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受过什么刑?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1950年1月中旬,罗广斌、刘德彬等将有关材料整理成大会特刊《如此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蒋美特务重庆大屠杀之血录》,印行3000册,分送有关单位和烈士亲属。其中,“被难烈士事略”中的“江竹筠烈士”一则,对江姐被捕后的受刑是这样介绍的:
特务们一点不放松她,戴重镣,坐老虎凳,吊鸭儿浮水,夹手指……极刑拷讯中,曾经昏死过三次……
可见,在早期的介绍中,江姐所受的酷刑并没有什么竹签子“钉手指”,而只有一个“夹手指”。这个“夹手指”,即刘德彬后来所说的“夹竹筷子”,是通俗的说法,其实它就是古已有之的一种酷刑,名叫“拶”,拶,是旧时酷刑的一种,以绳穿5根小木棍(比吃饭用的筷子略粗)为刑具。行刑时,将受刑者手指分别套入木棍之间,用力紧收,叫“拶指”,简称“拶”。
tzhl/cgi-bin/printpage.cgi?forum=7&topic=1438
江姐先烈的英雄事迹 急急急!!快
☆ 江竹筠(1920—1949),原名竹君,曾用名江志炜,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
1944年夏,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人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1946年底至1947年初,参加领导重庆学生抗暴运动,并为市委机关报《挺进报》做了大量工作。1947年,在“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学生运动高潮中,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1947年冬随彭咏梧到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担任下川东地区地工委和川东临委的联络员。负责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在丈夫彭咏梧的直接领导下,江姐还担任了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1947年,彭咏梧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领导武装斗争。江姐以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和丈夫一起奔赴斗争最前线。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江姐在临死前还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是写给安弟(江姐的表弟谭竹安)当时江姐是用筷子磨成竹签做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写下这封遗书,“信里满载着江姐作为一名母亲,对儿子浓浓的思念之情。”而这封遗书现在保存在重庆三峡博物馆。而就在2007年11月14日,在江姐牺牲58周年这天,这封人称“红色遗书”的文物终于向世人写开尘封已久的秘密。
信中大概说道:“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上一年6月),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时局变化的情况,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的在学习……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指江竹筠、彭咏梧两烈士的孩子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14日是革命烈士江竹筠(江姐)牺牲58周年之日,三峡博物馆昨天公开展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江姐遗书。这封遗书展示了江姐鲜为人知的柔情一面。
遗书提到儿子
这封遗书是江姐写给表弟谭竹安的,约十多厘米见方,纸面粗糙,因年代久远,已开始泛黄。“这是江姐就义前最后的一封信件。”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江姐既是一位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位普通女性,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在信中屡次提到儿子彭云。工作人员说,人们都认为革命战士是钢铁铸成,其实英雄也有温柔的一面,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除了革命事业外,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孩子,“遗书字迹相当潦草,不时出现涂改墨迹,可见当时江姐心中对孩子的牵挂之情。”
竹筷削笔烧棉做墨
在阴森恐怖的渣滓洞监狱里,江姐是怎样悄悄写下遗书,又是怎样把遗书送出监狱的?三峡博物馆有关人士揭开了谜底。
当时,江姐住在渣滓洞监狱女二号牢房,工作人员说,在遇难前两个月,江姐给表弟谭竹安写下了这封遗书。当时,监狱中对犯人的控制十分严密,江姐根本无法弄到笔墨写信。后来江姐偷偷藏起一根竹筷,在看守不注意的时候,把竹筷一端磨尖当笔,然后拆开棉被,把一些棉花烧成灰,调些清水,就成了墨水。用自制的笔墨,江姐在一张草纸上写下了此信。遗书写好后,江姐通过一个看守,悄悄把信带出了监狱,辗转交给了她的表弟谭竹安。解放后,谭竹安将这封宝贵的遗书交给了博物馆并保存至今
著名人物有哪些呀?
