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郡

时间:2024-05-15 00:05:23编辑:奇事君

包头古称什么?

包头古称九原、鹿城。包头地处中国华北地区、蒙古高原南端、内蒙古中部、南濒黄河,阴山山脉横贯该市中部,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重点发展地区。包头境内有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乌拉山(以昆都仑河为界),山峰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峰海拔2324米。全市由中部山岳地带、山北高原草地和山南平原三部分组成,呈中间高,南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黄河流经包头市境内214千米,公路、铁路两桥并行飞架黄河南北。地域文化:包头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从古至今经历了数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从而造就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移民文化。老包头主要是东河区。从晋陕冀千辛万苦走西口奔着的目标就是包头,从包头到喀尔喀蒙古及恰克图等其他地方,这里是聚集处也是集散地,更是孕育500年晋商繁荣的摇篮。包头对晋商的发展,对汇通天下经济的发展,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对文化交融的发展与传承有着不可替代、无法磨灭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无限发展的空间。从而包头产生了与山西、陕西相关的走西口文化,其中的二人台、晋商文化,给包头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包头

巴彦淖尔的历史沿革

夏商西周至春秋,鬼方、猃狁等民族游牧于此。战国时,赵国云中郡管辖达到阴山南,林胡、楼烦等民族游牧于阴山北。秦时,秦九原郡范围达到阴山南,匈奴民族活动在阴山以北地区。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设五原、朔方二郡。朔方郡领县十(朔方、广牧、沃野、临河、临戎、三封、窳浑、呼遒、渠搜、大城、修都),其中临河县、沃野县在今临河区境内,临戎、三封、窳浑县在今磴口县境内。汉武帝下诏募民屯边,始有一定规模的从事耕种的农业。元始二年(2年)朔方郡有户34338户,人口136628人。五原郡领县十六(九原、临戎、河阴、曼柏、武都、南舆、固阳、西安阳、河目、宜梁、成宜、广牧),其中河目、西安阳、宜梁、成宜等县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广牧县在今五原县境内。东汉初匈奴南单于分部众屯此,东汉末年朔方郡、五原郡废。东汉末至十六国,南匈奴等民族游牧于此。北魏,怀朔、沃野二镇在境内有建制。唐,初属丰州辖境,后为中、西受降城境域。 宋、辽、金、夏,巴彦淖尔地区东境迭次属辽、金国,西境为西夏国属地。元,阴山南属大同路云内州,阴山北属德宁路,统归中书省直辖。今磴口县则属甘肃行省宁夏路。明初分属山西东胜卫和陕西宁夏卫辖境,未几,皆入于北元(后曾多次易手)。清,后套地区属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右翼后旗地。顺治五年(1648年)设置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今乌加河以北以东)。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设五原厅。 中华民国元年五原厅改县。1914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民国14年(1925年)设置临河、大佘太设治局。1927年设置磴口县。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设为绥远省,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大佘太设治局(1931年7月更名安北设治局)、临河设治局(1929年10月临河改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1942年绥远省在后套实行新县制,增设米仓县、狼山县、晏江县和陕坝市镇筹备处。时境内设有五原县、临河县、安北县、米仓县、狼山县、晏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和陕坝镇筹备处。 1949年,绥远和平解放。1950年3月成立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辖五原、临河、安北、狼山、米仓(1953年9月撤,改设杭锦后旗)、晏江县(1953年10月撤,改设为达拉特后旗)及陕坝镇。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时属乌兰察布盟。1952年10月,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合并,改设为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4年绥远省撤销,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改设为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行政区。河套行政区人民政府设在陕坝镇,辖五原县、临河县、安北县(1958年4月撤,划入乌拉特前旗)、狼山县(1958年4月撤,划入杭锦后旗)、达拉特后旗(1958年4月撤,划入五原县)、杭锦后旗、陕坝镇(县级,1958年4月撤,划入杭锦后旗)。1956年,甘肃省所辖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和额济纳自治州划回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巴彦淖尔盟,盟政府驻巴彦浩特市,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1958年,河套行政区、巴彦淖尔盟合并,成立新的巴彦淖尔盟。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迁至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辖阿拉善旗(1961年撤,分设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1958年由乌兰察布盟划归,1960年7月~1963年12月间隶属于包头市)、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8年由乌兰察布盟划归)、五原县、临河县、磴口县(1960年7月~1964年7月间为巴彦高勒市)、乌达市(1961年7月设)。1969年7月,将阿拉善左旗划出归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出归甘肃省。1970年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由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迁临河,10月设置潮格旗,时巴彦淖尔盟辖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五原县、临河县、磴口县、乌达市(1975年8月划出)。1982年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潮格旗分别更名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1984年12月,临河县改设为临河市(县级)。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巴彦淖尔盟和县级临河市,设立巴彦淖尔市和临河区。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驻临河区,巴彦淖尔市辖杭锦后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五原县、磴口县和临河区。 2004年国家批准改原巴彦淖尔盟为巴彦淖尔市。

