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国都是被谁灭了
唐朝是被朱温给灭亡的,公元907年,朱温见时机成熟,逼迫李柷把皇位禅让给他,朱温后来命人毒杀了李柷,李柷死后,后梁议定的谥号为“哀皇帝”,没有庙号,故史称“唐哀帝”。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将领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不久将唐昭宗杀害。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290年。扩展资料唐朝全盛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其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
隋文帝在位版图有多大?
很大,除了现在的西藏没有,其他都有杨坚隋文帝一般指杨坚隋朝开国皇帝共21个含义杨坚(隋文帝,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开国皇帝(581年-604年在位)。 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灭陈后结束分裂,统一了中国。在位期间他实行五省六部制,减轻赋税,推行均田制,对各族采取招安与军事防御并行策略,开创了“开皇之治”。604年,他在仁寿宫去世,终年64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中文名杨坚出生日期541年7月21日(西魏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出生地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字号鲜卑小字:那罗延(西魏恭帝赐鲜卑姓氏)逝世日期604年8月13日(仁寿四年)更多人物生平出身豪族史载杨坚出自关中高门弘农杨氏,自称是东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其四世祖杨元寿被北魏任命为武川镇司马,其父杨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死后追赠太保,谥号桓。不过据陈寅恪的考证,杨坚家族可能是山东寒族,其弘农杨氏的身份应出于伪托;而所谓杨元寿留镇武川亦是宇文泰为笼络部下感情而虚构之事。[1]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隋文帝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六月癸丑夜,杨忠之妻吕氏(名苦桃)于冯翊般若寺生下了杨坚,据说当时“紫气充庭”。《隋书》记载,当时有一个尼姑对吕氏说,杨坚此人不可与常人一样抚养,所以尼将杨坚带到别馆,亲自抚养。幼年的杨坚为人深沉少言,刚刚进入太学的时候,即使是十分亲密的人也不敢戏弄。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杨坚十四岁时,京兆尹薛善征辟他为功曹。翌年,因为其父杨忠的功劳被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西魏恭帝四年(557年),封为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北周明帝即位,授杨坚为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武成二年(560年),周武帝宇文邕即位,杨坚任小宫伯,出任为随州刺史(今湖北随州市),进位大将军。后
为什么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远远不如汉唐时期的中国了?
因为尚武精神的丧失。
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过于早熟。在西方还处于封建社会的时候(这里说的封建社会是真正的封建,封土建国的那种,类似周朝分封秦国齐国燕国,西方国王分封伯爵子爵男爵,而不是我们教科书上说的那种封建社会),我们中国已经完成了中央集权制度,也就是从秦汉时期开始,我们就已经中央集权了。而西方一直到中世纪都还处于封建时期,真正实行中央集权到现在还不过几百年。
