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黄昏 李鸿章的洋务生涯

时间:2024-05-25 04:22:37编辑:奇事君

近代史上李鸿章的困境

夜晚,捧着《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到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看着一行行中国战败的记录,我时而有怒其不争的愤怒与无奈,时而因为其中的人与事而湿了眼眶。那让我怀有复杂情感的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李鸿章。 李鸿章备受人们诟病的原因,是他曾经多次作为全权大臣与外国签署极不利于中方的不平等条约。他在中法战役期间两次代表清政府与法国签署条约的行为,已经使他被当时的人们所唾骂。然而当他中国遭遇外屈辱史上最黑暗的甲午海战的失败后,以年迈有病的身驱,坐在了与日本议和的谈判桌上,他已经再也洗不清“丧权辱国”的污名。 李鸿章在中日战争失败后所签署的马关条约,让他一生的贡献与名誉都毁于一旦。 有人说他是一个软弱的外交家,没有为清政府取得最多的利益,而是任日方宰割。 让我们看一下中日谈判的时候,李鸿章到底处于怎样的境地,在这种境地下,能不能容得下他的“力挽狂澜”? 事实上,当时的李鸿章虽然担负外交事实上的责任,却没有主持外交事务的全权:总理衙门和南北洋大臣以外的许多学士们,御史们、尚书、侍郎、督抚们,对于外交问题,差不多人人可以发言,人人可以出主张,外交的全权到底不知道在何人手里。日本只有一个内阁总理,一个外务大臣,只要对付国会一个机关。李鸿章既不是内阁总理,不是外务大臣,要对付许多不负责散漫庞杂的学士们、御史们以及其他的人,皇帝和太后也到底不知道谁的主张好。从问题发生到问题解决,一时一刻,千变万化,没有一个人今天知道明天如何行动,简单的说,就是自始自终无所谓方针。为什么不能有方针?就是事权不统一的原故。(《中国近百年政治史》p163) 既然外交事权的决定权不在李鸿章,那么他的签署也是慈禧大臣们的决定,他无力反抗不从。 但是我们也还可以从军事上向李鸿章发难:作为“洋务运动”的主导人物,一手打造北洋水师的人,他的所有军事上的努力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呢? 首先,大多数与他同时代的士大夫阶级有着强烈的“反洋”思想,阻挠洋务派的活动。 左宗棠在福建设的造船厂,就差点被朝廷停止。 李鸿章反对停止的奏语讲到: 士大夫 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 于目前苟安,而遂忘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攘外;此停止制造轮船之议所由来也。(《中国近百年政治史》p12) 李鸿章已经发现当时是三千年来的一大变局,而一般士大夫还沉浸于“天下共主,四方朝拜“的大国幻梦中。他们推崇四书五经,贬低西方天文、算数、造船等学说,认为只是奇技淫巧。士大夫反洋人、反洋学的想法更像是夜郎自大的傲慢,李鸿章的洋务举措自然被他们视为异端,极力阻挠。 其次,清朝政府自身的腐败风气,使得海军军备不足,质量欠佳。 清政府的腐败发自慈禧,慈禧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将皇帝溥仪当作傀儡、偶像,打压肱骨之臣,提拔太监李英莲等近侍,率领他们出卖官缺。上行下效之下,政府机关的人员也多用贿赂以维持位置并升迁。而贿赂品的来源,不外乎刻扣军饷、私吞公款。同时,慈禧一心想要建造的颐和园的经费也使得军备的经费大幅缩水。 当黄海海战时,至有两艘铁甲战斗舰共同只有三科大口径的开花弹;因此在大半日的苦战当中,中国战舰所发射的炮都是小口径的炮,大口径的巨炮皆闲搁不能作用;这又安得不失败呢?治愈中国自己制造的鱼雷,据严复所说,有用铁渣来代替火药装在里面的;这又安能守护海面呢?(《中国近百年政治史》p162) 最后,也是总的一点原因就是当时落后的政治制度限制了他的思想与行动。 李鸿章希望能以学习洋务以救亡图存,主要是以军事与工业上的学习为主,但他没有看到政治、经济的改革才是中国崛起的良药。 李鸿章的“短视”之处不仅因为他对国外知识所知较少,最重要的是他深受“名教”道德观的影响。真正的“名教”精神使得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假的“神权精神”,却让李鸿章在日本的侵略面前无计可施,只能对日本的要求一一俯受。 但他还是为这次失败作出了一点贡献,第一个贡献是因为巧合,当他于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中抵日本马关后,日政府起初提出严重的休战条款,尚未成议,李鸿章忽被一日本小民小山丰太郎(一名小山六之介)所刺伤,日政府恐受世界各国的舆论所责难,才应允 无条件休战 (休战期限仅二十二日)。两方才在休战期内,成立合约。第二个贡献,则是李鸿章利用国际舆论的影响,使得日本不得不 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他一面与日本磋商合议,一面将日本所提出的要求条款通知北京各外国公使,以激动各国的嫉妒心,引起干涉,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日本暂时无力抵抗,也只得服从。李鸿章一生“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仅于此略略发生一点效力。(《中国近百年政治史》p160、161) 最后不得不提一个令人动容的历史故事。 当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马关会议彼此应酬的闲谈中,李氏说:“贵大臣之所为,皆系本大臣之所愿为;然使易地而处,即知我之难为,有不可胜言者。”伊藤博文答说:“要使本大臣在贵国,恐不能服官也。”(语见《中东战纪本末》) 日本已经进行了明治维新,而中国仍无政治上的改革,两者的政治风气、国民与政府的团结精神可以说是云泥之别。总而言之,李鸿章为清王朝的强大所苦心经营的一切让我感动不已,但也让我悲叹他的格局的局限,他痛心疾首仍不得不俯首签下不平等条约的困境,让我感受到了希腊英雄式的悲壮。

