎么死的?
大太保罗方、二太保薛亮等八人被罗成打死,七太保纪曾被罗艺杀死,其余下落不明。十三太保的来源,一种说法是从《说唐全传》中的靠山王杨林(杨广的叔父)来的:他有十三个养子号称十三太保,武艺最高的是秦琼(秦琼是后来收的,为报父仇才认贼作父),有神拳太保之美誉,大太保罗方,二太保薛亮,四太保张开,七太保纪曾/杨道源。罗艺锏打张开,枪挑纪曾;罗成撕开杨道源,枪挑罗方,锏打薛亮,十二太保被他杀了八个。十三太保影响因颇富盛名,中国历史后期许多人物组合、团体都以“十三太保”为号。李存孝因力大无比,英勇善战,天下无敌,与西楚霸王项羽齐名,被誉为将不过李、王不过项,在后人评说中更有“唐初有个李元霸,唐末有个李存孝,都是恨天无把,恨地无环”。意思是说天若有个把,他们能把天拉下来,地若有环,他们能把地提起来。李存孝最为有名的是手下500飞虎兵,多次同他并肩作战,取得了战无不胜的辉煌战绩,令对手闻风丧胆,名扬天下。后因对义父用人存在疑问,遭人离间,最终落得五马分尸的可悲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