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西路

时间:2024-05-03 10:32:57编辑:奇事君

新港开发区属于什么街道

属于南京仙林副城新港片区新港片区位于栖霞区西部,仙林副城西北侧。本次公示的四个单元位于新港西部,北至长江,南至栖霞大道,西至绕城高速,东至仙新路,总面积6.74平方公里,南京市规划资源局对新港片区控详规划中的单元图则和城市设计修改成果进行公示,征询公众意见。这片南京经济开发区的兴智中心,在汇聚研发、科技机构的同时,将引入商业、社区、学校,打造城市客厅。调整单元南侧边界,将04地块科研设计用地和公园绿地、加油加气站用地划入05单元。商办混合用地建筑高度由150米调整为100米,并对道路红线优化调整。区域新增 :经十一路,向东延伸纬八路,优化经十一路、纬六路,恒发路红线宽度调整为24米,跨铁路、绕城公路通道调整为慢行交通通道,宽8米,恒竞路跨铁路、绕城公路敞口段红线宽度调整为40米,兴学路(恒广路到纬六路段)红线宽度调整为35米,跨栖霞大道敞口段道路红线宽调整为45米。


新港西路是哪个街道

新港西路是新港街道。新港街道,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地处海珠区中北部,东与赤岗街道相邻,南与凤阳街道相邻,西与素社街道、滨江街道交界,北临珠江,总面积3.4平方千米。根据海珠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新港街道常住人口109614人,占海珠区常住总人口的6.03%。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现新港街道境域先后属沥滘区、新滘区、市郊区;1980年4月,设立新港街道。截至2021年10月31日,新港街道辖14个社区;街道办事处位于江怡路225号。 2011年,新港街道工业总产值为21.42亿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为33217万元,住宿餐饮营业收入8985万元。截至2021年10月31日,新港街道辖14个社区:立新社区、穗华社区、海洋社区、江怡社区、怡乐社区、攀桂社区、南景社区、海康社区、祈乐社区、金雅社区、半岛社区、银禧社区、嘉仕社区、中大社区,街道办事处位于江怡路225号。


海珠区新港直街45号属于哪个社区?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关于您的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整理答案如下,请您查看。🙏🙏

新港街道

代码:440105002 办事处驻:滨江东江怡路225号

辖:立新居委(新港西立新街2号)、穗华居委(新港西142号大院10号)、兴怡居委(新港西152号大院内)、海洋居委(新港西164号36号—101)、中大东居委(中大东北区371号104)、中大西居委(中大蒲园区641号地下)、半岛居委(滨江东路71号)、江怡居委(新凤凰后街2号之一2楼)、嘉仕居委(嘉韵街7号)、金雅居委(滨江东路54号27幢2楼)、怡乐居委(怡乐九巷1号)、攀桂居委(新港西57号侧)、南景居委(新港西路68号9座地下)、海康居委(新港西151-11-201)、祈乐居委(怡乐路70号大院49号)、银禧居委(新港西路千禧二街S8栋)。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摘要】
海珠区新港直街45号属于哪个社区?【提问】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关于您的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整理答案如下,请您查看。🙏🙏

新港街道

代码:440105002 办事处驻:滨江东江怡路225号

辖:立新居委(新港西立新街2号)、穗华居委(新港西142号大院10号)、兴怡居委(新港西152号大院内)、海洋居委(新港西164号36号—101)、中大东居委(中大东北区371号104)、中大西居委(中大蒲园区641号地下)、半岛居委(滨江东路71号)、江怡居委(新凤凰后街2号之一2楼)、嘉仕居委(嘉韵街7号)、金雅居委(滨江东路54号27幢2楼)、怡乐居委(怡乐九巷1号)、攀桂居委(新港西57号侧)、南景居委(新港西路68号9座地下)、海康居委(新港西151-11-201)、祈乐居委(怡乐路70号大院49号)、银禧居委(新港西路千禧二街S8栋)。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回答】
上面这新港直街没显示出来啦?【提问】
就是街道社区【回答】
街道分了上十个社区啦[AWSL]【提问】
立新社区【回答】
好的,谢谢【提问】
客气了亲亲【回答】