包头古代叫什么

包头古代叫:九原、鹿城。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包头属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景色宜人,气温适度。据《包头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平均气温为7.2℃,年平均风速1.2米/秒,年降水总量421.8毫米,年日照时数2882.2小时。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24天,比上年增加3天。


九边重镇在明朝时期具体指的是哪个地方,现在还存在吗?

九边重镇是明朝时期在边境防线立了九个军事重镇,也是古代长城又一次伟大的防御工程。那么你知道明代九边重镇分别是哪些地方吗?下面将为大家说说明朝九边重镇指的哪九个地方? 公元1368年明朝建国,其后百余年间,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明代的严重边患。明朝统治者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辽东镇总兵初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隆庆后冬季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市)。管辖的长城东起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的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北锥子山,全长970余公里。蓟州镇总兵初驻桃林口,后移迁安寺子峪(也称狮子峪),天顺年又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境内)。管辖的长城最初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原名灰岭口),自增设昌平镇后,西改至慕田峪(今北京怀柔区境)。管辖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全长880余公里。宣府镇总兵驻宣府卫(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县)。管辖的长城东起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治所分界处,西至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全长510多公里。大同镇总兵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管辖的长城东起镇口台(今山西天镇县东北),西至鸦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村东山),全长330多公里。太原镇总兵初驻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县),后移驻宁武所(今山西宁武县)。管辖的长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县旧县城)的黄河岸边,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至太行山岭之真保镇长城,全长800多公里。因该镇在大同、宣府两镇长城的内侧(南边),故又称为内长城,而偏头、宁武、雁门三关也就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在东边的蓟州镇与真保镇的居庸、紫荆、倒马三关就为内三关。山西镇长城城墙多为沉重大石。延绥镇总兵初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成化以后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管辖长城东起黄甫川堡(今陕西府谷县黄甫乡),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880多公里,在大边南侧另有二边,东起黄河西岸(今陕西府谷县墙头乡),曲折迂回,西至宁边营(今陕西省定边县)与大边墙相接。延绥镇长城遗迹多被积沙掩埋,局部地段被推平做了公路,尚有夯土墩台存在。宁夏镇总兵驻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管辖长城东起花马池,西至宁夏中卫喜鹊沟黄河北岸(今宁夏中卫市西南),全长约1000公里。宁夏镇长城遗迹大部分埋于流沙之中,仅贺兰山段石砌城垣有断续残存,并保存一段因断层地震活动而造成的错位现象。固原镇总兵驻固原州(今宁夏固原市)。管辖长城为东起延绥镇饶阳水堡西界,西达兰州、临洮,全长约500公里。明后期改线重建,西北抵红水堡西境与甘肃镇松山新边分界。固原镇长城遗迹除景泰县境的松山新边保存较完整外,其余地段城墙圮坍严重,仅保存夯土。甘肃镇总兵驻甘州卫(今甘肃张掖市)。管辖长城东南起自今兰州黄河北岸,西北至嘉峪关讨赖河一带,全长约800公里。甘肃镇长城遗迹,虽经风沙剥蚀堆埋,仍大段保持连贯的墙体,在山丹境内还保存着一段两条间距10余米的平行墙体。昌平镇总兵驻昌平(今北京昌平区)。管辖的长城是从原蓟州镇防区划出的渤海所、黄花镇、居庸关、白羊口、长峪城、横岭口、镇边城诸城堡长城线,其东北起于慕田峪关东界,西至紫荆关,全长230公里。真保镇总兵驻保定,管辖的长城北起紫荆关,经倒马关、龙泉关、娘子关、南至故关,全长390公里。