如下:1、穆罕默德(约570-632)阿拉伯人,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建立和传播了伊斯兰教,并在一系列征服中,形成了从伊拉克到摩洛哥一连串有共同的信仰、语言、历史和文化的阿拉伯国家。2、牛顿(1642-1727)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他建立了宏伟的力学体系,奠定科学理论的基础。 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3、耶稣(-30--6)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启示者,基督教的道德和精神领袖。他阐述的基督教基本道德观、精神观和主要行为准则,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4、孔子(-551--479)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独创了整套信仰体系,他的学说体现出中国人讲究实际的气质,影响中国人生活和文化两千多年。5、圣保禄(5-67)土耳其基督教使徒,他成功的传教使基督教由一个犹太教派转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宗教。6、蔡伦(?-121)中国造纸术纸的重大改进者(造纸术在更早已经出现)。8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7、释迦牟尼(-563--483)印度佛教的创始人,觉悟而成佛,以“苦集灭道”四命倡导修行。其小乘教派传至东南亚一带,大乘佛派北传至中国和日本。8、古腾堡(1398-1468)德国,发明西方活字印刷(最早的活字印刷出现在中国)。
主要人物
姐妹争夫 反目成仇
三十多年前,做饼师傅甘泰祖与老板女钟笑荷于做饼工场相识,二人情投意合,早已认定对方为自己的另一半。时殷红及其丈夫刚偷渡来港,二人山穷水尽,在工场同乡介绍下,荷伸出同情之手,收留二人在工场打工,更视红如亲姐妹般看待。
荷与祖其后结成夫妻,育有甘永家、甘永好、甘永圆、甘咏庆、甘永中以及一养女孙皓月,加上其好姐妹红与丈夫离婚后独力抚养的女儿于素心,取名为家、好、月、圆、庆、中、秋,寓意着一个齐整而温馨的家,于每年中秋一家团圆。
红为报答荷,把全副精神及心机放在饼铺上,令饼铺的生意蒸蒸日上,而饼铺每年推出的月饼更大受街坊的欢迎,荷庆幸自己当年收留红,除得到一个得力助手外,更多了一个可以倾诉心事的好姐妹。
可是,荷却万料不到,好姐妹红在失婚后,因在工场与祖朝夕相对,竟背地里与祖互生情愫,荷一直被蒙在鼓里,当知道此事之时,二人的婚姻已到无法挽救的地步,祖更以荷害死祖弟全作为自己负心的藉口,与荷离婚收场。
夫妻情逝 骨肉分离
祖与荷的六个儿女,本来兄友弟恭、和睦相处,但因父母的离异,六兄弟姐妹被逼分散东西,法官逼不得已把家、圆、中判给祖,而荷则要独力抚养好、月、庆成人。从此,六兄弟姐妹再无法如往时般,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及成长。
荷霎时间失去祖、红及家、圆、中,使荷受尽创伤及挫折。幸好在达、好、月、庆的支持下,能够重新振作起来,咬紧牙关渡过面前种种的难关,独力撑起整个家。
后来,早已移居葡萄牙多年的钟笑莎返港,在其姐荷家暂住,其实莎与丈夫在葡萄牙发生桃色纠纷,正办理离婚手续,因此莎正步荷后尘成失婚妇人。莎说话尖酸刻薄,爱搞风搞雨,立时成为荷家中的麻烦人物。莎一向不值祖当年背着荷与红搭上,抛妻弃子的负心汉所为,对祖更恨之入骨。
另一边厢,祖自与荷离婚后,分得家、圆及中三个儿子的管养权,与红再婚后展开新的生活。祖离婚前一直与荷一起经营家好月圆老饼家,从达的手中接手饼店开始,两人一直努力经营,终于在区内搞得薄有名声。祖对做饼有着一腔热诚,与红另起炉灶,依然不肯放弃家好月圆这金漆招牌,打正牌号开立新店。祖在红的辅助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闯出名堂,创立一个坐拥十六间分店,旗下员工过百的饼业集团。祖的生意越做越大,每年的广告费动辄成千万,成为饼业界中的翘楚。
祖对荷负情薄幸,但对仔女却依然甚为疼爱,尤其对自己家中的家、圆及中更是特别紧张。祖虽然疼爱子女,但却不像荷般懂得怎样管教他们,致使他与子女间变得疏离。祖家总不及荷家那么乐也融融,充满着欢乐气氛,这是祖不得不承认的事实。由于祖有负于荷,心内理亏,总觉得对不起子女,故此反而时常在子女面前摆出一副严父的模样,希望赢回子女的尊重,结果却令他与子女间更加生疏。
祖生性和稀泥,缺乏主见,一生注定受着两个女人的操控,逃不出老妈丽及红的控制。纵然祖与荷分开,始终与她的关系欲断难断。祖夹在丽、红与荷三人之间,实在左右做人难。
两家恶斗 何日团圆
红对祖家尽心尽力,助他事业起飞,对家庭又照顾得头头是道。红又用尽一切方法笼络家中上下的人心,对祖的子女克尽母职,故此圆及中均视红如亲母,惟独家却是例外。家在荷与祖离婚时已十六岁,年少的家亲眼目睹父母离异,令家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而这伤痕正是红所留下的,故此家对红一直心存芥蒂,对她始终甚为冷淡。家当年本想留在荷的身边,但奈何荷对家委以重任,要家代为照顾留在祖身边的圆及中,故家迫于无奈在祖家生活。
红知道圆是个可造之才,悉心裁培圆接手家好月圆老饼家的生意,圆亦以心为心,专心一意协助红拓展生意,成为红的得力助手。而对于中,红亦一早送了他到外地升学,故在外人眼中,红非常关心两个非亲生儿子的学业与前途,是不折不扣的好妈妈…
红表面上虽然疼爱祖与荷所生的子女,但始终最爱的还是自己与前夫所生的秋。红当年被强所抛弃,硬是从荷手中抢去祖,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秋。红希望祖可以当秋的继父,让秋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一直以来红对秋都寄与厚望,一心想裁培爱女出人头地,秋亦不负所望,在外国学有所成,回港成为实习医生。红最希望秋将来嫁得好,可以有一个完满的家庭。但秋与好的关系一直令红担心不已。