新港西路5号属于哪个社区居委会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鲜花]新港西路5号属于社区凤阳社区居委会。地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立新街5号。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社区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在一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区域。【摘要】
新港西路5号属于哪个社区居委会【提问】
好的【提问】
还有海康街街91号102房新港公共集体户是哪个社区居委会【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鲜花]新港西路5号属于社区凤阳社区居委会。地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立新街5号。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社区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在一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区域。【回答】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海康街 91 号 102 房新港街公共新港派出珠区新港街道办 集体户属于:社区凤阳社区居委会。【回答】


新港街道各社区电话

新港街道各社区电话如下:1、 新港街道办公地址:五一中路61号(原省国防设计院)新港街道办事处。联系方式:0591-83268979。2、南公社区办公地址:五一新村后巷36号天俊云顶102室。联系方式:0591-83335498。3、新港社区办公地址:新港里9号新港苑3号楼105室。联系方式:0591-87458005。4、十三桥社区办公地址:五一南路189号启富花园B区二楼。联系方式:0591-83297323。5、利嘉城社区办公地址:利嘉城A区4座001室。联系方式:0591-83322724。6、雁塔社区办公地址:群众东路109路融侨公馆4号楼2层。联系方式:0591-87117411。办公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法定节假日除外),上午8:30-12:00,下午3:00-6:00(夏令时)、2:30-6:00(冬令时)。新港街道的介绍新港街道,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地处海珠区中北部,东与赤岗街道相邻,南与凤阳街道相邻,西与素社街道、滨江街道交界,北临珠江,总面积3.4平方千米。

广州六中在广州市排名

广州六中在广州市排名第7位。广州市第六中学始建于1937年,有着黄埔军校和西南联大的血统,至今已有85年办学历史。学校是著名的重点中学,是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绿色学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是清华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优质生源基地。学校毗邻中山大学南校区,方圆3公里内聚集了20多个科研院所,学术氛围浓厚;学校交通便利,距离地铁8号线鹭江站50米,200米内有5个公交站;学校环境优雅,是广州市“花园单位”;设施齐全,拥有3A级饭堂5个;宿位充足,可以满足全员住宿。以上内容参考 广州六中——学校简介

广州市六中有几个校区

广州市六中有3个校区。1、逸景翠园校区(广州大道南逸景路芳盛街60号,逸景翠园中区旁)[南校区]面积约一万七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九千平方米,体育活动场地约九千平方米。环境优美,资源充足。2、大江苑校区(新港西路大江苑29号)[北校区]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一万七千平方米,体育活动场地约五千平方米。2012年起,大江苑校区开始开设小班教学,14年毕业,成绩斐然。3、第六中学校区(在广州市第六中学 新港西路179号)[总部]珠中课改所在地。珠江中学课改班于2009年9月1日迎来第一届初一级新生,豪迈地走向辉煌。至今,辉煌延续。广州市第六中学是市重点中学、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市直属学校。它有75年的辉煌办学历史。六中珠江中学是其附属学校。 广州市海珠区六中珠江中学,由广州市第六中学工会委员会创办于2001年,是一所国有民办的初级中学。历届毕业班工作均获区一等奖。广州第六中学报考流程1、网上报名:6月19日8:30至6月22日17:30,凭考生号和密码登录中考服务平台,选择报名学校,并下载《2020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报名表》,完成基本信息、个人简介、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情况以及综合表现评价、推荐材料等佐证材料填报后,按指引将《报名表》上传至平台。考生须在6月22日17:30前对报名信息进行确认,逾时未确认的报名信息无效。2、确定综合能力考核名单:6月27日前,学校组织开展资格审核,确定参加综合能力考核考生名单。3、综合能力考核资格名单公示:6月28日至7月2日,在广州招考网、学校网站或公告栏公示学校综合能力考核资格考生名单。4、志愿填报:7 月 6 日至 7 月 10 日,进入学校综合能力考核名单的考生登录中考服务平台在提前批录取前独立招生学校填报志愿。5、考核通知:7月27日至7月29日,8:00-12:00,14:00-17:30,到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79号广州六中长风楼三楼招生办公室领取准考证。6、综合能力考核:8月1日至2日,学校组织开展自主招生综合能力考核。请考生自行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到学校参加综合能力考核。

中山大学占地面积是多少?