中央集权制有好有坏。好处就是国家能够维持相对较长的和平时期,并且也能集中精力应付天灾。因此在中央集权制的早期,也就是秦汉至唐时期,尚武精神还没有遗失,针对外族还是比较占有优势的。比如汉朝,东汉末年那么乱的情况下,由于当时中央集权制还没有达到巅峰,地方上的太守刺史等依然拥有极强的地方控制力,相当于土皇帝,所以哪怕是一介诸侯也可以吊打外族,所以史书称“诸朝皆以弱灭,独汉以强亡”。又如唐末,各地方节度使也是独立王国,也有足够的力量对外发动征伐。而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唐两朝的主要敌人都是外族。汉是匈奴,唐是突厥。
但中央集权制的另外一个毛病也很快凸显了出来。就是随着时间过去,统治阶级更担心的就是内部斗争而不是外敌入侵。主要矛盾也就由外来矛盾变为内部矛盾。因此,自宋以后,所有的领导阶层担心的都是会被内部人士推翻自己的统治而不是被外人侵略,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而不是向外扩张领土。所以从宋朝以后,武人的地位急速下降,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出现了这样的社会认知。其实就是领导阶层担心武人有了地位会夺取自己的皇位。所以宋明清这三朝,所有的领导阶层(包括皇帝和官僚阶层以及知识分子)想的都是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国家的力量是在对内而不是在对外,表现出来的自然就是在外事上衰弱了。
也就是说,宋明清三朝,防范自己人更甚过外人,愚民政策更有利于统治。汉朝政权,一直在与匈奴与羌族作战,名将基本都是在与外族的作战中出名的。而宋明清的名将,很多是在镇压自己人中出名的。
其实如果论文化论经济等方面,宋朝才是巅峰。但由于国家方向的转变,对外的表现上远不如汉唐。
强汉盛唐孰弱孰强?唐朝和汉朝其实不能相提并论
说起汉唐的比较其实不得不提到春秋战国和南北朝的比较。春秋战国是中国最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产生了中国绝大多数的文明精华和主要的哲学圣者,那个在当时处处碰壁的孔丘居然成了后世的圣王。而且在军事上也把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模式发挥至极,广泛的兵役制度,车,步,骑合成兵种的使用,战略战术的极端使用,使得这时的军事实力是历史进入热兵器以前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不能相比的。 战国兵役制度使得战时全民皆兵,即便常备军都占全国人口1/5,故有天下男子大半皆兵的状况。不要认为全民皆兵就是“乌合之众”,关键在与民族的尚武精神,20万赵军(其中大半是临时征召的)一战斩匈奴15万,而自己损失轻微就很说明问题。其实古罗马共和国兵员征集比例也很高。 而南北朝时期,几百年战乱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文明成果,军事上带来了一点“数量决定一切”,北朝兵力远多于南朝,南朝几次北伐最多也就4,5万兵力,也几次取得极佳的战绩,但由于高层的贪恋南方的水土而做罢,结果隋朝50万大军灭陈,中国时代彻底结束,蜕变成东亚帝国。 与秦汉相比,隋唐在民族上缺乏自信的勇气,隋朝用百万大军打高句丽弹丸之国,就是极不自信的表现。汉朝可是数万囚犯军就灭了他们。唐朝建国后向突厥称臣,突厥汗死,唐朝举国哀悼(当然是做样子),但这在战国秦汉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简直是奇耻大辱。 汉朝毕竟和战国相距不远,在很多方面有保留,如全民武备等,汉武帝时期,汉朝可征之兵有800万之多,当然对外做战用不着(后勤原因),也没必要。但假设匈奴不是40万,而是400万,大举入侵中国,那么这些人就派上用场了。要知道,李牧斩杀匈奴15万主要还是靠这些急征之兵。正因为如此强大的尚武精神,东汉末年,中国四分无裂,人口降至700万,还能北平乌桓,南平南蛮。 而唐朝呢?除了对突厥的偷袭可圈可点外,其它实在是不尽人意。突厥兵的战斗力不如匈奴,何况唐军只杀了几万突厥兵,数十万是子虚乌有。终唐一代,京师三陷,15万安禄山的叛军从东北打到长安居然没什么抵抗。唐朝有一次居然被吐蕃掳民50万,按照汉朝的兵役制度,临时也能组织10万兵了。对方不过30万而已。赵国的北方边境人口也不过50万(全国只有200多万),可人家又是什么表现呢?
贝加尔湖以前是中国的吗?