红与荷的关系原本已是十分紧张,两家人为着很少的事端亦可闹得不可开交,偏偏却有不少小人在红与荷身边添烦添乱,莎就是其中最麻烦的人物。莎自从被老公抛弃,从葡萄牙回港投靠荷后,见荷经营的饼铺虽然又旧又小,但其门如市,心想家好月圆老饼家其实是达留下来的家业,一直希望分回自己应有的一份。而祖夹硬抢去招牌反而搞得有声有色,更令她不愤,故不断游说达应该与祖打官司将招牌争回来,一家人再合力将铺搞大来做,更要做月饼争取市场。
荷四面受敌,困难重重,最后不知如何打破困局。荷与祖一家人多年来离离合合,亲情越见生疏,一起经历过风风雨雨后,能否拨开云雾重见青天,重新体会亲情的可贵?一家人到最后能否开开心心聚首一堂,食着月饼一齐赏月?一切都似是未知之数!
江姐遇害后,丈夫原配将她的儿子给养大,后来怎样?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中涌现出许多舍生忘死的革命烈士,在国家大义面前,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中国的和平之路。在这些革命烈士中,还有不少女性。她们本来能在家中过着平静安定的日子,但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她们勇敢地走向敌人的炮火,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中。这样优秀的革命女烈士有很多,江姐是其中尤为出名的一位。她是我军内部一名优秀的地下工作者,一直潜伏在后方,获取敌人的情报。地下工作者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与能力,同时还伴随着数不尽的危险。但江姐从未害怕犹豫,从投身革命的第一天开始,她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地下工作者虽然不像前线士兵那样时时要面对炮火,但工作地点一般都比较危险,而且时刻需要注意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即便是在睡梦中都需要保留两份清醒,所以这份工作比前线士兵难度系数更高,危险系数也更高。江姐与自己的丈夫彭咏梧是军中的模范情侣,两人志向相同,被相同的使命牢牢捆绑在一起,他们二人的爱情故事如今还被搬上了大银幕。彭咏梧也是一位地下工作者,当时为了工作方便,他们都需要已婚的身份,毕竟独自行动却没人掩护实在很危险。而且夫妇这个身份能让两个地下工作者名正言顺地同进同出,生活在一起。彭咏梧在加入组织之前已经结过婚,家里还有一个孩子,但他与自己的妻子失联很久,根本不知道对方是死是活。组织上让他与江姐搭档,为两人弄了结婚证明,不过他们的结合是为了工作,所以私底下两个人还是分床睡,一开始只是一对有名无实的夫妻罢了。但国民党的人也不是傻子,两个人貌合神离的相处方式总有一天会露出破绽,再加上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感情,于是便假戏真做,变成了真夫妻。但江姐说过,如果中国和平了,那么自己一定会把彭咏梧还给他的妻子。但两人都没能等到那一天,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的时候不幸被捕,死得十分惨烈,人头还被悬挂在城门上。江姐当时正好怀孕,知道这个噩耗后颇受打击,但她没有一蹶不振,立刻振作起来继续丈夫未完成的工作。眼看着重庆就要解放,她的任务就要顺利完成,狡诈的敌人却发现了江姐的身份。她被敌人抓住,之后经历了严刑拷打,敌人为了从她嘴里撬出情报,用上了一切非人的手段,很难想象她一个弱女子,究竟是怎么撑过来的。江姐虽然能用强大的信念支撑着自己,不屈服于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她的身体实在承受不住这样的折磨,最后她也牺牲了。在被捕之前江姐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她知道自己迟早会暴露,便提前给丈夫以前的妻子谭正伦写了一封信。江姐儿子在信中她详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且把儿子托付给对方。两人在之前从未见过面,连一句话都没有说过,两人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彭咏梧。但就为了这封信,谭正伦千里迢迢来到了重庆,找到了江姐的儿子,并且将其好好保护起来。敌人曾经想过用孩子来威胁江姐,幸好谭正伦及时赶到,带着孩子藏了起来,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之后孩子便一直和谭正伦生活在一起,虽然她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但在江姐离世后,她担起了母亲的职责,将孩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抚养长大。谭正伦这个孩子名叫彭云,他自小学习就十分努力,在谭正伦的教育下,他成长为与亲生父母一般正直的人。虽然是烈士后代,但他谦虚低调从不要求任何特权。长大之后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军工,要知道这所学校在当年的录取分数线比清华北大都还要高,政审还及其严格。毕业之后他选择去北京工作,之后也一直与谭正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两个人就如同亲母子一般要好。
江姐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江姐的主要事迹 关于江姐的主要事迹
1、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入党。1943年,中共地下党彭咏梧来到重庆,需要掩护,组织指派江竹筠接受这个令她惊诧而又羞涩不已的任务———给彭咏梧做“妻子”兼助手。1947年,在“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学生运动高潮中,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负责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2、在丈夫彭咏梧的直接领导下,江姐还担任了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11948年6月14日,在丈夫牺牲后,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江姐的十指,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