九原县是哪里

是忻州,汉为太原郡九原县。隋开皇十年(598)置忻州,大业三年(607)废。义宁初改为新兴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忻州,大宝初改为定襄郡,乾元初又称忻州。宋为忻州定襄郡。金为秀容,元、明为忻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废州为县,称忻县。1983年改为忻州市。=古城忻州有四奇:奇洞,即华北第一溶洞禹王洞;奇水,奇村温泉与顿村温泉,堪为天下著名温泉;奇才,元好问;奇女:貂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相关信息:忻州古城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省塞外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内迁于今忻州市境内,置新兴郡并九原县,筑九原城为郡、县治所。九原初次置县,即为郡治所在。历代多为郡、州治所,险关要塞,人杰地灵,商贾往来,兵家必争,故有“晋北锁钥”之称。忻州文化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有“摔跤之乡”“民歌海洋”之誉。地灵人杰,也养育了不少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如班婕妤、杨家将、元好问、白朴、萨都剌、徐继畲等就出自忻州。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九原县

九原县是哪里

亲。您好。九院原县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东邻东河区、石拐区,北靠青山区、昆都仑区,北靠大青山,南临黄河,地处土默特平原与河套平原的结合部。位于“呼包银榆”经济区和“呼包鄂榆”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是包头新都市中心区所在地。【摘要】
九原县是哪里【提问】
亲。您好。九院原县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东邻东河区、石拐区,北靠青山区、昆都仑区,北靠大青山,南临黄河,地处土默特平原与河套平原的结合部。位于“呼包银榆”经济区和“呼包鄂榆”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是包头新都市中心区所在地。【回答】
九原区九原县位于自治区中部地区,北依阴山山脉、南临黄河,面积734平方公里,辖1个苏木、3个镇、4个街道。全区总人口25万人,居住着汉、蒙、回等20多个民族。荣获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普法先进区、双拥模范区等。九原区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沿革。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设置九原县,隶属云中郡。秦置九原郡,汉置五原郡。隋唐时期属丰州,辽金时期归云内州。1953年,成立包头市人民政府郊区临时工作委员会,1999年,更名为包头市九原区。其中也就是九原县[开心]【回答】


秦汉时期有多少个郡啊?每个郡名是什么?

秦朝有36外郡:上郡、巴郡、汉中、蜀郡、河东、陇西、北地、南郡、南阳、上党、三川、太原、东郡、云中、雁门、颖川、邯郸、巨鹿、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砀郡、泗水、薛郡、九江、辽东、代郡、会稽、长沙、齐郡、琅邪、黔中、广阳、陈郡、闽中,另外加秦原来的咸阳地区(他们叫内史);后来攻打广东和广西,又开辟的桂林、象郡、南海;蒙恬攻打内蒙河套地区,得到九原,在汉志记载中其实有41郡。另有几郡汉志没有记载,但经谭其骧先生考证,还有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衡山6郡。


五原的历史沿革谁写的

战国以前,相传唐虞、三代时期,五原地区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场所之一。 商朝时期河套地区为鬼方辖域。 西周属昆夷、熏粥、猃狁诸民族牧区。 周赧王16年(前301年)赵武灵王置云中郡。 九原是云中郡的一个属县,五原为九原的西部地区,自此,五原地域始有隶属。 为了巩固新开拓的疆宇,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并实行移民屯垦。 战国末年,当中原诸侯国互争雄长,激烈交战,无暇顾及北方地区之际,占据阴山南北一带的匈奴族乘机南下,占领了河南地(“河”指黄河)。 西汉初期,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为了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派卫青反击匈奴,元朔二年(前127)收复了河南地。 由于九原郡是匈奴南下的要冲,为了加强防御,将九原郡一分为二,东部地区改名五原郡,西部地区改称朔方郡。 五原郡治九原县,领县十六,即:九原、固陵、五原(此五原并非今五原,当在包头孟家梁故城西,《水经注》载“九原县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即今包头孟家梁故城西郊哈德门故城)临沃、文国、河阴、浦泽、南兴、武都、宜梁、曼 柏、成 宜、禾固阳、莫黑旦、西安阳、河目。 这些县大部分设置在黄河河套东部两岸的台地上。 朔方郡治朔方县(在今西山咀黄河南岸伊盟杭锦旗北独贵乌拉乡境)领县十,即朔方、修都、临河、呼遒、渠搜、沃野、广牧、临戎、三封、窳浑。 这些县除三封、临戎、窳浑在西套外,大都设置在鄂尔多斯北境的黄河两岸,五原隶属朔方郡临河县之东部地。 汉宣帝后(前58年)匈奴内部五单于争立,并继续南侵,袭扰阴山南北地区,呼韩邪单于战败后降汉,留居光禄塞下(今昆都仑后口子小召门梁故城),曾三次到长安朝见天子求婚,汉王室为保持边塞久安,采取了和亲政策,于元帝竞宁元年(前33年)以宫女王嫱嫁单于,即历史上名传的昭君出塞。 此后数十年间,使沿边诸郡出现了偏安局面。 西汉末年,王莽覆灭后,匈奴支持卢芳称帝,占据了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建都于九原。 由于长期争战,使北方“边陲萧条,靡有孑遗,障塞破坏,亭坠绝灭。”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收复五原、朔方诸郡复置郡州。 建武二十五年匈奴内争,分为南北两部,南单于附汉仍入居塞内,活动于阴山南麓河套一带,并于鄂尔多斯之美稷建南单于庭,命左贤王屯朔方。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随着匈奴、鲜卑等的不断南进,汉王朝无力顾及边远地区,于献帝建安二十年放弃了五原、朔方等沿边诸郡,将百姓迁到山西,置新兴郡以统辖之。 从此,河套一带为匈奴族牧地。