是的。贝加尔湖曾经有段时间是属于中国的,但是时间不长,大部分的时间,贝加尔湖都不是属于中国的。贝加尔湖在俄罗斯人眼里的地位极其崇高,1996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后,俄罗斯政府5年间下达了30多条法令,任何人都不得因利益而破坏贝加尔湖的环境。严格管控这个亚洲第一大淡水湖,目的是因为贝加尔湖的储水量达到了北美洲五大湖的总和,甚至北欧波罗的海总水量还没有贝加尔湖多。名称由来“贝加尔湖”是英文“baykal”一词的音译,俄语称之为“baukaji”源出蒙古语,是由“saii”(富饶的)加“kyji”(湖泊)转化而来,意为“富饶的湖泊”,因湖中盛产多种鱼类而得名。贝加尔在鄂温克语中称为“la米u”,意思是“海”;蒙古语、布里亚特语称为“baigal dalai”,意为“自然海”;雅库特语称为“baikel”意为“丰富的湖”。人类学家认为现在的“baikal”从布里亚特语而来。
贝加尔湖是中国的吗
贝加尔湖不是中国的,是俄罗斯的。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每一个时期贝加尔湖都属于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管理。然而17世纪之后,沙俄人不断侵扰我国的边境,再加上清朝政府的无能,最终才导致贝加尔湖落入外人之手。贝加尔湖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是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位于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介于北纬51°29′~55°46′,东经103°41′~109°57′之间,狭长弯曲,呈东北西南走向。距蒙古国边界仅111千米,湖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最宽79.4千米,面积3.1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744米,最深点1637米,湖面海拔456米,形状为新月形,总蓄水量23.6万亿立方米。贝加尔湖名称由来“贝加尔湖”是英文“baykal”一词的音译,俄语称之为“baukaji”源出蒙古语,是由“saii”(富饶的)加“kyji”(湖泊)转化而来,意为“富饶的湖泊”,因湖中盛产多种鱼类而得名。贝加尔在鄂温克语中称为“la米u”,意思是“海”;蒙古语、布里亚特语称为“baigal dalai”,意为“自然海”;雅库特语称为“baikel”意为“丰富的湖”。人类学家认为现在的“baikal”从布里亚特语而来。
在地球历史上消失的十大超级帝国,是哪十个?
我认为在地球历史上消失的十大超级帝国,我国有五个,分别是秦朝、汉朝、唐朝、元朝、清朝;而在西方,有古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和沙皇俄国。世界历史,是战争的历史,也是国家分分合合的历史,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在这一点上的见解真所谓一语中的、真知灼见。的确,这是社会历史的变化规律,无人能够逆转。其中,地球历史上消失的十大超级帝国,我认为它们分别是:我国消失的十大超级大国中,我认为我国有五个,分别是秦朝、汉朝、唐朝、元朝、清朝。秦朝,由秦国嬴政建立,开辟了我国封建历史王朝的先河,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使我国由分裂走向融合;到了汉朝,我国达到了第一个繁盛时期,特别是汉武帝年间,大将卫青、霍去病先后北击匈奴,打的他们不敢跨入中原半步,足见当时汉朝的强盛;而唐朝更是一个大帝国,先后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周边邻国附属唐朝的不计其数;而成吉思汗开辟的元朝,我国的疆域面积达到最大,奠定了国家的版图;清朝延续了元明的历史,在康乾盛世,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可谓盛极一时。西方在西方,我认为消失的超级帝国有古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和沙皇俄国。除了沙皇俄国外,西方的大帝国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是一般都横跨亚洲、欧洲、非洲三个大陆,他们往往最早起源于肥沃的两河流域,然后围绕地中海进行领土延伸。比如亚历山大建国时,分别向南、向西、向东征讨,掠夺了大片徒弟,领土面积最终达到几千万平方公里。沙皇俄国是存在于地球历史上的、消失的最后一个帝国,国土和现在的俄罗斯相近,当时实施封建帝国主义专制,占据了亚洲、欧洲大片区域,只是后来被俄国二月革命推翻。
曾经在地球历史上出现的十大超级帝国,都是谁