3、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党员的意志是钢铁!”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怎么评价电视节目《信·中国》?
看了第一期,从头感动到尾,印象最深的是杨洋读黄继光家书。这封信短了点,但是看出来杨洋做足了功课,基本是背出来的,他的声音和表演真的很有感染力,母亲大人这四个字一出来,我就忍不住哭了。通过他的演绎,黄继光不再是活在课文里的英雄,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孩子,在异国他乡的炮火中思念着自己的母亲,哥哥和嫂嫂。希望以后多一些正能量的节目邀请这些正能量的年轻艺人,也带动年轻人更加了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热爱祖国。
江姐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人物生平编辑
江姐(1920年—1949年),原名江竹筠,曾用名江志炜、江雪琴,汉族,出生在四川自贡市。[1]
江竹筠烈士[2]
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
1944年夏,江竹筠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
1946年底至1947年初,参加领导重庆学生抗暴运动,并为市委机关报《挺进报》做了大量工作。
1947年,在“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学生运动高潮中,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1947年冬随彭咏梧到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担任下川东地区地工委和川东临委的联络员。负责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1947年,彭咏梧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领导武装斗争。江姐以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和丈夫一起奔赴斗争最前线。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甫志高”(原型任达哉)的出卖,江姐在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
蓝丽娜国画《江竹筠烈士像》[3]
国民党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找到“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4]
《爱的教育》读后感-------我们的老师
作文标题: 《爱的教育》读后感-------我们的老师
关键词: 读后感 教育 小学一年级
本文适合: 小学一年级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一年级的作文,题目为:《 《爱的教育》读后感-------我们的老师》,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经典书籍我阅读”是我们家暑假生活的主题曲,早晨,两个小宝贝在音乐声中起床,手捧《小学生经典美文朗读丛书》高声、愉悦的晨读20分钟;中午,亲子共读、讨论;下午,写读书笔记已成为孩子们的习惯。
亲子共度第二本书《爱的教育》,这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著作,本书是孩子的老师推荐的,推荐理由是:本书篇篇、段段、字字、句句都是爱。带着这份好奇心开始了阅读,一开始,我和孩子便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读完“开学第一天”和“我的老师”后,孩子说:“妈妈,开学后,我也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安利柯原来的老师不教他了,您看安利柯多伤心,我的任老师和朱老师不会不教我吧?”孩子着急的问我。“一定会教你们的,你们这些孩子,都是老师的宝贝。”我由衷的说道。孩子的老师是从一年级开始教他的,跟老师的感情挺深,两位老师责任心强,有爱心,孩子们特别喜欢自己的老师。
当读到波巴尼老师做自我介绍时,孩子用低沉声音读到,“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们我再也没有别的亲人了,你们就是我的孩子,我希望你们一个个都是好孩子。”读完后,孩子认真对我说:“我要做个好孩子,让老师少说话,我们老师的嗓子都哑了。”“好老师,好孩子”,孩子在读书中体会到老师的辛苦,以爱滋养爱。
做老师不容易,做个让孩子喜欢的小学低年级老师更不容易。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从小学低年级段养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点点滴滴,老师们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耐心、责任心、爱心,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即便放假了,本该休息的时间,但老师们放心不下他的学生们,发短信关注孩子的作业与生活,及时评论孩子们的博文,怎不让我们感动!