《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观后感

[《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观后感]



历史迷城


——《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的观后感

大凡每一个有名气的人物总有一段迷离的历史,或者说每一段让人瞩目的历史都有那么几个难以评论是是非非的人物,《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观后感。我们总是太感性而直白的将一个人定成好人亦或是坏人,似乎这其中不会有第三种存在,然而熟识或是稍作耐心的去看一段历史,一个人物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孩童似天真的判断对过去的真实是如此的不公。

清末,列国入侵,国内动荡,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等外患;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内忧相继侵蚀着古老敌国的命脉。动荡出英雄,也出小人,于是在这一时期,慈禧,光绪,曾国藩,李鸿章,洪秀全等等一大帮的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至今热议不断,优劣难定。尤其是曾国藩和李鸿章,曾国藩毁誉参半,而李鸿章背负着签丧权辱国之诸条约的骂名,但却主持了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缔造了轰动一时的北洋水师。然而近来看过的一部有关李鸿章的纪录片使我感触很深,对于这个颇有争议的人物算是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徒,从曾国藩手中接下了权力的手杖,与曾国藩一样也是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之后创建了淮军逐步取代了曾国藩亲手创建的湘军的地位。自清军入关以来一直是满族执掌大权,八旗子弟横行于世,曾李的掌权不得不说在当时引起了老百姓的敬仰与支持,而随着八旗绿营这两支中央军事力量的衰退地方的实力逐渐强大使得淮军首领李鸿章得以在朝中担任要职,并在今后的日子里成为历史的操舵者。

李鸿章对于西方的态度是开明而清醒的,成为当时清廷少有的能够对西方有一个正确认识的人,早在组建淮军之时便使用先进的洋式武器,之后积极的筹备洋务运动,组建北洋舰队,并大力支持遣送外国留学生接受西方知识的政策。但清守旧势力的阻挠以及官场的利益之争使得这一切不是失败就是难产,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成效不佳,但圆滑的李鸿章,当然也应该称作是不认输的李鸿章,在一次次的曲折与试探,争取与尝试中还是让末代的帝国在许多地方有了进步。以修铁路为例,这项本来利于中国发展的事业却屡次受阻,从提出到最后的实现历时十多年,而这其中马拉火车的笑话我们早知道,但有几个人知道李鸿章命令用马拉火车来运送煤炭是因为当时保守派对于建铁路的极力反对而为了避免已经存在的一小段铁路不被拆毁,李鸿章不得不提出用马拉火车——只要铁路在就有希望。