中山大学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约达6.17平方公里,广州南校区占地面积约为:1.239平方公里(1858.5亩),北校区占地面积约为:0.208平方公里(312亩),广州东校区占地面积约为:0.989平方公里(1483.5亩),珠海校区占地面积约为:3.571平方公里(5356.5亩)。学院介绍中山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等,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成员。 1924年,孙中山亲手将广州地区多所高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如今该校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截至2021年5月,中山大学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开设138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9个,专业学位类别37种。有全日制学生55447人,其中本科生32140人,硕士研究生15517人,博士研究生7790人。专任教师4471人。院系专业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广州校区有33个学院(系、部),珠海校区有20个学院(系),深圳校区有16个学院,开设138个本科专业。学校有10家附属医院。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5月31日,中山大学有专任教师447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46人、副高职称1909人。研究生导师6399人(含兼职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2790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含双聘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含双聘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5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66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10名,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截至2021年5月底,以中山大学为依托单位,学校已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6项。此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9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9项,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创新创业团队项目27项。共有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78人次,农业部“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负责人2人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32人次。截止2013年,中山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8门,拥有7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拥有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法学、经济管理、基础医学、临床技能、信息技术等。拥有医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拥有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中国首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拥有33家教学医院(含9家非直属附属医院)。以“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为本科教育观念,以“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坚持以提高质量、服务需求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培养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完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推动硕博贯通培养,实施“优生优培”资助计划,推动课程训练和科研训练结合,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和创新性研究,大力提升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培养学术人才。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行业实践和职业能力培养,培养行业领袖人才。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人类学,化学法,医学,护理学,学科建设,行政管理,工商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工程,临床医学,会计学,预防医学,微电子学,生物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软件工程,生物技术截至2021年11月,中山大学设有5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6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有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中山大学: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物理学、基础医学、化学、数学、临床医学、工商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公共管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理论经济学、口腔医学、药学、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地理学、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大气科学、心理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生态学、世界史、考古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民族学、法学、地质学、特种医学、地球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核技术、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博士点覆盖):天文学、系统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城乡规划学、植物保护、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体育教育训练学、设计艺术学、工程热物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博士、口腔医学博士、资源与环境博士、生物与医药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审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应用心理硕士、艺术硕士、体育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资源与环境硕士、能源电力硕士、土木水利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交通运输硕士2017年9月,中山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包括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截至2020年7月,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的统计,在ESI数据库全部22个学科中,中山大学有2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入选学科数目并列全国高校第3位。其中有15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 ESI世界前1%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工商管理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人类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内科学(肾病)、神经病学、外科学(普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卫生毒理学、药理学、行政管理广东省重点学科(攀峰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广东省重点学科(优势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考古学、世界史、基础心理学(二级学科)、海洋科学、统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口腔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学成果中山大学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中,中山大学队共参加了62次亚洲区域赛,其中1次夺冠、2次获得亚军、13次获得季军,并且13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决赛中取得1银3铜的成绩。2007年,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9年,学校中山医学院郑智浩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的最高奖项。2010年,学校“瀚潮创业团队”凭借“瀚潮生态净水项目”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昆山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2011-2017年,学校医学院代表队连续七年(2011-2017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得特等奖4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学术研究截止2019年,中山大学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临床试验研究中心、1个P3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野外台站、1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级登记实验室、40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7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3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14个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个广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1个广东省野外台站。中山大学拥有1个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重点智库、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建设有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对外交流截至2019年9月30日,中山大学已与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开展与高水平大学多层次、宽领域务实合作。学校与20多个国际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开展实质性合作,例如:化学学院与诺贝尔奖获得者Jean-Marie Lehn(杰-马里·莱恩)教授合作建立“中山大学莱恩功能材料研究所”、物理与天文学院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合作体开展战略协作等。学校已与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00多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本科交换或交流学习平台,不断拓宽本科国际化办学空间。中山大学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合作建立了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2016年,学院获得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国际认证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EUR-ACE),标志着学院办学水平已经达到了法国及欧洲的精英教育水平。2016年6月,学院荣获中法两国政府联合颁发的“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奖项。中山大学共设立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111基地”8个,地理学国际化示范学院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学校在海外建有三所孔子学院。中山大学毗邻港澳,与港澳台高校及教育机构交流密切。在校的港澳台籍学生逾千人。学校与港澳多所高校共建有十余个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其中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更是香港首个获得卓越计划资助的人文社科项目。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于2016年11月正式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邀请三地共计28所精英高校入盟,搭建粤港澳高层次科研学术和人才交流平台,为国家及珠三角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与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校际合作发展长效机制。此外学校与港澳台高校积极开展师生交流项目,每年邀请港澳台师生近千人次到学校参与交流学习活动。2022年1月5日,中山大学与广汽集团在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联合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双方将共建联合研究院,计划5至10年内将该院打造成为国家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馆藏资源截至2020年9月30日,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在建面积6.8万平方米,拥有纸质馆藏832万册(件)、电子图书272万册、电子期刊12万种、数据库1038个、音视频资源23.20万小时。学校已建成了跨广州、珠海、深圳3座城市,覆盖5个校园的大型校园网络。学校建成了规模庞大、国内领先的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园,基于IPv4/IPv6双栈技术构建,互联网出口带宽32Gbps(其中IPv6出口带宽为1Gbps),入网用户数约计57000,最高并发IP数量达80000。无线网采用独立组网模式,基于扁平化架构设计,覆盖三校区五校园行政办公、公共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230多栋楼宇,部署无线接入点27000余个。中山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华南地区中心,CALIS 数字图书馆基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华南区域中心,教育部16个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之一。所获荣誉2021年6月,中山大学等12家单位,入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2021年9月28日,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称号。2022年2月14日,中山大学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中山大学面积是多少?