可敬可爱的老师,在您“爱的教育”号召下,将会带动一大批家长,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让孩子们做一个幸福快乐的阅读小孩!
教师《爱的教育》读后感
教师《爱的教育》读后感【一】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我的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应该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应该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忽视;;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1、系统思考2、自我增进3、改善心智模式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教师《爱的教育》读后感【二】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文笔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爱的教育》书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卖炭人、父亲的老师、我的老师、铁匠的儿子、盲童等等,依然浮现在我眼前。《爱的教育》是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 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扫烟囱的孩子》、《穷人》、 《虚荣心》、《感恩》、《嫉妒》、《吵架》、《告别》等等,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 《爱的教育》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飞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们宁愿葬送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爱?带着这个问题,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长途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一切的一切,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在这当中,我找到了答案。虽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特殊,但真的让人觉得很温暖。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钱买不到的感觉。爱能够将心中的恨化为勇气,它使你微笑地面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命运不会让你白白付出,它会用人间最珍贵的爱来回报你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身边,因为它无影无形,所以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亲子之爱,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无法感觉到。安利科有一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为什么呢?我思考着。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类是那么伟大,难道竟不习惯人间最平凡的亲情吗?《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是我们所比不上的,同时也是令人羡慕的。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就连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对现在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不是为孩子的错误找理由,但为什么仍有父母溺爱自己的孩子呢?当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的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同时这份心情,也将我在成长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是我获得的意外收获。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我们。”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是吗?在《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是这样但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甚至"消失",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从别的岁月里飘进我生命中的云朵,不在落下雨滴,也不再刮起风雪,只把那融入大自然的爱的色彩,挥洒于我蔚蓝的天空。四季的风吹动着岁月的风铃,奏响迷人的恋曲,如流星般划过天际,仿佛一首纯真的抒情诗、一支幽婉的小夜曲,荡漾在我心头。我感激上帝,谢谢他将我变成人类,这样我才有机会,体验爱的生活。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教师《爱的教育》读后感【三】 《爱的教育》这本书早有闻说,但一直没有时间坐下来细细品读。又到一年暑假时,虽然更多的时间用在照顾孩子上,但还是坚持抽空读完这本书,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对于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应该是一本颇有裨益的教育经典。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的作家亚米契斯写的,采用日记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读来显得真实,富有亲切感。整部小说,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卖菜妇女、卖柴人、铁匠的儿子、老石匠的儿子、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教师等等。这些平凡而朴素的小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生活充满爱,为他人奉献爱。正因为他们的爱,“我”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 读着《爱的教育》,我思绪万千;合上《爱的教育》,我心潮起伏。“爱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我脑海中不断萦绕。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爱的教育》描绘教师和学生的篇幅并不多,但却篇篇精美无比,让人流连忘返。《女先生之死》这篇文章我印象很深,她让我感到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的伟大,教师不仅是教员,一个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的父母、心理医生,教他做人,影响学生成长的目标、方向和质量,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和改造。在女先生死去的追悼会上,学生纷纷掉泪,看得出孩子们对女先生非常挂念和崇敬。同时我也为自己能成为一名教师而光荣、自豪。 