评论一个人的得失成败,应当把这个人放在当时的历史与环境,我们将其放在现在的社会看,无疑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李鸿章为例,他的外交才能不知道为清朝廷解了多少的围,省了多少的赔款,每逢与外国谈判,无论国内国外首推李鸿章,清廷方面呢,自知别人只会瞎嚷嚷,真正能去分利必争的和列强谈判的非李中堂无二,外国人方面呢,知道清帝国朝野那些官员的愚昧,能真正可以交流非李鸿章不可。因此我们大多数只知道李鸿章签了多少多少的屈辱条约,却不知道这些条约是清廷朝野所犯下的,让李鸿章当个替罪羊罢了。中法战争搞砸了,要李鸿章去处理,慈禧疯了一般的向十一国宣战也得李鸿章去擦屁股,为了保证朝廷所受的损失最少,李鸿章巧妙周旋于列强之间,利用各国矛盾,以夷制夷,颇有成效,观后感《《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观后感》。而这许多的谈判中,最让国人,也最令他本人可耻而羞辱的是与日本甲午战争之后的《马关条约》。日本大有蛇吞象之势,割地寸土不让,3亿白银分厘不少,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谈判桌上如市井买卖一样一分一分的争,此时哪有大清中堂的权威,他像一个离休的老人在为一分的菜钱而争得面红耳赤。出乎意料的是,李鸿章在日本遇刺引起世界对日本的谴责,日本政府对这一突发事件不得不表示歉意,只准将3亿元减到2亿,带伤的李鸿章由重回谈判桌几番唇枪舌剑的谈判,日本坚持2亿元再无可减余地,清廷竟大喜,召李鸿章速速签字。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从此退出历史,清廷从此不再经营海军,拆毁海军衙门,而李鸿章也因《马关条约》而彻底背上汉奸的骂名。

适时外国曾有人将李鸿章与铁血宰相俾斯麦放在同一地位,而这位已是古稀之年的老者的环世界之旅,充分展现了弱国外交的强悍,他到访德国,俄国,美国等都给当时的外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世为奴,他对于清朝的衷心对于帝国富强的推进对于外交场上弱国外交的杰出让他成为一个英雄,然而,他毕竟难以成为我们心中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英雄,他也有着当时腐朽官场的烙印,也有大国心理的骄纵,他为清朝带来了强大的军舰却没能发展一只强大的水师,但许多的原因又不因为他,他一个人太过于单薄,他的上头有着中央的机构,有着慈禧,他的身边还有着“固执爱国”的保守派,有官场的潜规则,还有他所处时代的局限。


以我们现在来看就武断的将其定为卖国贼,汉奸是多么的不明智甚至是一种盲目的诽谤,《马关条约》后,李鸿章发誓再不踏日本国土,并在以后途径日本需要换船的时候坚持在两船间搭木板换乘,绝不踏日本半步。他的作用在当时就是清朝廷的修补匠替罪羊,他改变不了,只好尽最大努力去实施他的“洋务运动”,去铺他的“铁路”。


历史,永远是过去的事,没有谁会真正可以得知过去的事,他们已经随时间的溜走而变质,留给我们的只能是种种的推测的,但我们没有办法证明我们得出结论的真伪,我们只是在不断的求最接近历史的解——亦即最符合大多数史料的推断。另一方面,人这种无论何时都难以搞清楚的动物,无论其行为还是语言甚至是其他与之相连甚密的外物在现世都是一种谜题,更何况经过若干年的消沉,经过人们一再情感的加工,早已将历史真实的人物做了偏袒取舍。就好像岳飞是英雄,包拯是清官,崇祯帝昏庸,袁世凯窃国,然而他们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要用客观的眼观看他人,要全面的分析一个人,简简单单的像儿时那样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已经不被允许,因为你有了阅历,有了知识,也有了发言权,我们不能让三人成虎的事从我们这里发生,并使一个人蒙不白之冤。起码我们也该尊重那些死去的人,曾真实的历史。