曾经在地球历史上出现的十大超级帝国,都是谁?据考古学家研究,人类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百五十万年前。虽然人们出现了如此长的时间,但人类文明的出现却只有短短的七千年。自从人类有了群居、分工的意识,人类文明就此产生了。从第一个城邦建立到第一个王朝建立,从奴隶制到封建专制制度,人们为了文明的前进不断探索。既然在七千年的时间里有这么多的王朝建立,必然有局部的完全统一,成为超级帝国。那么曾经在历史上出现的十大超级帝国,都是谁呢?01,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亚述帝国是第一个超级帝国,它是在公元前三千年形成的。亚述帝国是西亚第一个奴隶制帝国,它崇尚武力。在亚述帝国的统治时期发生了大大小小几万场战争,因此它无法兼顾到经济的发展。直到公元前六百一十二年,亚述帝国的首都被联军攻破,它才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波斯帝国是君主制帝国,出现在公元前五百五十年,波斯萨珊王汲取了东方的先进文明之后迅速崛起建立了波斯帝国,后来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大帝所灭。02,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利用军队创建的马其顿方阵横扫西欧,在消灭波斯帝国后,沿用了波斯帝国的管理体系。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率领三万五千人和一百多艘战舰向东侵略,最终与号称拥有百万军队的波斯决战在高加美拉,靠着马其顿方阵,波斯军队全面溃败。亚历山大死后,因为继承问题促使帝国走向了分裂。罗马帝国是一个环绕整个地中海的共和国,它极度地繁荣,经济实力空前强大。公元1453年,西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所灭。03,大汉王朝和大唐王朝汉帝国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经过了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昌盛。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最终将匈奴打得四分五裂,不敢正视东方。大唐帝国版图庞大,西边疆域到达了死海。大唐在国际上的名声很大,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来借鉴和学习。大唐帝国的全盛时期,国民的经济水平甚至比现如今的许多国家都要高出不少,由此可见,外国人大批派遣唐使前来中国不是没有理由的。04,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拜占庭帝国又被称为东罗马帝国,是由罗马帝国分裂而来,它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阿拉伯帝国是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岛建立的,曾经消灭了波斯帝国。蒙古帝国是至今为止版图最大的国家,全盛时期国土面积达到了三千多万平方公里,是现在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倍还要多。可惜由于内部斗乱,蒙古帝国的存在时间很短。以上就是笔者的观点,欢迎评论补充。
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疆土地域面积最大?
中国最早只是指的中原地域,面积很小,主要包括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南边的广东广西,北边的蒙古等都不在中国的范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原王朝实力越来越强,控制的土地面积也越来越大。今天就跟大家说说中国历史上控制土地面积最大的三个王朝,看看我们的祖先都打下了哪些疆域。第三名 唐朝(鼎盛时1237万平方公里)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登基称帝,建立了唐王朝,至唐太宗二年,李世民扫平了各方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国家,在唐高祖龙朔年间是唐朝国土面积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大致的唐朝控制的疆域据史书记载:“到罗伏州(就是今天的越南)、北边到玄阙州(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西边到安息州(今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东边挨着哥勿州(就是今天的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当时的唐朝是多么的强大吧,最使我们骄傲的还不仅仅是面积。唐朝可谓是中国文明的高峰,不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是一个巅峰,唐朝由于开发包容的国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也影响了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尤其是西亚中亚等国家,所以很多外国人也叫中国人“唐人”,你看现在世界各地还有“唐人街”。这就是唐朝带给我们的荣耀。