五原历史

五原有文字记载2400多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秦时五原属九原郡;史载三国名将吕布是五原人;北魏沃野镇(五原县)起义被史学家列为影响中国历史的百件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近代,冯玉祥“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傅作义“五原抗战”,阻击日寇,更使古郡五原名扬华夏,声震四海。 五原这个古地名源于夏朝。 相传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势减退后,在高埠处首先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 五原称谓始而至此。 战国以前,相传唐虞、三代时期,五原地区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场所之一。 商朝时期河套地区为鬼方辖域。 西周属昆夷、熏粥、猃狁诸民族牧区。 周赧王16年(前301年)赵武灵王置云中郡。 九原是云中郡的一个属县,五原为九原的西部地区,自此,五原地域始有隶属。 为了巩固新开拓的疆宇,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并实行移民屯垦。 战国末年,当中原诸侯国互争雄长,激烈交战,无暇顾及北方地区之际,占据阴山南北一带的匈奴族乘机南下,占领了河南地(“河”指黄河,当时在阴山下,现在河套平原的北端。 之后才逐渐移至现在位置)。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解除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始皇33年(前214年)派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经过两年的争战,收复了“河南地”,迫使匈奴向北退却七百余里。 从此“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人不敢弯弓而报怨”。 为了加强边境防御,秦“因河为塞,筑三十四县城。 ”(又一说为四十四座县城)。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将九原升为九原郡,郡址设在五原。 五原为九原郡之西部地。 秦王朝还采取了修直道、筑长城、垦北假等相应措施来巩固北疆。 公元前210年,始皇驾崩,赵高杀蒙恬,楚汉相争,中原大乱,匈奴乘机复越长城,渡河南下,占据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在冒顿单于的统驭下,匈奴的部落联盟更加强大,它东灭东胡,南并楼烦、白羊、燕代,北并丁零、坚昆,往西击走月氏,征服塔里木盆地西域诸国,雄居在两汉王朝的北方,控制了整个蒙古草原。 此时,河套是匈奴的主要活动地区。 西汉初期,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为了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派卫青反击匈奴,元朔二年(前127)收复了河南地。 由于九原郡是匈奴南下的要冲,为了加强防御,将九原郡一分为二,东部地区改名五原郡,西部地区改称朔方郡。 五原郡治九原县,领县十六,即:九原、固陵、五原(此五原并非今五原,当在包头孟家梁故城西,《水经注》载“九原县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即今包头孟家梁故城西郊哈德门故城)临沃、文国、河阴、浦泽、南兴、武都、宜梁、曼 柏、成 宜、禾固阳、莫黑旦、西安阳、河目。 这些县大部分设置在黄河河套东部两岸的台地上。 朔方郡治朔方县(在今西山咀黄河南岸伊盟杭锦旗北独贵乌拉乡境)领县十,即朔方、修都、临河、呼遒、渠搜、沃野、广牧、临戎、三封、窳浑。 这些县除三封、临戎、窳浑在西套外,大都设置在鄂尔多斯北境的黄河两岸,五原隶属朔方郡临河县之东部地。 汉宣帝后(前58年)匈奴内部五单于争立,并继续南侵,袭扰阴山南北地区,呼韩邪单于战败后降汉,留居光禄塞下(今昆都仑后口子小召门梁故城),曾三次到长安朝见天子求婚,汉王室为保持边塞久安,采取了和亲政策,于元帝竞宁元年(前33年)以宫女王嫱嫁单于,即历史上名传的昭君出塞。 此后数十年间,使沿边诸郡出现了偏安局面。 西汉末年,王莽覆灭后,匈奴支持卢芳称帝,占据了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建都于九原。 由于长期争战,使北方“边陲萧条,靡有孑遗,障塞破坏,亭坠绝灭。”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1)收复五原、朔方诸郡复置郡州。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匈奴内争,分为南北两部,南单于附汉仍入居塞内,活动于阴山南麓河套一带,并于鄂尔多斯之美稷建南单于庭,命左贤王屯朔方。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随着匈奴、鲜卑等的不断南进,汉王朝无力顾及边远地区,于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放弃了五原、朔方等沿边诸郡,将百姓迁到山西,置新兴郡以统辖之。 从此,河套一带为匈奴族牧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蒙古大草原整个北方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名称五胡,大多进入长城,移居黄河流域,他们彼此互相争伐,河套地区先为前赵匈奴遗族刘虎、刘卫辰所据。 