若干年后,我不知道我所认识的人中是否会有让后人争议的人物,但我想说每个人都有历史,而且是自己历史的主角,我们站在旁观之外看他人之历史,要以一分理智而非感性。像李鸿章,从我初中第一次认识他到高二结束了历史课,在心中一直将之鄙视,最近知识渐渐的扩充,对于如何认识历史,认识人物有了逐渐成熟的看法,开始从新省视过去的偏见。上星期看过的这部关于李鸿章的专题记录——《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对如何看待历史和人物的观点更加清晰,而对于李鸿章这个人本身完全不再鄙视,因为我想没资格。


临终前操劳当了一辈子的补丁匠的李鸿章吟诗一首,没有合眼就离开了气数已尽的清朝:鞍,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尤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忽而想起电影指环王中有一句让我记忆犹心的话:历史变成传奇,传奇又变成神话。

  〔《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李鸿章的历史故事

1、手抓鸡1896年李访英(实为访美),受到热情款待,李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样。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同时,天天西餐使李无胃口。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扑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李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李鸿章杂碎”。这说明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无高下之分。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驯的日不落帝国人面前,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不得不说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观念。2、藏书成就李鸿章从政之余,喜欢收藏图书。在上海寓居丁香花园,有“望云 草堂”藏书处。咸丰十年(1860)在上海镇压小刀会起义时,经常光顾著名藏书家郁松年的藏书楼“宜稼堂”,郁氏曾奉送多部珍籍给他。去世后,其藏书归于李经迈继承,其珍贵版本于抗日战争中经“汉文渊”书肆主人出售不少。其余藏书在1940年由其孙李国超捐献给震旦大学图书馆,计18000册。扩展资料:书法成就人们在评述李鸿章功过是非的同时,逐步注意到了他的书法艺术,通过其存世的大量墨迹,我们看到了他书法的非凡功底。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养颇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诣甚深的晚清书法家。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于一体,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疏而不乱。览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书法高品佳作,显示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纪念故居李鸿章的家宅,李鸿章故居位于今合肥市中心的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走马楼(小姐楼)。李鸿章故居建于19世纪末。故居当年规模很大,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气势。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在十年动乱的时候,李鸿章故居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的督导下,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根据历史照片,在原地修复重建,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主要部分仍旧保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鸿章

李鸿章算晚清忠臣吗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以义和团叛乱挟持清廷为外交借口,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英国及美国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总和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其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时,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只是,该怎样评价100年前这位不同寻常的大清重臣,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   在中国,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


谁有洋务运动的 纪录片

纪录片《船政学堂》整部作品规划六集,每集长度50分钟。首次以编年体与共时性兼备、中西文化学者共同讲述的国际化视角,从“人”的角度切入,来讲述船政学堂以及船政毕业生鲜为人知的故事。既开掘“创办—保台—留学—整军—报国—启蒙—图治”等办学前后一系列生动感人的真实事件,更围绕船政学堂关键人物如左宗棠、沈葆桢、严复、魏瀚、刘步蟾、陈季同、萨镇冰等,展开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生动再现晚清“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福建船政学堂大胆开放、提倡启蒙与创新、悲壮报国的集体群像,揭示船政学子与中国近代变革之间的关联。六集片名分别为《海国图梦》、《孺子可教》、《问道“泰西”》、《蛟龙出海》、《一声叹息》和《世纪星火》,涉及时间跨度45年。

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的观后感

历史迷城——《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的观后感大凡每一个有名气的人物总有一段迷离的历史,或者说每一段让人瞩目的历史都有那么几个难以评论是是非非的人物。我们总是太感性而直白的将一个人定成好人亦或是坏人,似乎这其中不会有第三种存在,然而熟识或是稍作耐心的去看一段历史,一个人物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孩童似天真的判断对过去的真实是如此的不公。