第二名 清朝(鼎盛时1316万平方公里)清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公元1636年皇太极建立了大清朝,1644年明朝灭亡,在多尔衮带领下清朝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后来康熙又平定三番,灭葛尔单,收复台湾,清朝的国土面积又进一步扩大。公元1760年,清朝在平定准噶尔汗国后,疆域达到极盛,东北方向到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方向到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西北方向到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方向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南边与现在几乎一样,总面积达到了1316万平方公里。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他在最后的岁月里带给中国人无尽的屈辱,但是他也创造过辉煌,这就是历史。第一名 元朝(鼎盛时1372万平方公里)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公元1271年,元朝由忽必烈建立,他的前身是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公元1279年元朝灭南宋,实现了中原的统一,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对啊,元朝不是打到了欧洲么,在多瑙河畔饮马了,怎么才怎么点地方啊,实际上是那是大蒙国帝国的地盘,不属于元朝,元朝只是当年成吉思汗分封的一部分而已。三个王朝都控制了大片的土地,但是元朝只有不到百年的国祚,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其过于相信武力,而不爱惜百姓,而唐朝是一个典范,各方面平衡发展,开发包容,不仅仅是从武力征服,而是靠文化征服
唐高宗李治是“懦夫”?你错了!他才是大唐王朝的强者
“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皇权”,本来就是封建王朝你争我夺得的筹码。每一个朝代都无法“避免”每一个帝王都必须要“经历”!然而每一个朝代在权力交接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宫廷政变,总会出现一些流血事件, 这犹如是一个魔咒一样,没有哪一代帝王能够避免! 远的不说, 咱说英明神武的唐太宗,用尽一生开拓了贞观一朝,造就了史上的“贞观之治”,可谓是“居功至伟”,在唐代所有的帝王中占据了“头一把交椅”。但是即便是“功高至伟”的唐太宗, 也不免人们会议论他,“玄武门之变”沾上了亲人的血,染就了“九五之尊”的皇位,这些污点即是 历史 ,也是唐太宗李世民无法更改的遗憾。 然而我们今天讲的主角:大唐王朝第三代帝王唐高宗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 他的皇位可谓是轻而易举,犹如天上掉馅饼一般获得的, 很多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实则是世人低估了这位帝王的IQ! 论资历他比不上自己的哥哥魏王李泰,论身份他比不上自己的哥哥太子李承乾,论长幼,他是唐高宗的第9个儿子,又怎么能比得上他前面的那些哥哥呢?但是最终唐太宗李世民却将皇位传给了他,为什么呢? 唐高宗李治才算得上是一位真正善于使用韬光养晦,善于学会隐藏自己光芒的人。也是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最终才能登上这九五至尊!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 ,李治出生于 长安 东宫的 丽正殿为长孙皇后所生,排行老九 。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 李治幼时十分聪慧父亲李世民十分关爱,又因为是最小的儿子所以便格外的疼爱,找来最好的老师教授其学业,他也不负众望,学习得很好,整个人也端庄安详,对待下人也十分宽厚仁慈,和哥哥们也十分和谐,更是在老师的教导下精通儒家经典,特别精通《孝经》。 《旧唐书》有这么一段记载:唐太宗问李治:"你认为这部《 孝经 》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对答道:"孝道最为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庙堂之上想着为国尽忠,退居在家的时候想到是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恶。"