回想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在课堂上孩子不听话时,会忍不住狠狠地批评他们,但效果并不太好,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孩子们有思想、有想法,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听话,首先要走进他们,了解他们,与他们交流、谈心,用一颗真诚的爱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是爱的事业。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老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教学生学会去爱: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所有需要爱的人! 然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更多的是追求考试分数,更多的是片面强调升学率,对学生一些良好的品格培养有忽视现象,存在“学习好一切皆好”的想法。但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孩子们需要的并不只是成绩,爱的美德更是我们急不可待的要教到孩子手里的珍宝。作为教育者,拒绝冷漠,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受教者、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就让我们怀揣朴素的关爱,把心中的这口水井带给沙漠中行走的孩子,带去安全和保障,更带去灵魂的浸润和生命的水源。 中国的大文豪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朋友们,让我们学学卡罗内、洛贝谛他们吧,多献出一点爱,用爱的钥匙,去打开人们的心扉,那么阳光将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教师《爱的教育》读后感【四】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作,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并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里,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书中的主人公恩里科是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小男孩,他生长在一个充满爱与信任的家庭里,他天性纯良,观察敏锐,是一个乐观进取的好少年。他的健康成长与书中所描写的真诚宽厚的人际之间的爱是息息相关的。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爱”是什么?我想,“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充实而无憾。 书中讲到的人间各式各样的情感,每一种都能震撼人心。爱国心,我们之中有多少人是真正忠心地热爱着我们亲爱的祖国的?你也许会对我说:“你别跟我讲大道理。”难道我们就没有感到这是多么令人战栗的冷漠!《少年爱国者》就为我们上了极其震撼的一课,说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从巴塞罗那乘船回家乡意大利热那亚,途中许多虚伪的人为了摆阔施舍了很多钱给他,其中有几个人在挖苦少年国家的人民是:“下等的公民、强盗。”这个怒不可遏的少年愤怒地把这些钱币掷向了施舍给他钱的人的脑袋上,并且严正地怒吼:“我不要那些说我祖国坏化的人的东西。” 还有友情。同学之间的友情,是一直以来陪伴我们的成长、生活和学习的守护者。而又有多少人忽视了它的存在!书中的主人公恩里科和他的同伴之间的呐喊,是最最诚挚的友情。在我们的身边也不是没有,但是它又能打动我们中的几个人?驼背的内利,拄拐杖的罗贝蒂,他们要是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想我也不能肯定会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大人们的价值观早已渗透到我们的心中,我们时常可以听到家长对孩子说:“某某的成绩那么差,你少跟他在一起玩。”“你看,某某的功课那么好,你要跟她多做朋友啊。”这些或多或少地带着功利的色彩,吞噬着我们纯洁的友情,使我们的天真越来越少,心计却越来越多。这一切都是因为冷漠,对待纯真的冷漠。 当然,书中最令我心潮澎湃的是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和孩子们对父母亲的依恋和热爱。其间有一对子女听到父母亲生意遭受了挫折,便主动向母亲要求放弃今后的礼物,甚至在饮食方面也要有所节制。着一切让父亲听到了,第二天这对父母买来礼物,悄悄放在熟睡中的孩子们的枕下。 《爱的教育》描绘的各种爱如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情谊、乡国之恋……近乎完美,让人流连忘返。正如夏丐尊先生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朝着相同的目标一起奋进吧! 教师《爱的教育》读后感【五】 读完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深深地被小说中的一个个平凡人物而又不平凡的思想品质而感动。这本小说没有任何的豪情壮语,也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却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教育中的爱是什么?读了《爱的教育》,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师爱是一种依恋的心情,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话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是的,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敬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常会令人终身难忘。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实验的效应我想就是爱的结果。爱是神圣的,师爱伟大! 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也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倘若为了某种利益去虚伪地爱学生,一旦目的达到便不管了,这样反而事与愿违,甚至扭曲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想,爱对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的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是河床的话,那么师爱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是大海富有生命的潮汐。“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诠释了爱的内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爱满天下”办教育,不也正是有爱的奉献精神吗?!教育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教育;教师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称职的教师。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是学生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聚合力量。 教育中有爱,有助于学生个体生命的舒展,有助于学生个体生命的涌动。正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愿我们老师心中有永不枯竭的无限情爱,爱满校园! 我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