清末,列国入侵,国内动荡,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等外患;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内忧相继侵蚀着古老敌国的命脉。动荡出英雄,也出小人,于是在这一时期,慈禧,光绪,曾国藩,李鸿章,洪秀全等等一大帮的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至今热议不断,优劣难定。尤其是曾国藩和李鸿章,曾国藩毁誉参半,而李鸿章背负着签丧权辱国之诸条约的骂名,但却主持了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缔造了轰动一时的北洋水师。然而近来看过的一部有关李鸿章的纪录片使我感触很深,对于这个颇有争议的人物算是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徒,从曾国藩手中接下了权力的手杖,与曾国藩一样也是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之后创建了淮军逐步取代了曾国藩亲手创建的湘军的地位。自清军入关以来一直是满族执掌大权,八旗子弟横行于世,曾李的掌权不得不说在当时引起了老百姓的敬仰与支持,而随着八旗绿营这两支中央军事力量的衰退地方的实力逐渐强大使得淮军首领李鸿章得以在朝中担任要职,并在今后的日子里成为历史的`操舵者。李鸿章对于西方的态度是开明而清醒的,成为当时清廷少有的能够对西方有一个正确认识的人,早在组建淮军之时便使用先进的洋式武器,之后积极的筹备洋务运动,组建北洋舰队,并大力支持遣送外国留学生接受西方知识的政策。但清守旧势力的阻挠以及官场的利益之争使得这一切不是失败就是难产,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成效不佳,但圆滑的李鸿章,当然也应该称作是不认输的李鸿章,在一次次的曲折与试探,争取与尝试中还是让末代的帝国在许多地方有了进步。

以修铁路为例,这项本来利于中国发展的事业却屡次受阻,从提出到最后的实现历时十多年,而这其中马拉火车的笑话我们早知道,但有几个人知道李鸿章命令用马拉火车来运送煤炭是因为当时保守派对于建铁路的极力反对而为了避免已经存在的一小段铁路不被拆毁,李鸿章不得不提出用马拉火车——只要铁路在就有希望。评论一个人的得失成败,应当把这个人放在当时的历史与环境,我们将其放在现在的社会看,无疑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李鸿章为例,他的外交才能不知道为清朝廷解了多少的围,省了多少的赔款,每逢与外国谈判,无论国内国外首推李鸿章,清廷方面呢,自知别人只会瞎嚷嚷,真正能去分利必争的和列强谈判的非李中堂无二,外国人方面呢,知道清帝国朝野那些官员的愚昧,能真正可以交流非李鸿章不可。因此我们大多数只知道李鸿章签了多少多少的屈辱条约,却不知道这些条约是清廷朝野所犯下的,让李鸿章当个替罪羊罢了。中法战争搞砸了,要李鸿章去处理,慈禧疯了一般的向十一国宣战也得李鸿章去擦屁股,为了保证朝廷所受的损失最少,李鸿章巧妙周旋于列强之间,利用各国矛盾,以夷制夷,颇有成效。而这许多的谈判中,最让国人,也最令他本人可耻而羞辱的是与日本甲午战争之后的《马关条约》。日本大有蛇吞象之势,割地寸土不让,3亿白银分厘不少,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谈判桌上如市井买卖一样一分一分的争,此时哪有大清中堂的权威,他像一个离休的老人在为一分的菜钱而争得面红耳赤。出乎意料的是,李鸿章在日本遇刺引起世界对日本的谴责,日本政府对这一突发事件不得不表示歉意,只准将3亿元减到2亿,带伤的李鸿章由重回谈判桌几番唇枪舌剑的谈判,日本坚持2亿元再无可减余地,清廷竟大喜,召李鸿章速速签字。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从此退出历史,清廷从此不再经营海军,拆毁海军衙门,而李鸿章也因《马关条约》而彻底背上汉奸的骂名。