唐太宗听闻大喜,说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侍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从而可以看出唐高宗李治从小就知道怎么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这份难得的孝心,为他以后登临帝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唐太宗李世民的 文德皇后 长孙氏去世,这时的晋王李治才九岁,整日“伏地而哭”悲哀思念之 情感 动了满朝文武,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 ,对于这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小儿子特别宠爱,不久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然而唐太宗李世民每次询问相关的政事,李治都避而不谈向父亲请教,使得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开心, 愿意悉心的教授,也是他积累治国经验的方法,对于哥哥们的所作所为,他从来不偏激也不随同,都处在中间的位置,也不参与哥哥们的事情,所以贤明之举很受父亲喜爱。 唐太宗晚年夺嫡之争,愈演愈烈,虽然有太子李承乾,但是唐太宗李世民比较喜欢他的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 从而导致了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为了争夺储位而大动干戈,而自己的长子太子李承乾还不惜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贞观十七年,由于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军集等人相互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让唐太宗李世民学唐高祖李渊一样禅位于自己,结果事情败露,谋反的事情被唐太宗李世民给平叛了,太子李承乾被废除,侯君集等人被处死! 太子李承乾被废,那接下来的接班人是谁呢?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将皇位传于第四子魏王李泰,欲立李泰为太子。 最后从长子李承乾的判罪书里面,发现了魏王李泰有夺取皇位的嫌疑,而李承乾先下手为强逼宫,就是李泰在从中作梗,才使得李承乾做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 当唐太宗李世民明白李承乾谋反的全部事实,忽然感到了自己心里的痛,因为自己获得皇位,就是通过玄武门政变踩着亲人的尸体,沾着亲人的血,而坐上了这个九五之尊的位置,如今又看着自己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不惜“兄弟相残”。 故而内心十分的痛苦,虽然他坐上皇位的这条路是他自己选择的,但是他十分的不愿意自己的子孙后代继续走着自己这条路,于是罢黜了第四子李泰的魏王,决定将皇位传于自己的第九子李治! 公元贞观17年4月,唐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第九子李治为皇太子,并让皇太子临朝听政!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一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于 终南山 的 翠微宫,葬昭陵。 六月,李治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史称唐高宗! 继位后的李治,下诏令其舅父司徒、赵国公 长孙无忌 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英国公李绩为 开府仪同三司 ,以二人为辅政大臣,继续父亲唐高宗李世民的治国政策,国家在新的皇帝带领之下继续运转! 而此时的唐高宗李治刚登基,不得不依靠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于是在长孙无忌的建议下于永徽元年(650年)正月立嫡妻王氏为皇后,而这王皇后便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封长子陈王李忠为雍州牧。 永徽二年(651年)正月,西突厥贺鲁自立为沙钵略可汗,看准了新旧政权交替薄弱之时,“趁虚而入”便开启了浩浩荡荡的“反唐大计”。在长孙无忌的建议下唐高宗派遣梁建方率军征讨,然而东边太阳西边雨,在讨伐反唐的西突厥的时候,大唐王朝内部又出现了一波谋反事件。 永徽四年(653年)正月, 房遗爱 、高阳公主、 巴陵公主 、 薛万彻 、 柴令武 等人谋反,密谋拥立荆州王 李元景 为帝, 事情败露后,唐高宗李治亲自平叛,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平叛结束,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都被处死,李元景、巴陵、高阳公主都被赐以自杀。 而此时的李治并非以前伪装的李治,知道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蜀王李愔等因得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所以利用这个机会,授意长孙无忌将诸如之人牵连谋反事件或死或贬。 