中山大学共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总面积达9.15平方公里。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简称“中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等,是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成员。 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11月,中山大学设有5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6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有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特色学科及专业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工商管理。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人类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内科学(肾病)、神经病学、外科学(普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卫生毒理学、药理学、行政管理。广东省重点学科(攀峰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广东省重点学科(优势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考古学、世界史、基础心理学(二级学科)、海洋科学、统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口腔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5月31日,中山大学有专任教师447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46人、副高职称1909人;研究生导师6399人(含兼职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2790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含双聘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含双聘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5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66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10名,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截至2021年5月底,以中山大学为依托单位,学校已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6项。此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9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9项,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创新创业团队项目27项;共有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78人次,农业部“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负责人2人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32人次。教学建设培养目标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为本科教育观念,以“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特色。质量工程截止2013年,中山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8门,拥有7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拥有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法学、经济管理、基础医学、临床技能、信息技术等;拥有医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拥有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拥有33家教学医院(含9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合作交流截至2019年9月30日,中山大学已与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开展与高水平大学多层次、宽领域务实合作。学校与20多个国际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开展实质性合作,例如:化学学院与诺贝尔奖获得者Jean-Marie Lehn(杰-马里·莱恩)教授合作建立“中山大学莱恩功能材料研究所”、物理与天文学院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合作体开展战略协作等。学校已与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00多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本科交换或交流学习平台,不断拓宽本科国际化办学空间。2022年1月5日,中山大学与广汽集团在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联合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双方将共建联合研究院,计划5至10年内将该院打造成为国家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研究机构截止2019年,中山大学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临床试验研究中心、1个P3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野外台站、1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级登记实验室、40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7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3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14个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个广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1个广东省野外台站。 研究成果截止2018年底,学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0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突出贡献奖共33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0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项。截至2019年底,以中山大学为依托单位,学校已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7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1项。此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9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9项,“广东珠江人才计划”团队项目27项;共有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63人次,农业部“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负责人2人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32人次。 出版了《全元戏曲》、《全粤诗》、《叶名琛档案-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残牍》、《清水江文书》和《历史·田野》等丛书和著作。同时在《Nature》、《Science》、《Cell》、《The Lancet》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一批高水平论文。馆藏资源截至2020年9月30日,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在建面积6.8万平方米,拥有纸质馆藏832万册(件)、电子图书272万册、电子期刊12万种、数据库1038个、音视频资源23.20万小时。学校已建成了跨广州、珠海、深圳3座城市,覆盖5个校园的大型校园网络。学校建成了规模庞大、国内领先的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园,基于IPv4/IPv6双栈技术构建,互联网出口带宽32Gbps(其中IPv6出口带宽为1Gbps),入网用户数约计57000,最高并发IP数量达80000。无线网采用独立组网模式,基于扁平化架构设计,覆盖三校区五校园行政办公、公共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230多栋楼宇,部署无线接入点27000余个。中山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IS) 华南地区中心, CALIS 数字图书馆基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CASHL )华南区域中心,教育部 16 个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之一。

上一篇:搜船网

下一篇:昆明工人文化宫