适时外国曾有人将李鸿章与铁血宰相俾斯麦放在同一地位,而这位已是古稀之年的老者的环世界之旅,充分展现了弱国外交的强悍,他到访德国,俄国,美国等都给当时的外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世为奴,他对于清朝的衷心对于帝国富强的推进对于外交场上弱国外交的杰出让他成为一个英雄,然而,他毕竟难以成为我们心中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英雄,他也有着当时腐朽官场的烙印,也有大国心理的骄纵,他为清朝带来了强大的军舰却没能发展一只强大的水师,但许多的原因又不因为他,他一个人太过于单薄,他的上头有着中央的机构,有着慈禧,他的身边还有着“固执爱国”的保守派,有官场的潜规则,还有他所处时代的局限。以我们现在来看就武断的将其定为卖国贼,汉奸是多么的不明智甚至是一种盲目的诽谤,《马关条约》后,李鸿章发誓再不踏日本国土,并在以后途径日本需要换船的时候坚持在两船间搭木板换乘,绝不踏日本半步。他的作用在当时就是清朝廷的修补匠替罪羊,他改变不了,只好尽最大努力去实施他的“洋务运动”,去铺他的“铁路”。

历史,永远是过去的事,没有谁会真正可以得知过去的事,他们已经随时间的溜走而变质,留给我们的只能是种种的推测的,但我们没有办法证明我们得出结论的真伪,我们只是在不断的求最接近历史的解——亦即最符合大多数史料的推断。另一方面,人这种无论何时都难以搞清楚的动物,无论其行为还是语言甚至是其他与之相连甚密的外物在现世都是一种谜题,更何况经过若干年的消沉,经过人们一再情感的加工,早已将历史真实的人物做了偏袒取舍。就好像岳飞是英雄,包拯是清官,崇祯帝昏庸,袁世凯窃国,然而他们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要用客观的眼观看他人,要全面的分析一个人,简简单单的像儿时那样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已经不被允许,因为你有了阅历,有了知识,也有了发言权,我们不能让三人成虎的事从我们这里发生,并使一个人蒙不白之冤。起码我们也该尊重那些死去的人,曾真实的历史。

若干年后,我不知道我所认识的人中是否会有让后人争议的人物,但我想说每个人都有历史,而且是自己历史的主角,我们站在旁观之外看他人之历史,要以一分理智而非感性。像李鸿章,从我初中第一次认识他到高二结束了历史课,在心中一直将之鄙视,最近知识渐渐的扩充,对于如何认识历史,认识人物有了逐渐成熟的看法,开始从新省视过去的偏见。上星期看过的这部关于李鸿章的专题记录——《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对如何看待历史和人物的观点更加清晰,而对于李鸿章这个人本身完全不再鄙视,因为我想没资格。临终前操劳当了一辈子的补丁匠的李鸿章吟诗一首,没有合眼就离开了气数已尽的清朝:鞍,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尤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忽而想起电影指环王中有一句让我记忆犹心的话:历史变成传奇,传奇又变成神话。


NBA历史上都有哪些球队上演过"黑八奇迹"?

两次 99年的尼克斯 还有94年的掘金

98-99赛季属于多事之秋,旷日持久的劳资纠纷不仅令全明星周末变成泡影,也让常规赛场次缩短到50场,即便如此,纽约尼克斯却创造“黑八传奇”。东部第八尼克斯一路过关斩将杀入总决赛,但他们的对手却是马刺队。创造“黑八奇迹”的代价是巨大的,尼克斯早就伤痕累累,且因为“大猩猩”尤因脚踵受伤无法上场,双方禁区力量失衡带给马刺压倒性的庞大优势。但最终1比4输给马刺,范甘迪当时是尼克斯的主教练。

1994年,掘金在季后赛遇到当时58胜的西部老大、拥有佩顿和砍普的超音速。当时季后赛第一轮是5战3胜制。超音速以强大的实力先在主场胜了2场,但顽强的掘金在穆托姆博的带领下,在主场连胜2场。最后一场,大家本以为超音速能轻松拿下,但穆托姆博在最后的盖帽把比赛拖入加时,在加时赛中,双方僵持不下,但最后穆托姆博的防守让对手屡投不中,掘金以2分优势战胜超音速,创造了黑8奇迹。但他们没能走得更远,在第二轮被淘汰。


上一篇:薛之谦天外来物巡回演唱会地点

下一篇:西川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