对于长孙无忌来说这便是顺水事情,即惩罚了自己的对手,又迎合了君主,这何乐而不为了。而唐高宗也一箭双雕,即成全了自己的大臣,卖了一个人情,又铲除了自己皇位的窥觊者。经过此事,高宗皇位的重大威胁势力被铲除。 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是第一任皇后,而这份姻缘是唐太宗亲自指定的太原王氏,门第高又貌美,唐太宗李世民对这个儿媳妇评价很高,称为“佳儿佳妇”, 而这王皇后的背景可不简单,父母两族都属于关陇贵族集团,母亲家更是李唐的姻亲,这就和关陇贵族集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形成了统一阵营。 而此时的唐高宗李治孝期已满,而他现在的身份已经是九五之尊了, 想要干点自己的事情,而他这点想干的事情我们大家都知道,就和一代女皇武则天有关系了!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后,作为作为太宗的侍女,按照大唐后宫规矩,武则天则被发配到感业寺削发为尼, 而在武则天削发为尼的期间,唐高宗李治数次进入感业寺与为尼的武则天私会,完全不会顾及关陇贵族集团提醒。 如今李治的孝期已满,自然而然地就想将武则天接回后宫,虽然长孙无忌极力的反对,最后还是拗不过唐高宗李治! 于永徽二年五月,将武则天接入后宫,赐为昭仪!就这样武则天再次回到了他熟悉的大唐后宫,而这一次归来便是“王者归来”! 而归来的武则天处处低调,处处卑微,从而获取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同情 。对于王皇后更是卑躬屈膝,百依百顺,从而使得王皇后都在高宗的面前为他说好话,殊不知这是养虎为患,仗着高宗的宠爱武则天得到了步步登高的阶梯,武则天得宠的同时,王皇后和萧淑妃则快入冷宫了。 于是唐高宗李治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要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面对强大的关陇贵族集团,唐高宗李治深知这件事情背后牵连甚广,非同小可,于是他事先走出了第一步,征求了有关大臣的意见! 这件事情想都不用想,王皇后是代表着关陇贵族集团,和贵族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长孙无忌是绝对不会同意的,然而此时的唐高宗李治已经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弱者的皇帝了 。 他运用自己的帝王威仪,运用自己的驭臣之术,结合相关的事宜,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唐高宗获得了胜利,皇后宝座易主,武则天成为了唐高宗李治的第二任皇后。 登上皇后之位的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恩爱的同时,又展现出了她治国治人的天赋,他看出了关陇集团对于唐高宗李治,对于朝廷的危害 。因为虽然说唐高宗李治贵为大唐的皇帝,但是处处受到关陇贵族集团的制约,很多事情他都做不了主,很多事情都要遵循关陇集团的建议,特别是他的舅舅长孙无忌。这无疑是对皇权的威胁,对于皇权集中的唐高宗李治来说,这是不可以的, 于是夫妻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要铲除关陇贵族集团,使得皇权归于唐高宗一人。在唐高宗与武则天的联手下,关陇贵族集团怎么会是对手,纷纷败下阵来,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先后被贬最后死于异乡。 可以想象大唐王朝和关龙贵族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代表人物的长孙无忌,他培养了多少势力?牵一发而动全身。动他有可能还会危及皇权,危及大唐王朝的国运,但是 唐高宗李治将这些危险通通的抛诸脑后,决定要铲除官农集团,毫不手软,这便是帝王的霸气。 然而铲除了关陇贵族集团之后,后续的工作被唐高宗吏治安排得妥妥的,非但没有影响国家的运转,没有影响大唐的国运,还将皇权全部统一到自己的手里,这便是唐高宗吏治的智慧和帝王的霸气了。 没有了关陇贵族集团的制约,唐高宗李治夫妇放飞自我,享受了皇权独尊的乐趣,此时的朝堂就变成了他唐高宗的李治得“一言堂”了,没有谁能够制约得了他,也不会去采取哪一个大臣的意见!但是此时的武则天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武则天了,对于权力的渴望,她比谁都渴望! 而此时的唐高宗李治头痛症越发的激烈了,于是处理国家的政事,便交到了武则天的手里 ,往往应该唐高宗吏治批阅的国家奏折,都转交到了武则天的手里, 武则天也是一把好手,处理的头头是道,她更珍惜处理国家政事的机会,才更有她登顶九五之尊的机会! 渐渐的唐高宗李治的头风症愈演愈烈,此时的武则天则抓准了这一个机会, 趁机插手唐朝政权,插手唐朝的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但是她并不满足他,还想进一步的掌握国家的政权,于是他利用背后的唐高宗,利用自己的权利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阻碍,在背后秘密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做准备! 