继而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占领,后赵又为羯族石虎所攻占,前秦氐族符坚得其地,后秦为羌族姚兴部所辖领。 东晋安帝义熙二年(407)匈奴族铁弗刘武复进入河套、陕西一带,建立夏国,后由赫连勃勃统领,建都统万城(今伊克昭盟乌审旗南)。 此后,鲜卑族拓跋部势力日渐强大,从东北大兴安岭南迁大泽,向西进入河套地区,最后统一了北方各部落。 天兴元年(398)建立北魏王朝,北魏为了防御柔然民族的侵袭在塞北一带建立七个军事重镇。 河套地区为沃野镇之辖境。 北魏时,黄河南迁,故道改称乌加河,至此,始有黄河后套之说。 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王朝复分为东魏、西魏,五原属西魏辖境。 他们统治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被北齐、北周所取代。 北周宇文氏置银、夏两州,分领今河套鄂尔多斯全境,并于今巴盟河套地区置永丰镇(今临河县境内)。 公元581年,隋文帝纂周灭陈,统一宇内,建立隋王朝,开皇三年,废郡置州,五原属丰州。 州初不领县,仍称永丰镇,至五年始废镇置永丰县。 六年又于州东南四十里置丰安镇,五原隶属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又改州为郡,五原属五原郡(郡址在城南西土城故城),后因战乱,近边难守,未久即废。 唐朝初年,突厥又复强盛,“控弦百万”,五原为突厥所踞。 唐贞观四年(630)命将李靖、徐   分道北伐,逐突厥于潮海之北,唐王朝将全国分为十道,二百九十三府州,五原属关内道丰州所辖。 唐中叶沿边增设六都护府以治理边疆各少数民族。 贞观二十一年(647),在今内蒙古西部一带改设燕然都护府,辖狼山羁糜府州二十七处,河套地区属丰州都督府。 高宗永徽年间(650),在河套地区置永丰、九原两县,后又增置丰安县。 武则天时期,突厥默啜可汗连年犯边,景龙二年(708),张仁愿任朔方大总管,当默啜可汗出兵新疆之机,乘虚夺取河南地,在黄河北岸修筑屯兵城堡,即东、中、西三受降城,以绝突厥南进之路。 迨至唐中叶以后,五原为西受降城(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北圐圙补隆古城)辖境。 后改为定军制,府州悉由节度兼领,五原隶属于天德军使节度兼安北都护府统领。 唐末,党项族拓跋部(羌族的一支),趁宋辽连年交战之机,不断扩张势力,据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今陕西西北部、宁夏东部及内蒙古河套、伊克昭盟、阿拉善盟境域),成为五代时期西北一大强国。 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又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共传十世,历时194年。 五代及宋、辽、金、夏时期,五原皆为西夏属地。 自12世纪始,游牧在北方草原的蒙古族部落日趋强盛,铁木真(成吉思汗)经过十年征战,于公元1227年灭夏,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汗位,公元1271年正式定国号为元,定都燕京(今北京)。 元代施行行省制,省下设路,路下设州,五原属中书省大同路云内州西部地。 明代270多年间,北方蒙古草原,兵连祸结,蒙古各封建领主之间,互争雄长。 明初,套内则为元将扩廓铁木儿(小字王保保)占领。 洪武中期,王保保被逐,收其地。 洪武末,置卫所,巴盟西部河套属宁夏辖境隶陕西统领。 明中叶以后,河套全境为元裔达延汗之子孙辖领。 天顺、弘治时为蒙古族阿罗出、毛里孩、满都护等相互攻占之地。 成化四年(1468),阿罗出为其党 加思兰所杀,并其众属,与满都护结合居套内。 未几,火筛部复入套地,号称鄂尔多斯,服属于察哈尔部,有子九人,分牧而居。 河套东部则为俺答(阿拉坦汗)之部,名叫土默特。 隆庆五年(1571),俺答议和,明朝封为顺义王,万历中始改其所居库库忽洞为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旧城)。 明末河套内外悉为蒙古之游牧驻地。 公元1644年,满族入关,推翻明朝统治,建立清王朝。 太宗于天聪六年(1632)征服土默特部,历崇德、顺治至康熙三年(1664),清 *** 以戈壁为界,将塞北蒙疆先后划定内外蒙古牧地,内蒙古设置二十五个部、六个盟、五十个旗,五原属鄂尔多斯部伊克昭盟左翼后旗(亦称达拉旗)、右翼后旗(亦称杭锦旗)地各一部。 雍正、乾隆间,置道设厅。 雍正六年(1728)设归绥道。 乾隆六年(1714)设萨拉齐协理通判。 乾隆二十五年(1760),因塞外人口增多,垦荒日繁,随于口外设七厅(后增为十二厅),改萨拉齐为理事通判厅,五原属萨拉齐厅西部地。 从此,实行旗不管汉,厅不管蒙,蒙汉分治,旗县并存的两种特殊建制。 同治四年,改设同知,光绪十年又改抚民同知厅。 光绪二十九年(1903)析萨拉齐厅西部地区(达拉特、杭锦、乌拉特旗地区)设五原厅,治大佘太,后移治于隆兴长(今五原县城所在地)。 民国元年(1912),改五原厅为五原县,三年建县城于白(北)圪梁(旧城),统领后套全境。 中国的大上海市区,街、路的规划名称均按全国较有名声的市、县和地区方位选定,因五原是塞外河套地区著名的粮仓,故在上海市区的西北角设有五原路。 民国八年,析乌拉特前旗地一部别隶固阳。 民国14年,又划出五原东西各一部,设安北、临河两县。 民国31年(1942),绥西实行新县制,将五、临、安三县划为六县,析五原县西部地增设晏江县(1954年改称达拉特后旗)。 1958年7月,撤销达拉特后旗建制,辖区复并入五原县辖领。 至今,五原县之建置再未改变。


