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是指地表十分湿润或者有薄层积水、土壤水分几乎达到饱和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那么沼泽是怎么形成的呢?
形成
沼泽的形成与其植被密不可分,沼泽中生长有大量喜湿性和喜水性的沼生植物。由于水多,沼泽地土壤缺氧,在厌氧条件下,植物霉烂后分解缓慢,只呈半分解状态,最终形成泥炭,再加上泥沙的大量堆积,就会逐渐演变成沼泽。由于河水带着泥沙流入湖泊,这些泥沙便在湖泊中沉积下来。这样,久而久之,湖泊就越来越浅,各种水生植物随之繁茂起来。
由于泥沙的不断沉积,各种水生植物遗体的不断堆积而形成的泥炭,使湖泊越来越小,到一定时候,湖泊就完全变成了只有薄薄一层水、水草丛生、水底沉积着厚厚泥炭的沼泽了。所以,沼泽地看上去好像是毛绒绒的绿色地毯一般,但下面却是无底的泥潭,人或动物一旦踏进去就会陷入其中。因此,人们又将其称为“绿色陷阱”。
分类
富养沼泽
又称低位沼泽,是沼泽发育的最初阶段。沼泽表面低洼,经常成为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汇集的所在。水源补给主要是地下水,随着水流带采大量矿物质,营养较为丰富,灰分含量较高。水和泥炭的pH值呈酸性至中性,有的受土壤底部基岩影响呈碱性。如中国川西北若尔盖沼泽的泥炭呈碱性反应,就是因为该区基岩多为灰质页岩与灰岩夹层,pH值多在8左右。富养沼泽中的植物主要是苔草、芦苇、嵩草、木贼、桤木、柳、桦、落叶松、落羽松、水松等等。
贫养沼泽
又称高位沼泽,往往是沼泽发育的最后阶段。随着沼泽的发展,泥炭藓增长,泥炭层增厚,沼泽中部隆起,高于周围,故称为高位沼泽或隆起沼泽。水源补给仅靠大气降水,水和泥炭呈强酸性,pH值为3~4.5。灰分含量低,营养贫乏,故名。沼泽植物主要是苔藓植物和小灌木杜香、越橘以及草本植物棉花莎草,尤其以泥炭藓为优势,形成高大藓丘,所以贫养沼泽又称泥炭藓沼泽。
泥炭藓沼泽,即高位沼泽,主要分布在北方针叶林带,由于多水、寒冷和贫营养的生境,泥炭藓成为优势植物,还有少数的草本、矮小灌木及乔木能生活在泥炭藓沼泽中,例如羊胡子草、越橘、 落叶松等,优势植物是泥炭藓属。
中养沼泽
又称中位沼泽,属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由雨水与地表水混合补给,营养状态中等。有富养沼泽植物,也有贫养沼泽植物。苔藓植物较多,但尚未形成藓丘,地表形态平坦,称为中位沼泽或过渡沼泽。
由于沼泽地的土壤有泥炭土与潜育土之分,沼泽可分为泥炭沼泽和潜育沼泽两大类。
另外,按植被生长情况,可以将沼泽分为草本沼泽、泥炭藓沼泽和木本沼泽。
木本沼泽,即中位沼泽:主要分布于温带,植被以木本中养分植物为主,有乔木沼泽和灌木沼泽之分,优势植物有杜香属、桦木属和柳属。
草本沼泽
是典型的低位沼泽,类型多,分布广,常年积水或土壤透湿,以苔草及禾本科植物占优势,几乎全为多年生植物,很多植物具根状茎,常交织成厚的草根层或浮毡层,如芦苇和一些苔草沼泽,优势植物有苔草,其次有芦苇、香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