而此时的唐高宗,李治似乎已经觉察到了一些不该有的味道。武则天的行为似乎已经触怒到了他的逆鳞 , 于是乎,他和上官仪合计将下造废除武则天皇后之位,可惜他这个计划被武则天得知,武则天向唐高宗申诉辩解,而武则天的背后势力已经让唐高宗投鼠忌器了, 后在武则天的辩解之下,获得了唐高宗李治的同情和谅解,然而这件事情总有一个人来背锅,上官仪惨遭灭族! 此后武则天的势力越来越大,唐高宗想要废除他这个皇后之位,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中年的唐高宗李治头风症越来越重,有些时候眼睛都看不到,又怎么能够主持国家的政务呢?于是乎,武则天便走到了政权的前面,逐渐的掌握了朝政, 而李治在武则天的建议下使用的“天皇”称号,而他自己只使用“天后”的称号,在 历史 上被称为“二圣”! 自此武则天从台后转到了台前,成为了大唐王朝“朝堂”上的实际统治者,但是 武则天只是大唐王朝朝堂上的实际统治者而已, 国家的命运,国家的军权,却还是掌握牢牢在唐高宗李治的手里,只要唐高宗李治他的身体有好转,他还是会自己上朝处理国家的政事,武则天并没有掌握到最高的权利,对于唐高宗的做法,武则天也无可奈何 ,甚至于武则天她自己的政敌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重用,而武则天培育的势力也被唐高宗李治找出问题斩首, 此时的大唐王朝也就只有唐高宗李治能够震慑得了武则天,所以唐高宗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们没有一个是武则天的对手,没有办法,她们已经镇不住武后,才有武后变成武帝,建立大周王朝。 永淳二年(683年)十二月,李治在紫微宫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留下圣旨,太子在灵前即皇帝位,这是他最后一次能想出震慑武则天的方法了,然而结局却是徒劳,没有了唐高宗李治的震慑,武则天便是唐王朝的王者,没有人能够撼动! 历史 对于唐高宗的评价都是比较懦弱的 , 但是实际上唐高宗李治他才是一位“强者”,在哥哥们夺嫡的时候,他“韬光养晦”,“争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争”,所以他不去掺和哥哥们的事情,因为他知道他父亲十分反感亲人兄弟为了皇位手足相残!在处理关陇贵族集团的时候,面对他们的势力他“毫不气馁”,也“毫不手软”,展现出他帝王的坚决和霸气! 而在自己重病的时候,武则天虽然行使了他的职权,掌握了大唐王朝朝廷,但是国家的最高政权,国家的军权都掌握在他一个人的手里,武则天无可奈何! 所以唐高宗李治他并非是一个懦弱的人。 对内中央集权铲除关陇贵族集团,对外东征朝鲜。使得唐高宗李治制下的唐朝版图是最大的,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威海北到贝加尔湖南至越南的横山,总共12,00万平方公里,而且还维持了32年,直到唐高宗李治去世的时候,都还是原来的版图! 所以唐高宗李治是一个中兴之主,也是一个霸气之主,更是一个超有智慧之人!
正史里的唐高宗李治,是有多么的厉害?
唐高宗李治勤政爱民,爱民如子,并且杀伐果断,独断朝纲。受电视剧《武则天秘史》的影响以及野史对李治的随意评价与荒淫描述,许多人对于李治存有一定的误解。但是历史上的李治与它们的描述并不相同,他不仅具有极高的政治才能,他还很乐于接受纳谏,积极进行朝政的改革。在他的统治下,唐朝也日益繁盛,这也为武则天后来的太平盛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一、 唐高宗李治勇于和长孙无忌抗衡夺权。因为李世民不放心年幼的李治继位统治国家,便在去世之前要求长孙无忌帮扶李治统治国家,整理朝政。而这也造成了长孙无忌在朝廷中专权和蛮横霸道的情景。为了夺得权力,年幼的李治便早早开始谋划,在朝中拉拢势力,直到在四年后夺得权力,把长孙无忌贬出京城。二、 李治勤政爱民,并且乐于修改法律。身为皇帝,李治深切的明白法律建设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命令长孙无忌和一众大臣修订了最完整的成文法典《唐律疏议》。正是有了这部法律,唐朝的各项刑法也更加明确,民众也有了自己的道德天平,使得自己不敢犯事。这也在表面上维持了大同社会的现状。除此之外,这部法律还与西方著名的《罗马法》并称。它也把我国古人的法律意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三、 李治统一了朝鲜半岛,并且与外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刚继位的李治并不懒惰,而是每天忙于正务。在唐朝边境受到了突厥和高丽的侵犯时,他选择一举灭掉东西这两个大敌。这为边境的民众解决了生存压力,给他们争取了和平生活的机会。就以唐太宗李世民来说,他曾经御驾亲征讨伐高丽,但是徒劳无果。而他这一遗憾也被高宗所弥补。除此之外,唐高宗也积极与外建交,在一段时期内,也与多个国家进行了深切的文化交流。总而言之,民众对唐高宗李治是存有一定的误解的。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厉害,也有理想政治抱负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