秦国领土相当于现在哪里

秦国领土相当于现在哪里?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崛起与领土扩张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如果现在回顾秦国的领土,它相当于现在的哪个地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秦国的领土

秦国的领土最初只是在今天的山西、陕西一带,主要包括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地区。但随着秦国的不断崛起,它的领土开始不断扩张,征服了周边的小国和城邦,逐渐占领了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湖南等地区,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国领土相当于现在哪里?

由于秦国的领土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很多地区,所以很难用一个具体的现代地区来完全相应它的领土。但从总体上来看,秦国的领土可以大致对应今天中国的中部地区,包括北京、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都比较接近,而且都处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正如秦国领土涵盖了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地区一样。

秦国领土的重要性

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领土扩张和统一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所以可以轻易地消灭小国和城邦,让其逐渐完成了领土的扩张。而且,秦国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如实行一夫一妻制、完善法律制度等,使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此外,秦国统一的铸币制度、标准化的货币单位和度量衡体系等,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贡献。由此,秦国的领土扩张和统一不仅对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

结语

秦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王朝之一,其领土扩张和统一不仅让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还对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现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秦国的领土不完全对应,但是我们可以通过 放大地图并将目光集中在中国中部地区来相应秦国的领土。


上一篇:乐悠悠淘宝屋

下一篇:九江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